從家庭工廠的手作紡織業,到現代高科技機能性布料的一貫化紡製技術;本書從歷史的縱軸出發,以人物、庶民生活、潮流、事件、政策、品牌等角度,記述台灣紡織產業一百年來的發展歷程與故事,讓六年級以上的朋友重拾曾經熟悉的、關於「衣」的生活記憶,也為台灣紡織產業做一次較全面的回顧。
本書特色
◎介紹台灣紡織產業史上,人、事、物的精彩軌跡,也闡述台灣紡織工業的發展經緯。
◎為台灣紡織產業在文化、社會、國際經濟與民生工業發展上,留下顯著卻也具趣味性的紀錄。
◎柔性描繪台灣紡織達人在創業、經營管理、研發及人才培養之經營商道。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溯始於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的「台灣紡織品試驗中心」,早期以執行我國紡織品之外銷檢驗及維護產品品質為主;民國六十年六月起更名為 「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期間配合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需求,任務由紡織相關廠商品管/分等/追查轉型為科技研發。民國九十三年九月起為開創研發及服務業 務營運的多元化及擴大國際化的腳步,更名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若魚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上善若水,悠游若魚】若魚團隊的伙伴,在出版、藝文、視覺、媒體、文創、公關領域持續累積,2009年2月,決定將彼此加值為「若魚」。運用媒體公關與整合行銷的資源及能量,投入圖書出版、藝術文化、人文關懷與社會公益等議題及活動。除了對環境、對生命、對美善事物充滿好奇與實踐精神,「若魚」也細究人、事、時、地、物的整合加乘,靈活運用內外部資源,同步實現夢想、創意、商業效益與附加價值之間的平衡。堅持尊重、誠意、品質,也知順天命,我們專注礨砌「若魚」志業,並與客戶伙伴共享層次分明的鮮甜。
章節試閱
臺灣最早的紡織聚落 和美
開台之後,臺灣與中國大陸一樣,普遍是「男耕女織」的社會型態,男人多下田務農,女性學習三從四德、操持家務,也造就了可以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的靈巧雙手,一般漢人家庭式工坊所紡製的手工織品,與現在的布藝達人作品相比,可是一點都不遜色。
清末時,臺灣漢人女性纏足的風氣興盛,纏腳布的需求量大,彰化和美與鹿港一帶,出現幾十家專門利用木棉織成裹腳白布的紡織戶,使得和美地區成為臺灣最早出現的手工紡織業聚落。
日治時期,物資缺乏,紡織品也實施物資管制。和美人以生產棉被、棉紗、裹腳白布為民生必需品的理由,得到總督府准許進行紡織工作,而當時和美紡織業仍以家庭式工廠為主。
臺灣本島棉產量不足,日本人為了降低棉紗的耗損,倡導廢物利用,回收大量廢棄的破棉布,混合加工後紡成「更生紗」,或參入其他廢棄毛料,重製成毛毯或冬衣。全盛時期,臺灣的更生紗廠大約有12家之多,可說是早期較具規模的環保回收事業。
臺灣光復後,電力嚴重不足,和美延續日治時期的紡織基礎,收集日人留下的棉被、椅墊等生活紡織品,利用手動木織機製成布、頭巾、腰巾、背巾、蚊帳布等產品,以小火車運到彰化市區附近的布店銷售,和美生產的紡織品因物美價廉而大受歡迎,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盤商到此採購,為「和美織仔」打下穩固基礎。有首歌謠還唱著和美在當時的興盛:「和美線,早當時,捧金盤;和美織,名聲滿,全世界,接訂單」。光復初期,彰化「和美織仔」、「臺南織仔」與臺北「迪化街布市仔」,號稱臺灣三大布市仔。
民國40年,臺灣第一家大紗廠「彰化紗廠」成立,帶動多家紗廠相繼成立,和美的紡織業邁入更專業、更具規模的階段。政府實施「代紡代織」制度後,和美紡織業者開始購買動力織布機,可以增加生產,又能配得較多的棉紗,在源源不斷的訂單和高利潤的推動下,家家戶戶幾乎都擁有數量不等的織布機,家庭式工廠的數量也從200多家迅速成長至500多家,和美紡織業的產值約占當時全臺灣的二分之一左右,產量相當驚人。
民國43年後,木製的手工織布機逐漸消失,無梭織布機、針織機、織帶機等動力織布機相繼加入和美地區的生產行列,所織造的產品五花八門。接下來,政府開始實施四年經建計畫,除了有補貼制度,又有保護政策,和美紡織也因此得到穩健發展的機會。
試讀篇二
臺灣絲襪時尚史
擁有著名絲襪品牌「華貴牌」的金福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平祺提到,民國26年時,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發出晶亮、耐磨的人造絲,當時稱為尼龍,今日稱為耐隆;當時耐隆絲襪順應而生,杜邦公司還規定女秘書每天必須穿絲襪上班。三年後,第一批耐隆絲襪以兩美元一雙的價錢在美國上市,在活廣告及話題宣傳下,72,000雙在短短一天內被搶購一空。之後因二次大戰施行原料管制,一直到民國40、50年代,耐隆絲襪才開始在全世界造成流行。
「民國50年代,耐隆絲襪開始在臺灣熱銷,原本叫做『原子襪』,也因為沒有彈性而俗稱『玻璃絲襪』。」前針織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青濟民也回憶:「在這之前,玻璃絲襪是出國才買得到的高檔禮品,我的哥哥是空軍飛行員,有次訓練降落在菲律賓機場,休息時間在美軍福利社買了兩雙玻璃絲襪帶回來送給老婆,老婆高興了兩三年,只有在喝喜酒時才會拿出來穿。」玻璃絲襪也是當時的求婚必勝物,成功率特別高;當時臺灣空飄大陸的糖衣炮彈中也曾放入玻璃絲襪,藉以向中國大陸同胞展示臺灣的繁榮富裕。
華貴牌絲襪「腰部以下全部透明」的廣告詞令人印象深刻,風靡不少臺灣男女。魏平祺說,絲襪除了讓腿部線條更顯細緻外,還可顯現出女性的優雅氣質,「絲襪易勾破,穿脫前需修剪指甲,且動作不能太快。」不論是民國50、60年代流行的旗袍、迷你裙,或是上班族OL套裝,絲襪都是搭配服裝展現氣質的必選配件。
至今,臺北市部分女子高中,像是靜修女中、淡江中學、文德女中、稻江護家等,仍規定學生冬季制服需著學生裙搭配褲襪。即使遇到寒流來襲,高中女生也不以為苦,大方展現青春氣息。
近幾年吹起復古風,70年代流行的糖果襪(彩色短絲襪)及蕾絲網襪再次成為街頭衣著焦點。紅遍全球流行樂壇的美國歌手女神卡卡(Lady Gaga),也以狂放、具挑釁意味的破洞網襪,展現另類搖滾風格,成為街頭潮女們的模仿對象。這股現代絲襪旋風,大概也是絲襪業者在慶賀銷售業績成長之餘所始料未及的。
臺灣最早的紡織聚落 和美
開台之後,臺灣與中國大陸一樣,普遍是「男耕女織」的社會型態,男人多下田務農,女性學習三從四德、操持家務,也造就了可以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的靈巧雙手,一般漢人家庭式工坊所紡製的手工織品,與現在的布藝達人作品相比,可是一點都不遜色。
清末時,臺灣漢人女性纏足的風氣興盛,纏腳布的需求量大,彰化和美與鹿港一帶,出現幾十家專門利用木棉織成裹腳白布的紡織戶,使得和美地區成為臺灣最早出現的手工紡織業聚落。
日治時期,物資缺乏,紡織品也實施物資管制。和美人以生產棉被、棉紗、裹腳...
推薦序
結繩記事,在文字還沒出現的古老年代,紡織行為是跟記憶有關的。為了提醒自己不遺忘,手指揉稔植物,集絲成束,慎慎重重地打個結,攸關族群、生命的大事,就這麼凝結在植物纖維打成的繩結裡,累積成了歷史。
後來我們不再以繩結記事,改以圖像、文字,記錄日月星辰山川人事的流變。紡織變得更重要了,紡織品是我們的第二層皮膚,春夏秋冬,季節性衣著舒服、適切地幫助身體調節對氣候的反應,更平復因炎熱帶來的煩躁,或驅趕因酷寒帶來的寂寥。我們還用紡織品捕撈鮮美漁貨,表達感情,傳遞文明,孕育一代又一代,走向不可知但充滿期待的未來。
至今,這古老的浪漫依然持續著。
適逢民國百年,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有感於紡織產業在臺灣經濟發展歷史上的貢獻與重要性,需要加以記錄、蒐羅、整理,故有此計畫,想對於這龐龐雜雜又無比巨大的產業歷史,起個頭匯整素材,做為後續發揮之用。然而,關於這創匯績優產業,能說的故事何其多,優秀的從業人員何其多!為使計畫可行,編採小組在約莫三個月時間,密集邀約願意受訪的五十位紡織先進,從這些先進的口述資料裡,再佐以文史、新聞資料,一絲一縷架構出我們正在經歷的臺灣紡織產業史。
編採期間,二位紡織界重要人物,蔡光職先生與林宗華教授,相繼與世長辭,留下精彩故事,給予後人無限追念。我們有幸再次與蔡光職先生一晤,蔡先生當時精神甚好,聽到紡織所有意整理,知無不言。採訪結束後,畢生投入紡織產業的蔡先生仍有許多想法、故事想與後輩分享,儘管身體每況愈下,清醒之際,若還能握筆便手書快寫,無力握筆時,則以口述或筆談,由秘書親友記錄。蔡先生家人轉達,蔡先生回想紡織人生之際,是病榻中最為暢意快樂之時。為紡織教育奔走的林宗華教授更可說是臺灣紡織從業人員共同的導師,春風化雨,桃李無數;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系師生對林教授尊稱一聲「系爸爸」,道盡晨昏相處的無數情感。紡織所做為紡織產業共同的研究所,確有這個責任,在時間侵蝕之際,爬梳臺灣紡織產業。若有未盡之處,並非我們有意疏漏,而是此一浩繁工作,實在期待有更多文史專家、有志之士,共同投入。
紡織產業的燦爛輝煌不是過去式,是現在進行式。產業在過去二十年產生劇烈質變,我們這一世人,身在其中,見證產業升級轉型,願為紡織下個百年盛世,窮畢生之力。於此路上,有您扶持,能與您一同書寫臺灣紡織產業史,何其有幸!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董事長 汪雅康
結繩記事,在文字還沒出現的古老年代,紡織行為是跟記憶有關的。為了提醒自己不遺忘,手指揉稔植物,集絲成束,慎慎重重地打個結,攸關族群、生命的大事,就這麼凝結在植物纖維打成的繩結裡,累積成了歷史。
後來我們不再以繩結記事,改以圖像、文字,記錄日月星辰山川人事的流變。紡織變得更重要了,紡織品是我們的第二層皮膚,春夏秋冬,季節性衣著舒服、適切地幫助身體調節對氣候的反應,更平復因炎熱帶來的煩躁,或驅趕因酷寒帶來的寂寥。我們還用紡織品捕撈鮮美漁貨,表達感情,傳遞文明,孕育一代又一代,走向不可知但充滿期待的...
作者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有名的詩句,個人覺得,倒是可以借以形容紡織產業近二十年的變遷。
國際分工,始終是世界村不變的現象。紡織業曾是我國創匯第一的產業,為臺灣的外匯存底打下厚實基礎,以往倚賴的是質優價低的勞動人口,以及完備的獎勵投資政策。當更低價的勞動力與生產條件出現時,國際分工的大火車頭啟動,轟隆隆又開往下一處世界工廠去。中國大陸如此,現在還包括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家。
即使全球都在這樣的趨勢下,臺灣紡織產業的創匯能力,卻依然存在。例如國內研發生產的高機能性布料,屢屢被歐美一線國際品牌,指定為打樣、加工的協力廠商。要說誰最愛MIT,我想,這些國際品牌,肯定也是答案之一。
科技與社會變遷日新月異,紡織所在臺灣紡織產業發展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亦隨之不同。做為法人背景的研發單位,在國際競爭激烈的今日,更必須擺脫為研究而研究的心態。近年來,紡織所著重的研發工作,是與產業,與國內外廠商共同合作、並肩一起的。我們深知,唯有將研究成果活化,切中產業需要,促進人類生活福祉,才是我們該著重的方向。
在諸多產業先進與紡織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經將許多可以促進美好生活的創新技術與研發成果,移轉給具備資源與生產條件的企業進行商品化。如何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讓科技化、機能性、具環保節能概念的紗線,成為一般消費者負擔得起的基本民生必需品,這是我們在現階段所要繼續深入探索的目標。
此專書及別冊的出版,不僅是為紡織產業留下工業發展的軌跡,也為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回味關於「穿」的共同記憶,更引導人們進入想像之外的紡織的世界。
我相信,紡織人從沒覺得紡織沒落了、是夕陽工業了。紡織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只要人類存在一天,紡織必然存在一天。堅持熱愛紡織,並全力以赴!只要我們看著紗線的眼光繼續細緻、具創意、有想法,臺灣紡織產業不論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發展,必然可以繼續編織出遼闊而美麗的風景。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所長 白志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有名的詩句,個人覺得,倒是可以借以形容紡織產業近二十年的變遷。
國際分工,始終是世界村不變的現象。紡織業曾是我國創匯第一的產業,為臺灣的外匯存底打下厚實基礎,以往倚賴的是質優價低的勞動人口,以及完備的獎勵投資政策。當更低價的勞動力與生產條件出現時,國際分工的大火車頭啟動,轟隆隆又開往下一處世界工廠去。中國大陸如此,現在還包括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家。
即使全球都在這樣的趨勢下,臺灣紡織產業的創匯能力,卻依然存在。例如國內研發生產...
目錄
發行人序
總編輯序
感念 林宗華教授
我與紡織業結緣70年
感念 蔡光職先生
第一篇 巨河序曲(民國元-34年)
第一章 臺灣紡織產業的雛形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著衣文化
第二篇 風生水起(民國35-48年)
第一章 匯聚臺灣的紡織事業
第二章 紡織工業的重建與快速成長
第三章 臺灣自產的紡織原料
第四章 早期的紡織行業
第三篇 美好年代(民國49-62年)
第一章 「增產報國」全民運動
第二章 百年樹人
第三章 普羅時尚
第四篇 萬象歷然(民國63-79年)
第一章 高成長與高成本的兩難
第二章 「君子之爭」的智慧
第三章 升級轉型大有為
第五篇 新時代的自由式(民國80-100年)
第一章 產業政策與業界能量的加乘
第二章 華麗的轉身
第三章 「直線距離」經濟學
發行人序
總編輯序
感念 林宗華教授
我與紡織業結緣70年
感念 蔡光職先生
第一篇 巨河序曲(民國元-34年)
第一章 臺灣紡織產業的雛形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著衣文化
第二篇 風生水起(民國35-48年)
第一章 匯聚臺灣的紡織事業
第二章 紡織工業的重建與快速成長
第三章 臺灣自產的紡織原料
第四章 早期的紡織行業
第三篇 美好年代(民國49-62年)
第一章 「增產報國」全民運動
第二章 百年樹人
第三章 普羅時尚
第四篇 萬象歷然(民國63-79年)
第一章 高成長與高成本的兩難
第二章 「君子之爭」的智慧
第三章 升級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