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評選為最溫柔動人的親子部落格,2011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金牌獎
★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親子部落客黃淑文最新作品
當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會發現
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你的小孩
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
教養是找回自己,忠於自己
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有一天,當你發現孩子的缺點,竟然就是自己的缺點時,
你會恍然大悟,孩子身上有你童年的影子,
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
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
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父母的期望下當了老師,
她天生左撇子,卻在世俗眼光下學習換手,
曾是國中老師的黃淑文,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
為養育孩子辭去教職,將生命歸零,展開一段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
從一位媽媽的觀點,因了解自己而找到親子教養的大原則。
全書搭配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創作,豐富呈現一個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
書籍重點
家的心靈地圖
歡迎搭乘時光機,淑文機長即將帶您返回被遺忘的童年時光……孩子就是自己的翻版,從教養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打開你生命的密室,聽到兒時的呼喚,不僅找回「內在的小孩」,也找到最適合你的教養模式。
愛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
小紅豆和媽媽聯手的圖文創作,從孩子的角度生動豐富地描繪出家庭生活的趣味、衝突和個性,和媽媽的文字豐富呈現出成功的「有機育兒」教養經驗。
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
「照顧自己」和「照顧家庭」一樣重要。媽媽也要週期性地為自己做心靈打掃,為自己灌溉養分和能量,挖掘興趣與樂趣,圓滿自己的快樂人生。
作者簡介:
黃淑文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應是成就孩子的同時,也能成就自己。
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做自己,長出自己的原貌;
父母也藉由養育還原童年,療癒成長的傷痕,
修剪生命的枝葉,圓滿人生。
經歷: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任職國中教師7年,榮獲台灣創造思考教學優異獎,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
為養育兩個孩子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家。部落格創作多次榮獲部落客百傑獎,2012年獲獎的評價為「最溫柔動人、也頗具說服力的親子部落格。用她感性的文筆與精彩的圖文打動所有網友的心!」
著有《最長的辭職信》、雲門流浪者計畫《趁著年輕去流浪》、《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媽媽的讀心術》。《最長的辭職信》中「從浪子到鐵人」一文被編入大學國文教科書。
目前是《媽咪寶貝》雜誌親子圖文專欄作家,及中國《生活教育》雜誌撰寫親子教育專欄。
淑文的Facebook :搜尋「黃淑文(桂花樹)」
繪者簡介
杜欣諭(小紅豆)
黃淑文之女,11歲,喜愛繪畫,多次榮獲各種繪畫比賽獎項,2011年起和媽媽展開雜誌專欄圖文創作,溫馨描繪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溫馨推薦
「這本書不只談教養,也談父母的教育。成熟、有自信的父母,就能教養出敢飛的小孩。」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 王榮裕
「這樣的一家人釀造出來的圖文和故事,讀著、讀著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像她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先生或太太。」
―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林文虎
「每當聊起教育,他們總是綻放生命最美麗的眼神,真的是閃閃發亮!我想淑文的創作就是從淡水桂花樹長出來,帶給讀者們的美麗禮物。」
―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林生祥
「只要你想、你敢,而你的另一伴也願意支持你,共同付出圓夢歷程種種,我想,確幸的彼端,確信應該是近了……」
―劇場導演、知名作家 侯剛本
「感謝淑文用寫作分享他們的家,用她的筆萃取我們生命裡最貧乏的養分:對事物保有一份美好的感覺,對生命擁有一份熱愛的力量。」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 陳木城
「我們很幸福的藉由本書學習淑文的智慧,感謝她出書分享,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她,做為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十足。」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顧問 陳來紅
「本書是淑文伉儷以全心貫注、全神淬煉而成的,為人父母至情至性的愛與智慧結晶。」
―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 張榮輝
「初為人母的我,對於教養難免也感到焦慮,透過書中的親子對話,讓我更能用孩子的觀點看事情,也找回了純真的自己。」
―親子理財作家 趙婷
媒體推薦:
推薦序1
大膽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別人
林文虎
在一場教學工作坊中,一位遠道而來的老師告訴我:「學校一位老師反覆觀摩你的教學錄影,說一定要努力學習,教得和你一樣!」我很擔心,請她回去後一定要趕快轉告那位老師:「不要再看錄影了,她不是我,當然不會教得和我一樣,就算真的做到了,效果恐怕也不好!」我附帶說:「她只要找出兩、三樣成功的元素,一項一項老實做就行了。只有當她自己,才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找到淑文之所以是淑文的元素
許多人讀淑文的文字,一定很欣賞她的做事、想法,也想仿效她的勇敢。但是,正如我對那位老師的勸告,千萬不要想讓自己變成她!因為任何一個別人都不是她,不可能變成她。只要找到淑文之所以是淑文的元素,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像她一樣的好媽媽、好家人、好老師、好朋友。
我在她的前幾本書說過,這是一家很平常、也很不平常的家庭組合,將這一家四口放在一起,每個成員身上嗅到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氣質;但是仔細觀看每一個成員,不難發覺這家中的每個個體都獨特得令人訝異!守正爸爸是我最欣賞的POWER教師,他自創「用生命引領生命」的方式帶領學生;淑文媽媽有著相同豐沛的生命底蘊,但流瀉的方式卻輕柔得不同;從那兩個總是專注聽或說的小孩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但肯定是一種決然全新的樣貌!
這樣的一家人釀造出來的圖文和故事,讀著、讀著很容易失了魂似地,不自覺掉進一道溫柔的漩渦裡,輕輕柔柔地卻沒有滅頂的疑慮;讀著、讀著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像她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先生或太太;當然更想要像她那樣勇敢的對待自己!
模仿很難成事!幸好,人類的衝動有效期頂多三天罷了(註一),通常絕大多數的衝動撐不了半天,一點點柴米油鹽的小波、手機或網路上的小浪一來,所有牽扯出來的衝動就會毫不眷戀的退下心頭,一切一切又回到與昨日無異的軌道上。
衝動後對孩子一味說「不」的人,依然豪邁的說著「不」;忙碌得抬不起頭的人,依然堅定地抬不起頭;早早替孩子規劃好路的父母,依然無畏地向孩子揮動愛的小鞭;那些一見孩子就嘆氣的爸媽,依然毫不掩飾對孩子的不滿與怨懟。所以,讀再好的書也只能是消遣,只能是泡茶聊天的佐菜罷了!要不,人間怎會有那麼多的「親情悲劇」不斷上演。
任誰都能輕易從每一頁找到「淑文元素」,成功的做自己。我想邀請大家先讀「沒有輪胎的怪手」這頁,細看這幅畫的背後,那位在孩子的塗鴉旁端端正正題字:「元椿說,這是沒有輪胎的『怪手』」的媽媽的身影,和畫同時疊印在白牆上呢!這身影不只沒有生氣孩子塗花了白牆(註二),還煞有其事地加了畫框(孩子畫不出那麼工整的框),然後慎重的邀請小畫家合影。
「元椿說」這三個字,說明題字不是家長的猜測,題字前應該和孩子歷經一段「言少話長」的對話。這美好的過程,清楚加深了畫面上那孩子的得意笑容,旁邊必還有笑眼逐開的一家子觀眾。
一個家庭的成功元素,在本書裡寫得著實豐富,光看這一幅畫就能略窺一二,看到畫裡大人如何讓孩子「大膽自在的做自己」,同時用「大方的包容和體貼別人」的身教帶孩子。「大膽做自己,大方包容別人」不過是成功元素的一、二而已,行動力需要的也就只是一、二小元素而已呀!
不光是讀,就老實做了去!
(作者為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推薦序2
桂花樹長出的美麗禮物
林生祥
十五年前,我退伍後搬到淡水瓦窯坑,歌手朋友王昭華告訴我,附近的水源國小有一位叫杜守正的老師,叫我一定要認識,我寫了字條託三合院裡的小孩帶給杜老師,就這樣認識了他們──老杜與淑文。
我們曾當過鄰居,在瓦窯坑三號,在喝茶喝酒的夜裡,每當聊起教育,他們總是綻放生命最美麗的眼神,真的是閃閃發亮!那時我想如果我有孩子,能夠讓他們教到,應該是孩子的福分與緣分。我們就這樣當了十二年的鄰居,看著他們的小孩出生、成長……,老杜持續做教育先鋒者的角色,而淑文則轉換跑道成為專業文字創作者。
淑文的創作題材一直都跟媽媽、小孩、學生有關,她以淡水桂花樹(註一)的老平房為基地,自我審視從童年一路成長的過程,跟小孩、學生的對話,寫下一篇篇誠實感人的紀錄與反省,那是真實的生命礪鍊過程。淑文三十五歲辭去教職成為全職媽媽,也成為優秀的作家,我覺得她依然在做教育的工作,只是轉換了方式與影響範圍。現在我也有了孩子,太太跟我一起在美濃帶小孩,一起讀著淑文的創作,想像力因和孩子相處而拓展,我想淑文的創作就是從淡水桂花樹長出來,帶給讀者們的美麗禮物。
(作者為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推薦序3
確幸的彼端,確信近了
侯剛本
我想,淑文這些年累積種種教養兒女的歷程心得,付梓陳列社會大眾眼前,對絕大多數同樣關心親子教育的家庭,應該算是一種「夢幻版」的理想境地。然而,是不是理想境地的「夢幻版」,並非我要立書寫序陳述的重點。而是我深深相信,淑文當年願意放下全職穩當的教學工作,轉為兒女家園做出如此這般「逆向操作」的決定,顯然在她內心深處必然長久醞釀著這場早已編織許久、關於某年某月某一天,她從此要為人妻與為人母的確幸之夢。
確幸的是,淑文很勇敢,她敢為自己做這場夢,更敢為自己在真實生活中,為自己接下來如何圓這場夢,乃致日復一日奮不顧身地努力著、想望著、想望著、再努力著……;年復一年地……;於是,就在這場動態未完的確幸暖夢裡,因著外子守正的全力支持與配合,方使淑文得以盡其所能地為這場如此值得努力的美夢,圓著又圓著,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日日月月歲歲年年。
在淑文這本「三部曲」式的妻母心得裡,「卷一:家的心靈地圖」採以文字搭配照片與圖說的方式,忠實再現了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真誠濃郁的愛。「卷二:愛的方程式」裡,藉由女兒小紅豆的畫筆與文字所記錄的生活故事,與母親之間展開開誠佈公的心靈對話。「卷三: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中,淑文「畫中有話」地以自己的畫作,向你娓娓道來她走過的這些年。隨文的終曲處,淑文再以反身自省的回顧與沉澱,透過三場實際完成的生命實驗,鼓勵讀者優質的教養不一定要花大錢,反而是要願意為兒女付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陪、去帶、去教、去養、去鼓勵、去成全。而穿插在文中的幽默故事,淑文則和大家分享你我皆似曾相識的親子生活樂趣。
反觀文壇,除了淑文之外,像是江兒甚或我自己,都曾為兒女「只有一次」的無價成長,奉獻自己生命中「三少四壯」最最黃金寶貴衝刺事業的階段,放下工作全然陪伴待哺子女,無私無我無怨無悔。因為父母一方願意少去一份工作、短缺了些許(實質的)薪資,過著布衣簡居、粗茶淡飯的日子;也因為全家人願意適切降低物質生活的共識,方能相對換取到全職親職的用心陪伴,家庭生活更為精純的甜美幸福。因為淑文想、淑文要、淑文敢,因為淑文得到守正的支持,加上淑文一家同心同行的一起努力,所以淑文和他的家人做到了。
所以,只要你想、你敢,只要你的另一半也願意支持你,只要你們一家人願意一起為一場確幸之夢,共同付出圓夢歷程種種,或可預期、不可預期的風險代價,且在每一次的狂風暴雨中愈挫愈勇地風雨生信心……,我想,確幸的彼端,確信應該是近了……
(作者為劇場導演、知名作家)
推薦序4
家,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
陳木城
認識守正老師的一家人,是12年前小紅豆剛剛出生、守正老師父代母職,請育嬰假一年在家照顧小孩,這應該是第一個請育嬰假的男老師吧!後來,聽守正說,太太淑文老師輪在第二年請育嬰假;接著,傳出淑文老師決定請辭了,還寫了一本書叫做《最長的辭職信》,可見她的辭意多麼堅定!
後來,守正老師借調到建安國小擔任主任,常常看到帶兩個孩子來學校念書的淑文媽媽,他們住在一間山中的農舍,那是一個四月間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地方。後來,他們又搬回淡水,我們同事去看他們的時候,新租的農舍還沒安置好,聽著他說要怎麼設計書架、佈置書房。我則關心風水:瓦屋左邊一條小河流過,可以引水進來洗衣澆水,旁邊有幾棵芬芳的柚子樹,右側後方有一棵很大的台灣朴樹,屋子後面就是一片開闊的山谷。
守正老師是一個瘋狂的超級教師,我一直希望他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曾經幫他找出版社出書,可是出版社不是很在意,守正老師也不是很在乎,一副好像「忙著享受日子,哪管他出不出書?」
後來,倒是淑文老師一直出書,這本《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已經是第五本著作了。終於,我們慢慢知道守正、淑文他們家裡的故事,或許出版社把它當作「親職教育」的書,我讀起來倒是覺得這是一本「家庭文學」。讀著讀著,我就會想起林良老師的經典之作「小太陽」,歌頌生活的美好、純真的雅趣,幫我們發現家庭原來有這麼美好的東西。
很高興淑文家裡的故事,可以以這樣的形式被看見!守正爸爸、淑文媽媽、元椿和小紅豆,都誠誠實實的、本本分分的做他們自己。十幾年來,看著他們在一幅家的心靈地圖裡,把這個家當作最堅強的城堡和基地,爸爸享受他的教學,媽媽享受她的寫作,孩子享受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在這幅地圖裡,他們一家人都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感情交織,互不衝突。
感謝淑文用寫作分享他們的家,用她的筆,像敏感脆弱而堅強的根鬚,深入心靈的泥土之中,探索神秘而隱晦的自我,萃取我們生命裡最貧乏的養分:對事物保有一份美好的感覺,對生命擁有一份熱愛的力量。
(作者為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5
看見做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
陳來紅
與淑文相遇時,我已經過了教養小孩的年紀,而她正在起步中。這彷彿如一條安安靜靜的河流經過岩壁,看見岩壁間的一條瀑布壯麗無比,正縱身跳躍而下,不時濺起美麗的水花。
看淑文的書,我好像在回顧過往的教養歷程,得以藉此機會檢視自己的教養因果。謝謝淑文!妳那年輕媽媽的勇氣,常常感動了平靜的我心。人~真的可以活得如此盡情至性。
三卷內容有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多彩多姿的與讀者分享一個家庭的生活互動內涵。卷卷都充滿愛意、創意、相互貼心的親子情意。來看看這本精彩的書吧~
卷一「家的心靈地圖」:淑文直指教養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多麼深切的提醒啊!淑文說,「家,是孕育生命最初的搖籃。從原生家庭離開,到哺育下一代,建立自己的家園。我們究竟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又如何勾勒出家的心靈地圖?」以愛為名的壞事,一般做父母的實在做了不少,對於教養子女的藍圖,總是過於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卻沒有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時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從心的沮喪。淑文一針見血的指出多數父母的盲點。退稿的事件讓兒女看見媽媽的挫敗是很不容易的,更何況讓兒女來陪著媽媽面對。要孩子長大的父母啊,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就是你要的真正長大了呢!
卷二「愛的方程式」:紀伯侖說,「彼此相愛,卻不要讓愛成為枷鎖;不如讓愛像妳們靈魂兩岸之間流動的水……」淑文一家,透過語言、文字、圖畫、音樂、旅行,形成了活潑自在的家庭文化。一家四口的空間,沒有枷鎖而是流動如瀑布般的活水。
卷三「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這卷讓我想起陪伴「袋鼠媽媽讀書會」那群勇於做自己、而孩子都成年的媽媽,驗證了淑文的論述。孩子看見媽媽做自己的過程,才懂得如何學做自己吧?有趣的淑文提出了「有機教養觀」,就是要讓愛可以自由流動。做為媽媽的淑文,懂得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此孩子也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這就是台灣人常說的「有樣學樣」吧!
穿插在文章中的「家庭生活的親子小趣味」:生活需要幽默。生活需要有說不完的故事。教養需要不斷的實驗。生活需要不斷的突破。這樣生活的生命有了形形色色的發展,也帶來了淑文一家的幸福,著實令人稱羨。
掩卷之餘,為淑文寫序,最想對讀者說的一句話是:「看見是智慧,被看見是勇氣」,我們很幸福的藉由本書學習淑文的智慧,感謝她出書分享,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她,做為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十足。我的兒女都已成家,回首過往,對淑文一家帶兒女探索自然的一切,以及持續個人與兒女發展興趣的生活方式,特別覺得「有機教養」的珍貴。
摯情摯性的淑文為降低新手父母的徬徨與焦慮,真誠分享的創意教養經驗,如剛出爐的麵包般,著實可口。願新書得以幫助更多年輕父母,發揮創意的教養,輕鬆做個開心的父母,也活出自己喜歡的自己,在此祝福買了這本書的父母。
(作者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顧問)
名人推薦:溫馨推薦
「這本書不只談教養,也談父母的教育。成熟、有自信的父母,就能教養出敢飛的小孩。」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 王榮裕
「這樣的一家人釀造出來的圖文和故事,讀著、讀著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像她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先生或太太。」
―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林文虎
「每當聊起教育,他們總是綻放生命最美麗的眼神,真的是閃閃發亮!我想淑文的創作就是從淡水桂花樹長出來,帶給讀者們的美麗禮物。」
―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林生祥
「只要你想、你敢,而你的另一伴也願意支持你,共同付出圓夢歷程種種,我想,確幸的彼...
章節試閱
教養是回到自己,
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我想,成為父母最大的福分就是藉由養育孩子,宛如實境模擬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重新回到過去。不管過去在原生家庭是傷心的、遺憾的,甚至是無法挽回的記憶,你都可以試著把它轉化成美好的養分,從「失去的時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成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磐石。
時光回轉像個小孩,像穿越了某個生命的通道,發現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銜接處」,竟然住著另一個靈魂(一個調皮的頑童或一個受傷的孩子),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殼,住進這個小孩的心靈,追尋記憶中的某個時刻,定定地看著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連結,也許你就能恍然明白,不管是出於命運,或一種難以言喻的因緣,我們自身、包括我們下一代的成長環境,其實冥冥之中,都被家庭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緊緊牽引著。
結婚之前,我和多數人一樣,對家的概念模糊而懵懂,直到有了小孩,透過養兒育女觸摸到生命底層的根鬚,我才猛然察覺,緊緊牽繫我們的、那條無形的家庭絲線,是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小孩
這幾年與媽媽們互動的過程中,有媽媽直言自己和原生家庭沒有什麼好探索的,童年也沒什麼遺憾和傷痕。剛開始我們只是盯著小孩的成長,沒有自覺要把目光轉向自己,等到孩子愈來愈大,你會發現你對孩子的管教態度,取決於你內在的人格特質。而你內在的性格其實取決於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當你學習用長大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時,你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自己的小孩。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一天你發現孩子的缺點,竟然正好是自己的一部份,尤其這個缺點激烈的造成你和另一半的爭執時,就如同村上春樹所言,不得不從自己的根部往內挖掘,有時不想看的東西也不得不看。因為,這個要命的缺點造成你和另一半爭執的糾結點,很有可能是幼年的際遇種下的根。你不得不把過去聯繫你和原生家庭情感的根部拉出表面,好好瞧個清楚,了解問題的所在。
也許你會恍然察覺,原來,孩子有你童年的影子。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養孩子,另一個自我成長的層面,好像也在養自己的心,藉由重新修補,自己也因此活得更完整。
找到土地的根: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
不管孩子飛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一旦你開始往內心探勘「挖井」,撥開橫阻在你和內在的自己,幾十年被歲月和柴米油鹽淤積囤塞的淤泥,剛開始只是輕輕的搔痛,涵藏一絲絲酸酸甜甜、模模糊糊的記憶,一旦挖掘到內心底部的活水層,那不顧一切蜂擁而上的泉水,瞬間就化為百味雜陳的往事和無可抑止的淚水。
也許是這個緣故,有時候我們很怕痛,常常懷念一種味道,卻又害怕聞到它的氣味。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困惑和糾結,卻又不敢追根究柢想得太清楚。但,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啊,就像我們終究要回家一樣。
這或許是為什麼離開家鄉多年,仍住不慣都市的繁華,而選擇住在隱匿的山間和大樹小花小草為伍的主要原因。土地的根鬚,從台南到淡水,哪怕經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事的變遷,幾十年來像剪不斷的臍帶緊緊抓住了我,成為我的養分和不離不棄的依靠。很自然的,在我成為母親之後,我選擇了一種親近土地、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我希望土地的根鬚不僅牢牢抓住我,也緊緊抓住我的小孩,我希望他們永遠聽得見原野的呼喚和土地的心跳。
想想,一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童年一去不復返,電玩手機卻在每個階段隨時隨地、甚至只要有錢便可以擁有,又怎麼能夠取代「只屬於自己」的親情,和長大後「有錢也買不到」的童年經歷呢?
有很多人感嘆,這一代孩子的靈魂好像都空空的,那是因為他們活在網路的虛擬世界,生命的根鬚離土地太遠了,找不到可以歸根的地方。故鄉就是泥土,如果孩子的童年只是緊緊黏住電腦和網路遊戲的螢幕,而沒有聞過家鄉泥土的味道,長大後又如何循著故鄉的氣味,踏上歸鄉尋根的旅程呢?
因此,我和先生對兩個孩子的教育,總是從孩子的出生地淡水為中心,再將觸角往外延展到新北市、台北市,以及台灣各地。不論是陪伴孩子在山中的小徑探險,在溪流戲水或在草地上奔跑打滾,參與各種廟會慶典、老街踏查、生態露營,或到圖書館演藝廳看演出、聽故事,我們總是想辦法幫助孩子在生長的土地,伸出感情的觸鬚,在自己的故鄉生根。
有時我會想,如果我真的想藉這本書大聲地說一點什麼,那一定是每次看到有些孩子被父母關在家裡,或和父母一起成為「低頭族」關在網路世界,都非常的不忍心。因為年幼的孩子正在成長,其實很需要空間自由伸展,他們要在開闊的土地盡情奔跑,和藍天、小鳥、清風、太陽同步呼吸、同步歡笑,才能長得好,活得快樂。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孩子是開放的、豐富的、好奇的。有些東西也許你已經失去新鮮感,他們卻還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孩子的心靈就像發電機,當你已經筋疲力盡,他們卻還神采奕奕精神飽滿。
倘若孩子成長的故鄉是都會,不妨讓孩子參加自然生態體驗營,或從都會附近的山間小道、社區公園開始踏查,尋訪有特色的古厝、店家,或拜訪當地的藝術家,甚至可以像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一樣「發揮想像力,為你的城鎮創作一幅畫像,想像你在畫中遇見的每樣事物,都充滿魔法、誇張變形︙︙採用你偏好的記錄方法,什麼都行。」我想,只要父母願意回復好奇的童心,陪著孩子在生長的土地探索,把家鄉的每一棟房子、每一條溪流、每一棵樹,都當作有生命的個體去觀察、去對話,自然能幫助孩子打開耳朵聆聽,用雙手觸摸,用嘴巴品嚐,用五官攝取故鄉的影像,不管將來孩子飛多遠,沿著童年走過的軌跡和曾經有過的感動,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和原鄉的呼喚。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質,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將心比心鼓勵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長
如果,童年的故鄉是我們成長的原鄉。那麼,原鄉的呼喚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回歸。很多人到了五、六十歲,突然發現自己開始用「減法」過日子,生活回歸儉樸,嚮往童年的單純。生命繞了一大圈竟發現,自己想做的只是一個簡單平凡的人,擁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儘管有一些小缺點,卻過得很自在。
可惜的是,父母雖然愛著孩子,也希望孩子過得好、長得好,但父母最大的毛病,往往忽略孩子也是一個「人」。一般父母教養子女的藍圖,總是充滿完美而過於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卻沒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時也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從心的沮喪。
薩提爾的理念深深影響著我,在我為人母之後,回到人的本質,以「人性的角度」同理孩子,並且努力在孩子面前「活得像一個真實的人」。換句話說,父母愈真實,愈不像高高在上的操控者,就愈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曾有學者統計過,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就已經和外界發生過六萬種互動。讓我想起,戰爭時期有很多孤兒、嬰兒被送進醫院,得到醫學和生理上各種照顧,卻在短短幾週內一個接一個停止生命的呼吸。一位心理醫師察覺到這些嬰兒也許需要一些「心靈的食物」,於是規定凡是進入嬰兒房的人,不論醫生、護士、工人,都需要花至少五分鐘的時間抱抱嬰孩,和他們說話玩耍。突然間,死亡停止了,嬰兒開始發出咯咯的笑聲,正常的成長。我想,即使摟抱嬰孩的人沒有當過父母,應該也會被這種愛的奇蹟所撼動。
愛,是一種能量的轉移和流動,也是身為一個人基本的渴求。如果你意識到孩子也是充滿人性的個體,自然就會賦予孩子像人一樣的尊嚴和尊重。有些父母常以為孩子幼稚無知,潛意識以為自己是大人,自然比兒女來得有尊(威)嚴。想想孩子是什麼呢?他們只是年紀比較小,卻和大人一樣是人類,當然一樣具有同等的生命需求需要--愛與被愛。因此,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把「大人」的「大」字(也就是權威)拿掉,回到「人」的本質,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去對待。
什麼叫做「完整的人」呢?
一個完整的人,具有生命各種不同的面貌,會經歷生命各種高低起伏,有堅強有軟弱,有優點也有缺點。也就是說,只要是人,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會受傷流淚,也會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和肯定。
可惜的是,大人在管教小孩時,常常過於急切的告訴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可以做」,或者「不聽話就會導致什麼可怕的後果」而忽略孩子真實的感受和實際面臨的困境。我常聽到許多青少年在背後嘲諷大人:「爸爸媽媽只會嘴巴說教,事實上他們要求我們的,自己都做不到。」
事實上,承認自己(人)的不完美,反而能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更加接近。
打個比方,也許你覺得你的孩子「應該」要善解人意、體貼他人。在你說出自己理性的期待之後,不妨也坦承自己有時無法做到,並進一步分享你過往的體驗和挫折,同時也說出你親身體會而來的方法,希望孩子和你一起努力。這樣的表達方式,說不定更有說服力,也更能打動孩子。
記得七年前剛開始投稿寫作,常常被退稿,最高紀錄連續被退了九次,第九次收到退稿通知時,忍不住在電腦桌旁哭了起來。受到兩個孩子的安慰和鼓勵,才鼓起勇氣投第十次,終於成功了。收到兩千元的稿費後,便開開心心請孩子吃大餐分享我的喜悅。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你努力活出自己,想辦法突破瓶頸,當有一天孩子遇到同樣的挫折,只要你拍拍孩子的肩膀,說一些安慰的話,孩子馬上能感同身受明白你不是在說教,而得到你的鼓舞,奮力再起。
孩子的心靈敏銳而直接,即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能分辨出父母的「心、口」是否真的合一。因此,你愈真實,愈不像一個只會說教的控制者,孩子反而更能敞開心靈和你談心,並接受你的建議。
有個媽媽在我的部落格寫了一段動人的分享。她說,孩子出生時她才二十四歲,當時覺得養孩子是一種麻煩,不想待在家裡帶小孩,只想出去工作接觸人群。八年後,年紀漸長,她卻慶幸自己沒有錯過孩子的成長。因為養孩子讓她重新省思,如果希望自己在孩子眼裡是個怎樣的媽媽,就必須努力去改變自己。因為陪伴孩子,反而讓她重新體會生命的意義,重新發掘存在的價值。
與其長篇說教,不如自己身體力行。也許,我們可以把養小孩當作生命的反省和關照。只要你能用成長的角度,用人性的理解來看待自己、看待小孩。那麼,你就不至於老是因為「望子成龍」的過度期盼,而把自己和小孩壓得喘不過氣。相反的,你可能會花一點時間思索,如何讓孩子活得更快樂、更有人味?如何讓孩子適才適性發揮所長,發出內在本有的光芒?更有可能的是,你會花一點時間和孩子分享你的生活,你的夢想,你的瓶頸。
人,是感情的罈子。罈子裡可能裝滿正向的自信,也可能承載著負面的悲傷。薩提爾博士說:「孩子還小時,是透過父母傳出的訊息來看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自我的罈子裝什麼,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的孩子正從你所創造的家庭,隨時隨地學習他的罈子裝著什麼。」
你想為自己的罈子注入更多的愛、溫暖與體諒嗎?你想為自己的家庭,烙刻什麼樣的心靈地圖呢?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先自我期許,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吧!
教養是回到自己,
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我想,成為父母最大的福分就是藉由養育孩子,宛如實境模擬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重新回到過去。不管過去在原生家庭是傷心的、遺憾的,甚至是無法挽回的記憶,你都可以試著把它轉化成美好的養分,從「失去的時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成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磐石。
時光回轉像個小孩,像穿越了某個生命的通道,發現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銜接處」,竟然住著另一個靈魂(一個調皮的頑童或一個受傷的孩子),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殼,住進這個小孩的心靈,追尋記憶中的某個時...
作者序
作者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無意間,讀到畢卡索對自己的剖白:「藝術家是來自各處感情的容器:從天空,從地上,從一片小紙,從一消失的形狀,從蜘蛛的網。」
我的腦海浮現了兩個圖像:一個是童年的我,一個是父親的臉。
童年的我非常喜歡幻想,從地上的小洞、掛著露珠的蜘蛛網,到天上的白雲,總有編不完的故事,我的志願是當作家、畫家、心理學家,探索世間隱匿的心靈,但嚴肅務實的父親覺得那是沒有意義又不會賺錢的行業。
即使內在有一個「感情的容器」,充滿各種渴望,但嚴厲的父親總有一種令人畏懼的權威,讓我又愛又怕。即便想不顧一切的忤逆他,最終還是默默的順從,遵從他的安排。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恨父親不讓我走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我變成一個壓抑的乖小孩,關閉了所有感情的窗口,覺得內在有一股龐大的能量無從宣洩,只好拿一把鑰匙,狠狠鎖住自己的想望,再也不去探看內在的自己。
直到我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媽,藉由生命的回轉和反思,我突然從媽媽的角色,逐漸反過來了解自己的父親,才發現父親的內在和我一樣藏著非常細膩而豐沛的感情。他之所以用權威牢牢密封著他的感情,是因為他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更不知如何面對屬於父親的軟弱、焦慮和哀傷。
原來,每個人的內在,包括我的父親,都藏著一個「感情的容器」,卻沒有人教我們去探看、觸摸、接納。有可能連我們的父母(或我們自己)都不知如何去面對,該透過什麼方式才能找到自己,更遑論成全子女走自己的路。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比擬這個感情的容器為「自我的罈子」。她說:「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的罈子,有時裝著喜悅、活力和安全感,有時候裝著討厭、自責和頹喪。」不管罈子裝的是什麼,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修補它、清空它,再重新裝滿,卻不能為了任何一個人違背自己,放棄自我。
薩提爾寫的「尊重自我」,讓我看了熱淚盈眶:
「我就是我。天地之大,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
有一些人某些部份像我,但沒有一個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樣,
所以,一切出自於我的,都是真真實實屬於我,
因為那是我個人的選擇……
我擁有我的幻想、我的夢想、我的希望、我的恐懼。
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和成功,我所有的失敗和錯誤。
因為我擁有自己的一切,我可以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這樣我可以愛自己,並且和我的每一部份友善相處……
我知道自己有一些地方讓我困惑,也有別的部份是我也不明白的,
不過,只要我對自己友善且親愛,
我就能勇敢地,滿懷希望地尋找困惑的解答,
並且尋求方法,更了解自己。
不論我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或感受什麼,這都是我,
真實代表了那個時刻我的情況。
稍後當我回想當時自己,看起來、聽起來的樣子,
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還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有些部份也許顯得不合時宜,
我可以摒棄那些不合宜的,而保留那些經過證明後合宜的。
並且創造一些新的,以代替那些被我摒棄的。
我可以看、聽、感覺、思想、說話和做事。
我有足以生活下去、與別人親近和創造的工具,
並且能夠使我周圍的人事物,呈現出意義和秩序。
我擁有我自己,所以我也能掌握自己。
我就是自己。而且我很好。」
我一遍遍地看著薩提爾的這篇短文,重新審視自己一直不敢探看的內在,也重新探看自己的罈子裝的是什麼?它是豐盈而滿溢?還是枯竭而哀傷? 還是早已裂開,等待修補?我是否如他所言,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難道過去緊緊鎖住我的,不是父親,也不是任何人,是我自己?
有時,我們的自我領悟太慢,傻傻地等到確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時,已經太遲。三十五歲那年,取得先生和家人的支持,我終於鼓起勇氣辭去教職,成為文字創作者,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圓自己兒時的夢。我告訴自己,與其遺憾與空想,不如給自己更多的可能。至少努力過,踏踏實實的為自己活過,哪怕後來不盡人意。活著,就沒有遺憾了。
從二○○八年《最長的辭職信》,到現在這一本書。從抒發自己,到解構自己,我用手中的筆一層一層由外往內把自己剝開,掀開生命的底層,探看自己數不清的童年和過往的記憶,在筆尖和淚眼中,緩緩流動著。
當我願意真誠的面對自己,往生命的深處走去時,我才猛然察覺,真正的父親和現實生活中的父親,不全然一樣。有時候,也許你以為你恨一個人,說不定心底深處裡是深深愛著他的。現實中的我們和深處的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反差?
過往的生命歷程,深深影響我的人生觀和教養方式,因此我總是鼓勵媽媽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這幾年來,除了開心地看見兩個孩子活出自己的味道,最值得欣慰的,應該是我除了扮演母親的角色,也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小孩,重新掀開「自我的罈子」,找到童年那個「感情的容器」。用溫暖的理解以及愛,找到最真的我,尋回童年的夢,也重新探看屬於父親的罈子。
作者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無意間,讀到畢卡索對自己的剖白:「藝術家是來自各處感情的容器:從天空,從地上,從一片小紙,從一消失的形狀,從蜘蛛的網。」
我的腦海浮現了兩個圖像:一個是童年的我,一個是父親的臉。
童年的我非常喜歡幻想,從地上的小洞、掛著露珠的蜘蛛網,到天上的白雲,總有編不完的故事,我的志願是當作家、畫家、心理學家,探索世間隱匿的心靈,但嚴肅務實的父親覺得那是沒有意義又不會賺錢的行業。
即使內在有一個「感情的容器」,充滿各種渴望,但嚴厲的父親總有一種令人畏懼的權威,讓我...
目錄
專文推薦
大膽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別人(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林文虎)
桂花樹長出的美麗禮物(美濃山下民謠歌手林生祥)
確幸的彼端,確信近了(劇場導演、知名作家侯剛本)
家,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陳木城)
看見做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顧問陳來紅)
溫馨推薦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榮輝/親子理財專家趙婷
自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卷一 家的心靈地圖
教養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找到土地的根: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質,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容許孩子尋找自己的宇宙
幫助子女通過「蛹」的考驗,找到自我的圖像
保有孩子純真的宇宙,每天都有新發現
溫暖的守護,再怎麼叛逆的孩子,都渴望有人了解他
打破愛的迷失
迷失一:養育孩子是犧牲奉獻?
迷失二:我這麼愛你,你就必須聽我的?
迷失三:孩子的表現,是你的成就?
找回對孩子的直覺
教導孩子在遊戲中保護自己
何時該生氣?何時該禁止?
深入孩子的心靈,和孩子同步成長
讓孩子享有自由奔騰的幸福
沒有輪胎的怪手──你,是否有過同樣的純真?
無盡的想像,打造無限的可能──請別殺了孩子的夢
不要斷絕自己與童年的關係
支持孩子把最飽滿的能量,用在自己的熱情所在
卷二 愛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
媽媽沒說出口的祕密
衝突過後,把愛完整說出來
給孩子一個可以痛哭的肩膀
有機教養,讓愛自由流動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爸爸媽媽到底有沒有偏心?
養孩子像跳探戈,父母退後,孩子才能往前
碎碎唸,真的有用嗎?
另類的親子旅行──露宿街頭
換位思考,孩子更有智慧
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愛是動力,而不是包袱
有愛支撐,孩子更堅強
如何幫孩子面對負面的陰影?
爸媽大不同,應變之道
了解媽媽,要先了解外婆
爸爸和媽媽一樣親
卷三 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是媽媽做自己,也讓孩子做自己
走在自己所愛的路上,人生永遠不會嫌晚
接納真實的自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養小孩
雨中的我,永不放棄──留給孩子一本愛的存摺
雨中聯想一:媽媽的愛,像一把堅強的保護傘
雨中聯想二:帶給孩子穿越困境的韌性
雨中聯想三:懷念爸爸雨中的車聲
在人生的大海,我想要成為一隻飛魚
畫一張生命地圖,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
向過去的痛苦,寄上一張慰問卡
將生命的哀傷,化為餵養自己的養分
品嚐生命的果實──讓自己過得更好
我要為自己做什麼,才會過得更好?
自己製作一個錦囊妙袋
喚起內心的力量:我渴望什麼?我嚮往什麼?
製作生命美好的藍圖,找出心靈最堅強的後盾
為自己做週期性的心靈打掃
不同階段,為自己畫不同的自畫像
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
後記 我曾做過的三個生命實驗
實驗一:上小學前,不教孩子寫字,將來學業成績會跟不上嗎?
實驗二:孩子沒有讀幼稚園,將來上學人際關係會不好嗎?
實驗三:如果把自己還原成新生的種子,我會怎麼長呢?
專文推薦
大膽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別人(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林文虎)
桂花樹長出的美麗禮物(美濃山下民謠歌手林生祥)
確幸的彼端,確信近了(劇場導演、知名作家侯剛本)
家,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榮譽理事長陳木城)
看見做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顧問陳來紅)
溫馨推薦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榮輝/親子理財專家趙婷
自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開自我的罈子
卷一 家的心靈地圖
教養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