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化史上,明惠法師是以主觀方式積極探索個人內在體驗的第一人!
貫穿他一生為數龐大的夢紀錄,是世界精神史上極稀有的珍貴遺產!
明惠是日本鐮倉時代的名僧。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也是靈性極度活潑的時代。天皇政權轉移到以武士為主的幕府手中,向來從屬於上流社會的佛教,也下降到一般民眾的內心扎根,名僧輩出,各自以創新的思想活躍著。
1191年,明惠十九歲,開始撰寫《夢記》。當外在世界產生劇烈變動的時刻,明惠卻認真地向內沉澱、探索,持續長達四十年,與夢共生。
明惠一生未立宗派,但其華嚴思想強烈影響了日本人的日常倫理。更重要的是,貫穿他一生為數龐大的夢紀錄,成了世界精神史上極稀有的珍貴遺產。
「終生持續記錄自己的夢,所需要的『心』的能量,遠超過我們想像。」日本第一位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深感讚嘆的是,明惠不僅記夢,也自我解夢,從中發現內在心靈的追尋與生存意義。
「從事夢分析不但需要強大的理性力量,更必須超越理性,勇敢地面對非理性的世界。如果理性的力量不足,容易被無意識吞噬;但如果一昧地固執於理性,則很難發現夢的意義。明惠能夠對自己進行夢的分析,是非常稀有的現象。」
明惠的夢與他的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如一幅繪卷;夢與現實,如同縱向與橫向的絲線,將他的生命交織成偉大的作品。河合隼雄認為,明惠的一生正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與自我實現過程的精彩範例。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 1928-2007)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除了《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心靈工坊)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本書亦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著作甚鉅,包括《河合隼雄著作集》、《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心靈工坊)、《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時報)、《原來如此的對話》(時報)、《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天下)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榮獲日本首屆新潮學藝獎,河合隼雄又一代表作,理解日本深層文化最佳祕徑
◎以榮格派心理分析觀點,重新詮釋幕府時代名僧畢生夢紀錄,見解精闢,值得再三閱讀
◎王浩威、吳佳璇、楊蓓、蔡昌雄、鄧惠文 聯合推薦
名人推薦:◎榮獲日本首屆新潮學藝獎,河合隼雄又一代表作,理解日本深層文化最佳祕徑
◎以榮格派心理分析觀點,重新詮釋幕府時代名僧畢生夢紀錄,見解精闢,值得再三閱讀
◎王浩威、吳佳璇、楊蓓、蔡昌雄、鄧惠文 聯合推薦
章節試閱
《高山寺的夢僧》內文節錄
【推薦序】賞析宗教修行與夢境探索的經驗寶典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系主任兼所長
《高山寺的夢僧》這本書是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重要著作。主題內容是針對日本中世紀明惠法師長達三十年的夢的記錄,進行榮格學派觀點的夢的解析,以闡明榮格所謂「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人格心理發展過程及其人文義蘊。我個人是在九○年代於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班進修時,在日裔佛教哲學教授長友繁法先生的引介下,初次有機會閱讀到本書的英譯本。由於當時我正在鑽研榮格心理學與禪宗修行經驗的可能詮釋連結,因此在閱讀本書後極感震動,對我在宗教經驗及夢境解析方面的思想啟發與影響,竟是漣漪不斷地綿延至今。於是當我返國任教後,便以野人獻曝之心多次向國內出版界提出翻譯出版本書的建議,然而卻因版權取得問題而多次受阻延宕,直到在心靈工坊王桂花總編輯的堅持努力下,今日中譯本才得以和國內讀者見面,可說是在曲折迂迴中見證了多磨好事,實屬難能可貴。
值此中譯本問世之際,我個人很樂意將我當初推薦本書的原因簡要說明,以提供讀者在了解本書重要性時的參考:
首先,能將個人的夢記錄幾十年的時間是非常稀有的,尤其夢者明惠法師是一個禪修僧人,夢的紀錄縱貫他的修行前後,以及他修行經驗逐步攀升後的不同意識層級,更是珍貴異常。因此,他的夢錄不僅是個人傳記式的,也是人類心靈意識集體原型的縮影。尤其他在意識高階發展所做的生命大夢(big dreams),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其心理分析的意義因此極具參考價值。
其次,這本夢的紀錄及其象徵解析,可以被當作是禪修經驗次第的超個人心理學詮釋,河合隼雄的精闢解析讓原本宗教典籍所遙指的修行意識轉化經驗,開始有了被具象化檢視與探究的基礎,不再生澀難懂。
第三,對於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的河合隼雄,明惠的夢的紀錄啟發了他對日本東方宗教文化心靈原型的認識,他同時也以榮格式的心理分析,讓明惠法師系列夢的現代意義得以澄明,為當代人開闢出一條窺探究竟之道。因此,本書可以與河合一系列的文化心理治療作品相互參照閱讀,但更具深度。
第四,明惠的夢之旅其實是榮格所說個體化過程的具體而微,它是個人在精神與肉體、自我與神性、個人與社會諸多面向上掙扎、吸納、平衡與整合的學習歷程。這對於尋求生命向上之路的精神探索者而言,乃是具有高度勵志價值的學習典範。
常言道:「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凡人視夢為幻,然而從佛教唯識及禪修的觀點看,夢境其實比醒覺的日常生活更為真實,而且醒覺與夢中心識狀態的整合,乃是通往開悟意識的必經之路。精神分析自佛洛伊德以降,也對於夢境能透露心識奧祕一節再無疑義,只是百家爭鳴、詮釋曲風迴異罷了。榮格心理學的解夢之道,因納入集體潛意識原型經驗的思考而獨樹一幟,最能契通天人之際的宗教修行之夢。因此,凡是對宗教修行經驗、夢的解析及日本佛教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讀者,相信在閱讀這本奇書時,都會有心中升起呼應自身內心探索問題蹤跡的驚嘆感,以及引發個人心靈成長道路上見賢思齊的渴慕之情。更重要的是,書中透過對明惠法師夢境分析所透顯的智慧明光,是絕對不會令入此寶山者空手而回的。
文庫版前言
河合隼雄
《高山寺的夢僧》(京都松柏社)出版至今,已然經過八年的歲月了。現在這本書將出版文庫本,筆者充滿了感恩的心情。但事實上,筆者在執筆撰寫這本書時,完全沒有預料到有一天它會以文庫本的形態出現。之前我只想著,就算只有少數人讀了這本書、認為它有意義,就已經很高興了。
但是讀過單行本的人比我預料的多,使它得以收入文庫之中。或許時代比我想像的變化得更快,有愈來愈多人對這本書產生了需求;這也表示,理解的人增加了。
原本有很長的時間,筆者本身對佛教並不關心。話雖如此,就算自己沒有意識到,只要是日本人就不可能和佛教沒有關係吧!到今天我都還記得很清楚,1959年第一次到國外旅行的時候,自己在護照的宗教欄上面,很惶恐地寫下了「佛教」兩個字。我能夠算是「佛教徒」嗎?恐怕有很多日本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懷疑吧。
本書的〈後記〉,記載了我閱讀明惠《夢記》的經過。那時候我堅定地相信,自己找到了日本人的心靈導師。在這位導師的引領下,我不但進入了佛教的世界,還開始對平安時代的物語(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高山寺的夢僧》這本書裡,夢當然佔了很重要的角色。筆者本身一直非常重視夢;但是並沒有想到一般人也會對夢如此地關心。對一位僧侶的夢所進行的研究,能夠引起這麼多讀者的共鳴,二十年前任誰也想像不到吧。
這樣的傾向急速的加強,和人們對以歐洲、基督教文化為世界中心的想法,日益感到懷疑,有很大的關係。
筆者在年輕的時候,曾經以近代歐洲作為理想典範。但是在累積了多年心理治療的經驗之後,我開始思考日本人的生命態度,開始探求我們的根源。而且我逐漸認為,這樣的探索的結果,將不只對日本人有意義,還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人類全體「心」的存在方式。
那並不是去「研究」古時候的日本、或是什麼珍奇的事情,而是去尋找對生活在現代的、普遍的人類之啓示。
在這個想法下,只要有機會,我就在歐洲與美國各地發表關於明惠的談話。本身也在思考現代人生存方式的歐美人士,能夠接受我的觀點,讓我非常高興。
很幸運地,這本書出了英譯的版本。因此,我在國外以別的主題演講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問我關於明惠的問題,或者和我分享他們的感想。歐美人特別關心明惠和女性的關係,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天主教的神父,也有獨身的戒律;現在有不少人在議論這個問題;也有人把這件事,和明惠放在一起討論。
日本人如今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重新檢視男女的關係。男女的關係有些地方,再怎麼思考也不可能理解;因此雖然有過各式各樣的看法,我認為榮格所提出來的阿妮瑪(anima)、阿尼姆斯(animus)的想法,值得傾聽(話雖如此,筆者並不是無條件同意他的看法)。
榮格以女性像、男性像,來捕捉阿妮瑪、阿尼姆斯的意象。如果借用他的想法來觀察,日本現代女性的心,受到阿尼姆斯意象很大的吸引,而且逐漸地實現這個意象。男性如果要回應這個情形,就必須發展他們的阿妮瑪。
但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和女性的情況比起來,日本的男性認真思考 阿妮瑪的人非常稀少。我認為這個不平衡的狀態,正是導致現在日本男女關係困難的原因之一。
明惠是日本人之中、也是古代少見的,追求阿妮瑪的人。以這一點來說,他的生命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雖然我們沒辦法摹仿他的生涯,但是他的基本態度可以給我們很多啓示。
這次出版的文庫版,為了方便閱讀,增加了很多假名拼音。這一點京都松柏社的西川嘉門先生,幫了我很多忙。同時我也要感謝他,慷慨應允文庫版的印行。在出書的過程中,受到講談社生活文化第三出版部豬俁久子小姐的照顧,在此表達我內心的謝忱。
【第一章】明惠與夢
這綿長的大夢
知其為夢的你啊
醒來
救助那些迷途的人吧
──《明惠上人歌集》
明惠房高弁,生於承安三年(1173),歿於貞永元年(1232),享年六十歲(虛歲,以下同),是鐮倉時代初期的名僧。他目睹政治權力從平家轉移到源氏,又從源氏轉移到北条氏,這段期間先後出現法然、親鸞、道元、日蓮等多位高僧;那是一個日本人的靈性極度活潑的時代。明惠雖然與這些名僧並列,受到世人的崇敬,不同的是,他並沒有樹立新的宗派;尊崇他教誨的人們,也沒有形成足以延續到今日的教派。但是,明惠為我們留下了在世界精神史上堪稱稀有的極重要遺產,那就是貫穿他一生、為數龐大的夢紀錄。
稍候我們將更為詳細地敘述,明惠不僅專注於夢的記錄,而且這些夢在他的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惠的夢與他清醒時的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如一幅繪卷;夢與現實,如同縱向與橫向的絲線,將他的生命交織成偉大的作品。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談到個體化與自我實現的過程,明惠的一生正可以看作是這個過程的精彩範例。筆者對佛教完全是個門外漢;上述的事實,是我之所以想要寫一本書來探討明惠的強力動機。筆者身為深度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者,原本也可以將明惠視為客觀的研究對象,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他的異常性與病理性;但是我對這一點沒有什麼興趣,所以本書不會由這個觀點來論述。在這個方面,精神病理學者小田晉先生曾經發表詳盡的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考。
明惠是基於什麼樣的想法、用什麼樣的形態記錄下他的夢?筆者為什麼對「夢」這件事情特別重視?首先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起。
一、《夢記》
明惠與夢
明惠自己親筆記錄的《夢記》,據推算大約有一半左右流傳下來,我們有幸可以直接閱讀。明惠從十九歲開始記錄他的夢,一直持續到他死亡前一年。除了《夢記》以外,他為佛經所做的註釋中,也留下了一些關於夢的紀錄。還有,明惠的傳記裡,也將外在的事實現象與許多他的夢並列記載。透過這些資料,大致上可以補足《夢記》佚失的部分。
那麼,為什麼明惠這麼執著於夢呢?有時候明惠會在夢的紀錄之後,寫下他對於這個夢的看法,相當於今日我們所說的「夢的解析」;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得以窺見他對夢的態度。從實例來看或許比較容易了解;讓我們來看看承久二年(1220)二月十四日,明惠四十八歲時做的夢。為了方便討論,筆者為幾個重要的夢取了名字;這個夢我們就叫它「禪觀之夢 1」。
同二月十四日之夜,夢中見一池塘,大小僅約七、八百坪,水少而乾涸。大雨驟降,池水滿溢,其水清澈見底。其旁又有一大池,狀如遠古河流。小池之水充滿,與大池僅隔一尺許。我思:今若再落雨少許,小池必與大池相通。若兩池相通,魚、龜等必游往小池。心以為其時為二月十五日也。我思:今夜月影浮映於此池,其景必甚美。
細想之後,小池乃禪觀也。大池乃諸佛菩薩所證之根本三昧。魚等乃諸聖。一一具有深義。我思:水枯乃未修佛法之時,水滿乃修行佛法之時。今若稍增信心,則必通諸佛菩薩之道。小池無魚,乃初習佛法之時也。 (「禪觀之夢1」)
接在「細想之後」的文字,乃是明惠本身對夢的「解釋」。小池塘是禪觀,大池塘是「諸佛菩薩所證之根本三昧」;透過修行(夢裡則是透過下雨),兩個池塘將連結在一起,禪觀將通往諸佛菩薩之道。這個解釋有如「水往低處流」一般自然;現代解析夢的專家們,大概不會提出異議吧。當然,一個夢可以有多種解釋,重要的是提出的解釋必須對作夢的人產生意義;但是解釋如果偏離夢境的脈絡,還是難以令人信服。從這個觀點來看,明惠的解釋非常具有說服力。
雖然只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明惠很自然地記錄自己的夢,有時候加上自己的解釋或感想。在他的紀錄裡,明顯帶有宗教意味的夢,如「文殊大聖於空中顯形」等,與之前提到的「大雨降在池塘上」這種很普通的夢(如果不看他的解釋的話),平等地並列。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明惠本身對夢的解釋,並不是採取「佛像出現就是宗教性的,世俗之人出現就是世俗性的夢」這種淺薄的分類方式。之後我們將進一步看到,明惠非常了解夢的本質;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如此持恆專注地記錄這些夢。
本章開頭所引用明惠的歌,是為了回應他的舅父上覺所作。上覺是引導明惠出家的人,曾經作了這樣一首歌:
浮世之物 盡皆無常
宛如一夢 究竟虛空
上覺在這首歌裡所描述的,是當時僧侶與知識階級共通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如幻夢一般。相反地,明惠的歌讓我們看到比較積極的態度:如果知道塵世如夢,就應該醒過來,去幫助迷途的人們。與其感嘆,不如覺醒。這樣的言論在當時的佛僧之中,是非常特別的,可以說是極具現實感、合乎理性的態度。光從這首歌來推論,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明惠並不重視夢的價值。但事實上,筆者認為正因為這種合理且積極的態度,明惠才能夠終身堅持記錄他的夢,也才能完成這麼稀有的成就。隨著本書論述的展開,我們將看得更清楚。將此世視若一夢,明惠從這樣的態度出發,斷然覺醒,並以此清醒之眼,注視著自己的夢。我們若要研究明惠的夢,絕對不可忘記這一點。
【第五章】「物」與「心」
渡天竺
我們多次談到明惠對釋迦強烈的思慕之情,這一份想念到了極致,終於使他將前往印度的想法付諸計畫。建仁二年(1202),明惠開始和弟子喜海等人商討前往印度的事。然而建仁三年的重大事件──春日明神降下神諭,卻迫使明惠不得不中止他的計畫。這段期間發生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徵候與現象,包括「文殊的現身」,對明惠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體驗。或許明惠想為這些重大事件留下紀錄,曾經寫下了《託宣正本之記》,可惜後來親手將它銷毀。可能明惠擔心一般人會被這些為數眾多的奇蹟吸引,甚至產生誤解,偏離信仰的道路吧。不愧是明惠!
雖然明惠銷毀了自己寫下的記錄,但是弟子喜海捨不得這些故事就這樣湮沒,在明惠圓寂之後,寫下了《明惠上人神現傳記》一卷,所幸這份手稿至今仍然留存。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知悉當時事件的詳細內容。但是書後的跋寫著:「此當不及於外聞,原記已破卻。憂其廢亡,故為此記,雖無禁絕之要,應慎之慎之,祕之祕之。」可見喜海多麼戒慎恐懼,害怕這些記事公開流傳。此外,元久二年(1205),明惠在紀州建立伽藍,將春日、住吉兩明神(兩者皆與上述的奇瑞之相有很深的關係)的寶殿合在一起建造;為了說明其由來,他親手寫下《祕密勸進帳》,同時在其中記錄了先前發生的奇瑞之相。這本書也流傳了下來。綜合《明惠上人神現傳記》、《祕密勸進帳》以及《行狀》的記載,我們得以知悉許多當時發生的事。筆者簡要地整理上述資料,將事件歸納如下:
建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湯浅宗光(明惠的伯父)之妻(當時二十九歲)取得一張新草蓆,將它懸掛於門樑,爬到(草蓆)上面,宣稱自己是春日大明神,為了阻止明惠的印度之行而降臨人間;說完這段話隨即離去。明惠想要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神諭,故率弟子一同祈禱;倘若真為春日明神附身顯靈,祈求祂再度賜予諭示。同月二十九日,春日明神再度降臨。這一次宗光的妻子形貌產生了變化,奇異的面孔,似乎不屬於這個人世,純白如水晶般透明,聲音哀傷而優雅,聽到的人無不落淚。而且她全身散發出不可思議的香氣:「發語之時,其息化為異香,遍及三、四十丈。」帶給當場的人絕大的震撼。春日明神透過這位女性,向明惠說了一段話,大意如下:「我憐愛御房(指明惠),有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可是你最近疏於學問,令人遺憾。希望你多花點心思在釋尊的教誨(經典)上。你是個短命之人,能否活到四十歲,都屬未知。眾生對你有所期盼,因此我希望你不要隱居,應該住到王城的附近。解脫房貞慶也是位出眾的人,但是他卻隱居在笠置,非常可惜。你把我這些話轉告給他。御房受到諸神的守護,特別是我和住吉大神,須臾不曾離開你的身邊,我就像是你的父親。御房來生必定往生兜率天,然而於此世,我希望你能做為人類世界的導師。因此,倘若你真的前往天竺,我只有無限嘆息。」
說完這些話,春日明神以雙手攬抱明惠,流著眼淚,無限愛憐地注視著他說:「一定、一定,不要違背我的話。」明惠放聲悲泣,在場眾人亦嚎啕大哭。明惠彷彿失去意識一般,但明神繼續降下神諭,要明惠到春日神社參拜,而且一定要住在京都、奈良地區;說完這些話才離去。
根據明惠《祕密勸進帳》的記載,春日明神不但散發出不可思議的異香,而且從他的手、足、口中,發出香醇的甘蜜。眾人無法克制自己的狂喜,紛紛舔舐明神的手足。明神離去之後,接連數日之間,舔過甘蜜的人們,口中都還一直殘留著甜味,家中則瀰漫著奇妙的香氣,久久不散。這個故事顯示春日明神的顯靈,不只對明惠,對當時周圍所有的人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月,明惠到春日神社參詣,接著到笠置拜訪解脫房貞慶。這段期間發生許多祥瑞的好夢與奇妙的神蹟,這些都一一詳細地記載在喜海的《明惠上人神現傳記》裡。比方明惠到春日神社參詣的時候,三十頭鹿在東大寺的中御門旁,一齊屈膝伏臥。之後明惠回到紀州,前述湯浅宗光的妻子再度被附身,告訴明惠那些鹿之所以屈膝迎接,是因為他自己(春日明神)當時正走到外面來迎接明惠。這段期間,像這一類的異事不勝枚舉,明惠更多次夢見春日明神,這裡就省略不再贅述。
上山家保存了十四、十五件明惠在這一年(建仁三年)十一、十二月記錄下來的夢,很可能是《夢記》散落佚失的一部分。我們選取其中幾個有趣的例子來討論。首先是建仁三年十一月七日的夢。
「成弁之左肘墜落(註:自脅下切斷掉落)。思,此乃大明神不悅之故也。夢中覺醒,肘猶在。思,因大明神之不悅,乃發此惡夢,必招來中風等惡疾。臂雖猶在,心中至為不快。作如是想時,覺。」(「肘墜落之夢」)
這是個夢中夢。左手臂不見了,「應該是因為春日明神生氣了」──心裡正這麼想著的時候,醒了過來,發現手臂還在,卻還是擔心自己說不定會中風──這時候才真的醒過來。關於這個夢,明惠並沒有下什麼註腳;但是他在夢裡,對夢中夢所做的「解釋」卻很有趣──左手臂不見了,說不定會中風。的確有一些夢會預言身體的疾病,明惠應該也聽過這樣的例子吧。當然,明惠的這個夢與其說和身體有關,不如說是顯示了內心的某些狀態。
接下來是同月的十九日,明惠寄宿於某個家庭,其主人作了一個夢;因為和明惠有很深的關係,所以記錄下來。「此家之主御前之夢云云」:
家主詣春山(春日山)。山林皆美,其趣無窮。大明神出寶殿之外,坐於磐石之上。鹿千匹許,環繞左右。鹿頭之上,皆有寶珠,光明映徹,大明神亦光輪赫奕。明神告家主云:「明惠喚我故,將前去高尾。」鹿群中有一鹿,約合三馬之巨。明神指之曰:「我將乘此鹿前去高尾。」此鹿頭左右各有一寶珠。明神昭告此行,道俗貴賤群聚而來。其後家主至高尾,語眾人此事,盡皆歡悅。又,一老僧拄錫杖,步出金堂,摩眾人之頭撫慰之。
這雖然是別人作的夢,卻清楚地顯示明惠與春日明神之間非比尋常的密切關係。春日明神表示,自己答應明惠的呼喚,將前往高雄,這似乎預示了明惠不久之後將移居京都。之前明神顯靈時曾經諭示,要明惠居住在京城附近;加上這個夢的暗示,或許更使得明惠逐漸放棄隱遁的想法,加強了住在京都的決心。
明惠因為春日明神的諭示,放棄渡天竺的計畫,恰好是1203年,歷史學家咸認為這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一年。那一年伊斯蘭教徒席捲印度,破壞了當時佛教的教育與學術中心「維克拉瑪席拉寺院」(Vikramasila/Vikramshila),被視為印度佛教滅絕的象徵。明惠當然不會知道這件事;假設他成功抵達天竺,看到已經伊斯蘭化的印度,不知道會有什麼感受,說不定就活不下去了。明惠渡天竺計畫的中止和印度佛教的滅亡發生在同一年,其「共時性」不得不令人稱奇。
【第六章】明惠與女性
女犯
在討論明惠與親鸞對女性的關係之前──特別是女性關係和夢的關聯──必須先強調筆者的立場。我將出現在男性內在的女性,視為一種隱喻(metaphor)。否則,我們將會愚蠢地把親鸞的夢,單純看作對性慾的肯定;或者膚淺地評斷明惠的夢,認為它們證明了即使謹守戒律的清僧,也會為性慾所苦。
話說回來,《明惠上人傳記》裡生動地記載當時的僧侶為了遵守淫戒,是如何吃盡了苦頭。弟子喜海表示不願和寺內其他僧人一起生活,想要一個人隱居的時候,明惠跟他說了一番話。這番話的前半,之前已經介紹過了(187頁);接著明惠告訴喜海阿闍梨公尊的體驗:公尊受不了和其他僧人接觸的雜沓,一個人跑到山裡隱居。前半年左右,他尚能專心修佛,後來卻意想不到地,他的性慾高漲了起來,不論如何壓抑,也沒辦法讓它消失。他心想,這樣的狀態只會成為修行的阻礙,因此他決定滿足自己的欲望,以一掃迷心。於是他變裝前往花街,沒想到途中突然生起病來,只好回去。過不久,他又被欲望佔據,於是來到京都的街上,卻踩到埋在路旁的尖木棒,痛得不得了,只好又回去。第三次他終於成功抵達花柳巷,卻遇見認識的人,只好又落荒而逃。這接二連三的荒謬遭遇,終於使公尊了解到隱居的困難,因此就回到神護寺去了。
喜海聽了這番話,終於放棄了隱居的想法。這段公尊的故事,詳實地顯示出遵守淫戒的困難。針對它的困難,明惠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傳記》裡如此記載:
上人常語曰:「吾年少即以貴僧為志,願一生清淨不犯。然,吾亦不知所託之魔者為何,每每淫事之便利俱備,即生奇妙之阻礙,終得遂我志也」云云。
看了這段話就可以知道,有無數次的場合,明惠就要輸給了誘惑,幸好因為「奇妙的阻礙」出現,才沒有前功盡棄。或許有人會因此認為,其實在明惠和之前所說的公尊之間,不過是一百步與五十步的差別,沒必要特別稱明惠為「清僧」。的確在這一點上,會產生各種分歧的意見,但筆者認為一個人了不起的地方,並不在於他感覺不到性慾,或是能夠完全壓抑性慾;重點是一個人在感覺到性慾的同時,要如何正面處理。看起來,明惠確實覺得這麼大的問題,單靠人類的意志力是沒有辦法處理的。他曾經差點屈服在誘惑之下,表示性的力量比他的意志力還強;幸好難以預料的阻礙阻止了他。其實,明惠能夠判斷這些阻礙來自神祕的力量,並且因而「打消」他的性慾,顯示他有足夠的意志力,能夠突破自我的界限,走向自我轉變的艱難道路。至於公尊,雖然也因為各種意想不到的妨礙,導致他最後沒有發生性行為,但是他不但無法認識這些阻礙背後的神祕力量,也無法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可見他的自我(ego)力量不足。
以親鸞來說,他並不單純只是認可性慾的存在;如果是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煩惱了。就算真的有些不安,只要像公尊那樣,說一聲「這樣的狀態只會造成修行的阻礙」,給自己找個姑息的藉口,聽任自己的性慾行事就好了。但是從頭到尾,親鸞都避免讓自己簡單地下判斷,而向超越性的存在尋求解答。他因此得到的答案:「觀音將親身化為女性,來接受包容」,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筆者認為這導向親鸞後來所提倡的「自然法爾」。他將來自人類內心最深層的東西,視為「自然」。但是,在親鸞能夠從他內心最深層,得到「自然法爾」的思想之前,上述的深刻苦惱以及夢告,都是必要的。
日本原有的「自然」(じねん,jinen)這個概念,和西方的nature是不同的。原本日語中並沒有和西洋的nature相對應的概念;當日本人要談論nature的時候,他們用「山水草木」這個詞語來表現。當初將nature這個概念引進日本時,借用了「自然」這兩個字來翻譯它,並且讀成しぜん(shizen),導致現代的日本人將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造成許多誤解。對於這個現象,柳父章先生有詳細的論述,筆者就不再重複。在這裡我只想指出一點:不論我們如何解釋「自然」,都必須處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看待「自然」與人類意識的關係。如果人類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麼所謂人類的自我意識,就不可能存在。西洋的現代自我,將焦點置放在自我意識上,透過強化的自我,切斷自我與自然(nature)的關係,以觀察自然,並且企圖支配自然。佛教則採取相反的立場,主張去除我們對「自我」的執著。然而只要人活著,「自我」就很難消滅,因此,明惠與親鸞的差異,就在他們如何處理「自我」與自然(じねん,jinen)的關係;而這個差異,表現在他們與女性(做為隱喻的女性)關聯的方式上。
且讓我們再一次參考249頁的圖表,思考做為隱喻的女性。親鸞沿著這個圖的M 軸,達成了他的超越。換句話說,透過往娼婦的方向下降,他得到「當為一切群生聽聞」之夢告,在精神的次元上,升高到日本王妃的位置。與觀音的一體感,象徵著與自然的一體感。不過我們必須注意親鸞對「自然」的解釋。以下為讀者引述著名的〈自然法爾章〉:
自然(じねん)之謂,自乃出於己,非行者之計,皆緣因得果也。然之謂,緣因得果之謂也,非行者之計,因如來之誓願也
在這裡,親鸞要我們把「然」這個字唸作「しからしむ」(shikarashimu,緣因得果的意思),特別值得深思。日文的「自然」一詞,源自中國。根據福永光司的研究,「自然」一詞最早出現在老莊學派的古典文獻中。他說,老莊所說自然的意思是「本來就是如此的事情(本來就是如此的東西),沒有加上人的作為(沒有人為的歪曲或人為的汙染),原原本本的存在方式。它並不表示存在於外界的所謂自然世界,或是與人類相對的自然界」。從上述的文字可以看出,儘管親鸞的「自然」和中國的思想極為接近,但是他要我們將「自」、「然」唸作「おのづからしからしむ」(緣己之因而得其果),而不是「おのづからしかる」(出於己之本來面貌),這之間有很微妙的差異。因為「行者之計」和「如來之誓願」不同,所以才「緣己之因而得其果」;如果「行者之計」完全等於「如來之誓願」的話,那就是「出於己之本來面貌」了。親鸞一方面認識到如來的誓願才是根本,但同時也承認行者之計的存在,這讓我們看到他的苦惱。「行者之計」就像加在紅豆湯裡面微量的鹽。如果去掉這微量的鹽,聽任「出於己之本來面貌」作用,反而就引不出甜味來了。筆者認為,「出於己之本來面貌」裡潛藏著某種契機,導致親鸞以後的真宗僧侶,不斷地沉淪墮落。
明惠這方面又是如何呢?他強調「あるべきようわ」(如其應然),其中的「ある」(存有)和親鸞的「自然」(じねん,jinen)有共通的一面。黑木幹夫曾經比較研究親鸞與明惠(還加上宣長);他指出,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日本人共通的思維模式。黑木的論述其實是沿著上述的思考脈絡。他這麼說:「親鸞和明惠的基本思考方式,並沒有不同。他們的思想,都源於這樣的認知:現實是無法推算得知的東西。」筆者也有同感。這裡所說的「現實」,就是親鸞的「自然」(じねん),明惠的「ある」(存有);換句話說,就是存在本身。
明惠不說「如其本然」,而說「如其應然」,這擴大了他與親鸞的差異。如果以與女性的關係來說,明惠和善妙的關係,與阿妮瑪軸的存在有關。堅守戒律,需要自我的強力參與。然而光這樣是不夠的,自我需要向右方跳躍。透過這樣的跳躍,我們將學習到一件事:不論我們將「自我」看得多麼重要,自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那些倚賴自我的力量,卻無法產生跳躍的人,經常因此而「石化」。因為石化而不與女性交合的人們,並不能算是遵守戒律。對於被石化而失去生命力的人來說,根本沒有立下戒律的必要。明惠也曾經批評,那些僅僅熱衷於「學問」的學僧之中,有些人其實已經石化了。在過多的知識與僵硬的思考之中,靈魂將死去。
明惠同時與M軸和A軸產生關聯,使他充滿人性的魅力。然而做為一個人,雖然他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宇宙論的意義,但是他卻無法將自己的思想化為尖銳的「教義」而流傳後世。相反地,親鸞的立場與傳統日本人的心性較為吻合,容易展現為「教義」。本來親鸞的超越發生在M軸上(母性原理),西洋人的意識形態或「教義」則透過父性原理而確立,兩者極為不同。但不論怎麼說,親鸞的思想很能夠吸引日本人,才會形成足以流傳的「教義」。
後記
筆者最早在湯川秀樹老師的引介下,知道明惠上人的《夢記》,已經是大約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在老師們主編的《創造的世界》雜誌中,發表了有關夢的文章;那是在之後的座談會所發生的事(這件事記載在拙著《夢與民間故事的深度心理學》之中)。當時出席的梅原猛先生,也強力建議我研究《夢記》。雖然他們強力推薦,但那時候我對佛教實在沒有什麼興趣,怎麼也提不起勁去閱讀,就這樣擱置了好久。
後來,昭和五十四年,京都松柏社的西川嘉門先生、以及 NHK 的瀨地山澪子女士提出了一個企畫,希望我和民俗學者高取正男先生合作,共同研究日本的佛教。從那時候,我才開始閱讀《夢記》。
很遺憾地,高取先生不幸亡故,這個企畫因而胎死腹中;但是我讀了《夢記》之後,深深受到感動。沒有聽取梅原先生的忠告,把這麼了不起的東西擱置了那麼久,我非常懊惱。不過仔細想一想,凡事都有它的「時機」;我開始閱讀《夢記》的時機恰到好處。受到《夢記》吸引,才進一步閱讀有關明惠上人的文獻;愈是深入了解,我愈是為明惠上人傾倒,遂決定撰寫讀者們所看到的、這樣的一本書。昭和五十八年我在京都大學以《夢記》為題講課;同年夏天我首次接受愛諾思年會的邀請,發表了〈明惠《夢記》中的身體〉(Bodies in the Dream Diary of Myôe, Eranos Jahrbuch 1983, Insel Verlag, 1984)。愛諾思是擁有五十年歷史的著名研討會,我非常緊張;所幸我的發表得到很好的評價。
踏過這樣的歷程,原本我也可以立刻開始撰寫原稿,但是卻一再拖延、一直到今日,給西川先生平添不少麻煩。那是因為──讀者從本文中也可以看到──如果要了解《夢記》,必須對於明惠生存的時代、對於佛教,有某種程度的認識。每日我都必須從事臨床的工作,閱讀這些文獻又比我想像的更花時間,延宕實在是情非得已。但是在明惠的引導下,我開始進入過去從不關心的佛教世界,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
在這段期間,西川先生為忙碌的我,收集了必要的文獻;因為我對佛教與漢字的知識不足,他還替我請教了京都許多的專家。如果沒有他的協助,我絕對不可能完成這本書。我要在這裡,誠心地致上我的感謝。
因為我對明惠上人與佛教的無知,著手進行這件工作,受到許多先學諸學研究的幫助。雖然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我要感謝所有出現在文獻清單上的研究者。特別是奧田勳先生讓我閱讀未曾公開的、明惠上人夢的資料,透過書信給我許多指導,真的是非常感激。
雖然直接、間接受到許多先賢的指導,但這主題畢竟超出了我的專業範圍,總是戰戰兢兢,害怕自己犯下錯誤。關於這一點,今後如果能夠得到忠告與批評,一定會逐步修正我的研究。
雖然對佛教無知,但是關於夢的事務,我頗以專家自豪。昭和四十五年從瑞士歸國以來,我一直從事夢分析的工作,直至今日。說不定在我們國家裡,如此連續、大量聽取個人的夢的人,我是第一個。
夢是不可思議的東西。雖然即使是沒有太多經驗的人,也可以談論、書寫有關夢的事情,但是本書中我對《夢記》的意見,以我分析許多他人的夢的經驗為基礎完成的,這一點我很確定。
撰寫本書的時候,我遭遇一個難題:了解佛教與歷史的讀者,或許對夢的知識不足;了解夢的人,可能又不認識佛教或歷史。因此,在實際進入夢的分析之前,我以第一章與第二章,作為前置的必要背景。關於這一點,已經熟知這些歷史的讀者,不妨快速翻閱即可。
撰寫本書的時候,我造訪了和歌山施無畏寺的住持中島昭憲大師,受到他親切的招待,在此表達謝忱。另外,我雖然訪問了京都的高山寺,但是因為葉上照澄阿闍梨住持,是曾經在比叡山千日回峰的名僧,不敢驚動他。最近在機緣之下,得以親自聽到他的教誨,內心充滿感恩之情。可惜本書已經脫稿,無法把他的睿見錄在本書之中。
阿闍梨強調明惠上人的合理性,和我的意見不謀而合,令我非常高興。同時阿闍梨也提醒我明惠上人與宮澤賢治、亞西西的聖方濟之間的類似之處。希望能夠以這三位人物的比較,作為我今後的課題。
還有,關於登載高山寺典藏文化財的圖片,葉上阿闍梨費了許多心思;這一點我也要在此表達謝意。
我在瑞士學習榮格心理學之後,身為日本人該如何思考榮格所說的個體化、自我實現,成為我終生的課題。經過長年的思考而不是現學現賣,最近我打算一點一點,發表我自己的想法。關於這一點,接續先前發表的《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目前這本書或許可以看作我的第二作。
這一次我毫不顧忌地,講了我想講的話;就算只為了這件事,我也必須感謝讀者的包容。如果這本書對那些用心思考個體化的人,能夠產生少許的助益,身為作者,沒有比這個更幸福的事了。
河合隼雄
昭和六十二年三月
《高山寺的夢僧》內文節錄
【推薦序】賞析宗教修行與夢境探索的經驗寶典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系主任兼所長
《高山寺的夢僧》這本書是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重要著作。主題內容是針對日本中世紀明惠法師長達三十年的夢的記錄,進行榮格學派觀點的夢的解析,以闡明榮格所謂「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人格心理發展過程及其人文義蘊。我個人是在九○年代於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班進修時,在日裔佛教哲學教授長友繁法先生的引介下,初次有機會閱讀到本書的英譯本。由於當時我正在鑽研榮...
目錄
推薦序:賞析宗教修行與夢境探索的經驗寶典/蔡昌雄
文庫版前言
第一章 明惠與夢
夢記
明惠與夢/夢的紀錄/佛僧與夢
夢是什麼?
夢的研究/夢的分析/夢的作用/與夢共生
日本人與夢
古代人與夢/多聞院英俊的夢/理性與非理性
概觀明惠的夢
《夢記》的史料/其他的夢/有關明惠的夢之研究
第二章 明惠與他的時代
明惠的生平
明惠的時代/明惠的生平
佛教史中的明惠
明惠的歷史意義/日本人與戒
第三章 母性存在
最初的夢
乳母之死的夢/九相詩繪/身體是什麼?
捨身
我,年十三已然老去/捨身的意義/捨身的成就
佛眼佛母
佛眼──諸佛之母/《理趣經》
第四章 上升與下降
割耳
自我去勢/文殊的顯現/二羽大孔雀王
上升之夢
五十二位之石/與身體和解/筏立
第五章 「物」與「心」
對佛陀的思慕
寫給一座島的信/渡天竺/糸野夫人之夢
共時性
明惠與心電感應/意識的次元/明惠的意識
「如其應然」
高山寺/「賜我生!」/我欲語者,唯有一言/摧邪輪
第六章 明惠與女性
佛教與女性
女性的重要性/日本佛教與女性
女性的夢
女性形象的變遷/性夢/承久之亂
善妙
善妙之夢/華嚴緣起/女性形象的開花結果
親鸞與女性
親鸞的夢/女犯
第七章 事事無礙
身心凝然
登上兜率天/身心凝然之夢/華嚴的世界
示寂
此、吾之死夢矣/我,自護戒者中來
後記
延伸閱讀
推薦序:賞析宗教修行與夢境探索的經驗寶典/蔡昌雄
文庫版前言
第一章 明惠與夢
夢記
明惠與夢/夢的紀錄/佛僧與夢
夢是什麼?
夢的研究/夢的分析/夢的作用/與夢共生
日本人與夢
古代人與夢/多聞院英俊的夢/理性與非理性
概觀明惠的夢
《夢記》的史料/其他的夢/有關明惠的夢之研究
第二章 明惠與他的時代
明惠的生平
明惠的時代/明惠的生平
佛教史中的明惠
明惠的歷史意義/日本人與戒
第三章 母性存在
最初的夢
乳母之死的夢/九相詩繪/身體是什麼?
捨身
我,年十三已然老去/捨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