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索、整理、思考粵劇文化史和香港電影的方向進路。就討論課題來説,全書涵蓋三個範疇:舞臺粵劇、粵曲唱片和粵劇電影;就歷史時段來説,從十九世紀末 (香港妓院的曲藝演出),一直伸延到1960年代(香港電影《大紅袍》和《李後主》),題材幅度廣闊,年份覆蓋超過半個世紀。整體來説,全書章節圍繞「粵劇藝術」和「粵劇電影」兩大主題。傳統上前者以「紅船」為象徵標記,後者則是「水銀燈」(電影製作)下的文化產品。本書取名《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這是第一層含義。
本書特色:
★ 無論您是否粵劇戲迷,本書必定是您認識這國家文化遺產的最佳著作。
作者簡介:
容世誠
香港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哲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專攻中國戲曲。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戲劇」、「元明戲曲」、「中國文學和出版文化」等課程。研究興趣包括晚明戲曲、粵曲社會史、新加坡華族戲曲史、香港出版和電影文化史等。出版專著包括《戲曲人類學初探》、《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 (1903–1953) 》。
章節試閱
「聲光化電」對近代中國戲曲的影響(節錄)
粵班每歎虧本,其源實由不肯革新所致。前年曾在利舞台觀「大江東」《金剛鑽》一劇,中有一景,能以電光力,使酒吧變為監獄。……以音樂言,前年「鈞天樂班」聘西樂家拍和,而喧嘩之大鑼大鼓稍減。繼之者尚有「覺先聲班」,此亦粵班改良之一事。(香港《華星》1930年12月6日)
(留聲機器)用金剛鑽針者……為本行聲學家法京巴黎柏德君新發明。自經總廠製造以來,風行幾遍全球。良以價廉物美,為世界所歡迎。(上海《圖畫日報》1號5頁,宣統元年﹝1909年﹞
引言
從整體的粵劇發展來看,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是粵劇粵曲的重要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粵劇形式,無論在語言唱腔、樂器組合、劇本結構、行當分類、戲班體制,舞台美學等方面都出現重大更變。上面引述的香港三十年小報《華星》,具體地描述了當時粵劇舞台上的兩種改革:「電光佈景的出現」和「高音樂器的淡出」。從上文也可以推想,粵劇戲班(陳非儂的「鈞天樂」和薛覺先的「覺先聲」)在這個特定時期倡導變化改革,是和當時粵劇的不景氣有關(戲班虧本)。這種不景氣,極可能是由默片和稍後的有聲電影的競爭所導致。而坐落於香港銅鑼灣區的「利舞台」戲園,正好見證了這個歷史階段,傳統戲曲和現代電影、藝術和科技之間的互動影響。
西洋科技傳入中國,或可追溯到清代之前。但現代科學發明進入中國市民社會,影響一般民間日常生活,應該啟端於清代的時九世紀後期。在清末往往統稱這類從西方傳入的科技發明為「聲光化電」。具體的例子有:電燈、電力、電話、電報、火車、火船、自來水、照相機、望遠鏡、留聲機等。這篇文章的目的,嘗試探索自清末以來由「聲光化電」所代表的現代科技,特別是「電力」「電光」「留聲機」出現之後,如何改變近代中國戲曲的形態和生態。其實上文提到「利舞台」戲園的電光佈景和樂器改革,背後的物質條件就是「發電機」(「電」)、「電燈」(光)、「鎂」(化)和「擴音器」(聲)。以下的文字,將從一個近代文化史的角度出發,梳理歸納包括:報刊、雜誌、圖像、歷史檔案和口述歷史等史料,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戲曲的「聲光化電」和物質文化。討論範圍將涵蓋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馬來亞的不同地方劇種,包括京劇,粵劇,和潮劇。
下文將提出一個看法:「聲光化電」在清末傳入,在不同城市替不同劇種的戲曲觀眾和聽眾,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感官經驗」。這種全新的視覺和聆聽經驗,一方面體現了西洋科技物器的新奇優越,一方面反映了觀劇者和聆樂者的「現代處境」。「現代性」(modernity)是當今中外學術界的熱門研究課題,有關的理論著作汗牛充棟,所包含的意義和概念也極之廣泛。筆者無意在這篇文章處理「中國(戲曲)現代性」的理論問題。不過,戲劇史研究者Ben Singer在論述戲劇和「現代性」的關係時,提出一個「感官體現現代」(Modernity-as-stimulus)的觀點。他指出現代人所處的「現代處境」,塑造了「現代人的感官經驗」。這種來自外界的「現代感觀」是複雜而多方面的,卻和現代城市生活息息相關。簡單來說,煩囂混雜、變化迅速,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替現代人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官能刺激。主觀神經感官已經和城市生活打成一片的現代人,在日常生活傾向追求更加濃烈的視覺和聽覺經驗。另一方面,這些官能經驗卻又是斷續的、短暫的、迅速消逝的。上述現代感官經驗,往往反映在現代藝術和媒體上面。這篇文章的前半部,主要論述「電光」和「電力」如何在中國戲曲舞台,為現代的都市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官能經驗。
除了視覺經驗,現代音響科技又將現代人帶進一個史無前例的聽覺世界。留聲機的發明其相關的唱片工業的興起,改變了現代人的音樂娛樂文化。戲曲唱片在1900年代開始出現,這是中國戲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光緒年間(1875-1908)跨國唱片公司開始灌錄中國戲曲唱片。中國戲曲通過資本主義式的複製生產,從一種舞台表演或文本劇本轉變成為一種音樂商品。並通過跨國唱片公司的經營網絡,作全球性的流通。它的重要性比起晚明戲曲劇本唱本的大量刊行和流播,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從「生產製作」的一端來說。從「接受經驗」的另一端來說,留聲機將中國戲曲帶進個人家庭,並帶來一種全新的個人聆樂經驗。這種聽曲經驗,有別於傳統的社群(血緣、地緣、業緣)或社火(酬神、祭祀、慶典)的集體參與式觀賞,也有別於過去嘴嚼文字劇本的私人文本閱讀。本文的後半部,也闡述這種筆者稱為「第三種戲曲」的出現過程,以及在中國戲曲史上的意義。
目迷五色與奇觀震攝:「光」和「電」的感官刺激
談到晚清城市的現代化,上海可以說是走在各大通商口岸的最前端。隨著租界的設立,上海在1865年已設置煤氣,並初步用之於公共照明。1882年,電燈開始在上海租界出現。1892年工部局建造發電廠之後,街燈又成為市政的重要建設。電燈出現的初期,「國人聞之,以為奇事,一時謠諑紛傳,謂之將遭雷殛,人心洶洶,不可抑置。」當電燈和發電廠剛剛在上海出現,上海市民對這種「摩登」的「光源」,出現兩種反應:(1)視之為新奇的照明物器,帶來奇特的視覺奇觀;(2)在讚嘆和享受這種現代科學發明的同時,也對這種陌生的,「異常」的照明工具感到不安,甚至產生抗拒和排斥。上面引文中的「謠諑紛傳」,說明上海市民對於「電光」的集體恐懼感。人們認為電力電光,甚至現代科技是災難的源頭。當時在上海流行的《點石齋畫報》所刊登〈電火焚身〉和〈斃於車下〉的兩則「新聞」,反映了這種對現代科技恐懼甚至驚攝的感覺。正如上海史專家唐振常所說,上海市民一方面視「電光」為「驚恐疑忌的怪物」,另一面視之為「令人稱羨的『夜明珠』、『賽月亮』」。這種對電光的既「讚嘆」又「恐懼」,或者說從「奇觀」到「驚攝」的反應,體現在中國戲曲戲台上的表現形式。
在電力和電光的科技條件支持下,上海在光緒年間出現了仿效西方劇場的新型舞台:「新舞台」。刊登在宣統元年(1909年)的上海《圖畫日報》,有以下的段廣告,描述戲園內的現代機械舞台設計:
「上海著名之商場:新舞台」:上海十六鋪橋南首外灘馬路,有新舞台焉。創議於光緒三十三年冬……及三十四年八月工竣。特聘著名洋工程師評論該台工程。大加讚美。謂華麗雖不及歐西著名戲園。而建築之堅固。有過之而無不及……戲台作半月形,台可旋轉。下設機關。每齣戲劇,令布畫景,加以五色電光,令人目迷五色,如身入景中。
完成於光緒34年(1908年)的「新舞台」,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舞台的現代劇場。這裏應該分開幾個層次來討論。「新舞台」開創了清末上海戲園使用「畫景」的先河。新舞台所重點呈視的是「寫實畫景」,目的是要觀眾盡量產生「如身入景中」的投入感,有別於傳統「一桌兩椅」式的虛擬寫意戲曲舞台設計。「寫實」本身就是一種「現代」的美學,這種崇尚「客觀呈現」「科學理性」的價值觀念,啟端自十八世紀中後期歐洲「啟蒙時期」的哲學理念。將這種現代寫實美學發展到極致的媒體,是攝影和電影。到了光緒年間,寫實美學開始在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上浮現。此外,「新舞台」值著旋轉舞台和五色電光,給台下觀眾帶來新穎的視覺感觀,而在背後推動二者的物質根源是現代能源:電力。第三,旋轉舞台和五色電光是要製造目迷五色的感官效果,並且強調急速變化,幻變無端,新奇刺激,正是現代城市人的日常感官寫照。也反映了中國近代對西洋科技的崇拜。
「聲光化電」對近代中國戲曲的影響(節錄)
粵班每歎虧本,其源實由不肯革新所致。前年曾在利舞台觀「大江東」《金剛鑽》一劇,中有一景,能以電光力,使酒吧變為監獄。……以音樂言,前年「鈞天樂班」聘西樂家拍和,而喧嘩之大鑼大鼓稍減。繼之者尚有「覺先聲班」,此亦粵班改良之一事。(香港《華星》1930年12月6日)
(留聲機器)用金剛鑽針者……為本行聲學家法京巴黎柏德君新發明。自經總廠製造以來,風行幾遍全球。良以價廉物美,為世界所歡迎。(上海《圖畫日報》1號5頁,宣統元年﹝1909年﹞
引言
從整體的粵劇發展來看,二十年代中...
目錄
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
序言
1「聲光化電」對近代中國戲曲的影響
2「第三類型接觸,第三類型戲曲」──戲曲唱片與戲曲研究
3「進入城市;五光十四」──1920年代粵劇探析
4從《璇宮艷史》到《璇宮艷史》──荷里活電影與五十年代粵語戲曲片
5粵劇文化史脈絡中的靚次伯──從「新國華」到「勝壽年」(1923─1941)
6女班時期的任劍輝──「太平戲院」文物資料閱讀札記
7粵劇書寫與民族主義──芳腔名劇《萬世流芳張玉喬》的再詮釋
8文武共體,雌雄同在──談任劍輝的《大紅袍》
9「還魂之旅」──湯顯祖;白雪仙;白先勇
10「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六十年代香港粵劇電影的初步觀察
11在「中聯」和「先鳳鳴」 之間──五十年代粵劇電影和香港粵劇的改革工程
12走入本土;圈地拓展──邵氏在東南亞的娛樂產業
「附錄」
晚清香港妓院與廣東曲藝
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
序言
1「聲光化電」對近代中國戲曲的影響
2「第三類型接觸,第三類型戲曲」──戲曲唱片與戲曲研究
3「進入城市;五光十四」──1920年代粵劇探析
4從《璇宮艷史》到《璇宮艷史》──荷里活電影與五十年代粵語戲曲片
5粵劇文化史脈絡中的靚次伯──從「新國華」到「勝壽年」(1923─1941)
6女班時期的任劍輝──「太平戲院」文物資料閱讀札記
7粵劇書寫與民族主義──芳腔名劇《萬世流芳張玉喬》的再詮釋
8文武共體,雌雄同在──談任劍輝的《大紅袍》
9「還魂之旅」──湯顯祖;白雪仙;白先勇
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