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1976年出生的李志銘,以對歷史的爬梳、社會學的趣味,以及文學的感性,兼以自身的記憶,寫出了許多早已消散、被遺忘的台灣音景(soundscape)。他的文字很安靜,讓我想起徐四金筆下沒有氣味的香水師葛奴乙,充滿對聲音和過往的愛戀。他能寫出許多聲音,但自己的聲音卻不喧鬧。正由於敘述並不張揚,讀者自身對聲音的記憶,也就一點一滴慢慢浮現出來,成為了這本書閱讀經驗的一部份。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用月台上的火車便當叫賣聲,就可以寫出一落台灣史
文/Anderson
書寫城市與時代的書並不少見,但你讀過以「聲音」為線索的嗎?李志銘的《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就是這樣一本書,不但把各種聲音採集下來,且要藉著它們,領讀者重回該個聲音飄蕩的現場。
作者李志銘,應該是讀者並不陌生的,他的《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又結合懷舊的時代題目、美學與學術研究的氣息與講究。喜歡舊書、勤跑舊書店和跳蚤市場的他,這次會用怎麼的方式,來「捕捉」、「紀錄」沒有實質形體的「聲音」呢?
為什麼是「聲音」?那裡頭有什麼獨特的內涵?如同李志銘在書中引的詩人聶魯達這段話,詩人說:「我喜歡變換語調,找出所有可能的聲音,追求每一種顏色,並且尋找任何可能的生命力量……當我探向越卑微的事物和題材時,我的詩就越明晰而快樂」。
當不同的聲音在每個當下或有著其明確而特定的意涵,可放進歲月,卻錨定了人們深刻的掛念,那個湧動與不定,甚至是如詩意般的覆蓋性。
《單聲道》的論述是怎麼展開的呢?作者李志銘善用感官與記憶,從點、到線、到面,地把整個原本被遺忘的社會與城市模樣勾勒出來,比如我們讀他寫老家三重,
「除了與那童年熟悉味道一同造訪的醬油工業之城,「三重埔」在戰後1950到1970年代同時也是生產類比聲音媒材商品(LP黑膠唱片)的產銷中心,全盛時期全台幾乎有七成左右的唱片工廠先後匯聚於此。 舉凡沿著淡水河岸位於河邊北街的「大王」、「鳴鳳」唱片,通往台北大橋直抵重新路的「惠美」、「五龍」唱片,沿途向西行進,依序穿越交叉街口便是位在文化北路的「龍鳳」、「泰利」唱片,以及正義北路的「鈴鈴」、「中外」。 …..若論單一街道分布密度最高者,則莫過於三重市南區集中了「國際」、「台聲」、「海山」等十家左右唱片工廠的光明路一帶。放眼其餘各地更兼有安慶街的「電塔」、福德北路的「麗歌」、福德南路的「女王」、大有街的「皇冠」、信義西街的「第一」等多家唱片公司座落其間,可謂大街小巷四處遍佈,不少上台北找工作、人生地不熟而又喜愛唱歌的年輕人往往選擇來此就近落腳。 」
是否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的水岸歌聲?你仍哼唱著幾乎失落的記憶中的一曲〈月夜愁〉嗎?還有還有,<今天不回家>的慷慨高歌、北投的「那卡西」…..。而與曲調一併寫入眠夢的台北夜晚,當時身邊的人兒,如今安在否?
我們看到的,是多愁善感,也是濃縮了的社會景象。《單聲道》幫台灣社會紀錄下哪些聲音呢?蘭陽古調〈丟丟銅仔〉、現代合唱曲〈飛快車小姐〉中的變遷中的移動場景,在各種調子裡,彷彿又來到火車南北往返的歲月,追尋著鄉愁。重聽一回四奇士合唱團〈討厭的公共汽車〉、侯德健〈高速公路〉、蘇芮〈跟著感覺走〉…..,台灣在不同年代底,歷經了那些節奏與交通方式與文化的轉變?李志銘拿著手上的史料,細說從頭,帶出庶民面貌是如何轉變。
另外,《單聲道》也用聲音來紀錄季節與風景,比如在行商招徠到江湖走唱的章節裡,有郭大誠傳述台灣古早行業歌曲、每一個曲目與音調,連結往一整個職業生態;當然,也不會忘記細究蛙聲、鳥音、蟲鳴、雨季來臨的屋瓦敲打樂、海潮與洄瀾拍岸,及其鋪寫出的這些年代、所有年代裡自然的變與不變。
《單聲道》固然是為城市與時代作傳,事實上藉著這份閱讀,更是打開了我們的感官、拓展了我們銘記事物與生活的方式。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專文導讀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廣播人兼作家 馬世芳 誠摯推薦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
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著作《半世紀舊書回味》曾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獎,《裝幀台灣》也獲2012年金鼎獎。目前專事寫作。
名人推薦:
1976年出生的李志銘,以對歷史的爬梳、社會學的趣味,以及文學的感性,兼以自身的記憶,寫出了許多早已消散、被遺忘的台灣音景(soundscape)。他的文字很安靜,讓我想起徐四金筆下沒有氣味的香水師葛奴乙,充滿對聲音和過往的愛戀。他能寫出許多聲音,但自己的聲音卻不喧鬧。正由於敘述並不張揚,讀者自身對聲音的記憶,也就一點一滴慢慢浮現出來,成為了這本書閱讀經驗的一部份。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李志銘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已售完,補貨中
用月台上的火車便當叫賣聲,就可以寫出一落台灣史
文/Anderson
書寫城市與時代的書並不少見,但你讀過以「聲音」為線索的嗎?李志銘的《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就是這樣一本書,不但把各種聲音採集下來,且要藉著它們,領讀者重回該個聲音飄蕩的現場。
作者李志銘,應該是讀者並不陌生的,他的《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又結合懷舊的時代題目、美學與學術研究的氣息與講究。喜歡舊書、勤跑舊書店和跳蚤市場的他,這次會用怎麼的方式,來「捕捉」、「紀錄」沒有實質形體的「聲音」呢?
為什麼是「聲音」?那裡頭有什麼獨特的內涵?如同李志銘在書中引的詩人聶魯達這段話,詩人說:「我喜歡變換語調,找出所有可能的聲音,追求每一種顏色,並且尋找任何可能的生命力量……當我探向越卑微的事物和題材時,我的詩就越明晰而快樂」。
當不同的聲音在每個當下或有著其明確而特定的意涵,可放進歲月,卻錨定了人們深刻的掛念,那個湧動與不定,甚至是如詩意般的覆蓋性。
《單聲道》的論述是怎麼展開的呢?作者李志銘善用感官與記憶,從點、到線、到面,地把整個原本被遺忘的社會與城市模樣勾勒出來,比如我們讀他寫老家三重,
「除了與那童年熟悉味道一同造訪的醬油工業之城,「三重埔」在戰後1950到1970年代同時也是生產類比聲音媒材商品(LP黑膠唱片)的產銷中心,全盛時期全台幾乎有七成左右的唱片工廠先後匯聚於此。 舉凡沿著淡水河岸位於河邊北街的「大王」、「鳴鳳」唱片,通往台北大橋直抵重新路的「惠美」、「五龍」唱片,沿途向西行進,依序穿越交叉街口便是位在文化北路的「龍鳳」、「泰利」唱片,以及正義北路的「鈴鈴」、「中外」。 …..若論單一街道分布密度最高者,則莫過於三重市南區集中了「國際」、「台聲」、「海山」等十家左右唱片工廠的光明路一帶。放眼其餘各地更兼有安慶街的「電塔」、福德北路的「麗歌」、福德南路的「女王」、大有街的「皇冠」、信義西街的「第一」等多家唱片公司座落其間,可謂大街小巷四處遍佈,不少上台北找工作、人生地不熟而又喜愛唱歌的年輕人往往選擇來此就近落腳。 」
是否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的水岸歌聲?你仍哼唱著幾乎失落的記憶中的一曲〈月夜愁〉嗎?還有還有,<今天不回家>的慷慨高歌、北投的「那卡西」…..。而與曲調一併寫入眠夢的台北夜晚,當時身邊的人兒,如今安在否?
我們看到的,是多愁善感,也是濃縮了的社會景象。《單聲道》幫台灣社會紀錄下哪些聲音呢?蘭陽古調〈丟丟銅仔〉、現代合唱曲〈飛快車小姐〉中的變遷中的移動場景,在各種調子裡,彷彿又來到火車南北往返的歲月,追尋著鄉愁。重聽一回四奇士合唱團〈討厭的公共汽車〉、侯德健〈高速公路〉、蘇芮〈跟著感覺走〉…..,台灣在不同年代底,歷經了那些節奏與交通方式與文化的轉變?李志銘拿著手上的史料,細說從頭,帶出庶民面貌是如何轉變。
另外,《單聲道》也用聲音來紀錄季節與風景,比如在行商招徠到江湖走唱的章節裡,有郭大誠傳述台灣古早行業歌曲、每一個曲目與音調,連結往一整個職業生態;當然,也不會忘記細究蛙聲、鳥音、蟲鳴、雨季來臨的屋瓦敲打樂、海潮與洄瀾拍岸,及其鋪寫出的這些年代、所有年代裡自然的變與不變。
《單聲道》固然是為城市與時代作傳,事實上藉著這份閱讀,更是打開了我們的感官、拓展了我們銘記事物與生活的方式。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專文導讀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廣播人兼作家 馬世芳 誠摯推薦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
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著作《半世紀舊書回味》曾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獎,《裝幀台灣》也獲2012年金鼎獎。目前專事寫作。
名人推薦:
1976年出生的李志銘,以對歷史的爬梳、社會學的趣味,以及文學的感性,兼以自身的記憶,寫出了許多早已消散、被遺忘的台灣音景(soundscape)。他的文字很安靜,讓我想起徐四金筆下沒有氣味的香水師葛奴乙,充滿對聲音和過往的愛戀。他能寫出許多聲音,但自己的聲音卻不喧鬧。正由於敘述並不張揚,讀者自身對聲音的記憶,也就一點一滴慢慢浮現出來,成為了這本書閱讀經驗的一部份。
──台中市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吳家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