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藉此喚起童年般的閱讀趣味,以及那時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這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那時,哥吉拉的名字是海底鐵金剛。
跟丁丁一起冒險,是我們心中的小小期望。
百慕達三角洲,是最恐怖與最神祕的所在。
閱讀這本書,將喚醒你腦中沉睡已久的小宇宙!
怪獸祕聞、宅的結界、童年的恐怖與夢想,還有外星搜奇以及神祕消失事件,有多少經典我們看了,卻忘記了,或是當下與那本書、那個故事失之交臂,從此便再沒有機會回到那個有趣的異次元?現在,就是一個機會,在這裡,有哥吉拉、有新世紀福音戰士,有怪物小說,還有外星人入侵與世界末日,就從這本書開始,重拾你失去的年少回憶吧!
作者簡介:
唐澄暐
1986年因外雙溪恐龍大展喜歡上恐龍,其後藉漢聲小百科開始想像世界,得知台灣沒有恐龍化石,轉而迷上錄影帶裡的日本電影怪獸,同時從牆上鬼臉的照片開始,被各種超常現象書籍唬到難以入睡。2005年第一次遇見怪獸同好,交流童年之餘,拍攝了紀錄片「大怪獸台灣上陸」,探討1990年代盜版亂象中怪獸迷的成長經驗。
最喜歡的事:記憶、描述、想像,形式不限,有怪獸最好。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本書,像個解謎者,帶領我們重返心中最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台灣知名插畫藝術家 可樂王
「作者挑選由小到大,看到的科幻內容,文字熱情大膽,也真的很敢想敢寫敢説。」
-----漫畫家 阿推
「如果你年紀大到看過太空突擊隊,宅到知道巴魯坦星人的職業是忍者,這本書就是你全部的鄉愁。尤其當你是個曾經把小學班級圖書館裡來歷不明的恐怖圖書都津津有味看完的人的時候。」
-----資深遊戲業界人士 南宮博士
「好了,苦悶的愛麗絲,翻開這本《超復刻!怪獸點名簿》,再次回到童年那座充滿怪獸與奇遇的異想世界吧......」
-----中華科幻學會會長 難攻博士
名人推薦:「這本書,像個解謎者,帶領我們重返心中最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台灣知名插畫藝術家 可樂王
「作者挑選由小到大,看到的科幻內容,文字熱情大膽,也真的很敢想敢寫敢説。」
-----漫畫家 阿推
「如果你年紀大到看過太空突擊隊,宅到知道巴魯坦星人的職業是忍者,這本書就是你全部的鄉愁。尤其當你是個曾經把小學班級圖書館裡來歷不明的恐怖圖書都津津有味看完的人的時候。」
-----資深遊戲業界人士 南宮博士
「好了,苦悶的愛麗絲,翻開這本《超復刻!怪獸點名簿》,再次回到童年那座充滿怪獸與奇遇的異...
章節試閱
從怪談尋找探索世界的動機
我的童年有一大部分被古怪的故事所包圍。放寒暑假的前一兩天,在「大家可以帶自己的書來看」的指令下,全班乖巧地坐在位子上看書,那些怪獸、外星人、超自然現象的故事便在座位間偷偷傳遞著。我曾相信這些未知領域才是世界運行的規則,但後來與其說我不再相信,倒不如說我不去理會了。當世界在正常中運作,並產生許多實際問題時,應付的念頭便壓過了所有幻想。於是當我在「貧乏物語 」再次看到架上那些《世界怪談》、《UFO之謎》時,在重逢的驚喜外,反而有種自己居然已如此的無奈。
但這排小書和小時候的印象不太一樣,沒有一張圖片。這似乎是給大人看的怪異小書。似乎在某個年代,不只小孩,連大人都曾被那些詭異的故事所吸引。其中封面最嚇人的,就是黑沼健所寫的《怪談》。對日本怪獸電影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換句話說,很少人知道),黑沼健就是經典怪獸片《空中大怪獸拉頓》的原作者,但他在日本更重要的成就,是寫下大量的奇談,也是率先將幽浮、尼斯湖水怪、超能力、諾斯特拉達姆斯預言等話題引入日本的先驅。
本名左右田道雄的黑沼健出生於一九零二年,父親是橫濱的銀行家。大學畢業後,他就開始投身於偵探小說翻譯,並同時寫下大量的「怪奇實話」(恐怖的真實故事)。直到一九八五年過世為止,他寫下了超過三十本的怪奇實話,包括我手中的這本——雖然《怪談》這譯名不在清單中,但內頁那句「零次元的怪異」可推斷這是黑沼健的最後作品《零次元的怪奇與謎》。
黑沼健的文字魅力,就在於「實話」兩字。儘管現在看來,許多死亡預言、通靈幻術或食人風景顯然是虛構或以訛傳訛,但我也看到一個在沒有網路的年代,仔細從眾多外電報導中搜索異樣,並詳實翻譯整理的紀錄者。黑沼健的怪奇實話,沒有太多誇張渲染,反而像平實穩健的新聞寫作,以旁觀的角度,從頭到尾報導一件件怪奇事件的人事地時、經過與結果。當我克服了童年的恐懼,帶著更多對世界的理解再翻開這本書,那些怪奇故事所顯露的,就不再是恐懼的吸引力,而是一位作家盡其一切所能,希望描繪所有謎團的熱切模樣。
但這麼強的渴望究竟從何而來?在《怪談》中,有一段異於其他超常現象的描述,而我相信這是整本書中,最真切實在的一段內容:
「中學一、二年時?有一日,父親買了一件奇妙的東西回來……一個寬二十五英吋、長四十英吋、厚五英吋左右的杉板製箱子……這個杉箱裡放著東西,幾個很大且精巧的東西。它是紫水晶的小細物和青磁的小形燒物混合物,長十五英吋到二十英吋之間的小木乃伊,它有數十個之多。……那是恐怖的幽靈,氣味惡臭的木乃伊;先入為主的觀念強烈地影響了我的心理,日後再遇時,當敬而遠之……我曾一度帶一部(分)去學校,給同學瀏覽。但是,西洋史和外國地理都沒修習的同學,怎能喚起興趣呢?……我此後,常一個(人)自我觀賞引以為樂。為了加強印象,常用圖書紙寫生小形木乃伊的形狀,並施上色彩,心情大為愉快。可惜這3箱的木乃伊洋娃娃,和我的素描,都在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大地震時,毀於烏有。此後,我像懷著鄉愁盡力去搜尋古代埃及的遺跡。寫到此處,我又陷入回憶,想著那個木乃伊洋娃娃。」
曾經擁有的美好與失去的遺憾,或許就是黑沼健的創作動機;藉著搜索世界各地的神祕事件,希望能尋回童年那些木乃伊娃娃帶來的奇妙感受。以一本絕版舊書作為一系列書介的首篇,希望能藉此喚起童年般的閱讀趣味,以及那時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
金剛台灣上陸?哥吉拉翻譯奇談──哥吉拉的錯誤譯本:《史前怪獸‧金剛》
這可能是台灣僅有的中文版哥吉拉小說,應該也是譯得最慘的。
幾週前,當怪獸迷「未來我夢」將一個拍賣頁面丟來,我瞬時感覺終極寶物只剩一步之遙。雖然書封寫著《史前怪獸‧金剛》,但圖片無疑是初登銀幕的哥吉拉,代表這本極可能是哥吉拉原作小說的中文版,一旦讓我得到這本書,這一系列故事所等待的核心就補完了。
結標後沒多久,對方打來道歉,說怎樣都找不到書了,可能有人來現場買走,卻沒登錄在電腦中。失望之餘,想賭賭自己的搜索運氣,便前往臨海公路上這間倉庫般的二手書店東翻西翻,卻發現不知何時這本書又被整理出來,和它的科幻小同伴一起排在書櫃底端。終於讓我找到了,我心想,寫了這麼多怪獸,終於有一個堪稱起點的憑藉了……但當我翻開內頁才想起一個之前學到的經驗——永遠不要輕信一九八零年代的小書,你永遠不知它會如何偏離你本來的期待。
在偏離之前,先解釋一下《哥吉拉》電影原作的由來。一九五四年的日本,正從二戰的殘骸中逐漸復興,而軍國時代傳承的戰爭片特效技術,也正等著在太平盛世展現身手。然而,原爆的雲塵從未遠離日本,該年三月,漁船「第五福龍丸」在比基尼環礁附近海域作業,遭遇美軍氫彈試爆而直接曝露在輻射物質下,一人死亡,引起日本的第一波反核運動,也啟發東寶電影公司製作人田中友幸拍攝「海上來的原子怪獸」的念頭。《哥吉拉》的原案,便是奇幻作家香山滋在田中請託下完成的作品。
手上的這本小說,便是香山滋的原案改編為劇本後,再原封不動依電影改寫的故事。海上航行的貨船在閃光中離奇的爆炸沉沒,緊接著帶有放射能的巨大生物侵襲日本近海大戶島,許多島民相信那是長眠島上的傳說巨獸「吳爾羅」,生物學者山根博士則判斷是古代的海中爬蟲類,因氫彈試爆而甦醒,甚至被放射能改變了生態模式。
在哥吉拉接連的現身與破壞中,夾雜著各種對哥吉拉的不同態度;山根博士對這全新生物始終抱著一絲保護、研究的期待,然而政府早已展開一連串無謂的抵抗,平民只能重蹈二戰的家破人亡;同時,因戰爭而失去右眼,遺世獨居的山根博士愛徒芹澤博士,其實早已發明了能消滅所有生物的技術,卻因害怕被強權濫用而始終保持沉默。
打破關鍵的是遊走三方立場,看遍各種苦惱與苦難的博士女兒惠美子。她最終說服了芹澤,為人類的未來使用他的技術,卻等於逼迫芹澤和他的強大兵器展露在世人間,也因此迫使芹澤走向絕路——決定讓哥吉拉、兵器和自己在東京灣同歸於盡。
當年的《哥吉拉》因驚人的破壞場景和反映社會的劇情而票房大捷,也催生了往後半世紀近三十部的續集,更讓怪獸電影成為日本別具風格的文化代表。回頭看當年的劇本小說,更能發覺這部片在票房外的企圖;從結合時事的海上核能災變,到傳統文化遭到美國勢力的侵擾隱喻,再到城市破壞的人物細節——被放射能燒傷的幼童、再也不想逃亡的家庭,為了哥吉拉而互相攻訐的團體……,哥吉拉以科幻寫實重現了日本普遍的戰後陰影,也使其超越所有承平中誕生的怪獸電影,成為經典之作。
然而,手上這本中譯,卻在內頁的第一張圖說,就讓我忍不住笑出來。
「海底怪獸終於登陸淡水,向台北前進。」接著「國軍的立體攻擊也無補於事,牠終於進攻台北市。」而後,「力大無比的海底鐵金鋼,把大台北市蹂躪之後,揚長而去」,卻在「蔡允澤博士」發明的武器下,「死在台灣海峽的北側。」
熟悉的電影人物,不知怎地全都換了中文姓名:李山根博士,女兒李惠美,神秘的科學家蔡允澤博士等等,而哥吉拉進攻東京的路徑,也一併移植到台北市,於是海底鐵金鋼從淡水一路走向士林,跨上重慶北路的交流道,擊潰松山機場、敦化路的陣地,進逼當時的鬧區中華路、西門町,甚至「把立法院的高大建築給一踢」,才被戰鬥機逼退回淡水河。
本書的後半部,則是在哥吉拉死於北海岸後一年,有人在龜山島看見新的哥吉拉與另一頭猛獸「安基拉斯」;兩隻怪獸一前一後登陸花蓮港,取得勝利的哥吉拉最後在蘭嶼的峭壁與空軍對決,最後被飛彈擊下的落石掩沒。雖然說和續集《哥吉拉的逆襲》的劇情完全符合,但人事地時一樣被改得面目全非。
我回想起自己曾活在這令人發笑的視聽中卻怡然自得,彷彿那是天經地義。那時我對世界的認知不多,兩個外國就是美國和日本。美國顯得落落大方,長什麼樣叫什麼麥克瑪麗寫什麼abc,一眼看去清清楚楚;日本卻總顯得彆扭,你明知那是日本,卻老要遮遮掩掩,把自己弄得好像我們中國人一樣,卻總不小心在哪個邊邊角角露出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擦不乾淨,沾在動物百科的圖說旁,或是照片上無法跟著旗幟一起飄揚的中文底下;最常見的就是漫畫裡的狀聲字,圖文一體根本修不掉。名字更不用說,葉大雄、姬亂馬、宇宙戰艦黃帝號……看著卻叫不出真名、突兀卻不得不接受,日本文化就以這種異樣感在我的經驗中慢慢累積,成為那個年代獨有的,一種在掩蓋真相中認識異國的方式。
是誰造成這一段古怪印象?送審制度導致日本圖書在台灣得以篡改濫發、一九七二年的台日斷交導致日本電影在台灣空白十年,都可說是禍首。而這本台版哥吉拉原作,在面目全非的翻譯中,倒為這段不可思議的年代留下了最古怪的證據。
壁紙上的恐怖回憶:《黃壁紙》
若能有一片平整潔白的牆壁,那會是多麼美好的童年啊!
《黃壁紙》是美國小說家夏洛特‧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一百多年前的代表作,敘述敏感的女主角在禁錮與精神壓力中,一直注視壁紙的斑駁直到瘋狂,也是作者真實的自白;一方面從陰鬱痛苦中開展詭異驚悚情節,而成為一篇精彩的哥德小說。
書中女主角因精神衰弱,而被先生安置在鄉間舊房靜養。觀察力敏銳而多慮的她,開始從房間內黃壁紙上的斑駁污點看出各種恐怖的模樣,甚至將自身投射於恐懼中浮現的女人形象。但我卻因勾起太鮮明的恐懼感,而早早跳出了小說的內容,進入我從未好好描述的回憶中。
故事是從國小開始的,但不是從一片斑駁,而是從一連串小事件開啟的,我已記不得順序。我記得有一張臉在牆上,而且是一張還算可愛的笑臉。現存的東西最像它的,大概就是日月光企業LOGO右邊那個月亮吧。它是水泥牆不太均勻的部分,像個扁平泡泡從白色牆面鼓起;只有在日光燈打開時,從我房間床頭看去,那個浮起才會在光影中,變成一張微笑的側臉。
起初我覺得它還滿可愛的。但後來就壞在有一天,兩個推銷員來我家,很尋常的兩個阿姨。那樣的推銷員在那個年代好像很常見,當時也還會讓那樣的人進門講一整個鐘頭,不曉得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人物?總之,她們向我媽推銷一套百科全書,還留下了三十六本中的兩本,給我們參考看看。
那是以日期帶出那一天誕生的人物或事件,再延伸介紹主題的百科,在第十一冊的四月二十日介紹了史鐸克(Bram Stoker),以及他的名作《吸血鬼》,藉以接著介紹鬼魂和幽靈。為什麼兒童大百科要放那麼不適合小孩子的內容呢?那時候沒怎麼在管出版品吧,我現在只能這麼猜。但已來不及了,那本書的最後一頁,就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張靈異照片。
奇妙的是,起先就像當時對所有書的反應一樣,我拿到那兩本書就整天看個不停,尤其重複在感興趣的部分;在那本書上,居然是最後那頁。曾經我一直看著那頁直到我記住所有畫面,就像曾經覺得牆上那臉在微笑一樣,我好奇而不帶著恐懼地看著這些臉孔,心裡沒想什麼,直到恐懼在措手不及中降臨。
一如往常的夜晚,姊姊練鋼琴,一遍又一遍彈那首「天黑黑」。那首曲子在「兩人相打弄破鼎,弄破鼎」的那一瞬間,會爆出一陣不和諧的怪音。不知不覺中,我開始在那詭異的聲音中,看見書上卓九勒伯爵發青的冷笑。或許,聯想是啟發一切創造力的美妙淵源,也是誕生噩夢與恐懼的巢穴吧。或許,藉由聽覺與視覺的聯想,讓我開始感覺幽靈如同音樂,飄忽無形於空間中,突然帶來恐懼卻又消失無蹤。就這麼突然地,我開始覺得那個牆上的臉是在冷笑。更糟的是,開始一個人睡的我還得面對窗上的白色油漆,而那一團白漬沾在雕花的半透明玻璃窗上,像極了百科最後一頁的西班牙鬼臉照片。
一九七一年,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貝爾梅斯(Bélmez)城發生了一件驚人的靈異事件,一棟房子的廚房牆壁上忽然浮現數張詭異臉孔,當有人觸摸時,臉孔居然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屋主為了蓋去臉孔而重新粉刷,臉孔卻又從新漆中重新浮現,甚至在家中其他地方也浮出了臉孔……百科最後一頁就有兩張黑白卻配成紫色底的臉孔照片,說明一張是女的,一張是男的,但我看見的只有一種鑽進全身的恐懼。
對,可以說我是自找的,一直看著這圖片,直到自己閉上眼都能看見它們。但,誰知道恐懼會這麼突然地到來,彷彿是從外面入侵的力量?之後,睡覺對我來說變成了每一晚的戰鬥,要比家裡最後一盞燈還要早暗去,做不到的話,千萬不能睜開眼往窗戶看,但閉上眼更不能想起任何一張書上的淒慘臉孔,別忘了牆上的那張臉在黑暗中還在對你笑著……
我開始不敢一個人在家時進廚房,就算白天也一樣,因為百科說那些臉是從廚房開始出現的,不管那是幾點或誰家的廚房。就算後來搬了家,夜裡我還是一樣進行著睜眼閉眼的戰鬥;當我想求助家人,他們卻說我太膽小,罵說其實根本沒什麼,是我在亂想。但那不是牆上唯一的臉孔——有一天清晨,我如往常一個人在家準備上學,在媽媽梳妝台的大鏡子前整理制服,我忽然注意到背後窗邊滲水壁紙的霉斑,其實是一張從鏡子裡看著我的暗青色臉孔,而我一直都不自覺地背對著它。當時我像觸電一樣竄出我爸媽的房間,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背對那一側,並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我不敢背對的多個方位之一。
就像恐懼來臨一樣,它的消失也是不知不覺的事。為什麼?或許像作者在《黃壁紙》和補述中所要表達的,禁錮與靜止易將精神推至崩潰邊緣,一旦開始正常活動,就能恢復健康。切斷眾多敏感的神經,將心力投注日常生活,讓現實考量和不如意的憂愁佔據思路,一下就能遠離恐懼;沒了那閒工夫,就能像麻木的人群一樣,早早遠離想像所聯結的空間。雖然有一點不甘願,但能開始喜歡上睡覺,或許也是件幸福的事。
如今,那套百科早就不在房間(在丟掉之前,那一冊依舊如買來時一樣嶄新),倒是在我收藏的《瀛寰搜奇》中,還保留了那兩張圖片;甚至為了重拾回憶,我還特地上網搜尋「西班牙鬼臉」(有可能害怕者千萬不要效仿!),更發現當年的鬼臉經科學檢驗,早已證明不過是人手所偽造。
但寫到深夜此時,心中卻有種不尋常的怦然;是久違的感受,而這依舊是我自找的。
桃樂絲旅行的意義:《綠野仙蹤》
堪薩斯神秘事件:少女和小狗連同房屋在龍捲風中消失。
「我做了一個夢,我去遊歷……」《綠野仙蹤》的前言所述不虛,看到逗點新出的全譯本,就聽見那首二十多年前,曾在每週日下午響起的主題曲。眼中殘像卻十分模糊,除了一條起司般黃色小徑綿延粉色大地外,就剩一行人的雙眼,我到現在都還能看見他們圓鼓鼓的眼睛,除了桃樂絲是另一種巧克力豆般的少女眼。一頁頁讀下去,浮現腦中的歷險世界雖略有不同,但那幾雙眼睛還真甩不掉呢。
我從不知道開場的堪薩斯如此灰白。那簡直如洛夫克萊夫特筆下來自外太空的顏色,奪去情緒與生存動力,隨時間侵蝕一切化為死灰。大概因為小時候總以為美國便是一片璀璨吧?就連堪薩斯一望無際的荒涼草原,聽起來也像優美的風景;這讓我誤以為桃樂絲就像愛麗絲一樣,只是在悠閒的午睡中碰巧出神晃了一圈,就連主題曲也這麼誤導著,「我做了一個夢,我去遊歷……」但桃樂絲沒機會做彩色的夢。她處在一片了無生趣的黯淡荒原,也許下意識地等待著改變或離開,而召喚了龍捲風來颳走她。
桃樂絲離開了老家,卻也不知自己到了哪裡,也不懂自己怎會一出家門便這麼受歡迎;雖然處處是奇妙景色,居民們熱情待她如救世主,她卻只想早點回去免得家裡人擔心,偏偏在陌生人引導下走上更遙遠的旅程。
知道該回家去又仍向前走著,覺得這樣也會到家的小孩子,我不禁這樣解釋桃樂絲的旅程。除了身邊玩偶般的小狗,沿途所見的事物也成了可以想像對話的同伴;插在田中央的稻草人、在樹林濕氣裡鏽蝕的機械,或是四目相接時嚇得半死,卻發現比自己還膽小,以為是什麼恐怖野獸的大貓咪。想像讓它們環繞自己身邊,抱著各種對自身的期待一起旅行,雖然少了點英雄氣息,卻總能在危機來臨時各顯本領。
也不是每件事物都要解釋,在孩子邊說邊走的世界裡,也有些不過就脫口而出,就如奧茲的翡翠城市。為什麼一切都是那種讓人有點吃不下飯、過於濃郁的綠色呢?因為我喜歡綠色,我從小就喜歡各種綠色,巴不得什麼東西都做成綠色的,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雖然大人總對要戴綠帽子的期望露出古怪笑容。所以為何不能全是綠色?
在這綠色的宮殿裡,桃樂絲一行見到了大魔法師奧茲,希望能解決各自的困難;稻草人想要頭腦、錫人想要心、獅子想要勇氣,但故事中他們已不時展現自稱缺乏的能力。稻草人常想出不錯的點子,獅子關鍵時刻總挺身而出,錫人搞不好是三個裡面最有同情心的,從頭哭到尾,還得勞煩桃樂絲整天擦眼淚免得生鏽;他們更像看不見自身優點而焦慮的人們,奧茲提出的第一道解方雖然推拖,卻也十分實際:繼續多走走,多去找些新的挑戰,回來就會發現忽略的自己。
背上背包去尋找自己吧,奧茲就差沒這樣說出口,一行人便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但沒一個是神仙下凡,自然敵不過法力高強的西方壞女巫;但越是高強的女巫弱點越明顯,彷彿總有更高強的主宰在刻意平衡世間的力量,所謂的主角往往只是做了這主宰的代理者。總之桃樂絲再三地發現,困難事靠她的想像同伴總能完成,最需要運氣的,例如對付壞女巫,交給她就對了,也算是某種分工合作吧。
解完任務返回翡翠城,此時派上用場的是前面沒啥表現的小狗托托,憑著直覺拆穿奧茲的假面具,但也不能說他沒一點魔法。奧茲讓眾人信服的技巧就是現實的魔法技術——道具、禁忌、懾人的氛圍,以及讓人自行賦予力量的儀式。奧茲最後給每個人的小禮物是整套施法的畫龍點睛,點醒每個角色在旅程中培養成熟的自我認識,一個信物,便讓稻草人、錫人和獅子開始相信自己有了智慧、心與勇氣。
但即便手段高明,奧茲還是沒法達成桃樂絲的願望,或許因為她就是無聊了想離開,玩夠了想回去,有意願時自然就回得成,只要轉頭走就好了。回家的秘密始終在腳後,南方的女巫這樣告訴她。這麼簡單的道理要是一開始知道不就好了?但這就是旅行啊,明知要回到原點但仍多走的那段路,為了看見別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夥伴,即使那投射的往往是在原點看不清楚的自己。「小獅王和機器人和稻草人,醒來不知在哪裡」,寫歌的人可能沒看完整個故事便匆匆下筆,但若把這句的結尾加上一個問號,倒是替《綠野仙蹤》找到了一個值得多想想的問題呢。
收藏同道的生命歷程:《收藏無物》
我還記得去訪問「未來我夢」時,他拿出的那本厚重大書,以及他告訴我的那句話。那是一本全手工的剪貼本,封面褶皺看得出年份。當他企圖把它放上沙發以便拍攝時,黏貼處早已支撐不住整本書的重量,硬生生在鏡頭前分成上下兩冊。他笑了笑,重新把內頁對齊壓實,並講起這剪貼本的歷史。
他說一開始是國小吧,同學不想要的怪獸卡片整疊送他,在他開始被電視上的怪獸吸引住的年代。那年代資訊不多,儲存更不容易,他唯一能做的是在父母勉強允許的範圍內,租錄影帶、看電視,然後笨拙地用彩色筆畫下怪獸;相較之下那疊清晰、不失真,且隨時可以拿出來重複欣賞的卡片,就像天下落下的寶物一樣。
一開始還是兩者並行,他一邊核對著電視和卡片上的怪獸,並用手繪補充卡片上沒有的成員。他說,第一套「大全集」是卡片和圖文並列,但隨著蒐集能力越來越強大,他捨棄了畫圖,而用網路圖片列印繼續編撰。最後呈現鏡頭上的,是一套包羅所有已知影視怪獸的超級大全集(據他說已經是第三或第四版了),所有我回憶中、不在我回憶中的怪獸齊列眼前。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瞬間的模樣。那不是展示完大作後心滿意足的神情,而是一種望著更遠方,彷彿終點依舊遙遙無期的焦慮和苦惱。不善於心領神會的我,笨笨地遵循新聞的守則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他說(其實他早就反覆地說),他只是看到就畫、看到就抓,就是想要收集到全部。
即便我自己也收藏一些東西,不,其實我收藏了一大堆東西,在那個時候。書、CD,我是毫不節制地,只要看到一丁點喜歡就想買下來,這還不包括電影票,那時才剛開始接觸影展或套票那種危險的趣味。其實還不只呢,我想起我搬家十數次卻從未丟掉的一大堆東西,相簿、聯絡簿、成績單,甚至以前用過的文具和材料。但不論我收藏什麼,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全部」。
我大略記得整理那些東西時不丟掉它們的念頭。聯絡簿那些是為了「紀錄」——那是我的痕跡、我的回憶,是代表我存在的憑藉。若幾年就換一間房子、一個周遭和一群鄰居同學,就不能拿它們來記住自己,就像牆上畫著身高的鉛筆線無法在搬家時帶走一樣。可隨身攜帶的自我存在,對我來說極為重要。至於那些用過的文具,則是出於「實用」——單純就是覺得以後總會再用到,但小學的圓規實在想不到二、三十歲時可以幹什麼用,所以近年我已學會了少買少用,這種收藏就罕見了。
但我從來、一次也沒有想過收藏「全部」,那對我來說是抽象的概念,就像達到完美一樣,怎麼可能呢?但對「未來我夢」來說,「全部」是可達成且正在進行中。他的收藏本成形先於收藏,就像是一本鋪天蓋地的硬幣收集冊,哪個年份的空位早就在那邊,等著他去知道、去填滿。即便新的怪獸仍不斷從電視、電影中誕生,但那個所有怪獸總和的空位仍是個可以統計出的數字,只要他能及時趕上所有的新情報,「全部」就是隨時能完成的理想。
這也是過了好多年我才稍微推敲出,關於「收集全部」的一點概念,當年我在訝異中完全忘了問下去:為什麼你想要收集到全部?全部的快樂到底是什麼?過去我只視其為不尋常的偏執,直到最近終於讀到一本關於收藏者的書《收藏無物》。談收藏的書市面上不少,但多半分門別類談收藏物的種類價格,了不起談收藏的方式和樂趣,說穿了頂多是購物型錄的延伸,只有《收藏無物》回應了當年我問不出口的問題。
作者身為戲劇教授,年紀夠回顧生命歷程,學識足以可分析問題,又善以自述省視內心;更棒的是,他不僅狂熱收藏,且他唯一認可的收藏,只有毫無價值的「無物」。作者一再堅稱他的正式收藏不包含任何一般公認有(增值)價值的收藏品,認為最能代表其人其收藏的,都是「無物」——從路邊毫不起眼的鵝卵石,到過量重覆而一次次丟棄的商標標籤,以及各種多半被稱為垃圾的大大小小物件。他的喜好得以讓讀者跳脫交換的、外在的價值觀,使收藏者的細膩故事不被追逐利益的熱情干擾。
藉著從小第一份收到的郵票集(這倒是個和怪獸迷朋友異曲同工的開場),作者展開收藏序幕。收藏郵票滿足了孩童時作者對外界的想像,也帶出了收藏最基本的一個目的:滿足感,滿足某種缺口,即便不是用收藏就能填滿的。藉著收藏的自述,作者重新拉開童年的缺口,一併談起家庭帶來的種種不安、愧疚與怨恨,以及內心相互矛盾的自我注視與否定。
收藏物伴隨著作者成長累積,也隨著他前往一個又一個新的學校而日漸沉重,他自己則不斷找尋型塑自我的新方式,戲劇表演、藝術創作,或是戀愛關係,但無可避免地要去面對「收藏」;這使表演成為「記憶」這收藏的重現,使藝術創作和收藏品密不可分,而戀愛終究也得面對那一大堆破銅爛鐵;那就像是作者將自己最私密真切,自視無物的部分讓另一個人看見,卻只能由對方來評價自己。
《收藏無物》以自述談收藏,使作者對收藏活動的精闢見解——不管是從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或其他角度的——就像難以整理的早餐穀麥標籤,散落在文章各處。讀者得像隨地撿鵝卵石般,找出作者文中收藏的多種意義,以及作者反覆述及卻無法一口氣說出的,關於他看待自己的方式。但從連貫的生命及不停自我檢視中,可以感受作者一方面收藏無物,覺得低下無用之物能反映自我厭棄,一方面卻又期待收藏無物的自己能產生獨特之美而被認可,就像拼貼無物的整體美感一樣。藉著書寫,作者統整過往至今的人生,以及「收藏」貫流其中之意義,並託付收藏超越收藏者的使命,成為在收藏者灰飛煙滅後,與他人、與未來連結的信物。
《收藏無物》並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畢竟那是作者自己的療癒。但我卻了解了一件事:如果作者要理解自己為何偏執於收藏,都需要那麼長的生命與文字療程,那就算我當時直接問那朋友,又怎可能問出答案?收藏的意義與秘密,不僅在收藏者心中,也在他收藏的東西之間,而唯一能串連起這小小世界裡萬物關聯的,就只有在中心的收藏者本人。我想我該送上的不是更多的提問,而是一本《收藏無物》,送給他,或等他自己寫好,再送給我。
從怪談尋找探索世界的動機
我的童年有一大部分被古怪的故事所包圍。放寒暑假的前一兩天,在「大家可以帶自己的書來看」的指令下,全班乖巧地坐在位子上看書,那些怪獸、外星人、超自然現象的故事便在座位間偷偷傳遞著。我曾相信這些未知領域才是世界運行的規則,但後來與其說我不再相信,倒不如說我不去理會了。當世界在正常中運作,並產生許多實際問題時,應付的念頭便壓過了所有幻想。於是當我在「貧乏物語 」再次看到架上那些《世界怪談》、《UFO之謎》時,在重逢的驚喜外,反而有種自己居然已如此的無奈。
但這排小書和小時候的...
目錄
開場
1. 從怪談尋找探索世界的動機:《怪談》
第一部 目擊怪獸的瞬間,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OTAKU
一‧ 哥吉拉、金剛、怪獸祕聞
1. 一份電影介紹的故事:《金剛鬥恐龍》
── 從一份半世紀前的電影宣傳小冊,談我從小喜歡到大的怪獸電影。
2. 金剛台灣上陸?哥吉拉翻譯奇談──哥吉拉的錯誤譯本:《史前怪獸 金剛》
── 這可能是台灣僅有的中文版哥吉拉小說,應該也是譯得最慘的。
3. 金剛原著話當年:《大金剛》
── 這本金剛小說到底是哪隻金剛?而金剛又是什麼樣的故事?
4. 心中的怪獸監獄:《世界奇異怪獸》
── 八零年代的怪獸迷啟蒙教材。
5. 怪獸聯絡簿
── 寫聯絡簿一點都不煩,因為我都在畫怪獸。
6. 祕聞中的生命接觸:《世界怪獸祕聞》
── 人與怪獸的秘境接觸,並不是全然的誤會。
7. 妖怪存在的絕境:《妖怪!千奇百態》
── 來聽水木茂博士聊日本妖怪。
8. 恐龍重生的幻想與現實:《新恐龍》
── 恐龍不死,只是變得更毛。
9. 波赫士的怪獸大全:《想像的動物》
── 有大師一起寫怪獸,讓人心情更安穩。
二‧ 超宅紳士聯盟
1. 以前,她叫我阿宅:《阿宅,你已經死了》
── 到底誰才是阿宅?聽聽日文老師怎麼說。
2. 福音戰士補完計畫,未成作:《新世紀福音戰士完全攻略讀本》
── 面對粉絲的補完,EVA永遠張著AT力場。
3. 科幻經典尋親記:《神經喚術士》
── 名作總難免,讀著讀著想起別本。
4. 異想家手稿,混亂紀實三十年前:《異想家手稿》
── 你是誰?為什麼半個世紀前就在寫臉書?
5. 建國百年外,大清帝國飛翔中:《飛翔吧!大清帝國》
── 能人志士們,一起投身畫報與科幻的新中國吧!
6. 混沌碎片的趣味啟示:《桃源鄉的機械學》
── 古代中國如何想像世界?想想八戒臨終前說的話吧!
7. 同人獨創與個人抄襲:《哥吉拉X巴朗艾佛帝都最終夜》
── 怪獸片不拍難道只能等到死嗎?當然是自己寫劇本囉。
8. 收藏同道的生命歷程:《收藏無物》
9. 想要知識,就DIY吧!
── 空前絕後,最強中文版電影怪獸大全集——我們自己湊出來的。
中場
1. 舊書不是一天造成的
2. 關店漫畫完全攻略
3. 作者出外取材
4. 藏書大神的小啟示《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
第二部 神秘的書中世界
一‧ 童年的恐怖和夢想
1. 黃壁紙上的恐怖回憶:《黃壁紙》
── 若能有一片平整潔白的牆壁,那會是多麼美好的童年啊!
2. 釋放心中的克蘇魯:《戰慄傳說》
── 藉著相同的惡夢,我們跨越時空成為一起顫抖的朋友。
3. 怪物直敲恐懼的大門:《怪物來敲門》
── 窗外巨大的黑影,有時來自意想不到的深處。
4. 迪斯耐的美好生活圖鑑:《迪斯耐樂園生活卡通字典》
── 看卡通、學英語,做個堂堂正正的美國人。
5. 跨越時代,丁丁的歲月歷險:《丁丁歷險記》
── 他是帶我走遍世界的大冒險家……但他是個好人嗎?
6. 《丁丁歷險記》,電影漫畫比一比
二‧ 海洋與消失事件
1. 隱沒書堆兩萬哩:《海底兩萬哩》
── 最難找的一本書,有時就在隔壁房間書架上。
2. 偏離現實之海:《危險的海洋動物》
── 無法接觸的海,就不只是一片湛藍了。
3. 魔海對決資訊海:《世界的魔海》
── 神秘的海洋蘊藏無數的謎團,以及大量的關鍵字歡迎上網搜尋。
4. 阿欽遊海底:《海底歷險記》
── 國寶漫畫家劉興欽,打造本土風味獨具的海底兩萬哩。
5. 如何消失於百慕達三角:《神秘的百慕達三角》
── 失蹤的代名詞「百慕達三角」。但最近一次掉飛機進去是什麼時候呢?
6. 當首都下落不明:《首都消失》
── 一個人失蹤是離奇,一個首都失蹤就是麻煩了。
7. 荒島的天真與幻滅:《神秘島》與《LOST檔案》
── 流落荒島始終引人遐想,島上總映出想像者的背後。
8. 桃樂絲旅行的意義:《綠野仙蹤》
── 堪薩斯神秘事件:少女和小狗連同房屋在龍捲風中消失。
9. 不要看,有迷宮:《恐怖頭盔》
── 有時光靠嘴巴講講,就能打造走不出的迷宮。
三‧ 進擊的獸人
1. 山椒魚的警世奇譚:《山椒魚戰爭》
── 便宜好用、吃苦耐勞不逃跑的山椒魚,不買嗎?
2. 推動新社會的植物怪人:《植物怪人——地球滅亡的末日》
── 曾為奴隸的走路植物,揮起鞭子,暴動了。
3. 食人水母入侵鹿耳門:《入侵鹿耳門:二○○五台灣生存保衛戰》
── 台南沿海的反撲!本土生物浩劫奇作。
4. 見人是人,見蟲是蟲:《人蟲變》
── 巨大國度崩解後,羽化成蟲的眾生圖鑑。
5. 孤島上的人與獸:《蒙羅醫生之島》
── 肢解、重組、規訓……讓我們來到天理不容的小樂園。
6. 科學怪人的悲傷讀書會:《科學怪人》
── 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包括科學怪人。
7. 請勿打擾隱形人:《隱形人》
── 科幻的透明原點,透明犯罪者的宗師,但最該譴責的怎會是他?
8. 戴上隱形帽的螺絲釘:《被帽子吞噬的男人》
── 普通人有了隱身能力,就能擺脫普通嗎?還是更普通?
9. 人物混種志怪書:《博物誌》
── 現代人沉浸於當代產物,催生了此時此刻的仙狐鬼怪。
10. 附錄:誤譯世界的怪獸們
四‧ 外星搜奇
1. 如何擊退幽浮外星人:《UFO》
── 不怕幽浮的方法就是盯著它,用力地盯著它。
2. 火星來的時空線索:《宇宙大戰爭》
── 撿到的是世界大戰,卻坐上了時光機器。
3. 三腳三部曲之一──往白色山脈的自由狹路:《白色山脈》
── 在統治地球的金屬三腳下,少年偷偷奔向自由山脈,與巨大的都市廢墟。
4. 三腳三部曲之二──輝煌如金,沉重如鉛:《金鉛之城》
── 要體會自由,必先降為奴隸。
5. 三腳三部曲之三──外星侵略的困局:《火池》
── 殘存的人類向外星統治者挑起戰爭,外星人到底要怎樣才能有一絲勝算?
6. 讓炮彈向月球飛:《月球之旅》
── 登月好不好看,在於發射的氣勢。
7. 科幻偏鄉的小學校長:《天外異鄉人》
── 一段台灣快遺忘的宇宙探險。
8. 時間龍與沉浮其上的小島:《時間龍》
── 揭示命運、掀開暴力的台灣太空歌劇。
五‧ 讀到這邊,代表末日依舊沒來
1. 大預言與其真貌:《大預言》
── 一九九九年八月,有什麼比恐怖大王還要恐怖的?
2. 無法自斷於時代的異教:《蓋亞那大慘案》
── 轟動一時的瓊斯鎮集體自殺事件,「邪惡」並不是最好的解釋。
3. 從未開戰的軍武解析:《SDI太空武器》
── 美蘇最終的戰場究竟是在太空中,還是在嘴砲方陣間?
4. 華氏451度可點燃各種書籍:《華氏451度》
── 就算書都燒完了,還有我們的腦袋可以燒。
5. 末日後的宗教科幻:《萊柏維茲的讚歌》
── 在科學的世界末日前,教徒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6. 貓的搖籃與冰封末日:《貓的搖籃》
── 世界若未毀於火,封於冰也不錯。
7. 日本沉沒但不滅的希望:《日本沉沒》
── 沒有一個國家,比日本更能想像這樣的末日。
8. 人類消失後 永存能幾何:《沒有我們的世界》
── 若我們都無法見證,世界還有什麼末日呢?
尾聲
1. 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兒童百科
2. 從這本書開始:《古文明之謎》
3. 致謝
開場
1. 從怪談尋找探索世界的動機:《怪談》
第一部 目擊怪獸的瞬間,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OTAKU
一‧ 哥吉拉、金剛、怪獸祕聞
1. 一份電影介紹的故事:《金剛鬥恐龍》
── 從一份半世紀前的電影宣傳小冊,談我從小喜歡到大的怪獸電影。
2. 金剛台灣上陸?哥吉拉翻譯奇談──哥吉拉的錯誤譯本:《史前怪獸 金剛》
── 這可能是台灣僅有的中文版哥吉拉小說,應該也是譯得最慘的。
3. 金剛原著話當年:《大金剛》
── 這本金剛小說到底是哪隻金剛?而金剛又是什麼樣的故事?
4. 心中的怪獸監獄:《世界奇異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