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很好玩
研習因明二十年,我樂此不疲。我覺得佛教是個陷阱,一個美麗的陷阱,我心甘情願地往裡頭跳。因明是佛教的一部分,我越陷越深。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因明很好玩兒。
有不少的佛教人士有一個特別的能力,就是不說人話,故弄玄虛,這樣就使得我們覺得他不一般,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他,所以你就有點兒佩服他了,你與他一比,就會覺得自己的困惑失靈,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因為閱歷的問題,當時我很有些佩服這些人,把他們當成了樣板,我很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大概那個年齡層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我接觸到因明的時候,我特別高興——法稱論師實在太拉風了:于覩流孚摩黎葡王所在地,廣張告語曰,「欲辯論者,有伊誰耶?」;更至士羅婆利國,振鈴而問,「堪辯者誰?」……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對佛法的感悟以及年齒的漸長,現在我已經變很多了,以至於光泉法師說我:這還是剛曉嗎?
不過,因明好玩,直到現在我還這樣認為,「好玩」畢竟是我上路的引子。用書面語言來說,也就是它的娛樂性。這一個我們開發得很不夠,所以因明現在在佛教界還是比較冷清的。
因明是一個解脫法門
當然,因明的魅力不僅只是好玩,但是它觸發了我對因明的興趣,繼而激勵我對因明有所作為。不過,我們是不容許純粹的娛樂的,佛教對人生的基本價值判斷是苦,所有的教理、教義都是在苦這一基礎之上開展的,若只是娛樂,那就與佛教本身南轅北轍了——雖然與佛教南轅北轍的情況中國佛教裡極其多(當然了,那不是故意的),但我自己還是不想如此的。如果因明學不能幫助我們解脫,那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這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問題。這一點,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用盡了力氣來論證,就是整個的《成量品》。
讀《成量品》,一定不要刻意於辯論結果,不要把心思用在這兒,法稱論師並沒有在論著中給總結出辯論結果來,可能你在讀了之後會覺得法稱論師的說法很沒有力道。法稱論師實際上是在辯論過程中把因明的解脫功能給展現出來的。最開始我也曾在這兒犯了個糊塗——當時我以為,陳那已經明確了只有現量、比量兩種而已,那還來成立佛為定量幹什麼?豈不成要把聖教量易容後再混進來?當然,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了,這是宗教的奧秘!我把我的教訓給大家提示一下。
我寫過一篇《佛為定量》的文章,就是介紹《釋量論•成量品》的,中間提到——阿含裡就破“(大自在天)常”,龍樹又來破“(大自在天)常”、世親又來破“(大自在天)常”、法稱也來破“(大自在天)常”……這說明瞭:在佛陀、龍樹、世親那兒,“(大自在天)常”的思想根本就沒有被破掉!我們只看龍樹的著作,覺得“(大自在天)常”的思想被破掉了;我們只看世親的著作,也覺得“(大自在天)常”的思想根本不對,被破掉了……既然已經被先輩破掉了,法稱論師還有破的必要嗎?既然法稱論師還在破,就說明瞭前人並沒有把“(大自在天)常”的思想給破掉!後來網上一位網友嶺雲觀雪說:若剛曉法師此論成立,應成過去的清潔工從未掃除過垃圾,因為現在和未來的清潔工都在一再清除垃圾的原故。複立量雲: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從未教明白過加減乘除,因現在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師還在講並將要講加減乘除。多麼荒唐!眾生無盡,煩惱無盡,諸佛菩薩度生的方便亦無盡時。這網友確實沒有讀懂我的意思,我是說:釋迦牟尼在經中已經破了“常”,後人只需教人讀經即可、解經即可!後人所說的根本與經是一樣的,造論不是頭上安頭嗎?何需多事?當然,若把我的原話改成“前人的思想沒有得到普及”更好。
這裡我就不展開來說了,畢竟來說,這只是一個講課而已。
本書特色
求真的法門
佛教的根本教育無非是要人們洞見真實,見證真實即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進而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讓內心恢復清淨徹見真實,見有見無自然不顛倒。但見證真實必須要有方法,因明──佛教邏輯學就是一個求真的法門。
作者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研習因明學,不但自己樂在其中,還發現許多有趣好玩的地方,他將帶引您進入這個有趣的因明世界,好好玩一玩。
好好玩的扯淡
佛教中的爭論,比如說中觀派和唯識派的爭論,很好玩吧?一爭就爭了好多好多年,直到現在還有在鬼扯。其實從理論上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地方,唯識,它就是針對中觀學派在弘傳後期出現的頑空見而創立的。拿中國佛教為例子來說,漢地有八大宗派,三論宗、唯識宗是直接脫胎于古印度的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其他六宗是中國特有的宗派。三論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這四宗是完整的宗派,教、理、行、果等齊全詳盡,另外的禪宗、密宗、律宗、淨土宗,實際上算不上宗派,更多的是行門而已,教理不是很嚴密。
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的爭論其實是這樣的:在當時,古印度的佛教已經遇上了危機,這時候婆羅門教復興運動風起雲湧,人們有些不大願意聽佛理了,那麼佛教的大師們就抓人眼球、製造事件、炒作,這樣來弘法。中觀大師和瑜伽行派大師吵架,人的天性就愛看熱鬧、傳閒話,中觀大師和唯識大師一吵架,有人來圍觀了,他們還要到外邊傳,以顯示他自己掌握的是第一手資料,他要傳,他就得聽仔細,聽聽中觀是怎麼說的,唯識是怎麼說的。也就是說,這辯論只是佛教大師們弘法的一個手段而已。為什麼當時那爛陀寺戒賢大師由著師子光折騰呢?就因為他明白就裡。有些笨蛋傢夥們把吵架時所說的話,揪對方辮子的話當成了真實的。吵架時用的都是方便,所謂方便就是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的,出了圈兒的話,就成漏洞了,這就是“故留殘缺處”,方才能夠爭論得起來的。也就是說:大師們的爭論是方便,可是後來有些人真的爭論起來了,這才真叫認認真真地扯淡。
作者簡介:
剛曉法師
1972年生於河南省宜陽縣,華東師範大學碩士,1990年依紹梵老法師披剃出家,現任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兼職教授、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等。主編過《甘露》、《靈山海會》、《因明》等雜志,出版有《漢傳因明二論》、《佛教因明論》、《正理經解說》、《釋量論講記》、《集量論解說》、《述說唯識二十頌》等因明唯識書籍,另外還有《解惑錄》、《剛曉隨筆》等雜著。發表論文十餘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剛曉法師
優惠價: 9 折, NT$ 225 NT$ 250
市面難尋商品,已售完
因明很好玩
研習因明二十年,我樂此不疲。我覺得佛教是個陷阱,一個美麗的陷阱,我心甘情願地往裡頭跳。因明是佛教的一部分,我越陷越深。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因明很好玩兒。
有不少的佛教人士有一個特別的能力,就是不說人話,故弄玄虛,這樣就使得我們覺得他不一般,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他,所以你就有點兒佩服他了,你與他一比,就會覺得自己的困惑失靈,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因為閱歷的問題,當時我很有些佩服這些人,把他們當成了樣板,我很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大概那個年齡層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我接觸到因明的時候,我特別高興——法稱論師實在太拉風了:于覩流孚摩黎葡王所在地,廣張告語曰,「欲辯論者,有伊誰耶?」;更至士羅婆利國,振鈴而問,「堪辯者誰?」……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對佛法的感悟以及年齒的漸長,現在我已經變很多了,以至於光泉法師說我:這還是剛曉嗎?
不過,因明好玩,直到現在我還這樣認為,「好玩」畢竟是我上路的引子。用書面語言來說,也就是它的娛樂性。這一個我們開發得很不夠,所以因明現在在佛教界還是比較冷清的。
因明是一個解脫法門
當然,因明的魅力不僅只是好玩,但是它觸發了我對因明的興趣,繼而激勵我對因明有所作為。不過,我們是不容許純粹的娛樂的,佛教對人生的基本價值判斷是苦,所有的教理、教義都是在苦這一基礎之上開展的,若只是娛樂,那就與佛教本身南轅北轍了——雖然與佛教南轅北轍的情況中國佛教裡極其多(當然了,那不是故意的),但我自己還是不想如此的。如果因明學不能幫助我們解脫,那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這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問題。這一點,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用盡了力氣來論證,就是整個的《成量品》。
讀《成量品》,一定不要刻意於辯論結果,不要把心思用在這兒,法稱論師並沒有在論著中給總結出辯論結果來,可能你在讀了之後會覺得法稱論師的說法很沒有力道。法稱論師實際上是在辯論過程中把因明的解脫功能給展現出來的。最開始我也曾在這兒犯了個糊塗——當時我以為,陳那已經明確了只有現量、比量兩種而已,那還來成立佛為定量幹什麼?豈不成要把聖教量易容後再混進來?當然,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了,這是宗教的奧秘!我把我的教訓給大家提示一下。
我寫過一篇《佛為定量》的文章,就是介紹《釋量論•成量品》的,中間提到——阿含裡就破“(大自在天)常”,龍樹又來破“(大自在天)常”、世親又來破“(大自在天)常”、法稱也來破“(大自在天)常”……這說明瞭:在佛陀、龍樹、世親那兒,“(大自在天)常”的思想根本就沒有被破掉!我們只看龍樹的著作,覺得“(大自在天)常”的思想被破掉了;我們只看世親的著作,也覺得“(大自在天)常”的思想根本不對,被破掉了……既然已經被先輩破掉了,法稱論師還有破的必要嗎?既然法稱論師還在破,就說明瞭前人並沒有把“(大自在天)常”的思想給破掉!後來網上一位網友嶺雲觀雪說:若剛曉法師此論成立,應成過去的清潔工從未掃除過垃圾,因為現在和未來的清潔工都在一再清除垃圾的原故。複立量雲: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從未教明白過加減乘除,因現在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師還在講並將要講加減乘除。多麼荒唐!眾生無盡,煩惱無盡,諸佛菩薩度生的方便亦無盡時。這網友確實沒有讀懂我的意思,我是說:釋迦牟尼在經中已經破了“常”,後人只需教人讀經即可、解經即可!後人所說的根本與經是一樣的,造論不是頭上安頭嗎?何需多事?當然,若把我的原話改成“前人的思想沒有得到普及”更好。
這裡我就不展開來說了,畢竟來說,這只是一個講課而已。
本書特色
求真的法門
佛教的根本教育無非是要人們洞見真實,見證真實即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進而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讓內心恢復清淨徹見真實,見有見無自然不顛倒。但見證真實必須要有方法,因明──佛教邏輯學就是一個求真的法門。
作者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研習因明學,不但自己樂在其中,還發現許多有趣好玩的地方,他將帶引您進入這個有趣的因明世界,好好玩一玩。
好好玩的扯淡
佛教中的爭論,比如說中觀派和唯識派的爭論,很好玩吧?一爭就爭了好多好多年,直到現在還有在鬼扯。其實從理論上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地方,唯識,它就是針對中觀學派在弘傳後期出現的頑空見而創立的。拿中國佛教為例子來說,漢地有八大宗派,三論宗、唯識宗是直接脫胎于古印度的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其他六宗是中國特有的宗派。三論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這四宗是完整的宗派,教、理、行、果等齊全詳盡,另外的禪宗、密宗、律宗、淨土宗,實際上算不上宗派,更多的是行門而已,教理不是很嚴密。
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的爭論其實是這樣的:在當時,古印度的佛教已經遇上了危機,這時候婆羅門教復興運動風起雲湧,人們有些不大願意聽佛理了,那麼佛教的大師們就抓人眼球、製造事件、炒作,這樣來弘法。中觀大師和瑜伽行派大師吵架,人的天性就愛看熱鬧、傳閒話,中觀大師和唯識大師一吵架,有人來圍觀了,他們還要到外邊傳,以顯示他自己掌握的是第一手資料,他要傳,他就得聽仔細,聽聽中觀是怎麼說的,唯識是怎麼說的。也就是說,這辯論只是佛教大師們弘法的一個手段而已。為什麼當時那爛陀寺戒賢大師由著師子光折騰呢?就因為他明白就裡。有些笨蛋傢夥們把吵架時所說的話,揪對方辮子的話當成了真實的。吵架時用的都是方便,所謂方便就是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的,出了圈兒的話,就成漏洞了,這就是“故留殘缺處”,方才能夠爭論得起來的。也就是說:大師們的爭論是方便,可是後來有些人真的爭論起來了,這才真叫認認真真地扯淡。
作者簡介:
剛曉法師
1972年生於河南省宜陽縣,華東師範大學碩士,1990年依紹梵老法師披剃出家,現任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兼職教授、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等。主編過《甘露》、《靈山海會》、《因明》等雜志,出版有《漢傳因明二論》、《佛教因明論》、《正理經解說》、《釋量論講記》、《集量論解說》、《述說唯識二十頌》等因明唯識書籍,另外還有《解惑錄》、《剛曉隨筆》等雜著。發表論文十餘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