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一代設計獎」金獎
●2013年「臺南創意新人獎」首獎
◎新出版形式:以一年52週的週報形式,介紹52個傳統工藝職人
◎新視覺表現:以精細工筆描繪職人工作場景、工法步驟、製作工具及作品等,視覺出色、豐富多元,迎合讀圖世代的需求。
◎新閱讀樂趣:主文報導、工法工具專欄提供知識內容;職人撇步(報乎恁知)、作品櫥窗、地圖提供實用資訊;模擬廣告、啟事、氣象、彩券等發揮新世代無厘頭幽默感。
用一份小報,讓職人的精神被看到
職人,是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這群人熱情的從事創作,以擁有嚴謹、專業、用心、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這就是經過時間淬煉而形成的職人態度。兩個學設計的21歲女孩,以近一年的時間搜集資料、深入探訪了52位遍佈台灣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並以一週一報的方式,一手包辦文字、攝影、插圖和排版設計,最後設計出一年份的《職人誌》,希望能讓新世代的年輕人看到台灣的傳統文化內涵,也讓年長的一輩再次感受手感時代的美好。令人驚嘆的是,年輕作者巧手描繪了所有職人製作的場景、作品與工具,她們運用圖繪的力量將生活造型之美表露無遺,不僅得以藉此向頂真的職人們致敬,更展現了新世代的職人精神。2013年參加台灣優良設計協會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主辦的「新一代設計獎」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臺南創意新人獎」,皆獲得首獎肯定。評審一致青睞表示,「職人誌」對細節的講究幾乎無可挑剔,突顯出創意者充滿耐心與勇氣的認真踏實精神。
作者簡介:
黃靖懿
一九九一年出生於花蓮,在新竹成長,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組。在新竹女中就讀時發現自己對設計的喜愛,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磨練,對設計的熱情更加執著堅定。二○一三年初踏入設計職場,希望能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多看多聽多思考充實自己,未來有機會希望能夠繼續出國進修,回到曾經讓我流連的倫敦,接觸更多元的文化,學習不同國家對設計的視野。
嚴芷婕
一九九一年生,台北人,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設計組。喜歡設計,熱愛插畫,認為插畫是對外輸出內心小宇宙的一條絕佳途徑。未來抱負為:一步步往風格確立的平面設計師、插畫工作者之領域邁進;過著以旅行當作充電的生活;努力讓身邊的人都幸福快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明道 (Akibo Works負責人)
林承緯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官政能 (實踐大學副校長)
陳永基 (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陳俊良 (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負責人)
他序:
好作品,不該只在新一代計獎得金獎,這個用古早味設計語法介紹台灣職人的作品,要透過出版讓更多人認識、收藏。
~李明道(知名設計師、Akibo Works負責人)
在文創大張旗鼓的年代裡,《職人誌》忠實地記錄下為台灣傳統造型之美傳承而努力的職人之心、巧匠之藝,更顯此書價值。
~林承緯(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用田野考掘和設計的方式,重新呈現了傳統匠師的敬事態度與情意;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首詩,說得真摯、動人且內斂著充實的美。 ~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
他們兩個是設計憨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對設計的執著、耐心及熱血。
~陳永基(知名設計師、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透過這本《職人誌》的出版,讓現在及未來被看見的職人,留下一份給下一輪孩子的備忘錄;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灣人記得什麼是台灣精神──職人精神!
~陳俊良(知名設計師、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負責人)
〈推薦序一〉
職人文化的展現/林承緯
近年來,「職人」一詞從過去令人感到陌生的語彙,一轉成為人人琅琅上口的語言,舉凡職人精神、職人嚴選、○○職人,或是這本《職人誌》,職人屢屢依附於傳媒廣告、商品用詞,出現於你我生活周遭,一時之間,成為目前最夯的流行用語。究竟甚麼是職人?記得日前某本職場情報刊物,便以職人精神為題,引領讀者擺脫22K的魔咒,找尋成功的職場生存之道,報導中更以「職人態度,會讓人努力超越限制,即便工作苦,也苦得有目的,成就自然跟著來」詮釋職人文化。
「職人(しょくにん)」的用詞與概念來自日本,專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職人對於製作有很高的堅持,對自我的職業懷抱著崇高的熱情,日夜不懈地投注心力磨練手藝,為生產出滿足使用者需求的作品而努力,亦可稱為「匠(たくみ)」。如此的概念等同於中文的巧匠、工藝家,也就是英文的Craftsman。職人一詞的出現,至少可上溯到千年以上的平安時期,為所有特殊技術者的統稱,當時所謂的職人,除了今日理解的手工藝生產者之外,還含括海女、商人、賭徒、醫師等業種。到了江戶時期前後,職人成為了手工藝生產者專有的代名詞,日本各地在政局安定與產業振興的目標下,紛紛運用各地風土孕育的良材結合在地技術,製作出各式各樣的傳統工藝品。譬如京都著名的西陣織、清水燒,金澤的九谷燒,或是南部的鐵器、有田的伊萬里燒等,這些今日依舊名聲響亮的日本傳統工藝,皆出自民藝之父柳宗悅終生嚮往的這段民藝盛期。
日本的職人傳統,在江戶時期營造的工藝沃土下蓬勃發展,縱使在二十一世紀進入高科技資訊傳播發達的年代裡,一群固守傳統並兼顧當代生活需求的職人們,仍努力不懈為造物生產而努力。這樣的巧匠、職人,不僅存在於日本列島,在現今台灣各地,也可見台灣職人巧匠的蹤跡。《職人誌》一書,透過週報的編輯形式,依序介紹五十二位國內代表性的傳統工藝職人。特別是這本著作在以文字說明之餘,兩位年輕新銳的作者,更利用巧手生動描繪出職人製作的場景、作品及工具,運用圖繪的力量將生活造型之美表露無疑。如此執著於專業的表現,不何嘗也是一種職人精神的展現?值得一提的是,工具可謂職人五感的延伸,職人文化的超導體,本書對於工具有相當細緻的描繪,讓讀者除了欣賞作品之餘,更可透過工具的形與象,細覽職人製作的世界。
長年的田野調查,有不少機會與身懷絕技的職人們往來請益,雖然從事的研究、教學,常被質疑不事生產,也因此,期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另類的職人。在崎嶇顛簸的學問修業道上,所幸有這本匯集全台職人巧匠的《職人誌》,讓人隨手一讀,其精美豐富的圖文篇幅,清晰地體現職人們畢生實踐的職人精神。在文創大張旗鼓的年代裡,《職人誌》忠實地紀錄下為台灣傳統造型之美傳承而努力的職人之心、巧匠之藝,更顯此書價值。
(本文作者為民藝.民俗學者、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序二〉
堅強的堅持/陳俊良
要堅持一件事,是多麼的不容易!
二○一三年新一代設計展入圍公佈,由於這一屆入圍成績不錯,本想緩和畢業製作帶來的沈悶與競逐的壓力,也順勢鼓舞大夥的士氣──畢竟這是我們並肩作戰最榮耀的時刻,身為畢製專題指導老師的我,約好請同學們去吃大餐。畢聯會主席也是這一班的小班長告訴我,靖懿無法參與這次小聚,因此心裡一直惦念著要打電話給她,除了打氣、順便關心不克參加的原因。當與靖懿通話,她告訴我她已經回新竹老家畫圖,我正納悶:「都快要展覽了,這時回去不是與組員不合,就是在生老師的氣。是否因為我多年帶畢製專題課程,對四年級的同學太兇悍了?」沒想到她的答覆,讓我的心情一下子掉入深淵。電話那頭,她告訴我她的畢製作品做不完,留在台北她連去買便當的時間都沒有,所以選擇回新竹故鄉,有媽媽做飯她可以省下買三餐的時間,也可以再多畫一些插圖以及將文字整理得更完整。其實在靖懿說話的同時,我想我正擦拭著眼角的淚水,原來這個二十歲出頭的孩子,血液中正傳承著一種台灣人身上的職人精神。掛上電話,我靜默了一整夜!
其實一開始,靖懿與芷婕告訴我要做類「失落的百工」系列時,我是反對的!因為在這幾年新一代設計展各校的選題裡,這一個題材實在是太轟轟烈烈了,而我也還記憶猶新那四個孩子二部摩托車騎全台灣,搶救記錄快要消失的台灣工藝師的辛酸。而這一次她們的組合只有二個人,一方面怕她們把學長姊辛苦立下的汗馬功勞給弄砸了,另一方面內心其實是不忍她們再去吃一次苦的!但這兩個勇敢的孩子態度是如此堅定,甚至帶著些許央求的口吻,於是我選擇支持她們放手一搏去執行,還說只有輔大人可以傳承輔大的堅毅精神!我萬萬沒想到她們兩個人眼中竟然是滿心歡喜的,那一刻的表情實在令人為之動容!
整整半年,我們反覆推敲著載體與表現型式,從訪視到攝影、插圖到文章撰寫以及風格定調都一再地推翻再建構,總共記錄了全台五十二個傳統工藝領域的翹楚,人選雖然大部分還是分佈在台灣的西岸,但每一個職人的故事,都足以獨立成一部勵志的傳記電影,當然最後被定調成週報的型式,是希望表現傳統工藝在街坊屹立不搖的精神;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週報,讓一週一個職人的獨立精神被看見。
靖懿與芷婕總共畫了超過二千張的插圖,以及超過二十萬字的採訪稿,更有無可數計的影像,以及留在她們心中不可數的故事。從國寶大師李煥章解鄉愁的剪紙;賦予毛筆新生命的職人陳耀文;製鼓職人王錫坤繃出完美鼓聲的?仁和;二水螺溪石硯職人董坐;創新手工燈籠職人的張美美;一絲一線纏繞出美麗春仔花的陳惠美;以及葉明吉、陳萬能、施竣雄、陳朝宗、盧來春等,他們或她們一個個不容許再等下去的傳藝精神,透過這本《職人誌》的出版,讓現在及未來被看見的職人,留下一份給下一輪孩子的備忘錄;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灣人記得什麼是台灣精神──職人精神!
堅持當然是不易的,走下去還必須要有一顆堅強的心!
(本文作者現任自由落體設計公司總經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講師、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製作專題指導老師之一)
名人推薦:李明道 (Akibo Works負責人)
林承緯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官政能 (實踐大學副校長)
陳永基 (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陳俊良 (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負責人)
他序:
好作品,不該只在新一代計獎得金獎,這個用古早味設計語法介紹台灣職人的作品,要透過出版讓更多人認識、收藏。
~李明道(知名設計師、Akibo Works負責人)
在文創大張旗鼓的年代裡,《職人誌》忠實地記錄下為台灣傳統造型之美傳承而努力的職人之心、巧匠之藝,更顯此書價值。
...
章節試閱
製鼓職人:王錫坤
一拆一卸 繃出完美鼓皮
憑著不服輸的個性
從零開始學習
已將近九十年歷史的响仁和,是由王錫坤的父親王桂枝(阿塗師)在一九二四年創立,因為父親覺得這個行業太辛苦,賺不了什麼錢,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步他後塵,所以王錫坤小時候並沒有真正學做製鼓。
一直到父親往生後,一位老師傅認為他沒有體力及技巧不適合從事這個行業,讓他覺得很不服氣,憑著一股「我可以做得好,而且會做得比你好」的不服輸個性,王錫坤接下了响仁和薪傳的重責大任。
凡是來跟响仁和買鼓的客戶,王錫坤第一個會問「鼓的用途」,是寺廟要用的?還是打擊樂團所用的神鼓?因為不同用途將關係到選擇哪一塊鼓皮來繃、製鼓時要如何去調整它的聲音;再來就是使用的地點,不同環境的溫度及濕度也會影響到鼓身及鼓皮。所以這一些在製鼓之前都要先了解清楚,再加上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製作出一顆好的鼓。
製作一張鼓皮
從燙皮開始學起
鼓的製作流程分為三部分:鼓皮、鼓身以及繃鼓。「皮」就是請專業的人拿宰殺好的牛皮來,然後依照製作需求、量好尺寸,在皮上畫圓圈作記號,裁剪好了,便進行燙皮。王錫坤說現在大部分使用的是水牛皮,顏色是灰色的,去掉毛和表皮之後,就變成一般看到的米白色鼓皮。而要把表皮去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藥水;另一種就是燙皮,由於化學藥水會侵蝕牛皮的品質,所以响仁和都是採用最自然的燙皮方式。
王錫坤說他剛開始學習製鼓就是學燙皮,起初以為把皮放下去煮就行了,結果反而把皮燙熟了,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才知道攝氏八十五度是最適當的溫度,剛好可以把皮和毛分離。將皮燙好、去毛、反過來削去脂肪層之後,就要將整個皮削到零點二五至零點五公分的厚薄,但是皮的邊緣要留厚一點,因為繃鼓時要拉扯的地方就是皮的周圍,如果削一樣厚度的話就會破裂掉。
削好皮之後就要曬太陽,好天氣的話大概日曬一個禮拜;天氣不好就需要二十天。這些步驟都做好了,一張鼓皮也就算完成了。
再來,便是去木材廠找適當的木材,早期有台灣的木頭可以使用,禁採之後,現在都改由外國進口。木材買回來,以前要放三、四年讓它自然乾燥,現在則是將木頭放在密室裡,用蒸氣熱燻,差不多只需要一、兩個月時間,但是還不能馬上使用,必須再放置六、七個月才能拿來製作。
將木頭切割成鼓身要的斜度,再用鐵圈固定組合拼起來,最後就要繃鼓了。繃鼓是所有製鼓步驟裡面最繁複的;不是繃緊就好,還要整個人上去踩來測試。最後繃完鼓皮,進行木頭刨光、上漆,最後用墨汁印上响仁和的標誌,才算完成了一顆鼓。
除了宗教、表演用途
鼓音也可以做音療
雖然鼓業的發展是穩定的,但是王錫坤也一直在求變,要讓別人知道鼓不只是在佛寺裡、在陣頭裡、在表演團體裡(像朱宗慶打擊樂團或優人神鼓);透過鼓的好聲音還可以做音療,治療聽障者、喜憨兒、阿茲罕默症等患者;甚至也可以利用打鼓來健身。
他更提到,前陣子透過台灣的醫療團隊萬里榮民醫院牽線,與交大學生接觸,希望教樂生療養院的病人打鼓。「一開始的構想是因為要活就要動,所以要讓他們動起來,心情才會愉快,這是一個很好的設想。而這由交大、响仁和、樂生療養院所組成的團體合起來剛好是『交响樂』。」王錫坤笑著說,也因為透過跨領域的合作,讓製鼓這個傳統產業有了新的面相與發展。
製鼓首重技巧
也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
製鼓這項傳統工藝首重技巧,每一環節都是急不得的,必須慢慢來;再來就是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响仁和這裡有許多年輕的學徒,都是從釘釘子、穿繩子等基本工作做起,但是同樣花了三、五年學,有的人卻依舊做不好,問題就在於「態度」。王錫坤說學習的態度好,雖然技巧沒那麼成熟,但終究一定可以學成;所以學東西一定要樂在其中,對於生命才會有意義。
除了講起最愛的鼓滔滔不絕外,眼神晶亮的王錫坤也不斷分享他的人生觀。他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碰到困難就要勇敢面對;能夠「轉念」,人生才會活得快樂。
有人常問他整天從早上七點做到晚上九點,這樣做鼓不是很累嗎?但王錫坤說只要把製鼓當成運動、把送貨當作旅遊,轉念後就會樂在其中,而不覺得工作辛苦。
報乎恁知:鼓的好壞與保存
好的鼓,是打了節奏後會產生很好的共鳴,聲音聽起來是活躍地;反之,如果是不好的鼓,它的聲音是死的、沉悶的。
而一顆剛做好的鼓很難立刻判別它的好壞,因為與它的木頭是否乾燥、木頭的材質、皮削得厚薄、皮繃得嚴謹度,都有絕大的關係,大約打了半年之後就可以聽得出來。
鼓的保存也要注意,平常只要放置在通風的地方就可以,小心不要淋到雨。如果是放在通風的環境,就不需要特別保養,一定要的話可以偶爾替鼓皮上些油;如果在室外使用時遇到下雨,一定要趕快用塑膠布蓋住,因為只要淋到雨,鼓皮吸收水分乾了之後,皮就會變得比較硬、缺少柔軟度,這樣會使聲音變得比較悶、出現雜音。
製鼓步驟介紹
壹【鼓身】
木材切割
鐵圈固定
依序拼湊
上釘
紮桶
燻烤鼓身
貳【鼓皮】
水牛皮攤開
燙皮
去表皮毛
削脂肪層
去除黑色沉澱物
鼓皮比對
削厚薄
打洞穿繩
曬太陽
自然風乾
參【繃鼓】
穿繩調整
將皮放在木桶上
調整繩子長度
踩鼓
試音
上釘
刻邊
鼓桶刨邊
刨鼓身
上正式鐵圈
鑽扣環孔
上扣環
肆【美化】
上底漆
補土
模土
面漆
上鼓面字樣
鼓面上透明漆保護
鼓製作工具
金屬榔頭
鐵鎚
金屬夾具
鐵圓規
砂輪機
鑿刀
膠
墨汁
毛筆
作記粉筆
刨刀
鑽床
鼓文化館作品櫥窗
上面的刺客形象雕塑,是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當初為了找展示台,而想要買現成的鼓,王錫坤卻主動提議,要做一個符合刺客形象的鼓,將鼓身、鼓皮處理得帶有粗獷味,還為此找了一塊有瘀血的牛皮,搭配行刺見血的形象。
王錫坤的新創作,將壓克力做成鼓身,裡面裝入燈泡,形成特殊的光鼓。
王錫坤首創,將鼓做成八角形,打破傳統製作工法。
將異材質跟鼓結合,鼓身綴有抽絲壓花。
將鼓身用漆器代替,別有一番風味。
為王錫坤的父親阿塗師親手所製作的,有九十六年歷史,是鎮館之寶。
利用青花白瓷結合鼓的創作。
响仁和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 一七一號
電話˙ 〇二 - 二九九二七四〇二
時間˙早上八點半點到晚上六點
獅頭職人:施竣雄
南北獅頭量身訂做 造型威風又傳神
師承父親學習工法
挑戰製作不同形式的獅頭
製作獅頭已有數十年經驗的施竣雄,從小耳濡目染,看著父親製作獅頭長大,雖然小時候都會被叫去幫忙,但為了想趕快出去玩,經常都是敷衍了事。
嚴格來說,真正開始製作獅頭是在當兵的時候,因為被分配到看管福利社,才有許多空檔可以製作小獅頭。直到一九八六年父親過世後,才正式接手製作獅頭的家業。
不過,傳承自父親的技術只能說具備基礎,還不算是非常專業的師傅,主要以製作小型獅頭為主。因此,為了增加自己製作獅頭的實力,施竣雄便透過台灣北、中、南各地所委託製作或修理的獅頭,藉以吸收不同的特色與造型;從各家的優點,綜合起來成為自己的門派。
施竣雄說:「不同的造型要求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因為必須具有一定的雕塑能力,才能夠準確達到客戶的要求,依照不同造型去捏出土模來。而想要在各種風格中融合出自己的特色,從傳統的技法與文化當中,加入自己的創意與想法,就要徹底的研究過每個獅頭背後的歷史意義,才能做出活靈活現的樣貌來。」
以前,做獅頭是下了班的副業
現在,是尸公館工坊的負責人
以前製作獅頭是一項不太賺錢的行業,施竣雄為了能有固定收入,便找了一個三班制的上班環境,利用下班空檔把製作獅頭當成休閒副業,也於彰化鹿港龍山寺一帶擺攤。有一次,一位林教授看到他的獅頭非常喜歡,便建議他應該要好好行銷並留下完整紀錄,因此在一群教授的幫助下讓他有機會到台北表演;並且在中華藝術基金會的推廣下,促成了施竣雄到新加坡及美國示範製作。
而今,施竣雄在鹿港桂花巷藝術村當駐村藝術家,寬敞的「ㄕ公館」工作室展示著許多獅頭作品。牆上一張張華麗的獅頭,臉上圖騰有其代表意義:例如「王」以及「八卦」代表獅子是被馴服的,不再是野獸;「火焰」則是增加氣勢;還有「捲毛」是代表鬃毛……,可說每種獅頭都會依照流派之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造型。然而,如何判斷獅頭的好壞呢?「最重要的是看其形狀有無對稱、神韻是否有威武的感覺,而這些小細節都需要下許多功夫的。」施竣雄不僅樂於分享經驗,也會教授技法給有興趣學習的學生,眼神之中透露出對獅頭的熱愛。
收藏台灣各地特色獅頭
保存古老文化及傳承技藝
雖然獅頭的樣式種類非常多,但是材料只有一種--就是紙;只要處理得好就可以非常堅固、不容易壞。雖然紙是平面的,透過一層層慢慢塑型使之形成圓弧狀後,也能做出堅固的獅頭。
在以前,施竣雄接受客人委託訂製獅頭時,都只會做一隻,但是後來發現東西拍完照送出去就沒了,於是往後製作同一造型一定會做兩隻,剩下一隻當做收藏與紀錄。隨著製作獅頭的師傅們逐漸凋零,願意接手的年輕人也不多,施竣雄害怕這些古老技法有一天會失傳,後代子孫將再也看不到這些威風凜凜的獅頭,因此除了製作新的獅頭外,家中還收藏有許多各地的獅頭以及以前流傳下來的古獅頭仿作,希望透過這樣的收藏與仿作,為維護傳統文化盡一分心力。
獅頭製作步驟
壹【土模初胚】
首先依照客人想要的造型,畫好草圖、抓到比例,利用泥土來捏塑形狀,做好後先給客人看過,等泥土模型捏好且放乾,再做些微修整。
貳【貼紙】
用撕成條狀的馬糞紙及牛皮紙,沾上白膠水後,依序層層伏貼於土膜上;先糊上三層紙、一層布,如此順序重複,且每次都要等中間完全乾燥後才能再糊下一層。為了讓獅頭堅固,至少必須糊上十層,但還是會依照用途而調整層數,例如是舞獅需要,就會做輕一些,大約八層左右;如果是保存收藏的,就會做更厚一點。由於步驟繁多,製作時間大約二十天左右。
參【紙胚彩繪】
形狀做好之後,把泥土模敲掉剩下紙殼。因為紙有張力,做好的紙殼會非常堅硬,但是因為周圍較軟,必須用竹子支撐固定。紙胚做完之後,再處理表面讓它平整,接著彩繪、再上眉毛以及耳朵等附件。只要好好保養維修,一顆獅頭要用上百年不是問題。
獅頭製作工具
剪刀
鐵鉗
鐵剪
尖嘴鉗
鑽子
油漆
毛筆
馬糞紙及牛皮紙
白膠水:在塑型好的土模上,用撕成條狀的馬糞紙及牛皮紙,沾上白膠水後,依序層層伏貼於土模上。
獅頭土模素胚:塑型土模難度很高,因為要做出不同樣貌的獅頭,得掌握好獅頭的特色及比例。
作品櫥窗
藍成社區青獅陣
巨型獅頭
西螺武館獅頭
金獅陣
古獅頭
客家獅
素面獅頭
翰林千歲獅爺
尸公館工坊
地址˙鹿港鎮桂花巷藝術村十五號
電話˙(○四)七七七四○四二
時間˙每週開放四天,星期三四六日早上十點半到晚上五點
製鼓職人:王錫坤
一拆一卸 繃出完美鼓皮
憑著不服輸的個性
從零開始學習
已將近九十年歷史的响仁和,是由王錫坤的父親王桂枝(阿塗師)在一九二四年創立,因為父親覺得這個行業太辛苦,賺不了什麼錢,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步他後塵,所以王錫坤小時候並沒有真正學做製鼓。
一直到父親往生後,一位老師傅認為他沒有體力及技巧不適合從事這個行業,讓他覺得很不服氣,憑著一股「我可以做得好,而且會做得比你好」的不服輸個性,王錫坤接下了响仁和薪傳的重責大任。
凡是來跟响仁和買鼓的客戶,王錫坤第一個會問「鼓的用途」,是寺廟要用...
作者序
〈後記一〉 黃靖懿
回想過去這一年來的時間,雖然過得非常辛苦,但是同時又讓人有點懷念,畢竟,能夠全台每個縣市跑透透,實地去採訪每位職人,一輩子大概只有這次的機會,讓我能親身體驗到台灣的職人精神!
雖然當初決定要做這個題目時感到惶恐緊張,深怕只有兩個人一組的我們無法負荷這麼龐大的量體,但是幸運的是,我們一開始題目的方向就非常明確,風格也很快就定調,加上事前的資料蒐集豐富,因此很快便踏上採訪之旅。負責採訪的我,因為一開始對於傳統工藝不甚瞭解,所以在訪談過程中總是需要不斷地提出問題,看著職人們堅定的眼神,神采飛揚地講解製作步驟,介紹自己的得意作品,甚至不吝於分享他們人生的經驗體悟。讓我每次全神貫注地採訪完,雖然感到精神耗盡,心裡總是感到充實的;有時候採訪完也會加入芷婕拍照的行列,兩台相機喀擦喀擦的記錄下每位職人專注於創作的美麗神情,著實讓人動容!
採訪過程也許辛苦,但是回到學校後,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由於每位職人都有上百張照片要一張張挑選及修圖,還要把訪談的錄音一一打字記錄下來,才能開始撰寫文章,以及要將芷婕畫好的插圖線稿上色,最後才是週報的排版。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將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後期幾乎以一天一份週報的進度在進行,早上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完了,我們做不完了,怎麼辦?」,每到晚上更是讓人緊張,覺得「一天就要結束了,今天的進度怎麼還在這?」幾乎每晚都是邊哭邊趕,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個時候實在非常神經質又脆弱。好在有芷婕這個戰友,每天互相加油打氣,互盯進度,還要謝謝她一直忍受我不時的焦慮。另外,還要感謝我最親愛的爸媽,每天的鼓勵是我一路上的精神支柱,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果;還有許多要感謝的視傳組同學及學妹們,環島路上讓我們借宿的朋友們,因為有你們這些溫暖,成就了《職人誌》!
我想這會是一個非常難忘的回憶,從最初的惶恐緊張,到下定決心且抱著期待的心情開始我們的採訪之旅,中間當然有許多的挫折,也曾經想過「我們何苦呢」,痛苦到很想要放棄,直到現在還不敢相信我們真的完成了!甚至在畢業之後,還能夠繼續把《職人誌》以書籍的方式延續下去。此外,非常幸運的是,我還能從頭參與這本書的製作直到完成,雖然重新以書籍的編排方式呈現,也讓我費了不少功夫去嘗試改編,但是對於能再次參與內頁編輯,這一切都讓我覺得太不可思議,真的是人生中一次難忘的旅程!最後再次對這五十二位職人們以及陳俊良和劉江霖兩位指導老師表達深深的謝意,沒有他們的幫助,絕對不會有今天的《職人誌》。
〈後記二〉 嚴芷婕
《職人誌》對我來說是一趟非常特別的旅程。直到現在還是會覺得把《職人誌》完成是一件不真實的事情,但是回想起製作《職人誌》的那些日子,畫面依然鮮明、歷歷在目。職人敘述自己職業時充滿自信的神情,炯炯有神滿溢著熱情的眼睛,顯現著他們對自己職業的熱愛,他們堅持的做,並且毫不吝嗇的一一展現給我們看;每一次的尋訪都是一個美妙的經驗,都是一個我腦海中珍貴的回憶。
我在《職人誌》這本書中負責的是插畫構圖繪製、分類廣告製作及攝影的工作。由於本書是以職人工作場域的環景插畫來作表現,所以在採訪之餘,還必須鉅細靡遺的用相機記錄下每一個角落,回家之後再看著照片整理出職人工作環境的濃縮畫面,繪製時要仔細的觀察照片中的每一個小細節,有時畫到最後,我都覺得我可能要比職人更了解他們家中、工作室中的擺設了!畫完五十二張圖後,我發覺自己在面對一件事情或是一個景象時,能夠更仔細並且以更周全的角度去做觀察,而察覺到自己在畫圖當中所得到的收穫和成長。
在《職人誌》這趟旅程當中,只有我和靖懿兩個人是不可能走完全程的,首先要感謝我的爸媽,總是全心全力的支持我,分擔我的煩惱,還要承受我壓力之下的壞脾氣,他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讓我可以無所畏懼的向前邁進。感謝身邊一直給我信心和鼓勵的人,爺爺、淑敏、所有家人和我的好朋友們玫如、虔柔、佳怡、亦斐、陳歆,以及我的組員靖懿和一起併肩作戰的視傳組戰友們。感謝探訪職人的路途中給予我們幫助的人們,旻淳、劉芙、心珮三家人熱情的招待。感謝陳俊良老師和劉江霖老師的指導以及協助,能夠成為兩位老師的學生真的是我的福氣。最後要感謝每一位接受我們採訪的職人,感謝你們展現出讓人欽佩、能夠讓人當作榜樣來學習的──職人精神。
〈後記一〉 黃靖懿
回想過去這一年來的時間,雖然過得非常辛苦,但是同時又讓人有點懷念,畢竟,能夠全台每個縣市跑透透,實地去採訪每位職人,一輩子大概只有這次的機會,讓我能親身體驗到台灣的職人精神!
雖然當初決定要做這個題目時感到惶恐緊張,深怕只有兩個人一組的我們無法負荷這麼龐大的量體,但是幸運的是,我們一開始題目的方向就非常明確,風格也很快就定調,加上事前的資料蒐集豐富,因此很快便踏上採訪之旅。負責採訪的我,因為一開始對於傳統工藝不甚瞭解,所以在訪談過程中總是需要不斷地提出問題,看著職人們堅定...
目錄
推薦序一 職人文化的展現 林承緯
推薦序二 堅強的堅持 陳俊良
壹、北部職人,頂真報乎恁知
1剪紙職人李煥章
2毛筆職人陳耀文
3珊瑚雕刻職人黃忠山
4製鼓職人王錫坤
5樹皮編刻職人李永謨
6製刀職人謝錦鐘
7鶯歌陶瓷職人許朝宗
8糊紙職人林我福
9手工燈籠職人張美美
10麥頭(字樣鐵板)職人林柏占
11門神彩繪職人劉家正
12打鐵職人謝次郎
13風箏職人謝金鑑
14銅鑼職人林烈旗
15竹具製作職人簡添盛
16刺繡職人李文河
17春仔花職人陳惠美
18木屐製作職人林文樹
19玻璃職人黃安福
貳、中部職人,執著報乎恁知
20蛇窯職人林瑞華
21竹編職人張憲平
22藺草編職人廬來春
23木魚職人李隆彰
24木鴨雕刻職人湯日耀
25漆藝職人賴作明
26手工紙職人黃煥彰
27蛋雕職人簡長順
28獅頭職人施竣雄
29手工扇職人陳朝宗
30古董傢俱修繕職人徐坤潔
31土黏香布袋戲偶職人徐智雄
32立體繡職人許陳春
33香包職人周月容
34錫器職人陳萬能
35神像雕刻職人吳祥宇
36木器花窗職人陳輝煌陳正忠
37螺溪石硯職人董坐
38布袋戲戲偶雕刻職人徐俊文
39紙製神像職人蔡爾容
參、南部職人,堅持報乎恁知
40繡花鞋職人李東志
41旗袍職人鄭道瑩
42帆布職人許勝凱
43銀帽工藝職人林啟豐林盟修
44畫佛職人像賴俊榮
45磚雕職人王郭挺芳
46榻榻米職人李宗勳
47竹雕職人李先明
48蒸籠木桶職人王開弘王炳文
49玉雕職人黃福壽
50剪黏職人葉明吉
51寺廟雕刻職人蔡德太
52石雕壺職人盧志松
後記
推薦序一 職人文化的展現 林承緯
推薦序二 堅強的堅持 陳俊良
壹、北部職人,頂真報乎恁知
1剪紙職人李煥章
2毛筆職人陳耀文
3珊瑚雕刻職人黃忠山
4製鼓職人王錫坤
5樹皮編刻職人李永謨
6製刀職人謝錦鐘
7鶯歌陶瓷職人許朝宗
8糊紙職人林我福
9手工燈籠職人張美美
10麥頭(字樣鐵板)職人林柏占
11門神彩繪職人劉家正
12打鐵職人謝次郎
13風箏職人謝金鑑
14銅鑼職人林烈旗
15竹具製作職人簡添盛
16刺繡職人李文河
17春仔花職人陳惠美
18木屐製作職人林文樹
19玻璃職人黃安福
貳、中部職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