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金牌的出土,如何終結幾百年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點?
又是怎樣的一塊金牌,同時改變三個人的歷史定位──
美洲新大陸真的是哥倫布發現的嗎?
「坤輿萬國全圖」確實是出自利瑪竇之手嗎?
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鄭和,才是海洋大業的總舵手?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是六百年中國外交史的鳴冤鼓,
四百年「西學東漸」的驚堂木!
歷史真相未必是眼見為憑
歷史事實未必是白紙黑字
透過爬梳史料碎片,驗證典籍的缺口,補足世界大歷史疏漏的系譜
李兆良繼《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專著取得一家之言後,再度從一枚偶然獲得的明朝金牌,意外發現鄭和的大航海才是開啟中美兩洲的經貿、文化的第一人,而非歷史課本言之鑿鑿、光環高掛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有了《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一書的論述。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一書談的正是一系列明代中國人到達美洲的「硬」證據。從一面在美國出土的宣德金牌開始,通過第一手文獻、實地調查,用實物比較歐、美、中三方的文化發展特徵、文物特徵。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美洲一些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源,早於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時代,同時回應並肯定了《坤輿萬國全圖》是明代中國作品的論說。
宣德金牌在北美洲東部出土,引發作者李兆良注意到東部印第安人的文化。然後意外發現當地的切諾基人有許多與明代相似的現象。他們的北斗旗是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子。白、紅兩色代表和、戰,文武官制度,與中國相同。而美洲特有的農作物,鳳梨、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辣椒、菸草等出現在中國文獻文物,比哥倫布出航起碼早了半個世紀,較歐洲國家種植要早,不可能是從葡萄牙、西班牙帶來。它們首先在中國西南種植,再通過茶馬道傳到各地,是明代中國人把它們帶回來的。甚或美洲還有一些明代或更古的中國文化特色:二十八宿的天文觀測台、四方神靈用四色代表、饕餮、結繩記事、圭、貝幣、朋(貝珠帶)、旃旌、節杖、佛教的卍(萬字)符和手中眼、洗骨二次葬、和平族的笈禮等等。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相當程度補足了前作《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針對西方十五、十六世紀的世界地圖,補充了鄭和下西洋的細節,更有力的破解了中西交通史六百年的懸案。而實物證據更對應了《坤輿萬國全圖》中精確性的內容,並支持美洲東部出土宣德金牌的事實。透過多項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關聯,拼出統一、完整的脈絡,證實中美之間的文化淵源。
李兆良說:「學習和研究歷史,不單是為過去和現在,更重要是為了將來。」本書不只為歷史翻案,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新物證的發現,為史學界注入新的觀點和新的思考,起到普及史學的作用,讓原本矛盾的史料有了新的破口,而有更多看待大歷史的新思維。
作者簡介:
李兆良
1943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祖輩多參與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自幼受國學薰陶,培養文理多方面興趣,退休後轉向文科發展,尤其在書法、歷史與寫作。書法英譯作品有「書畫菜根譚」「禪宗十牛圖」,曾在紐約市、堪薩斯市,哥倫布市舉辦個人書法展覽。2006年,偶獲美洲出土的宣德金牌,在好奇心驅使下,栽進歷史,利用電子文獻、地圖、博物館和實地調查,從新的角度綜合比較歐洲史、中國史、美洲史,發掘出幾百項中國文化遺留在美洲的線索,特別是具有明代特色的文化。發現《坤輿萬國全圖》多項證據顯示該地圖的主要作者並非利瑪竇或歐洲航海家、地理學家,而是明朝鄭和時代的中國人。結論是明代中國人不只到達美洲,而且測繪了第一份世界地圖,引起了後來西方的所謂地理大發現。著有《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聯經出版)。
章節試閱
一塊小銅片,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熟知的近代史,這是一場六百年的奇遇。
先要回溯幾年前的事。2002年3月15日,英國退休潛艇艦長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召開了一個報告會,宣布驚人的理論,說他能證明地理大發現的真正主導者,不是哥倫布,是明代中國人鄭和與他的船員,之後,他把理論寫成書出版(Menzies 2003)。
2003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紀念,當時我頗感興趣,把《明史》中有關「鄭和下西洋」的一段翻譯成英文,登在網上。想不到他居然看到了,特別寫信來謝。《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尚未出版,他就寄來一本給我。看完後覺得裡面的證據有些有道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原本我的興趣就此為止。
2006年1月29日,收到一封陌生人的電郵,題目很簡單:「這是什麼?」。他附了張照片,是一個圓片狀物體,中央有個長方形框框,裡面有六個漢字:「大明宣德委□」。最後一個字不清楚,但前面五個是毫無疑義的。我心頭一震,宣德是派遣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明宣宗的年號,這「委」字包含什麼意義?下面又是什麼字?這個金屬物是在哪發現的?為什麼?一連串的問題在腦中盤旋。
得到這張圖片,實在無法平靜。於是,我追問這文物的來歷。這位陌生人不是物主,他是在網路上看到的。2月6日,我終於追尋到這位物主發表圖片的網站,去信詢問。一個多星期沒有回音,本來以為作罷。2月17日,他來電話抱歉,說他不太用電郵,這是新手上網的特徵。羅伯森‧辛尼克(Robertson Shinnick)是業餘尋寶者,擁有三十年經驗。從小就喜歡用金屬探測器尋找古錢幣、鈕釦之類的金屬品。雖是業餘,但非常認真,他的挖寶日記登在網絡上,將發掘文物的城鎮、年月日、歷史背景、在哪裡找到什麼,都一一詳細記錄。此物件是1994年夏天,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西部,阿巴拉契山下一個小鎮出土的,最接近的城市是阿什維爾(Asheville)。出土處離地面約四到六英吋,附近稍淺的土層裡,找到1800年代的錢幣。他不懂這是什麼,一直把它丟在箱子裡,直到懂得上網,才把它的照片登出來,徵求解答。
我問他是否要出讓,他說不懂有什麼價值,不會訂價,但願意以市價三分一出讓。我也不曉得真假,沒看過實物,不好判斷價錢。他提了幾個價錢範圍,並說願意寄來讓我審閱,假如沒有價值就讓我留著,不用寄回,他認為那只是一塊無用的舊銅片。
對話之後,因外孫剛剛出生,我前去西維吉尼亞州幫忙。新任外公的欣喜與對銅片的懸念,交織成兩個星期來的複雜心情。3月6日,回程沒先返家,而是直奔郵局,在一大籃子的積信中,看到一個小黃皮信封,裡面除了用一張練習本紙包著那塊銅片,什麼都沒有。我按照他提供的中等價格,開了張支票寄去。不久收到他的謝函,對我給的價錢認為合理。從此,我成了銅片的新主人,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此銅牌的出現幾近神奇。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來歷,筆者特地到出土附近考察。不料,竟引發一連串的追尋、查,一發不可收拾,從明史到美洲史、歐洲史、非洲史、穆斯林、金屬學、旗幟學、陶瓷、印第安人文化、農業發展史、瑪竇和《坤輿萬國全圖》等等。六百年來,許多歷史懸案、疑問,在這些證據面前,豁然開朗。明代中國與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必須重新評價。
宣德金牌的歷史背景
這枚金牌究竟有什麼來歷,讓我如此傾心?
宣德(1426–1435)是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的年號。他是繼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以後,派鄭和出海的第二位皇帝,這也是鄭和最後一次(第七次)大航海。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有很多著作,這裡不再重複。成祖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逝世,繼位的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在位僅一年,認為航海消耗國庫,實施海禁。兒子朱瞻基也秉承父親的意旨,繼續海禁。直到1430年才因為外國來貢者日少,頒命鄭和再次出使。距上一次1422年回航,已相隔八年。《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七載:
宣德五年(註:即1430年)六月戊寅(初九),遣太監鄭和等詔往諭諸番國,詔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統,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敕天下,紀元宣德,咸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賚詔書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關於金牌,《明史》 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輿服四有一段話:
永樂二年制信符、金字紅牌給雲南諸蠻。凡歷代改元,則所頒外國信符、金牌,必更鑄新年號給之。此符信之達於四裔者也。
明代新皇帝登位,用來宣布新年號的金牌,與皇帝的禮物一起賜賞送給外國元首,等於今日的名片,金牌在史書上是有據的,以下即以金牌稱。
金牌表觀與文字分析
原來金牌緊緊附著一層暗紅色的泥土,重二‧二克,厚○‧二厘米,直徑七‧二厘米(三‧一英寸),以一明尺等於三十二厘米算 ,直徑相當於二‧二五明寸。
經清理後,發覺金牌背面粗糙,帶有褐、綠、紅、黃等各種氧化物的顏色。正面(有字一面)平滑,呈金屬光澤,有微粒星點閃爍。文物上留有歲月的痕跡,叫包漿。玉、瓷、銅器各有包漿的色澤,人工無法模仿自然的包漿。銅器的包漿有所謂「黑漆古」,經過人手的把玩、埋在土裡、空氣氧化或在土壤裡的化學反應,器物的表面會生成一層牢牢不脫的皮,有柔和的光澤。金牌的顏色正是如此。
金牌中央有長方框一‧四厘米 × 一‧八厘米,內鑄三行六個小篆字,最後一個字終於弄清楚,應該是「錫」。「錫」字,同「賜」,整體六個字是「大明宣德委錫」,意思是大明朝宣德皇帝委託某人賞賜。
「錫」字,有人認為是「製」字。前面這「委」字是清清楚楚的,不是「年」字。皇帝要「製」從來不需要「委」。所有皇帝製的瓷器、銅器,有朝代年號的,都不用「委」,只有「賜」 需要「委」。為什麼?
賜的原字是「易」,古代「易」字是從一個杯子把酒或水倒到另一個杯子裡,還可以看到液體與杯子的形象,有敬客的意思。當貝是珍寶則加「貝」旁;惠贈金屬的物品,則加「金」旁。這就是賜與錫的字源。為了恭敬,賜必須親自為之,今天,中國的禮節還用這樣的規矩,親手交付。皇帝不能親賜,讓使臣去賜,就用「委錫」的字眼,是表示尊重他國的元首的意思。《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 有「有米委賜,稟禾稼公」。所以「委錫」是有先例可循。
金牌上錫字有「勿」的彎折,「金」字旁雖然位置較高,都是明顯的。篆書「製」字上方與金牌的寫法不一致。所以,應該是「錫」,不是「製」。
有認為「宣德」只能是皇帝的年號,不能代表他的稱呼,其實不然。明代以前,一些皇帝有多個年號,像武則天就有十八個年號。明朝開始,基本上,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明英宗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那是因為他的帝位中斷過。清代皇帝經常用年號代表自己,乾隆御筆、康熙御覽、雍正御賜等字眼,文獻中普遍可見。至於以宣德年號稱呼皇帝,最具說服力的是沈粲為感謝朱瞻基(宣德)賜文房四寶而寫的幾首詩,呈給宣德,見於《三希堂法帖》,「特承 宣賜」的宣字抬頭,就是稱呼宣德,做為年號時,「宣」字不抬頭,也不省筆,沒有避諱 (沈粲 1986)。年號不止是皇帝自稱,且是臣子對皇帝的稱呼。皇帝父母給的名「瞻基」,倒是不能直呼的。
金牌上面的字體,是否與宣德年代的其他字體相符,是鑑定的重要證據。
宣德的瓷器、銅器,楷書款多,篆書款少。有人以瓷器的底款比較金牌的字。永宣時代的官窯瓷器,很多底款是由沈度撰寫的。沈度(1357–1434)、沈粲(1379–1453)兩兄弟,被稱為大小學士,是永宣時代最重要的宮廷書家。
按宣德的旨令,金牌應是1430年鑄造的。宣德爐時代,沈度已經超過七十歲。弟弟沈粲也是宣德器重的書家,擅行、草、楷、章,但未見稱於篆。宣德爐是1428年由呂震主持鑄造。呂震著的 《宣德彝器圖譜》 ,列出人員名單上沒有沈度、沈粲的名字(呂震 2006, 50)。
《宣德彝器圖譜》中羅列的款有「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全為楷書;「宣德年製」、「壽山福海」四字款篆書;「宣德」兩字款和「宣」一字款均為篆書。重要的特色是所有宣德爐的篆款「宣德」和「宣」寫法均較統一,與金牌一樣,圓角、宀頭兩旁到底、「日」無囘文,尤其是仿古周素蟠虬鼎的款,應是出自同一手筆。根據《宣德彝器圖譜》,監制宣德爐的呂震,官至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學問相當。歷代篆書的「宣德」二字有許多變化,而金牌的「宣德」二字與宣德爐的款最接近。鑄造宣德爐的同年(宣德三年,1428)呂震奉勅編《歷代璽印譜》兩冊。璽印都用篆書。宣德宮廷銅器的篆款,極有可能是呂震自己書寫,或他所指定的人寫的。
小篆的寫法變化多端,有時從風格即可判斷年代真偽。這六個字較傳統小篆寫法簡單,「大,明,委」三字幾近於楷。估計理由有二。每個字○‧五厘米平方,太繁的寫法有困難。若是偽造,字體可能就會大一點,炫耀一下。也可能是當時造工覺得把字寫白一點,外國人較容易懂。其實這是一廂情願愿的想法,外國人對漢字,即使再簡單,不懂還是不懂。
歷來宣德的銅器、銅錢上面的德字都有很多爭議。「德」字心上有沒有一橫,有人認為是真偽的標準,有橫是假的,沒橫是真品。德字缺一橫的寫法,並非始於宣德。元朝趙孟頫書的《道德經》有很多德字,全缺一橫,此先例說明不是宣德自謙,少寫一筆。宣德八年鑄宣德通寶,無一橫的少,有橫的反而多。按抽樣統計,有橫的占百分之八十。鑄錢與鑄宣德爐是完全不同的部門。鑄錢是由地方鑄幣廠負責,不能由中央統籌,中國幅員廣大,若由中央統一鑄幣,再從中央運到邊遠地方,運費已經把幣值吃掉。相信偽錢不可能比真錢多幾倍,那經濟早就垮掉。歷代許多鑄幣同年號有不同式樣,因此有沒有一橫並非是銅錢的真偽標準。
宣德爐是宮廷監制的,而且是宣德親自選樣、督造的。按照《宣德彝器圖譜》的解說,宣德爐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該書的插圖楷篆的德字都沒有一橫。金牌的德字,部分不清楚,左邊是篆,右邊是楷,也沒有一橫,還是明顯符合宣德爐譜的規格。雖然左篆右楷是出格的做法,但左邊與宣德爐款完全一致。這從未出現過在任何其他宣德的器物,因為它是出口的,特別是為這次鄭和出使送禮用的。
宣德始終秉承父親的旨意,禁止航海,直到發覺外國不再來貢,才恢復海上往來。其實,外邦不來,是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很多小國是靠明朝的船才能到中國來交易的。宣德五年六月下旨,閏十二月初六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中間僅六個月時間準備所有大航海的裝備、招募各業人才,十分倉促。即使事先透露風聲,但沒有皇帝下旨,也不能有實際行動。八年未出海,許多程序已經不熟練。為了趕冬季北風南下,金牌雖然重要,只是小節,設計從簡,不能苛求了。
偽造古董主要目的是利潤。仿造者一不仿不值錢的、二不冒沒有裝飾價值的、三不敢創新越軌。賣方根本不懂這文物的重要性,當廢銅賣,甚至不要錢,可排除為經濟因素而仿造;沒有特別紋樣,不能賣價錢,不是偽造者所為;金牌半篆半楷的書法獨特,偽造者不敢做。根據這三點,金牌不符合假冒仿製者的心理和目的。
金牌的金屬分析
偽造古銅器,用移植、電鍍、膠著等方法使得文物帶銅鏽古氣,容易脫落。宣德金牌上各種顏色的鏽蝕緊緊附著金屬,成為保護層,無法輕易去掉。分析金屬時要用解剖刀刮掉外層,技術員花了很大力氣才把一點表層刮掉,顯示氧化層與金屬間的緊密關係。金牌有字的一面沒有銅綠,明顯不是青銅。
換上別的年代、別的文物,非專業發掘的文物,沒有好好保存現場資料,鑒定斷代可能比較困難。宣德銅器適巧是容易斷代的,因為宣德是中國有意識鑄造黃銅器的創始人。
宣德皇帝是個文人、畫家,愛畫花鳥動物,特別喜愛書畫器物。宣德三年,他下旨鑄造黃銅爐,從真蠟(即今泰國、柬埔寨)進口了最精的貢銅,按照宋代瓷器、各式古代禮器典雅的款式,製造了爐、鼎等物,共三千三百六十五個,後來又加鑄,共一萬多個,分送皇宮、大臣、寺廟等,詳見《宣德彝器圖譜》一書。
宣德爐是中國冶煉史上的重要轉捩點,中國首次能按一定規格比較大批的生產黃銅。黃銅與青銅之別,前者含鋅,後者含錫和鉛。西方古代也有黃銅,只是不經意在冶煉中,混進碳酸鋅的礦石生成的,含鋅較低,成分不固定。含鋅的礦石,中國叫爐甘石,即菱鋅礦(Calamine),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也提到。明代不止用爐甘石煉鋅製黃銅,還入藥,治皮膚病、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溼除爛。爐甘石含鋅,現代的皮膚藥也含鋅,鋅是多種維他命中的一員。中藥的成功實踐,比西醫藥物早四百年。
黃銅的好處是不容易鏽蝕,保持黃金樣的光澤。鋅,舊名倭鉛,沸點只有九百零七度,普通燒陶器的火候,就可以使它蒸發。沒有掌握技術的話,一煉就莫名其妙不見了,因此發現得比較晚。宣德彝器原料用的倭源白水鉛就是指鋅,倭源黑水鉛則指鉛。中國是最早煉鋅的國家之一,宋代就開始了(一說印度最早)。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有叙述,用坩堝冶煉爐甘石。2003年,四川永安鎮發現宋代冶鋅的遺址。2007年,重慶市發現明代冶鋅遺址集中在豐都、石柱、酉陽等地的冶鋅遺址二十多處。鋅是從什麼年代開始,尚有爭議。
西方羅馬時代也有黃銅製品,是銅鋅合礦冶煉,不是有意識將銅與鋅按固定比例造成合金。1745年,一艘東印度公司商船在瑞典Gothenburg沉沒,載著中國進口的鋅,純度達百分之九十八點九九(Hofman 1922, 3)。那時的歐洲才剛認識鋅元素。中國成功煉鋅五百年後,即1740年,英國人查姆皮恩(William Champion)第一次煉成鋅。中國目前仍然是鋅儲存量和產量最高的國家,年產二‧六百萬噸。
明代初期還沒有很好掌握黃銅技術。洪武、永樂、宣德都鑄青銅錢。宣德一直是用前朝鑄造的錢幣,直至宣德八年才鑄宣德錢。宣德很寶貴他的黃銅,只用做貴重的器物。關於中國錢幣的合金,有文章書籍論述。嘉靖以後,黃銅技術成熟,才開鑄黃銅錢。大英博物館分析中國歷代錢幣,由1583年(嘉靖)百分之十的鋅遞增至1628年(崇禎)的百分之三十五。清初回降至百分之二十左右,1662年(康熙)又恢復到百分之三十五的鋅。上述觀察顯示,宣德時代的銅錢不含鋅。嘉靖時開始,技術比較穩定,發展至崇禎時代,鋅已經很便宜。清初,鋅的比例減低,可能是因為戰爭使得鋅的來源困難,到康熙時又恢復到鋅比較高的比例。
為統一測定儀器與方法,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麥繼強教授(退休)特地提供了一系列明代銅錢,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材料科學系貝格博士(Cameron Begg)使用Philips XL30 ESEM-FEG 掃描電子顯微鏡,為銅錢和金牌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證實,從大中(朱元璋建明前的年號)到弘治,包括宣德,錢幣都不含鋅。嘉靖、隆慶的銅錢含百分之八的鋅。萬曆的銅錢含鋅量達百分之四十。鋅愈來愈容易煉,銅卻愈來愈少愈貴。這些結果與大英博物館的分析是一致的。晚明,天啟崇禎時代的錢,含銅量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明代可謂是黃銅發展最快的時代。宣德時代,一般民間使用的銅錢還沒有資格用上黃銅。鑄爐用黃銅,其他方面卻省得厲害。因此,金牌是否含鋅是重要的斷代鑒定方法。分析光譜顯示:金牌帶字的正面含百分之八‧二的鋅,屬於黃銅,沒有氧化物,把邊緣刮開一小點,金光閃閃。背面粗糙無字,含鉛和錫,錫含量達百分之五十五,有不同斑點的氧化物,電子顯微鏡下,錫的分布不平均。
金牌表面含鋅百分之八,與後來嘉靖、隆慶銅錢含鋅量是一致的,顯然後者是沿襲宣德時代的技術。從鋅的成分,可以證明金牌與宣德和以後明代中葉的冶金術是一致的,也就確證了宣德金牌的身分。
金牌分兩面製造不單節省黃銅,含錫鉛的主體也比較硬,用銅鋅做不鏽的表面,是很精明的設計。製造兩面不同成分的過程要繁複得多。正面用脫蠟法鑄的,經過打磨。今天要製成同樣的黃銅器簡單多了,只要用模子一次就可鑄成,成分也會很均勻。到清代黃銅工藝已經相當先進、便宜。只有宣德時代才需要省鋅。這再次證明金牌偽造的機會極低。
估計金牌有字的一面才顯露,背面是不準備顯露的。我認為這是鑲在一個禮盒上,相當於皇帝的名片,曉諭宣德新年號。中國嫁娶壽典的傳統禮盒,上面都有一個凹下去的圓圈,雕上福壽喜等字樣。這金牌大概就是放置在這類禮盒的圓圈裡,只露出有字的一面。禮盒可以回收再用,換年號時,就只要換「名片」。今日要偽造,背面會造得精細些,起碼會加龍紋。
一位新加坡的澳籍「明史專家」,連金牌的照片都沒看過,一聽到金牌是黃銅做的,馬上就說是近代偽造的,因為他以西方黃銅歷史來衡量中國黃銅歷史。中國煉鋅始於宋代,早西方六百多年,黃銅鑄造是宣德時代的特點,起碼早西方三百年。這位「明史專家」未免太缺乏常識了。
根據以上文獻、文字、金屬分析、金屬史,金牌無疑是宣德時代的,它在當地出土是有特殊意義的,下面會解釋。
金屬測試的小插曲
開始測試金牌的成分是用一具比較舊的儀器,技術員非常仔細。電腦軟件分析的結果是含有Tantalum(鉭)。鉭是1802年瑞典人發現的元素,原子量180.94778,熔點3017°C,僅比鎢的熔點低一點,完全出乎意料。用同樣儀器再測了兩次,結果一樣。首先,宣德時代不可能造鉭的合金,當時應該沒有這種技術;第二,仿製品不會用這種稀有、昂貴的金屬;第三,鉭非常難提煉,惰性高,不易形成合金。唯一原因是儀器軟件計算錯誤。
說起鉭Tantalum的命名,有宗有趣的故事。Tantalum一字來自希臘神話人物Tantalos,他被天神罰站在一池水裡,頭上是一棵果樹。他要喝水,水位就下降,使他喝不到;他餓了要吃,要摘果子,果樹就往上長,使他搆不著。有點像廣東俗語:「蛋家雞見水,可望不可即」。所以他就永遠處在飢渴之中,無法如願。這的確有點像我當時的寫照,無法得到渴望的結果。假如,我當時就此罷休,也許這面金牌又再次埋沒了。還好,我堅信金牌不可能含鉭,用精確儀器再三測試,得出正確結果。
再論金牌真偽與來源
假如金牌真的是宣德送給外國元首的禮物,原物主說在附近同樣深度的土裡找到十八世紀的錢幣。根據土層的厚度和附近出土的美國錢幣年代,它是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後掉在這裡的。
我估計金牌是明朝人接觸美洲土人時的禮物。假設金牌隨船隊在1430年代登陸東海岸,輾轉於美國東部的幾個族群中,到1776年在山區裡丟失,它「走」了四百公里,經歷了三百年,今天要十幾代人守著一件文物,也不容易,可想像當時的切諾基人是相當珍貴它的,對他們來說,肯定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如果明代中國人流落在美洲,有一天後代能回中國,宣德金牌是他們最重要的身分證明,也許切諾基人對這金牌異常重視,務必取回。如果它在東岸沙灘發現,經歷就太簡單了。
偽造文物的目的,基本上只有一個:經濟價值。經濟價值可以分是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方面。這金牌是沒有什麼藝術價值的。尋寶者不知道它的歷史價值,一般的古董商也不會起眼。賣主是先郵寄給我審察,假如沒有價值,則免費送給我,可以排除經濟動機。
是否因為歷史價值而仿造?有人甚至認為尋寶者是孟席斯的搭檔,為支持鄭和環球的論說而偽造的。這位賣主,有三十年尋寶經驗,他只對早期歐洲移民的文物有興趣。他自己說是1994年挖到的,因為不懂,金牌一直放在箱子裡,直到懂得上網,他才把照片登在網上。他撿到金牌時,鄭和新說尚未面世,他不認得孟席斯,所以沒有道理說謊。首先接觸筆者的是另一位網民,不認得我,也不認得賣主,他也只是好奇。筆者追尋了一個多星期才找到賣主,賣主沒有存心欺騙的可能。倘若這兩位能編造一個如此完美的故事,對應所有歷史背景的話,他們不止是天才,簡直是超人了。
反對明代人把宣德金牌帶來美洲,有多種說法。有一說是西班牙人在海上碰到中國船,打劫回來的。宣德時代,西班牙尚未進入大西洋,葡萄牙還沒到達印度洋,按照他們的說法,中國的船隊不是沒有能力到達大西洋,又如何被打劫?大西洋的面積是七十六‧八百萬平方公里,一艘普通中世紀的船在桅杆上能見的海平線距離是三十公里,可見區域是方圓兩千七百四十四平方公里,兩艘船在大西洋上相遇的機會是1/3727。能見到,不一定能追得上;能追得上,不一定會打贏;打贏了也不一定能看中這面金牌奪過來。這些概率乘起來近乎零。
以上的假設,由後來的人把金牌帶來此地,概率低到一個程度,等於不可能。
我從北京故宮博物館開始,沿鄭和當年的路線向各國的主要博物館及文物專家詢問,包括東方文物收藏頗豐的大英博物館。但沒有一個博物館藏有類似的文物。假如這金牌的確是鄭和時代由中國人帶來美洲的,這樣的「金牌」當時應該不只一個,為什麼在國內國外都沒有同樣的文物?這是否代表該文物是偽造的呢?不一定。
沿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他到過的亞洲、非洲國家都受過殖民主義摧殘,有價值的文物被擄掠,沒有價值的就丟棄。在外國,鄭和出使經過的國家,幾乎都被異國占領、掠奪過,文化受到極大摧殘。這個平凡的銅牌,設計簡單,沒有紋飾,缺乏藝術價值,僅六個外國人不懂的小漢字,留下來的機會不大。假如有龍紋,它的經歷就不一樣了。
在中國,這種物品對下一任的皇帝是毫無意義的,就會將其收回,熔鑄成新的銅器、錢幣或兵器。從明代起,中國銅器在戰爭中受的災難特重,別說這不顯眼的銅牌,宣德爐這麼珍貴的銅器也散落或熔掉做刀槍、子彈和大砲。一萬多件宣德爐,今天所剩寥寥無幾。清朝仿品較多,連博物館裡的藏品也不能斷定是宣德時代的真品。六百年間,中國發生過多少戰亂。區區一塊小銅牌,丟失的機會是挺大的。
金牌只有一個,是否孤證?皇帝玉璽也只有一個,是否真品?這都需要其他旁證支持。要鑒定由非專業考古人士發掘的文物就得比一般的調查更嚴謹。宣德金牌為何在美洲出土?為何在這裡出土?這是下一步的探索。首先要了解金牌出土地的地理歷史背景。
出土地的地理重要性
金牌出土的地點是北卡羅萊納州西部的一個小鎮,在阿什維爾市東邊二十公里,以前屬切諾基族的領地,距離該族的文化中心伯萊森城(Bryson City)約一百一十公里。
此地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
北美洲東部有一段山脈,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s),從北到南,由加拿大的聖羅倫斯河口到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延綿兩千四百公里,寬一百六十到四百八十公里,將美國東海岸切離中西部,極少缺口。中國的太行山是天塹,不過是山東、河北與山西的阻隔,四百餘公里長。想像太行山延長六倍,從河北一直伸展到福建,就可以領略這座阿帕拉契山脈的艱阻。
阿帕拉契主山脈與海岸之間,還有平行的藍嶺(Blue Ridge),中間的山谷就是八十一號洲際公路。這條路是早期歐洲移民從費城到南方的蓬車徑。
為什麼殖民地時代的法國能先占據美國中部,而英國只局限在東部海岸?因為法國從聖羅倫斯河的北岸往南走,抄過這座縱貫美洲的大山脈,繞到北美的中部。而英國人一直在維吉尼亞、卡羅萊納附近定居,不能逾越這座大山。初到這裡的人,只要登上第一座山,往西、往北、往南一看,都是望不盡的山巒,無法不洩氣,只好安於在山脈的東面定居。地理大發現時代有些地圖,還以為這些山後面是大海,以Verrazano命名,與中國相接。
在金牌出土的東面,有一處斯挽南努阿山坳(Swannanoa Gap),是最重要的關隘,千萬年來,人類與動物就是利用這個通道,從東部進入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其重要性,比中國的潼關、山海關,有過之無不及。
山坳西邊原是切諾基族(Cherokee)世世代代生活的領地,有良好的條件,一個不大不小的山谷,溪水長流,草木豐茂,像個窄長的漏斗,是狩獵的好場所。
出土地的歷史重要性
發掘金牌地點是原美洲土人切諾基的重要領地。切諾基是不準確的英文音譯,應該念扎勒基(Tsalagi),是他族對他們的稱呼,他們自稱是真人(Ani-yunwiya)。此處離海岸有四百公里。為什麼會在這裡發現金牌呢? 為什麼金牌埋在只有四到六吋深的土裡,只相當於十八世紀的土層呢?我繼續的追蹤,引出了許多美洲土人與明代文化的關係,及他們的一段悲慘痛苦的歷史。
決定走訪金牌出土地後,我和小玲從哥倫布市出發,先到西維吉尼亞州,繞道的原因是探望女兒外孫一家,同時,要領略當年歐洲移民對阿帕拉契山脈的經驗。2006年三月二十日沿州際八十一號公路南下,這是當年歐洲移民走的路,兩邊是高山,中間的谷地頗寬,但一進入山谷,七百公里走出不去,這條路,就是當年歐洲人進入中西部的途徑,叫「大蓬車道」(Wagon Trail)。從八十一號州際公路接上四十號公路西行,爬過斯挽南努阿山坳,就抵達出土金牌的小鎮。美國開國時期,新移民從費城(Philadelphia) 要往西發展,一是繞道賓夕法尼亞州北邊;另一缺口就是斯挽南努阿山坳,東西貫通的四十號公路,直通金牌出土的附近。
三月中,山坳岩壁上還掛著冰棱,大地還凝固在一片冬日的肅殺中。下午兩點,我們到達小鎮,半小時裡竟然沒有看到一輛行駛間的車子。整座小城一片死寂,沒有鳥叫,沒有風聲,彷彿重現兩百多年前的一幕。
重溫美國獨立革命前後的歷史,對了解金牌為什麼在這裡出土是很重要的。
從哥倫布啟航的1492年到1776年美國開國,美國史稱為「殖民地時期」,真正大規模英國移民是從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波士頓附近的普利茅斯開始的。1776年,新移民反抗英國統治,獨立成為國家。美國史連移民史不過五百年左右,但是,許多美國人對這段歷史一樣糊里糊塗。最近美國中學生歷史測試,沒有一位知道什麼是1763宣言。1763年,距離美國獨立十三年,還是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國王下了一道宣言,英國殖民只能在阿帕拉契山脈的東面定居,山脈以西歸原住民所有。美國星條旗上的十三橫,代表最開始的十三州,全部在阿帕拉契山脈以東,就是因為有這道宣言。為什麼有這樣的決定?前因是一次世界大戰。
對歐洲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在二十世紀,應該是十八世紀的七年戰爭(1756–1763),參與者包括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普魯士和奧地利,戰場在印度、南北美洲、非洲、菲律賓和歐洲,沒有觸及中國。這七年戰爭決定了以後歐洲國家在世界政局的霸權地位。七年戰爭的結果,英國奪得法國在美洲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領地,但因此負債累累,要向殖民加重稅項,為後來的美國獨立革命埋下伏筆。波士頓的茶葉暴動事件(Boston Tea Party),只是導火線而已。
法國方面,本來與美洲原住民聯手對付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七年戰爭的結果是法國輸掉,把加拿大和原來在北美中部密西西比河西面的占地讓給盟國西班牙,以補償西班牙損失了佛羅里達,而西班牙則用佛羅里達與英國交換了古巴的主權,一連串的換位造成了今天的美國版圖。美洲原住民在這場戰爭中是夾心層,在英、法、西之間周旋,腹背受敵。1803年,法國把剩下的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當時的路易斯安那比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州大得多,是整個美國的三分之一。至今,魁北克的法裔始終想獨立,恢復過去的主人翁身分。他們對拿破崙的看法,很可能與其他法國人很不一樣,大半個美國的地區本來是法國占領的,在拿破崙手裡丟掉,很晦氣。七○年代到蒙特爾(Montreal)講英語根本沒人理睬,生澀的法語換來冷漠的待遇,不懂法語的遊客會興趣索然。英、法之間的宿怨,在加拿大很明顯,至今未泯。
七年戰爭後,英國大傷元氣。雖然得到大片原來法國占領的土地,為了安撫原住民,少惹麻煩,以便生息,英王的1763年宣言不讓新殖民進入原住民區域,旨在暫時綏靖原住民,這是1763年英皇禁止移民翻越阿巴拉契山擴張的原因。然而這個政策卻是與移民想繼續擴張發生抵觸,再加上英國對移民徵收重稅,釀成後來的美國反英獨立戰爭。
當時北美東部最大的族群是切諾基族,他們原來的領地是現在的南、北卡羅萊納州、喬治亞州和田納西州等,擁有很大一片土地。關於切諾基族的歷史有很多著作可參考。
因為英皇保護原住民土地的政策,在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中,切諾基族當然是擁護英國,聯合抵抗歐洲新移民的入侵,反對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的結果,輸家不止是英國。美洲原住民,尤其是切諾基族亦遭到懲罰。華盛頓領導的革命軍政府是沒有經濟能力的。勝利後,士兵解甲歸田的遣散費沒有著落,正好甩開英皇的條約,讓士兵自由進入原住民的領地。
上面講過,金牌出土的地點是綿延兩千四百公里的阿帕拉契山脈,比較能越過的關口。這座小鎮原來是切諾基人的重要領地,距離開首都很近,也是歐洲移民進入中西部重要的突破點、第一要衝,在美國歷史上占有極關鍵的地位。切諾基族與白人的屢次戰爭都在此較量。若了解這小鎮的歷史地理重要性,金牌在此出土就很有道理了。
1776年9月,美國發布獨立宣言之後不久,美國的一位將領盧瑟福(Griffith Rutherford)帶領兩千五百名士兵,沿著今日的四十號公路,越過斯挽南努阿山坳,長驅而入,進擊切諾基的家園,摧毀切諾基人的三十六個村落,燒燬全部莊稼,趕走牲畜,使切諾基人斷糧,七十英里內一片焦土。宣德金牌出土就是在這個方圓幾里、主要衝突的古戰場。說戰場,有點不貼切,在槍砲之下,切諾基人根本沒有還擊的能力,其實是大屠殺的墳地,關於當時有多少人被殺,各有說法,美國歷史用上「焦土清野」的形容詞,足見其慘烈程度。估計金牌大概就是在這時候遺失或藏起的。
歐洲移民在切諾基的原居地建立了美國中西部的第一個殖民地。1784年,切諾基人心有不甘,潛回,殺死了一名歐裔長者山姆‧大衛森(Samuel Davidson),結果又被復仇屠殺。關於新移民與切諾基歷次戰爭的事蹟,可參看阿什維爾歷史(Sondley and Davison 1922, 54) (Arthur 1914)。讀者要明白,這些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在他們的立場,原住民是拓展的阻力。
切諾基人的厄運並未完結。1815年,一位切諾基小孩在喬治亞州發現了一塊金塊,消息馬上傳遍各地。喬治亞州發現金礦,引起歐洲移民的垂涎。傑克森總統於1838–39年,勒令將所有密西西比河東邊的美洲原住民強迫遷移到西部奥克拉荷馬州。1812年,傑克森還沒有當總統,做為軍人,他與克利克(Creek)族的一場戰役中,幾陷絕境,是切諾基首領把他救回來的。以怨報德,莫過於此。
1830年代,美國政府強制收買土地、武力驅逐原住民,把美國密西西比河東部的原住民,包括美國最有文化的五大民族,全部趕到奥克拉荷馬州。這就是美國歷史有名的「淚的路跡」(Trail of Tears),其實,名為「死亡之路」,或稱之「血路」也不為過分。
當時,被押解放逐的共一萬五千人,平均二十人一部車,還要載運物品。很多人徒步,沒有鞋子,在石頭荊棘上,在隆冬雪地裡,飢寒交迫的切諾基人,赤腳踏出一條血路。五個月,長途跋涉兩千公里,是多漫長的折磨啊!再加上傳染病,切諾基族人口銳減三分一。
一千名切諾基人逃進附近的大煙山(Great Smoky Mountain)藏匿。這大山,方圓七百五十六平方公里,山高林密,峰巒起伏,氤氳瀰漫,只有熟悉的人能辨路進出。我一次要探訪大煙山,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被濃霧擋住,能見度不到五公尺,無法前進,只好作罷。當時切諾基人也是被大煙山的霧所拯救,躲過劫難,免受遷移,成為東切諾基族。遷到奥克拉荷馬州的,成為西切諾基族。之後,西切諾基族很久都沒有機會回到這塊原居地,直到一百七十年後,即2009年,兩地分隔的族人才有重聚的機會,但是再不能回來這金牌出土的小鎮。
當年歐洲第一批移民就在這座小鎮建立第一個居住點,第一所教堂成立於1794年。宣德金牌的出土地是當年切諾基人與歐洲移民交鋒的戰略重地、戰場和葬身處。
一塊小銅片,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熟知的近代史,這是一場六百年的奇遇。
先要回溯幾年前的事。2002年3月15日,英國退休潛艇艦長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召開了一個報告會,宣布驚人的理論,說他能證明地理大發現的真正主導者,不是哥倫布,是明代中國人鄭和與他的船員,之後,他把理論寫成書出版(Menzies 2003)。
2003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紀念,當時我頗感興趣,把《明史》中有關「鄭和下西洋」的一段翻譯成英文,登在網上。想不到他居然看到了,特別寫信來謝。《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尚未出版,他...
作者序
這本書是六百年中國外交史的鳴冤鼓,四百年「西學東漸」的驚堂木。
我們一生是無數決定的總和。決定的基本是信息與知識。如何看待信息、尋找知識,是我們每時每刻在做的事情。你曾否想過,這些信息、知識是否真確?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如何判別信息與知識的真偽,不讓偽信息支配我們一生?
這本書最終的目的不是為鄭和翻案,更不是為中國掙回美洲大陸的主權。它的目的是想用一個實際的例子,說明如何判別信息的真偽。人人都認為定案的經典,有著不為人注意的一點破綻,抽出一條線,擴大到一個面,抽絲剝繭,解決一個困擾歷史界六百年的懸疑。同樣的方法,也可應用到日常生活,豐富你的人生。
如果看完本書,你對結論仍不同意,能舉出反對的理由,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你一定曾經深切地想過,還動手做過研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餵給你的信息。我希望您提出不同的意見。
明代的中國人不止到達美洲繪製世界地圖,而且曾在美洲開墾定居。這是這本書的結論。
一顆顆散落的歷史遺珠,深埋海底,幾百年,幾千年,幾乎為人遺忘。一個偶然的機會,被打撈上來,再次展現它耀眼的光彩,串起來,架接滄溟宗兩邊,一端在中國,一端在美洲。
滄溟宗,是明代中國對太平洋的稱謂,意思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這個名字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西方地圖上,只有明代的世界地圖有此名。如果中國沒有越過滄溟宗,如何知道它是最大的海洋?「滄溟宗」一詞明確告訴我們,明代中國人已經知道這最大的海洋,也已經渡過。在作者另一本書《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已詳細介紹過。
若明代中國與美洲有任何聯繫,鄭和的大航海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關於明代鄭和下西洋究竟最遠到達哪裡,歷來爭議不斷。有人堅持,中國文獻沒有就不算。回顧明朝以前航海的文獻,記述唐、宋、元的海陸交通史,遠達中東、東非、紅海、歐洲等地。如果鄭和七下西洋,傾二十萬人次之力,二十八年的功業,尚未超越宋、元,哪能稱為航海大業?要麼不可信,要麼可笑,甚或可悲。
本書將從西方原始文獻與文化痕跡的角度審視中美間的文化關係,證明明代的中國人不止到達美洲,而且曾經定居。
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獲得一枚在美國出土的宣德金牌,為了追尋它的來歷,收集了數百項證據,最終在《坤輿萬國全圖》裡找到最重要、最有說服力的答案:
明代人不止環球航行,還測繪了第一張最詳細準確的世界地圖。
適逢利瑪竇逝世四百年紀念,先完成有關地圖部分的考證,發表《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一書。
回顧《坤輿萬國全圖解密》的一些重點。參閱六百張古地圖後,我總結出三條規律:
‧第一手勘探者繪製的地圖,永遠比後來抄本要正確。地圖繪製不能先於發現。
‧地圖繪製者對自己的家國應該最熟悉、準確、詳細。
‧地圖上的地形和地名的更迭、顯隱,有時間印記,可以用以決定成圖年代。
《坤輿萬國全圖》是中文文獻,沒有一個拉丁字母。《坤輿萬國全圖》上有多項信息否定作者是歐洲人或利瑪竇。以《坤輿萬國全圖》圖中的註文推算,該圖的主體並非完成於1602年,而是明朝鄭和時代,約1430年左右,比哥倫布出海早了六十年。
如果沒有文獻就不算,西方有何文獻證明《坤輿萬國全圖》之前,曾經探勘過北美洲西部的海岸?西方十六、十七世紀的世界地圖,許多是沒有探勘文獻根據的。地圖出現比他們探測的時代要早一、兩百年。沒有到過一個地方,怎麼畫出地圖?1699年,歐洲人才知道加利福尼亞巴哈地區是半島,不是一個島。1602年,沒有到過美洲的利瑪竇,如何在一百年前知道這是半島,得知加州以北沿岸的地理和地名?我們對西方地圖同樣要求實證,若無其他文獻支持,地圖出現一些他們沒去過的地方,不可做為探險發現的證據。西方現代地理學鼻祖墨卡托將加利福尼亞標註在北極圈、奧特里烏斯把南美南端的大西洋稱為北海,應做何解釋?極明顯是他們從其他信息抄錄來的,而且抄錯了。而他們的藍本又是出自哪裡?
《坤輿萬國全圖》比奧特里烏斯和墨卡托的地圖都來得正確、詳細。《坤輿萬國全圖》準確地用中文標示符合地理的地名,當時還沒有歐洲人到達。這些地名在歐洲繪製的地圖上,或闕如,或標誌錯誤。只有一個可能,地圖是中國人自己探測、命名的,利瑪竇在中國得到這些材料。《坤輿萬國全圖》原藍圖的實際繪製年代是1430年左右,並非1602年,這個信息明確地記在圖上的一段文字裡。這意謂明代中國人首先測繪世界地圖,也就是說,明代中國人是地理大發現的先行者。
有朋友說,《坤輿萬國全圖》不是「硬證據」。什麼才是硬證據?所有西方文獻記載,十九世紀才到達北美洲西北部。十六世紀西方地圖出現了北美西部地理,硬證據在哪裡?若中國要拿硬證據,那西方難道就不要?
本書談的正是一系列明代中國人到達美洲的「硬」證據。從一面在美國出土的宣德金牌開始,通過第一手文獻、實地調查,用實物比較歐、美、中三方的文化發展特徵、文物特徵。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美洲一些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源,早於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時代,同時回應並肯定了《坤輿萬國全圖》是明代中國作品的論說。
宣德金牌在北美洲東部出土,引發我注意東部印第安人的文化。切諾基人有許多與明代有關的現象。他們的北斗旗是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子。白、紅兩色代表和、戰,文武官制度,與中國相同。遠至北美中部的克魯族,將旗幟上的北斗稱為「帶信人」,明顯是指明代中國派來宣布宣德登位的外交使節。
美洲原住民切諾基族人稱瓷土為「unaker」,即歐洲人對漢語南方方言「堊泥」的音譯,同樣字彙代表白色與陶泥,與中國白堊的定義,如出一轍。他們的鄰邦卡托巴族是出名的陶人,製造宣德爐器形的陶器,稱呼瓷土為itu或ito,即「堊土」的音譯。卡托巴原有的領地,有景德鎮特有的陶瓷工藝──水碓、龍窯、鹼性釉、大缸、把手等。除了中國與鄰邦,全世界只有這裡有較完整的景德鎮古老工藝、器形、紋飾。沒有比陶瓷工藝更能代表中國。其中一項特別的陶器是合卺杯,新婚新人共飲合卺杯的傳統,廣泛在美洲各民族間流行,這是中國漢代到清朝以來的禮儀。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洲原住民有如此傳統。
美洲特有的農作物,鳳梨、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辣椒、菸草等出現在中國文獻文物,比哥倫布出航起碼早了半個世紀,較歐洲國家種植要早,不可能是從葡萄牙、西班牙帶來。它們首先在中國西南種植,再通過茶馬道傳到各地,是明代中國人把它們帶回來的。
中美動植物的交流是雙向的。切諾基玫瑰,即中藥金櫻子。美國立國不久,這種金櫻子玫瑰在美洲東部至南部到處可見。美國尚未立國,稻米、蠶桑已經植根東南。五花馬、雞,是美洲沒有的動物,卻早早就出現在美洲。這些具有遺傳基因的實證,世代繁衍,不易毀滅,無法改寫。印第安人乘坐的五花馬(驄、騜、駁),是中國秦漢以來,悉心培育的顯性基因突變品種,中國歷代繪畫中,花馬出現頻率近百分之十,而且是帝皇珍貴的馬。十到十六世紀,歐洲的圖畫裡沒有花馬。十七世紀後,歐洲才出現花馬,其實來自美洲,間接來自中國。中美之間的生物交流有其基因印記、時間印記,無法捏造。《坤輿萬國全圖──明代測繪世界》一書談到鸚哥、厄蟇、火雞,也是中美在動植物方面交流的證據。
美洲還有一些明代或更古的中國文化特色:二十八宿的天文觀測台、四方神靈用四色代表、饕餮、結繩記事、圭、貝幣、朋(貝珠帶)、旃旌、節杖、佛教的卍(萬字)符和手中眼、洗骨二次葬、和平族的笈禮等等。
美國西部印第安人地區出土中國小孩佩戴做為辟邪用的虎鈴,加拿大育空和美國華盛頓州出土的永樂通寶,是華人在美洲不可否認的實物證據。
從中國西行到美洲,途中必須經過非洲。以往以為鄭和沒有越過好望角,但是西非洲各國有不少文化特徵與明代中國有關,例如將軍帽、頸圈、失蠟法銅鑄等等,一如中國西南民族,保留明代文化至今。
這些實物證據對應了《坤輿萬國全圖》的精確性和豐富的內容,也支持美洲東部出土宣德金牌的事實。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拼出統一、完整的脈絡,證實中美之間的文化淵源。
從刑偵學來看,物理、化學、生物的證據是客觀的。指紋、血跡、凶器、傷痕和時間證人,比任何口供更重要。文獻像口供、是人證,疑犯或證人個人的視聽,會有錯漏。文物、動植物基因是物證,是群體留下的客觀證據,不會說話,不會偏袒,是斷案的主要工具。探求歷史真相,與刑偵分析,道理是一樣的。
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有獨立發生,也有受外來文化影響,更多是兩者的融合發展。從人造的器物,可推算出族群間的關係。
一項文物起碼有五項屬性:用途、形狀、紋飾、工藝和物名。同樣用途,不同族群製造的器物形狀、紋飾會不同。工藝包含多種器材與流程,愈複雜的工藝,不同文化自發偶合的機會愈微小。物名牽涉語言思維,在五種屬性中,最具文化特殊性。不同的民族對相同用途的文物有相同屬性的,一定有過交流,有淵源關係。以上述的規律來看,美洲與中國的陶器、旗幟、天文、族徽、宗教、婚葬風俗、工藝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加上動植物遺傳的特殊性,可以說,美洲的文化與華夏文化,特別是明代文化,息息相關。因此,明代人沒有來過美洲是不可能的,而且不止一次,起碼永樂時代和宣德時代各有一次。比明代更早的,不同年代遷徙到美洲的有亞洲人,也可能有歐洲人。但是明代人測繪世界地圖所引發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都靠中國的世界地圖,其實是按圖索驥。
早期歐洲人對美洲的文獻記載,比較客觀,因為還沒有利害衝突。美國建國後,這些文獻漸漸隱沒在歐洲中心論裡,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為美洲史的始點,之前被稱為美洲的「史前時代」。初期文獻原作的電子文件,透過網路公諸於世,讓我們了解,日後的某些文獻並未如實地反映歷史真相。考古學、化學、生物學等的新發現,早已推翻哥倫布的神話,鄭和與利瑪竇的謎團卻始終沒有解決。本書盡量以提供材料為主,加以適當提示,讓讀者自己去判斷歷史的真偽。
歷史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是科學、文學、哲學,甚至藝術。其實,歷史包括所有層面。歷史學的基本,與刑偵學一樣,首先是科學的,建立在真相的基礎上,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其次,記述有文學藝術的技巧。最後,昇華為哲學理論,做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盤。正如文學、藝術、哲學一樣,歷史有局部特異性的一面,但必須以事實為基礎。科學與歷史事實,沒有國界,最終屬於全人類,而不屬於任何一個集體。
沒有任何一種政權、君權、神權應該凌駕在歷史事實之上。當事實無可避免呈現時,被誤導者終將回歸真知,蓄意掩蓋、歪曲事實者更難以自容。
在證據面前,歷史學家應該毫無畏縮,如實報導,排除個人、集團、民族、國家、宗教的恩仇和利益。歷史,正如科學一樣,沒有人為的疆界。外國人可以為鄭和申直,華人為什麼要忌諱?尋求真理,必須打破非科學的、正的或反的民族主義情結。這並非理想主義,而是探求真理之必然。只有了解事實真相,才可以正確判斷、總結經驗、歸納真理。
文天祥《正氣歌》讚頌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不畏強權,甚至用幾代人的生命來換取真實歷史的記錄。千山我獨行,他們可貴的人文精神,迴盪在歷史長河中。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
學習和研究歷史,不單是為過去和現在,更重要是為了將來。
這本書是六百年中國外交史的鳴冤鼓,四百年「西學東漸」的驚堂木。
我們一生是無數決定的總和。決定的基本是信息與知識。如何看待信息、尋找知識,是我們每時每刻在做的事情。你曾否想過,這些信息、知識是否真確?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如何判別信息與知識的真偽,不讓偽信息支配我們一生?
這本書最終的目的不是為鄭和翻案,更不是為中國掙回美洲大陸的主權。它的目的是想用一個實際的例子,說明如何判別信息的真偽。人人都認為定案的經典,有著不為人注意的一點破綻,抽出一條線,擴大到一個面,抽絲剝繭,解決一個困擾歷史界六百年的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洲出土宣德金牌 六百年奇遇
宣德金牌的歷史背景
金牌表觀與文字分析
金牌的金屬分析
金屬測試的小插曲
再論金牌真偽與來源
出土地的地理重要性
出土地的歷史重要性
出土地的人口地理
小小博物館
胡說八道?
第二章 明代旗幟在美洲飄揚 北斗與旌旃
國際旗幟學
切諾基族的旗子
紅白之分
紅旗、戰旗、旃
白旗
中國的北斗信仰
明代特尊北斗
切諾基族與北斗旗
美洲原住民的北斗信仰
明戈瀑布與明戈族
克魯族的旗幟
曲柄標槍與旌節
中國的節杖、使節
旌
「四熊」、羆
伊斯蘭旗在美洲
被遺棄的民族:馬倫真人
切諾基與猶太人
小結
第三章 美國的景德鎮 陶藝傳承中美歐
首當其衝的卡托巴
尋訪卡托巴
卡托巴的宣德爐
歐洲的三足器
中美洲三足器
中國三足器
卡托巴製陶法
陶與瓷
中國瓷器發展
卡托巴製陶的比較
歐洲瓷業的萌芽──梅森瓷
英國瓷業源自美洲切諾基族
堊土、堊泥與高嶺土
美國的景德鎮
美國的龍窯、土撥鼠窯
卡托巴谷製陶遺址
水碓
怪臉瓶,五毒罐,硯滴
中美陶器的傳承
合卺杯
小結
第四章 金山嶺長城上的菠蘿 中美農畜交流
金山嶺長城上的菠蘿
玉米(番麥)百名
甘薯(番薯)
南瓜(番瓜)
花生(番豆)
辣妹子哪裡來?
菸草
茶馬道
美洲農作物西學東漸缺乏實證
切諾基玫瑰
美國的稻
曲轅犁在美洲
以畝計算的稻田
美洲最早的絲
雞骨頭裡挑雞
五花馬、千金裘、美洲野馬來源是中州
誰先馴馬?
馬的體型
馬的毛色
美國五花馬
花斑點馬、驄、天馬
驢馬歷史的謬誤
不切實際的「繁殖率」
關於馬的小結
第五章 有朋自遠方來 中美文化鏈
饕餮,圖騰
結繩記事在美洲
貝與朋,流通最久的國際貨幣
四方,四靈,二十八宿
龜、鼇、玄武
佛教在美洲──萬字符卍,手中眼
美洲的圭
中美殯葬風俗
《禮運.大同篇》在美洲
美國和平族的雙丫髻 笈禮
四熊與羆?
美國東南民族複雜的基因
加州的石錨
殷人東渡?
西非洲的鏈接
美洲的銅鐵器
河、湖的中文命名
印第安人的銅鈴
美洲出土永樂通寶
坤輿萬國全圖與永樂通寶的互證
阿拉斯加青銅器之謎
附:洪保墓壽藏铭銘的天方在哪裡?
跋
補遺
感恩
前言
第一章 美洲出土宣德金牌 六百年奇遇
宣德金牌的歷史背景
金牌表觀與文字分析
金牌的金屬分析
金屬測試的小插曲
再論金牌真偽與來源
出土地的地理重要性
出土地的歷史重要性
出土地的人口地理
小小博物館
胡說八道?
第二章 明代旗幟在美洲飄揚 北斗與旌旃
國際旗幟學
切諾基族的旗子
紅白之分
紅旗、戰旗、旃
白旗
中國的北斗信仰
明代特尊北斗
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