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軍事著作,被稱為「兵經」,又稱為《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在中國軍是著作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思想對世界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現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長盛不衰。
除了軍事領域,《孫子兵法》還被廣泛應用到外交、企業管理等不同的行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在軍事方面,不少國家的軍校都把它列為教材。其博大精深的內容,深邃富前瞻性的思想,縝密嚴謹的邏輯,為一代代著名軍事家的成長提供了養料。據說在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以《孫子兵法》作為參考,借鑑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事。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司馬志
喜好鑽研中國「古典文學」,一位嫻熟的中國歷史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性喜比較與綜合中西文化的異同,並從其中歸結出宜於當今所用的「現代精神」,常於報章雜誌發文立論,是一位熱愛中西文學、歷史和科學,並不忘關懷、回饋社會的優質作家,編有《鬼谷子全書》、《莊子全書》、《論語全書》、《道德經全書》。
章節試閱
第一篇 計篇
第一章 兵者,國之大事
【名家點評】
死生之地,存之之道,不可不察也。
杜牧曰:「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於兵,故須審察也。」
【原文】
孫子曰:兵①者,國之大事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③,不可不察④也。
【注釋】
①兵:本義指兵器,《說文解字》:「兵,械也。」後引申為兵士、軍隊、戰爭等,此處作戰爭、軍事解。
②國之大事:意為國家的重大事務。
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意為戰爭直接關係到軍民的安危,國家的存亡。
④不可不察:察,仔細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細審察,謹慎對待。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謹慎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延伸閱讀】
孫子所處時代是一個優勝劣敗、弱者先亡的時代。諸侯間的戰爭就是相互爭霸和兼併,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當時的周天子已失去天下之主的地位,齊、秦、晉、楚等強國先後稱霸,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面對這樣的形勢,如果安於現狀,不具有侵略性,除了甘心成為大國的附庸,只能是坐以待斃。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這裡所說的「兵」,指的是「戰爭」和「國防」。
《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非常有氣勢,把對戰爭問題的認識提到了國家生死存亡上來。這樣,《孫子兵法》全篇就被定位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上,使我們認識和研究戰爭問題處在一個非常高的戰略起點上。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句話非常有分量,將戰爭問題的必要性點得非常透徹,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將這種責任融入了戰爭問題的研究中,而這一點,正是每一位戰略家必須具有的戰略感覺。
兵凶戰危。戰爭是人類社會最殘酷的競爭,它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後一種手段,它用實力說話,它用流血的方式來最終強迫失敗者臣服。戰爭的結局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並且是用「生」與「死」、「存」與「亡」這種最慘痛的代價和最極端的選擇來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如果在戰爭中失敗,就必須接受「死」與「亡」的現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國家的主宰者、戰爭的決策者,對戰爭問題不能有絲毫忽視,必須認真對待。
國家安全是國家的最大利益,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戰爭的發生或消失,並不以某個國家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不敢面對戰爭者,忽略戰爭存在者,最後都將被戰爭無情地吞噬掉。我們必須具有憂患意識,要經常從自身的生死存亡考慮一些競爭方面的問題,尤其在和平的時候,在順利的時候,在勝利的時候。這不是危言聳聽。要記住:勝利和成功往往是最大的敵人!
一隻野狼臥在草地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了,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力磨牙呢?」
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狼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說明了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的時候,才不至於手忙腳亂。
西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侍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一直在訓練精兵,強政勵治,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鍊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了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被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加工作,在越國人同心協力之下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找到了時機,把吳國給滅了。
如果吳王能夠明白: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那麼就不會對越國放鬆警惕,最終被勾踐給滅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直接面對危險的時候,我們會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戰勝危險。而當安全的時候,卻往往不知道安全是不會永遠存在的,沒有做出迎接危險的準備,這樣我們就會受到傷害!我們應該全面地看問題,也要多觀察、多感受生活。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是笑到最後的人。
第二章 經之五事,知之者勝
【名家點評】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梅堯臣曰:「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原文】
故經①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②:一曰道③,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④,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⑤。天者,陰陽、寒暑、時制⑥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⑦也。將者,智、信、仁、勇、嚴⑧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注釋】
①經:度量、衡量的意思。
②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較。索,考索、探索。情,情勢、實情,也可理解為規律。
③道:本義是道路,後引申為事理、規律、方法等。
④令民與上同意也:令,使、教的意思。民,普通民眾、老百姓。上,君主、統治者。意,意志、意願。
⑤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意為民眾與統治者一條心,樂於為君主出生入死而毫不畏懼危險。不畏危,不害怕危險。
⑥陰陽、寒暑、時制:陰陽,指晝夜、陰晴等天時氣象的變化。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差異。時制,指四季的更替。
⑦遠近、險易、廣狹、死生:遠近:指作戰區域的距離遠近。險易:指地勢的險厄或平坦。廣狹:指戰場面積的寬闊或狹窄。死生:指地形條件是否利於攻守進退。
⑧智、信、仁、勇、嚴:智:足智多謀,計出萬端。信:賞罰有信,令行禁止。仁:愛撫士卒,關懷百姓。勇:英勇善戰,殺敵致果。嚴:嚴於律己,執法必嚴。
⑨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有關軍隊的組織編制、通信聯絡等具體制度。官道,指各級將吏的管理制度。主用,指各類軍需物資,如車馬兵甲、衣裝糧秣的後勤保障制度。
【譯文】
因此,必須透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道:指民眾和君主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
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延伸閱讀】
在該章中,孫子主要闡述了在打仗時五個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道」:就是一切要依照規律行事,要做好軍隊的思想工作,使得軍官和士兵都有相同的意願,使得他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使得軍隊上下士氣高漲。
第二個因素是「天」:就是「天時」,具體指的是天氣陰陽變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第三個因素是「地」:就是地理條件,例如:距離遠近、地形險易、幅員廣狹、地形是否有利等。
第四個因素是「將」:就是指揮軍隊的人是否有智慧?是否講信義?是否有仁慈之心?是否勇敢機智?是否治軍嚴格?
第五個因素是「法」:就是治理軍隊要有方法,例如:軍隊建制是否合理?各級領導職責是否明確?各類軍需物質是否籌備齊全?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指揮軍隊的將領必需要弄明白以上五個因素,只要弄明白了五個因素,那麼勝利就會到來。如果忽略了五個因素其中的任何一個,那麼就將面臨失敗。
其實,孫子的治軍之道完全可以借鑑到企業的管理中來。用「道」、「天」、「地」、「將」、「法」這五種因素來管理企業,企業也可以像軍隊一樣治理得井井有條。
所謂的「道」:就是一切要依照規律辦事,要做好員工的思想工作,使得企業管理者與員工都有相同的意願,使得他們可以同心協力,使得企業上下士氣高漲。
所謂的「天」:就是企業產品要符合市場需求,企業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賦予產品在市場上超強的競爭力。
所謂的「地」:就是地理條件,企業要確保充足而低成本的物質供應,就要確保快捷而低成本的產品物流通道,而且還要確保產品銷售的口岸優勢,最後要確保充足的人才儲備。
所謂的「將」:就是企業要有得力的各級領導,他們有智慧、講信義、有仁慈之心、果敢機智並且管理嚴格。
所謂的「法」:就是治理企業要有要領,諸如:企業建制是否合理?各級領導職責是否分工明確?各類物質是否籌備充足?
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都應該明白,如果一個企業具備了上述五個因素的話,那麼這個企業肯定能管得好。
第三章 校之以七計
【名家點評】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曹操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即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原文】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①?將孰有能②?天地孰得③?法令孰行④?兵眾孰強⑤?士卒孰練⑥?賞罰孰明⑦?吾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①主孰有道:哪一方國君為政清明,擁有廣大民眾的支持。主,君主、統治者。孰,疑問代詞,誰,這裡指哪一方。道,有道,政治清明。
②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
③天地孰得: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
④法令孰行:哪一方能對法令規章加以認真執行。
⑤兵眾孰強:哪一方兵器鋒利,士卒眾多,軍隊強大。兵,在這裡是指兵器。
⑥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
⑦賞罰孰明:哪一方的獎懲能做到公正無私。
【譯文】
所以,要透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並據此加以比較,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的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多?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鬥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透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了勝負。
【延伸閱讀】
孫子提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要素後,緊接著又教給我們一種能判斷勝負的方法:
判斷最高領導者是否得人心。
判斷將領究竟有多大才能。
判斷是否得天時地利。
判斷法令的執行情況。
判斷軍隊的裝備是否精良。
判斷士卒的訓練情況。
判斷賞罰是否分明。
透過這七項比較,最高領導者就可以判斷勝負了。
這七種判斷方法被孫子稱為「七計」,是對反映雙方戰爭能力的七項指標進行動態分析、定量分析,重點還要看雙方組織戰爭的實際運作能力。
戰爭是雙方軍隊組織起來的進行高度機動性的對抗,僅憑「五事」的靜態定性分析還不能準確地判斷戰爭的勝負,所以孫子又提出了「七計」,從敵我雙方的動態比較進行定量分析,進一步考察雙方的實際運作能力。所以「七計」側重看誰占的有利條件多,誰潛力發揮得好,從而作出正確決策。
現代決策理論認為,一個科學決策必須建立在多種可行性方案評價選優的基礎之上。方案選優的過程,一般都屬於定量分析的過程。有沒有定量分析是劃分科學決策與經驗決策的分水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工具,一般是依靠各種專業人員,借助各種模型,對各種替換方案進行系統分析與評估打分。一個科學的決策總是從定性分析開始,經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取得最優結果。孫子的「七計」就是透過對七項指標進行的定量分析,對組織的實際運行能力進行評價與不斷優化。
根據現代決策理論,任何組織的正確決策,既不能脫離現實環境的許可,也不能超越自身能力的限制。孫子的「五事七計」,正是從社會環境與自身能力入手進行分析,從而為正確決策奠定了基礎。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偷了一袋洋蔥,後來被人抓住了,然後把他送到了法官面前。經過法官驗明事實後,提出了三個懲罰方案讓這個人自行選擇:一是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蔥,二是鞭打一百下,三是交納罰金。
最後,這個人的選擇是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蔥。一開始,他信心十足,可是吃下幾個洋蔥之後,他的眼睛像火燒一樣,嘴像火烤一般,鼻涕不停地流淌。於是他很痛苦地說:「我一口洋蔥也吃不下了,你們還是鞭打我吧。」可是,在被鞭打了幾十下之後,他再也受不了了,在地上翻滾著躲避皮鞭。他哭喊道:「不要再打了,我願意交罰金。」
後來,這個人成了全城人的笑柄,因為他本來只需要接受一種懲罰的,卻將三種懲罰都嘗遍了。
其實,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由於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決策失誤,而嚐到了許多不必要的苦頭。
從這個笑話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時刻面臨著決策,要善於作出科學的決策。所謂「決策」一詞的意思是作出決定或選擇,就是指透過分析、比較,在若干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定最優方案的過程。決策是組織或個人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有關活動的方向、內容以及方式的選擇或調整過程。
決策對一個企業的發展影響至深,作出正確的決策關鍵在於上次主管如何作出選擇。時下,許多人喜歡把公司的「一把手」喊作「老闆」。他們是這樣理解的:一是老是板著臉的人,二是總是跟人叫板的人,三是老是最後拍板的人。第三種說法倒十分形象生動,說明了「一把手」總是在作決策。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是作決策。一個企業領導對項目的決策失誤,可能就會導致企業瀕臨困境,而一些地方幹部「拍腦袋」式的決策失誤,甚至可能延遲地方幾年的發展。領導幹部必須不斷提高科學決策的水準,快速準確判斷發展趨勢,把握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與外在現象,推動工作不斷發展進步。
我們每一個人一定要把孫子的「五事七計」記在心中,時刻提醒自己在面臨決策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多方考察,最後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四章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名家點評】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曹操曰:「制由權也,權因事制也。」
【原文】
將聽吾計①,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②之。計利以聽③,乃為之勢④,以佐其外⑤。勢者,因利而制權⑥也。
【注釋】
①將聽吾計:將,助動詞,表示假設,意為假如、如果。本句意為如果能聽從、採納我的計謀。
②去:離開。
③計利以聽:計利,計算、衡量敵我雙方的有利或不利條件。以,通「已」,已然、業已的意思。
④乃為之勢:意思是指造成一種積極有利的軍事態勢。乃,於是、就的意思。為,創造、造就。勢,態勢。
⑤以佐其外:作為輔佐以爭取戰爭的勝利。佐,輔佐、輔助。
⑥因利而制權:意為根據利害得失情況而靈活採取恰當的對策。因,根據、憑依。制,這裡是決定、採取的意思。權,本義是秤砣,用作動詞,即思量輕重,權衡利弊,此處引申為權變,靈活處置之意。
【譯文】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就一定會取勝,我就留下。假如不能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就必敗無疑,我就告辭離去。在精心籌畫的方略已被採納的情況下,還要設法造成一種態勢,用來輔佐戰略計畫的實現。所謂態勢,即是依憑有利於己的條件,採取靈活機動的應變措施,以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延伸閱讀】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根據上述原則,形成一種完整的氣勢,以為外在的軍威形象。這種態勢,這種給人以出師必勝的局面,要用鐵腕權力造成。
西元1642年(明思宗崇禎十五年)11月,李自成擬率起義軍攻打襄陽明軍左良玉部。有人建議應當首先攻打駐汝寧的明軍楊文岳部。因為左良玉部剛剛打了敗仗,必然對起義軍心存畏懼。如果起義軍進攻楊文岳部,左良玉部出援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起義軍進攻左良玉部,則楊文岳部出援的可能性就很大。李自成採納了這一建議,於13日率起義軍攻打楊文岳部。楊文岳親率戰鬥力較強的保定兵守汝寧城西,以戰鬥力較弱的四川兵守城東。李自成採取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法,以一部兵力牽制保定兵,以主力攻打四川兵。經一夜激戰,起義軍擊破城東四川兵後,集中優勢兵力攻破城西保定兵防線。次日,攻破汝寧城,全殲守敵,俘楊文岳。
此為了解敵情後對勢的調整。
1945年初,德國百萬大軍退守在柏林附近,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蘇軍派航空兵六次拍攝柏林及其接近地和防禦地帶,製作了詳細的地圖、圖表和精確模型。4月16日清晨,蘇軍發起總攻時,以一百四十餘部探照燈和所有坦克、卡車燈構成的大功率電光劃破夜幕,突然照射德軍前沿陣地。德軍眼花瞭亂、驚恐萬狀。接著,蘇軍數千門大炮、迫擊炮和自走炮同時開火,德軍陣地頓時變成一片火海。激戰至黎明,蘇軍順利地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線。
此為「勢」之威力。
西元202年(東漢建安七年)正月,袁尚、袁熙率兵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部下勸曹操出兵征討。曹操回答說:「我可以讓公孫康斬了袁尚、袁熙,把他們的首級送來,不必我們出兵。」建安十二年九月,公孫康果然送來了袁尚、袁熙的首級。眾將問曹操是什麼原因。曹操說:「公孫康素來畏懼袁尚等人,如果我操之過急,公孫康和袁尚就會齊心協力;而我松緩一下,公孫康、袁尚就會互相圖謀,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樣,曹操兵不血刃,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輔以相應的行動,達到了致勝的目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勢」之無形的壓力。
第五章 兵者,詭道也
【名家點評】
兵者,詭道也。
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李筌曰:「軍不厭詐。」
【原文】
兵者,詭道也①。故能而示之不能②,用而示之不用③,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④。利而誘之⑤,亂而取之⑥,實而備之⑦,強而避之,怒而撓之⑧,卑而驕之⑨,佚而勞之⑩,親而離之{11}。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12},不可先傳{13}也。
【注釋】
①兵者,詭道也:兵,用兵打仗。詭道,詭詐的行為或方式。
②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夠。示,顯示、假裝。
③用而示之不用:實際要打,卻假裝不想打。用,用兵。
④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際要進攻近處,卻裝作要進攻遠處;實際要進攻遠處,卻顯示要進攻近處,致使敵人無從防備。
⑤利而誘之:利,此處作動詞用,貪利的意思。誘,引誘、誘使。意為敵人貪利,則用小利加以引誘,伺機進行打擊。
⑥亂而取之:亂,混亂。取,乘機進攻,奪取勝利。
⑦實而備之:備,防備,防範。意思是說對付實力雄厚之敵,需嚴加防備。
⑧怒而撓之:怒,容易生氣、憤怒。撓,挑逗、擾亂、騷擾的意思。意為敵人暴躁易怒,就設法挑逗激怒他。
⑨卑而驕之:卑,小、怯。言敵人卑怯謹慎,則應設法使其變得驕傲自大,然後伺機破之。
⑩佚而勞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勞,疲勞,用作使動。敵方安逸,就設法使他疲勞。
{11}親而離之:親,親近、團結。離,離間。
{12}兵家之勝:兵家,軍事家。勝,奧妙、勝券。
{13}不可先傳:先,預先、事先。傳,傳授、規定。言不能夠事先傳授,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譯文】
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作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作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作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作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乘機攻取他;對方實力雄厚,就要時刻戒備他;對方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他的鋒芒;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使他失去理智;對方卑怯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致勝的訣竅,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延伸閱讀】
孫子說:「兵者,詭道。」又說:「兵以詐立。」這兩句闡明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思想,即在與敵人作戰時,必須以「詭詐」待之,方能取勝。至於運用詭詐的具體方法,孫子明確指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不少學者稱其為「詭道十二法」。其實,這並不確切,因為後面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同樣屬於「詭道」。故按每一短句作為一法,應該是「詭道十四法」。
孫子能提出「兵者詭道」、「兵以詐立」的見解,並論述了那麼多詭詐戰術的具體方法,這並不是偶然的,綜觀孫子詭詐戰術的來源,約有如下數端:
第一,家庭薰陶。孫武的祖先原來是陳國的君主。至陳厲公子完,由於內亂而不得立,逃奔齊國,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分得一塊采邑作為世襲領地。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傳至四世孫無宇(桓子)時,已官至上大夫。他就是孫武的曾祖父。陳無宇領導了齊國國內外歷次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累積了豐富的戰術經驗。孫武的祖父孫書更是一位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孫武從小耳濡目染,甚至直接聆聽過祖父過於戰術的一些分析,他的「兵者詭道」、「兵以詐立」的思想,可能從小就已經萌芽。
第二,歷史經驗。孫武早年聽到許多傳說故事,讀過大量文獻典籍,對於歷史上姜太公等兵略大家作過認真的鑽研。
第三,當時的戰爭。在春秋時代,各國之間以及華夏族與戎狄部落之間日益頻繁的戰爭中,詭詐戰術已相當多樣和成熟。
孫子詭詐戰術的形成,除了祖上的傳授和研究歷史上的戰術之外,更主要的是總結了當時戰爭經驗的結果。
孫子的詭詐戰術由於其內容的豐富多彩,在實踐中行之有效,因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代,孫武的後輩孫臏在其所著兵法中,對「示形」、「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戰術,作了具體的發揮。在桂陵和馬陵兩大戰役中,他綜合運用了「使怒」、「使驕」、「利誘」、「攻其必救」等戰術,取得大勝。秦漢間戰事頻繁,孫子的詭詐戰術為用兵者所熟諳。魏晉間戰爭迭起,人們對孫子詭詐戰術的運用達到了高潮。有人評論曹操的用兵之術說:「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致勝,變化如神。」可見曹操對詭詐戰術的精通。隋唐時期,孫子的詭詐戰術亦為用兵者所重視。唐初名將李靖常與唐太宗討論兵事,後人根據有關材料,撰成《李衛公問對》一書。書中大量引用孫子「利而誘之,亂而取之」、「能而示之不能」、「奇正之變,不可勝窮」等論述。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對孫子的詭詐戰術也十分讚賞。他經常引用孫子的詭道「不戰而屈人之兵」、「置諸亡地而後存」、「擊其惰歸」等,作為致勝敵人的法寶。由此看來,自戰國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孫子的詭詐戰術一直為用兵者所熟知,成為他們作戰取勝的指南。
到了近代,雖然武器有了較大的進步,戰爭的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但所用的戰略戰術並沒有多大更改。因此,孫子的詭詐戰術仍為用兵者所高度重視。太平天國的許多將領和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對於詭詐戰術都做過研究。
在現代中國的民族戰爭中,對孫子詭詐戰術的運用乃:「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出其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和奪取主動的方法。」可見,對於孫子的「示形」、「避銳擊惰」、「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戰術的作用,都有深切的體會。對孫子的詭詐戰術有更深入的研究。「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乃取勝之道也」「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以虛對實,以實對虛」。《我們需要的偽裝法》一文,甚至主張把軍事上的「偽裝法」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
值得注意的是,孫子的詭詐戰術在近現代的世界戰爭中,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04年日俄戰爭時,日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曾運用孫子「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的戰術,於對馬海戰中大敗俄國海軍。
未來的戰爭雖然有遠射程的洲際導彈和威力無比的核武器,但戰爭時雙方處於對立狀態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因此,孫子的詭詐戰術在未來的戰爭中還是極有用的。認真地研究這些戰術,批判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對於加強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在未來的戰爭中機智靈活地擊敗來犯的敵人,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第一篇 計篇
第一章 兵者,國之大事
【名家點評】
死生之地,存之之道,不可不察也。
杜牧曰:「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於兵,故須審察也。」
【原文】
孫子曰:兵①者,國之大事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③,不可不察④也。
【注釋】
①兵:本義指兵器,《說文解字》:「兵,械也。」後引申為兵士、軍隊、戰爭等,此處作戰爭、軍事解。
②國之大事:意為國家的重大事務。
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意為戰爭直接關係到軍民的安危,國家的存亡。
④不可不察:察,仔細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細審察,謹慎對待。
【譯文】
孫子...
作者序
前 言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軍事著作,被稱為「兵經」。從它誕生的春秋戰國時代起,就備受軍事家們的喜歡。《孫子兵法》又稱為《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它被翻譯成了二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
除了軍事領域,《孫子兵法》還被廣泛應用到外交、企業管理等不同的行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在軍事方面,不少國家的軍校都把它列為教材。其博大精深的內容,精邃富贍的思想,縝密嚴謹的邏輯,為一代代著名軍事家的成長提供了養料。據說在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以《孫子兵法》作為參考,借鑑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事。
「《孫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在國內的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有一部分人認為其作者是春秋後期的吳國將軍孫武,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戰國中期曾任齊國軍師的孫臏。據相關資料記載,孫武和孫臏都有兵書傳世。唐顏師古認為,孫武所著兵書為《吳孫子兵法》,而孫臏為《齊孫子兵法》。《漢書•藝文志》中也曾經記載在「兵權謀家」中有吳、齊兩部兵法著作。但是東漢以後,由於其中一部失傳,於是只剩下了《孫子兵法》。關於《孫子兵法》作者的猜測,自宋代以來一直就沒有停過。
有人認為《孫子兵法》是孫臏所著的,理由是:在《左傳》中,根本就沒有提起過孫武這個人。雖然《史記》中有關於孫武的記載,但是孫武在吳國殺死吳王美人的故事太過離奇,所以不足信。不僅如此,在《孫子兵法》中經常用到的辭彙,都是戰國時代流行而春秋時所未見的。
如《勢篇》中的「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中的「形名」,《九地篇》中「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的「霸王」,都是戰國的常用語,在春秋的著作中並不常見。
又如在《孫子兵法》中經常提到的部隊規模經常是「十萬師」,但是在春秋時期大國用兵最多不過數百乘,也就是兩三萬人而已,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才出現了十萬兵力出師打仗的情況。
春秋時期的戰爭一般都是由國君直接參與,或者由中軍元帥直接統禦。在《孫子兵法》中經常提到的「將」(比如「將受命於君」)則是在戰國時期才經常出現的領兵者名銜。
還有一部分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者認為孫武與孫臏其實是一個人。現代學者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中指出:孫子在吳、齊兩國都待過,也許太史公司馬遷記錯了。
幸運的是,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墓葬中同時發現了書寫《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大批竹簡。這個發現不僅讓失傳千年的《孫臏兵法》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孫武和孫臏都確有其人,並基本確認了《孫子兵法》的著作人。但是,仍然有學者堅信這不能說明《孫子兵法》就一定是孫武所作。因此,關於《孫子兵法》的著作人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有爭議。
不管怎樣,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秀遺產,《孫子兵法》以它優美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為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提供了理論基礎。它在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涉及,是古代軍事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它裡面的許多名言警句都為人們所熟知並傳誦,比如「兵不厭詐」, 又比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背水一戰」等。
在新時期的社會背景下,《孫子兵法》煥發了新的光彩。本書充分展示孫子兵法的精華,深入淺出。相信每一個捧讀之人都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瑰寶的璀璨,並從中受益,在人生的戰場上克敵致勝。
前 言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軍事著作,被稱為「兵經」。從它誕生的春秋戰國時代起,就備受軍事家們的喜歡。《孫子兵法》又稱為《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它被翻譯成了二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
除了軍事領域,《孫子兵法》還被廣泛應用到外交、企業管理等不同的行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在軍事方面,不少國家的軍校都把它列為教材。其博大精深的內容,精邃富贍的思想,縝密嚴謹的邏輯,為一代代著名軍事家的成長提供了養料。據說在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
目錄
第一篇 計 篇
第一章 兵者,國之在事
第二章 經之五事,知之者勝
第三章 校之以七計
第四章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第五章 兵者,詭道也
第六章 多算勝,少算不勝
第二篇 作戰篇
第一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二章 速戰速勝,緩而敗之
第三章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
第四章 賞其先得者,卒善而養之
第五章 以快致勝, 知兵之將身繫天下
第三篇 謀攻篇
第一章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
第二章 善用兵者,兵不頓而利可全
第三章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第四章 將者,國之輔
第五章 知勝有五
第六章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四篇 形 篇
第一章 勝可知,而不可為
第二章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第三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第四章 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第五篇 勢 篇
第一章 奇正相符,虛實相生
第二章 出奇而致勝
第三章 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第四章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
第五章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第六章 擇人而任勢
第六篇 虛實篇
第一章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第二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第三章 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
第四章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第五章 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第六章 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第七章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
第七篇 軍爭篇
第一章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第二章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第三章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
第四章 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
第五章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第六章 窮寇勿迫
第八篇 九變篇
第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二章 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
第三章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第四章 無恃其不來,無恃其不攻
第五章 將有五危,不可不察
第九篇 行軍篇
第一章 審地度勢,擇便處軍
第二章 兵之利,地之助
第三章 以細微處察知局勢
第四章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第十篇 地形篇
第一章 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第二章 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第三章 地形者,兵之助也
第四章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勝也
第十一篇 九地篇
第一章 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第二章 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第三章 為客之道,深入則專
第四章 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第五章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第六章 死也,吾將示之以不活
第七章 並敵一向,千里殺將
第八章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第一章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第二章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第三章 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第十三篇 用間篇
第一章 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第二章 先知者,必取於人
第三章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第四章 三軍之事,莫親於間
第五章 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第六章 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附錄:孫子兵法原稿全文
第一篇 計 篇
第一章 兵者,國之在事
第二章 經之五事,知之者勝
第三章 校之以七計
第四章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第五章 兵者,詭道也
第六章 多算勝,少算不勝
第二篇 作戰篇
第一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二章 速戰速勝,緩而敗之
第三章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
第四章 賞其先得者,卒善而養之
第五章 以快致勝, 知兵之將身繫天下
第三篇 謀攻篇
第一章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
第二章 善用兵者,兵不頓而利可全
第三章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第四章 將者,國之輔
第五章 知勝有五
第六章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四篇 形 篇
第一章 勝可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