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不夠,會傷害孩子;
過於溺愛,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7℃的愛,剛剛好。
成長是一道問答題,只有媽媽真正“長大”了,才能和孩子一起找到人生最美的答案。
37℃恒溫的母乳,是媽媽給孩子最溫柔的呵護。
37℃恒溫的養育,是媽媽給孩子最適度的關愛。
知性媽媽做到了,你呢?
“失度”的母愛,一種是愛得太少,一種是愛得太多。
不聞不問,冷言冷語、冷漠忽視,屬於暴力;放縱的溺愛,同樣可能成為另一種暴力。
“適度”的母愛,是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懂得放手,使你的那些沒必要的幫助成為多餘。
否則,你愛的再多,給的再多,孩子都覺得不夠。
作者簡介:
陳淑珍
教育學博士、心理諮詢師,一個13歲優秀男孩的媽媽,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
多年來,她的教子方案累積成了十多本筆記。本書就是這些教養實錄的精華濃縮,寫出來和更多的媽媽們一起分享。
章節試閱
心平氣和的媽媽最美麗
如果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媽媽能夠心平氣和,孩子就不會那麼急躁了。
孩子急躁都是跟父母學的
家長會上,父母們都在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個性比較急躁,什麼事情稍不如意就喜歡大吵大鬧。大家都覺得這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養得太過嬌慣了,得嚴格管教才行。有一個孩子的爸爸發表了不太一樣的意見。
這位爸爸說,在他家以前是孩子的媽媽主管教育孩子,孩子的媽媽是個急性子,與孩子兩句話不合,嗓門就越扯越高。此外,對孩子做的事情,也一直習慣性地採取質疑的態度:孩子練琴,練完之後第一句話就是:「你到底練完了沒有,沒騙媽媽吧!」
作業寫完了,也質疑:「你到底做完沒有呀?沒偷懶漏題吧!」
漸漸地,面對媽媽的質疑,孩子的情緒也變得煩躁起來,心裡更是不服氣……後來他覺得那樣管孩子不行,就接過了主管孩子的重任,他提醒自己,不管孩子學習情況怎麼樣,做了什麼錯事,都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女兒特別適應他的教育方法,學習態度、成績都不錯,原來脾氣暴躁、粗心大意的毛病也大為改觀。後來他總結一句:「孩子的急躁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教育的影響。父母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心平氣和了,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溫和起來。總是對孩子吵吵嚷嚷,孩子也會變得暴躁。」
聽完他的發言,很多父母紛紛「自我檢討」。我也加入檢討的行列。
比如早上我讓果果在襯衫外面穿個毛背心,他不穿,我就惱了,劈頭訓一頓:「哎,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你穿這麼少,想生病嗎?生病了打針吃藥你就高興啦!不行,趕緊去把背心穿上!」他這才不情願地去穿背心。
這時候我看上班快要遲到了,就催他:「果果,快點快點!快要遲到了!」看他磨磨蹭蹭,我趕快跑過去,不由分說地給他套上背心,拉著他就往外走。
他顯然不高興,撅著嘴抱怨:「媽媽,背心穿著好熱哦!」
我哪有時間跟他慢慢解釋,就說:「到外面就冷了,今天會降溫,媽媽還會騙你嗎?」匆匆地把他送到校門口就趕著上班去了。
一旦果果做錯了事,那我就更容易急躁了。一次我們在外面吃飯,果果把果汁打翻了,灑了我一身,那可是我新買的裙子,我當即就火了,對他大發脾氣:「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不要亂動,你怎麼就不聽話!看媽媽的衣服都成什麼樣了!」果果委屈地看著我不知所措。
可能正因為我的急躁,果果也有這樣的傾向。他在客廳堆積木,我打掃環境時,不小心把他堆好的城堡碰倒了,他立刻大發脾氣:「媽媽,妳怎麼不小心點!都給我弄壞了!」
說著還氣呼呼地把所有的堆好的積木推倒,坐在積木堆裡對我怒目而視。
我也生氣了,說:「媽媽又不是故意的,你再堆不就好了!」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檢討之後我發現,果果的表現和我的表現真有相似之處。
不要著急,慢慢來
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經常為孩子的慌張、馬虎而煩惱。可是在和老師溝通的過程中,她發現,在老師眼裡自己的孩子很穩重。這位媽媽覺得難以置信,回家後問孩子,孩子告訴她,在學校老師從來不催她,總是告訴她不要急,慢慢來,所以她做什麼事情都不急了。
看來,如果媽媽心平氣和,孩子也會不緊不慢,穩穩當當。所以,要想孩子不急躁,我們先要收斂自己的急脾氣,做個心平氣和的媽媽。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父母的「急性子」——他們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獲得更好的成績,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不要太著急,因為父母焦躁孩子也會焦躁。
學會低頭,事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大可以放下家長的面子去向孩子道個歉,去跟孩子好好談一談,讓他知道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小心碰翻了飲料,弄髒了我們的衣服。心平氣和的媽媽肯定不會大發脾氣,而是會若無其事地對孩子說:「沒關係,正好媽媽的衣服該洗了。」孩子看著媽媽的這種反應,他就會知道將來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去應對。
當媽媽不小心碰翻他的積木,他也許會對媽媽說:「不要緊,剛才那個堆得不好,我再堆個更好的!」如果是這樣,該是多麼和諧的母子關係啊!
所以,孩子做事的時候,盡量不要在一旁催促「快點,快點」;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也不要急著發脾氣。孩子伴隨著心平氣和的媽媽長大,能受到感染,向媽媽學習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方法,遇到問題和挫折就能不急不躁了。
說到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要說
父母對孩子要說話算數,所給的許諾應即時兌現,這是給孩子做出誠信的榜樣,
增加自己的威信,教育孩子誠信的最好方式。
孩子不是用來應付的
果果五歲的時候,看到社區很多孩子在溜冰,非常羨慕。纏著我幫他也買一雙溜冰鞋。我覺得他還小,擔心溜冰不安全,不想幫他買。果果一再給我保證,他會非常非常小心的。可是他保證有什麼用,到時候不小心摔傷了可怎麼辦。但是我又不想直接拒絕他,就說:「你現在太小了,等你上國小了我就幫你買。」我想著小孩子嘛,過一陣子就忘記了。
誰知道他一直都記著。國小剛開學,他就提醒我:「媽媽,妳說上國小就幫我買溜冰鞋的。」
我早就忘記這回事了,經他提醒才記起來,但那時候就是不想幫他買才隨口那麼說的,現在還是不想幫他買,我告訴他:「等你上二年級了再買吧!你現在還小,會把腿摔傷的。」
果果一聽不高興了,大聲說:「我再也不相信媽媽的話了,媽媽是個大騙子!」我一聽怒了,這孩子怎麼能這麼跟媽媽說話!他倒好,說完自顧自往家走,不理我了。
可能每一個父母都有答應了孩子的要求,後來卻食言的例子。有些父母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當時應付孩子;或者希望孩子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或者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只是隨意對孩子開出空頭支票,根本沒有打算日後兌現。就像我一樣。
但總這樣做後果卻是很嚴重的。父母隨口說出應付孩子的話,轉眼忘記了,但孩子卻不會忘記。如果父母這樣隨口應承得很多,卻經常不做到,一方面會讓孩子傷心,另一方面也會給孩子留下說話不算話的印象,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以後說什麼孩子就不會再相信。並且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說到卻不去做到,養成撒謊或者言而無信的惡習。
我想起有名的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也就是曾參,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集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參的妻子就哄兒子說:「好孩子,你別哭,你在家裡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不吵著跟媽媽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他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才是和孩子說著玩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呀!你看你怎麼當真了!」
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妳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妳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於教他說假話欺騙別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妳再講什麼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難了。妳說這豬該不該殺呢?」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後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說到做到,取信於孩子。於是曾參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為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
看來聖人就是聖人,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比的。如果是我,肯定不會為了一句哄孩子的話去殺一隻豬的。但是,既然知道自己做不到,一開始不說不就可以了嗎?
對「一諾千金」常懷敬仰
俄國作家班苔萊耶夫的《諾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孩子在公園裡玩打仗的遊戲,一個大孩子是元帥,他命令一個新來的小「中士」:「這是我們的軍火庫,你留在這當哨兵,在我沒把你換下來之前,你就站在這裡。」
「中士」說:「好。」
「元帥」又吩咐說:「你要保證絕不離開。」
「中士」很聽話,一直堅守崗位,天黑了其他孩子都回家了,他們已經把這個小「中士」忘了。
「中士」又冷又餓,非常害怕,卻不肯離開「崗位」,公園要關門了,一個好心的路人勸他離開他也不肯,於是找來一個真正的少校幫忙。
少校說:「中士同志,我命令您撤離崗位。」
「是,少校同志,奉命撤崗。」小男孩這才肯回家去。
我不知道如果這個小男孩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會如何評價他的行為。如果是我,我可能會說:「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傻呢?玩個遊戲你就這麼當真,弄得這麼晚才回家,讓媽媽擔心你!」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所以我們今天的孩子看上去都很機靈,卻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有所欠缺。
說到底還是我們父母沒有做好表率作用。想想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會這樣:讓他寫作業,他說:「等一會兒,我吃完這顆蘋果就去寫。」吃完蘋果了,他卻打開電視,再催他,他又說:「等一會兒,我看完這集動畫就去寫!」
其實這種做法,看似拖延,本質上就是不守信用,說到不去做到。這是不是和我們平時應付他時候說的話如出一轍?我們曾經答應他:「把數學作業寫完就讓你去玩。」數學作業做完了,我們還想讓他寫國文作業:「等一會兒,做完國文作業就讓你去玩。」
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只能培養出說話不算數的孩子,對承諾滿不在乎的父母也不會培養出信守承諾的孩子。因為孩子就是看著大人尤其是父母的表現長大的。
心平氣和的媽媽最美麗
如果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媽媽能夠心平氣和,孩子就不會那麼急躁了。
孩子急躁都是跟父母學的
家長會上,父母們都在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個性比較急躁,什麼事情稍不如意就喜歡大吵大鬧。大家都覺得這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養得太過嬌慣了,得嚴格管教才行。有一個孩子的爸爸發表了不太一樣的意見。
這位爸爸說,在他家以前是孩子的媽媽主管教育孩子,孩子的媽媽是個急性子,與孩子兩句話不合,嗓門就越扯越高。此外,對孩子做的事情,也一直習慣性地採取質疑的態度:孩子練琴,練完之後第一句話就...
作者序
37℃的愛 —— 孩子最喜歡的溫度
長期以來,國人對現行教育一直有諸多不滿,但卻將責任過多推諉給學校,其實媽媽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毋庸置疑,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需要依靠媽媽和爸爸來塑造的,但塑造必須根據被塑造「材料」的特性,也就是根據孩子心理特點來進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某種疑慮、擔憂甚至無策,追根溯源,就在於自己與童心世界相隔很遠。
我們接觸到現代教育理念不過百年,以至於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偽智慧依然被當成先賢古訓。
有些媽媽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需要幫助,於是就對孩子所有的事大包大攬。這種情況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尤為明顯。幫助是美好的,但應該讓孩子自己決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助,還有就是什麼時候需要。因為所有的幫助只有一個最終目的,就是使幫助在某一天成為多餘。有些孩子,到了上大學的年齡,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會洗,這件事說出來不僅僅是丟人那麼簡單。鞭子打在孩子身上,溺愛他們的家長也難辭其咎。是家長沒能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來改變教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害了孩子。
「失度」的母愛一種是愛得太少,一種就是溺愛。不聞不問,冷言冷語、冷漠忽視,屬於暴力;放縱的溺愛,同樣可能成為另一種暴力。
母愛不夠,會傷害孩子,但溺愛的結果也勢必導致孩子真正自我的喪失,日後必定是無能的、脆弱的、難以立足於社會的。
雖然愛孩子是連母雞都能做到的事,何況是現代家長,但是愛要有「度」,我們卻很難把握。
什麼樣的愛才適度呢?
那就是37℃的愛。
37℃恒溫的母乳,是媽媽給孩子最溫柔的呵護。
37℃恒溫的養育,是媽媽給孩子最適度的關愛。
針對如何將對孩子的愛保持在37℃這一問題,筆者分別從媽媽和孩子兩方面情況入手,首先盡可能多地指出當前教育孩子的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並對其進行分類,然後具體分析產生錯誤觀念的不同原因,最後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讓媽媽掌握科學的教育原則,知道該怎麼做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天下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媽媽。所以,當媽媽遇到「不聽話」的孩子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是不是適度。
愛的適度,會讓一個孩子學會成長;愛過火了,也有可能耽誤孩子的一生。
引言
孩子讓我成長
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尤其還拿到了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新時代知識女性,在我準備要孩子的時候,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很有自信。
我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性格豁達開朗,在家裡可以將老公管理得服服帖帖,在職場上能夠把各方關係處理得井井有條,教好一個孩子自然不在話下。一旦上天賜予我一個寶寶,我一定能夠把他教育成一個具備各種優秀品質的人,既聰明又懂事、既認真又善良、既健康又快樂……
終於,我的小果果在我無限憧憬中降臨了。
初為人母,並沒有想像中的從容淡定,這個柔弱的依賴著我生存的懵懂小傢伙經常讓我不知所措。而問題似乎總是層出不窮。當果果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他哭鬧、吐奶、長濕疹、發燒、腹瀉、便秘……每當有異常狀況,全家人都緊張不已,作為媽媽,更是又心疼又忐忑。我抱著他問:「寶貝你怎麼了?」多希望他能告訴我,但是回應我的只有哭鬧。於是,我毫無方向地在書上、在網路尋找答案,還向有經驗的媽媽請教,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我的寶寶恢復正常。
然而,眾說紛紜,弄得我焦頭爛額,最後也不知該聽誰的。
這個時候,我才不得不承認,理論知識再豐富,在現實面前還是會顯得單薄了許多。
等到果果在我們的期盼中慢慢長大了,會說話了,能與我們交流了,我滿以為這下就好了,他不舒服或者有什麼想法可以說給我聽,我希望他怎麼做也可以說給他聽。
但是,現實和理想還是有那麼多差距。
當他活潑、好學、懂事、聽話的時候,我們能快快樂樂,相處融洽;可是當他情緒低落、大哭大鬧、發脾氣、不願上學、將我的話當做耳旁風時,我就沒辦法心平氣和,也會變得情緒惡劣。
有時候無計可施,只能使用父母的權威,採取「高壓政策」來實現對他的「教育」。
我的自信在一次次的矛盾過程中逐漸被擊垮,最後終於明白,我只是一個最普通、最平庸的媽媽。
其實,教育孩子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工程,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遇到問題之後,需要反思,需要總結,才能獲得寶貴的經驗,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遊刃有餘。
慢慢的,我才發現,真正愛孩子就不要將孩子抓得太緊。適度的母愛,是懂得放手,使你的那些沒必要的幫助成為多餘。
否則,你愛的再多,給的再多,孩子都覺得不夠。
如今,我終於成為了一個「長大」的媽媽。當看到我的果果每天都在幸福成長,便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些年的教養經驗和心得寫出來和讀者朋友一起分享。
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給孩子最適度的愛。
我做到了,你呢?
37℃的愛 —— 孩子最喜歡的溫度
長期以來,國人對現行教育一直有諸多不滿,但卻將責任過多推諉給學校,其實媽媽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毋庸置疑,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需要依靠媽媽和爸爸來塑造的,但塑造必須根據被塑造「材料」的特性,也就是根據孩子心理特點來進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某種疑慮、擔憂甚至無策,追根溯源,就在於自己與童心世界相隔很遠。
我們接觸到現代教育理念不過百年,以至於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偽智慧依然被當成先賢古訓。
有些媽媽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
目錄
序/002
引言/008
第一章 重新認識孩子——原來我以前想錯了
第二章 找對定位——發現身為媽媽的真正價值
第三章 改變自己——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
第四章 適時放手——當媽不要當得那麼辛苦
第五章 媽媽也要進步——變命令為引導
第六章 贏得支持——不再把孩子的教育當成自己一個人的事
序/002
引言/008
第一章 重新認識孩子——原來我以前想錯了
第二章 找對定位——發現身為媽媽的真正價值
第三章 改變自己——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
第四章 適時放手——當媽不要當得那麼辛苦
第五章 媽媽也要進步——變命令為引導
第六章 贏得支持——不再把孩子的教育當成自己一個人的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