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混合物,因著西方文化的到來,開始與當地文化產生衝突與對話,歐洲各殖民地也形成殖民建築文化,而這股風吹到日本,豐富了日本建築的元素。
本書從殖民樣式、「擬洋式」建築、「帝冠式」建築、布雜新古典主義,一直到都市更新……等,以時間為軸線作詳細介紹,搭配照片及示意圖,清楚明瞭。閱讀本書,處處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觀點對於研究同時期台灣建築與都市歷史的學者,應具有啟發思考的作用。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一九四六年誕生於日本長野縣。他不僅是專攻近代建築史、生產技術史的學者,也是位建築家。他喜愛將木、土、石、植物等自然元素放入建築之中,給人質樸淡雅的感覺。提出內向空間、自然素材論、現場論等建築理論,並在其作品中不斷實踐,成為獨樹一幟的日本現代建築家。著有《明治の東京計劃》(岩波書店)、《建築偵探の冒險‧東京篇》(筑摩書房)等。並有眾多建築作品,如神長官守矢史料館、蒲公英之家、韭菜之家─赤瀨川原平邸、一棵松之家、濱松市秋野不矩美術館、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舍、赤瀨川家之墓、茶花城、不東庵工房等。
譯者簡介:
黃俊銘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中原大學建築所專任副教授。著有《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賓館之風華再現》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榮獲日本亞馬遜網站4.5顆星評鑑
日本Suntory文化財團海外出版援助
名人推薦:
日本是亞洲在十九世紀唯一成功現代化的國家,為什麼日本能?這大概是許多亞洲國家或西方知識分子想問的問題,就像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認為日本菁英因為能夠控制國家機器和社會結構,進行由上而下的改革而臻成功,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例子,但為甚麼這樣罕見的例子是出現在日本?因此「日本學」就一直是歷久不衰的學問。而,我們建築專業領域也經常思索,為什麼臺灣戰後王大閎、張肇康或陳仁和留下的現代性思索,無法系譜式地傳承下去?到底臺灣社會百年來內部結構式的組成與變動是如何?並如何影響各個文化層面的現代性?建築在這制度中又如何扮演其特殊性的角色?臺灣是否就像美國移民社會,脫離歐洲母體,形成義大利建築史家塔夫利(Manfredo Tafuri)所說的失去根基(foundation)?臺灣相對於中國自然有所不同,因為歐洲是現代性的發源地,中國卻是帝國主義的階下囚,但在建築創作的傳統文化給養上,我們仍然是失去了根基。
驚訝的是,日本這個從唐宋就不斷從中國吸收技術、文化的國家,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力與資本主義新制度,竟然可以這麼快改弦易轍,必然有其歷史因素或該因素所形成的日本性,因此日本學習中國,卻也早已建立根基,所以才沒面臨美國或臺灣的問題,隨後經現代化,完成獨樹一幟的資本主義形成過程。
多年來一有機會就走訪日本或搜尋能為我解答的書籍,儘管歐洲知識分子認為日本的文化現代性發展帶有明顯的不穩定性,有時表現上也趨極端,但仍可看做是對恆常制度的不滿或發洩,乃至批判與嘲諷。
建築史當然是理解歷史的重要學科,因為它不僅涉及人文,還牽扯技術,再加上它的完成需要社會部分的動員,因此建築史的研究非常有助於了解歷史底層的實際脈動。藤森照信教授這本《日本近代建築》(日本?近代建築)一九九三年由日本岩波書店出版,是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切入,也不忘與世界的聯結,詳實紀錄了安政元年(一九五四年)通商口岸開放後,第一波西方文化的引入,隨後歷經明治維新全面西化的八十幾年間建築的演變。據說當時岩波書店出版時是上下兩冊,開本更小的口袋書,顯然讀者也鎖定一般大眾。然而對剛開始關心日本建築的臺灣朋友來說,一口氣讀完大概會被裡面的人名、流派名稱搞得昏頭轉向,不過勿需擔心,有個整體梗概後,將它當工具書,需要時再查,非常好用。
當然這本書之所以具可讀性,還得歸功於譯者同時也是藤森的學生黃俊銘教授的深刻理解與流暢譯筆,才能讓這本《日本近代建築》的經典著作有值得閱讀的譯本。更令人興奮的是,作為退休建築史學者的藤森教授,最近將陸續在臺灣完成幾座茶室,他不只想用建築史理解日本現代性的問題,也想用實際作品參與東方現代性的論戰,先不提藤森教授那令人驚豔的特殊美學品味,光是他的意志力與戰鬥力就令人望塵莫及。因此為之推薦。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二○一一年八月 臺北外雙溪
媒體推薦:
提到藤森照信先生,在日本建築界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位人物。讀過藤森先生所寫的這本書後,可以說就能對於近代日本建築史有個大致的了解。我想這是一本不論是從事建築相關工作的人士或是學生,都應該要讀的一本書。--日本亞馬遜網站讀者書評
得獎紀錄:榮獲日本亞馬遜網站4.5顆星評鑑
日本Suntory文化財團海外出版援助
名人推薦:日本是亞洲在十九世紀唯一成功現代化的國家,為什麼日本能?這大概是許多亞洲國家或西方知識分子想問的問題,就像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認為日本菁英因為能夠控制國家機器和社會結構,進行由上而下的改革而臻成功,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例子,但為甚麼這樣罕見的例子是出現在日本?因此「日本學」就一直是歷久不衰的學問。而,我們建築專業領域也經常思索,為什麼臺灣戰後王大閎、張肇康或陳仁和留下的現代性思索,無法系譜式地傳承下去?到底臺灣社...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繞著地球向東轉來到日本
-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
一.附著陽台的西洋館
在亞洲
古老的西洋館附著陽台(Veranda)。
在熊本作為宣教士住宅的詹姆士邸(James House)【圖1-1】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四年所建,在東京西鄉山所建的薩摩藩出身的海軍大將西鄉從道的住宅是明治10年代的建築,創立同志社大學的新島襄的小型住宅是在明治11年建在京都御所一旁。
陽台這個有親和力而又眾所周知的語彙,主要是附屬在住宅上,但事實上比所想像的範圍還大,無論是在信州佐久的中?學校(M8.【圖4-9】),在甲州的東山梨郡役所(M18)都建有陽台,在岡山縣和氣町的不受不施派的法泉寺(M11.【圖1-2】),由六根柱子所支撐的百十餘年前的陽台,如今在蓮花田中依然健在。說來,陽台在日本列島的關東以西較多,但由北海道的旭川到鹿兒島廣泛的分佈在全國。(以下以M代表明治,T代表大正,S代表昭和)
附有陽台的西洋館的形狀任何人都容易辨識。沒有牆壁或高塔突出,上面蓋著廡殿四坡的大屋頂,下面建築物的本體收納成正方形或長方形。設計上單調不使用彩色或任何裝飾,它的表情只有集中在陽台上面。站在這種建築物前面,視野所見只有寬廣的陽台,不會留下其他的印象。
陽台的作法非常簡單,只要在屋簷前立柱支撐,使用其下的空間,所以並非不像日本民家的「緣側」,但是寬度不同。陽台非常寬廣,有時不只是在南面,連東西側甚至北側都?繞著陽台。調查一下三面或四面有陽台的建築,陽台的面積比在大阪的泉布觀(M4.【圖3-7】)占五分之二,鹿兒島紡績所技師館(慶應元年或2年.【圖1-3】)占三分之一。這個與室內空間匹敵的半戶外空間收納在一個屋簷底下,與一般建築不同的性格隱藏在此。
面向此寬廣陽台的房間牆壁上設有窗戶,不是像一般西洋館牆上的半截的窗戶,而是到地板的落地窗。此種落地窗的形式稱為「法國窗」,在南歐的法國或義大利普遍使用它,在北歐的德國或英國就較少見。在法國窗的外側通常附有遮陽而通風的百葉窗,此種百葉窗在德國較少,在英國也只有在設計上有義大利取向的建築家會例外的使用它。
即使如此,為何陽台會占建築物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這麼寬廣呢?如果需要遮蔽陽光,只要在南面突出陽台就好,為何要四面?繞呢?為何一定要使用法國窗和百葉窗呢?
為了解開謎題,先來探究一下具有陽台的西洋館在日本登場的背景。溯源而上,就來到在幕府末期剛開埠的長崎,以及橫濱、神戶等地的外國人居留地。
這裡是個小外國。日本歷經二百餘年漫長的鎖國之後,在安政元年(1854)開國,期待已久的歐美貿易商人由長崎等各通商港埠登陸。他們多數不是直接由母國來日,而是沿著已經形成的香港、上海等中國沿岸城市的外國人居留地,追求商機北上而來。處女之地利益雖大危險亦不少。不顧危險只有利益念頭而登陸的這些人稱為冒險商人(Adventure Merchant),是一群危險人物,例如由上海而來最早登陸橫濱,而得到「英一番館」之名的英國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正是在十數年前鴉片戰爭的幕後操控者。他們在採購生絲、茶葉等日本特產的同時,向當時處於內戰狀況的幕府與薩長陣營雙方販賣武器而獲得龐大的利益。
在此獲利的投注下,他們將自己所居住的市街整頓成像外國一樣。向幕府及後來的明治政府嚴格要求都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本當時所沒有的新式給排水道、洋式公園、點瓦斯燈等等。由日本方面的資金和外國方面的技術所建設的基礎上,他們投入自己的資金,建造教會、醫院、旅館、俱樂部、劇場、墓地,甚至是賽馬場。
由近代的給排水道到公園、旅館等建設,在日本都是第一次,撇開居留地這個半殖民地性制度的問題,他們決意將自己居住的場所建設成完全像歐洲的都市一樣。由長崎或橫濱遺留至今的外國人墓地亦可看出,因有埋骨他鄉的打算,也才有可能做出這樣的市街建設。
如此形成的小外國當中呈現二種光景。其一是港口周邊平地上的市街,以稱為「外灘」的海岸大道為中心,密集接連建造商館、旅館、俱樂部、關稅等建築,建物前面的步道上購物歸來的婦女讓傭人提著東西,自己撐著傘牽著小孩趕著回家,對面牽著洋犬的紳士邊走拄著柺杖在磚道上敲出篤篤的聲音。車道上四頭馬車向著外國公館疾駛而去,急於拉客的人力車斜向插入車道,馬車上飛出的英語謾罵聲與人力車上回敬的日語怒罵聲相互交錯。二車走後,跟著緩緩而來的撒水車使街道上的塵土歸於平靜。另一個是俯視外灘商業街道的山丘上的光景,沿著植有樹木與綠籬的石板斜坡拾級而上,可以看見油漆的大門,門內明亮的家屋和南側寬廣的草坪庭園。一邊觀賞右邊的玫瑰、左邊的龍舌蘭,一邊走到草坪底端,映入眼簾的是商館屋頂的一角與廣闊的海面。
外國的商人住在山丘山,然後在眼下的市街中工作,而此二種光景共同所見的就是陽台。山丘上的住宅面向海平面,平地的商館面向港口,都開放著廣闊的陽台。
外國商人稱呼建在山丘山附有陽台的開放性西洋館為小木屋(Bungalow)。現在的日本也稱呼在高原上木造的住宅設施為Bungalow,在此語彙所內含簡便而開放性的感覺上,加上南洋異國的風情,就會使人產生過去歐美冒險商人腦袋裡的Bungalow的印象。
雖然可以稱呼附有陽台的西洋館為Bungalow,但此語彙的感覺原只限於山丘山的住宅,並不包括平地的商館或旅館在內。同時,隨後出現的磚或石造附有陽台的正式建築物也難以含括在內。因此稱這種建築的形式為「陽台殖民樣式」(Veranda Colonial Style)。
歐洲有陽台嗎?
當人群湧入剛開埠的居留地,初次看到陽台殖民樣式的建築時,不禁會留下「這就是西洋」的強烈印象。當時的記憶在百三十年後仍然持續至今,大部份的人都會認為附有陽台的西洋館是從歐洲來的時尚建築,但實際上不論是巴黎或倫敦房子都不這麼蓋。
由語彙來看,也不是。陽台語彙為Veranda(或Verandah),不像是英語,追溯它的源流是印度的土語,先成為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不久也被接納為英語。此外「小木屋」(Bungalow)原來的語意為Bengal風格的住宅,意指東印度孟加拉(Bengal)地方原住民所建簡便而附有陽台的民宅。
在歐洲可以說並沒有蓋出陽台的傳統,但表面上看來有類似的建築形式。被視為歐洲建築起源的希臘神殿具有四周?繞的石造列柱,而文藝復興以後的樣式一般在建築物的前面會排設柱列(稱為Loggia或Porch)像陽台一樣,當住宅或商館採用Loggia時,如果只是遠眺時確實和陽台沒有不同。特別是英國由18世紀到19世紀,當採用希臘與羅馬建築為範本的新古典或希臘復興樣式(Greek Revival)大流行的時候,一般的住宅或市街建築都往前做出列柱。而恰好這個時期,正是在亞洲的外國人居留地上陽台大量產生的時候。
由希臘由來的列柱空間與非歐洲起源的陽台二者區分的重點,第一是二層樓造的建築是否由一樓到二樓都做成陽台。第二個重點是面積,陽台較寬廣的時候四周皆?繞著陽台,其面積占房子整體的比例較大。
比起是否在各房間前建造陽台與否,或是寬是窄等型態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此空間是否有在使用?陽台被當作日常生活的空間來使用,相對的源起於希臘的柱列空間只是為了美學的演出而已。
如果陽台非起源於歐洲,那麼是從何而來?
檢視地球上陽台殖民樣式建築較多分佈的地點,是位於非洲中央的海岸、印度、東南亞、東亞,以及南洋諸島、澳洲,甚至是加勒比海諸島和北美洲南部。這些地方都曾經是歐洲人的殖民地,或是其居留地設置的區域,同時接近赤道。由此可知,應是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人在所到之處,炎熱的地區所產生的建築形式。再進一步看具體的場所的話,分佈在那裡呢?有二處有力的候選地。一個是歐洲勢力為了追求亞洲的胡椒等香料而繞著地球東進,迂?過了非洲之後最初紮根之地的印度。Veranda與Bungalow二個語彙是當地語言的說法具有說服力。另一個是繞著地球向西進,渡過大西洋來到的加勒比海地區。
東南亞、東亞、澳洲的此類建築視為產自印度在地理上是容易理解的,而北美洲的此類建築視為是產自加勒比海亦容易理解。歐洲的研究者較強力認為印度起源論,另一方面美洲的研究者則認為美洲的陽台殖民樣式是該地獨自產生的。捌開美洲的不談,在亞洲不論是印度、東南亞或中國的南部在歐洲人來此之前已有高度的建築文化,建築採取了陽台狀的作法,所以不久之後來此的歐洲商人或殖民者在此地區紮根定居時,學習了當地的作法而做出附有陽台的新的西洋館的形式,這樣的想法十分自然。
但歐洲人並非來到亞洲就馬上在建築上蓋出陽台。最初來此的歐洲勢力是葡萄牙人,他們所建立的印度果亞(Goa)或中國的澳門(Macao)市街,當初皆與祖國同樣,在廣場周邊建造牆上只有開窗的家屋。較葡萄牙遲來一步的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馬尼拉等處設立據點城市,在此亦看不見陽台的蹤影。
與炎熱的奮?
建築蓋出陽台是英國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掌握出入亞洲主導權的18世紀後半以後的事情。
由日本人脫鞋的生活實例就可知道,起居生活是人類營生中最保守也最具強力持續之事,由英國而來的殖民者或貿易商改變了祖國傳統的作法,蓋出陽台之時一定有比傳統更強的理由。那就是風土疾病。
由比較涼爽的地區來到亞洲熱帶的歐洲人所面對的是炎熱氣候與病原菌,炎熱導致體弱,加上熱帶特產的瘧疾等無比強悍的病原菌,由無數蚊蟲媒介攻擊下是無法忍受的。像在初期的果亞,數年之後仍然延續存活的歐洲人據說只有六成左右。
為了防暑,只要將住屋蓋成開放式的即可,這件事只要在當地住一陣子就知道,但卻無法這樣做,是因為除了病原菌之外,另一個威脅是當地人恐怖的反擊。身為侵略者的歐洲人將自己的住家一樓作為倉庫,二樓的房間設置在鐵窗內成為自閉性的做法是不得已的。直到支配權力確立,防衛的需求消失的英國主導的時代來臨,住家才開始做成開放性的。
對於炎暑的對策,在尚未發明冷氣以前只有一法,就是防止直射陽光和改善通風。幸運的是在亞洲的熱帶地方,只要遮住嚴峻的陽光,在季節風的吹襲和海風吹拂下,出乎意外的涼快。當地的建築文化當然會形成這樣的手法,在建築物的前面架出深的屋簷設置半戶外的空間,或者做出像涼台一樣的開放空間。歐洲人則學習了當地的建築文化,在石材或磚材圍砌的歐式自閉性空間外側,架設深的遮陽措施,在其前端用柱子支撐。這就形成在歐洲壁式建築的外側加設來自亞洲南方木造建築的開放性空間。
效果立現,使得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在此發生。首先是成為熱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午睡場所。簡單的進食或午後的品茶、讀書或看報、朋友來訪時窩在籐椅上談笑風生。夫人也樂於在此刺繡或編織蕾絲。據說在印度,陽台的出現對歐洲人與當地人的溝通也有幫助,過去在室內的夫人自從花較多時間在陽台生活之後,才與在庭園工作的當地人沒有隔閡。
陽台附加在各個房間外側占極大的面積,就是為了這些用途。
在印度恐怕連飛鳥都會掉落的炎熱氣候中,採用了唯一可以健康生活的陽台之後,歐洲勢力的版圖才逐漸拓展到亞洲全域。由印度到東南亞,更進而著眼於北方來到中國,然後到了日本。
此路徑的前半部份現在還在解謎當中,後半段由中國傳到日本的事情已經明瞭。
中國南部的廣東(現在的廣州市)在1752年時開放了稱為「廣東十三夷館」正如日本長崎出島的荷蘭人商館「蘭館」一樣的貿易場所,直到爾後在1842年開放香港、上海等通商港口之前,成為中國與歐美聯繫的唯一窗口。在此地大約1800年左右首次出現陽台,由此進而移植到1842年因鴉片戰爭而開放的香港、上海,得到廣大土地的養分後,綻放最初的花朵。恰好大約這個時候,稍遲十二年開國的日本首先開放長崎、橫濱、函館等港口。在香港、上海迎接最初的開花期的陽台開始登陸日本,且登陸地點集中在長崎。這是因為與已有出島的傳統的長崎相較,橫濱和函館接受它的環境建設與判斷力都較遲緩之故。
陽台登陸長崎是日本開國六年後的萬延元年,西曆1860年,亦即葡萄牙人向東方開始航海之後的四百年,歐洲的建築夾帶著陽台來到地球另一端的島國日本。
經過如上所述的途徑,由長崎開始到橫濱、神戶等處的外國人居留地上,由山丘上到海岸大街上,產生了陽台殖民樣式建築成列的獨特景象。
二. 在日本的開花
各式各樣的形態
由南方渡海而來登陸日本的陽台殖民樣式建築,除了最初在長崎等通商口岸肥沃的田野開花之外,也開始出現在別的地方。
幕府、各藩乃至於明治的新政府著手產業與制度的近代化,聘雇許多外國人作為指導者,而為他們所建的住宅亦附有陽台。然後不只是外國人住宅到了明治10年代後半也在日本人之間廣傳開來,在新時代的領導階層之中,也出現在和風的住宅一隅建造接待賓客之用附有陽台的時髦洋館。
如此,陽台殖民樣式成為裝飾日本近代建築史最初的花朵,其具體的形貌,可分平面計畫、技術、設計三方面說明。
平面計畫
平面基本上為簡單的矩形,然後搭出陽台。搭出的方法,由最簡單的前方一面陽台例子(J.K.Hassam邸.M35),到為數較多的三面陽台例子(奧瑞圖邸(W. Oruto).慶應元年或2年),甚至是四面圍繞陽台的例子(鹿兒島紡績所技師館.慶應元年或2年)各式各樣。
一面陽台的例子較常見於市街中的商館或小規模的住宅,在市街當中所以左右較無餘地,而小住宅房間數量少所以只要一面陽台。規模較大的住宅向東、西側亦蓋出陽台,成為三面陽台。在陽光也照不到的北側也搭出陽台的四面陽台類型為何會出現?這是因為近赤道之處,太陽由南也由北每半年交替照射的關係,這種類型也傳至日本。
技 術
最初在長崎登陸的陽台殖民樣式建築,沿者山丘上或海邊形成光輝明亮的洋風市街,但是剝開這種洋風建築的外表來看內部的技術,就可見日本傳統的技術隱藏其中。立木柱,其上架設傳統的和式屋架,然後在此骨架上做土牆,塗上白灰泥裝飾,使其看起來像歐洲疊砌式構造(石構造或磚構造)的外表。
使用歐式技術之處只是附有通氣孔的石造抬高基座、磚砌的暖爐與煙囪、陽台木構材上的油漆、菱形格柵、玻璃和百葉窗而已。抬高的石造基座是在南洋為了防止濕氣而發展起來被採納的做法。暖爐在南洋只是配合房間格式的裝飾而已,煙囪並無開孔,但在日本確實做出實用的煙囪。雖然是個小技術但卻不可忽略的是古拉巴邸(Gurabar House)或詹姆士邸使用的菱形格柵【圖1-9-6】。由斜向項細長的板條組成的菱形格柵,常應用在使通氣性良好的陽台天花板與樑柱之間,給予陽台的空間輕快的表情。菱形格柵起源於世界何處尚未可知,但象徵陽台的開放性格的細部做法就是菱形格柵。
登陸長崎之初的技術是在細節處使用外來技術同時骨架是傳統做法,促成如此結果的原因是在開埠以後急速需要大量的建設,承包工程的日本大木匠師依據外國人提供的簡單圖面,發揮其之前就有的傳統技術手藝,以木造技術仿造疊砌式構造外形的結果。
此種登陸日本最初的木造陽台殖民樣式的遺構,至今仍有古拉巴邸與鹿兒島紡績所技師館流傳下來。
但如此木造技術並非一直興隆,隨著外國人居留地的進展,在香港、上海等中國較先進的居留地上已經普遍使用的磚石疊砌構造與洋式木造屋架的構法【圖3-8】也傳到了日本。在長崎古拉巴邸建後六年所蓋的菱格氏之弟的宅邸(Ringer House)(M2左右.【圖1-6】)已展現良好的石砌牆壁與列柱。在開埠較長崎、橫濱晚十年的神戶,從開始就已建了許多像沃胥?霍爾(Walsh Hall)商行一樣正式的石造或磚造的陽台殖民樣式建築。
帶來這種正式的洋式技術的人士是由中國通商港口而來的歐美技術人員與中國的工匠。在亞洲的通商口岸有一群像候鳥一樣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他們在先行開埠的中國的居留地上完成一件工作之後,為了追求新的機會也來到日本。他們幾乎只在所到之處留下姓名,由何處來又去了何處皆不知,幸運的具有代表性的英國青年沃特斯(Thomas James Waters)是唯一清楚來歷的,於第三章詳述。歐美的技術者著手的只有建設業的經營與設計工作,實際上在現場切割石頭疊砌磚塊的是日本與中國的工匠。在東南亞或中國的外國人居留地,所鄰接的一定有中國人密集居住之處,他們從事歐美人決對不做的洗衣業等服務業,或是建築、家具等匠人的工作,成為支撐外國人居留地的另一隻手,如此二重的結構也被帶到了日本。日本的大木匠師、石匠或水泥匠由歐美的技術者直接教導,也由和中國的工匠一起工作之中,習得石造或磚造的技術,不久之後就可以獨自做好所有的事。
設 計
領導日本陽台殖民樣式建築設計的是在中國通商港口展開的英國系統的建築樣式。在中國最早的通商港口出現的廣州十三夷館,在1800年左右引進了英國的帕拉底歐主義(Palladianism)樣式及新古典樣式,成為歐洲建築樣式在東北亞畫時代的第一步。1842年香港、上海開埠以後,出現攝政樣式(Regency Style),使得居留地上矗立著一棟棟略顯單調的白色圓柱的建築。
日本的開國正好是這個時期,由攝政樣式帶頭,帕拉底歐主義樣式和新古典樣式也傳入日本。以現存的遺構而言,有一排石頭列柱的菱格邸【圖1-6】是屬於攝政樣式,而具有三角形山牆玄關凸出立面的泉布觀【圖3-7】是帕拉底歐主義樣式的例子。以上三種樣式都是在英國喬治王朝(Georgian)時期流行的建築樣式,統括稱為喬治王朝樣式(Georgian Style),但在日本開國的時期,英國的喬治王朝已結束,進入維多利亞王朝(Victoria)時期已經30年。前一時代的建築樣式延遲抵達日本。
陽台殖民樣式幾乎皆為英國系統,例外的有些美國系統或法國系統的設計也實際上出現過。明治元年中落成的長崎美國領事館【圖1-7】,同樣附有陽台,做法卻和同時期的英國系統有相當的差異。首先建築不落在石造的基礎上,陽台像日本民宅的外側廊道一樣只是鋪上木板的樓板。最醒目的是牆壁的做法,不像古拉巴邸那樣以灰泥壁仿做疊砌式建築的外觀,而是在木造的骨架上釘上木板並以油漆裝飾。這是在下一章會詳述由來的雨淋板(日本稱為「下見板」)的做法。雨淋板及鋪木板的陽台都是美國陽台殖民樣式的特徵。被認為是法國系統的西鄉從道邸【圖1-8】,也不像英國系統那樣使用灰泥壁,而是與美國領事館相似釘木板牆,但重點不在這裡,是在陽台的欄杆、柱樑之間、屋簷處的裝飾。這些地方都是以木板鏤空纖細的紋樣,做成像蕾絲一般的裝飾。這種蕾絲狀的飾板,不像是由印度到日本的英國系統所產生的,由全世界的分佈狀態來看,應該是法國的木造作法傳到加勒比海地區,與陽台結合,然後經過太平洋飄洋過海到達日本的。推測經手設計者是後面會談到的列斯卡司(J. Lescasse),如果是法國人列斯卡司個人帶來的設計,此個案的獨立性就容易理解了。
古拉巴邸述說的事情
日本陽台殖民樣式建築在亞洲也相當多。已經看到的技術包括木造與疊砌式構造,在系統上不只是英國,也有美國與法國系統加入,種類很多。又如石造的菱格邸或泉布觀所見到的設計及施工水準都很高。以殘存的狀況來看,19世紀中葉的房子保存狀態良好的有近十棟,是亞洲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由陽台殖民樣式在地球上移動的軌跡而言,日本只是途經留痕的地方而已,卻是如此種類豐富,保存狀態良好,宛如陽台殖民樣式的生態小島一樣。
這種想法在探訪建立在長崎山丘上的古拉巴邸【圖1-9】之後就會更加深刻。最大的特徵是平面計畫【圖1-10】,背離陽台殖民樣式基本型的矩形,各房間向外呈圓形突出,採取三葉草形的構成。此構成是伸展向海的山丘尾端處建造住宅的最佳解答,任何房間皆三面向外,打開窗戶的話可見海面與綠色的景觀越過陽台向三面開展,而三面吹來的風也穿透房間。
加上居住的舒適感覺,陽台重覆凹凸而展開的外觀,輕巧而富變化,視覺上很好。
如此古拉巴邸的特異性很早就受到日本研究者的注目,認為可能是在亞洲的那個地方形成的形式再傳到長崎來的。但由近年來的田野調查的結論來看,似乎不對,在古拉巴邸之前,無論是歐洲或是亞洲並無如此不可思議的平面的建築。
在中國鼓浪嶼外國人居留地上的?豐銀行支店長邸(1870年代.【圖1-11】)例外的也採取三葉草型平面,同樣在山丘的尾端面向海面,似乎這才是原型,但事實恰好相反,古拉巴邸較之更早建好。
三葉草型可以說最早是在長崎誕生的。
三葉草型的古拉巴邸的風味,當你沈坐在陽台的籐椅內,向外眺望時才能真正體會。寬廣的陽台向左向右凹凸重覆展開,木造的圓柱忽隱忽現的排列。由沈坐的椅子視線向上,可見到菱形組構的天花板逐漸彎曲,輕輕的包被陽台的空間。在菱形的天花板與支撐它的屋簷前端的柱子與柱子之間,同樣由菱形組構的圓拱像蕾絲編織般的掛著,在對面展開海面與綠色景觀。越過山丘的風,彷如吹拂過根根立柱與菱形編織木條而吹過陽台。在亞洲誕生的陽台被介紹到英國時,當地的人感受到輕快、明朗、光與風、豐富的自然這些南方的印象,在英國南部休養地區的住宅上設計陽台狀的突出物,隱含著從未見過的南方的東西,這種英國人的南方浪漫主義在當地並未做出像古拉巴邸那樣漂亮形式的例子。
為何在亞洲開埠商港中不過是小型港口的長崎,為何誕生像珠玉一般的陽台殖民樣式建築呢?
首先,是因為建造業主湯瑪斯?古拉巴(Thomas Gurabar)的能力。他是蘇格蘭出身的年輕商人,夢想創業,以遠東為目標,經由上海來到開埠歷史較短的長崎,成為貿易商人。正逢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他為亞洲的市場收購過剩的武器,轉賣給幕府和反幕府兩邊的陣營,同時買賣茶葉和生絲,獲得非常大的利益,在上岸不滿三年期間成為長崎第一的商人。他也是英國第一個亞洲貿易商怡和洋行在長崎的代理人,像該洋行在過去的鴉片戰爭中獲得巨額的財富一樣,古拉巴也渡過了最危險的難關獲得最大的利益。他是將亞洲的冒險商人的宿命最活現出來的人物。或許古拉巴在俯視長崎港口的山丘上,為了自己身為長崎的「支配者」所適合的城堡,而追求陽台殖民樣式最佳的傑作。說它是「城堡」並不是比喻,實際上落成後還在庭園排設大砲而惹來幕府的抗議。
除了業主的企圖,另一個原因是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中長崎獨特的地理位置亦有關聯。
活躍在東南亞開埠商港舞台上的歐美貿易商,並無日本、中國、朝鮮等國界的意識,在海洋所聯繫的同一地區中自由往來,其中日本具有休養地的角色。與長崎相連的雲仙,具有以他們為賓客對象而開發的歷史,與橫濱相連的輕井澤的萬平旅館或三笠旅館的住宿名簿上,可以看到每兩行就有一行是住在香港、上海的歐美人的簽名。對居住在非常炎熱的香港、上海,以及東南亞的貿易商人而言,在北邊的日本是在氣候、水與自然方面都受惠的美麗寶島嶼。由印度繞過東南亞,經過香港、上海逐漸北上的冒險商人們,在第一次踏上長崎的土地時,也許在感受到涼爽的空氣與風景的同時,應該有已經到了世界盡頭的成就感。
這個長崎,以及陽台殖民樣式的潮流,因孕育出三葉草型的古拉巴邸,而明朗的浮現出來。
如上所述,以幕府末期的通商港口的古拉巴邸為始,各式各樣的陽台殖民樣式建築被建造起來。然後,進入明治時期以後日本人學習它而在各地嘗試建造附有陽台的西洋館,有時產生和洋折衷的奇怪的設計。如此,由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陽台的流行潮直到了明治10年代末尾。但是明治20年以後,在文明開化的熱潮結束後,意外的發現令人困擾的事情。在不輸給熱帶的炎熱夏季還好,到了冬季陽台只是暴露在寒冷氣候中,而且還妨礙了溫暖的陽光照入房間。這是南方的做法的極限了。這時,無論日本人或外國人,逐漸在自家陽台的柱與柱之間嵌入玻璃窗。現在參訪神戶的異人館,所看的大概都是嵌有玻璃的陽台,是後來改造而成的。好處是陽台因一面玻璃的有無,就可以把適合南方的陽台變成適合北方的溫室。
因為這種不適合氣候的原因,加上明治20年以後,由歐洲直接學習建築的日本人建築家開始活躍,他們排斥附有陽台的簡陋的殖民樣式。
定居神戶而活躍的英國人建築家漢士爾(Alexander N. Hansell)在明治20年以後為神戶的外國人所設計的房子,仍繼續利用日本優良的大木工匠技術建造陽台殖民樣式建築,留下漢士爾邸(Hansell House)(M29)、哈撒姆邸(Hassam House)(M35.【圖2-6】)等優秀的作品,日本的陽台殖民樣式在他的作品之後就消失了。
第一章 繞著地球向東轉來到日本
-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
一.附著陽台的西洋館
在亞洲
古老的西洋館附著陽台(Veranda)。
在熊本作為宣教士住宅的詹姆士邸(James House)【圖1-1】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四年所建,在東京西鄉山所建的薩摩藩出身的海軍大將西鄉從道的住宅是明治10年代的建築,創立同志社大學的新島襄的小型住宅是在明治11年建在京都御所一旁。
陽台這個有親和力而又眾所周知的語彙,主要是附屬在住宅上,但事實上比所想像的範圍還大,無論是在信州佐久的中?學校(M8.【圖4-9】),在甲州的東山梨郡役所...
作者序
兒童時代我就喜歡工作或建造行為之類的遊戲,現在還是喜歡,為了將來能成為有名的現場監造人而進入了東北大學的建築學科。然而此志願到了二十歲前後化為虛無,而更想研究歷史,幸好當時的建築學科有建築史這個領域,就往此方向前進,大學唸到第六年的時候,撰寫了小論文《山添喜三郎傳》。三添喜三郎是在明治六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的時候,最早由政府派遣到海外的大木匠師,回國以後成為宮城縣技師。由文獻記錄,到墓地現場的調查,又由墓地找到遺族,去到他出生的漁村訪談耆老的記憶,藉由這樣的作業而了解歷史有趣的地方。
拿著這本小論文,拜訪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的村松貞次郎老師,進入研究所接受老師的教導,爾後二十幾年之間,由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館到昭和初期的現代主義,持續地調查研究日本近代建築。這期間,在建築偵探或路上觀察方面因為很有趣而消耗了不少精力,樂趣與歷史研究之間的對立並未帶來苦楚,反而兩方面都不斷擴大,後來發現決定研究歷史當初的晦暗氣氛也不知不覺的蒸發了。
剛開始學習建築史的時候,閱讀了這個領域的學生皆知的太田博太郎的著作《日本建築史序說》,感銘身受。然而這本書只談到江戶時代,並未提及明治以後之事。心中雖未想說「太好了」,但開始思考那麼我來寫日本近代建築史序說好了,同時也想脫離太田老師的歷史敘述中那種像運動選手一般的明快主義,或是近代主義的客觀性,而想撰寫更主觀且混入臆測樂趣的歷史。
撰寫通史必須知曉一貫的事實關係,當我瀏覽明治以後建築相關的雜誌與書籍,拜見有名建築家的遺族收藏的資料,走訪現存的建築,這樣做一點休息一下的結果,已到了四十後半的年紀了,情急之下在三年前的暑假開始撰寫本書,好不容易才完成。
既然是通史,參考了許多的論文與著作,在本文中無法一一陳明,在此列舉這些研究成果的學者姓名,聊表感謝之意。
戰前已著手此領域的是堀越三郎。戰後刻畫出可稱為第一次近代建築研究時代的世代有恩師村松貞次郎、稻垣榮三、?田泉、遠藤明久、?本勝比古、山口廣、近江榮、谷川正己、?戶實、小野木重勝、桐敷真次郎、草野和夫、山口光臣、林野全孝、川添登、菊地重郎、石田賴房、石田繁之介諸位老師。與我十分親近如同兄長一樣的研究者有伊藤三千雄、前野堯、佐佐木宏、越野武、長谷川堯、福田晴虔諸位老師。同時期的研究者、與我一起走過研究之路的有堀勇良、鈴木博之、河東義之、清水慶一、竺覺曉、初田亨、角幸博、石田潤一郎、山形政昭、藤岡洋保、木村壽夫、渡邊俊一、御廚貴、土田充義、三枝進、畔柳武司、瀨口哲夫、松葉一清、松波秀子、稻葉信子、大川三雄、藤谷陽悅、內田青藏、越澤明、柴田正己、植松光宏、高?猛、吉田鋼市、井上章一、揚村固、高橋喜重郎堀內正昭、中川理、足立裕司、中森勉、澤田清、中川幸治、馬克.布魯提耶、狩野勝重、崔康勳,此外還有藤原惠洋、水野信太郎、西澤泰彥、泉田英雄、村松伸、青木信夫、井上真美、丸山雅子、時野谷茂、中川宇妻、西山宗雄諸氏。其他仍有許多人的研究成果為本書的血肉。同時近二十年來一起走訪各地的攝影家增田彰久氏提供了多數的照片,使本書更容易閱讀了解。
四年前岩波書店的川上隆志氏來訪時所委託希望的是建築或都市的閱讀品味方面相關的內容,但很爽快地就答應我改為通史這種較為堅硬的東西,使得本書得以見世。而對於閱讀我一向不治潦草的文字、協助校正的各位關係人在此文末表達謝意。
而在完成本書之後,希望自幼比起寫文章而言更喜歡實際做東西的我,能拓展更多那樣的工作。
兒童時代我就喜歡工作或建造行為之類的遊戲,現在還是喜歡,為了將來能成為有名的現場監造人而進入了東北大學的建築學科。然而此志願到了二十歲前後化為虛無,而更想研究歷史,幸好當時的建築學科有建築史這個領域,就往此方向前進,大學唸到第六年的時候,撰寫了小論文《山添喜三郎傳》。三添喜三郎是在明治六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的時候,最早由政府派遣到海外的大木匠師,回國以後成為宮城縣技師。由文獻記錄,到墓地現場的調查,又由墓地找到遺族,去到他出生的漁村訪談耆老的記憶,藉由這樣的作業而了解歷史有趣的地方。
拿著...
目錄
第一章 繞著地球向東轉來到日本∣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
一、附著陽台的西洋館
二、在日本的開花
第二章 繞著地球向西轉來到日本∣雨淋板殖民樣式與木骨石造
一、釘木板的白色西洋館
二、北海道開拓與美國
三、另一個向西走的殖民樣式
第三章 冒險技術者的西洋館∣洋式工場
一、日本的產業革命與建築
二、沃特斯傳
第四章 匠師們的西洋館∣擬洋風之一
一、木骨石造系擬洋風的誕生
二、灰泥系擬洋風的盛行
第五章 文明開化的花朵∣擬洋風之二
一、雨淋板系擬洋風的出現
二、文明開化建築論
第六章 御聘建築家之活躍∣歷史主義之導入
一、最初的正統主義
二、孔德教授訪日
三、安德與布克曼的介入
第七章 日本人建築家之誕生—歷史主義的學習
一、何謂歷史主義
二、英國派
三、德國派
四、法國派
五、國家與建築
第八章 從明治到大正—自我覺醒世代之表現
一、對於理論的覺醒
二、與傳統的抗爭
三、新藝術運動
四、發現實用的大陸美洲
第九章 新世紀的歷史建築—美國派的興盛
一、美國派的興盛
二、歐洲派的復興與歷史主義的顛峰
三、新感覺派
第十章 社會政策派—都市和社會之問題
一、耐震構造和防火
二、震災復興計畫
三、住宅問題
第十一章 現代設計—由表現派開始的
一、何謂現代設計
二、日本現代設計的起點
三、巴洛克裝飾社和後期表現派
第十二章 初期的現代主義∣包浩斯派與柯比意派
一、風格派及包浩斯派的由來
二、反主流的柯比意派
三、戰爭與建築
後記
譯後語
名詞對照
第一章 繞著地球向東轉來到日本∣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
一、附著陽台的西洋館
二、在日本的開花
第二章 繞著地球向西轉來到日本∣雨淋板殖民樣式與木骨石造
一、釘木板的白色西洋館
二、北海道開拓與美國
三、另一個向西走的殖民樣式
第三章 冒險技術者的西洋館∣洋式工場
一、日本的產業革命與建築
二、沃特斯傳
第四章 匠師們的西洋館∣擬洋風之一
一、木骨石造系擬洋風的誕生
二、灰泥系擬洋風的盛行
第五章 文明開化的花朵∣擬洋風之二
一、雨淋板系...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