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國家書評會文學獎 傳記類首獎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Autobiography
對我父親而言,過去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停駐之處。
在那個遙遠的象限裡,生命的顏色依然能從孩童的純真目光中窺探而出。
伊拉克北方一處遙遠邊陲,一群庫德猶太人在偏僻的山麓地帶生存了近三千年,群山環繞、與世隔絕的環境讓他們一直保有耶穌在世時所說的語言——亞拉姆語。他們大都不識字,與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伊拉克北部的崇山峻嶺間毗鄰而居,和諧共處。約拿.薩巴爾就誕生在這群古以色列失落部族的後代子民之間。他在一九四○年代外界的政治與族群紛爭打破群山屏障,讓故鄉原有的和諧一夕生變之後,克服所有艱難險阻,輾轉來到美國,成為受人景仰的語言學教授,致力保存自己的民族語言及文化傳統。約拿的兒子雅瑞珥在洛杉磯出生長大,他討厭父親怪異的移民習性,逐漸與父親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兒子來到人間,他才驚覺,自己竟對家族的過往和血脈毫無所知;於是,他決定帶著父親,踏上家族當年的來時路,重返那座遙遠的河中之城——札胡……
《父親的失樂園》是一個家族四代歷經六十年,地域橫跨伊拉克、以色列、美國三地的的真實傳奇,也是一部關於包容與希望的生命寓言。雅瑞珥.薩巴爾在這部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中,帶著父親重返家族原鄉,孕育古代文明的神祕搖籃,撼動當代世局的敏感戰區——伊拉克。在群山荒漠間的層層追尋過程中,他尋找的不僅是家族的根源及父子關係的和解,更從回溯家族六十年間的嬗遞榮枯,帶引出人性的脆弱與堅強,族群及信仰間的和睦共容可能,以及少數族群為了保有本有文化所受的試煉與悲歡。書中呈現的不單是中東地區文化歷史的長篇紀實,更是一則關於寬容、理解與希望的動人真實故事。
一部傳記、回憶錄,一部細膩重建、關於消失的人群與地域的歷史,情節如同小說般織就而成的傑出報導。
作者簡介:
雅瑞珥.薩巴爾 Ariel Sabar,
美國布朗大學畢業。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史密森雜誌》、《哈潑雜誌》、《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月刊》;他同時也是《華盛頓人》編輯。薩巴爾目前任教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並在多所大學開課,講授新聞報導及寫作法。
《父親的失樂園》為薩巴爾的首部著作,榮獲由九百名書評者組成的閱讀協會頒發的「美國國家書評獎」,同時也獲得禮拜場所圖書館協會頒發「羅達圖書獎」,表彰其文筆之優美及對心靈成長的卓越貢獻。除本書外,亦著有Heart of the City一書。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旅居法國多年,分別於巴黎七大、里昂二大及高等社會科學院攻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目前於台灣及法國從事英法文翻譯及商務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一個偉大且深刻的故事,探究家庭與傳統在一個鮮為人知的文化中代表的意義。」 ——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充滿詩意、激盪人心的新回憶錄……作者以不可思議的寬容與慈悲,寫下父親的動人故事。」 —— 《世界猶太文摘》(World Jewish Digest)
˙「感人肺腑、讓人驚嘆的故事,描繪出一個瀕臨死亡的古老語言,以及依然在其中若隱若現的生命之光。」 ——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優雅典麗,餘音繞樑。作者父親的人生同時也是一部深刻的歷史,一本精彩的語言學入門,和一則關於救贖的回憶。」 ——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發人深省、扣人心弦之作。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讀者眼前魚貫而過……薩巴爾家族共同喚醒過往的記憶,讓讀者隨之浪跡到書中浩瀚時空,細嘗箇中滋味。」 —— 《Elle》雜誌
˙「引人入勝的筆調描繪出一段啟迪心靈的奇妙之旅,橫跨文化、家族與記憶的種種藩籬。書中沿途風景強烈而懾人,將觸動所有讀者心田深處。」 —— 《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無比出色,無法抗拒……故事內容饒富作者對敘事與細節的細膩著墨,但故事的核心仍是作者那顆熾熱的心。這位人子帶著滿心的愛,探索他與父親之間關係的深層意涵。」 —— 《普洛維敦斯紀事報》(The Providence Journal )
˙「大師般的敘事手法,讓人彷彿坐在營火邊,聽著庫德說書老人對聚精會神的村裡孩童講述傳說故事。這本書讓我們不禁盼望世上所有人父人子皆能動身探索自己的天堂。」 —— 《紐約晨報》(am NewYork)
˙「作者以動人的私密筆調,引領我們走入庫德斯坦猶太人的生活……書中文字如此精準且情感洋溢,讀者難以相信那些塵封舊事他竟未及親身經歷。」 —— 《哈達薩雜誌》(Hadassah Magazine)
˙「這本書恐怕會讓你徹夜不眠……從第一個字開始,薩巴爾就讓讀者為之神魂顛倒……他描述的故事如此感人、撼人、驚人,讀者將不禁讚嘆人類心靈的無比韌性。」 —— 《洛諾克時報》(The Roanoke Times)
˙「他鉅細靡遺地揭示一個家族和民族的歷史……薩巴爾給了我們一個極為珍稀且寶貴的東西——一個關於家庭與傳承的寓言,值得永傳後世。」 ——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高超的敘事技巧宛如出自一名黎凡特說書人……作者編織出一個色彩繽紛的故事,其中穿梭著身穿蓬褲、頭戴包巾的奇妙人物……經過嚴謹考證的文字使情感洋溢的回憶錄展現出新聞報導的精準度,美索不達米亞的想像色彩更添其中奇幻魔力。」 ——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個令人讀了回味再三的故事……為了真正瞭解約拿的人生,我們必須認識庫德猶太人兩千七百年的歷史,而作者以大師筆法,將這段歷史娓娓道來。世界歷史和家族故事淋漓盡致地相互交織,讓本書令人愛不釋手。」 —— 《猶太新聞週刊》(Jewish News Weekly)
˙「充滿感情的探索……兼具回憶錄、報導與想像的特質,巧妙重現庫德猶太人失落的世界。」 —— 《書頁書評》(BookPage)
˙「一部引人入勝的回憶錄,不僅是一篇家族史詩,同時精闢地檢視了一個無比珍貴的失落族群。」 —— 美國圖書館協會半月刊《書訊》(Booklist)
˙「這本行文瑰麗優美、內容感人肺腑的著作藉由巧妙結合族群歷史與個人家庭傳記的手法,訴說出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約拿.薩巴爾在三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間被拉扯、撕裂,他的人生旅程充滿驚人的斷層,犀利地揭示一位移民經歷的蛻變,以及走過的試煉與悲歡。」 —— 薩米.史姆哈(Sammy Smooha)博士,二○○八年以色列社會學大獎得主,《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在以色列》(Arabs and Jews in Israel)作者
名人推薦:˙「一個偉大且深刻的故事,探究家庭與傳統在一個鮮為人知的文化中代表的意義。」 ——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充滿詩意、激盪人心的新回憶錄……作者以不可思議的寬容與慈悲,寫下父親的動人故事。」 —— 《世界猶太文摘》(World Jewish Digest)
˙「感人肺腑、讓人驚嘆的故事,描繪出一個瀕臨死亡的古老語言,以及依然在其中若隱若現的生命之光。」 ——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優雅典麗,餘音繞樑。作者父親的人生同時也是一部深刻的歷...
章節試閱
50. 彌賽亞來了 Coming of the Messiah
我是蜜黎雅莎芙塔(savta,奶奶)的長孫,也是她孫子輩裡最早結婚的一個。可 是當我在二○○一年、也就是那篇文章刊出後大約一年前往耶路撒冷時,距離我上次 見到她已過了十四年。
美國的親友都勸我和梅格延後這趟行程。在我們出發前幾個星期之間,阿拉伯和 以色列的衝突到達頂點,美國媒體上滿是驚悚的報導和血腥照片。後來我覺得我的擔 心有點蠢,畢竟我不是以色列人刻板印象中那種神經兮兮的美國人吧?此外,我們還 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嚮導:那年夏天,我父親也在耶路撒冷,準備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 發表論文。
我們抵達以色列後第三天,一名自殺炸彈客在耶路撒冷市中心一家披薩連鎖店內 引爆一顆裝滿鐵釘的炸彈,造成十五人死亡,其中七人是兒童。
「我們別再出門了,」梅格說。 於是,我們不上館子也不去觀光景點,每天晚上都跟蜜黎雅莎芙塔一起度過。 我父親在耶路撒冷的高級住宅區雷哈維雅租下一層公寓,這個區就是他母親多年前到希伯來大學教授家打掃的地方。我們每晚都會以和蜜黎雅從前工作路線相反的方 向,從雷哈維雅徒步走往她在卡塔蒙的住處。她目前在這個住了半個世紀的庫德人城區裡的住所是一間一房一廳的小公寓,位在一幢多數房客都是銀髮老人的樓房裡。
第一個夜裡,我們爬上燈光昏暗的樓梯,看到蜜黎雅坐在沙發上沉思。我欠身在 她頭上親了一下,將她嬌小脆弱的身體抱進懷裡。她抬頭看我,眼裡閃爍著溫暖的光 芒,那個奇妙的樂音隨即從她口裡流瀉而出:她說起亞拉姆語。她說的每個字詞似乎 都以深沉的喉音展開,再以哀怨的長母音結束,彷彿義大利語與阿拉伯語交織而成的 小調。「她在為我們祝福嗎?」我問父親。我從來沒能了解她在喃喃說些什麼,對我而 言,那些如歌般的神祕語句一直就像古代象形文字的口述版本。
「不是,」父親回道,「她是說,她不敢相信你真的來了。她看到你走進來的時候 說了一句『彌賽亞來了』。」
我忍住哽咽,試著微笑。
一個彌賽亞回來救贖她的族人。我差點就完全忘了我的 族人!十四年來,我和奶奶只說過幾句話。我回到洛杉磯老家時,父親會把話筒交給 我,接著我就會透過噼啪作響的電話線路,隔著十個小時的時差,聽她以亞拉姆語說 出一串祝福話。「你就穿插幾句『阿門』吧,」父親說,「這樣她會很高興。」那時, 我乖乖說了阿門,然後繼續過我的生活。
事實上,我並非唯一容易忽略奶奶的人。她沉默寡言,也不願意加入公寓大樓裡 其他老太太的閒言閒語。這裡有三個老太婆閒話特別多,她們老愛坐在大門口附近的 長椅上,斜眼看著那些訪客來來往往的鄰居;我父親懷疑她們的眼神不懷好意。
我們到奶奶住處時,有些鄰居會來和父親打招呼,順道認識我太太,但他們在進 出之間幾乎連對駝著背躲在角落的奶奶點個頭都沒有。她早已精通消失在人群中的藝 術。有一天晚上,我們帶了晚餐過去,那是姑姑準備的安息日前夜大餐,但奶奶拒絕 跟我們一道吃。她坐在陽台邊一張小椅子上,那裡大概是整層公寓裡距離餐桌最遠的 地方。
「拜託,請她來一起吃,」梅格懇求我。
「不必多此一舉,」一位姑姑說,「她不會過來的。」 奶奶身體已經非常孱弱,無法再下廚烹煮她拿手的庫德葡萄葉飯捲、熱起士扁餡餅、庫貝酸湯等招牌菜,但她還是堅持遵守等大家都吃完她才吃的傳統。只有等到所 有人都離開餐桌後,她才會從剩菜中盛一小盤東西吃。
*** *** ***
一九八七年,我的爺爺拉哈明昏迷不醒了好幾個月,而後感染肺病,在贖罪日前 幾天過世了。他生前在以色列一直無法成功創業,人生最後幾年的工作是在以色列的 重要軍事設備生產商塔斯公司的員工餐廳當收銀員。
退休為他帶來某種程度的安逸生活。他加入退休老人俱樂部,到那裡聽聽演講, 有空時就到泳池游個幾圈。艾雅拉姑姑最近跟我喝咖啡時告訴我,「他過世時,蜜黎雅 奶奶說,『在他的墳裡倒點水吧,你們知道他很喜歡玩水。』但她說那句話的時候,我 感覺語氣裡有一絲嫉妒,好像她覺得丈夫這輩子過得太快活了。」丈夫多年前對她的 那些無謂指責,彷彿絲絲縷縷的毒素,讓夫妻倆的關係變了調,後來他們的感情就一直恢復不了了。
不過,獨自生活也不容易。由於奶奶不太理解物品的價格,錢也數不清楚,無論 是上超市買菜或到銀行辦事,對她而言都是個考驗。除了早上在樓下的交誼廳跟一群 房客一起活動以外,她很少跟其他人見面。她跟那些房客共處時,大多也只是在一旁 喝茶,聽他們閒聊小孩的八卦。
從任何標準來看,蜜黎雅都很有成就。我父親和他的弟弟夏倫都是有名的大學教 授;莎拉在洛杉磯的希伯來語成人班授課,艾雅拉則在新澤西州的教猶太學童希伯來 語;尤里住在以色列北部一座莫夏夫(moshav,合作式屯墾區)的一所學校擔任副校 長;亞夫拉姆則是銀行貸款部的經理。可是蜜黎亞在交誼廳跟鄰居聚會時從不提到他 們。離開札胡、來到遙遠的以色列那麼多年了,她依然相信誇耀自己會招致邪惡之眼 的報復。
她非常想念約拿買給她和拉哈明住的景觀公寓。當拉哈明帶她改住到這棟幾條街 外退休老人住宅區的簡陋公寓時,她覺得自己失了根,心裡異常寂寞。她懷念小孩環 伺在旁的聲音,討厭讓外人照顧她的感覺。
「可是媽,妳年紀真的大了,」艾雅拉告訴她。
「又沒有其他人那麼老,」蜜黎雅指的是她的新鄰居們。 拉哈明去世後,她繼續做了一段時間的菜。安息日來臨前的星期五下午,她會帶著一盤豐富的菜餚前往某位失明鄰居的住處,常常不發一語地直接把菜餚擺在他的餐 桌上。但現在,準備週五晚餐也已變得太辛苦;她的腿部血液循環不良,小腿總愛犯 疼。她出現了一些潰瘍問題,得擦抹抗生素藥劑。她拒絕服用醫生開的處方藥。由於 沒辦法在床上找到舒服的睡姿,她半夜裡乾脆起來,搬一張塑膠椅到陽台上坐著凝望 星星。
每當親戚帶食物到她的住處,她內心就會一陣酸楚,因為廚房曾是她的權威不受 任何人挑戰的地方。雖然她嘴巴上不說,但大家都知道她覺得他們帶來的外賣食物是 一種侮辱。我猜想,那些東西也殘酷地提醒了她,過去已經永永遠遠地逝去了。在她 此生將盡之際,她的身體如同人生之初那般地脆弱無助,再也無法哺餵她所愛的小 孩。
蜜黎雅的小腿日益腫大,體力也迅速流失,於是她請我父親幫忙禱告,讓她早點 離開人世。父親作不到。這位不識字的女士一直是他的靈感繆思、他的資深顧問。雖 然約拿靠著自己努力奮鬥,爬到學術界頂層,但在那些編纂新亞拉姆語—英語辭典的 漫長歲月裡,每當任何字意讓他疑惑,或難以掌握某個微妙的語言細節,他都是打電 話找媽媽尋求解答。
蜜黎雅非常喜歡和家人回憶過往,從如今只存於記憶中的遙遠時空裡挖掘色彩斑 斕的人生故事。但近年來,隨著朋友陸續逝去、小孩各奔東西,她身邊會接觸到的人 對這些東西也沒什麼興趣了。
*** ***
「奶奶,妳記得哪些小時候的事?」
那年夏天,我太太在我們與蜜黎雅莎芙塔共度的第二個夜裡問了她這個問題,由 我父親負責翻譯。「聽說妳生了十二個小孩,」梅格繼續問,「妳記得他們出生的情形 嗎?」
當時是梅格在兒童心理診所駐院實習的最後一年。「親愛的,妳現在是在度假 喔,」我正想這麼告訴她,但我還沒能開口,就看到奶奶坐直了身體,眼睛發亮,彷 彿一個長久被人遺忘的木偶忽然感覺到師傅又開始扯動她的拉繩。接下來的連續四個 夜裡,她帶領我們踏進一篇充滿大災難與小勝利的人生史詩——毫無預料地嫁給她幾 乎不認識的堂兄;她的第一個孩子被人擄走,接著又有五個孩子陸續在幼年死去,而 另外六個活下來的孩子又是如何長大成人。
說著故事的奶奶閃閃發光,有如注滿燃油的燈台。 在第四個夜裡,父親告訴她梅格很喜歡游泳。我們那天稍早去了一家旅館,在泳池裡游了幾圈。
「啊,」奶奶以亞拉姆語說,「梅格是個 kalbid maya。」
父親聽了一愣。kalbid maya——海中之犬——這不就是他被《X 檔案》製作單位找 去翻譯「海象」這個詞時臨時編造的近義詞?當時他假定那是他發明的新詞語,現在 他知道自己恐怕錯了。
「媽,我問妳,kalbid maya 確切的意思是什麼?」我父親邊說邊從襯衫口袋掏出 紙筆。
「意思就是像梅格這樣愛玩水的人啊,」奶奶回答。
「喜歡游泳的人?」
「對啊對啊,」奶奶說。她的手伸到面前揮動著,似乎在說,這麼簡單的東西你 怎麼不知道。
父親振筆疾書。 隔天晚上我們不能到奶奶家,因為尤里叔叔計畫帶我們參觀他住的莫夏夫屯墾區
附近的村莊。「我覺得你們不應該去,」奶奶聽了邊抗議、邊用力晃著她的手,彷彿在 驅趕妖魔。「這樣不好。」尤里住的屯墾區位在以色列北部一片綠意盎然的山坡,當時 附近的阿拉伯村莊正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我們是跟尤里一起,沒事的,依媽,」父親說道,「我們後天就會回來看妳。」 可是奶奶堅持她的想法。「你們為什麼要去?這樣真的不好。」 我們不太明白她的態度為何那麼強硬。小時候我已經到尤里叔叔家玩過很多次,根本沒什麼問題。我心想,老祖母就是愛杞人憂天吧。 我們道別時,奶奶坐在夜裡躺睡的沙發上。看了幾個小時電視後,她經常累得沒力氣走回隔壁的臥房。可是,這天晚上,她似乎是中了邪。她用助行器把撐起身子, 跟著我們走進外面的走廊,而後一路走下樓梯。這趟路照理來說她是沒力氣走的。
助行器的鋁質支架擦過地板,奶奶口中不停冒出祝福的話語。「上帝保佑你們的旅 途,」她又對梅格和我說,「願你們九個月後添個寶寶。」
我們已經走到街上,但還清楚地聽到奶奶對我們和對上帝的呼喚。她的身體已經逐漸從蒼茫的世間隱褪,但她堅定的聲音卻在那個夏夜裡迴盪不去。
*** *** ***
隔天一早,電話響了起來,我聽到父親在隔壁房間輕聲說話。接著有人敲我房間 門。我打開門,看到父親穿著睡衣站在門外,面色凝重,全身頹垮,雙臂像是掛了啞 鈴般沉甸甸地垂在身側。
「奶奶昨晚走了。鄰居今早在她的沙發上發現她。」
「我很難過,阿爸,」我起身抱住父親,淚水湧現眼眶。 我們搭了計程車回到奶奶的住處。她的身體被人以床單蓋住,鄰居發現後還沒有人移動過她。父親拉開床單,凝視著她的臉龐,接著蓋了回去。看到奶奶的身體似乎 只是床單底下的一小塊枕頭,我第一次明白她有多麼嬌小,禁不住一陣哽咽。
陸續趕到的親友們進進出出,忙著安排葬禮。那天太陽曬得兇,公寓裡異常悶 熱。不久後,有人開始遞食物給大家吃。一個十多歲的表弟到奶奶房間裡小睡。下 午,奶奶的遺體依然在客廳沙發上,大家似乎沒有特別去注意她,彷彿那只是一堆舊 報紙。最後,兩個庫德葬儀社的人終於出現,將遺體抬進靈車的後車廂。葬禮在隔天 舉行,地點是耶路撒冷丘陵地帶的吉瓦特沙烏爾(Givat Sha’ul)公墓。多年前,她的孩子 們在他們父親的墓旁買下了一塊地。
遺體沒有進行防腐處理,也沒有納棺,埋葬地點也沒有蓋墓穴。她彎彎的身子包 裹在一襲簡單的連身裙裡,放進——感覺上像是用丟的——滿布岩石的褐色泥地中。蜜 黎雅莎芙塔就此成為這座被人稱為「札胡城」的庫德猶太人公墓的永久居民。
庫德斯坦人沒有記載出生日期的傳統,不過,按照我父親的計算,她去世時應該 是七十九歲。
親戚們轉眼間開始闡釋她往生代表的含意。他們認為蜜黎雅之所以決定離開,是 為了阻止我們到危險的北部地區;死亡是她為了保護後代所做的最後一次犧牲。她死 前並沒有病入膏肓,根據醫療記錄,她也沒有處在任何疾病末期狀態。所以除了那個 原因,她還有什麼理由選在此時離開人間?
這個說法充滿詩意,但我不確定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另一種可能是,她害怕孤獨 地死去。終其一生,蜜黎雅一直被別人拋棄。在她還小的時候,母親就永遠離開人 間,把她留給殘忍的後母。她太快把第一個孩子送給奶母哺餵,結果小女兒就此人間 蒸發。約拿跟她說從耶魯畢業後就會回到她身邊,但後來卻決定不回以色列。莎拉跟 著大哥的腳步移民美國,艾雅拉隨後也走上這條路。拉哈明在十多年前告別人世,不 過早在那之前三十年,他在感情上就已拋棄她了。蜜黎雅的一生中有太多次原本應該 只是短暫的告別,最後卻變成永遠的分離。
她稱我是彌賽亞——救世主。如今我不禁心想,她的語意是否帶有某種反諷。我 過了十四年才回到以色列看她,我們連續四個夜裡聽她訴說她的人生點滴,歡聲笑語 中不斷懇求她繼續分享更多故事。我姑姑告訴我,這麼多年來,大家都已經懶得問她 那些事了。我們問的問題讓她感覺到被愛、甚至是被崇拜,可是現在我們卻要離開她。的確,我們告訴蜜黎雅我們不過是離開一天,但大家說話不都是如此?她知道,一天很快就會變成更久。很快地我們就會回到美國,老祖母們和她們的故事在那裡一 下子就會散佚在空氣中。
終其一生,奶奶在不斷遭到遺棄的過程中感覺無助、孤獨。她去世時,或許終於 得到一點寬慰。短短四天裡,蜜黎雅莎芙塔成為全家人的中心,她就是要在這種被親 情擁抱的幸福狀態下,含笑離開人間。
50. 彌賽亞來了 Coming of the Messiah
我是蜜黎雅莎芙塔(savta,奶奶)的長孫,也是她孫子輩裡最早結婚的一個。可 是當我在二○○一年、也就是那篇文章刊出後大約一年前往耶路撒冷時,距離我上次 見到她已過了十四年。
美國的親友都勸我和梅格延後這趟行程。在我們出發前幾個星期之間,阿拉伯和 以色列的衝突到達頂點,美國媒體上滿是驚悚的報導和血腥照片。後來我覺得我的擔 心有點蠢,畢竟我不是以色列人刻板印象中那種神經兮兮的美國人吧?此外,我們還 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嚮導:那年夏天,我父親也在耶路撒冷,準備在一場學術研...
目錄
引言
第一部.札胡
1. 名字的玄機
2. 河中之島
3. 一本亮晶晶的書
4. 爛玉米
5. 長輩的預謀
6. 染布師傅的兒子
7. 拇指小姑娘
8. 女人的用處
9. 向先知禱告
10. 一步路也不白走
11. 失落在亞述的大地上
12. 與天使說話
13. 猶太人原本就是阿拉伯人
14. 加號和減號
15. 高山是我們唯一的朋友
16. 僵在巴格達
17. 吊刑
18. 讓哈吉說話吧!
19. 這次實在幫不上忙
20. 去他媽的書
21. 讓我的族人走吧
22. 合宜的文明程度
23. 上帝自有安排
24. 伊拉克郵票
第二部.以色列
25. 親吻大地
26. 猶太會堂都在哪裡?
27. 赫茨爾的大鬍子
28. 你是庫德人?
29. 我們可是全札胡最棒的
30. 約翰.薩維治
31. 夢遊走出窗外
32. 人類的兄弟情
33. 黃金做的女人
第三部.亞拉姆語
34. 我們的話
35. 分裂句型
36. 全世界都屬於上帝
37. 妳的het和ayin跑哪去了?
38. 揚棄自身傳統的泉源
39. 流散與救贖
40. 對活生生的方言進行系統性描述
41. 奔向他鄉
第四部.耶魯
42. 輓歌的語言
43. 直落深井
44. 傳道任務
45. 一支紀念蠟燭
46. 他們可是國王?
47. 猶如奇幻仙境
第五部.父親與我
48. 失去聲音
49. 哈布爾河上的好萊塢
50. 彌賽亞來了
51. 聖約
第六部.歸鄉
52. 札胡水長流
53. 時光之旅
54. 哈布爾河
55. 親吻你兒子們的眼睛
56. 土耳其糖果或約旦杏仁
57. 天堂賜予的禮物
58. 追尋親人的鬼魂
59. 恐怕會出亂子
60. 問題很棘手
61. 瀕臨崩潰
62. 「那個猶太女孩還活著」
63. 真假莫辨
第七部.不是尾聲
64. 失樂園
65. 摩卡冰沙
66. 薩巴的音樂
銘謝
作者訪談
延伸討論
參考書目
引言
第一部.札胡
1. 名字的玄機
2. 河中之島
3. 一本亮晶晶的書
4. 爛玉米
5. 長輩的預謀
6. 染布師傅的兒子
7. 拇指小姑娘
8. 女人的用處
9. 向先知禱告
10. 一步路也不白走
11. 失落在亞述的大地上
12. 與天使說話
13. 猶太人原本就是阿拉伯人
14. 加號和減號
15. 高山是我們唯一的朋友
16. 僵在巴格達
17. 吊刑
18. 讓哈吉說話吧!
19. 這次實在幫不上忙
20. 去他媽的書
21. 讓我的族人走吧
22. 合宜的文明程度
23. 上帝自有安排
24. 伊拉克郵票
第二部.以色列
25.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