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提供天下篇這一把金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可以開啟漆園的神奇世界,更可據以盱衡道家者流的原始與要終。再者,推斷天下篇初稿乃莊周晚年所完成,並非荀卿「序列著數萬言」,後來闌入莊書成為「天下篇」者,按荀子著書態度之嫉濁激憤,究竟與莊子天下篇之「莊語」迥異其趣。
另外,再論天下篇所傳正是道家的思想,毋庸置疑;而「惠施多方」以下是否屬天下篇問題,但須質之二事,便可迎刃而解。一則,惠施的方法論,乃百家學術共享的資源,名學自然成為當時的顯學;再則,揆諸史乘(如國策﹑呂覽),知惠施忠君輔政,愛惜民力與官費,以至懷抱氾愛萬物的高度理想,莫非與古道術「以仁為恩」相毗鄰﹖此所以天下篇以惠施作結,其章法佈局,更見深閎矣。
最後,揭示天下篇影響後世至深且鉅者,舉其犖犖大端,則莫先乎「內聖外王之道」此一名義。蓋中國之一切學術,一切思想,稽考前言往行,大率歸本內聖外王而取精用宏。
本書特色
★天下篇屬《莊子‧雜篇》,為《莊子》最後一篇,旨在評論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瞭解先秦思想及歷史的參考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是百家爭鳴前,也就是道術尚未為天下分裂的較早時期,是瞭解我國哲學思想重心及其基本關懷的重要作品。
★莊子天下篇本是一部南華真經的具體而微,同時也是一幅先秦學術、百家思想發榮滋長的卷軸,一派百川灌河的瓌瑋氣象。
作者簡介:
楊日出
1942年出生於臺南縣新營郡柳營庄小腳腿保健組合宿舍。畢業於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及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班。歷任斗六中學教師,師專講師,嘉義大學副教授;現為嘉義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教學之際,偶亦不敢太疎於筆政。比年所撰除《楊慎生平及其文學》外,另得〈明楊慎興教寺海棠詩析疑〉,〈論杜甫詩史與史家四長〉,〈明人楊升菴的讀書與寫作生涯考論〉等篇,常思用此就教於大方之家。
章節試閱
緒 論
自有生民以來,吾國學術之足以振古與夫思想之足以鑠今者,其在東周乎!
蓋東周之前期由於「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學術漸行流落民間,甚至諸夏之外,思想亦以無力統一,得獲自由。故孔子博愛行仁,懸三代五帝之郅治為大同理想,而老子絕學不仁,舉遠古樸素之小國寡民為無為境界,至於戰國初期倡兼愛、非攻,背周道而行夏政者,此又墨子之苦行主張也。其後,周室益衰,各家學說蠭起,皆欲以其學術移易天下,百慮激盪,而學術思想亦愈見分歧矣;惟所謂「分歧」,以之言諸侯力政,王綱廢弛,誠屬陵夷衰微之象,若就全體文化而論,未始非民智進步之徵。況其時學術思想之紛然雜陳,但有偏全之異同,緩急之立論,絕非實質之支離;殆諸子百家之隱有所本者,莫非六藝之所該也;然則諸子之所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用恣肆其說者,似為萬殊,實總歸六藝之一本耳。夫六藝者,彌綸天地,知通疏遠,凡宇宙人生之真理,幾靡不備載,而百家既各得道體之一端,就其所見到處,逐漸推廣,或變本而加厲,或踵事而增華,對於六藝,頗多知新創革,互有發明,相得益彰,吾國自古及今,至精之政論,至深之哲理,至美之文章,遂並在其中,百世之後,所以研窮終不能盡,而周秦之際,所以為吾國文化最燦爛,學術思想最興盛之時代者,當緣此也。故錢賓四先生以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厥在先秦時代,其言云:
大要言之,中國學術思想之態度與傾向,大體已奠定於先秦。一曰大同觀,王道與覇術,即文化的世界主義與功利的國家主義之別也。先秦思想趨嚮前者,以人類全體之福利為對象,以天下太平為嚮往之境界,超國家、反戰爭。秦漢大一統政府,在當時中國人心目中,實已為超國界之天下也。二曰平等觀,階級與平等,即貴族主義與平民主義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後者,而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之主。舉其著者,如孔子之孝弟論、忠恕論,墨子之兼愛論,惠施之萬物一體論,莊周之齊物論,許行、陳仲之並耕論、不恃人食論,孟子之性善論,荀子之禮論,皆就全人類著眼,而發揮其平等觀念之深義者也。三曰現實觀,天道與人道,即宗教與社會之辨。先秦思想趨嚮後者,莊老之自然哲學,其反宗教之思辨最為徹底。人生修養之教訓,社會處世之規律,為先秦學說共有之精采。教育主於啟發與自由,政治主於德感與平等,對異民族主於與我同化與和平,處處表示其大同之懷抱,此乃先秦學術共有之態度,所由形成中國之文化,摶成中國之民族,創建中國之政治制度,對內、對外,造成此偉大崇高之中國國家,以領導東亞大地數千年之文化進程者,胥由此數種觀念為之核心,而亦胥於先秦時期完成之也。
錢先生以史學之觀點,自「大同」「平等」與「現實」三方面考察先秦學術思想之重要性,認為先秦各家之趨嚮者,不論人生、社會、教育、政治,同以此數種觀念為之核心,是吾人又知諸子百家之分別流派,自有其始末因果之意義也。
先秦四百餘年間之學術思想,其影響後世至深且鉅,既如上述矣,吾人今日欲自故籍中,專擇一論述此期學派之著作,俾能得其真相,識其大觀者,則莫若莊子之天下篇也。新會梁任公云:
批評先秦諸家學派之書,以此篇(按指《莊子‧天下篇》)為最古,後此有《荀子‧非十二子篇》及〈解蔽篇〉、〈天論篇〉各數語,有《淮南子‧要略》末段,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附論各家,有〈太史公自序〉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有《漢書‧藝文志》中之〈諸子略〉。天下篇不獨以年代之古見貴而已,尤有兩特色,一曰保存佚說最多,如宋鈃、慎到、惠施、公孫龍等,或著作已佚,或所傳者非真書,皆藉此篇以得窺其學說之梗概。二曰批評最精到,且最公平,對於各家皆能擷其要點,而於其長短不相掩處,論斷俱極平允,可作為研究先秦諸子學之嚮導。
「最古」固不必「至善」,然而對所批評對象之面貌,其目所親覿,耳所傳聞者,往往自有後人所不能及者,〈非十二子篇〉等所評諸子之家數與範圍,似乎多而且廣,然皆不如〈天下篇〉之「頗能絜當時學派之大綱」也。其尤為重要者,當是其批評態度。《荀子》書中,按其內容,大約總以「性惡」為思想基石,凡所立論,不免失之激切。《淮南子‧要略》與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所講的是當代之學,而不是述古之學」,亦純以漢初文、景二代實際政治為思想背景,已不復先秦學術思想之舊觀。《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原本劉歆《七略》,向、歆父子值漢武崇儒之後,身為宗室,又為儒者,不崇儒是反功令而自小其道,且其時所謂「儒」亦與春秋戰國以來之儒似是而實非,居心有偏,所論不能醇正可知。至於《韓非子‧顯學》一篇,顯「覇術」之學耳,推〈顯學〉否認民知之有用,其論學之心術猶如其法術,明矣。乃反觀《莊子‧天下篇》評判諸家,分百家之學為六派,各述其要旨,評其得失,辨析微芒,見高而識遠,文奧而義豐,為後世論學者所取法,其批評之態度,不師成心,率任自然,力求客觀超然,豈有「毀人自譽」之理?
而其批評之目的,由於既未有前述諸人之背景與動機,又深知學術思想分派之真相,乃發為「內聖外王」之說,以之闡「道」之量,而持以為揚搉諸家之衡準,並以之深包大道之本,以為「百家雖裂道於多方,而大體未始有離也」。是故,將欲以上古學術思想分類學史之嚆矢稱斯篇亦可,將欲以之直接觀照諸子,亦可,又將欲以之反求莊子平生志趣與人格之卓絕超逸者,亦無不可也。
職是之故,後世凡知充實不已之學者,於追跡南華逍遙之餘,斷不忽於天下一篇之微言大義,甚且更視此篇為莊子書之代表。今人張默生云:
天下篇,是古代論學術派別的一篇最重要的文字,就是脫離開莊子書,也可稱得起一篇獨立的偉著;不過總觀這篇的立論,却可當得莊子書的一篇總序。莊子是主張齊物的人,所謂物論,大半是指當時各家的學說,他在本書的各篇中,雖是恣意攻擊或嘲笑各家的學說,但沒有明顯的為他們確立一種地位;而在天下篇中,才明明白白的把各家學說來了一次嚴正的批評,甚且連他自己也批評在內。
所謂「恣意攻擊或嘲笑各家的學說」,正是莊子「恣縱不儻」之一面,世俗之人對此謬悠、荒唐、無端崖之言辭,果真能意會其「天鈞」乎?尤以一曲之士,昧於莊子之正言若反,不能暢其宏旨,而妄竄奇說,故莊子不得已復著天下之篇,隱括其精意,逕用言傳;天下既已大亂,苟欲以學術濟之,此其時矣,何能「無言」?雖然,莊子之英文偉詞固卒歸於「言無言」也。
天下篇之批評各家,一改本書中其他各篇之「剽剝」,而出之以「嚴正」者,當是此篇之批評各家,立意非但不在排遣諸家學說,反而臚陳其精粗得失,用供採擇,同時又自然藉此建立一己之學說?然則莊子全書之深柢與精蘊,胥在是篇存焉。清郭嵩燾云:
天下篇莊子自言其道術「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首篇(按即逍遙遊篇)曰逍遙者,莊子用其無端崖之詞以自喻也。
謝无量云:
莊子之大義,在於逍遙肆志,無為而自得。
今人王叔岷先生亦云:
莊子本五十二篇(見漢志,及《呂覽‧必己篇》高誘注),今所存者,僅郭象刪訂後之三十三篇,然其大旨,尚可尋索。天下篇莊子自述,言其「上與造物者遊」,其書第一篇,又以逍遙遊名,審此遊字,義殊鴻洞。詳讀各篇涉及遊字之文,尤復不少,其一切議論譬喻,似皆本此字發揮之。故天下篇自述,歸結亦在此字,則莊子辭雖參差,而此遊字,實可以應無窮之義而歸於大通之旨也。
諸家學說咸思遊於道術之領域而以有為之故,每自遠於道術,獨莊子學說知無為之大用,知無待之所以遊無窮,以是最近道術。故莊子之大意,固於天下篇評莊周一段,足以見之,亦必就天下篇之全文而得其意,始可曲盡其神妙之致,然後於莊子一書之要,庶幾可以謂之「思過半矣」;故或有以此篇為〈莊子要略〉之變名者(說見譚戒甫〈現存莊子天下篇的研究〉)。郭子玄以為莊子「為百家之冠」者,或亦由於天下篇之堪於提挈莊書之總綱,究詰莊子之原委耶?其序《莊子》之言云:
夫心無為,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豈曾設對獨遘而游談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然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子玄註莊子,後世或有「郭象注莊子,抑莊子注郭象」之疑惑,殊不知郭象之所以為郭象,即緣於其人對莊子之深具特識,卒成注莊一家之言,故「自有莊子以來,善讀其書者,莫司馬遷若;善註其書者,莫郭象若」也。前述子玄注莊子序所言之「應」「化」「冥物」「游談方外」以至「明內聖外王之道」,細玩其意,莫非天下篇之「莊語」差可該之?故天下篇之足為莊書之冠,一如莊子之為百家之冠也!唐君毅氏云:
為此文者,其心胸至博大而高卓,而所嚮往之古之道術,亦為六通四闢,而至全備,而能稱神明之容者。故其文章,亦見一超出于諸子之上,而更加以涵蓋之氣象,而為一綜貫諸子之學,而論之之大文也。
唐氏此語假「原道」之觀點,所見之天下篇其文章其氣象有如是者,是繼熊十力氏之見解,更抉發其微,而駸駸乎有以天下篇為諸子弁冕之勢歟?實則近古之學者,即多以為天下一篇,該括萬物之義,用表莊子救世之心者,又明陳深並直截指出,天下篇為「平易倘蕩,疎暢繩墨之文也」,則「繩墨」者,諸子之學之繩墨,不亦明乎!
居今之世,吾人若欲考求先秦學術思想之崖略,探究中國學術思想源流,則索之簡冊,莫能先乎莊子天下篇也。故近人顧實氏於其《莊子天下篇講疏》自序乃揭櫫此意,其言云:
莊子天下篇者,莊子書之敘篇,而周末人之學案也(舊曰學案,今曰學術史)。不讀天下篇,無以明莊子著書之本旨,亦無以明周末人學術之概要也。故凡今之治中國學術者,無不知重視天下篇,而認為當急先讀破也。
又云:
嘗謂世界三大思潮,歐西思潮本於哲學的論理的觀念,印度思潮本於宗教的信仰的觀念,中國思潮本於社會的學問的觀念,不觀其會通,無以融合世界之文化。而中國群經百家言,大本大宗,無不取象於天地神明之德,以成其內聖外王之業,然典籍美富,浩瀚難稽。獨此天下篇,不盈一握,展卷即是。
中國思潮本於社會的學問的觀念,觀天下篇之蕃息畜藏,方術之盛行,可知甚確,而中國群經百家言之大本大宗,信亦可以由天下篇「內聖外王」一言而蔽之。
緒 論
自有生民以來,吾國學術之足以振古與夫思想之足以鑠今者,其在東周乎!
蓋東周之前期由於「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學術漸行流落民間,甚至諸夏之外,思想亦以無力統一,得獲自由。故孔子博愛行仁,懸三代五帝之郅治為大同理想,而老子絕學不仁,舉遠古樸素之小國寡民為無為境界,至於戰國初期倡兼愛、非攻,背周道而行夏政者,此又墨子之苦行主張也。其後,周室益衰,各家學說蠭起,皆欲以其學術移易天下,百慮激盪,而學術思想亦愈見分歧矣;惟所謂「分歧」,以之言諸侯力政,王綱廢弛,誠屬陵夷衰微之象,若就全體文化而論,...
作者序
夫莊子天下篇固莊子書中之神奇者,亦天下書中之神奇者也;乃後世暖暖姝姝之士,或壽陵學行之餘子,恆昧乎莊生知本之意,而相率逐其幻怪之名,則彼且數數然將化神奇為臭腐矣。是以清陸樹芝曰﹕「自來說莊者只因看此篇不明,故于南華大旨茫然。」而吾人亦可得而言之,曰﹕「只因看此篇不明,故于古代天下之學術思想茫然。」亟思明其所不明,此則本篇論文之所由撰述者也。茲簡介其要,約有四端﹕
爰自今本莊子之置天下篇於雜篇之末也,學者不免師其成心,以謂非莊生之醇;實則天下篇精蘊獨到,不僅莊子之具體而微者,矧亦堪於「鉗揵九流,括囊百氏」(借成玄英〈莊子序〉語);按其脈絡,皆足以稽其實質,而祛除惑乎名者之失,亦所以明莊子之達道也。此其一。
天下篇之作者,趙宋以降,疑之者漸眾,而認為非莊生所作之議論,迄於晚近,幾有甚囂塵上之勢,然而或持一隅之詞,或作想當然耳之臆,卒未能犂然有當於人心;今綜觀天下篇其思想特質、其批評方式、與文體組織、產生時代等,斷斯篇之原稿乃深契道家思想要妙之莊周,其晚年之所作,亦所以明莊子之體道也。此其二。
莊子雖「恣縱不儻」,而天下篇立論之要本既歸於老子道德之言,且二人之道,就義理或校勘而論,皆「未至於極」,與大易終於「未濟」之意,若合符節,則以莊生為「毀人自譽」之說可寢矣;至於諸子是否出於王官,亦可由天下篇「古之道術」一語獲致若干啟示。凡此皆可循分析與比較之途徑,以證成天下篇「衍義精確」之不虛,亦所以明莊子之論道也。此其三。
一語而能包擧中國全部學術者,即天下篇所謂「內聖外王之道」也。惜一般人皆以平常語忽之。今則詳其原委,發其隱約;至莊生或道家歷來不見諒於士林者,倘知有取於天下篇之莊語,則其誤謬亦當可迎刃而解。天下篇對後世之影響有如是者,亦所以明莊子之合道也。此其四。
然則,莊子之所好者道也,內聖外王之道也,不亦明乎?余雖嚮慕斯道殷矣、久矣,而未嘗知道之微旨。迨比年負笈本所,聞瑞安 林師耀曾授中國學術流變中老、莊之遺風而悅之,嗣又以莊子天下篇之重要見喻焉,至是而中心乃稍有所得,遂不揣謭陋,勉成斯篇。余之操觚期間,荷蒙 林師之詳予審稿、諄諄指點,並時獲諸位 師長之垂詢關注以及 雙親大人與內子王秀鈴老師之多方鼓勵與支援,方得以南北行役於悤悤兩載之間,今且修業期滿在即,則其感激之情,何翅春氣之弘大,秋水之浩蕩!
夫莊子天下篇固莊子書中之神奇者,亦天下書中之神奇者也;乃後世暖暖姝姝之士,或壽陵學行之餘子,恆昧乎莊生知本之意,而相率逐其幻怪之名,則彼且數數然將化神奇為臭腐矣。是以清陸樹芝曰﹕「自來說莊者只因看此篇不明,故于南華大旨茫然。」而吾人亦可得而言之,曰﹕「只因看此篇不明,故于古代天下之學術思想茫然。」亟思明其所不明,此則本篇論文之所由撰述者也。茲簡介其要,約有四端﹕
爰自今本莊子之置天下篇於雜篇之末也,學者不免師其成心,以謂非莊生之醇;實則天下篇精蘊獨到,不僅莊子之具體而微者,矧亦堪於「鉗揵九...
目錄
緒 論 1
第一章 天下篇之地位 9
第一節 天下篇在莊子書中之地位 9
一、特出於外雜篇中 9
二、不僅與寓言篇同功 11
第二節 天下篇與莊子書之關係 12
一、與內七篇相得 12
二、與外雜篇相發 16
第三節 天下篇在道家以及諸子中之地位 28
一、綜貫道家學說 28
二、涵蓋百家思想 36
第二章 天下篇之作者暨其產生時代 45
第一節 作者問題之討論 45
一、莊子本人所撰 45
二、莊子門人、後學所為 53
三、深於道之儒者所作及其他 56
第二節 作者及其時代之商榷 59
一、自此篇之思想特質觀察──為道家 60
二、對此篇為儒家或荀卿所作之質疑 65
三、自此篇批評方式及文體組織等觀察──實出莊子 70
四、自此篇之產生時代觀察──當莊子晚年 77
第三章 天下篇之分析與比較 83
第一節 天下篇立論所自及有關問題之分析 83
一、此篇立論所自 83
二、此篇出現之問題 88
第二節 注家所見天下篇之分析 97
一、義理方面 97
二、文章方面 102
三、校勘方面 107
第三節 第三節天下篇與周末、秦漢間各家論列諸子之比較 112
一、天下篇與荀子非十二子篇 112
二、天下篇與韓非子顯學篇 116
三、天下篇與淮南子要略篇 118
四、天下篇與司馬談論六家要指 120
五、天下篇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122
第四章 天下篇對後世學術思想之影響 129
第一節 「內聖外王」觀念之形成 129
一、「內聖外王之道」釋義(附圖表) 130
二、晚周以後儒法各家「內聖外王」之觀念 135
三、邵康節「內聖外王」之觀念 139
四、王船山「內聖外王」之觀念 141
五、其他 147
第二節 若干謬誤之澄清 149
一、揭櫫「恣縱不儻」思想之真義 150
二、可證莊子思想具有科學精神 153
結 語 157
參考書目擧要 161
緒 論 1
第一章 天下篇之地位 9
第一節 天下篇在莊子書中之地位 9
一、特出於外雜篇中 9
二、不僅與寓言篇同功 11
第二節 天下篇與莊子書之關係 12
一、與內七篇相得 12
二、與外雜篇相發 16
第三節 天下篇在道家以及諸子中之地位 28
一、綜貫道家學說 28
二、涵蓋百家思想 36
第二章 天下篇之作者暨其產生時代 45
第一節 作者問題之討論 45
一、莊子本人所撰 45
二、莊子門人、後學所為 53
三、深於道之儒者所作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