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安立 / 夏偉、魯樂漢
定價:NT$ 1000
優惠價: 88 折, NT$ 880
本商品已絕版
中國近代史的顛覆與挑戰:
從乾隆的世界主義到鄧小平的重返世界,從慈禧的自強夢到習近平的中國夢,國、共兩黨不願告訴你的近代史!
歷史課本不會這樣講的 中國近代史
挑戰並顛覆國共兩黨的 正統論史論
史學家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天安門》
作家 張戎《慈禧》《毛澤東》——鼎力推薦
【單書介紹】
冊一: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崛起的中國會往何處去?」
乾隆之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這250年,已給出答案。
顛覆國、共兩黨的中國近現代史,隆重問世。
英國《衛報》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作者文安立為美國歷史協會最高榮譽得主,漢學界深具洞見的傑出學者,史景遷、朱嘉明、張戎、楊照等人,一致推薦。
乾隆年間,中國曾處於全球外交的中心,國力鼎盛,海內外承平。20世紀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又站上一個新的頂峰。未來的中國它會何去何從?它重返盛世之路是暢行無阻亦或是窒礙難行?有國際關係和中國近現代史背景的文安立,他認為:中國在這從帝國轉變到現代國家的250年,其中多次的內部動亂與躁動的對外關係,已給出答案……
這段歷史要從乾隆談起。大清帝國的國力在18世紀達到鼎盛,乾隆14年(1750年),大清帝國已經鞏固了全中國的統治,並把帝國的統治範圍擴張到中亞、西藏、以及東亞沿海從朝鮮到緬甸諸小國。滿洲皇帝和前人不一樣,對於帝國的對外關係訂出規範,在外交體系中,北京處於中心地位,本區域全都明確承認大清的霸主地位。
然而巔峰無以為繼。自乾隆後期,滿清的聲望便逐漸大受傷害。文安立指出:清朝的統治者已經失去交易、妥協的天分,變得愈來愈脫離清廷之外的世界。而此後的世界,就是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帝國艱難地尋求現代國家轉型的偉大歷程,直至今日仍然躁動不安。中國的近代史並非像國、共兩黨所簡化的那樣,是被動挨打的屈辱歷史,而是帝國更早地與資本主義現代性接觸的故事,也是帝國藉著和外部世界的互動而發生自身蛻變的歷史。作者指出,在尋求現代性的歷程中,如果暴力和破壞曾扮演重要角色,那麼來自內部的暴力和災難也遠比外部所施加的更為嚴重。
從乾隆到鄧小平,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就不斷地波動變化:日清戰爭、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冷戰等等,這些都使得帝國陷於各種外在和內在的不安之中,這不僅僅是處於羞辱和憎恨的情緒,也在於它被迫調整之前在世界外交事務中所確立的三個原則:正義、講究規則,以及中國中心論。
這250年的歷史是彼此有內在邏輯聯接的歷史:越南1978年攻打柬埔寨,鄧小平發動懲越作戰。鄧小平在北京,一定想到兩百年前乾隆朝的清越戰爭,以及乾隆皇帝未能贏取此役如何傷害到自己的歷史地位。1870年起的李鴻章,引領朝廷輸入西方技術,希望直到中國強大到足以自衛之前,能夠不陷入戰爭,而20世紀30年代的蔣介石也曾面臨此種抉擇。乃至於北京保護今日北朝鮮政權三代移交的心理,正可以和清朝作為朝鮮保護國之立場對抗日本互為對照。
有些熟諳歷史的評論家認為,亞洲、或至少是東亞,正在回到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其他國家都順服接受中國的權力象徵。這是中國追尋的目標,然而這可能達到嗎?即使250年前的情勢與今天的情勢有相似之處,文安立也不認為會是如此。他深刻地指出:「今天中國若試圖主宰及控制其鄰國,將面臨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民族主義掛帥,而非普世主義當家。」作者強調:縱使中國試圖重新參與外部的世界,它因為發展而產生的諸多內部衝突,也使得它被拖回到與外界隔絕的泥淖中。作者還指出,當下的中國試圖重複著古代的朝貢體系或國與國單一外交關係,這在當今世界格局中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250年來,中國已經變成蛻變成夾雜著帝國和現代性的混成社會。它的一部分向外看,尋找機會,一部分向內看,注意危險。本書預測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可能會如何發展。它會變得像融合了不同族群並控制了鄰國的美國嗎?還是會像英國或俄羅斯一樣放棄帝國的虛名?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東亞歷史中,中國對我們來說最是最重要的國家,而《躁動的帝國》這本書將有助於你深入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與未來,以及它複雜的內在動力,如何與它的周邊(如北韓、日本、越南,還有台灣)發生關連。
如何讓歷史在重演時,不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國躁動不安的狀態,從哪裡來?又去向何方?本書將帶給我們無數的例證與啟發。
冊二: 《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西方譽為顛覆、挑戰 中國官方近現代史敘述力作,
英文原書由藍燈書屋推出,引起西方世界巨大反響,
史景遷等史學名家與重要媒體一致推薦盛讚。
一八四二年至今,在中國追求復興的漫漫長征中,
魏源、馮桂芬、慈禧太后、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朱鎔基和劉曉波,這十一位具有象徵意義的知識分子、思想家、政界領袖、維新派、革命者、異議人士,被召喚出場,擔任嚮導,
他們都是這齣中國追求富國強兵的現代化大戲裡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一八四二年是官方版中國近代史的元年。在過去一個半世紀裡,中國的失敗屈辱一直是凝聚中國民族主義的粘著劑,即便到了今天,中國已經坐擁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仍未能治癒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潰的心理創傷。
在《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這部顛覆性和開創性的著作裡,作者指出,中國跌跌撞撞地走過帝王統治、軍閥割據、共和制和共產主義已經有一個半世紀,而其領導人的統治思想也歷經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和資本主義,但這些相互衝突的體制和意識形態都未能定義這中國。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中,唯一永恆不變的價值,就是追求「富強」這一法家箴言、尋求偉大復興。
十一個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被作者召喚出來,輪番出場,接力走完中國追求現代性復興大戲的漫漫長征。他們分別是魏源、馮桂芬、慈禧太后、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朱鎔基和劉曉波。
這十一人中,既有「龍夫人」(慈禧)、自強派思想家、也有革命者、共產黨和異議分子。他們在作者筆下,面貌栩栩如生,各自有不同的使命、責任和熱情,既呼應了自己的時代,也顛覆了自己的時代。他們之間也彼此顛覆,前後對立。然而這些人在更大的目的論和方法論上,竟然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致力於使中國再度富(wealth)強(power)。
這本書,在另外一層意義上也像是一本十九和二十世紀中國精英的肖像畫冊,每一章都是他們的精彩傳記。本書既比較了這些人物的異同,如慈禧和鄧小平:前者在決策錯誤致使義和拳亂後,竟然打開紫禁城的巨大紅門,歡迎國外公使進去參觀,推動自強和立憲,後者在天安門事件的全球封鎖下,靠南巡繼續推動開放,讓中國「入世」。本書也顛覆了很多歷史既定的看法。比如慈禧,她被嚴重的污名化,原因來自兩種力量,一種是巴恪思(《太后與我》一書作者)這樣的西方漢學家,他們帶著東方神秘主義的眼鏡,把慈禧塗抹成淫蕩的龍夫人;一種是漢文化儒家男人沙文思想,因此她變成惡女人,背負腐敗亡國的罪名。但另外一面,她更是清末自強、立憲運動的幕后決策和推動者。
作者最後指出,這十一個人,雖然下場淒涼悲慘,但其思想遺產卻沉澱在現代中國宏圖大略的核心。至今,中國似乎已經崛起,一百餘年追求的富強目標似乎達成,然而,儒家理論敗退後似乎也留下了一個道德真空。這是一條和西方不盡相同的路徑。賦予西方塑造現代性的「自由、平等、博愛」,換到形塑現代中國,則變成了「富有、強大、榮耀」。因此,這個務實的、講究手段的國家,在取得富強後,會把自己的國家力量投射到何方?這令全球關注。換言之,從慈禧開始的、邁向真正現代又偉大的國家的長征,何時會抵達終點?在本書結尾,作者丟給讀者這個巨大的疑問。
作者簡介: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教授,他曾以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與紐約大學等校講學。著有十餘本書,包括《決定性交會:中國內戰1946-1950》、《緩和的衰落:卡特時代下的美國-蘇維埃關係》,並以《全球冷戰》一書獲得美國歷史協會(AHA)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作者現居英國劍橋。
《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Orville Schell夏偉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紐約)主任。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遠東歷史系,並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中國研究的博士學位,他也曾以交換學生身份就讀於台灣大學。夏偉出版過十多本著作,其中有大部分是關於中國。他也是《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國家》、《洛杉磯時報》、《連線》、《新聞週刊》、《中國季刊》和《紐約時報書評》等眾多雜誌的長期供稿人。
John Delury魯樂漢
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副主任。畢業於耶魯大學現代中國史博士,也是一位年輕的研究朝鮮問題的專家,他目前在韓國延世大學國際關係系任教,並經常在主要媒體上發表關於中國和北朝鮮的研究評論。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文安立 / 夏偉、魯樂漢
優惠價: 88 折, NT$ 880 NT$ 1000
本商品已絕版
中國近代史的顛覆與挑戰:
從乾隆的世界主義到鄧小平的重返世界,從慈禧的自強夢到習近平的中國夢,國、共兩黨不願告訴你的近代史!
歷史課本不會這樣講的 中國近代史
挑戰並顛覆國共兩黨的 正統論史論
史學家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天安門》
作家 張戎《慈禧》《毛澤東》——鼎力推薦
【單書介紹】
冊一: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崛起的中國會往何處去?」
乾隆之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這250年,已給出答案。
顛覆國、共兩黨的中國近現代史,隆重問世。
英國《衛報》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作者文安立為美國歷史協會最高榮譽得主,漢學界深具洞見的傑出學者,史景遷、朱嘉明、張戎、楊照等人,一致推薦。
乾隆年間,中國曾處於全球外交的中心,國力鼎盛,海內外承平。20世紀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又站上一個新的頂峰。未來的中國它會何去何從?它重返盛世之路是暢行無阻亦或是窒礙難行?有國際關係和中國近現代史背景的文安立,他認為:中國在這從帝國轉變到現代國家的250年,其中多次的內部動亂與躁動的對外關係,已給出答案……
這段歷史要從乾隆談起。大清帝國的國力在18世紀達到鼎盛,乾隆14年(1750年),大清帝國已經鞏固了全中國的統治,並把帝國的統治範圍擴張到中亞、西藏、以及東亞沿海從朝鮮到緬甸諸小國。滿洲皇帝和前人不一樣,對於帝國的對外關係訂出規範,在外交體系中,北京處於中心地位,本區域全都明確承認大清的霸主地位。
然而巔峰無以為繼。自乾隆後期,滿清的聲望便逐漸大受傷害。文安立指出:清朝的統治者已經失去交易、妥協的天分,變得愈來愈脫離清廷之外的世界。而此後的世界,就是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帝國艱難地尋求現代國家轉型的偉大歷程,直至今日仍然躁動不安。中國的近代史並非像國、共兩黨所簡化的那樣,是被動挨打的屈辱歷史,而是帝國更早地與資本主義現代性接觸的故事,也是帝國藉著和外部世界的互動而發生自身蛻變的歷史。作者指出,在尋求現代性的歷程中,如果暴力和破壞曾扮演重要角色,那麼來自內部的暴力和災難也遠比外部所施加的更為嚴重。
從乾隆到鄧小平,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就不斷地波動變化:日清戰爭、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冷戰等等,這些都使得帝國陷於各種外在和內在的不安之中,這不僅僅是處於羞辱和憎恨的情緒,也在於它被迫調整之前在世界外交事務中所確立的三個原則:正義、講究規則,以及中國中心論。
這250年的歷史是彼此有內在邏輯聯接的歷史:越南1978年攻打柬埔寨,鄧小平發動懲越作戰。鄧小平在北京,一定想到兩百年前乾隆朝的清越戰爭,以及乾隆皇帝未能贏取此役如何傷害到自己的歷史地位。1870年起的李鴻章,引領朝廷輸入西方技術,希望直到中國強大到足以自衛之前,能夠不陷入戰爭,而20世紀30年代的蔣介石也曾面臨此種抉擇。乃至於北京保護今日北朝鮮政權三代移交的心理,正可以和清朝作為朝鮮保護國之立場對抗日本互為對照。
有些熟諳歷史的評論家認為,亞洲、或至少是東亞,正在回到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其他國家都順服接受中國的權力象徵。這是中國追尋的目標,然而這可能達到嗎?即使250年前的情勢與今天的情勢有相似之處,文安立也不認為會是如此。他深刻地指出:「今天中國若試圖主宰及控制其鄰國,將面臨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民族主義掛帥,而非普世主義當家。」作者強調:縱使中國試圖重新參與外部的世界,它因為發展而產生的諸多內部衝突,也使得它被拖回到與外界隔絕的泥淖中。作者還指出,當下的中國試圖重複著古代的朝貢體系或國與國單一外交關係,這在當今世界格局中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250年來,中國已經變成蛻變成夾雜著帝國和現代性的混成社會。它的一部分向外看,尋找機會,一部分向內看,注意危險。本書預測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可能會如何發展。它會變得像融合了不同族群並控制了鄰國的美國嗎?還是會像英國或俄羅斯一樣放棄帝國的虛名?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東亞歷史中,中國對我們來說最是最重要的國家,而《躁動的帝國》這本書將有助於你深入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與未來,以及它複雜的內在動力,如何與它的周邊(如北韓、日本、越南,還有台灣)發生關連。
如何讓歷史在重演時,不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國躁動不安的狀態,從哪裡來?又去向何方?本書將帶給我們無數的例證與啟發。
冊二: 《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西方譽為顛覆、挑戰 中國官方近現代史敘述力作,
英文原書由藍燈書屋推出,引起西方世界巨大反響,
史景遷等史學名家與重要媒體一致推薦盛讚。
一八四二年至今,在中國追求復興的漫漫長征中,
魏源、馮桂芬、慈禧太后、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朱鎔基和劉曉波,這十一位具有象徵意義的知識分子、思想家、政界領袖、維新派、革命者、異議人士,被召喚出場,擔任嚮導,
他們都是這齣中國追求富國強兵的現代化大戲裡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一八四二年是官方版中國近代史的元年。在過去一個半世紀裡,中國的失敗屈辱一直是凝聚中國民族主義的粘著劑,即便到了今天,中國已經坐擁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仍未能治癒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潰的心理創傷。
在《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這部顛覆性和開創性的著作裡,作者指出,中國跌跌撞撞地走過帝王統治、軍閥割據、共和制和共產主義已經有一個半世紀,而其領導人的統治思想也歷經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和資本主義,但這些相互衝突的體制和意識形態都未能定義這中國。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中,唯一永恆不變的價值,就是追求「富強」這一法家箴言、尋求偉大復興。
十一個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被作者召喚出來,輪番出場,接力走完中國追求現代性復興大戲的漫漫長征。他們分別是魏源、馮桂芬、慈禧太后、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朱鎔基和劉曉波。
這十一人中,既有「龍夫人」(慈禧)、自強派思想家、也有革命者、共產黨和異議分子。他們在作者筆下,面貌栩栩如生,各自有不同的使命、責任和熱情,既呼應了自己的時代,也顛覆了自己的時代。他們之間也彼此顛覆,前後對立。然而這些人在更大的目的論和方法論上,竟然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致力於使中國再度富(wealth)強(power)。
這本書,在另外一層意義上也像是一本十九和二十世紀中國精英的肖像畫冊,每一章都是他們的精彩傳記。本書既比較了這些人物的異同,如慈禧和鄧小平:前者在決策錯誤致使義和拳亂後,竟然打開紫禁城的巨大紅門,歡迎國外公使進去參觀,推動自強和立憲,後者在天安門事件的全球封鎖下,靠南巡繼續推動開放,讓中國「入世」。本書也顛覆了很多歷史既定的看法。比如慈禧,她被嚴重的污名化,原因來自兩種力量,一種是巴恪思(《太后與我》一書作者)這樣的西方漢學家,他們帶著東方神秘主義的眼鏡,把慈禧塗抹成淫蕩的龍夫人;一種是漢文化儒家男人沙文思想,因此她變成惡女人,背負腐敗亡國的罪名。但另外一面,她更是清末自強、立憲運動的幕后決策和推動者。
作者最後指出,這十一個人,雖然下場淒涼悲慘,但其思想遺產卻沉澱在現代中國宏圖大略的核心。至今,中國似乎已經崛起,一百餘年追求的富強目標似乎達成,然而,儒家理論敗退後似乎也留下了一個道德真空。這是一條和西方不盡相同的路徑。賦予西方塑造現代性的「自由、平等、博愛」,換到形塑現代中國,則變成了「富有、強大、榮耀」。因此,這個務實的、講究手段的國家,在取得富強後,會把自己的國家力量投射到何方?這令全球關注。換言之,從慈禧開始的、邁向真正現代又偉大的國家的長征,何時會抵達終點?在本書結尾,作者丟給讀者這個巨大的疑問。
作者簡介:
《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文安立 Odd Arne Westad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教授,他曾以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與紐約大學等校講學。著有十餘本書,包括《決定性交會:中國內戰1946-1950》、《緩和的衰落:卡特時代下的美國-蘇維埃關係》,並以《全球冷戰》一書獲得美國歷史協會(AHA)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作者現居英國劍橋。
《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Orville Schell夏偉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紐約)主任。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遠東歷史系,並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中國研究的博士學位,他也曾以交換學生身份就讀於台灣大學。夏偉出版過十多本著作,其中有大部分是關於中國。他也是《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國家》、《洛杉磯時報》、《連線》、《新聞週刊》、《中國季刊》和《紐約時報書評》等眾多雜誌的長期供稿人。
John Delury魯樂漢
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副主任。畢業於耶魯大學現代中國史博士,也是一位年輕的研究朝鮮問題的專家,他目前在韓國延世大學國際關係系任教,並經常在主要媒體上發表關於中國和北朝鮮的研究評論。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