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天主教由1841年至1894年於香港的傳教史:
初期:代表著羅馬教廷的香港天主教教會因傳教事業周旋在羅馬、葡萄牙、法國等國間的「鬥爭」;
中期:天主教教會開始其本地化的過程,並開始與本地政府及其他教會團體就宗教及教育事宜角力;
後期:開始發展其慈善福利事業,並得中國籍人士的支持和政府的肯定,並在香港穩步發展,同步成長。
=====================================================
書底字
香港天主教教會是少數從香港開埠伊始便一直存在至今的機構之一,與香港同步成長,貢獻良多。早於一八四一年,羅馬天主教會已於香港設立傳教區。香港天主教教會及各修會為當時的香港貧病老弱者提供大量的慈善福利服務,大大減輕了剛成立的殖民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沉重負擔。時至今日,除宗教服務外,教會在香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方面仍然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盡心竭力地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及專業的服務。
歷史研究方面,與其他宗教相比,有關早期天主教教會全面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究其原因,與其封閉性及研究難度不無關係。天主教教會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團體,對複雜的內部組織架構、相關人物、修會及傳教團體之間的錯綜關係,非內部人士難以明瞭;加上早期有關教會及各修會的原始檔案,多以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或葡萄牙文記錄,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本書作者夏其龍神父,多年從事天主教傳教史的研究工作,非但對教會內部運作熟悉了解,加上熟諳多種歐洲語言,對掌握、驗證及分析有關原始檔案大有幫助,研究的可信性亦大為提高。
書中大部分內容依據香港教區檔案處、羅馬教廷傳信部,以及歐洲多個修會所提供的大量文獻寫成,資料翔實,言必有據。而作為一位客觀及持平的歷史學者,夏神父對於教會成立初期的權力鬥爭、教會與政府間之角力、傳教團體間的齟齬、華籍及外籍神職人員間的矛盾等人性化的一面亦如實述之,絕無迴避,把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發展歷程全面地展現於讀者眼前,對本地早期社會、宗教、教育,以至慈善福利方面的研究來說,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著者 夏其龍
天主教司鐸。現任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曾攻讀哲學、神學、傳媒及歷史。研究興趣包括教會史、文明史、拉丁語,也涉獵客家、墓地、燈塔等研究。
譯者簡介:
蔡迪雲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榮譽學士、香港大學法律專業證書(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及法學碩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 早期在中國傳教的嘗試:從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
第二章 新嘗試的時候:十九世紀中期;
第三章 活在總務處的陰影之下;
第四章 發展本地教會;
第五章 前線傳教士;
第六章 牧民與傳揚福音工作;
第七章 服務社會;
第八章 挑戰政府;
第九章 落地生根;
第十章 總結
附錄I 教會檔案
附錄II 歷史圖片 / 地圖
附錄III 教會歷史刊物封面
附錄IV 列表及名單
參考資料
索引
跋
第一章 早期在中國傳教的嘗試:從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
第二章 新嘗試的時候:十九世紀中期;
第三章 活在總務處的陰影之下;
第四章 發展本地教會;
第五章 前線傳教士;
第六章 牧民與傳揚福音工作;
第七章 服務社會;
第八章 挑戰政府;
第九章 落地生根;
第十章 總結
附錄I 教會檔案
附錄II 歷史圖片 / 地圖
附錄III 教會歷史刊物封面
附錄IV 列表及名單
參考資料
索引
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