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異教習俗的外衣,調整眼光、步履,回歸基督信仰的純正
◎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讓神的百姓齊聚一堂,彼此服事,互相造就。
◎透過歷史的洪流,揭開現在教會逐漸制度化的面紗,了解上帝對教會更整全的心意。
◎跨越神職人員與平信徒的鴻溝,恢復「人人皆祭司」的精神與功能。
本書共12章,從教會歷史角度頗析當代教會制度及現行的流程來源,從教堂、敬拜程序、證道、牧師、主日穿著、聖樂服事、奉獻、聖禮、神學教育…等主題檢視其設置來源及目的,讓我們從聖經的角度來重思是否符合耶穌基督的教導,而這些長期在教會中習慣的儀式規範是否讓我們更認識耶穌,更能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作者從教會歷史及許多神學著作中一一尋根、查考,盼能帶給當代教會及信徒們更新及省思的空間,也期盼透過反思及重建,讓教會的功能真實的發揮,並能成全聖徒,各盡其職。
30年的老房子,要重建,多麼不容易。想想在30年前,它也曾是極為輝煌的建築,建材、外觀都相當的新穎,合乎時宜。但過了30年,許多內裝、管線都老舊了,即使進行了外牆拉皮工程,還是無法和30年前一樣。
但是,要重建談何容易?拆毀是大工程,重建是大工程。
本書不是教您如何建立教會,只是提供一些改建、更新時的建議。讓您檢視教會經歷這麼多年後,是否需要重新整修,或者是要修補,或者是要更新。想想教會的根基是建立在耶穌基督這塊磐石上,還是建立在一些屬世的價值上,亦或是建立在一些異教的儀式上?讓我們調整眼光、步履,讓方向再回到耶穌基督生命的道路上。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利米書1章10節)
作者簡介:
法蘭克‧ 威歐拉(FRANK VIOLA)是當代家庭教會運動的重要人物。過去二十年來,他一直都參與美國有機教會的活動。法蘭克已經寫過八本探討急遽重建教會的革命性書籍,其中包括 God’s Ultimate Passion 與 The UntoldStory of the New Testament hurch。他是美國著名的教會趨勢專家,不但主持研討會培養基督徒的靈命,更積極參與建造新約模式的教會。他的網站 www.frankviola.com 包含許多專門針對培養上帝百姓靈命而設計的免費資源。法蘭克一家人住在佛羅里達甘尼斯維爾(Gainesville, lorida)。
喬治‧ 巴拿(GEORGE BARNA)是洛杉磯專門製作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其他媒體產品的多媒體公司「Good News Holdings」的總裁。他也是位在加州文圖拉(Ventura),專門從事研究與開發的「巴拿集團」(The Barna Group)的創辦人與執行總監,該集團的客戶群包括「葛理翰佈道團」(the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與「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等福音機構,以及福特公司與華德迪斯奈等企業,還有美國海軍與陸軍。巴拿的著作迄今多達三十九本,包括暢銷書 Revolution、Revolutionary Parenting, Transforming Children into Spiritual Champions, The Frog in the Kettle 以及 The Power of Vision。他曾經被譽為「當今教會界被引述最多的人」,並被列為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現在跟妻子南西(Nancy)以及三位女兒(Samantha, Corban, and Christine)住在加州南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
上帝真光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
我百分之百肯定,本書是來自上帝的先知性信息,是上帝對廿一世紀教會發出的巨大雷鳴。我也百分之百相信,本書會在嚴肅看待信仰一事的每位基督徒內心,引起巨大騷動:喜歡的人會感到本書是他們渴求已久的信息,帶給他們安慰、鼓勵,使他們大得振奮;不喜歡的人會感到懷疑、恐懼、憤怒,不敢相信基督徒出版社竟然出版這種書。
作者把教會歷史攤開,對異教文化如何影響耶穌基督的教會,作了嚴謹、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們像是觀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看著他一一指出身體中哪些部分其實是假造的、被置入的、不應該有的,恍然大悟地了解到,為何這人活力不足,身體的彈跳能力不如預期。作者判斷真偽的能力並非不容質疑,有些地方值得進一步討論,但是大體而言,這場解剖確實是由聖靈發動,在上帝真光的引導下進行的,教會可以放心地根據本書來為自己好好做個身體檢查。
為了幫助大家更準確地領受這個先知性信息,我在這裡提出三件很重要的事情,預備大家的心。分別是作者對於教會建造的信念,以及他寫作本書的態度。
首先,真正的教會乃是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為中心的教會(見哥林多前書二:2),開端是十字架,目標是高舉十字架,過程也是倚靠十字架。不曾經歷過十字架的人,無法建造真正的教會;不曾經歷過十字架的人,會建造出假的教會。假的教會以人為中心,開端是人,目標是討人的喜悅,倚靠的也是人的力量。馬丁‧ 路德區分十字架神學與華麗神學,前者可以建造出真正的教會,後者造的是假教會。這也是作者的信念,他說:「我們寫作這本書只有一個用意:讓基督在祂的教會中成為一切的中心、至高無上的元首。我們必須在正確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切。……除此之外,都是徒勞。」(見274 頁)
其次,會堂建築、儀式傳統、組織制度、菁英領導,雖然普遍存在,卻沒有一個是真教會的必要元素。真正的教會以十字架為中心,由一個個經歷過十字架的人以生命連結而成,他們的臉孔雖然個個獨特,卻擁有一顆共同的心臟,那就是耶穌,他們的血液也彼此流通,這個人從主那裏領受到的恩賜,藉著這流通的血液,服事了那個人或更多人的需要。血脈相通,肢體彼此建造,每個信徒都在這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當中,都有角色、都有功能,而且每個角色都重要,每種功能都不可少。這種「信徒皆祭司」的信念,馬丁‧ 路德在改教時傾全力恢復,這個信念也貫穿本書所有篇章。一個萬民皆祭司,繽紛蓬勃、活力充沛的有機生命共同體,不是單單讓幾萬人坐滿會堂建築,就會自動出現的;即使是人類當中最優秀的腦袋,也規劃不出一個制度來複製她,甚至連用來維持,也都不可能;而若沒有十字架,即使是世界上最有恩膏的領袖團隊、最精心設計牧養架構,也激勵不出來。至於自稱是教會,卻只看重追求ABC(Attendance, Building, Cash)者,即使會友人數再多、會堂建築再大、奉獻收入再驚人,還是徹底失去教會的本質了。
「信徒皆祭司,教會為一有機生命共同體」的真理在當代教會中經常被傳講,卻很少被真正相信。我們還是非常倚靠會堂建築、儀式傳統、組織制度、少數人領導。特別是少數人領導這件事情,我們實在需要深切反省。初代教會的傳道人從事的是使徒性的事奉,他們前往各處傳福音、植堂(腦子裏出現會堂建築了嗎?不,他們是根本沒有會堂建築的教會),他們在牧養上幫助地方教會,卻不是他們的主任牧師,他們不固定受薪於地方教會,在基督身體中的地位也沒有比其他人更高。在初代教會,每個人都單單尊主耶穌為主,祂是教會的實質領袖,而不只是精神領袖,是每個信祂之人都可以真正經歷到的,又真又活的主。
最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非常欣賞作者面對教會缺失和軟弱的態度,那是一種蒙恩罪人對待罪人的態度,充滿包容、忍耐和憐憫。他揭發當代教會與真教會之間的差距,看似無情,但是我看得出來,他對教會非常有情。看出教會的缺失之後,不愛教會的人會生氣、論斷、不再事奉。作者卻不是這樣,他依然投身在教會建造的實際工作中,致力於活出真正的教會生活,活出真正愛的團契。並且在忙碌的事奉中,深入洋海般的文獻,將隱沒的歷史慢慢梳理清楚,為我們寫就本書。如果他不愛教會,何必費心?以他的能耐,轉去隨從世界豈不更快?雖然制度化的教會離真正的教會那麼遠,他卻依然感謝他所成長在其中、滋養他生命早期的那個制度化教會。如果他不愛教會,怎麼可能心存感謝?主張推翻一切、砍掉重練,豈不更乾脆?包容、忍耐、憐憫,這是作者的態度,也應該是我們的態度。
過去兩千多年,教會遭異教文化滲入,令我們感到不勝唏噓。但是,我們在搖頭嘆息之餘,可不要忘了,現在的教會依然在這樣的光景中,而未來,未來依然有未來的試探,罪人組成的教會將難免還是會跌倒。然而,我們卻不要灰心,更不要丟棄她。她是基督的新婦,新郎不知道祂的新婦病了嗎?當然知道。祂卻依然接納她、愛她、尊榮她,依然引頸期盼迎娶她的那日。那我們又怎麼能丟棄她呢?再說,這病了的教會正是我們建造起來的,我們若是丟棄她,另起爐灶,事情不是一樣嗎?我們乃是要緊緊地與耶穌基督連結,緊緊地倚靠祂的十字架,在鋪天蓋地的污穢中,盡可能脫離玷污、皺紋等類的病,盡可能趨近於聖潔沒有瑕疵的新婦(見以弗所書五:27)—上帝既然這樣指示我們,就表示這是可禱告、可成就的。
末了,我還想提醒大家,雖然本書屢屢提到初代教會的美好,作者並無意以初代教會為建造教會的標準。基督徒往往對初代教會有一種憧憬,幾乎把她等同於伊甸園,其實,初代教會也是一群罪人的組合,必然有她的缺失和軟弱,她也只是那看不見的真教會的影子而已。是的,真教會是看不見的,她建造在上帝的話之上,之內,之中。馬丁‧ 路德也這樣說過:「哪裡有上帝的話,那裡就有真正的教有機會與作者面對面交通,我要很深地感謝他,為我自己,也為所有在這真理難尋的末世中,依然有熱情建立真教會的主工人。如果我有機會與作者面對面交通,我要請他為我們再寫一本書,告訴我們,在做錯了這許多事之外,歷世歷代的教會在異教文化環伺下,難能可貴地做對了哪些事情,好讓我們格外懂得珍惜,格外知道要好好傳承下去。
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
名人推薦: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
上帝真光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
我百分之百肯定,本書是來自上帝的先知性信息,是上帝對廿一世紀教會發出的巨大雷鳴。我也百分之百相信,本書會在嚴肅看待信仰一事的每位基督徒內心,引起巨大騷動:喜歡的人會感到本書是他們渴求已久的信息,帶給他們安慰、鼓勵,使他們大得振奮;不喜歡的人會感到懷疑、恐懼、憤怒,不敢相信基督徒出版社竟然出版這種書。
作者把教會歷史攤開,對異教文化如何影響耶穌基督的教會,作了嚴謹、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們像是觀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
章節試閱
第 2 章
教堂:代代相傳的聖堂情結
「基督教在取代舊宗教之際,本身也成為一種宗教。」
—舒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
20 世紀東正教神父、教師與作家「使徒時代的基督徒絕對不會建築一處敬拜專用的場地……世界救主降世時,誕生在馬廄,而且升天的地點是一座山頭,因此在三世紀前,祂的使徒及其後繼者傳道的場所是街頭、市場、山嶺、商店、墳場、屋簷下以及沙漠,還有信徒的家裡。但從那之後,世界各地已經興建起數不清的奢華教堂與禮拜堂,正在興建中的也不少,這些都為榮耀被釘十字架的救主而興建的,然而祂在世上最落寞的那段期間,卻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
—薛弗(Philip Schaff),十九世紀北美教會史學家與神學家
許多當代基督徒都愛上了磚瓦與灰泥。聖堂情結(edifice complex)深藏在我們腦海中,因此只要一群信徒開始聚會,首要目標就是要買房、買地、興建教堂。如果一群基督徒沒有一棟建築的話,怎麼配稱為教會呢?(各種想法從此應運而生。)
實體的「教堂」跟我們腦海中教會這個觀念非常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不知不覺認為二者是一樣的。從基督徒之間平常的對話中就聽得出來:
「哇!老婆,有沒有看到我們剛經過的那間教會多漂亮?」
「天啊!這可是我看過最大間的教會了!真不知道它每個月的電費
有多高?」
「我們的教會實在太小了,我都快得幽閉恐懼症了。我們得擴建二
樓的座位區。」
「教會今天好冷喔,坐在那裡屁股都快凍僵了!」
「我們去年每個主日都上教會,只有蜜樂阿姨腳趾被微波爐壓傷的
那個主日沒去。」
牧師是不是也會說:
「今天到上帝家中,是不是非常美妙?」
「我們進入主的聖殿一定要抱持一顆敬畏的心。」
另外,母親對正在興頭上的孩子說(音調要壓低):
「在教會,不要嘻皮笑臉!在上帝家中要守規矩!」
坦白說,這些想法都跟新約時代的基督教毫不相干。這一切所反映的反而是其他的宗教思想,主要是猶太教和異教。
聖殿、祭司和獻祭
古猶太教的三個要素是:聖殿、祭司和獻祭。耶穌降世後,祂親自成全這三個要素,而讓它們告一段落。祂自己就是那用活石—「不是用人手」所造的嶄新又活潑的聖殿,祂就是設立新的祭司制度的祭司,而且祂就是那完美的最終獻祭。1 結果就是,猶太教的聖殿、專職祭司以及獻祭全都隨著耶穌基督的降臨而告一段落。2 基督成全這一切,同時也是這一切的圓滿實現。3
希臘羅馬的異教信仰也有這三個要素:異教徒也有他們的殿宇、祭司與獻祭。4唯獨基督徒把這些要素全都拋在腦後。5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基督教是有史以來唯一不是以殿宇為基礎的宗教信仰。就初代基督徒來說,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是人,而不是建築。初代基督徒知道他們自己—整體—就是上帝的殿與上帝的家。6
讓人訝異的是新約聖經從來沒有用教會(ekklesia)、殿宇和上帝的家稱呼任何建築物。對初代基督徒來說,用ekklesia(教會)稱呼一棟建築就像是稱呼自己妻子為公寓,或者稱呼母親為摩天大樓!7
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eria, 150~215)在主後190 年左右寫作時,首先用ekklesia指稱基督徒聚會的場所。8革利免也是第一個使用「上教會」(go to church;對初代基督徒來說,這可是個未曾耳聞的觀念)這個詞彙的人。9( 既然你自己就是教會,那要怎麼上教會?)整部新約聖經裡面ekklesia 始終都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而不是一處地方。Ekklesia在新約聖經中出現過114 次,每次都是指齊聚在一起的人群。(英語的教會衍生自希臘文kuriakon,意思是「屬於主的」。隨著時間的遷移,也具有「上帝的家」的意義,同時也指一棟建築。)10
即使如此,革利免筆下的「上教會」並不是指前往特定建築參加敬拜,它指的反而是二世紀基督徒用來聚會的私人住家。11四世紀君士坦丁時期(the Constantinian era)之前,基督徒一直沒有為敬拜興建特定建築物。新約學者格雷東‧ 施奈德(Graydon F. Snyder)表示,「沒有任何文字證據也沒有任何考古跡象顯示,這些住家後來轉變為現在所謂的教堂。同時也無法確定任何現存教堂早於君士坦丁時期。」他在另一部著作中寫道:「初代教會始終都是在私宅聚會。我們知道在主後300 年之前,沒有任何建築是以教會的名義興建的。」12
他們也沒有為服事上帝而分別出來一個特殊的祭司階層。反之,所有信徒都知道自己就是服事上帝的祭司。初代基督徒也沒有任何獻祭。因為他們瞭解那真實與最終的獻祭(基督)已經來到世上。他們唯一需要獻上的祭物就是讚美與感恩的靈祭(見來十三15;彼前二5)。
羅馬天主教在四世紀到六世紀之間興起後,吸納許多異教信仰和猶太教的宗教儀式,設立專職的祭司(譯註:又作神父、司鐸、司祭)階層並興建各種聖堂。13然後把主的餐(the Lord’s Supper)轉變為神祕的祭禮。
早期的天主教亦步亦趨的效法異教信仰,開始焚香並設立護火貞女(vestal virgins)。14新教徒(Protestants)雖然不再把主餐視為獻祭,停止焚香也不再設立護火貞女,但還是保留祭司階層(神職人員)以及聖堂。
從家庭教會到大教堂
初代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上帝的顯現。他們相信基督的身體(教會)就是殿堂。
主耶穌在世上時,曾經對猶太人的聖殿大加撻伐。15 祂讓猶太人感到最惱怒的一件事,就是祂曾說如果聖殿被毀,祂能在三日內建造一座新的聖殿!(見約二19–21)。儘管耶穌口中說的是具體的聖殿,其實祂指的是自己的身體。耶穌表示,這個聖殿被毀後,祂將在三日內重新建造,祂指的是真正的聖殿,也就是祂將在第三日藉著祂自己興起的教會(弗二6)。
既然基督已經復活,那麼基督徒就已成為上帝的殿。基督復活時,祂就成為「叫人活的靈」(林前十五45)。因此,祂得以住在信徒裡面,從而讓他們成為祂的殿、祂的家。這就是新約聖經總是保留教會(ekklesia)一詞專指上帝百姓的原因。新約聖經從來沒有用這個字眼指稱任何建築物。
耶穌潔淨聖殿不只是顯示祂對兌換銀錢那些人不敬畏聖殿(真正上帝的家的影子)感到忿怒,同時也意味著猶太人的「聖殿敬拜」將被祂自己所取代。16隨著耶穌降臨人世,敬拜天父上帝的地點不再是山上或者聖殿。祂將在靈裡接受敬拜。17
基督教初起之時,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聖物、聖人與聖地的宗教。18儘管初代基督徒的周遭環境充斥著猶太會堂和異教殿宇,他們依舊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為敬拜而建造聖堂的宗教信徒。19基督教的成長環境是家裡、庭院以及路邊。20
就最初三個世紀來說,基督徒沒有任何特別建物。21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征服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基本上是一個以家庭為中心的運動。」22 部分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在位者不允許基督徒興建教堂造成的結果。但事實並非如此。23在住家聚會是初代基督徒刻意的選擇。隨著基督徒人數的增長,他們也著手改建自己的宅院以便接待日漸增加的會眾。24考古學上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就是在現代敘利亞發掘出的杜拉歐普羅斯住宅(the house of Dura-Europos)。這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基督徒聚會場所,它是一處在主後232 年左右改建為基督徒聚會場地的私人住宅。25
這棟位在杜拉歐普羅斯的宅院,主要是把兩間臥房之間的隔牆拆掉打通,然後改建成一間大客廳。26 這棟宅院在改建後能夠接待約七十人。27 類似杜拉歐普羅斯這種改建的房屋不應該被稱為「教堂」。這些只不過是重新裝修後能容納更多會眾的住家。28此外,那些住宅也從來沒有被稱為殿宇,這是異教徒和猶太人稱呼他們聖域(sacred spaces)的詞彙。基督徒直到十五世紀才稱呼他們的建築為聖殿。29
聖堂與聖物的起源
二世紀末到三世紀曾興起一波改變的浪潮。基督徒此時開始擷取異教徒景仰死者的觀點。30 他們把焦點放在悼念殉道者。於是,為(死去的)聖徒禱告(後來演變成向他們禱告)就此開始。31
基督徒從異教儀式中引入紀念死者的餐會。32基督教葬禮與輓歌都是在三世紀從異教信仰直接抄襲來的。33三世紀基督徒的聚會地點有二:他們的住處以及墳場。34他們在墳場聚會的原因是想親近死去的信徒。35他們相信在殉道者的墓上共享餐飲,不但能藉此緬懷殉道者,且能跟他們一起敬拜。36
既然許多「聖潔」的殉道者的遺體都埋葬在那裡,因此基督徒的墳場就被視為「聖境」(holy spaces)。接著,基督徒開始在那些聖境豎立小紀念碑—特別是知名殉道者的墳墓上。37 在墳場興建神盦並視為神聖,也是異教的習俗。38
羅馬的基督徒開始用基督教符號裝飾墓穴。39就這樣,藝術跟聖域聯繫在一起。革利免是率先主張在敬拜時使用視覺藝術的人士之一。(有趣的是,在君士坦丁時期以前找不到任何用十字形表徵基督死亡的跡象。40以藝術手法用十字形象徵救主的十字架標誌,首見於五世紀。41用雙手畫出「十字形記號」的習俗,則可以回溯至二世紀。)42大約二世紀時,基督徒開始尊崇死去聖徒的骨骸,認為那既神聖又純潔,結果引發收集聖徒遺物的習俗。43 尊崇死者一直是羅馬帝國凝聚向心力的最有效方法。基督徒如今把這個習俗吸收進他們自己的信仰當中。44
二世紀後半,基督徒對主餐的觀點也逐漸有所轉變。主餐此時已經從完整的全餐,演變成被稱為聖餐(Holy Communion)的固定儀式(對演變過程更詳細的描述,見第九章)。四世紀時,基督徒對杯與餅的看法,已經籠罩著一層敬畏、戰兢又神祕的感覺。結果東方教會開始用布幔覆蓋放置杯與餅的祭壇(六世紀時,祭臺〔altar table〕的四周加上了圍欄。45 圍欄象徵祭臺是聖物,唯獨聖人,也就是神職人員才能接觸它46)。
就這樣,三世紀時,基督教不但有聖域也有聖物(不久後,就發展出神聖的祭司制度)。二世紀和三世紀的基督徒就在這整個過程中,逐漸吸收異教特有的神祕思想。47所有這些因素湊合在一起,就孕育出基督教歷史上創建教堂的人物。
君士坦丁—教堂之父
儘管君士坦丁皇帝(約主後285~337 年)往往因為允許基督徒自由敬拜,並擴展他們的特權而備受稱讚,但他的作為也寫下基督教歷史上黑暗的一頁。他就是教堂的始作俑者。48這整個過程可說是相當出人意料。
君士坦丁登基後,基督徒得以擺脫身為低賤少數族群窘境的機會越來越明顯。他們一心要得到世人認同的渴望實在太強烈了,而君士坦丁也迫不及待要發揮他的影響力。
君士坦丁在主後312 年登上西羅馬帝國的王位,49 接著在主後324 年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不久,他就下令興建教堂。他此舉的用意是要提高基督教的知名度,從而廣受百姓認同。如果基督徒能夠擁有他們自己的聖堂—如同猶太人和異教徒—那麼他們的信仰就會被視為合法宗教。
我們務必要體會君士坦丁的心態—因為這可以解釋他為何要非常迫切的興建教堂。君士坦丁的思想深受迷信與異教法術的左右。甚至在他成為皇帝後,還允許古老的異教機制一如往常繼續運作。50君士坦丁在歸信基督教後,始終沒有放棄太陽崇拜。他印製的錢幣依舊保留著太陽標誌,並在君士坦丁堡(他的新首都)廣場上矗立一座刻著他自己形像的太陽神像。君士坦丁還興建一座母神(mother-goddess)西芭莉(Cybele)的雕像(不過,她的姿勢看似基督徒禱告)。51史學家對於君士坦丁是否為真正的基督徒,一直爭論不休。儘管他曾經下令處決他的長子、姪子以及小舅子,但依舊無法證實他信主。52然而,我們不會在此深究此一問題。
君士坦丁在主後321 年下令全國在星期日休息一天—法定假日。53君士坦丁此舉似乎是要榮耀太陽神(Mithras;常勝日頭Unconquered Sun)。54( 他形容星期日猶如「太陽日」the day of the sun)。進一步證實君士坦丁喜好太陽崇拜的證據,就是考古學者在發掘羅馬聖彼得教堂時,發現一塊基督的鑲嵌圖卻看似常勝日頭。55
君士坦丁幾乎直到臨終前,「還在擔任異教大祭司。」56 事實上,他一直保有異教頭銜「Pontifex Maximus」,意思就是異教祭司之首!57(十五世紀時,同一頭銜成為羅馬天主教教宗的榮銜。)58君士坦丁在主後330 年5 月11 日把君士坦丁堡設立為他的新首都時,以取自異教廟堂的財寶裝飾這座城,59並且使用異教法術保護農作與治療疾病。60
此外,多方歷史證據顯示君士坦丁是個自大狂妄的人。他在君士坦丁堡興建使徒教堂(the Church of the Apostels)時,曾樹立十二使徒雕像。十二座雕像以一座墳墓為中心圍繞在四周。這是座預留給君士坦丁自己的墳墓—也使得他成為第十三位使徒,同時也是最大的一位。君士坦丁就這樣不但延續異教尊崇死者的習俗,還設法讓他自己擠身為備受尊崇的死者之一。61
君士坦丁還抄襲異教徒(不是猶太人)聖物與聖地的觀念。62教會販售聖物(relic)主要就是受到他的影響。63四世紀時,著迷於聖物的現象已經氾濫至極,因此有些基督教領袖大聲疾呼予以撻伐,稱之為「在敬虔掩護下潛入教會的異教習俗……那些拜偶像之人的傑作」。64
君士坦丁也因為把聖地觀念(仿效異教的神盦)引入基督教而惹人注目。在四世紀基督徒的眼中,巴勒斯坦籠罩著一層「神聖」的氛圍,時至六世紀,這片土地儼然成為知名的「聖地」。65
君士坦丁死後,被封為「神」(divine)。(所有在他之前的異教皇帝都依循這個慣例。)66元老院在他死後封他為異教神明,67而且沒有人阻止他們這麼做。
行文至此,應該稍微提及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Helena)。她最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非常著迷於聖物,海倫娜曾在主後326 年前往巴勒斯坦朝聖。68主後327 年她在耶路撒冷表示,她已發現用來釘死耶穌的十字架與釘子。69據說君士坦丁鼓吹基督十字架的碎片具有靈力的觀念。70君士坦丁大帝—教堂之父的腦海確實充滿著異教的魔幻思想。
對敬拜造成的重大影響
教堂的出現對基督徒敬拜造成劇烈改變。既然皇帝是教會裡的頭號「平信徒」,因此簡單的儀式顯然不能與其地位相稱。為了要讓他增添光彩,於是他們就把皇宮裡華麗莊嚴的要素加入基督教禮儀。102
羅馬皇帝歷來的習慣就是,每當他們在大眾面前現身時,一定會有燈光在前面照明。緊跟在這些燈光後面的是一個裝滿香料的火砵。103君士坦丁因為這個習俗而靈機一動,把蠟燭和焚香加入教會崇拜的程序中。當神職人員入場的時候,蠟燭和焚香也伴隨著他們一起進場。104
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原本穿著日常服裝的神職人員開始穿著特製的衣袍。那些是什麼樣的特殊服裝呢?就是羅馬官員的制服。此外,向神職人員表達敬意的手勢(類似向羅馬官員敬禮的手勢)也開始出現在教會。105
羅馬人在典禮開始前演奏進行曲的慣例,也在此時被引入基督教。為達此一目的,詩班逐漸成形並被引入教會(關於詩班起源的進一步資料見第七章)。敬拜逐漸演變得更專業、更激情也更講究儀式。
所有這些特色都是取自希臘―羅馬文化,然後一成不變的引入教會。106四世紀的基督教深受希臘異教思想與羅馬帝國主義的影響,107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失去親密感以及欠缺開放式的參與感。專業的神職人員在台上負責敬拜,而平信徒只能像觀眾一樣在台下欣賞。108
正如一位天主教學者所寫,隨著君士坦丁的到來,「各式各樣的古羅馬文化習俗湧入基督教禮儀……甚至連古代把皇帝奉為神明那種俗不可耐的儀式也被摻入教會的敬拜。」109
君士坦丁為所有基督徒帶來平安,110在他統治下,基督教得到官方認可。事實上,當時基督教的地位已經凌駕在猶太教與異教信仰之上。111
基於上述原因,基督徒認為君士坦丁登基乃上帝的作為。他就是上帝拯救他們的器皿。此時,基督教與羅馬文化已經融為一體。112
教堂的出現顯示,不論教會是否滿心樂意,教會都已經跟異教文化結為盟友。113正如杜蘭(Will Durant;《文明的故事》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作者,此書共有十一卷的世界史鉅著,為他贏得一座普利茲獎Pulitzer Price)所說:「儘管基督教如潮湧般擴散,異教島嶼依舊屹立不搖。」114對耶穌基督當初所看到的那純樸教會來說,這是種令人扼腕的轉變。
初代基督徒不但竭力抵擋世俗體制,也避免接觸任何異教思想。教會在四世紀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的公共機構,並開始「吸收異教信仰,又把異教宗教思想和習俗基督教化」時,這一切就徹底改變了。115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廟宇轉變為教堂;廟宇的地產與基金轉變為教會財產。」116在君士坦丁統治下,所有教會產業都享有免稅優惠。117
這一切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堂的歷史就是基督教沿襲異教思想,然後使得基督教的面貌歷經一場巨變的悲慘故事。118 坦白說,君士坦丁時期以及後君士坦丁時期的教堂,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神廟(holy shrines)。119 基督徒欣然接受實體殿宇的想法,他們吸收異教思想中,認為上帝以特殊的方式,居住在世界上一處特別的地方的觀念,而且那個地方是「人手所造的」。120
隨著其他各種異教習俗被吸收到基督教( 例如禮儀、證道、神職服裝以及階層式領導結構), 三世紀和四世紀的基督徒誤把舊約聖經視為教堂興建的起源。121 然而,這是錯誤的想法。
教堂是從異教文化剽竊來的。「隆重莊嚴的儀式透過神祕思想(異教信仰)進入教會,而且跟其他許多事物一樣都是打著舊約的旗號為掩護。」122
引用舊約作為興建教堂的理由,不但錯誤而且自相矛盾。古老摩西律法下神聖的祭司、建築、儀式以及器皿等等,已經被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永遠終結。此外,這一切已經被那稱為ekklesia(教會),沒有階層之分、沒有任何繁文縟節的有機體取而代之。
第 2 章
教堂:代代相傳的聖堂情結
「基督教在取代舊宗教之際,本身也成為一種宗教。」
—舒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
20 世紀東正教神父、教師與作家「使徒時代的基督徒絕對不會建築一處敬拜專用的場地……世界救主降世時,誕生在馬廄,而且升天的地點是一座山頭,因此在三世紀前,祂的使徒及其後繼者傳道的場所是街頭、市場、山嶺、商店、墳場、屋簷下以及沙漠,還有信徒的家裡。但從那之後,世界各地已經興建起數不清的奢華教堂與禮拜堂,正在興建中的也不少,這些都為榮耀被釘十字架的救主而興建的,然而祂在世上...
作者序
法蘭克‧威歐拉(FRANK VIOLA)
耶穌基督在世上時,祂的主要對頭來自當時兩個主流宗教團體:法利賽人與撒督該人。
法利賽人任意增添聖經以外的規矩。他們順服上帝的律法,並且信任文士(生活敬虔又恪守規矩的律法專家)對律法的解釋,並將之應用在生活中。身為上帝話語正式詮釋者的法利賽人握有創制傳統的權力。他們用上帝的話語包裝人為的律法,然後傳給後代子孫。這些代代相傳的習俗,往往被稱為「先祖的傳統」,而且在他們眼中其地位等同聖經。1
撒都該人所犯的錯誤正好相反。他們任意切割聖經—認為其中值得遵守的只有摩西律法。2( 撒都該人不相信靈體、天使、靈魂、來世以及復活。3)
難怪主耶穌降世進入人類歷史時,祂的權柄遭受百般刁難(見可十一28)。這兩個宗教陣營都跟祂格格不入。結果,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對耶穌投以懷疑的眼光。不消多久,懷疑就轉變為敵意,接著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想把上帝之子置於死地。
如今,歷史正在重演。當代基督教已陷入法利賽人與撒督該人所犯的錯誤。首先,當代基督教犯下法利賽人的錯誤。那就是增添許多人為機制,讓耶穌基督在祂的教會中難以成為實際掌權的元首。
其次,跟撒都該人傳統相仿的是,新約設立的許多作法已經被拋棄在基督教之外。值得慶幸的是,當前有一小批勇敢的弟兄姊妹克服心中恐懼踏出制度化基督教的安全領域,然後逐步重新落實這些作法。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法利賽人與撒督該人那裡學到這門經常被人遺忘的功課:不論是增添還是刪節上帝的話語,都是輕忽它當有的權柄,而且會帶來惡果。把聖經埋藏在繁瑣的人為傳統裡面,跟忽視聖經原則沒有兩樣,都是違背聖經。
就上帝的教會裡面各種作為的主導原則來說,上帝一直沒有緘默不語。我且用一個問題說明這個觀點:基督徒生活的原則在哪裡?認識基督徒典範的最重要榜樣在哪裡?答案豈不就是新約裡面所描述的耶穌基督生平嗎?還是需要找尋別的源頭?難道是某個信奉異教的哲學家?
若說新約所描述的耶穌基督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典範,應該沒有幾個基督徒會有異議。耶穌基督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寫照。同樣,當基督從死裡復活並且升天後,祂就此建立起祂的教會,教會是祂體現自己的另一種方式,這就是所謂「基督的身體」。4
結果,教會的創始之初就記載在新約聖經裡面。我相信初代的教會就是模樣最純正的教會,毫無玷污與敗壞。這不是說初代教會就沒有任何問題—保羅書信清楚提到其中確實有問題。不過,保羅提到的種種衝突,應該是墮落的人在加入一個緊密相繫的團體過程中必經的遭遇。5
初代教會是一個有機實體(organic entity)。它是一個鮮活的有機體,表現出的樣式跟目前的制度化教會完全不一樣。這是透過耶穌基督身體上每個肢體,在世人眼前彰顯祂自己。我們想藉著這本書告訴大家,其實許多我們目前持守的事物並不屬於這個有機體。
初代教會各種堪稱典範的作為,都是初代基督徒內在靈命自然而然的流露。那些作為都深深扎根在永恆的新約原則與教導裡面。對比之下,許多當代教會的大部分作為都抵觸這些聖經原則與教導。我們更深入研究的時候,禁不住要問:當代教會各種作為的根源何在?得到的答案令人擔憂:其中大多數都是從異教文化移植過來的。許多基督徒聽到這個說法都會感到一陣錯愕,但這是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而本書會說明這一切。
我們會按照神學證據、歷史證據以及現實證據證明,新約裡的教會異象就是上帝的理想……也就是蒙上帝喜愛的團體,而且祂要在人類歷史每個階段不斷創造與重塑它。新約教會教導我們的課題就是一群人共同活出上帝的生命會是什麼樣式。
此外,我自己跟有機教會(organic church)合作的經驗也印證這項發現。(所謂有機教會就是由屬靈的生命體孕育出的教會,而不是那種按照人為制度建立起來,靠各種宗教活動維繫的教會。有機教會的特點就是由聖靈帶領的開放式聚會,以及非階層式領導[nonhierarchical leadership]。這跟由神職人員帶領,以機構為導向的教會大異其趣。)我在美國與海外的經驗就是,一群基督徒開始聚在一起,共同活出住在他們裡面的主耶穌的生命時,跟新約教會相同的特質就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原因就在於教會其實是一個有機體,所以它具有遺傳基因,只要讓它順其自然的成長,就會產生出那些特質。因此,有機教會隨著它們運作的文化環境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教會如果活出住在當中的上帝生命,那麼就絕對不會出現本書所探討的那些與聖經不符的作法。6
這些作法是上帝百姓從周遭的異教徒那裡學來的外來因素,甚至可以回溯到四世紀。這些作法被視為珍寶,接受洗禮而且被冠上「基督教」
法蘭克‧威歐拉(FRANK VIOLA)
耶穌基督在世上時,祂的主要對頭來自當時兩個主流宗教團體:法利賽人與撒督該人。
法利賽人任意增添聖經以外的規矩。他們順服上帝的律法,並且信任文士(生活敬虔又恪守規矩的律法專家)對律法的解釋,並將之應用在生活中。身為上帝話語正式詮釋者的法利賽人握有創制傳統的權力。他們用上帝的話語包裝人為的律法,然後傳給後代子孫。這些代代相傳的習俗,往往被稱為「先祖的傳統」,而且在他們眼中其地位等同聖經。1
撒都該人所犯的錯誤正好相反。他們任意切割聖經—認為其中值得遵守的只有摩...
目錄
推薦序 原汁原味與添加物/杜明達
推薦序 上帝真光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楊寧亞
出版者前言
感 謝
作者的話
序 言/法蘭克‧威歐拉
引 言/喬治‧巴拿
答客問‧詞彙定義
第1章 教會真把聖經奉為圭臬?
第2章 教堂:代代相傳的聖堂情結
第3章 敬拜程序:一成不變的主日早晨
第4章 證道:新教最崇高的領域
第5章 牧師:信徒成長的障礙
第6章 主日早晨的戲服:粉飾太平
第7章 音樂傳道:專為音樂設置的神職
第8章 什一奉獻與神職薪餉:錢包的痛處
第9章 洗禮與主餐:揭開聖禮的面紗
第10章 大頭症的基督教教育
第11章 重新檢視新約:聖經不是拼圖遊戲
第12章 再看救主一眼:革命家耶穌
後 記 下一步行動
Q & A 補遺
追本溯源
教會歷史上的關鍵人物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推薦序 原汁原味與添加物/杜明達
推薦序 上帝真光下,一場公開的解剖手術/楊寧亞
出版者前言
感 謝
作者的話
序 言/法蘭克‧威歐拉
引 言/喬治‧巴拿
答客問‧詞彙定義
第1章 教會真把聖經奉為圭臬?
第2章 教堂:代代相傳的聖堂情結
第3章 敬拜程序:一成不變的主日早晨
第4章 證道:新教最崇高的領域
第5章 牧師:信徒成長的障礙
第6章 主日早晨的戲服:粉飾太平
第7章 音樂傳道:專為音樂設置的神職
第8章 什一奉獻與神職薪餉:錢包的痛處
第9章 洗禮與主餐:揭開聖禮的面紗
第10章 大頭症的基督教教育
第11章 重新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