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用很多方式跟我們相遇
可是祂所用的方式常常不是我們喜歡的
有時候就算我們得到了財富地位和名望卻還是感覺空虛
聖十字若望他怎麼看待:為什麼天主要用這樣的方式跟我們相遇?
如果你去看十字若望的人生遭遇:
早年喪父、貧窮、流離遷徙、被親近的弟兄迫害、鞭打、監禁、虐待、遭受背叛誤解
現代人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情恐怕已經得了憂鬱症
十字若望卻直接面對天主的撞擊、找到了喜樂的秘密。鏡頭拉到二十一世紀,現在全世界許多人,依照著聖十字若望對祈禱者默觀的建議祈禱。回應天主在他們生活當中給予的種種撞擊:不論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匱乏、意外事件的創傷,甚至是在追求物質、名望與地位後,光鮮亮麗後的種種空虛。這個空虛與無意義,並非偶然,而是天主要用自己,用滿滿的愛來填滿我們。天主撞擊後,我們可以像聖十字若望這樣地回應嗎?
作者簡介:
伊恩.瑪竇神父
伊恩.瑪竇神父於一九七八年在英國劍橋加入加爾默羅聖衣會
他曾在堂區服務 也曾從事青年福傳
在歐洲和澳洲帶領過避靜與講授課程
他擔任倫敦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校牧多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感謝英文版推薦者
法國[方舟團體]創辦人文立光╱《四碎之燈》作者羅海瑟(Ronald Rolheiser)╱《一個人的聖殿》作者傑米森院長神父
感謝中文版推薦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神父Luis Arostegui, O.C.D.╱新竹教區李克勉主教╱房志榮神父(審定)╱曾慶導神父╱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 陳德光教授╱黃嘉斌╱張友青
名人推薦:感謝英文版推薦者
法國[方舟團體]創辦人文立光╱《四碎之燈》作者羅海瑟(Ronald Rolheiser)╱《一個人的聖殿》作者傑米森院長神父
感謝中文版推薦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神父Luis Arostegui, O.C.D.╱新竹教區李克勉主教╱房志榮神父(審定)╱曾慶導神父╱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 陳德光教授╱黃嘉斌╱張友青
章節試閱
愛和痛苦
故事是這樣的,若望的父親龔撒羅(Conzalo de Yepes),是來自托利多的布商,做生意途經方堤貝羅(Fontivero)小鎮,愛上了以紡織謀生的孤女佳琳(Catalina Alvares)。他們結了婚,龔撒羅被葉培斯(Yepes)家視為叛徒,斷絕關係,失去繼承權和他的身分。1542年,第三個孩子若望(John de Yepes y Alvares)出生──生於因慷慨愛情而辛酸備嚐的家庭中。
方堤貝羅的紅磚教堂中,一塊花崗岩石板上寫著:龔撒羅之墓;他是窮困的犧牲者,活在中世紀的西班牙中心地帶,許多人飽受窮困和打擊。他的寡婦佳琳,帶著12歲的方濟各(Francisco de Yepes)、小路易(Luis de Yepes)和嬰兒若望,被迫上路謀求改善生計。他們長途跋涉前往托利多,向家族的人求援,但卻一無所得。老二路易夭折,一家三口移居阿雷巴羅(Arévalo),之後再搬到梅地納(Medina del Campo),這是卡斯提的商業中心,他們期望羊毛商業能提供充足的工作。
總之,若望的童年顛沛流離,成長在對地位具有強烈意識的社會底層,度著朝夕不保的生活。然而,由於他的母親溫良慈愛,又富於迎向挑戰的氣魄,他們的貧窮結實纍纍。當他們與更窮的人共享(食物……),工作、活下去和接待(窮人)是這家人的口號。
若望9歲時,他們搬到梅地納,這是卡斯提的主要市場中心。吸引來自各地的貿易:北部的歐洲、東方和半島本身。同樣也招來疾病。若望在提供弱勢兒童受教育的地方上學,十多歲時,在城中的醫院當看護兼打雜,這是特別收容梅毒病患的救濟院。所以,他敏感的青春期間,陪伴的是感染性病的瀕死病患,再一次,這是個痛苦的環境,然而,這位青年能以相當強健和慈愛的感受來面對,我們的推測來自他後來對病人非常靈敏,如眾所周知的。
這段記述差不多是若望的半輩子。當他後來開始寫作時,所有這些愛和痛苦的經驗全蘊藏在他內。
21歲的若望已決定自己的未來:離開醫院,加入加爾默羅男修會。探本溯源,此一修會始於以色列加爾默羅山的一群獨居隱士。於13世紀西遷歐洲,他們來到大城市,自稱度祈禱、兄弟友愛和神職服務的生活,奉加爾默羅山童貞瑪利亞為主保。當年輕的看護(若望)深思他們在梅地納的生活方式,大概從中體會到這是個邀請,召叫他進入更深、更普遍的愛。
經過一年的初學,若望被送到加爾默羅學院,位於名聞遐邇的撒拉曼加大學城,他在那大學就讀三年後,被祝聖為神父。但是他並不滿意。這個修會,至少按他所知道的,無法滿足他的需求。或許,當他念及在家與在醫院那段日子赤貧的現實,和在大學的成績與高人一等的表現,兩相比較之下,他自語道:「這不會是真的。」無論為了什麼理由,他已準備要離開加爾默羅修會,尋求另一個更獨居、嚴格的生活。
這時,他遇上了真真實實的耶穌.德蘭(Teresa de Jesús)。她已在亞味拉建立一座革新的加爾默羅會隱修院,革新運動方興:她要建立足以合一的小團體、足以令人自由的貧窮、獻身於在祈禱中尋找天主的友誼,以此方式來協助治癒「著火」的世界。52歲的創會者已來到梅地納,建立她的第二座隱修院,並期盼帶動男修會的革新。
大德蘭很容易博得人的信任,「他們這麼盲目地信任我,我不曉得他們怎能做這樣的事!」彷彿地震的震央,她的影響迅速遍及西班牙全境。大德蘭強調,她和她的修女們,只不過希望祈禱,以紡織度日,這好像是個不容忽視的吸引或刺激。
若望更是一座火山,表面是岩石,內裡卻是熾燃烈焰。當大德蘭遇見若望,在這小個子會士身上,她看出若望享有她的精神。她很快寫信給一位朋友:「我請求您,請和這位神父談話,……雖然他個子小,但我認為他在天主的眼中是很大的。」大德蘭邀請若望參加她的革新修會。
若望方面,他發現大德蘭是落實理想的人,獻身於基督,毫無保留或防衛。年紀輕輕的若望,回答大德蘭說,好!只要我不必等太久。
大德蘭和若望逐漸成了密友。他們互相了解。當若望離開,到了西班牙南方時,大德蘭寫道:「妳必定無法相信,他的離去讓我感到如何的孤單。」同時,大德蘭也發現,雖然自己的個性深具感染力,若望卻是能堅持立場的人。最初開導若望度她的修道生活方式時,兩人對某些事的觀點並不一致,大德蘭承認,「有時我也惱怒他!」
幾年後,兩人重新會合(1572-4)。大德蘭受命整頓當地亞味拉一座凌亂失序的隱修院。隱修院中有130位以上的修女,度著非常鬆散的禁地和祈禱生活。有的修女很富裕,她們有套房,甚至有僕人;有的卻貧窮匱乏。隱修院徒有其表,形同虛設。
為了提升修院的素質,大德蘭邀請若望擔任駐院司鐸。由於若望的聖德聲譽日增,修女們對他的來到頗覺反感,認為若望企圖改變她們,這是她們從來都不願意的。不過,她們很快覺察出來,大德蘭的選擇是明智的。證人見證說:
「他(若望)容忍她們的不成全,無論多少次,他都會加以指出,按照她們不成全的步調,帶領她們前進,達到成全;他不用猛力,而以委婉的方法使她們茁壯。他以這種溫和又明智的忍耐,施予她們更多的恩惠。」
當若望首次遇見大德蘭時,他對牧職毫無經驗。大德蘭幫忙塑造他;但若望也塑造了大德蘭。再一次,獻身與溫暖兼具,使若望成為真正的他。
若望的話語出自這一切的經歷:被愛和痛苦鍛煉出來的青少年;處於張力和鮮明憧憬影響之下,達到成熟的修道生活。不過,最後當他開始寫作時,他的生命彷彿穿過狹窄的漏斗,受到徹底的淨化,真是這樣,我們可以這麼說是穿過漏斗。
大德蘭的革新勢必醞釀糾紛。不願參加革新的人,免不了會有受責備的感受。大德蘭的一些男會士,他們的不當言行更是於事無補。此外,還牽涉到更大的政治問題,這個卡斯提的革新修會,受到斐理伯國王的擁護,以其革新的氣勢,撞擊原本完整的非革新修會,又有羅馬的背書。
這份壓抑的強烈敵意,於1577年,突然爆裂,且以十字若望為標靶。12月初的一個寒夜,亞味拉駐院司鐸的小屋,突遭襲擊。這位年輕人被帶去受審和處罰。十字若望就此失蹤。
反對革新的逮捕事件傳來,大德蘭擔憂會發生更糟的事。她上書國王:「我認為,要是他們(若望和他的同伴)陷入摩爾人手中,情況會更好些,因為或許會得到較多的憐憫。」不過,儘管大德蘭的個性魅力十足,這一次,卻毫無成果。若望被挾持,越過嚴寒的瓜達拉馬山脈(Sierra Guadarrama),若望的朋友們對此毫不知情。剛開始,若望被押在牢房,後來關進一間小壁廚,幾乎暗無天日,若望被丟棄在那裡。
托利多的冬天酷寒,夏天令人窒息。對若望而言,關禁閉意即營養不良、定時鞭打(造成多年不癒的創傷)、腐爛的衣服、蝨子。除此之外,還加上心理的折磨。捕促他的那些人,故意在門口交談,捏造虛言,藉以搧動若望的思想。他們暗示說,若望會被裝進棺材裡,橫著出來。他們說革新修會──他的終生工作──已經瓦解。
這些話一再地侵襲若望的思想。當他吃著那送來的一點點食物時,他得處理可能中毒的恐懼感。還要應付那不斷滲透進來的想法,認為自己是個叛徒(即使沒有人說什麼,牢房的四壁即是清楚的指示了)──要知道,若望的修道背景係植根於服從。若望承認,憂心大德蘭及其他人認為他已拋棄了他們,這是他最深的折磨。
這些事全都湊在一起:身體和情緒的傷害;滿腦子憂心焦慮,盤旋不去;與天主的關係,漆黑一片。此時此刻,即使他需要感受天主的臨在,他的天主彷彿離得遠遠的,甚至很陌生,若望覺得自己像個陌生人。他後來的寫作證實當代證人的覺察:「他被關的期間,遭受極深的內在黑暗和痛苦」;「有時候,(上主)完全隱退,讓他在漆黑的牢房中,內心滿是黑暗。」
到此地步,若望是個小孩。他已經山窮水盡,一點辦法也沒有,他被帶入界外之地(outer limits),在那裡,惟一的選擇是這位要來填滿的聖神,不然就是一片混亂。好似正常生活給的麻醉劑都用光了,他的內在自我被刮得一乾二淨,現在的疼痛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天主完全遠不可及。這是真的傷,使他發出毫無掩飾的呼聲,「祢在哪裡?」
祢隱藏在那裏?心愛的,留下我獨自嘆息,
祢宛如雄鹿飛逝,於創傷我之後;
我追隨呼喚,卻杳無蹤跡。
這是<靈歌>的第一詩節,是若望關在牢裡寫的詩作之一。真的很驚人,就是在這裡,在這樣的環境下,若望的成熟作品脫穎而出。
他後來寫的書,都是詩的註解,展現詩境,帶我們進到詩中,透過詩,洞察造就詩作的嚴酷考驗。所以,聆聽他的話,是個寶貴的特恩。當他終於開口發言,這位「沉靜的人」帶著我們,從散文,透過詩歌,進入他最私密的經驗,當他的生命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時,他的天主是個「驚奇」(surprise)。
經過九個月的監禁後,若望逃脫了。不然的話,他必死無疑,死於他的日漸衰竭。在短短的期間,經過多天的小心觀察,他沉住氣,動動腦筋,鬆開螺絲,終於脫離他的牢房。他從窗口墜下打結的床單布條,落在一個圍牆上,而後掉進一個庭院。再從那裡穿過城市,他搖搖晃晃,找到大德蘭的隱修院,尋求掩護。他的模樣糟透了。後來他幽默地說:「我被鞭打的次數超過聖保祿!」
即使這樣,身體的逃脫還不是若望的最大問題。托利多的事件,從中引起的人性衝突才是更大的問題。從法律的觀點而言,革新的男會士中,舉足輕重的標靶並非若望。事實上,沒有他,他的同伴們還是會繼續發展得相當好,從大德蘭惱火的請求可以斷定這事:「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好像已經沒有人記得這位聖人!」再者,如果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暴行,他的處罰,按照當時的教會法,是對待背命會士的標準模式。
然而,還有比人性衝突更大的問題。若望親自解釋這段經歷,視之為分享約納的標記──「被鯨魚吞下去」,他在一封信中如此形容。當他後來寫到天主在人內的最深轉化時(心靈的夜),他使用相同的話語。
「他感到好像要被野獸吞下去,在黑暗的肚子裡被消化……靈魂處在這個黑暗死亡的墳墓裡,是很合宜的,為使他得到所希望的心靈復活。」
三天在大地的肚子裡:他意指自己的坐牢。他獲得分享耶穌死亡與復活的恩惠。
雖然他逃脫了,但是他的復活並非他的逃脫;在朋友們幫助他復原之前,他已復活了。在牢中寫的詩是個記號,他已得到釋放,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詩句所表達的,不只是活生生的饑餓,而且也是填滿饑餓的禮物。數年後,當他註解<靈歌>時,他稱之為「神祕領悟中,愛」的果實。(靈歌 序.1)詩作的寫成,不只是天賦,而是相遇──他說,是和主耶穌相遇,從相遇中,基督賦予他領悟、體驗和渴望。(靈歌 序.1)神祕領悟中的愛情話語
祢隱藏在那裏……?在那另類的貧乏中,語言彷彿已不再起作用,他得到的是基督的探訪,以小孩的眼睛,復活節清晨的煥然一新,他這麼寫:
我的愛人是綿綿的崇山峻嶺,
孤寂的森林幽谷,奇異奧妙的海島,
淙淙迴響的江河,撩情的微風呼嘯。
寧靜的深夜於黎明初現之際,
默默無聲的音樂,萬籟交響的獨居,
舒暢深情的晚宴。(靈歌14-15)
什麼樣的探訪呢?若望能講出的那種令人大為驚訝的與神性相遇。(靈歌13)不過,若望更喜愛的是,從內裡或後面出現的臨在;就好像人走進暗室,獨自坐著……然後,過了幾分鐘,是的,有個人在那裡,一直都在,輪廓愈來愈清晰。在那裡,在黑暗當中,若望說有某種的陪伴和力量,……陪伴靈魂,使他堅強有力(夜2.11.7)──這臨在是輕柔的、覺察不出的、黑暗的,如果若望想去描述它,隨即煙消霧散,然而它卻支撐著若望的生命。這就是那探訪。
愛和痛苦
故事是這樣的,若望的父親龔撒羅(Conzalo de Yepes),是來自托利多的布商,做生意途經方堤貝羅(Fontivero)小鎮,愛上了以紡織謀生的孤女佳琳(Catalina Alvares)。他們結了婚,龔撒羅被葉培斯(Yepes)家視為叛徒,斷絕關係,失去繼承權和他的身分。1542年,第三個孩子若望(John de Yepes y Alvares)出生──生於因慷慨愛情而辛酸備嚐的家庭中。
方堤貝羅的紅磚教堂中,一塊花崗岩石板上寫著:龔撒羅之墓;他是窮困的犧牲者,活在中世紀的西班牙中心地帶,許多人飽受窮困和打擊。他的寡婦佳琳,帶著12歲的方濟各(Franc...
推薦序
推薦序
歡愉的傷口
每次提起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都會被《愛的活焰》第二詩節的詩句:「啊! 歡愉的傷口!」(Oh! Delectable wound!)深深感動,依聖人若望自己的註解,「歡愉的傷口」就是「幸福的傷口」。箇中理由,因為傷口來自天主的愛火,因此,越痛越健康;而最佳療方,不同於物質火傷的抹藥止痛,卻是任它去痛。
真愛就是走出小我,以「所愛」為中心,走出的過程難免產生痛苦,而痛苦正是「自我超脫」的寫照,所以有「越痛越健康」的悖理。這種「愛的悖理」可以補充《雅歌》第五章中「因愛成疾」的想法,反映一種「愛空」的真理。佛家有「悟空」的說法,也就是對「緣起性空」的覺悟;基督宗教卻有「愛空」的真理,聖愛超脫人性條件,「為愛而愛」,就是一種來自真愛天主的撞擊,令人陶醉。
聖十字若望以詩人的筆觸表達的「天人之愛」,已經從一般人經驗到的「位際範疇」進入有東方靈修特色的「一體範疇」,也就是耶穌所說的「父在我內、我在父內」的境界。
加爾默羅聖衣會曯咐我為依恩‧瑪竇神父著《天主的撞擊》的中文譯本寫推薦序,我就樂於從命。本書跨越中、西文化藩籬,對渴望精神生活的人都大有裨益,願大家珍惜閱讀。
(本文作者陳德光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主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推薦序
接近聖十字若望
在修院接受培育時,就聽說聖十字若望有非常獨到、深入的信仰及靈修反省,會對基督徒的靈修幫助很大,也曾嘗試看了一點他的書,但總覺得不太容易明白。因這有很多其他的書要看,故就沒有認真讀過他的書。
數年前讀了依恩.瑪竇(Iain Matthew)神父寫的《天主的撞擊》英文版,覺得收獲很大,非常喜歡,還把書的內容摘錄下來,在一個紀念聖十字若望的研習會上跟大家分享。我很感激依恩神父從十字若望的身世背景切入,把十字若望的重要思想都在這本小書上生動地論述了,特別是天主的愛、黑夜、十字架的意義,祈禱的意義等,都是與我們基督徒的靈修有非常密切關係的。讀了之後我更覺得被天主賞賜作一個基督徒的自由、平安和喜樂;因為我們是被愛的天主所愛的,在世途上時時有天主愛的陪伴,知道將來與愛的天主在天堂永聚。
為想受益於十字若望,但又沒有太多時間閱讀他的所有著作的人,或為希望先有一個對十字若望的鳥瞰,以後再作第一手資料閱讀的人,依恩神父的這本書都很有用。感謝芎林聖衣會修女將這書譯成中文,更是華人讀者的福音!
(本文作者為曾慶導神父)
推薦序
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秘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初讀教會的聖師與神祕靈修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的人,常可發現,他的書可以歸類為為易讀但涵義相當深邃,卻不易領會的類型:《攀登加爾默羅山》、《黑夜》、《靈歌》、及《愛的火焰》等多採涵義深刻的詩歌及註解形式出現。在這本《天主的撞擊》兩百頁左右的小書中,作者依恩。瑪竇嘗試以他所閱讀聖十字若望的各式作品與書信,佐以相關人士的訪談與文獻歷史記載。與研究寫作當時的背景,提供給讀者以五個部分(五幕),來理解聖十字若望以他的生命經驗,指導後進默觀祈禱者。對像筆者一樣剛接觸聖十字若望靈修的人,筆者建議可先看第一、第二、第五部分,其中在第五部分的第二十章,聖十字若望建議初學生提出祈禱過程,對開始學習默觀的人,是很實用的指導:用想像喚起(耶穌)奧跡,用理智思想奧跡、以愛的靜止注視天主(參見第二十章)。在同章中也教導祈禱者如何收心。另外,本書也論及默觀進階者,如何辨別因大量光明照射產生的默觀性黑暗。聖十字若望關於團體領導人、靈修指導者、基督徒生活的一些具體的建議,例如,聖十字若望希望那些活躍於宣教及事功的人,「至少花一半的時間在祈禱中陪伴天主…他們所完成的事功必定更多,但付出的勞力反而少」(靈歌29.3)。與聖女大德蘭《靈心城堡》類似的建議,若望認為默觀祈禱的人需要進入己內與天主相守。最後,筆者建議可以把本書的五個部分,看成五幕劇本。在下文中,將介紹本書作者寫作對象,各部分對應到若望以生命回應天主的見證。讓各幕直接向您說話:
《天主的撞擊》(The Impact of God)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告訴讀者,它是為自認為自己的生活與命運改變不了的人而寫的。會有這樣感覺的人,通常是生命中遇到困境,不論是生活中的困頓、身心疾病的攻擊,或是感到人生無意義、無目標、找不到出口。在這本書,作者依恩.瑪竇,重新帶領讀者閱讀聖十字若望的作品與相關的資料,以聖十字若望的經歷,展示給讀者靈修走到深處時,生活中必定會經歷的過程。換句話說,依恩自己提出一系統的架構,領導讀者重溫若望的靈修旅程,而他將聖十字若望靈修的旅程搬上舞台,分成五大幕:包括序幕、禮物、空間、醫治與相遇。前兩幕是描述事件的歷史劇、而後三幕則是極其深邃的內心戲。
序幕的開始,很快地演出十字若望父母親的故事,一位是貴族的後代布商龔撒羅(Conzalo)、一位是孤女紡織女紅佳琳(Catalina),相遇並結合,但因來自不同社會階級,受到家族反對,斷絕關係,過著貧困的家庭生活。若望為家中第三個孩子,他九歲開始在為窮人辦的學校中受教育,十多歲進入收容梅毒的醫院擔任看護工減輕家計,陪伴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的人,接觸他們的痛苦與愛。聖十字若望(第二章)在21歲加入加爾默羅會(聖衣會)後,對過於寬鬆的修道院生活有些感到失望,但他人生的轉折,就是遇到改革修會的聖女大德蘭,她邀請他留下進行改革。但這些改革卻帶來未改革者的反對,由於改革修會受到國王的支持,保守派乾脆將他挾持到山上,無人能找到的監牢,並轉監禁在不見天日的小櫥櫃中,在身體受到鞭打、營養不良不人道的對待,衣服破爛;精神上受到別人嘲笑他的改革失敗的煎熬後,長達九個月,從冬天到夏天。這樣的困境中,聖十字若望不但沒有像現代的人一樣得到憂鬱症。反而在這樣的逆境衝擊身心受創中,他回應了天主,寫出西班牙神秘文學中極美的作品<靈歌>:
祢隱藏在那裏?心愛的,留下我獨自嘆息,
祢宛如雄鹿飛逝,於創傷我後;
我追隨呼喚,卻杳無蹤跡。
第一幕以月黑風高的晚上,若望逃離那裏。衣衫檻縷地到達托利多附近的女隱修院,由她們隱藏保護、養傷一段時間後,被護送到南方安大路西亞。
在此牢獄之災後,當他身體恢復健康十年後,開啟了第二幕,在培亞城大學區,建立加爾默羅學院,在1582年調到南部的革拉納達,陪伴八位修女要興建一座新修院,未料該地的主教不給許可建院,出售房屋的地主出爾反爾,在這樣的困窘的情形下,他遇到了恩人安納夫人。安納夫人不但空出她的房舍的一大部份給修女,並提供食宿達七個月之久。安納夫人自己則是三年前喪夫且失去了獨生女,所以若望幫助她面對這樣的生命中劇痛,並希望協助她找到生命中痛苦的意義。他把自己與天主相遇痛苦而甜蜜的的神祕經驗,所寫出的詩:愛的活焰,題獻給安納夫人。並約在1586年,應安納夫人註解此詩的請求,若望在百忙之中,兩週內完成這部曠世靈修的小書,並提名贈予安納夫人。
另外,第二幕的標題,為什麼稱為禮物呢?就要先從 這本書中,從若望的詩提出一個問題來解答:「祢隱藏在那裏?」,若望以自己的經驗回答說,愛的注視是天主與我們之間建立關係的重要橋樑。而天主祂隱藏在那裏呢?事實上,祂不在我們身外,祂就在我們至深的靈魂中心。而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主想對我們說的是:「我是你的,也是為了你,我歡樂於我的所是,為成為你的,並親自把我自己給你。」在婚禮中,新郎給新娘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自己。最體貼的新郎,就是無時無刻與新娘陪伴與經歷的那位。天主這位新郎,為了愛每個與祂親近的人(新娘),決定居住在新娘的心內,按照祂的本性賜給恩寵。十字若望說:「在天主之外,事事都狹隘」,神祂自己就是最大的禮物。
第三幕轉到聖十字若望的內心劇。受到撞擊以後,天主想居住在人的心中。但是人心中有太多受造物充滿,需要空出一個空間來容納。若望說:「為了要接受,要騰出空間給天主。」。所以這一幕的標題就是空間。要通往這條的喜樂之路,需要空虛自己,甚至放棄自我實現的世俗價值,只為了與天主建立接合的關係。在《攀登加爾默羅山》第一卷,13章11節談到這種虛無(Nada)的境界:
為達到享受一切,不要渴望享受什麼。
為達到佔有一切,不要渴望佔有什麼。
為達到是一切,不要渴望是甚麼…….
為達到你未有之知,你必須經過那無知之路
若望的態度就是,保持雙手空空的,接受天主,及祂所給予的一切。對若望來說,關鍵的問題不是:「我的成就是什麼」,而是去除天主在強力接近我們並給予的途徑中的一切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人的傾向與態度:想擁有事物,或讓任何事物佔據心靈;「而讓世物與天主相提並論」(山1.5.4)。所以,若望認為要建立與天主愛的關係,我們必須向許多受造物說:「不,我不需要你」,來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愛,超越自己的種種渴望與傾向:講閒話、害怕、希望別人肯定、迎合權貴、討厭愚笨與髒臭的人。而我們就像木炭,當天主聖神愛的火焰,燒灼我們時,需要將炭中水分等阻止燃燒的雜質燒盡(空出空間)冒出黑煙,讓炭藉火轉化為赤紅的燒炭,才能融入在天主愛的火焰內。而祂的愛像火,從不偷懶!
「夜」是聖十字若望所有重要著作都觸及的主題,也是第四部份醫治重要的戲劇元素。聖十字若望在第二幕被非改革派挾持,逃離長達九個月的監獄生活後,在身體恢復的平靜過程中,他寫了另外一首詩流傳千古的詩,<黑夜>。黑夜在人生中無所不在,似乎看不到希望的:無奈、無知、混亂、巨痛、掙扎、沒有安慰等不順心的形式出現,但聖十字若望給予這些痛苦一個積極意義,他作證,黑夜最後帶給我們的是幸福
在一個黑暗的夜裡
懸念殷殷,灼然著愛情
啊,幸福好運
沒有人留意我離去
我的家已靜息 (黑夜1.1)
因為夜除了「我知道你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是正確做出回應」:鼓起勇氣、堅心忍耐、不要憂苦、信賴天主,進行愛的注視。
而夜有許多特性,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夜會取走我們的控制權,失去自我,而這個控制權最後以愛的形式回到我們身上。
第四幕演出深夜的旅程:若望在聖女大德蘭過世以後,就開始一波一波無盡的夜:首先,新任聖衣會長與前一任會長之間的糾紛,使他很難過。他本來應邀等找到適合的人選,準備去墨西哥建院,但他卻開始生病染上丹毒,在南部他需要待在一個會院,養病。他可以選擇有很多朋友的培亞城(Baeza),或跟該修院院長對他有宿怨的烏貝達(Ubeda)城。若望選擇了後者。在不友善的環境下,他受到院長對他折磨,等省會長安東尼神父介入,才開始更積極治癒,但此時他已病入膏肓,最後的生命是在燒灼丹毒傷口痛苦中渡過,在他臨終前,這位惡待他的院長來到他的病床前,請求十字若望將他日課給他,若望用深愛口氣回答他說:「你是我的院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讓那位處處給他困難的院長非常感動。
最後一部,也是第五部分,標題為相遇。若望能夠在監牢中,甚或在晚年受到不公平對待,仍能愛不喜歡他的人,為什麼? 因為他愛天主。若望說:
「不是愛天主的事,有甚麼益處呢?在天主眼中又有什麼價值呢?」(山3.30.5)
這本書的作者依恩.瑪竇把三超德:信德、望德與愛德,對應到理智、記憶與意志連結,信德對若望來說是一種習性 (habit)、藉著天主的聖言而確實存在,但同時因為信仰看不到、摸不到,也是黑暗的。而望德則是體會自己裡面,真的有聖神居住在內,不讓憂慮或激情把自己封閉在其中,而相信在我們內的能勝過世上的一下,換言之凌駕於其一切憂慮之上。愛德則是注視天主,了解並配合天主的行動,使我們的靈魂跟祂一樣。簡言之,如果天主是火,當祂接觸我們,我們也變成火了。就如聖子愛我們,放棄在天上的生活,而親自降生成人,居住在人間一樣。而祂對我們的愛,不停止也不偷懶。耶穌如同我們的新郎,以無比深愛的眼光,看著祂的新娘:我,細察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善。
回顧若望的一生,受盡無數的身心痛苦:被非赤足會士的迫害,想看母親與聖女大德蘭,卻無法成行、奉獻一身的修會卻被同修會會士的虐待,在身體劇痛且修會中分裂不睦下,若望離世。在若望被關在監獄中三個月後,在寫作<靈歌>與<黑夜>等詩以前,他的第一首詩配合以當時流行曲調,所寫的<歌謠>,一共九幕。雖然韻文無令人驚奇之處,但把聖子急於向天父回應祂的安排,所說的:「我要去尋找我的新娘,我要親自背負她的愁苦與磨難,她如此受苦,而現在,生命將是為她,因為我要為她而死,把她從湖中拉出,我將拯救她。」,耶穌是在他身邊陪伴,感覺他的劇痛,為他流淚的,將他痛苦變成喜樂的那一位。
鏡頭拉到二十一世紀,現在全世界許多人,依照著聖十字若望對祈禱者默觀的建議祈禱。回應天主在他們生活當中給予的種種撞擊:不論是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匱乏、意外事件的創傷,甚至是在追求物質、名望與地位後,光鮮亮麗後的種種空虛。這個空虛與無意義,並非偶然,而是天主要用自己,用滿滿的愛來填滿我們。天主撞擊後,我們可以這樣地回應嗎?
推薦序
歡愉的傷口
每次提起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都會被《愛的活焰》第二詩節的詩句:「啊! 歡愉的傷口!」(Oh! Delectable wound!)深深感動,依聖人若望自己的註解,「歡愉的傷口」就是「幸福的傷口」。箇中理由,因為傷口來自天主的愛火,因此,越痛越健康;而最佳療方,不同於物質火傷的抹藥止痛,卻是任它去痛。
真愛就是走出小我,以「所愛」為中心,走出的過程難免產生痛苦,而痛苦正是「自我超脫」的寫照,所以有「越痛越健康」的悖理。這種「愛的悖理」可以補充《雅歌》第五章中「因愛成疾」的想法,反...
作者序
寫給中文讀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神父Luis Arostegui
親愛的讀者,關於依恩.瑪竇寫的這本《天主的撞擊》,我願和你們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以為,這是一本入門書,介紹聖十字若望,他是十六世紀西班牙普世公認的詩人和神祕家。普世公認,因為他是人文及靈修的傑出詩人,尤其是位神祕家,他尋求超越界,這無限的領域是開放的,也是人類的目標。他是創始者,或說指示者,指出他所覺察和活出的這條達到真實之境的道路。他不像一個超人,一位遠距的靈修英雄,而是,活在人群之中,一位質樸單純的人。
為此之故,無論如何,閱讀及善用本書之後,我確信這決不是一本入門書。此書帶領我們深入聖十字若望的著作,詩與散文,揭示書中表達的人性與靈性的經驗。本書繼續陪伴我們,甚至當我們直接閱讀聖人的著作時。本書的作者是位好嚮導,他已達到集大成的綜合,對於這位詩人和神祕家的經驗與思想,具有透徹的洞見。
作者深入聖若望,探究並熟識他的著作、生平及人文背景,同時採用其他學者的幫助;不過,最重要的,他衷心關注的是,今日及永遠的人性真實(human reality)。
因此,這個探究,不只是個學術性的工作:作者從聖人的省思中,探究什麼是人性很深的需求,以及今日的人性需求,且以他的經驗和思想來答覆。依恩自創一格,以他充滿活力的見解詮釋聖十字若望。他從聖人尋求啟迪,帶著他自己的生命問題,即今日男人和女人的問題。
本書研讀聖十字若望,然而書中最關切的事,是至高的渴望,即生命的目的,及神祕家聖人的著作。那麼,對聖若望而言,尋求生命,就是在他的生命中和天主相遇:而他所經驗的生命是個創傷:「祢隱藏在哪裡?」「祢宛如雄鹿飛逝,於創傷我之後」(靈歌1)天主不見了,正是愛的傷口出現時。不過,聖十字若望同時看出來,體驗出人以多種的方式病了。若望憑他的經驗,懷著愛的信德說出:「天主的愛是靈魂的健康」(靈魂歌11.11)。為何這樣呢?因為「這愛是我們受造的目的」。(靈歌29.3)為此,我們了解,聖人鼓勵受磨難或負重擔的人們,迎接他們說:「要喜樂於天主,(這些磨難或重擔)是妳的益處和健康。」(信20)
依恩瑪竇也尋求天主,超越的這一位,「祢」經常臨於個人的生命內。他尋找祂,為了愛和關心同情那些需要呼吸的人。當然,作者深愛和清楚闡明的,是存在個人內的善良、仁慈和美,這存在於受造界和人類的關係之中,如詩人聖十字若望,以充滿光榮的洞見和感受所詠唱的。不過,另一方面也是真的,在世界和個人的戲劇裡,在經歷這一切壯麗的真實當中,最主要的,人人都忍受著一個傷口的痛苦,這個傷口只有天主的愛能治癒。然而,在這個光明下,生命和宇宙的美變得光彩奪目,耀眼萬分。「天主的肖像」,祂的聖子的「凝望,替世界和諸天穿上美麗和喜悅的衣裳。」(靈歌6.1)
依恩.瑪竇承認,聖十字若望就像歷史中的任何人,屬於某一時代和地方,受限於某一心態、哲學學派和傳統的克修觀念。不過,作者卻能以準確和純真的眼光,透徹並捕捉神祕家教導經驗的主旨。他懷著相同的誠摯之情,關於個別的人及全人類,從他自己經驗談論人的真實(the human reality)。這個實在論(realism)是回應聖十字若望智慧的基礎,是真實的,不是理想主義,是對一位人文的靈修聖師的回應。依恩從回響聖若望中尋獲答案,我們會讀到,了解,且得到解釋,一再地分享給我們人存在的真實,而且也是脆弱、黑暗和受誘惑的。
因此,本書含蓄地闡明聖十字若望對生命的樂觀主義,其基礎是信仰愛的天主,祂總是來尋找個別的人。這不是崇高的哲學觀念,而是納匝肋人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一個真實。為此,世界和個人及其黑暗,不是痛苦的地方,反而是淨化的相遇之處:生命邀請並引領達到這人的「更深處」,在那裡是他的健康,即神性之愛。天主的存在超越一切,同樣也在「最甜蜜的耶穌」(靈歌40.7)內來臨,「天主已經給了我們祂的聖子,祂的惟一聖言,因為祂沒有其他的什麼,祂在這獨一的聖言內,只一次告訴了我們所有的一切,祂再沒有什麼更多的要說了。」(山2.22.3)
閱讀本書時,讀者會瞥見兩個真實:1)神性的單純和本然。是神性的,以人性的方式,呈顯在耶穌的生命和位格中,今日祂尋找我們,藉著我們人性的存有,並在我們人性的存有內,祂親自委順於我們。2)為此,在本書的講解中,一再出現令人讚嘆的觀念,指出聖十字若望對於「個人」(the human person)的洞見。面對生活顯露給我們的平庸或墮落的畫面,在聖人看來,閃耀著這人無限的尊貴,人註定要達到的是與天主愛的結合。「啊!靈魂哪!妳們之受造和蒙召,正是為此尊貴和偉大。」(靈歌39.7)
寫給中文讀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神父Luis Arostegui
親愛的讀者,關於依恩.瑪竇寫的這本《天主的撞擊》,我願和你們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以為,這是一本入門書,介紹聖十字若望,他是十六世紀西班牙普世公認的詩人和神祕家。普世公認,因為他是人文及靈修的傑出詩人,尤其是位神祕家,他尋求超越界,這無限的領域是開放的,也是人類的目標。他是創始者,或說指示者,指出他所覺察和活出的這條達到真實之境的道路。他不像一個超人,一位遠距的靈修英雄,而是,活在人群之中,一位質樸單純的人。
為此之...
目錄
推薦序一 (前言)寫給中文讀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O.C.D.
推薦序二 歡愉的傷口 陳德光
推薦序三 親近十字若望 曾慶導神父
推薦序四 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祕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推薦序五 祢愛我嗎? 張友青
第一部分──序幕
第一章 撞擊
第二章 撞擊的回響
第三章 回響的落實
第二部分──禮物
第四章 靜默的人說話
第五章 福音有眼睛
第三部分──空間
第六章 正確的空虛
第七章 障礙
第八章 醫治的良方
第四部分──醫治
第九章 那「夜」
第十章 有某個地方要去
第十一章 必須是天主
第十二章 醫治的黑暗(一)
第十三章 醫治的黑暗(二)
第十四章 超越同情
第五部分──相遇
第十五章 天主的經驗(一)
第十六章 天主的經驗(二)
推薦序一 (前言)寫給中文讀者 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O.C.D.
推薦序二 歡愉的傷口 陳德光
推薦序三 親近十字若望 曾慶導神父
推薦序四 學習聖十字若望神祕靈修的一塊好敲門磚 黃嘉斌
推薦序五 祢愛我嗎? 張友青
第一部分──序幕
第一章 撞擊
第二章 撞擊的回響
第三章 回響的落實
第二部分──禮物
第四章 靜默的人說話
第五章 福音有眼睛
第三部分──空間
第六章 正確的空虛
第七章 障礙
第八章 醫治的良方
第四部分──醫治
第九章 那「夜」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