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為中華民族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自主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內,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不願做奴隸的中華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抵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英勇鬥爭。在空前慘烈的抗戰歲月中,臺灣人始終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臺灣抗日叢書》包括《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一》、《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二》、《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三》、《臺灣抗日團體》、《臺灣共產黨抗日史實》、《臺灣光復》。將於臺灣光復70 周年前夕,陸續與讀者見面。這套叢書從不同角度展示「中華人民的抗日戰爭,臺灣人沒有缺席」的歷史事實,反映臺灣人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他們之中有傑出的臺灣女性革命家謝雪紅,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臺籍抗日將士李友邦,智取《田中奏摺》的蔡智堪,為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勤勉工作的謝南光,支持日本戰俘反戰運動的康大川,用文字或電影作為抗戰武器的李純青、何非光,為籌畫收復臺灣做出重要貢獻的劉啟光、連震東、謝東閔、黃朝琴等。
在中國大陸的臺灣人自發成立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上海臺灣青年讀書會、臺灣義勇隊、臺灣革命同盟會等愛國組織,積極投身於抗日復臺的活動。臺灣共產黨在島內與臺灣人開展抗日運動,以臺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回到中華人民自主為革命理想。
叢書的作者和編者,是從事臺灣抗日歷史研究的專家或學者。書中許多史料是第一次對外披露,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臺灣人用可歌可泣的實際行動續寫了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書就了民族精神的壯麗篇章。
作者簡介:
徐康、吳藝煤/編著
章節試閱
前言
多少年來,「臺灣史上的第一面紅旗」――臺灣共產黨――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甚至被別有用心的「臺獨」分子篡改。臺灣共產黨,這面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中撐起的抗日紅旗,竟默默沉睡了近一個世紀!
筆者查閱臺灣抗日文獻,走訪臺共後人,赴臺灣收集有關資料,伏案記錄這個特殊群體的抗日足跡。謝雪紅、翁澤生、王萬得、蘇新、楊克煌等日據時期的共產主義青年將璀璨飛揚的青春年華奉獻給臺灣抗日解放運動。這群臺籍菁英站在玉山之巔,放眼西望,為掙脫惡魔的利爪,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與悍敵展開殊死搏鬥。這群臺籍菁英立足長城,南望臺灣,滿懷思鄉之情,他們堅信祖國必將統一,他們願為此付出一切!
20世紀20年代,臺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共產國際根據「一國一黨」的原則,擬以日本共產黨的一個民族支部的形式,成立一個政治組織,受日本共產黨領導。1928年4月15日,臺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在上海創立。臺灣共產黨領導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臺灣機械工聯合會、臺灣工友總聯盟、臺灣工友協助會等進步團體開展抗日鬥爭,在臺灣抗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31年的「臺共事件」使臺共遭遇毀滅性打擊,幾近全軍覆沒。雖然民族矛盾是臺共被解體的主要原因,但是,臺共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內部的路線鬥爭削弱了臺共的整體力量。
臺共的創建和發展與中共密不可分。共產國際的固執己見,導致臺共與中共之間沒有「理論」上的直接組織關係。臺共領導人蘇新認為,「臺共雖然與中共沒有組織關係,但是,思想上、政治上,比較多地得到中共中央很大的領導」。從這個層面看,中共對臺共抗日革命鬥爭發揮了實際領導作用。隨著相關資料的進一步挖掘,筆者認為,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中共與臺共關係――「指導」說――不足以概括中共對臺共抗日鬥爭所發揮的實際作用,中共與臺共之關係或許需要重新解讀。
臺共提出「臺灣獨立」的政治主張,希望臺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獲得獨立,回到祖國懷抱。中國共產黨支持臺灣人民抗日鬥爭,支持臺灣同胞光復臺灣的主張。翁澤生、謝雪紅等臺共人士一生的革命實踐和政治軌跡,證實了臺灣與祖國不可分割的血脈聯繫,此乃批駁一些人士歪曲臺共抗日史鐵的證言。相當多的臺灣學者認為,當年臺共提出的「臺灣獨立」與當下的「臺灣獨立」內涵不同。海峽兩岸學者所達成的這個共識,反映了史學界的主流聲音。
臺灣共產黨的抗日歷程,不僅閃灼著青春的熱血和激情,更體現了共產黨人堅毅剛強的特質,已成為臺灣人民抗日鬥爭史的一個重要環節。臺灣共產黨在臺灣土地上撐起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紅旗,在全民族抗戰中放出了耀眼的光芒。這群臺籍菁英經歷抗日鬥爭和中國革命的磨礪,骨子裏散發著一種倔強、堅韌和執著,他們始終認為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聯、不可分割。
他們蘊藉於胸的強烈祖國情懷和故鄉情愫令人敬佩,他們愛國愛鄉的情感至今影響著兩岸兒女。臺灣共產黨的幽靈,仍在這塊土地上飄蕩!
《臺灣共產黨抗日史實》共分為四章,包括臺灣共產黨的創立、臺灣共產黨早期抗日鬥爭、臺灣共產黨中期抗日鬥爭和臺灣共產黨後期抗日鬥爭四個部分,呈現日據時期臺灣共產黨為臺灣抗日解放運動而奮鬥的艱苦歷程。
本選題的研究工作始於2013年,兩位作者,一位任職於臺盟中央宣傳部門,另一位是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臺盟史展覽撰稿人。因此,探究追隨中國共產黨的臺籍菁英、臺盟前輩抗日歷程,是兩位歷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清楚地認識到其難度和重要性,不自量力地磚引玉,希望專家和學者不吝賜玉,給予指教。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環境下,相信本書能起以史育人的微薄作用。
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女士為本書賜序,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宣傳部門、臺盟中央宣傳部門及臺海出版社給予鼎力支持,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李蓉教授對本書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前言
多少年來,「臺灣史上的第一面紅旗」――臺灣共產黨――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甚至被別有用心的「臺獨」分子篡改。臺灣共產黨,這面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中撐起的抗日紅旗,竟默默沉睡了近一個世紀!
筆者查閱臺灣抗日文獻,走訪臺共後人,赴臺灣收集有關資料,伏案記錄這個特殊群體的抗日足跡。謝雪紅、翁澤生、王萬得、蘇新、楊克煌等日據時期的共產主義青年將璀璨飛揚的青春年華奉獻給臺灣抗日解放運動。這群臺籍菁英站在玉山之巔,放眼西望,為掙脫惡魔的利爪,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與悍敵展開殊死搏鬥。這群臺籍菁英立足長城,南...
作者序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內,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抵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英勇鬥爭。在空前慘烈的抗戰歲月中,臺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祖國的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臺灣抗日叢書》包括《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一》、《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二》、《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三》、《臺灣抗日團體》、《臺灣共產黨抗日史實》和《臺灣光復》(畫卷),將於臺灣光復70周年前夕,陸續與讀者見面。這套叢書從不同角度展示「祖國的抗日戰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的歷史事實,反映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他們之中有傑出的臺灣女性革命家謝雪紅,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臺籍抗日將士李友邦,智取《田中奏摺》的蔡智堪,為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勤勉工作的謝南光,支持日本戰俘反戰運動的康大川,用文字或電影作為抗戰武器的李純青、何非光,為籌畫收復臺灣做出重要貢獻的劉啟光、連震東、謝東閔、黃朝琴等。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自發成立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上海臺灣青年讀書會、臺灣義勇隊、臺灣革命同盟會等愛國組織,積極投身於抗日復臺的活動。臺灣共產黨在島內領導臺灣同胞開展抗日運動,以臺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回到祖國懷抱為革命理想。
叢書以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於祖國抗日戰爭;祖國大陸同胞支持和援助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為主題,透過海峽兩岸同胞共禦外侮的抗日歷史,彰顯臺灣和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血脈聯繫。叢書的作者和編者,是從事臺灣抗日歷史研究的專家或學者。書中許多史料是第一次對外披露,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臺灣同胞用可歌可泣的實際行動續寫了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書就了民族精神的壯麗篇章。今天,當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時候,我們再一次回顧、記取臺灣同胞為臺灣光復和祖國統一而竭心盡力的這一段歷史,顯得尤為珍貴,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 林文漪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內,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抵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英勇鬥爭。在空前慘烈的抗戰歲月中,臺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祖國的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臺灣抗日叢書》包括《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一》、《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二》、《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三...
目錄
第一章 臺灣共產黨的創立 1
一、臺灣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 2
二、共產國際決定成立臺灣共產黨 13
三、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肩負使命 21
四、臺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 25
五、臺灣共產黨的「臺灣獨立」涵義 41
六、中共中央代表「彭榮」的身份和角色 47
七、上海讀書會事件 52
第二章 臺灣共產黨早期抗日鬥爭 59
一、謝雪紅出獄 蔣渭水探訪 60
二、島內同志對上海讀書會事件的態度 67
三、蔡孝乾等人暫時撤離臺灣 71
四、臺籍中共黨員陳辰同與臺共黨員 81
五、臺共東京特別支部 84
六、渡邊政之輔之死 91
七、有無「中共臺灣支部」? 96
八、重建島內臺共中央 102
九、籌辦國際書局 109
十、領導農組第二次全島大會 116
十一、臺共活動與「二‧一二」事件 126
第三章 臺灣共產黨中期抗日鬥爭 135
一、兩次特殊的抗日鬥爭 136
二、關於工會統一戰線策略的論爭 140
三、在基隆和高雄開闢工會組織 148
四、團結島內工人團體 160
五、創辦《伍人報》和《臺灣戰線》 171
六、發展文化協會為臺共周邊組織 177
七、發展農民組合為臺共周邊組織 192
八、林日高、陳德興聯絡中共和共產國際 202
九、臺共「松山會議」 214
十、臺共黨員在祖國大陸的抗日愛國活動 219
第四章 臺灣共產黨後期抗日鬥爭 229
一、臺灣代表與中共「一蘇大」 230
二、中共黨員黃天送與臺共的關係 239
三、翁澤生與中共聯絡員「劉同志」 244
四、領導工會抗日鬥爭 249
五、進行黨的改革 257
六、召開臺共二大 擬新抗日綱領 262
七、臺共黨員被日警逮捕 270
八、翁澤生為再建臺共而努力 281
九、黨再建失敗 臺共被解體 291
十、中共與臺共之關係 315
結語 一、臺灣光復前後的活動 327
二、李純青聯繫謝雪紅等人 333
三、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成立 343
四、謝雪紅等人到大陸 355
五、臺共菁英的祖國情懷 364
附錄 謝雪紅回憶國際書局經營的經過 369
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執行委員會檄文(1930年6月) 372
上海工會聯合會為「六‧一七」鬥爭援助臺灣
革命的宣言(1930年6月14日) 374
上海臺灣青年團「六‧一七」紀念宣言
(1930年6月17日) 375
瞿秋白與翁澤生、潘欽信及陳德興的談話記錄
(1930年10月) 377
臺灣總工會籌備委員會、
臺灣農民組合中央委員會、
臺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會致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
會議全體代表的公開信(1930年12月11日) 382
臺灣農民組合支援「一蘇大」召開的文件
(1931年11月3日) 384
主要參考書目 387
第一章 臺灣共產黨的創立 1
一、臺灣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 2
二、共產國際決定成立臺灣共產黨 13
三、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肩負使命 21
四、臺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 25
五、臺灣共產黨的「臺灣獨立」涵義 41
六、中共中央代表「彭榮」的身份和角色 47
七、上海讀書會事件 52
第二章 臺灣共產黨早期抗日鬥爭 59
一、謝雪紅出獄 蔣渭水探訪 60
二、島內同志對上海讀書會事件的態度 67
三、蔡孝乾等人暫時撤離臺灣 71
四、臺籍中共黨員陳辰同與臺共黨員 81
五、臺共東京特別支部 84
六、渡邊政之輔之死 91
七、有無「中共臺灣...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