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培養!
牛津培育出超過50位諾貝爾獎得主、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人權鬥士翁山蘇姬、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物理學家霍金、
媒體大亨梅鐸、「正義論」知名教授桑德爾、
《魔戒》作者托爾金、喜劇演員豆豆先生……
為什麼他們能翻轉常識,突破行動框架?
巴頓將軍說,在戰爭中「士兵什麼也不是,將領卻是一切」。
老闆總感嘆:挑戰不斷出現,公司不缺人才,但沒有「將才」可用。
能不能成為領導者、勝任職務,全看你如何處理這些狀況:
.當你必須解決沒學過、沒經歷過、沒標準答案的問題時,怎樣做才對?
.執行明確任務得心應手,卻不擅長提出嶄新構想或具體主張?
.面對競爭對手,你要在何時、在哪裡,用什麼方法一決勝負?
.帶領團隊或部門,你得激發部屬能力以實現目標,但最佳方法是什麼?……
其實,你只要上完牛津大學的6堂領導課,
具備統御力、創造力、戰鬥力、分析力、冒險力與表現力,
未來不管個人或團隊遭逢什麼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再創高峰。
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歷史最悠久、英國排名第一的頂尖學府,已培育出企業界、政壇、學術圈、藝文界等各領域的佼佼者。
日本第一位牛津教育學博士、東京外國語大學人氣教授岡田昭人,引領你進入牛津的6堂領導課,學會42個具體方法,讓你不再受限於「茶壺內」的常識、價值觀及判斷基準,孕育出打破成規的想法,並且付諸實現,躍升為獨當一面的領導者。
◎第1堂課:統御力──引導個人與組織邁向成功。
從職場砲灰變身領導菁英,得具備統御力,你需要:
.配合多數人、關懷少數人,運用小組學習及溝通,就能指導不同程度的部屬、培養優秀的追隨者。
.為自己樹立品牌、賦予價值,鞏固統御基礎。得留意哪些重點?
.對部屬明快責罵、誠心讚美,方法是持續關心,用順暢溝通強化彼此羈絆。……
◎第2堂課:創造力──從懷疑、批判到產生全新的發想。
邏輯思考與好奇心是創造力的來源,擁有創造力的方法是:
.工作做到一個段落還不夠,要推測以後會如何延伸、可能欠缺了什麼。
.得經歷「準備、醞釀、豁然開朗、驗證」這4個階段,但怎樣實踐?……
◎第3堂課:戰鬥力──凝聚團隊徹底獲勝,貫徹自己的意志。
戰鬥力的精髓是適切判斷、化解對立、有效撤退,具體作法是什麼?
.為了果敢前行、當機立斷,得立刻記下察覺的事,定期整理並更新資訊。
.將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選項」(BATNA)做為進退依據,創造下一個機會。……
◎第4堂課:分析力──穿透問題根源,用最短路徑解決問題。
擁有這樣的態度與技術,立刻掌握分析力。
.懂得建立假說,能提升解析與調查的效率,有3個聰明訣竅。
.牛津教授用兩個問句,引導學生看破邏輯詭辯。一個是「So What?」,另一個是?……
◎第5堂課:冒險力──打破慣例與既定和諧,勇往直前。
別人勤跑外勤打下戰功時,習慣坐辦公室的你也能勇敢冒險!
.「自我效能」可以消除冒險的焦慮與不安,但怎樣創造出來?
.善用「時間、空間及夥伴」3要素,從日常生活的輕冒險踏出第一步。……
◎第6堂課:表現力──確實傳達意念,不靠言語也能說服別人。
即使內向、不擅表達,這樣做便能打動人心、經營人脈。
.表情、手勢及抑揚頓挫很重要,但說話術的關鍵在於釐清「要傳達什麼」。還要決定「著地點」,否則就像一直在空中徘徊的飛機。
.集合二至五人,排定發言順序,進行一分鐘發言接力賽,讓說話者表達清晰,聽者聽得明白。……
未來並不遙遠,就從明天開始。如果一成不變,未來只能順服環境、受制於人!本書既是自我學習的指南,也是指導部屬的手冊。不論你是主管或部屬、專案主持人或團隊成員,社會新鮮人或商場老將,都能植入牛津特有的領導基因與超群的工作能力。
作者簡介:
岡田昭人
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1967年出生。同志社大學畢業後,在紐約大學取得異文化溝通的碩士學位,之後更成為第一位在牛津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的日本人。回國後,任職東京外國語大學,15年來教授教育學與異文化溝通等科目。
現在,研究室約有100位學生。他指導過的學生,畢業後多半任職於外交部、聯合國,或是在民間頂尖企業全球各據點、非營利教育組織中擔任要職。
此外,在「北野武的日本人白皮書」、「爆笑問題的日本素養」等電視節目,擔任來賓。著作有《教育機會均等》、《國際教育的開展與多文化共生》等。
譯者簡介:
蔡容寧
日本東京大學學際情報學府碩士,曾任職於KDDI、日本IBM。
章節試閱
【第1堂課】統御力:引導個人與組織邁向成功
■不是領導者也需要統御力
「統御力」是指協調、統率、指揮多數人的能力與素養,也可以稱作「領導力」。當兩個人以上的群體想做某件事時,必須有領導者做出最後決策並且負起責任。
被問到誰是領導者或是指導者時,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組織領袖、展現最佳業績或成果的人、提出正確見解的人,以及被大家尊崇喜愛的人等。但是,在現實社會裡,發揮統御力的人不一定只有上述這些對象。
「身分高貴,責任重大」是統御力的來源
在牛津的教育方針中,領導者的養成極受人們稱頌。實際上,歷代的英國首相,例如柴契爾夫人等,有很多位都是牛津畢業生,而現在活躍於世界的菁英校友,更是不計其數。
牛津人的領導力有個明確的共通點,就是「身分高貴,責任重大」(Noblesse oblige),意指「身分高尚的人應該擔負的義務與責任」。其核心意義在於,位居國家與社會上位的人,之所以被允許享受高額收入與高貴名譽,是因為他們必須承擔指引社會大眾正確方向的責任與義務,甚至不惜自我犧牲。
直到現在,在牛津內仍然傳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年輕學子勇赴戰場為國捐軀的事蹟。當時以學生兵的身分參戰的牛津學生,多為名門望族、富家子弟、藝術世家等,幾乎都是社會上的菁英名流。展望現今世界,擁有「身分高貴,責任重大」品德的菁英又有多少人?
確實,隨著時代變化,「身分高貴,責任重大」的意義也逐漸轉變。簡單地說,我認為這樣的品格具有以下三項特質:
①十分理解自己在社會上,應扮演的角色與應擔負的責任。不只為了職務,而且為了社會,抱持貢獻一己之力的想法。
②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與自己的上司和部屬相處時,言行舉止都能恰如其分。
③心胸寬大且深具忍耐力。對人總是態度溫和有禮,並且能夠為了他人忍辱負重。
接著,我們見識一下「身分高貴,責任重大」的領導者「統御力」的本質。
■3種作法,為自己樹立品牌、賦予價值
牛津有授予MBA的企管研究所,名為賽德商學院(SBS)。雖然這並非我的主修領域,但是我在學期間有幸與許多MBA學生有交流機會,直到現在彼此還會互相聯絡。賽德商學院跟美國哈佛商學院等知名學院一樣,集結了來自全球的菁英,其中多半是律師、會計師,或是頂尖企業的現任董監事等,都擁有極專業的背景。
與賽德商學院的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不論是在企管或是其他領域,為了在課堂等各種場合中展現自己,都必須積極發言,在討論中取得主導的地位。事實上,不僅限於課堂內,平時與人交往或是進行團隊合作時,展現自己的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自己的價值
以賽德商學院的學生為首,牛津人基本上都在嚴苛的學習生活中,自然培養出提升自身價值與品牌效果的方法。為此,我個人特別留意以下三點:
①認同並珍惜自己天生的性格與素質。有人內向、有人擅於社交,每個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首先,必須坦率地認同自己的基本性格與素質。然後,訓練自己擁有柔軟因應的彈性,能夠依時間、地點、狀況來調整自己的特質。
②事先做好準備,隨時都能有效自我宣傳。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精簡介紹自己的專業、擅長領域、性格、嗜好等。當不斷重複展現之後,就越來越能精準地表現自己。
③與他人誠實以對。不要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事情,也要關心對方,用誠懇的態度來交往。
牛津人無論跟誰都能攀談
不只在牛津,在英國的街道上到處都有小酒吧。它跟日本居酒屋不同,不論誰都能夠一個人輕鬆進出,也具有餐廳的功能,可享用所謂的「PUB餐」。我和同學也經常去,一到週末,學校附近的小酒吧總是充斥著牛津的學生。
相較於其他頂尖大學的同學會,牛津同學會的聚集方式不太一樣。美國的大學多半是以MBA等專業領域為單位來舉辦聚會,而牛津則是以「一整個牛津」為社群來凝聚學生,與科別領域完全無關。
由於畢業生的專業領域與入學年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同學會中幾乎看不到上下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的阻礙羈絆,也常會有「居然能遇到這麼厲害的人!」的驚喜。而且,一旦彼此結識,即使是大企業老闆,下次見面不透過祕書,就會熱心友好對待的大概也只有牛津人吧。
牛津同學會的內容,不僅是交換當今政治與經濟相關資訊,也經常談論「世界應有樣貌」、「人類良好生存方式」等哲學性質的話題。從這裡也可以體現出牛津人不忘「身分高貴,責任重大」的特徵。
一般而言,生性內向的人參加宴會等多人聚集的場合,常常會感到不安、躊躇不前,結果往往只和一起前來的人交談或是孤單一人。相對地,牛津人擁有在人群匯聚之處,馬上找到談話對象、自然融入其中的技能。這樣的習慣能夠培育出領導與社交能力,未來在商業或學術場合也都能夠凸顯自己的價值。
融入群體的關鍵,是信守承諾
見識過牛津人的社交技能之後,我發現要讓自己在別人心中留下印象,有一個共通的習性。首先要重視第一印象,如果能讓初次見面的人留下好印象,之後的溝通就會很順利。
以下是發生在牛津圖書館內的一個插曲。我為了尋找一本想讀的書,向館員詢問:「Tell me where I can find this book?」(告訴我這本書在哪裡?)
但是,館員不回答我。我再問一次,對方還是不回答。當我正在納悶,準備開口問第三次時,排在我後面的學生小聲對我說:「請加個請(please)」。我頓時恍然大悟,並急忙說聲「請」,之後館員立刻綻放微笑,告訴我要找的書在哪裡。
不用說,第一印象的好壞非常重要。我認為,良好的溝通就從基本的打招呼開始,這樣說並不誇張。從「早安」、「午安」、「晚安」開始,到「謝謝」、「對不起」等表達謝意或道歉的話語也是一樣。尤其是有事情拜託對方時,無關上司與部屬的關係,都應該遣詞用字彬彬有禮,而且在最後說一聲「謝謝」。
做好上述的基本功之後,進一步在與對方的談話中,發現共通點、延伸話題,必定深具效果。可以試著從對方的基本資料與打扮、興趣與談吐(腔調等)找出共通點。
要在群體中讓人留下印象,應該從一個人開始,逐步與多數人建立關係。在團體裡,也可以從少數到多數,因為一次要讓很多人對自己留下印象是很困難的。
首先,可以試著和群體中的每個成員深化彼此的信賴關係。在自己身處的組織裡,儘量和不同職種的人交流,也有助於提升溝通能力。邀請對方一起用餐或喝茶,也是一個方法。關鍵在於,不管對於個人或公司,「信用(承諾)」是最重要的事。
例如,A先生總是在約定時間的前五分鐘就到達,因此是一位絕對不會遲到、值得信賴,或是認真將手邊工作做好的人。像這樣建立他人對自己的好印象,並好好維護,便能夠培育自己的品牌力。
凸顯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點
請找出自己具備的技能、在公司業界中絕對不輸人的強項。譬如,在大學裡,有人在研究室裡掛上學位證書或獎狀,彰顯出自己的實績,僅是如此,有時也有助於展現自己的專業性。
事實上,根據某項研究的案例,當醫師或醫護人員在醫院裡掛出自己的專業證照之後,遵照醫囑指示的患者立刻增加三○%。當你擔任領導者,要建立自身品牌時,第一個訣竅便是要慎重思考,自己希望周遭的人怎麼看你。然後,透過外型與個性的改變,實現自己目標中的形象。這是一種強力的手段,讓他人認同你的統御力。
【第2堂課】創造力:從懷疑、批判到發想
■4個循環,讓創造性思考模式化
最近,不僅是速食店,各行各業都在推動「作業範本化」的工作,像是應對顧客、數據管理等。製作作業範本,能讓每個人依據狀況該如何應對,變得很明確。因此,在促使全體員工採取標準化的行動時,這也是非常有效的。
「創造力」也能夠範本化嗎?英國的心理學者瓦拉斯(G. Wallas)主張,創造性思考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豁然期、驗證期。以下我依據瓦拉斯的理論,介紹有效培育部屬或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準備」是培養創造性思考的基礎
首先,「準備」是奠定培養創造性思考的基礎階段。在每天的研究與工作中,它是運用既有的知識與技能,發揮過去的經驗,一再嘗試、從錯誤萃取教訓,進而創造或發現解決問題的起始點。
例如,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公式,來解答難度較高的計算題;商務人士以上次推銷失敗的經驗為借鏡,為了更有效傳達商品魅力,思考嶄新途徑的提案方法等。這樣的過程,其實每位認真的學生或一般商務人士平常都在進行,乍看之下似乎毫無新意。然而,在培養自己掌握創造力的步調上,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因發現iPS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曾在針對高中生的演講會中指出:「為了獲得一次成功,不歷經九次的失敗,幸運之神是不會眷顧的。但願各位年輕學子能夠努力嘗試、盡情失敗。」由此可見,失敗與嘗試錯誤,是戲劇性的發明或進步的必要條件,這是許多成功者的共通認識。
抽離反而「醞釀」發想
接下來是「醞釀」的階段,也就是整理從不斷試誤中得到的經驗,為即將到來的「創造」做好準備。
針對某個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特意將自己抽離,讓頭腦暫時休息,做些完全無關的事情,讓心平靜下來。當重新打起精神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特意做一些與現在正在處理的課題或工作完全不相關的事務,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產生全新的靈感。因此,擺脫平常思考事物的框架,可說至為關鍵。
舉例來說,當一位業務員把工作擺在一邊,到商店裡優閑購物或是在餐廳享受美食時,因為異於平常扮演的角色,是以顧客的身分接受服務,便會從跟業務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於是很可能有機會想出優化商品或服務的方法,或是發覺銷量不佳的理由。
不經意的瞬間,啟動「豁然開朗」
經過前述的兩個過程,第三階段的「豁然開朗」即將誕生。到目前為止,無論大事或小事,你是否曾經有過以下的經驗呢?腦海裡突然浮現超棒的點子,連自己都覺得「真是太厲害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試著回想當時的情況。
浮現出好點子的時刻,通常並非在工作時間,而大多數是在通勤、移動或一個人看報紙時,突然間靈光乍現。我曾經在超市購買食材等物品時,豁然開朗、產生靈感。由於商品的外包裝、陳列方式、宣傳標語等,會自然映入眼簾,因此在無意識中刺激大腦,進而引發新的構想。前文提到的「散步」,也是能幫助我們產生新發想的方法。
了解現狀,產生正確的「驗證」
在最後的「驗證」階段,必須確認腦中浮現的構想,究竟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有沒有幫助。此外,就算是想出獨創的研究,或是嶄新的商品、服務或企畫案,如果不好好檢討,以目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否實現?」、「對誰有幫助?」、「為了符合現實條件又應該怎麼做?」那麼好不容易想出來的點子終究只是白費工夫。
為了提升「驗證」的品質,平常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組織的環境,以及與其他個體的競爭狀況等。對於創作出新企畫、提升工作品質而言,如何找到自身主意與現實差異之間的平衡點,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以上介紹了創造性思考的四個階段,我想各位已能夠理解,無論是哪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解決各種問題,進而孕育出全新事物。
此外,我也善加利用便利貼,透過時間管理的範本化來提升創造力。事實上,執行起來並非一件很困難的事。首先,準備不同顏色的便利貼,製作由橫縱軸所構成的簡單表格,縱軸寫上一天的時間,橫軸則寫上自己或夥伴的名字,然後將便利貼根據顏色分類,從縱軸(時間單位的軸)依序貼上寫著自己或夥伴行事內容(研究、工作、私事等)的便利貼。
透過完成的表格,檢視各別行事內容的整體狀況,會有各式各樣的發現。而且,可以進一步掌握到「原來平日也有可以利用的時間」、「假日也會因為工作,很難抽出時間陪伴家人」等狀況。
由於便利貼可以隨意黏貼與取下,因此可以重新排列當天的行動(吃飯、工作、休息、跑業務等)順序,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請各位務必在一天之中,儘量撥出培養創造力的時段。
【第3堂課】戰鬥力:凝聚團隊力量,化解所有敵手
■結合經驗與知識,做出適切判斷
有一句諺語點出了民族性與思考、行動模式的關係:「英國人邊走邊思考,法國人思考後開始衝,西班牙人則是先衝了之後才思考。」這句話雖然沒有提到其他國家,我想美國姑且可說是「邊跑邊思考」。
所謂「戰鬥力」也可以詮釋為:為了行動(或是行動的前後)所做的判斷與決定。首先決定要不要競爭,如果要競爭,必須進一步判斷,和誰、什麼時候、在哪裡,以及要用什麼做為武器。
判斷與決斷的分界線
我在牛津學習與培養的技能,包括「判斷與決斷之間的平衡感」。簡單地説,「判斷力」是指在收集足夠資訊,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之後,選擇出適切方向的能力。也就是說,當資訊不足時,很難下判斷,即便是換個人來做,答案也差不多一樣。
相對於此,當收集再多資訊也無法完全去除不安時,或者當收集過多資訊反而增加複雜性時,就必須下「決斷」。具體而言,當孩子、學生或部屬採取錯誤行動時,思考該和他們說什麼話,就是一種「判斷」。相對地,當面對「應該和這個人結婚嗎?」、「應該繼續現在的工作還是換工作?」等人生重大決定時,必須做出「決斷」。
判斷與決斷的分界線,在於資訊與心理狀態的平衡。就判斷力而言,具備技能,有效獲得、分析及選擇日常中各種持續更新的資訊,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決斷則是一個人的內心在做抉擇之際的基準,像是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等。如上所述,我們必須依據狀況,分開運用判斷與決斷,若不慎犯錯,很可能造成令人後悔的結果。
到底什麼是判斷力?
無論做研究、在商場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具備辨別合理答案的判斷力。以下先就判斷力來進行闡述。
我將「判斷力」定義為「正確認知事物並給予評價的能力」。並且,從三個面向將判斷力區分為以下三種能力:
.掌握自身所處狀況的能力
.看透做判斷的時機
.將自己所下的判斷正當化的能力
到底該如何培養出恰如其分兼具這三種能力的判斷力?又該怎樣教導他人?
判斷力分成兩個部分
如同前文所述,我們必須區別判斷與決斷,當要做出某些判斷之際,也必須區別所應具備的能力。人在到達下判斷或決斷為止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①經驗的判斷力:從實際經驗、體驗的累積中做判斷。
當一個人必須做出判斷時,首先會嘗試回想過去是否擁有同樣的經驗。如果有類似經驗,會想起當時的情況,若當時的判斷結果是正確的,便會做出相同判斷;若是不正確,則會思考箇中理由,並且避免再度發生。在處理沒有解答的問題時,例如「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經驗的判斷力相當有幫助。
因此,培養這種能力的關鍵在於,無論專業領域或職業類別,儘量與越多人接觸越好。另外,在評估判斷時機之際,經驗性的判斷力特別能發揮效用。例如,決定是否要維持與某人的關係,是憑藉科學知識或資訊也無法計算出合適的時機。在這樣的時刻,要相信透過自己經驗而獲得的直覺與智慧。
②知識的判斷力:以知識或資訊來判斷對錯。
所謂「知識的判斷力」,是指光憑藉經驗的判斷力仍然無法處理,則需要藉由知識與邏輯的學習,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具備提出適切解答或解決方案的能力。例如,考試時,透過大量的知識學習與應用能力的鍛鍊,就能夠冷靜因應所面對的問題。在商場上,假如能充分運用企業管理的知識,將有助於增加利潤與迴避風險。
在客觀驗證自己的判斷,以及證明其正當性之際,知識的判斷力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時候,很難客觀判斷自己主導的專案,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如果只憑藉自身的判斷或主張,可能會有相反的結果,此時必須運用學術知識或是深具說服力的數據,來判斷及證明「這樣做是對的」。
「適切的判斷力」,是指整合從經驗和體驗而來,以及由知識或思考而來的事物,並且取得平衡以決定方向性。當上司依據「過去的技術與能力」,做出不合乎時代需求的判斷,就是過於依賴經驗的判斷力。像我這樣的學者,容易做出不合於現實、紙上空談的判斷,便需要經驗的判斷力。
失敗經驗是培養判斷力的養分
對部屬指示「不可以那樣做」、「一定要這樣做」,過度灌輸自己的想法,會剝奪他們獲得嶄新經驗與自主思考的機會。如果對於部屬的未來成長有所期待,就應該讓他藉由體驗失敗,而察覺自己在判斷上出了什麼差錯。這會成為他將來做出適切判斷的養分,也能夠導引部屬了解他人的立場。總之,在學校教育或職場中,要提升判斷力,應該適度體驗某種程度的失敗。
一般而言,牛津人都有不畏失敗、勇敢前行的戰鬥性判斷力,而且是透過日常的一些簡單小動作開始培養。
第一,對資訊敏感。準備紙筆,以便馬上記下察覺及想到的事。每天早上,我一定會花二十至三十分鐘將報紙瀏覽一遍,同時在身旁放置筆記本、藍色原子筆及便利貼,以便隨時做標記與記下重點。如果拖延一下沒有立刻寫下來,可能就會對那些不再感興趣或是會忘記。因此,重點在於,一旦想到,就要在一分鐘內寫下來。
第二,定期整理寫下來的知識與資訊。隨著資訊社會的發達,每天都接觸到大量的知識與話題。當資訊累積到某種程度,得依據主題來分類與整理。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將剪報或是筆記等收集到的資訊,分門別類裝進資料袋之後,在封面標記主題,然後依照時間排列放進書櫃妥善保管即可。如此一來,不管在何時何處,自己為什麼對某個題材感到興趣,全部都能一目了然。
第三,捨棄過時的資訊,不斷更新情報。完成需要某些資訊的企畫、專案或論文時,便是評估是否要汰除資訊的時間點。
【第4堂課】分析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也能解
■第一步,先確認問題是否出於自己
在牛津的各個學院之間或是街道上,到處都是教會。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應該是位居大學中心的聖瑪麗教堂吧。這個教堂興建於十三世紀,高度為六十二公尺,登上尖塔就能眺望整個牛津。我一有時間,經常會到街上的教會。英國的教會和日本的不同,即使不是教友也能夠自由進出,也可以參加禮拜、彌撒及音樂會等各種聚會活動。
有一次,我在聖瑪麗教堂的佈告欄上,看到這一段聖經詞句:「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這是《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七章四節當中的句子,它教導我們,要戒除「不面對自己的問題,卻非難他人的缺點或過失」、「根本不知道詳情,就貿然下評斷」的行為。
不確定性規避,人習慣歸咎環境
從家人、同事、朋友等個人的關係,到組織、社會及國家,只要是人群聚集之處,經常會發生一些問題。
在傳播理論當中,所謂「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是指人對於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或狀況,感受到威脅與不安的程度。這個程度會因國家與文化的差異,而在強弱上有所不同。
此外,當某人周遭發生了問題(不確定性的事件),如果這個問題與某人自身有直接關係,人會傾向把發生問題的原因歸咎於周遭環境而非自己。相反地,當某人本身並非當事者時,人會有把發生問題的原因歸咎於當事者而非周遭環境的傾向,這就叫做「歸屬理論」。
具體而言,譬如當某人生病時,他本人不會認為是自己疏於健康管理,而會認為是「因為昨天太冷了」、「這個國家的空氣太糟了」等。但如果是別人生病,他就會認為是這個人疏忽了健康管理。
跨文化傳播學者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以「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與集團主義」、「權力的差距」、「男性主義與女性主義」、「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等指標,進行國際文化的比較調查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日本人對於不確定性的規避非常強烈,特別是在集團主義的傾向方面,被歸類在強烈程度。
總之,發生問題時,不應該怪罪他人或是歸咎於周遭事物,而應該先確認發生問題的原因是否在於自己。
基模的陷阱
根據心理學的說法,當一個人經歷全新經驗時,會有以過去經驗為基礎來理解,並且預測未來的認知習性,這叫做「基模」(schema)。過去的經驗本身,會因各式各樣的因素,包括個人出生與成長的國家與文化,以及地區或是家庭環境等,而受到影響。所以,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溝通時,有可能會招致誤解。
請試想一下,某個在日本土生土長的人,因為出國留學或調職在英國生活。他對英國人說:「下雨天忘了帶傘出門,結果生病了。」如果聽到這句話的人是日本人,應該立刻會認為說話者「因為淋了雨而生病」。但是,如果對方是英國人,也會這麼認為嗎?
與歐陸各國相比,英國的天氣與氣候應該是最糟糕的。尤其是從深秋到冬季結束,幾乎都看不到太陽,每天都是下雨或陰天。我在牛津生活的那段時間,一開始最不能適應的也是英國的天氣。特別是冬天的日照時間很短,大約從下午三點開始,天色便逐漸轉暗。天氣預報中,也有同一天晴、雨、陰、雪的符號一起出現的狀況。
由於經常出現明明是大晴天,卻突然下起雨來的情況,因此很多英國人即使下雨也不撐傘。特別是年輕人,只靠戴帽子或穿外套來遮雨。因此,英國人不像日本人,立刻會把「下雨天忘了帶傘」與「生病」連結起來。
必須留意的是,諸如此類的現象顯示出,在出生、成長的文化中獲得的經驗,以及已養成的習慣,會無意識地反映在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中。並且,由於談話的對象也同樣擁有自己的基模,因此理解對方的基模也非常重要。
曖昧的表現與指示,是混亂的根源
「請儘量早點完成」、「再平滑一點的感覺比較好」、「請用誠心誠意來對應」。這三個指示的共通點在於,文意的表現都曖昧不清,讓聽者難以理解具體上該怎麼採取行動。
「我把冰涼的啤酒倒進陶瓷杯裡了。那是我的愛好。」試問文中的「那」指的是什麼?是「冰涼的啤酒」、「陶瓷杯」,還是「倒在陶瓷杯裡的啤酒」?有三種可能的解釋。其中,因為「陶瓷杯」最接近「那」字,似乎比較容易被認為是「那」字所指。
由此可見,在對話中使用太多「這個」、「那個」,有時候會導致說話者無法明確傳達自己的意圖。尤其當說話者是一位優秀的上司,用感覺性的詞語來下指示時,就要特別注意了。即使同為日本人,彼此之間對話都可能會不知所指為何,如果對方是外國人,更是不清楚到底在講什麼。
因此,當上司向部屬下達指示時,不要用抽象性的詞語,應該儘可能使用具體的表現。例如:
「請儘量早點完成」改成「三天後的早上十點前完成」。
「再平滑一點的感覺比較好」改成「如絲綢般的觸感」。
「請誠心誠意來對應」改成「用兩手把文件交給對方」。
由此可見,必須留意言詞的表現要儘量清晰明確。
【第1堂課】統御力:引導個人與組織邁向成功
■不是領導者也需要統御力
「統御力」是指協調、統率、指揮多數人的能力與素養,也可以稱作「領導力」。當兩個人以上的群體想做某件事時,必須有領導者做出最後決策並且負起責任。
被問到誰是領導者或是指導者時,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組織領袖、展現最佳業績或成果的人、提出正確見解的人,以及被大家尊崇喜愛的人等。但是,在現實社會裡,發揮統御力的人不一定只有上述這些對象。
「身分高貴,責任重大」是統御力的來源
在牛津的教育方針中,領導者的養成極受人們稱...
作者序
未來你是誰?牛津有答案
牛津(Oxford)位於倫敦的西北方,從倫敦搭電車前往大約需要一小時,是一個現今仍殘留中世紀街道風情的傳統城鎮。十一世紀創建於此地的牛津大學,是英語圈中最古老的大學,目前由三十八個學院所構成,學生總數超過一萬九千人。
在每年發表的世界大學排行榜當中,牛津大學總是名列前茅。被人們併稱為「牛橋」(Oxbridge)的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在傳統、教育、各種設施的充實度等各個方面,都讓每位學生接受到充滿創造力、高水準的學術薰陶。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聚集,為了實現夢想,日夜不停地努力學習。
此外,牛津大學也以培育英國型的紳士聞名。「紳士」是全世界共通、具有讚賞意味的用語。對人們來說,紳士是指擁有「高尚的教養與禮儀」與「溫和謙虛」兩個面向的人。日本人若是被稱讚「你真是位紳士」,通常會覺得不好意思。
然而,我認為紳士具有另一種「面貌」。所謂的「紳士」,是指在人際關係上具有「不讓對方見縫插針」的技巧與氛圍的人。具體來說,他們擁有「高度的自尊心與知識武裝」,會帶給人無形的威嚴感。我認為島國英國之所以長久以來能夠一直引領世界,原因就在這裡。
不斷顛覆既有常識,才是頂尖
牛津大學造就出許多位世界級政要,以及工商界領袖。光是英國本身,就有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布萊爾(Tony Blair)等二十六位首相。
而且,還有許多留名青史的人物,例如: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政治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以及《魔戒》的作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暨數學家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等。
事實上,牛津大學是文武雙全的世界名校,許多校友在各界成為佼佼者:緬甸人權鬥士翁山蘇姬等五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以及多位奧運獎牌得主。此外,飾演「豆豆先生」而廣為人知的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也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
不只是英國人,牛津大學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以美洲與歐洲為首,還有亞洲、中東、中南美、非洲的新興國家菁英,在此互相切磋琢磨,取得學位,回到自己的國家成為菁英紳士。在日本方面,則有皇太子德仁親王等多位有名的畢業生。世界各地的校友活躍於各行各業,除了財經、政治領域之外,更有許多人擔任醫師、大學教授、律師、運動員,以及新創事業的創業者。
牛津與劍橋大學的校友,已共同在各國組織同學會網絡,定期舉辦各種聚會與交流活動,影響力遍及全世界。以前我出席東京同學會時,德仁親王伉儷也曾連袂蒞臨。
牛津校友人才輩出,其中許多人是歷史上的偉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原因就在於「打破常識」的教育理念。
培養打破「茶壺」的人才
接下來,我先介紹一下自己。我在日本就讀大學,主修企業管理,之後前往美國留學。當時,只是單純一心想到國外闖一闖,而選擇留學之路,甚至只買了單程機票。我到紐約大學研究所學習「跨文化傳播理論」,在當時屬於相當新的學術領域,主要研究不同文化圈的人,發生各種溝通摩擦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後來,我決定到英國攻讀博士,而選擇牛津大學的理由是,想要實現進入當地最頂尖大學的夢想,與世界各地的菁英相互切磋,以及想當一位學者。經過四年苦讀,我成為第一個取得牛津教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的日本人。
回國之後,我有幸在東京外國語大學任教,與日本學生及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一起度過精進學問、充滿樂趣的生活。我為什麼想撰寫本書?因為,我對於現今人才培育的方式抱持疑問。
以日本為例,一般來說,孩子們從幼時開始,就在學校或補習班裡,為了通過入學考試而被迫學習,失去了人生中最感性的時期。大學則被譏諷為「遊樂園」,只要能夠入學,以後不管怎麼玩都能夠畢業。
企業界對大學教育也不抱任何期待,工作上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等到就業後由公司來訓練,這種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但最近,只有一部分的大企業還沿襲這種作法。在日益全球化的現代社會,這樣欠缺一貫性的教育體系,對於人才培育是很不合適且落伍的。
從企業競爭力這個面向來看,在國內外日益嚴峻的環境裡,人們因為畏懼失敗,在開發商品上過於依賴暢銷排行榜,一而再、再而三模仿熱賣商品,管理階層也對業界的動向無動於衷,逃避做出打破先例與習慣、大刀闊斧的決策。結果,各個領域都充滿了閉塞感,無法造就出「非連續性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不管是單純的銷售規模,或是在全球競爭下的表現,都每況愈下。
我認為,這是因為過於相信國內或相同業界,過於相信「茶壺內」的常識、價值觀或判斷基準是絕對的,而被束縛住了。現在,我們應該抱持一種危機感:能孕育出打破先例與慣習的發想,並加以實現的人才,正逐漸「瀕臨絕種」。因此,人們必須打破不良慣例,大學與企業必須共同認真思考,以培育出能存活於全球化世界的人才。
面臨這樣的時代,我心中「必須採取一些行動!」的想法,促成了本書的誕生。
具備6種能力,成為一流領導者
在本書中,我回顧自己在牛津大學等地求學的海外留學體驗,以及任教於東京外國語大學的教學經驗,希望向各位讀者傳達,要成為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全球化人材,必須具備哪些習慣、價值觀、紳士精神,特別是如何培養現今大多數人所欠缺的「六種能力」。
這六種能力是牛津大學校友所具備的共通特質,大致上分為:
①統御力:自然位居眾人之上,領導他人的能力。
②創造力:透過一再模仿,從中產生嶄新構想的能力。
③戰鬥力:尊重對方的意志,將自己的主張貫徹到底的能力。
④分析力:分析問題所在,找出解決問題捷徑的能力。
⑤冒險力:將試煉與苦難轉化為能量,勇往直前的能力。
⑥表現力:讓他人印象深刻的能力。
而且,這六種能力還可以畫分為兩類。藉由兩者的融合,能造就更強大的能力。
人際關係的能力(相互關連):統御力、戰鬥力、表現力
個人的能力(發揮人際關係能力的武器):創造力、分析力、冒險力
接下來,我以自身的牛津經驗為基礎,透過各式各樣的情境向各位介紹:唯有在牛津,才能獲得的特別教育方法與培育人材訣竅。
指導後進,更是自我成長
在本書裡,我試圖將這六種能力的重點,轉化成四十二個具體方法,儘可能穿插許多實際經驗來進行解說。而且,將連結這六種能力與牛津式「教導法」的訣竅,來介紹在上司與部屬、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等各種關係中,如何有效培養這些能力。
另外,我將運用教育學的證據來闡述,對於人類而言,最能讓知識與教養深入紮根的方法,就是「教導他人」。在這個意義上,我可以明確表示:「教導正是最佳學習。」也就是說,我深信本書內容,不僅有助於指導及培育部屬與後進,還蘊藏了將自身學習及成長最大化的啟示。因此,本書既是教導法的書,也是學習法的書。
如果讀者想要傳達新的思考方法與構想,本書也可以讓你再次檢視自己已知道、從日常習慣中獲得的能力,並從中獲得自信。除了學生、教師等教育相關者之外,年輕商務人士、希望工作更上層樓的人,以及負責員工培訓的管理者,也都是本書設定的對象。
如果本書介紹的牛津式教導法與六種能力,能對各位讀者的日常溝通及工作有所助益,能提供教育人士些許啟示,我將感到無比榮幸。
未來你是誰?牛津有答案
牛津(Oxford)位於倫敦的西北方,從倫敦搭電車前往大約需要一小時,是一個現今仍殘留中世紀街道風情的傳統城鎮。十一世紀創建於此地的牛津大學,是英語圈中最古老的大學,目前由三十八個學院所構成,學生總數超過一萬九千人。
在每年發表的世界大學排行榜當中,牛津大學總是名列前茅。被人們併稱為「牛橋」(Oxbridge)的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在傳統、教育、各種設施的充實度等各個方面,都讓每位學生接受到充滿創造力、高水準的學術薰陶。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聚集,為了實現夢想,日夜不停地努力學...
目錄
前 言 未來你是誰?牛津有答案
起步 別的地方學不到的領導課
導師指導課,是牛津教育方式的核心
不論學什麼,都要鍛鍊「打破常識」的思考法
沒有道理的慣例,老師不教
「學習金字塔」,讓教導是最佳學習
遊戲的心情,體驗西式「深度匯談」
文筆敘述要清晰,段落寫作來幫忙
「作者視線」閱讀術,迅速讀深又讀通
斥責與追蹤配套做,培養耐操人才
第1堂課 統御力:引導個人與組織邁向成功
不是領導者也需要統御力
成員程度不一,怎麼培育怎麼教?
3種作法,為自己樹立品牌、賦予價值
要明快責罵、誠心讚美,但怎樣做才對?
優秀的領導者,培育優秀的追隨者
第2堂課 創造力:從懷疑、批判到發想
從零開始鍛鍊原創
無聊與獨處也能培養創造力,該怎麼做?
長期維持創造動力有訣竅
不確定性與風險,孕育出真正的創造
4個循環,讓創造性思考模式化
做到5件事,創造力一輩子源源不絕
第3堂課 戰鬥力:凝聚團隊力量,化解所有敵手
不會辯論及堅持主張,導致戰鬥力不足
結合經驗與知識,做出適切判斷
如何說服對方,貫徹己見?
最大的武器是事先做足準備
有效撤退能創造下個機會,如何辦到?
第4堂課 分析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也能解
有原則有假說,磨練分析力
第一步,先確認問題是否出於自己
歸納法與演繹法,幫助看破邏輯詭辯
二手資訊很危險,如何找出最新鮮的?
避免掉入資訊陷阱有方法
第5堂課 冒險力:打破慣例與既定的和諧
一成不變,失去寬廣世界
正面積極的群體,有哪5個特點?
4種方法產生「自我效能」,去除焦慮不安
從每天的簡單實驗開始冒險
人生要沒後悔,得做好冒險的準備
用自己軸與時間軸,決定新的開始
第6堂課 表現力:準確傳達意念,留下最佳印象
不僅展現自己,還能了解對方
確實傳達自身意念的說話術
運用「身體與距離」,比言語更有效
只身懷一技,強過樣樣會卻都不精
這樣的幽默感,增強傳達力好幾倍
建立人脈的「超一流」書信寫作術
生活習慣下點工夫,就能獲得6種能力
後 記 漫漫曲折成長路
前 言 未來你是誰?牛津有答案
起步 別的地方學不到的領導課
導師指導課,是牛津教育方式的核心
不論學什麼,都要鍛鍊「打破常識」的思考法
沒有道理的慣例,老師不教
「學習金字塔」,讓教導是最佳學習
遊戲的心情,體驗西式「深度匯談」
文筆敘述要清晰,段落寫作來幫忙
「作者視線」閱讀術,迅速讀深又讀通
斥責與追蹤配套做,培養耐操人才
第1堂課 統御力:引導個人與組織邁向成功
不是領導者也需要統御力
成員程度不一,怎麼培育怎麼教?
3種作法,為自己樹立品牌、賦予價值
要明快責罵、誠心讚美,但怎樣做...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