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特色
★詳實地記載德國這個獨特的民族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大起大落的過程。
★重新審視德國歷史,聚焦在這統一後二十五年的德國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科學與文化,希望能讓人了解這個擅長反思的民族。
★將德國這個國家是什麼時候及如何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以簡史方式、扼要並重點交代德國如何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點點滴滴。
德國何以在歷史舞臺上睥睨全球?
曾經由合而分、分而再合的國家成為歐盟唯一救星,
第一手直擊剖析這個擅長反思的民族巨變下的突破。
德國女總理梅克爾曾說:
「六十五年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了,二十五年前,圍牆倒塌了。十年前,我們經歷了歐盟開始東擴。我們德國人和歐洲人,今天針對我們的幸福也團結在一起。」
德國在世界上的政治與經濟舞台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一個工業強國,這是有目共睹的。世人對德國在1871年才成為獨立及完整的民族國家,時至今日也不過一百四十餘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它在這短短的歷史之進程中,已然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在敗北的兩次戰爭中,它並沒有一蹶不振,卻如出一轍地在短短的時間內猶如古埃及神話中的不死鳥,從灰燼中再生,再度昂首闊步,睥凝一切。
二戰再次的戰敗,德國全境幾乎被夷平為一片廢墟,並被強制分裂成為兩個國家:一邊是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西德,而另一邊是共產國家的東德。在1990年代初,西德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以和平的方式,將另一個實行共產體制的兄弟國家兼併,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統一大業,這可說是一個「政治奇蹟」。
統一後,迄今將滿二十五年,富有的西德是如何重建破敗的東德?兩種截然不同的體制,猶如天上的飛鳥要與水中的游魚共生存。這一段東、西德整合與融合的過程中,卻不是像童話中的王子與公主馬上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幾乎在各生活領域中慢慢地互相了解及互相學習,排除偏見,在諒解中共存共榮。
作者簡介:
賴麗琇
學歷:德國特里爾 ( Trier ) 大學語文學博士。
經歷:教育廣播電台德文教學主講,淡江大學德文系兼系主任。
現職:淡江大學德文系教授。
著作:《中級德文範本》、《德文語法結構解析》、《德華日語會話》(附卡帶)、《現代德國》、《德國文學評論(上、下)》、《近代德國文學賞析》、《新德國》等數十本書籍。
延伸閱讀:《德國》(大國崛起系列叢書)、《從鐵血宰相到新鐵娘子: 德國總理列傳》、《生活在德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曾經擁有巴哈、歌德的先進文明國度,
何以也會產生惡魔般的希特勒?
本書對德國歷史、文化、人文精神有權威性解析。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熱情推薦
名人推薦:曾經擁有巴哈、歌德的先進文明國度,
何以也會產生惡魔般的希特勒?
本書對德國歷史、文化、人文精神有權威性解析。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熱情推薦
章節試閱
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歷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歷史上第一次詳細地有關德國人的老祖宗──即生活在北歐和中歐的一些民族的記載,首先要感謝凱撒(Cäsar,西元前44年逝世),及歷史學家塔西吐斯(Tacitus,西元120年逝世)。凱撒在他所著的《高盧戰記》(De bello Gallico)記載著日耳曼人有高大的軀幹、長長的頭顱、全黃色的頭髮、藍眼睛和白皙的皮膚;因他們孔武有力,善於作戰,遂徵召他們為僱傭兵。。而塔西吐斯本人從未離開羅馬地區,他是從羅馬的一些軍團和商人們那裡得知這一些由農夫和獵人所組成的好戰部族,他們已經從事農業,豢養家畜,已有較多的金屬知識,精巧的手工藝。他稱他們為「日耳曼人」(Germanen)1,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叫「日耳曼尼亞」(Germanien);因他們既不能讀,也不能寫,行為舉止粗魯,希臘人與羅馬人則一概稱之為蠻族。
這種鄰居對羅馬帝國是一種永久性的威脅。基督誕生前十年,日耳曼人已經擴散到整個地中海地區,並在北邊與羅馬人為界。羅馬人曾在此築界牆,希望抵檔這些蠻族。西元250年,日耳曼族的支脈阿雷曼人(Alemannen)2及斯瓦本人(Schwaben)曾突破羅馬人的界牆,並越過萊茵河(Rhein)向前推進。羅馬皇帝命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Donau)之間修築一條既長又堅固的界牆。在這兩條河的南邊和西邊形成羅馬的軍事屯墾區,在要塞大門的前面不久就有手工業者和商人及他們的家人移居至此。後來這一些地區漸漸地形成多座保留至今的城市,比如科隆(Köln)、波昂(Bonn)、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奧格斯堡(Augsburg)。
在界牆兩邊,日耳曼人與羅馬人和平共處了兩個世紀之久。城堡的門被打開了,羅馬商人以武器、香料、首飾及上好的玻璃製品換取日耳曼人的蜂蜜、蜂蠟、鵝毛、黑麥、燕麥及琥珀等。很多日耳曼人也來到界牆後面的地方,以馬、牛、獸皮和羅馬的士兵與商人以物易物。今天一些德語的詞彙,比如街道(Straβe)、圍牆(Mauer)、窗戶(Fenster)、酒(Wein)、國家(Staat)、學校(Schule)和寫字(schreiben)等都是源自拉丁語源的詞彙。日耳曼人也學習並吸收了一些表達事物、東西、行動、公共機構及制度等詞彙。特別是在建築、農業及稍後在教育、政府組織和法律方面的成就,羅馬人遠遠超越過中歐的其他民族,日耳曼人皆一一地吸收過來。
但是「德國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在十九世紀時,人們相信是在耶穌誕生後第九年,在那一年羅馬軍隊嘗試越過萊茵河向東北邊接近,但被日耳曼的薛盧斯克族(Cherusker,此族後來同化於薩克森族)之族長赫爾曼‧阿敏紐斯(Hermann Arminius, 17 B.C.─20 A.D.)在托伊托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共二萬人)。有關阿敏紐斯的記事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但是德國人都把他當做第一個德國民族英雄。所以在1838─1875年間於德特模(Detmold)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
然而在第四及第五世紀時,這一度曾是光輝燦爛的羅馬文化似乎沈淪了。「羅馬帝國」奔潰了。西元375年,亞細亞兇悍的遊牧民族的一支匈奴人(Hunnen),因其牛、羊群在西伯利亞的南部缺乏水源,於是轉向西方挺進,猛攻黑海北岸的日耳曼人;後來又將多瑙河與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往南驅趕進入羅馬帝國。由於匈奴人的襲擊,迫使各支日耳曼族紛紛逃竄,東支及西支的哥德人(Goten)、薩克森人(Sachsen)、阿雷曼人、布根地人(Burgunder)、汪達爾人(Vandalen)人和倫巴底人(Langobarden)像蝗蟲入境般侵入羅馬帝國。約470年央格魯人(Angeln)和薩克森人進入古羅馬帝國的省份不列顛(Britannien)。歷史上稱這亙古未有的侵略狂潮為「蠻族入侵」,而這股日耳曼人往南、往西和往東的遷移,他們自詡為「民族大遷徙」(Völkerwanderung)。
許多一度曾是歷史名城的羅馬(Rom)及米蘭(Mailand)等皆被摧毀了,那時整個古希臘、羅馬世界似乎在這股狂潮被毀滅了,而也就是在這股民族運動中形塑成後來的「德國史」。也即那時候有四支日耳曼部族:薩克森、法蘭肯(Franken)、巴伐利亞(Baiern)和阿雷曼(斯瓦本)就定居在今天他們的後代大部分仍居住的地區。現在在德國這四個日耳曼部族昔日的遷徙區仍可聽到一些被保留下來的方言。在他們的遷徙時期,日耳曼人不只和古老的文化接觸,他們也大大地受到一股新的力量─基督教的影響。約在360年時,西哥德的主教烏菲拉斯(Ulfilas,西元383年逝世)將《聖經》翻譯成日耳曼語言(現今只殘存片斷),這堪稱是一部在當時的野蠻年代有「和平」和「文化」意味的作品。最後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並定居下來。從這時期開始,人們記述歐洲史的一個新紀元,即「中世世紀」。
二、查理曼大帝建立的大帝國
在動蕩不安的民族大遷徙時代,在法蘭肯族的多位國王努力之下,於西歐和中歐逐漸建立一個新的王國。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為建都於阿亨(Aachen)的卡洛林王朝之查理曼大帝(Karl der Groβe, 768─814)3,他統治的時期,疆域從庇里牛斯山(Pyrenäen)直到易北河(Elbe),並從羅馬一直延伸到北海(Nordsee)包括整個中歐和義大利、法國、瑞士。在法蘭肯王朝的統治之下,極力推廣基督教的信仰。卡爾大帝所禮聘的英國傳教師聖波尼法弟烏斯(Bonifatius, 754年逝世)被尊崇為「德國的使徒」。他在富爾達(Fulda)的修道院,還有他在烏茲堡(Würzburg)、雷根斯堡、帕騷(Passau)、佛萊辛(Freising)、慕尼黑(München)和莎次堡(Salzburg)所建立的多座寺院,今天還是德語區的天主教教會中心。
查理曼國王於西元800年聖誕節前往羅馬作禮拜,當他禱告完畢欲起立時,教皇出其不意將皇冠戴在他頭上,並稱他為凱撒,為奧古斯都,民眾附和之,歡聲雷動,三呼萬歲。就這樣羅馬人民歡迎他們的新皇帝,法蘭肯人所建立的帝國成為羅馬大帝國的繼承者有三百年之久,他們宣稱他們的統治權延伸到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它的統治者成為基督教的保護者和主人。在帝國的保護與和平的局勢下,文學和藝術也有了新氣息。在富爾達、聖加倫(Sankt Gallen)和雷根斯堡修道院的僧侶們,以古德語創作了第一批作品,這時在多本手稿裡第一次出現了「德意志的,德國的,德國人的」即(deutsch)這個字。而這起先只是指住在法蘭肯帝國東邊的領土人們所說的語言。
查理曼大帝及其子去世後,840年帝位傳至其孫子,三位孫子爭奪天下。當時長孫洛塔爾一世(Lothar I., 840─855年在位)據中部,襲帝號,仍都於阿亨,次子丕平一世(PippinI., 813─837年在位)分得西部,地處今日法蘭西阿奎丹(Aquitanien)一帶,即所謂西法蘭肯王國。丕平去世後,王國轉由其同父異母弟弟禿頂查理(Karl II. der Kahle, 843年在位)治理,三子路易二世分得東部,原日耳曼人所居之地,地屬今日德國之巴伐利亞,故外號「日耳曼路易」(Ludwig II., der Deutsche, 843─867年在位),即所謂東法蘭肯王國。後長子洛塔爾一世欲獨占帝國,兩個弟弟不滿他繼承帝國及分得大部分土地,於841年聯合征討長兄,但不分勝負。兩位弟弟因此宣誓聯盟,相互保證反對長兄的野心到底。後人根據842年「斯特拉斯堡誓約」才得知法蘭肯帝國境內分化成兩大語系。禿頭查理的西法蘭肯王國的人民早已接受高盧和羅馬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的是變體的拉丁語及羅曼斯語(即拉丁語摻和法蘭肯土語)混合而成的語言,這即後來演變成為現在的法語。而在日耳曼路易的東法蘭肯王國住著昔日講「多伊奇語」(按即deutsch的音譯,即今之德語)的各支日耳曼部落。當時的人以為Deutsch這個詞只是語言的區別,很久以後人們才了解,這個詞不只是指語言,還有「民族」和「國家」的意思,終於將指「德國人」的die Deutschen及這塊「土地」(Land)是德國人住的「德國」(Deutschland)的意義定位下來。所以日耳曼路易使用的是早期日耳曼語(條頓語)。當作戰時,為讓雙方武士容易了解,彼此以對方境內的語言宣誓,查理講日耳曼語以使路易的武士能懂;而路易講羅曼斯語以便查理的人能理解。此即今天的德、法兩國語言分岐之始。並且衍變成兩個政治實體。
路易和查理的聯盟終於迫使洛塔爾讓步,843年三兄弟在今法國的維爾登(Verdun)訂立「維爾登條約」,正式三分天下:禿頂查理得到西部,號稱西法蘭肯王國,日後衍變為今日的法蘭西(法國);日耳曼路易得到東部、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土地,號稱東法蘭肯王國,日後衍變為今日的德意志(德國)。洛塔爾分得中部,除了獲得皇帝的稱號及義大利半島的北部外,還獲得介於東、西法蘭肯王國之間的一條縱約千哩,寬百多公哩的狹長地帶,為今日義大利的雛形。
查理曼大帝的帝國在第九世紀末逐漸崩潰時,雖然東部仍在卡洛林的統治者之控制下,但這些統治者卻無力統一整個國家。處於遙遠的邊陲地帶受到阿拉伯人、諾曼人(Normannen)、斯拉夫人、匈牙利人(Ungarn)的入侵,強敵當前,薩克森人、法蘭肯人、斯瓦本人、巴伐利亞人和洛林人等部落並不是去尋求國王的庇護,而是團結在他們的軍事首領,即大公爵的周圍。這些因戰功受封的藩侯每一個皆逐漸擴展其勢力範圍並擁兵自重,與王朝相抗衡。他們不但不鞏固軟弱無能的國王勢力,而是設法增加自己的戰鬥力,以維護他們領地的安全。當東法蘭肯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幼兒路易(Ludwig IV., das Kind, 893─911年在位)去世時,卡洛林王朝宣告結束。帝位的繼承改由這些強悍的大公爵討論決定。日耳曼四個最強大的公侯國薩克森、法蘭肯、巴伐利亞和斯瓦本推選無卡洛林血統的法蘭肯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911─918年在位)當他們的國王,他未經羅馬教皇加冕,這意味著完整的法蘭肯王國的分裂。但人民卻經久的有一種下意識,即一位帝國和教會結合的想法,能包含信仰基督的所有民族。史學家習慣以西元911年作為「德國史」的開端。
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歷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歷史上第一次詳細地有關德國人的老祖宗──即生活在北歐和中歐的一些民族的記載,首先要感謝凱撒(Cäsar,西元前44年逝世),及歷史學家塔西吐斯(Tacitus,西元120年逝世)。凱撒在他所著的《高盧戰記》(De bello Gallico)記載著日耳曼人有高大的軀幹、長長的頭顱、全黃色的頭髮、藍眼睛和白皙的皮膚;因他們孔武有力,善於作戰,遂徵召他們為僱傭兵。。而塔西吐斯本人從未離開羅馬地區,他是從羅馬的一些軍團和商人們那裡得知這一些由農夫和獵人所組成的好戰部族,他...
推薦序
導讀:《這就是德國!》緣起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回顧德國統一已然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了。對於戰敗,被列強分為四區管制;德國人無言以對,承認事實,也接受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體制;但是雙方都誓言有朝一日一定要統一。然而「統一」只有一個選項,兩德人民心知肚明,所以當務之急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了。「統一」的時機點是什麼時候,沒有人可以給正確的答案。筆者當時1969年底在德國留學,由於我們的處境與德國類似,所以這個問題在那時候是和德國同學、友人討論得最多的。隨著時間的消逝,筆者想,德國人應該也是耐心的等待吧!
現在回憶在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的大學生活,除了繁重的課業之外,筆者常利用西德政府撥給各大學外籍學生辦事處的一筆「認識德國」的經費,定期舉辦在德國的參觀旅遊訪問(只要交象徵性的5馬克即可,外籍學生有優先名額,剩餘的名額才讓德籍學生參加)。
首先是1970年底的一場訪問西德首都波昂(Bonn)的眾議院開會情形。外籍學生被安排與德國民眾一同坐在旁聽席上,觀看聯合執政的SPD黨的黨魁布蘭德,施密特,與FDF黨的謝爾如何與反對黨CDU/CSU的黨魁柯爾(即後來的統一總理)辯論,兩造雙方、唇槍舌劍、犀利的言詞,你來我往,絕無冷場,每每引起兩黨支持者叫好鼓掌。
1971年的西柏林(West-Berlin),有一段旅程是筆者和一位越南(南越)籍的同學在漢諾威(Hannover)被安排搭德航飛機,越東德領空,直達西柏林機場,其它同學則仍照行程搭遊覽車越過前東、西德邊界,行經前東德進入西柏林,此乃因台灣及南越與前東德共黨國家沒有邦交,不准踏上它的土地。
1971年利用聖誕節去捷克旅行,在西德與捷克的邊界撿查站,筆者解釋原因,要求邊防官員在本人的護照上蓋入境戳記時,蓋模糊一點,他欣然同意。但是一位德國同學則沒有這麼幸運了,快接近邊界時,因他發現他的護照照片沒有留鬍鬚,他情急之下,馬上用黑色原子筆塗上鬍鬚(記得當時全車的人為他這個舉動笑翻了天),結果當然被識破了,要求他抵達布拉格(Prag)時,每天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到移民局去報到一次。如出一轍的事,筆者於1972年暑假回國省親,帶了一本用德文書寫並配上圖片的《中國觀光旅遊導覽》,在海關入境時,當時規定要打開大皮箱檢查,結果這一本書以攜帶違法書籍被沒收。
對於希特勒的統治,在德國人心中留下永遠的痛,是可理解的。筆者的德國同學有一年邀請去他家過聖誕節,當知道這個同學的父親曾當過希特勒的軍官時,筆者想更深入瞭解二戰情形,這位先生避之危恐不及、連連搖手、有點驚嚇地重複多次說:「他(指希特勒)是個罪孽深淵的嫌疑犯,我不想(也不能)談論他。」另外一位德國友人,二戰時,被徵調到東線,時值冬天,在蘇聯集中營受過苦楚,而筆者想瞭解當時情形,這位老先生舉起缺了一根手指頭的右手連連搖頭,面色痛苦且悲傷異常,只差沒掉下眼淚。待筆者參觀過位在慕尼黑郊區,於1933至45年關了足足有二十萬人的達浩(Dachau)集中營時,巨細靡遺地一一仔細看過了當時禁閉猶太人及異議份子的各處場所時,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竟然讓人不寒而慄,有窒息的感覺,這時方能體會這兩位歷劫歸來的人之痛楚。
德國人關心政治,也喜歡談論政治,同學們課餘聚會聊天時,「政治話題」也是首選之一,有時更自己發揮想像力,拿當時政治名人製造笑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記得1974年5月在上課時,看到大部分的德國同學竟然坐立難安,有一些人甚至私底下竊竊私語,待下課鈴一響,有一半的同學衝到停車場去。筆者心裡納悶,到底發生何事,問了留在教室的德籍同學,方知同學們是到他們的汽車裡,打開收音機(當時尚無手機),想知道布蘭德總理的事件如何收場。因為他的私人秘書竟然是東德安全局派去臥底的間諜。最後以布蘭德寫信給聯邦總統,辭去聯邦總理一職落幕。
1989年11月9日東德開放邊界,當時筆者在教育廣播電台主講「德語教學節目」,與德籍助講者〔安那(Anna,匿名)〕在錄音,當她在中場休息時,得知柏林圍牆倒塌時,竟然激動不已,久久不能平靜,無法再繼續錄音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元兇是希特勒,他的名字在德國近代史上是德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德國人很不願意再提到他,我們熟讀歷史,也知其人其事,如果要引用他的名字當廣告用詞的話,勢必要格外小心。因國情不同,如不妥善處理的話,勢必引起軒然大波。就有臺灣某知名電氣公司引進德國品牌的電暖器,推銷時,打著希特勒的招牌,廠商將希特勒按讚指著此電暖器的漫畫圖片刊登在臺灣,包括英文報紙的各大報紙上。報紙一出爐,不但引起德國駐台各單位的嚴重抗議;很多在台灣的德國人閱報見此廣告也一片嘩然。據廣告商的聲明,他們的用意只是想藉大家都認識的希特勒其強大的形象,來突顯德國製電暖器的保暖度經久耐用而已,沒有其他含義。這件事後來以廣告商撤銷此廣告,息事寧人。無獨有偶,有一年的台灣中學夏令營,五、六位高中生認為穿著納粹軍服,配戴勳章、帽子,模仿希特勒式的敬禮等一應俱全的報到方式很「酷」,經報紙披露,引起以色列駐台單位強烈的抗議,外交部副部長只好親自登門道歉解說,才平息風波。
1990年7月筆者教授休假一年,在德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0月3日晚上約莫10點左右從研究室離開,踏著夜色返回住處,只見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覺得甚是奇怪,一查看農民曆,竟然是8月15日,真是巧合,秋高氣爽,月圓人亦圓的日子,再打開電視,看到現場實況轉播,大柏林已成一座不夜城,這普天同慶的日子,也為德國人高興,終於等到否極泰來的一天了。時值德國統一已然邁入第25年,四分之一世紀了。有感於德國人運用智慧、耐心及努力再重新建設一個統一與和平的國家,因此將個人親身經歷之德國實況、分裂達四十五年的東、西德如何整合一一敍述。
這個在近代史因希特勒錯誤之領導的國家,蓄意掀起驚天動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初期,德軍的閃電戰術雖勢如破竹,攻無不克,舉世震驚;但這種不仁不義,師出無名的侵略戰爭,最終以戰敗收場。德國付出的代價是國土被分裂為二,造成人民流離失所,親人骨肉被迫分隔兩地整整四十五年。
至於戰後如何處置德國?戰勝國記取歷史的教訓,不敢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訂立那麼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否則難保不再出現第二個希特勒。昔日這個被稱為詩人和思想家的國家,由美、英、法、蘇分區佔領,硬生生地成為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實行「資本主義」的西德與實行「計畫經濟」的東德,世人通稱為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在這兩種南轅北轍的體制下生活的德國人無不希望掃除隔閡,能早日統一。四十多年來兩德的歷史事件諸如1948年第一次可歌可泣的「柏林危機」,英、美兩國以「空中橋樑」的方式回應蘇聯。1953年的東柏林工人舉行示威暴動,1961年第二次的「柏林危機」,一夕之間在東、西柏林之間架起滿佈地雷及炸彈的圍牆,更是舉世譁然,柏林圍牆成為德國分裂的象徵了。「德國問題」一直是世人注目的焦點,記得筆者於1985年與德國友人談論兩德有否可能統一的問題時,友人悲觀地說:「算了,已經等了四十年,大概沒指望了,就這麼過吧!」言猶在耳,1989年柏林圍牆一夕倒塌,兩德人民咸認統一的腳步近了。
兩德與四強以談判及協商的方式,取得共識,於1990年10月2日(剛好是我們的農曆8月15日),分裂長達四十五年的德國終於統一了。月圓人亦圓的那天,柏林及德國又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統一的德國,由前西德挹注金錢(那時尚是西德馬克)重修贊助前東德的建設。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Kohl)告訴西德人再忍耐個十年,就可以不必再交「兩德統一稅」了。可是去年筆者再訪德國,詢問友人,得知目前德國人還在交納「統一稅」及「難民稅」等等,又國會也修法規定德國人男性延至滿六十七歲(原六十五歲),女性滿六十五歲(原六十二歲)方得領退休金。友人大吐口水,謂統一的代價太大了。另一友人也向筆者抱怨,她表哥從東德來投靠他們,其言行舉止、想法真是奇怪,不會與人敞開心胸說話,且要等著聽別人的指示,才會去辦事。統一後幾十年,筆者常常會聽到雙方互相稱呼對方為「東德佬」(Ossi)及「西德佬」(Wessi),此貶義字眼是彼此互看不順眼,衍生出的新詞彙。
本書將德國這個國家是什麼時候及如何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以簡史方式、扼要並重點交代德國人的老祖宗─西日耳曼人如何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點點滴滴,為何會遲至1871年1月18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之下,才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德意志人的國家及統一後的德國涉足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末。兩德在1945年從「零點」開始,如何重新整頓破碎的家園,處於美、蘇兩強控制下的東、西德如何各自努力、發展。隨著時序的推移,多次調整「德對德問題」的處理方式等等,到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完成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已然在歐盟(EU)執牛耳地位,尤其毆債風波,毆盟成員都盼望著德國像聖誕老公公帶來禮物,德國似乎成為歐盟唯一的救星了。目前歐盟可說在它的領導之下運作,德國一言九鼎的地位更顯得突出。時值統一將屆滿二十五週年,重新審視德國歷史,聚焦在這統一後二十五年的德國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科學與文化,希望能讓人了解這個擅長反思的民族,在歷史長河的起落轉折及走過的痕跡。
本書有感於德國1990年在世人的訝異聲中快速地完成兩德統一。除了精簡地敘述其一千多年的歷史概要,俾斯麥完成第一次的統一大業,再歷經一、二戰及被列強分裂成兩個不同體制的國家,經過四十五年後,突然又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再次完成統一的過程。統一迄今至2015年,已然進入四分之一世紀的第二十五年,由於篇幅的限制,不再逐年地詳述每四年改選一次的各政府之施政,僅聚焦於統一後,前東、西德如何互相融合,和諧地在一個法制社會國家生活,期使讀者瞭解德國目前的狀況。
拙著承蒙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的策畫與提供不少寶貴的意見,在此致謝意。本書所列舉探討的觀點完全出於個人的管窺,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本人不揣鄙陋,雖貽笑於方家,希冀有益於後學,還祈望高明賢達不吝指正。
賴麗琇 謹識
2015年7月於淡江大學
導讀:《這就是德國!》緣起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回顧德國統一已然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了。對於戰敗,被列強分為四區管制;德國人無言以對,承認事實,也接受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體制;但是雙方都誓言有朝一日一定要統一。然而「統一」只有一個選項,兩德人民心知肚明,所以當務之急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了。「統一」的時機點是什麼時候,沒有人可以給正確的答案。筆者當時1969年底在德國留學,由於我們的處境與德國類似,所以這個問題在那時候是和德國同學、友人討論得最多的。隨著時間的消逝,筆者想,德國人應該也是耐心的等待吧!...
目錄
導讀
導論
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歷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二、查理曼建立的大帝國
三、中古世紀的日耳曼王朝
四、拿破崙與德意志的革命戰爭及解放戰爭
五、德意志邦聯與革命浪潮之下的局勢
六、俾斯麥之領導與德意志民族的統一(1814-1871)
貳.一、二戰之始末及東、西德之分裂
一、第二帝國和第一世界大戰(1871-1918)
二、威瑪共和國(1918-1933)
三、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3-1945)
四、戰敗後四強共管的德國(1945-1949)
五、四戰勝國主導的國家
六、兩德事件始末
參.兩德再次統一(1989─1990)
一、一夕之間統一之始末
二、德國統一的代價
肆.前東德的重建(1990-2015)
伍.統一後迄今的德國之現況
一、國家體制、憲法、法律
二、經濟策略、運作及整合
三、德國社會:現代、多元及開放性的
四、多面向發展的教育、學術與研究
陸.德國在政治舞台的角色
一、與歐盟(EU)的關係
二、與世界各國的關係
三、德國對外文化政策
柒.訪談前東、西德人民對現況的觀感
一、訪問前東德人
二、訪問前西德人
參考書目
致謝詞
導讀
導論
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歷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二、查理曼建立的大帝國
三、中古世紀的日耳曼王朝
四、拿破崙與德意志的革命戰爭及解放戰爭
五、德意志邦聯與革命浪潮之下的局勢
六、俾斯麥之領導與德意志民族的統一(1814-1871)
貳.一、二戰之始末及東、西德之分裂
一、第二帝國和第一世界大戰(1871-1918)
二、威瑪共和國(1918-1933)
三、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3-1945)
四、戰敗後四強共管的德國(1945-1949)
五、四戰勝國主導的國家
六、兩德事件始末
參.兩德再次統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