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說:我不想讀書。
身為父母的你會怎麼回答?
小心!不要把一句話變成一把刀……
學會當孩子的心理醫生!
韓國兒童心理教育權威最詳盡精準的模擬範本!
新手與資深父母必讀親子Q & A聖經!
習以為常的責備,可能讓孩子心靈受創;刻意的鼓勵與讚美,又可能製造出反效果。
想和孩子溝通順暢,就從正確的問與答開始!
當孩子說:從來不會恐懼、在學校每個科目都很拿手、未來要賺很多錢……做父母的除了得意與安慰,有沒有想過這些答案背後的不同可能性?
當孩子說:不喜歡讀書、被同學欺負、想交男/女朋友……做父母的是不是感到驚慌失措,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你真的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還是以為你知道?
孩子從出生下來那一刻起,就代表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因此教養最核心的價值在於:瞭解並體會孩子的心理!這樣父母才能從旁指導、幫助、支持孩子,彼此溝通互動自然會越來越良好。
但要如何瞭解呢?答案很簡單:問問你的孩子。
本書的「提問育兒法」針對各個年齡層與不同關鍵字來分類,設計出親子間最關注的80個問題,並有詳細的預測答案及回應訣竅,讓你問到重點、答到心坎,成為孩子最棒的心理醫師!
如何聽懂孩子的話
*未滿4歲
Q又看到媽媽了,開心嗎?
A嗯~很開心!
→這個答案來自擁有安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因為媽媽在孩子心中已經擁有安心又美好的形象,因此當孩子再次見到媽媽時當然會產生非常高興的反應。
Q喜歡玩遊戲嗎?
A我更喜歡睡覺跟吃飯。
→這個答案常出自於憂鬱的孩子口中,代表孩子在某方面感到十分空虛。
*4~7歲
Q什麼事情最困難?
A沒有。
→媽媽的調教有適當地配合孩子的發展水準與學習能力。就算孩子是說大話,那份膽量也值得讚許。
Q喜不喜歡我們家?
A不喜歡。
→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的不和,家不再是安全的代名詞。若是父母冷落孩子,也會出現這樣的回答。
*8~10歲
Q你喜歡上學嗎?
A既不喜歡也不討厭。
→孩子會這麼回答代表孩子認為上學是義務,因此只好去學校。值得慶幸的是孩子的適應能力並沒有落後太多,但令人惋惜的是,孩子的學校生活並不快樂。
Q跟朋友們有沒有相親相愛啊?
A朋友欺負我。
→有幾種可能:1.孩子確實被朋友們欺負了。2.朋友的玩笑開得太過頭,被孩子放大解讀成欺負。3.孩子想吸引媽媽的注意。
*11~13歲
Q你未來夢想的職業是什麼?
A幫助他人的人。
孩子的回答不是具體的職業,而是關於職業的特性。像這樣回答的孩子真的非常成熟、善良,也很聰明。
Q你想跟異性朋友交往嗎?
A我討厭男生(或女生)。
女生會因為男生粗魯又過度的言行感到不悅,男生也無法理解女生微妙的情緒變化,孩子正進入了對異性好奇又互不理解的階段。
作者簡介:
孫晳漢
小兒精神科教授兼親子教育專家。在韓國延世大學附設醫院擔任神經精神科院長,診斷兒童心理問題超過十年經歷。以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專家參與SBS〈緊急出動SOS24〉以及教育節目〈孫晳漢的1mm 育兒〉等節目,教導迷失教育方向的父母如何瞭解孩子的心理。目前在母校延世大學醫學系、成均館大學醫學系以及翰林大學醫學系擔任外聘講師。著有《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1mm》等八本著作。
譯者簡介:
黃孟婷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曾赴韓國漢陽大學進修語言。熱愛旅遊跟音樂,以及一切能讓人開心的人事物。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小心,別讓孩子成為句點王! __【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
本書提升你跟孩子的親子品質 __【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一套「練習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絕佳教材 __【《戒吼媽》作者】Jaguar小姐
名人推薦:小心,別讓孩子成為句點王! __【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
本書提升你跟孩子的親子品質 __【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一套「練習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絕佳教材 __【《戒吼媽》作者】Jaguar小姐
章節試閱
PART 1 未滿 4 歲
對孩子來說,媽媽是個怎樣的存在呢?對於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的孩子而言,媽媽是自己最初接觸的「他人」,也是第一個產生人際關係的對象。因此,要對未滿四歲的小孩進行心理諮商時,首先必須先瞭解母親的心理也是出自於上述的理由。母親心理狀態的安定程度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母親的心理狀態可說是瞭解孩子心理的第一把鑰匙。
未滿 4 歲孩子的心理關鍵字
出生六個月之後心理發展的基礎成型
孩子出生後,餓了媽媽餵奶,一哭泣媽媽就給予溫暖的擁抱,媽媽是孩子的救世主也是救援者。每當孩子遇到問題或困難,媽媽便會出馬解決,媽媽正是如此令人感激的存在。出生後的前六個月,睡覺、飲食、排泄對孩子來說最重要,度過了這段時期後,孩子的心理發展基礎成型。或許是慢慢能認出媽媽了,滿7~8 個月之後,小孩開始懂得「認人」。「認人」意即害怕或戒備陌生人的一種不安反應,這也代表孩子能正確地分辨出媽媽與他人的差別。
從這段期間到滿週歲,是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形成的基礎。
到了12~13 個月迎接一個巨大的轉變,正是「走路」。孩子開始走路,視野與活動範圍變廣闊,孩子正式展開探索的階段,在探索世界時,疲倦了或是恐懼時總是先找媽媽。這也是為了歇息與再充電。
嬰幼兒的發展課題
依附 孩子三歲前與媽媽的依附關係對孩子往後的獨立有決定性的影響。
遊戲 若說吃飯睡覺是生理發展的基礎的話,遊戲便是心理發展的基礎。
滿足 當孩子的舉動與表情有所改變,其背後必定有某些因素。
好奇心 孩子問「為什麼?」時,就是孩子思考能力正在成長的證據。
關係 滿2~4歲的孩子開始集中在建立關係上。
第一個認識的「他人」—媽媽,與媽媽的關係很重要
滿兩歲之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也可稱作是孩子的獨立宣言。
孩子透過各種方式瞭解到媽媽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有所不同,那些方法正是「耍賴」。因此,若是發現孩子開始會使出一些耍賴的行動時,不需慌張,反而應該感到開心!孩子的耍賴儘管不太成熟,卻仍是表達自我想法與感情的方法。滿3~4 歲的孩子開始信任媽媽。孩子建立起「媽媽會永遠愛我、永遠照顧我」的信任感,這種信賴能幫助孩子未來在待人處事時培養信任。若是在這個階段孩子感受到「媽媽並不愛我、不照顧我」,孩子會對未來自己能否獨立生活感到恐懼與懷疑。相反地,孩子若認為「媽媽是愛我的、會好好地照顧我」,孩子便會擁有安定的想法。結論是,媽媽是否愛護孩子、照顧孩子對於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現今社會中幾乎沒有父母會讓自己的孩子餓著。不過,未能充分給予孩子「愛護」與「照顧」這類精神糧食的父母仍然不在少數。令人驚訝的是,父母並沒有發覺自身的錯誤,持續用不適當的方法養育孩子。而育兒問題正是源於父母心理上的矛盾與內心的不滿。
Keyword 01 依附
您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安定的依附關係嗎?
「依附」意指想要親近某特定他人並密切地相處的情感與行為。孩子在媽媽身上感受到「依附」的情感,也會想「依附」媽媽,這種行為近乎本能。尤其是在滿三歲前,孩子歷經成長與獨立,在如此關鍵及重要的時期與媽媽產生的依附關係比其他因素都還重要。此時期若與媽媽形成正面積極且穩定的依附關係,未來孩子也能擁有安定的性格與圓滿的社交能力。
若是媽媽能清楚知道對孩子而言什麼是必須的、什麼是孩子想要的,並反應出來,孩子便會成長為一個面對他人時總是積極、活潑、開朗的人。反之,媽媽若不瞭解孩子想要什麼、無視孩子的需求或是責備孩子,孩子內心的媽媽就會是一個恐懼又可怕的形象,這樣的孩子總是畏畏縮縮、時常看別人的眼色,或是容易不信任他人。
仔細分析那些與孩子擁有安定依附關係的媽媽時,經常會發現這些媽媽總是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小孩。今天孩子的表情是否比昨天還開朗;清楚孩子的身體狀態;能理解孩子傳達的各種暗號(哭聲、表情、手勢、動作、話語、行動等)並針對這些暗號做出適切的回應。此外,在孩子做錯事時,也會嚴格地訓育孩子。
總的來說,想讓孩子的性格安定、過著幸福的生活的前提是媽媽必須擁有安定的心理狀態。只有心理安定的媽媽才能與孩子形成穩定的依附關係。當然,孩子也會從媽媽身上感受到溫柔與祥和。媽媽之於孩子的角色,正如同替翱翔於天際的空軍飛機補給燃料與整頓裝備的空軍基地一般,媽媽是孩子最「安全的基地」。孩子在探索世界時,身心感到疲倦一邊呼喚著「媽媽!」一邊投入母親的懷抱,獲得充分的休息後,又能夠再度跑跳玩樂或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話說回來,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建立安定的依附關係呢?動物生態學家哈利‧ 哈洛* 提出了一個頗具意義的實驗結果。他利用鐵絲與柔軟的布料各做了一隻母猴模型,他將奶瓶插在鐵絲母猴模型上對一隻小猴子做了實驗,究竟小猴子會接近哪個母猴模型呢?實驗結果令人驚訝,小猴子一整天都待在用柔軟布料做的母猴模型旁邊。只有在肚子餓時才會走向鐵絲母猴模型。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需要的是除了食物之外其他更重要的東西。那正是我們溫柔又溫暖的碰觸,意即與媽媽的肢體接觸。狹義來說就是指媽媽溫暖的微笑、溫柔的聲音以及溫暖的懷抱。在此祈禱所有媽媽能與自己的子女建立起「安定的依附關係」。
0~4歲 Q1喜歡媽媽嗎?
請向孩子提出問題:「你喜歡媽媽嗎?」這個問題乍看之下很單純,卻是能夠確認孩子與媽媽之間擁有怎樣程度的依附關係的重要又直接的問題。若是孩子與媽媽擁有安定的依附關係,孩子必然會喜歡媽媽。
因為孩子會對自己喜歡的對象產生依附關係的需求。想要依附媽媽也希望媽媽能依附自己,媽媽若能正面回應孩子的依附行為,孩子能從中獲得滿足,也會因此喜歡媽媽。
預測回答1「嗯~我喜歡!」
這樣的答案才是能確實推測出孩子從媽媽身上感受到多少依附關係的證據。孩子若是表情開朗地微笑回答的話更是錦上添花了。此時,要是孩子再多說幾句強調的話,像是:「媽媽是我全世界最愛的人」或「非常非常地喜歡」,所有教養所導致的疲勞將瞬間煙消雲散。
回應訣竅
請媽媽也要以開心的心情回答孩子:「媽媽也愛你。」此時,稱呼孩子的名字比起說「你」這個代名詞更能幫助孩子建立主體性、獨立性與自尊心。然後,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若是媽媽在聽到孩子的正面回答時給予溫暖的肢體接觸,孩子會透過媽媽的體溫感受到無限的幸福。這些幸福的體驗能使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遇到所有幸福的時光,都會不自覺地回憶起往日的幸福。
Good reply「媽媽也非常喜歡彩妍!彩妍是世界上媽媽最愛的人。」
Bad reply「媽媽覺得你好像比較喜歡爸爸吧?」
預測回答2「不喜歡!」
請先暫時將自己的失落感放在一旁, 試著再問一次孩子。此時必須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根據不同的答案,孩子的心情也有所不同。假設孩子的回答是:「討厭」,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是媽媽平時總是無視或不接受孩子的需求;要是回答:「可惡」,就表示媽媽妨礙孩子的需求或是不聆聽孩子的渴望;若是回答:「我害怕」,代表媽媽平常在孩子表達需求時會責備孩子或是對孩子生氣。
回應訣竅
根據孩子的回答,媽媽的反應也需要加以調整。千萬不要幼稚地開玩笑說:「媽媽生氣了。」堅定的回應才是恰當的。孩子若對媽媽堅定的回答展現出正面的反應是很好的,然而,孩子要是露出無法置信的表情,媽媽就必須要反省了。為了與孩子建立正面的依附關係,必須從頭開始努力獲得孩子對自己的信賴才行。
Good reply「可是媽媽很喜歡彩妍耶⋯⋯從現在起媽媽會努力的。媽媽會去瞭解彩妍的心,也會傾聽你想要的是什麼。」
Bad reply「哼∼媽媽生氣了!媽媽最喜歡你的⋯⋯以後媽媽也不要喜歡你了。哼∼!」
PART 2 4∼7歲
4~7歲可以看作是發展過程的中間地帶。剛脫離幼兒期且仍未上小學的時期正是介於幼兒與兒童的中間時期!此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所歷經最重要的過程就是「社會性」。要說人類生活的基礎發展就在4~7歲也不為過。
4∼7歲孩子的心理關鍵字
幼兒與兒童的中間時期、拓展社會性的時期
孩子與媽媽的依附關係成型的6~8 月到2~3 歲是社會性的基礎。此時期孩子開始會分辨陌生人,與媽媽分開時感到不安,孩子從媽媽身上想要獲得的不僅是單純滿足生理需求的照料,孩子更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愛、關心、相互作用、遊戲以及對話。若是媽媽能適時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會培養出「安定的依附關係」,反之,則會形成「不安定依附關係」。這對孩子往後的社會性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擁有安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從媽媽身上感受到正面的形象,孩子能夠以此為基礎與他人建立信任與合作的社會關係。相反地,擁有不安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心目中的媽媽形象是負面的,因此與他人建立關係時那股負面力量會隨之作用。
結論是,若媽媽在此時期能付出許多關心與努力,培養出與孩子間的安定依附關係,那麼就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了。不過,從現在起又有另一個關卡必須跨越。
就學前兒童期的發展課題
自尊心 滿4歲前的教養是孩子自尊心成型的基礎。
挫折 「挫折」是孩子成長時不可避免的過程。
朋友 從4∼7歲起,正式進入與他人建立朋友關係的階段。
情結 孩子漸漸開始遇到一些「矛盾」,同時也開始萌生情結。
幸福 此時期的幸福感受是人生中所有幸福的基礎。
滿3 歲後的孩子在社會領域中的能力差異開始浮現
滿3 歲後,孩子在與同齡幼童相處過程中開始產生「遊戲」的能力。此時期開始,孩子們在社會性領域中的能力差異開始浮現。有的孩子不太跟人吵架、與朋友能開心地玩在一起;有的孩子則是為了非得在遊戲中當隊長不可而與其他小孩吵架;而有的孩子則總是逆來順受。
此時,父母必須適時地給予幫助。對於展現攻擊傾向的孩子,父母必須堅決地制止,同時也要讓孩子學些體育或藝術活動讓他能消弭內在的攻擊性。習慣逆來順受的孩子則必須練習表達自己的主張。媽媽可以扮演朋友的角色,或是與孩子彼此互換角色,好比演戲一樣設定狀況劇來練習,能帶來很大的助益。有的孩子不喜歡跟別的小孩一起玩,總是自己玩遊戲,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製造許多機會讓他能體驗到跟朋友一起玩的快樂。
若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性,首先,從小開始就要盡可能讓孩子自己與朋友建立關係,朋友間有什麼衝突產生也要讓他學會如何自己解決。第二,為了讓孩子能適當地表達自我主張,父母必須認真聆聽孩子的話語。第三,當孩子出現攻擊性或衝動性的行為時,必須堅決地制止他。若是認為孩子還小就放縱這種行為,往後可能會演變成習慣,致使孩子成為朋友間攻擊的對象。第四,要培養孩子成為會顧慮及體貼他人的小孩。太過自我中心的孩子容易受到朋友們的排擠。
Keyword 02 挫折
您的孩子是否正在歷經「挫折」?
「挫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成長儀式。不只是一次,而是必須經歷很多次的成長儀式。從嬰兒時期躺著生活到會翻身,從爬行到站立並踏出第一步⋯⋯對孩子而言是一連串的挫折。因此,挫折也可以稱作「成長痛」。脫離媽媽的懷抱開始社會生活的這個時期還有其他的挫折在等著孩子。諸如人際關係、學習等,孩子會在陌生的環境中遭遇許多挫折。然而,若有父母抱持這種想法:「我可不能讓我的孩子遭遇任何挫折」,那可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認知與誤判。
有些家長會過度保護及干涉孩子的生活,也就是「怪獸家長*」。我想向這些家長提出建議:若要孩子變得堅強、建立孩子的獨立性,適當的挫折是可以被允許的。挫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透過挫折學習並克服,獲得成長的機會。
有的孩子遭遇過一次挫折就完全地變得猶豫不決,或是放棄。此時,家長必須扮演鼓勵的角色在一旁為孩子打氣,讓他有再度站起來的力量。再者,有些孩子為了避免嘗到挫折的苦澀滋味,刻意選擇簡單的課題,也就是選擇自己不會失敗的事情來做。
像這種孩子未來很可能成為消極、小心謹慎的孩子。這種時候父母也要從旁教導孩子失敗並非丟臉的經驗。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完全避免挫折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終,孩子仍必須經歷適當程度的挫折,在一一克服之後,孩子的心理狀態也能變得更加強健。因此,在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該謹記如何處理這些狀況,請將以下的情況記起來。
首先,請努力讓孩子保持自信心。擁有自信能讓人脫離挫折的狀態。換言之,對自己的愛以及自信是孩子克服挫折的力量。想培養對孩子而言很重要的自信心的話,無論孩子成功或是失敗父母都要接納,且父母必須在一旁替孩子灌輸勇氣。
再強調一次,父母的愛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接著,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請不要立即地介入。這能有效地讓孩子慢慢去適應挫折。
無論孩子遇到怎樣的難關都不要立刻地幫助他,給點時間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萬一孩子完全無法解決時,父母就必須要出面了。
為什麼做不好?
當孩子說著自己做不好事情,想要放棄某事時,一定要詢問放棄的理由。在此要特別留意的是,父母必須確實瞭解孩子放棄的原因,瞭解後父母要抱著幫助孩子克服的決心。一個不小心孩子可能會認為媽媽詢問理由是在責備他,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詢問時的態度。
預測回答1「因為太困難了」
這是孩子最常見的回答。是的,雖然開始嘗試了,卻很快地感受到事情的困難之處;或是從前嘗試過一次也曾歷經過難處,孩子自然而然會說:「我做不到。」這很像孩子會說出的話。請媽媽不要過度期待孩子會成為一個不屈不撓的鬥士。
回應訣竅
完整接受孩子的情感表達是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步驟。接著請鼓勵孩子,告訴孩子他一定能做得很好。跟孩子說媽媽會幫助他,培養孩子嘗試的意志力。「稍微休息一下再挑戰看看怎麼樣?」以這種話刺激孩子的挑戰心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Good reply
「沒錯。媽媽也覺得那件事看起來很困難。」
「媽媽會在旁邊幫你,一起試試看吧。」
「有什麼困難的?再試一次看看。」
Bad reply
「那有什麼困難的?」「你還沒嘗試就想要放棄了?」這些話只會讓孩子更畏縮,並認為媽媽在責備自己。
預測回答2 「因為我不想做」
這也是孩子常說的回答。沒錯,因為孩子不想做所以才會說自己做不到。不過有的時候孩子其實是想做,卻因為沒有自信,所以才說自己討厭做。父母必須確實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意思。究竟孩子是真的不想做,還是因為沒自信才這麼說。
回應訣竅
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自己以及其他人也常常會有不想做事情的時候,這能使孩子感到安心。如果孩子是真的不想做,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下次想做的時候再試試看。媽媽覺得你如果能嘗試一次一定會做得很好。」萬一孩子是缺乏自信,媽媽可以說:「即使失敗也沒關係,挑戰看看吧。能夠挑戰自己沒有自信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勇氣。」
Good reply
「啊∼洙元不想做啊?是啊,媽媽有時候不想做的時候也會說自己做不到。」
Bad reply
「怎麼能不想做呢?小孩子不能說那種話!」
預測回答3「沒什麼」
要小孩誠實準確地說出自己不會的理由其實沒那麼容易,也可能因為覺得害羞所以說不出口,或者孩子可能是因為真的不瞭解自己的心意所以才說沒什麼。重要的是孩子現在是感到非常難堪的。媽媽請好好安慰慌張的孩子。
回應訣竅
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請幫助孩子找出事情做不好的理由。媽媽不因孩子做事不拿手就失望,還能協助孩子培養挑戰的意志,當孩子體會到媽媽的這份心意時,就能老實地回答了。就算孩子最後還是沒辦法說出理由,媽媽也可以小心翼翼地問孩子:「媽媽覺得你好像是因為沒有自信才說不會的,是嗎?」最後再說出結論:「好的。那改天你想到理由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媽媽喔。」
Good reply
「洙元好好想想看理由吧。這樣媽媽才能幫你找解決的方法。」
Bad reply
「好好地說說看。知道理由才有辦法改啊。」
預測回答4「做錯的話怎麼辦」
小孩正在表達自己對於結果的恐懼。可能是之前有過失敗經驗,或是做得不好,父母對此的失望表情或生氣的口吻已經刻印在孩子的腦海裡了。此外,或許也是因為孩子認為展現出自己能力笨拙的一面很丟臉,所以才會說出這種回答。
回應訣竅
父母應該先回顧自己平時的態度。仔細想想自己是不是太常在孩子面前說出:「第一名」、「一百分」、「優秀」、「聰明」、「成功」等名詞。父母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嘴上說不在意結果,但是表情跟肢體動作都在在顯示出對於出色結果的期待。對於過程的挑戰以及對於挫折的容忍正是讓孩子心智堅強的捷徑。為了能培養孩子的心智,父母必須展現出自己認為過程比結果還重要的教養態度。
Good reply
「錯了也沒關係。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洙元鼓起勇氣挑戰的精神。」
Bad reply
「錯了也要自己努力才行啊。」
PART 1 未滿 4 歲
對孩子來說,媽媽是個怎樣的存在呢?對於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的孩子而言,媽媽是自己最初接觸的「他人」,也是第一個產生人際關係的對象。因此,要對未滿四歲的小孩進行心理諮商時,首先必須先瞭解母親的心理也是出自於上述的理由。母親心理狀態的安定程度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母親的心理狀態可說是瞭解孩子心理的第一把鑰匙。
未滿 4 歲孩子的心理關鍵字
出生六個月之後心理發展的基礎成型
孩子出生後,餓了媽媽餵奶,一哭泣媽媽就給予溫暖的擁抱,媽媽是孩子的救世主也是救援者。每當孩子遇到問題或困難,...
推薦序
[ 推薦序1 ]
小心,別讓孩子變成「句點王」 親職溝通作家 羅怡君
還記得剛學會說話的孩子,總愛拉著爸媽咿咿呀呀,什麼都想跟爸媽分享,甚至也會開口問出許多爸媽也招架不住的問題;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開始抱怨孩子什麼都不想說,一點兒也猜不透孩子在想些什麼?
回想起孩子興匆匆地開口時,心有旁騖的我們不自覺地成了「句點王」:敷衍的片語式回答、不經意的打岔、毫無引導意味的斷句,就像澆了一頭冷水,將熱烈的興致急速降溫,即便孩子另起爐灶想勾起我們注意,往往也徒勞無功。
又或者是,孩子鼓起勇氣想和我們討論些事情,一開口表明心意之後,我們又氣急敗壞、明示暗示地希望能與孩子「達成共識」。幾次下來,孩子漸漸摸索出父母心中的度量衡,什麼也不想多說了。最糟糕的莫過於把問題當作開場白的爸媽,事實上也不期待孩子的回答,忽視孩子情緒問題,或者不論孩子的回應,爸媽只想一廂情願地發表高見。
最後孩子取代我們,變成更厲害的「句點王」。
問問題向來是門藝術,除了展現對對方的關心與瞭解程度,更影響後續互動的內容與品質,不僅職場如此,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更是關鍵。
沒有天分沒關係,《千萬不要跟孩子這樣說話》就是讓爸媽開始「練習」問與答的引導範本。
每個階段的孩子身心發展重點不同,也因此書中依照年齡分類,歸類出孩子當期「最重要的挑戰」以及「爸媽最想問的事」。我的孩子現正就讀小學低年級,看到書中神準地整理出爸媽想知道的問題,心中不禁讚嘆:「對啊對啊,我也曾經問過這個問題呢。」接著我便像個偷看答案的孩子,心虛地確認自己有沒有誤踩言語地雷,或者不小心遺漏孩子更多隱藏的訊息。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得照著書中「標準答案」照本宣科。作者在每個建議答案的後面,詳加分析不同答案的利弊得失:為什麼這個答案比較好?為什麼不建議這樣回答?這些說明有助於讀者理解回答時的原則技巧,並讓父母翻閱這本書後,也能整理歸納出自己與孩子應答之間的大方向。
當然,我們想問孩子的問題可絕對不止八十個,但作者「猜題抓重點」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我的孩子目前七歲,翻開第一章與第二章的內容,竟然都是我曾經開口問孩子的題目,此時看起來分外熟悉;但透過作者進一步點出問題背後的身心發展重點,更能掌握每一個階段爸媽「應該」關注孩子的哪些變化。
與其亂槍打鳥的發問、不知所云的回答,破壞每一次與孩子之間開口的好時機;不如好好地把握問問題和回應時的引導技巧,讓我們更瞭解、貼近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成為支持孩子的那股強大力量。
[ 推薦序2 ]
從孩子的視角理解世界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宇寧診所」臨床心理師 陳品皓
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師,我在專科醫院、醫學中心精神科、身心科診所服務許多年,接觸過大量的成人、青少年以及學童個案,從中累積了許多心得。我發現孩子的成長經驗與家庭互動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的品質,往往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影響。
因此這幾年,我投身於學校輔導系統,和許多國中、國小的輔導單位一起合作,接觸過上百位孩子、雙親與家庭,針對各式各樣的心理困擾提供服務。多年來和孩子互動下來,我發現孩子問題背後往往有許多原因造成,然而家庭教養的功能與品質,總是最大的關鍵。
我們由衷希望孩子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也期待孩子能夠擁有良好的習慣、健康的人格與正向的態度,就像盼望著幼苗能夠長成參天茂盛的大樹一般。但是這些期待並不會憑空發生,缺乏養分與水源的土壤,無法支持幼苗的發展與茁壯;孩子也是一樣,家庭,則是支應孩子的重要土壤。如果大人能兼顧陪伴與互動的品質與方法,相信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如何增進陪伴孩子以及互動的品質,是許多家長常感到的疑惑,我們很容易因為孩子的某些突發或直接的問題而卡住,憑直覺回應後又不太確定答案是否恰當。本書的出版,剛好讓我們心中疑惑有了思考的空間與參考的方向,書中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對孩子問題的評析與回應的原理,提出豐富專業的看法,作者本人更是涵養扎實的精神醫學家,將其多年的臨床經驗化為具體的導引與說明,帶著家長一步一步與孩子互動。
我很認同作者在書中的一個概念:試著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我相信,當我們越能從孩子的視角來理解他的世界時,我們越有機會和孩子一起開創更多可能。而這個理解的過程,不僅開啟了彼此對話的機會、緩和了雙方因誤解而生的對立,同時也增進親子間互動的品質
與關係,這份無形的關係,將會是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寶藏。
[ 推薦序3 ]
收效的教養仰賴良好的雙向溝通 《戒吼媽》作者 Jaguar 小姐
為人父母難免為了教養而心急,心情好時我們循循善誘,失去耐性時我們吼叫暴怒。然而,無論好說或歹說,孩子真的會按照我們的方式去做嗎?仔細想想,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是「單方指導」孩子居多?或是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
我發現,如果只是單方面灌輸「該」與「不該」,卻忽略孩子當下的感受與事件的前因後果,這種欠缺完整性的引導,至多只會讓生性聽話的孩子遵從。單方指導並非以理服人,不被理解的孩子不會選擇自律、自發性地管理情緒與生活。
《千萬不要跟孩子這樣說話》這本韓國知名小兒科精神醫師孫錫韓寫的書,即在主張父母應藉由「提問」來瞭解並體會孩子的心理。書中依據不同年齡,說明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成長關鍵字,並列舉該階段各個可以對孩子提問的問題。最有趣的是,孫醫師預測孩子可能會有的回答,分析不同回答下的孩子可能是處於何種狀況,他進一步示範好的回答,讓父母讀者學習如何做出正面回應,也提醒勿做哪些NG回答。
這對許多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套絕佳的「練習好好說話」教材,因為我們往往出發點是好的,但嘴裡吐出來卻變成責備、批評、否定等負面句型,孩子沒被理解,反而挨得一身罵,這樣就失去提問的意義了。
「提問」不僅能促使孩子思考,也能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從孫醫師給予的示範回答中可以看到,大人應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接著再給予正面積極的力量,讓他學習克服來自人際、自我、學習上的挫折與難題。
父母也可藉由一次次的提問中,不斷反思自己,學習如何在傲慢專斷與軟弱順從間取得平衡,將親子關係帶入良性循環,朝正向發展。
如同孫醫師在序言裡所說:「孩子從出生下來那一刻起,他就代表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要是人,就應該被尊重。無論孩子幾歲,我認為瞭解孩子、理解狀況、承接情緒、再對症下藥,是比較收效的教養辦法,而其達成必須仰賴親子間良好的雙向溝通。不被理解的人無法接受任何建議,從提問中,孩子會感覺被尊重,而理解孩子,是教養的第一步。
[ 推薦序1 ]
小心,別讓孩子變成「句點王」 親職溝通作家 羅怡君
還記得剛學會說話的孩子,總愛拉著爸媽咿咿呀呀,什麼都想跟爸媽分享,甚至也會開口問出許多爸媽也招架不住的問題;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開始抱怨孩子什麼都不想說,一點兒也猜不透孩子在想些什麼?
回想起孩子興匆匆地開口時,心有旁騖的我們不自覺地成了「句點王」:敷衍的片語式回答、不經意的打岔、毫無引導意味的斷句,就像澆了一頭冷水,將熱烈的興致急速降溫,即便孩子另起爐灶想勾起我們注意,往往也徒勞無功。
又或者是,孩子鼓起勇氣想和我們討論些事情...
作者序
「請問問您的孩子」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句話不僅是筆者常掛在嘴邊的建議。
也是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專門精神健康醫學科的專家,歷經15 年的診治,讓父母再次瞭解這句話的重要性的方針。
向孩子提問,才能真正解救父母有所不足的育兒對策。
父母為何總是無法好好地決定自己未來的目標,甚至走錯方向呢?
筆者見過許多父母,與他們分享經驗之後,獲得了幾個結論。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父母的依賴性傾向。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這些意見來自四面八方,從鄰居大嬸、娘家姊妹、妯娌,或是一些已經有生產經驗的前輩媽媽們,乃至於學生時期的同窗好友等。當然,這是有幫助的。然而,前輩媽媽們的忠告與建議皆是她們自身的經驗,要完整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恐怕有點困難。因為那既不專業也顯得過於主觀了。
話說回來,盲目地盡信專家所說的育兒資訊也是一大問題。筆者就經常看到,沒做適度調整就將專家建議用在孩子身上,對親子關係反而造成不好的影響。
再者,是由於父母的獨斷性傾向。有的父母會認為自己的育兒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之所以如此判斷,全是因為:「孩子是我生下來的,最瞭解孩子的人當然非我莫屬。」乍聽之下,這種母親像是十分奉獻自我並擁有著崇高的母愛,然而抱持著如此的想法卻是非常危險與極端的。
我們必須認知到,孩子從出生下來那一刻起,他就代表一個獨立的個體。意即,孩子跟自己是全然不同的兩個人,父母必須清楚地瞭解這點。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可以因為孩子尚未成熟就不給予尊重。若父母認為因為孩子不夠好,自己必須時時刻刻從旁指導孩子才是善盡父母職責的話,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必然會時常與子女發生摩擦。到了孩子青春期時,必然會因為子女的反抗行為而引發悲劇。
有個方法能一次解決以上兩個癥結點,那就是:「請問問您的孩子!」如此簡單的方法筆者將之稱為:「提問育兒法」。提問育兒法的核心價值在於瞭解並體會孩子的心理。瞭解孩子的心理並體會了之後才能好好地養育孩子不是嗎?為了做到這點,當然就必須向孩子詢問他的心理狀態,自然也需要傾聽孩子的答覆。若是孩子沒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心聲也請不要沮喪。只要觀察孩子的表情、肢體動作、腔調、態度等方面也能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例如,當您要孩子讀書時,孩子不一定非得確實地說出:「我現在不想讀媽媽叫我讀的書。」只要看到孩子假裝沒聽見,或是在做別的事情,抑或是皺起眉頭等,透過這些舉動便可得知孩子的拒絕反應。
然而,許多父母認為具體的實踐方法是困難的,換句話說,大多數父母不知道該問孩子什麼問題,以及如何回應孩子。若是不知道該向孩子提出怎樣的問題,請您將這本書當作模擬問題本,試著問問您的孩子吧。這本書的內容詳盡且具體,非常值得您放在身邊閱讀。
這本書中的內容是根據孩子發展的年齡層來分類主題與重點。第一章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四歲以下的嬰幼兒,分為「依附」、「遊戲」、「滿足」、「好奇心」以及「關係」等五種主題。嬰幼兒期是孩子與媽媽或是養育者形成安定的依附關係最重要的兒童發展階段,同時也是熱中於遊戲的時期。第二章的內容針對就學前的4~7 歲兒童。在托兒所或幼稚園開始建立最初的同齡人際關係,語言能力成型,各種生活習慣也逐漸建立。重要主題有:「自尊心」、「挫折」、「朋友」、「情結」與「幸福」等五項。第三章是兒童初期,介紹關於國小1~3 年級的8~10 歲兒童的內容。對此時期的兒童來說,「學習」是重要的發展課題,此外,孩子也開始被要求勤勉、誠實、責任與道德感。「學校生活」、「朋友(同性╱異性)」、「不安」、「才能」、「勇氣」等關鍵字是重要的主題。
最後的第四章針對11~13 歲的兒童後期,內容關於小學4~6 年級的兒童。11~13 歲開始準備進入青春期,學習跟朋友間的人際關係也變得越加重要,是對自我未來懷抱夢想的時期。「未來」、「學習」、「身體」、「異性朋友」、「困難」等主題是這個時期的兒童與父母所共同關注的事項,也是易發生爭執的領域。
書寫這本書時,我想起不久前與一位媽媽的對話,想在此簡短地介紹給大家。那位媽媽的孩子是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筆者對那位媽媽建議可讓孩子學一些運動,於是她問我,該讓孩子學跆拳道還是游泳比較好。筆者當然是請她直接問問自己的孩子。然而,那位媽媽仍持續詢問筆者,而非自己的孩子。
「到底是哪種運動對治療比較有幫助?」
「對ADHD 的孩子來說,運動可以讓孩子發洩出身體裡多餘的力氣,對孩子很有幫助。許多研究結果也證實,像跆拳道這種武術活動對ADHD很有幫助。」
「不過,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做他自己喜歡的運動。那樣孩子才會認真並集中精神地運動。」
「所以不是游泳囉?游泳不會比較好嗎?因為我聽說麥可‧ 菲爾普斯*也是透過游泳來克服ADHD,還在奧運上獲得好幾面金牌呢。」
「那樣說也沒錯,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想法。若是四歲的孩子或許沒辦法理解跆拳道或游泳是什麼東西,但一個九歲的孩子一定能分辨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因此,請您一定要問問孩子。」
「就照醫生您所說的讓他學跆拳道好了。畢竟他是個男孩。」
「我所說的並不是請您叫他學跆拳道,而是請您問問自己的孩子。」
「啊∼是!我知道了。我一定會問他的。」
請一定要問自己的孩子!沒問過孩子就自負地認為身為父母當然瞭解孩子的一切,那是父母的傲慢與錯覺。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透過這本書,成為提問育兒的專家。
於方背洞的小小診療室 孫晳漢 敬上
「請問問您的孩子」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句話不僅是筆者常掛在嘴邊的建議。
也是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專門精神健康醫學科的專家,歷經15 年的診治,讓父母再次瞭解這句話的重要性的方針。
向孩子提問,才能真正解救父母有所不足的育兒對策。
父母為何總是無法好好地決定自己未來的目標,甚至走錯方向呢?
筆者見過許多父母,與他們分享經驗之後,獲得了幾個結論。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父母的依賴性傾向。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這些意見來自四面八方,從鄰居大嬸、娘家姊妹、妯娌,或是一些已經有生產經驗的前輩媽媽們,乃至於學...
目錄
嬰幼兒期的心理關鍵字:依附 遊戲 滿足 好奇心 關係
PART 1:未滿4歲
Key Word 01依附
Q1喜歡媽媽嗎?__020
Q2媽媽可以出去一下嗎?__022
Q3你也喜歡爸爸嗎?__024
Q4又看到媽媽了,開心嗎?__027
Key Word 02遊戲
Q5玩遊戲開心嗎?__032
Q6接下來要什麼時候再玩遊戲?__035
Q7最喜歡什麼遊戲?__038
Q8想要得到怎樣的玩具?__041
Key Word 03滿足
Q9喜歡吃飯嗎?__046
Q10睡飽飽開心嗎?__049
Q11拉便便出來很開心嗎?__052
Q12今天心情好嗎?__055
Key Word 04好奇心
Q13有什麼覺得好奇的嗎?__060
Q14為什麼這麼認為呢?__063
Q15要不要媽媽告訴你?__066
Q16要試一次看看嗎?__069
Key Word 05關係
Q17你最喜歡誰?__074
Q18你最討厭誰?__077
Q19誰是你最害怕的人?__080
Q20你最想跟誰一起玩?__083
就學前兒童期的心理關鍵字:自尊心 挫折 朋友 情結 幸福
PART 2:4~7歲
Key Word 01自尊心
Q1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__092
Q2你為什麼會被稱讚呢?__095
Q3最會的事情是什麼?__098
Q4你能不能教媽媽?__100
Key Word 02挫折
Q5為什麼做不好?__104
Q6什麼事情最困難?__107
Q7你討厭做的事情是什麼?__110
Q8要再試一次看看嗎?__113
Key Word 03朋友
Q9朋友之中最喜歡的人是誰?__118
Q10你有討厭的朋友嗎?__120
Q11想跟朋友說些什麼話?__122
Q12你想跟朋友做些什麼?__125
Key Word 04情結
Q13你正在忍耐些什麼嗎?__130
Q14有沒有什麼話是不能告訴媽媽的?__132
Q15害怕什麼東西嗎?__136
Q16什麼時候會覺得心情怪怪的?__139
Key Word 05幸福
Q17喜不喜歡我們家?__144
Q18心情好的時候比較多嗎?__146
Q19什麼時候最幸福?__148
Q20未來的希望有哪些?__151
初期兒童期的心理關鍵字:學校生活 朋友 不安 才能 勇氣
PART 3:8~10歲
Key Word 01學校生活
Q1你喜歡上學嗎?__160
Q2你喜歡老師嗎?__163
Q3今天在學校過得開心嗎?__166
Q4學校裡面的什麼事情讓你覺得最辛苦?__169
Key Word 02朋友
Q5跟朋友們有沒有相親相愛啊?__174
Q6你最喜歡的朋友是誰啊?__177
Q7你有討厭的朋友嗎?__180
Q8有沒有朋友欺負你?__183
Key Word 03不安
Q9你有任何擔心的事情嗎?__188
Q10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不安?__191
Q11有沒有害怕的東西?__194
Q12你會不會擔心考試的成績結果?__197
Key Word 04才能
Q13最近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呢?__202
Q14有什麼想學的東西嗎?__205
Q15什麼是你最有自信的活動?__208
Q16什麼是你想要做得很優秀的事情?__210
Key Word 05勇氣
Q17覺得心煩的時候該做什麼?__216
Q18你最想變得跟誰一樣?__219
Q19你最想得到誰的幫助?__222
Q20未來的日子會怎麼樣呢?__225
後兒童期的心理關鍵字:未來 學習 身體 異性朋友 困難
PART 4:11~13歲
Key Word 01未來
Q1你未來夢想的職業是什麼?__234
Q2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__237
Q3變成大人之後你會做什麼呢?__240
Q4變成大人之後你想要怎麼教育你的小孩?__243
Key Word 02學習
Q5學習很辛苦嗎?__248
Q6你覺得什麼科目最難?__251
Q7什麼時候會覺得學習有趣?__254
Q8要怎麼做才能把書讀得好呢?__257
Key Word 03身體
Q9你的身體有什麼改變嗎?__262
Q10你最在意的部位是哪裡?__265
Q11身體會不會累?有沒有哪裡不舒服?__268
Q12你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__271
Key Word 04異性朋友
Q13你喜歡什麼類型的異性朋友?__276
Q14你想跟異性朋友交往嗎?__279
Q15男生和女生的不同點有哪些?__282
Q16你有討厭的異性朋友嗎?__285
Key Word 05困難
Q17讓你感到辛苦的事情是什麼?__290
Q18什麼時候會覺得傷心?__293
Q19有感到不安的時候嗎?__296
Q20什麼時候會感到生氣?__299
嬰幼兒期的心理關鍵字:依附 遊戲 滿足 好奇心 關係
PART 1:未滿4歲
Key Word 01依附
Q1喜歡媽媽嗎?__020
Q2媽媽可以出去一下嗎?__022
Q3你也喜歡爸爸嗎?__024
Q4又看到媽媽了,開心嗎?__027
Key Word 02遊戲
Q5玩遊戲開心嗎?__032
Q6接下來要什麼時候再玩遊戲?__035
Q7最喜歡什麼遊戲?__038
Q8想要得到怎樣的玩具?__041
Key Word 03滿足
Q9喜歡吃飯嗎?__046
Q10睡飽飽開心嗎?__049
Q11拉便便出來很開心嗎?__052
Q12今天心情好嗎?__055
Key Word 04好奇心
Q13有什麼覺得好奇的嗎?__060
Q14為什麼這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