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煩惱都始於無謂的反應。」
佛陀在2500年前就已經提醒我們:
面對外界的騷動和目光,要學會「已讀不回」!
現在就開始練習,讓力量湧現,讓內心堅毅,自在而幸福。
★日本亞馬遜暢銷榜冠軍!
「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比什麼勵志書都棒!」讀者超熱烈推薦!
人生一點也不輕鬆,
但只要學會「不做無謂的反應」,
就能根本解決所有的煩惱。
一位相信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的僧侶,
帶你不隨環境起舞,擁抱隨心自在的人生!
聽別人說你,就忍不住反擊?
經常在FB、LINE或社群網站上按讚、回應或貼圖?
是否每天都有許多無謂的「反應」,任由心緒波瀾起伏?
所有煩惱都始於自己的「反應」────理解這一點,正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有日本「東大名僧」之稱的草薙師父,立志傳揚「有助改善生活」的佛教思考法。他相信,只要每天練習「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對不友善的事物作出反應」「用正確的思考方式來解決煩惱」,就能讓人生更加安寧、滿足又幸福。
停止判斷「好、壞」「喜、惡」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追求心」讓人反覆滿足和不滿足,製造出輪迴的洪水
巧妙擺脫妄想,「活用」欲望
三大煩惱──其實是超便利的「工具」?
作者簡介:
草薙龍瞬
佛教僧侶,有「東大名僧」美名,佛教學堂「興道之里」負責人。
1969年出生於日本奈良縣。國中中輟之後,16歲時離家遠赴東京。自修通過高中學力檢定,大學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他一面工作,一面探討「生存之道」,之後追隨印度佛教指導僧侶──佐佐井秀嶺師父,在印度剃度出家,皈依佛門。曾至緬甸和泰國的僧院及大學學習經典、於緬甸國立佛教大學修畢專修課程。
他的理念獨樹一格,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而非一種宗教。多彩多姿的「佛教式生活」、談論各種主題的「成人私墊」、導入肢體動作的「坐禪練習」等,開創各種掌握佛教本質的嶄新活動,極受歡迎。此外,淺顯易懂而且饒富趣味的佛教話題甚獲好評,邀請他演講或研習的文化機構以及企業、學校、地方政府不斷增加。
特色為:
․沒有宗派、寺廟、家庭的單純「出家僧侶」。
․不實際探討佛教,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
․思想的基礎為「原始佛教」(佛陀所傳播的合理的思想與冥想法)。
部落格:http://genuinedhammaintl.blogspot.jp
聯絡方式:koudounosato@gmail.com
譯者簡介:
劉滌昭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拓殖大學經營學碩士。曾任牛頓雜誌叢書主編、日本文摘主編、民生報日文編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不生病的生活》《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以上如何出版)、《統與御》(先覺出版)、《不反應的練習》(究竟出版)等等約五十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讀者絕讚好評
★★★★★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
本書把佛教的觀點用非常容易明白的方法解釋,就算不是出家人,也能馬上了解、活用。書中充滿了教我們如何改善現實生活的方法,對於每天的人際和工作關係非常實用,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內容超棒!
★★★★★比什麼自我啟發的勵志書都棒!
與我讀過的各種自我啟發、心理學、心靈勵志書、腦科學、佛教相關讀物相比,這本書寫得非常簡單明瞭,是最棒的一本!希望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看看。
★★★★★大力推薦!
這是我目前為止買過覺得最棒的書,對我非常有幫助。甚至有點後悔為什麼沒有早點讀到它。希望有更多感到不安和煩惱的人來閱讀本書,一旦明白了煩惱的真面目,心情馬上豁然開朗。
★★★★★不只是「不反應的練習」,更包含許多「正確生活的智慧」!
即使是不懂宗教的我,也能輕而易舉理解本書的內容。原本的我,被貪欲、憤怒、妄想蒙蔽而忽略了重要的事物,對各種資訊感到不安焦慮,極度在意他人的評價。藉由反覆閱讀本書,讓我逐漸修正正確的生活方式,感覺卸下了心裡的重擔,進行一場心靈大掃除。這本書真是太棒了!
★★★★★為現代人所寫的心靈指南。
我讀過一百本以上的各種勵志書和成功指南,我認為本書是最頂級的佳作!佛陀身為哲學家,用卓越的洞察力來看破人類的本質,因此佛教不僅是宗教,更是一門具有實踐力的心理學。本書作者用平易近人的筆調來說明佛陀的思考方式,幫助現代人因為社會壓力、人際關係、資訊爆炸而不安恐慌的心靈獲得平靜。只要實踐本書的方法,就能奠定更棒的人生基礎。
★★★★★教導我們可以實踐的佛理。
草薙師父乃不屬於特定宗派的出家僧人,他認為佛教不僅是一門宗教,更是「對人生產生莫大助益的合理方法」「使人幸福的思考模式」。邁向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對各種人事物的好惡判斷(反應),並捨棄「想要獲勝」或「被認可」的慾望,被束縛的心靈才能獲得自由。讓我們一起來練習斬斷煩惱吧!
★★★★★這本書救了我!
這是今年讀過最棒的書!現實生活中的健康、家人、工作、財務等問題常搞得我心情低落,一點小事就能引起我的激烈反應,因此書名《不反應的練習》勾起了我的興趣。非常慶幸讀了這本好書,我正照著書裡的說明練習減少生活中的情緒化反應,比起其他心靈勵志書,本書更能深入我心。
★★★★★超棒的佛教思想!
讀完本書之後,不必要的雜念和妄想都消失了,讓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些許幸福。「不反應」並不是負面情緒,反而讓我們了解心靈平靜的本質。一旦改變心態,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就有180度的轉變,讀完之後讓我有種人生朝著不同方向前進的感覺!本書只教導我們將佛教的思想運用到思考人生之上,並沒有鼓吹讀者參加佛教活動,因此可以安心地閱讀。大力推薦本書!
★★★★★非常簡單、易懂。佛教的思考方式,就是解決煩惱的方法。
本書用非常具體的例子,教導我們如何解決每個人的煩惱,是非常棒的好書!讀完本書之後,讓我立刻注意到自己也抱持著「貪欲、妄想、憤怒」,開始能夠理解對方的心情,學會不要做出無謂的反應,就能消除自己內心的煩惱。最重要的是,讓我發現自己慢慢地變得更輕鬆愉快!
★★★★★嶄新、大膽、合理!
我曾讀過許多佛教書籍,大多數都因為無法理解書中的內容而中途放棄。本書用非常淺白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原始佛教經典,擷取佛陀語錄當中的「思考方式」,應用至現代人的日常煩惱當中。本書讓我們明白,原來佛教也可以這麼貼近一般人的世俗觀點,即使完全不懂佛教道理的人,也能一讀就通。雖然淺白易懂,內含的道理其實非常深奧,反覆多讀幾次就能明白佛陀的思考方式,尤其最後一章令我感動不已。
「這本書對人生非常有幫助。我終於知道原來煩惱都是自己形成的,也能靠自己來改變。」
「本書教導我們如何觀察自己的內心,即使現實世界瞬息萬變,依然能讓自己保持心情愉快。無論是忙碌的上班族、辛苦育兒的家庭主婦、懷抱各種困擾的人,都能透過本書減輕煩惱。」
「實踐本書的方法,果然就不再煩惱了!感謝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這麼符合現代人需要的佛陀思想!」
「讓我了解『不作多餘反應』的重要性,彷彿精神得到了淨化。佛陀的思考方式的確超酷又具有實踐力,令我百分百認同。」
「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和生存之道,生活更輕鬆了!現代人所有的迷惘、煩惱、絕望的根源,都來自於過度的承認欲求和三毒(貪、怒、痴),放下無謂的反應,才能減輕人生的重擔。」
「我原本對任何事都會產生反應,讀完本書之後,讓我更客觀地了解自己,明白不反應也沒關係,慢慢地找回冷靜的心靈,精神上輕鬆許多。」
「本書絕對不是一般的宗教讀物,它告訴我們如何實踐佛教,是充滿現實感的人生寶典,為煩惱所苦的現代人一定要看!」
「幫我找回心靈的平靜,讓我走出原本低潮的生活,邁向積極的人生。」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讀者絕讚好評
★★★★★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
本書把佛教的觀點用非常容易明白的方法解釋,就算不是出家人,也能馬上了解、活用。書中充滿了教我們如何改善現實生活的方法,對於每天的人際和工作關係非常實用,簡直就是「生存之道的課本」,內容超棒!
★★★★★比什麼自我啟發的勵志書都棒!
與我讀過的各種自我啟發、心理學、心靈勵志書、腦科學、佛教相關讀物相比,這本書寫得非常簡單明瞭,是最棒的一本!希望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看看。
★★★★★大力推薦!
這是我目前為止買過覺得最...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不判斷好壞
●要小心名為「慢」的心病
使人痛苦的「判斷」,還包括認為自己「了不起」「正確」「優秀」等過於肯定的想法。佛教稱這種心理為「慢」(自高自大)。
所謂的「慢」說的是,人有時會覺得自己受到肯定而高興,但是自傲、傲慢、驕傲、優越感等想法,最後卻可能因不滿、自負而使人遭受損害。
最好是「對自己、對他人,都不要下判斷」,因為這樣就可以將心放在其他的喜悅和滿足上,自己就會變得坦率而愉快。
* * *
「自己如何」「那個人如何」,這種想法是「刺在自己內心上的箭」,他人卻無所察覺。正確看待者,就不會存有反覆帶來痛苦的執著(自我意識)。
——《優陀那品》〈觀看〉
* * *
只要想「對你是否有幫助」就好
所謂「慢」,就是「執著於自我價值」之心。事實上,傲慢、驕傲、虛榮心以及自卑感、「沒有信心」等想法,都屬於「慢」。
每個人內心的某一處,都認為「自己所想的是對的」。但是,這個判斷是正確還是錯誤,到底該如何來「判斷」呢?
佛陀曾說過:
* * *
我在對他人有益時才說話。
真實,並能帶給對方利益的話,有時即使是對方不喜歡的話,還是會在該說的時候說。因為這是對對方的憐憫(慈悲)。
——與阿巴亞王子的對話,《中部》
* * *
也就是說,「真實而有益(有幫助)」——這是佛陀的基準。
「真實」的事在世上未必行得通,但是「有益」(有幫助),不論在任何地方都是重要的判斷基準。
以工作為例,「獲得利益」「便於工作的環境」「業務順利進行」之類的判斷通常都是正確的。關鍵即在於「是否有幫助」。
那麼,我們平時的判斷又如何呢?對自己、他人、人生,工作的正確、錯誤,好的、壞的判斷,是「真實」還是「有益」的?
首先,腦子裡展開的判斷,如果只是判斷,那就是「單純的妄想」而已,稱不上「真實」。對現實若沒有幫助,也並非有益。
這說明人類思考的許多判斷,實際上並非真實,也沒有益處。而是所謂的「打發時間」而已。那麼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呢?如前面曾說過的,因為「判斷本身令人愉快」,而且「能夠滿足認同欲」。
這兩點正是「慢」的原因。
如果你的周遭有傲慢的人,請理解他的心理。他們是為了追求判斷帶來的快樂以及被認同。也請體會他們因內心渴望而造成的痛苦。
試著擺脫「我是對的」這種想法
判斷「我是對的」,對自己而言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但根據佛陀的理解,這未必正確。反而在判斷「我是對的」的那一刻,這個判斷已經是「錯誤」的了。這也是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有趣真理。
原始佛典中有一個故事——
* * *
某都市之王將盲人召集至宮殿,讓他們摸大象。有人摸象的鼻子,有人摸象的腳,有人摸象的尾巴,讓盲人只觸摸大象的某一部分,然後命令他們說明象的模樣。
於是,有人回答「像犁的長柄」,有人回答「像石柱」,有人回答「像掃把」。摸到其他部位的盲人也各自說明他們的感覺。結果大家都認為別人說的不對,而大打出手。大王看到此景象不禁大笑。
——佛陀在舍衛城說法,《自說經》
* * *
這個故事感覺上含有對視障者的差別觀,我個人並不喜歡(古老的世界觀認為殘疾是「前世的業」所造成的)。
不過我認為這個故事說到了一個本質。
也就是,人類皆只會看到某一部分——每個人站立的位置所看到的東西原本就完全不同——但是卻以為了解了全部,而深信「自己是對的」。
人與人之間,見解必定不同。
有時會認為「這件事不管怎麼想,我都是對的」。
但是,「不管怎麼想」的「想」,只要是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就只會出現自己的想法。自己思考,只會出現自己的想法,乃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不能因為如此,就認為這個想法是對的。因為,思考的前提——立場、經驗、頭腦,都不同。
佛陀所教導的是,不論什麼樣的判斷,都不過是個人腦子裡浮現的念頭——以三毒而言,稱為「妄想」。但如果執著於「我是對的」,這時就會產生「慢」。
佛教追求的所謂「正確理解」,在此成了「勿判斷自己是對的」這樣的反論式的認知,認為「真實而有益」較為重要。
我認為這種思考非常了不起。因為這樣不會累積壓力,能互相理解,也就有可能建立起互相貢獻的關係。
* * *
正確理解的人,不會存有「我是對的」這樣的想法(慢)。
因此不會被帶入產生痛苦的「執著窠臼」中。
——《經集》〈與某婆羅門的對話〉
* * *
●從「不自覺地下判斷」中解脫
理解「不要判斷」為一種生活的智慧之後,現在就開始進入「實踐」階段。
以下介紹三個擺脫無謂判斷、得到自由的方法。
(1)「啊,我作了判斷。」——發現判斷的語言
第一個是單純的「發現判斷」。腦子裡閃過「今天運氣真差」「可能失敗了」
「我討厭那個人」「自己是無能的人」等等想法時,請警覺:「啊,我作了判斷。」
喜歡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人是好人或壞人等,當發現自己在「評定」他人時,
也請警覺:「啊,我作了判斷。」朋友或家人之間一定經常批評他人,這時最好
互相加一句「警覺的話」:「不過這只是判斷而已。」
或許有人會問:「判斷某個人是好人也不行嗎?」這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當
狀況改變時,肯定的判斷也經常會變成否定的判斷。
我們原本就沒有「資格」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我猜想佛陀大概只會冷靜
地說,「那是沒有必要的判斷」吧。
* * *
人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內心,卻判斷這個、判斷那個,只會失掉自己
的心。
眼睛東瞄西看,到底有什麼用處?
抑制住執著於自我的意識,不要追隨對他人的評價,只要看清自己
的內心就好。
——長老古瑪之子與共修者的談話,《長老偈經》
* * *
(2)思考「自己是自己」
判斷像是「內心的習慣」。社會上喜歡比較、評價、作各種詮釋的人不在少數。傳言就如同「判斷」的大集合一般。
認為「大家都在判斷,我不判斷的話⋯⋯」,結果自己也成為「喜歡判斷」的人。但是我們已經理解到,這種無謂的判斷,正是產生痛苦的原因。
如果真正希望不要再添煩惱,那麼唯有停止「判斷」。別人或許還會繼續判斷不休,但自己不想增加煩惱的話,就應下決心停止。
佛陀曾向名為純陀的供養者說過下面的話。關於如何才能捨棄「錯誤的想法」這個問題,他這樣回答。
* * *
純陀啊,你要這樣思考,自己來戒除。
或許有人胡言亂語,但你自己要努力避免說同樣的話。
或許有人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但你要注意避免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或許有人不願放棄錯誤的理解或思考,但你要努力學習正確的理解或思考。
或許有人愛好美麗與榮耀,但你應努力擺脫外表的美麗與榮耀,恢復自由。
或許有人喜歡展現自己好的一面,但你應努力維持自己的原貌來生存。
——對純陀的開釋,《中部》
* * *
佛陀思想的重點是,「世間或許有這種人,但是我就是這樣做」,在別人與自己之間,明顯地畫一條線來區隔。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兩者之間有一條明確的界線。
這種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世間確實有喜歡判斷的人,但是自己沒有必要做同樣的事。
自己的內心,自己來選擇和決定——始終自由而獨立的思考,正是佛陀的思考法。
(3)立誓「成為坦率的人」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坦率」。因為這樣最能使自己輕鬆愉快。
認為自己了不起、自己才對的「慢」的心理若太執著,就會在自己和周遭的人之間形成一道「牆壁」,與他人很難相互理解。而且別人說了什麼,就會以為自己遭否定而氣憤或失望,使苦惱不斷累積。
這種苦惱不是周遭的問題。原因出在認為「我是對的」這種想法。
對於執著於「慢」的人而言,放棄「我是對的」,簡直就是否定自我的自殺行為。因此他們很難成為「坦率」的人。
這時,如果運用佛教的教誨,它會教你「觀察動向」。
所謂「觀察動向」,在佛教中是被稱為「正確思考」的教義之一,也就是觀察自己從現在起的方向。是選擇繼續認為自己是對的,還是不要執著於此,以成為坦率的人為目標。
老實說,認為「我是對的」的想法,不過是很小的自我滿足而已。這種想法能使誰幸福呢?
你不覺得「坦率的自己」比「『我才對』的自己」有魅力嗎?我認為,這樣更能傾聽別人說話,更能理解事情,更能敞開心胸對話。這樣的自己,不是更幸福嗎?
人變得坦率,就會讓每個人都幸福。不但不會受到欺負,別人更會帶著敬意與我們接觸,自己就能變得無比輕鬆愉快。
「我患了名為『慢』的心病。」誠實承認是最好的方法。佛教的修行中有所謂「懺悔」和「齋戒」的時間,就是在心中為自己的錯誤、傲慢、誤解表示歉意。
不需要公開向周遭宣示,只要「在自己心中立誓」即可。
因此不妨想想「我也來做個坦率的人」。單是這樣應該就能感覺到心已打開。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不論工作上、人際關係上,或是整個人生中,必定會有感覺「失敗了」的時候。
重要的是,這時不要退縮,也就是絕對不要否定自己。
但是所謂「判斷」的心理反應是一大障礙,人常會立即自責:「這樣會降低別人對我的評價。」「我不適合。」「我真是沒用的人。」
有些人會產生壓抑感或挫折感,甚至鑽牛角尖:「我沒有生存的價值。」在目前的社會中,確實有很多人為否定自己而苦惱。
下面就向佛教學習,戰勝「自我否定的判斷」,建立強大的內心。
會生出怒氣的是「自己」
先來了解一下「自我否定的判斷」會帶來那些煩惱。
否定自己,會因認同欲無法滿足而產生「怒氣」。怒氣對本人而言,是一種「不悅」的反應,要消除這種狀態,就會選擇(1)「攻擊」或(2)「逃避」。兩者是生物天生就具備的本能性反應。
選擇「攻擊」時,常會以情緒激昂、怒吼、騷擾等行動消除怒氣。或是責備自己、厭惡自己、認為自己無能、不想活等,進行「自我攻擊」。
選擇「逃避」時,則以無視、逃離、放棄、休息、躲避、睡眠、變得憂鬱、依賴刺激快感等形態呈現。
出現這樣的反應時,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會思考:「得想想辦法才行。」
但必須注意的是,「想辦法(矯正)」的判斷,也是否定本人的一種判斷。換言之,也會產生出「怒氣」。這種怒氣又會產生「攻擊」或「逃避」的「反應」。結果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佛教的方針是不論在任何狀況下,「都不要製造出怒氣」。
也就是說,不論任何狀況,「不作判斷」(不否定自己)是很重要的。
練習「恢復自由的心」
那麼,要如何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別人)呢?
人類沒有受過「不作判斷」的訓練,因此雖然了解「不可否定」「誠實接受」的道理,但是腦子裡還是判斷「終究得想個辦法才行」。
「沒臉見人」「出現不利自己的傳言怎麼辦?」有些人會出現這種無謂的妄想或判斷。他們是透過言語、表情或一點點的眼神,感覺到這種否定的判斷。
這種「否定」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別人,有一件必須實踐的事情,就是練習「停止否定性的判斷」。相關的所有人都應該當成本身的課題來實踐。
關於整個判斷,可以使用前面所介紹,從「啊,我作了判斷」開始的三個方法來練習。
這裡僅以否定自己、「不自覺地評判自己(或他人)」的人為對象,介紹練習方法。
三個方法是:(1)到戶外一步一步走走路,(2)環視遼闊的世界,(3)向自己說:「我
肯定我自己。」這些也是我自己在人生最痛苦的時期所實踐的方法。
(1)到戶外一步一步走走路
第一個方法是立即走到戶外去散步。一小時也好,兩小時也好,走到能到的地方。
這時,請體會肉體所能得到的「感覺」。佛教教導我們身體有五個部位「能產生感覺」——眼、耳、鼻、口、肌膚。每一個部位都比往常更集中注意力去感受。
例如,早上、白天、晚上依不同的時間,天空的顏色、街上的光線、樹木的綠和河水的顏色都不同。打開眼睛,使用所有視覺,仔細觀察現在這個瞬間的世界能看見什麼。
從鼻子吸入的空氣,氣味和濃度也會依季節和每天的時間而不同。寒冷、溫暖、潮濕還是乾燥?外界的空氣與自己「封閉的心」,是完全不同的狀態。請一面呼吸,同時使用嗅覺,去感受這種新鮮感。
再移動雙腳,並注意每一步的感覺,去體會大地傳至鞋底的觸感。而且能走多遠就盡量走。
現在確實存在的就是「身體的感覺」。前一刻還占領整個頭腦的「苦惱」,這一瞬間已經消失。現在是「另一個自我」「另一個人生」。你正「活」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人生中。
深夜走在路上,你會看到便利商店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家。請想像一下在這些店家工作的人的生活。相信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人生。人都是孤獨的,但是,如果能想到別人的孤獨,這時他已不再孤獨。
平時,當負面的判斷湧上心頭時,如果想著這是「game over」,那麼前面迎接我們的將是自我否定的陰暗妄想。在黑暗中沒有希望,即使思考也找不到答案。
因此最好果斷地將意識轉向「身體感覺」的世界,轉向內心其他的領域來思考。並走出室外。
日本天臺宗有所謂「千日回峰行」的修行,以七年時間,每天行走三十至八十公里的距離來修行。
「擺脫自我否定的散步」也是一種修行。若認為修行的說法過於沉重,改稱「練習」「實踐」「生活」「精神準備」也無妨。
至於要走多長的時間,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只要行走就好,因此並不是困難的事。不論幾個月、幾年時間,持續散步,直到否定自我的判斷消失為止。
在人生中,沒有比擺脫使自己痛苦的判斷更重要的事。
所以應下定決心,走到內心恢復自由為止。
(2)環視遼闊的世界
環視外面的世界,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生活著。其實,會「否定」你的人,並不如你自己想像的那樣多。
請看看外出購物的親子、站在路口的警察、在商店裡工作的店員。你走在路上看到的人,分別過著各自的生活。試著問問路,會驚訝地發現大家都非常親切地回答你。
社會上有非常多善良的人、有良知的人和親切的人。
連否定他人的想法都沒有,每天努力過日子的人占了絕大多數。
不論在下午過後、傍晚或星光閃耀的夜裡,請張開眼睛,抬頭望向天空。那裡有著遼闊的世界,或許你過去單單盯著「自我否定的判斷」那一個點看。這個「判斷」從那裡來的呢?可能是來自父母、友人的一句話,或世間流傳的資訊與價值觀。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微小的「念頭」或是「誤解」。如果對這些過於執著的話,那麼原本很小的一點就會被放大,而且變成理所當然的事。這「一點」甚至成為「人
生的全部」。
但如果退出執著一步,去注意反應在這一點上的內心,環視外在的世界,那麼這「否定的判斷」已不存在。
所以請試著看看新的世界,你將可看見新的人生。
(3)「我肯定我自己。」
不否定自己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只對自己說「肯定的話」。試著告訴自己:「我肯定我自己。」
這裡所謂的「肯定」,與社會上一般所說的「正向思考」「積極思考」不同。
經常可以聽到要多對自己說「我能夠做到」「一天比一天更進步」之類正面的話。
我想這些話都有「暗示」的效果。但是積極的語言如果與「現實」相距太遠的話,心裡會覺得是「謊言」,而失去它的效果。結果說歸說,「在現實上把它拋在腦後」的情形經常可見。
佛教是以「正確理解」為根本,因此與現實不一致的語言(某種意義上屬於妄想)並不可信。
「如果能變成那樣該有多好!」人有時會思考「方向性」,但這畢竟是未來的事。若單是這樣想,也屬於妄想的領域。
問題在於,如何停止此刻正否定著自我的判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判斷,採用單純的一句話。
那就是:「我肯定我自己。」
實際這樣做,相信可以感覺到「判斷」停止了。
今後,想要說「反正⋯⋯」「畢竟⋯⋯」「我恐怕⋯⋯」時,請強烈地重複下面這句話,把無謂的判斷趕出腦海。請持續唸著這句話。
我肯定我自己——。
第二章
不判斷好壞
●要小心名為「慢」的心病
使人痛苦的「判斷」,還包括認為自己「了不起」「正確」「優秀」等過於肯定的想法。佛教稱這種心理為「慢」(自高自大)。
所謂的「慢」說的是,人有時會覺得自己受到肯定而高興,但是自傲、傲慢、驕傲、優越感等想法,最後卻可能因不滿、自負而使人遭受損害。
最好是「對自己、對他人,都不要下判斷」,因為這樣就可以將心放在其他的喜悅和滿足上,自己就會變得坦率而愉快。
* * *
「自己如何」「那個人如何」,這種想法是「刺在自己內心上的箭」,他人卻無所察覺。正確看待者,...
作者序
前言
這樣思考,輕鬆消除所有煩惱
活在世上,什麼遭遇都有,心中難免常苦於「人生真是一點也不輕鬆」。
但這些日常煩惱卻是有辦法明智克服的。
其實所有煩惱都起於「某一件事」。只要明白這一點,再加以「正確思考」,任何煩惱一定都能消除。這就是本書所要傳達給大家的。
究竟,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煩惱」是什麼?
‧總是迫於生活的追趕,內心無法從容。
‧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想到未來就會感覺不安。
‧厭惡之事、不幸的遭遇、反覆的失敗,導致情緒低落。
‧與同事個性不合。人際關係帶來壓力。
乍看之下,似乎全是單憑自己一個人無以解決,需要花費時間處理的問題。
但事實上未必如此。
因為這些煩惱都是從「內心反應」而起。
說到「內心反應」,有多少人能馬上靈光一閃,有所意會?其實,若說日常生活都是由「內心反應」所構成,也不為過。
例如,上午通勤尖鋒時間對「每天擠擠擠」覺得厭煩,這是導致內心鬱悶的「反應」。對他人欠缺體貼感到不快,這是形成怒氣的「反應」。在重要場合,「我說不定會失敗⋯⋯」的負面想法油然而生,這是造成不安和緊張的「反應」。
與人碰面時、工作中,或甚至是走在路上,內心時時刻刻都在「反應」。
平時的焦躁、情緒低落,對未來的不安和壓力、失敗後的痛苦懊悔,種種「煩惱」緣此而生。
也就是說,煩惱開始時,一定「內心有所反應」,讓心理發生變化。這就是製造出煩惱的「那一件事」。
既然如此,有一個方法能夠根本解決所有的煩惱,也就是——「不要作無謂的反應」。
請想想看,如果不再產生無謂的反應,人生會變得多麼輕鬆愉快?
沒有這些無謂反應,就不再猶豫不決、不再生氣發怒、不再感到壓力、在眾人面前不再緊張、回顧過去不再後悔、對未來不再覺得不安——「人生終於得到解救」,不是嗎?內心變得輕鬆,如此一來,一定能更接近幸福。
或許有人會誤解,但我所說的「不反應」,並非強行忍耐、漠視一切或毫不關心,而是指從一開始就不要有徒增煩惱的無謂反應。一旦出現憤怒、不安或「責怪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應立即重新整理心情,或將反應消除。
你曾因為不必要的無謂反應,遭遇過多麼重大的失敗,產生過多大的煩惱?
就從現在開始,邁向「不作無謂反應」的生活吧!
教導我們「不反應練習」的,是古代印度的得道智者——佛陀。
佛陀的教誨,指的是「藉停止內心無謂反應,來消除所有煩惱和痛苦的方法」。內容大略分為兩部分:
(1)觀察內心反應
(2)合理思考
所謂「觀察內心反應」,是指大家熟悉的「坐禪」,以及最近經常聽到的「正念」或「內觀冥想」。奇妙的是,細細覺察心的反應和心的作用,雜亂的內心就能平靜下來。這是化解壓力和轉換心情的最佳方法。請務必詳閱【第一章】。
其次,「合理思考」則是指為達到「目的」,有條理地思考。透過這本書,我們的目的是「不作無謂反應」「不徒增煩惱」。遵循佛陀的教誨,充分學習和思考這些對任何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課題:
‧不作多餘的判斷。無論何時,都不否定自己【第二章】
‧不受不滿或壓力等「負面感情」之苦【第三章】
‧不在意他人的目光,過自己的生活【第四章】
‧改掉過度拘泥於勝負優劣的性格【第五章】
‧從現在開始,發自內心接納自己的人生【最終章】
本書的特色就是直接從「原始佛教」(南傳佛教)的教誨中,學習消除煩惱的「佛陀思考法」。所謂原始佛教,是兩千五百年前印度的佛陀所提倡的最古老教義。書中將佛陀充滿智慧的話語,以簡單易懂的語言翻譯,並豐富地加以介紹。
原始佛教與許多人會聯想到「佛教用語」的宗教內容完全不同,充滿了適用於現代且合乎理性的實用「思考法」。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運用。
毋須再受煩惱所困。每天向佛陀學習:「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輕率反應」「煩惱要正確思考和解決」。這是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平靜、滿足、幸福,應銘記在心的關鍵要點。讓我們開始練習吧!
草薙龍瞬
前言
這樣思考,輕鬆消除所有煩惱
活在世上,什麼遭遇都有,心中難免常苦於「人生真是一點也不輕鬆」。
但這些日常煩惱卻是有辦法明智克服的。
其實所有煩惱都起於「某一件事」。只要明白這一點,再加以「正確思考」,任何煩惱一定都能消除。這就是本書所要傳達給大家的。
究竟,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煩惱」是什麼?
‧總是迫於生活的追趕,內心無法從容。
‧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想到未來就會感覺不安。
‧厭惡之事、不幸的遭遇、反覆的失敗,導致情緒低落。
‧與同事個性不合。人際關係帶來壓力。
乍看之下,似乎全是單憑...
目錄
前言 這樣思考,輕鬆消除所有煩惱
第一章 反應之前「先理解」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單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明快處方箋」讓一切應刃而解
工作上、人際間的煩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對「當前的問題」也有幫助
●著眼於問題的「原因」
佛陀用「激流」比喻真實人生
如何與「不滿足之心」相處?
「即使如此,到底有什麼意義?」
由「苦惱」變成「希望」的一天
●只要「確實觀察」內心狀態
(1)用語言確認內心的狀態
(2)體會身體的感覺
(3)在腦海裡分類
巧妙擺脫妄想的方法
養成一面走路,一面「清理內心」的習慣
三大煩惱——其實是超便利的「工具」?
第二章 不判斷好壞
●你常作「無謂的判斷」嗎?
停止判斷「好、壞」「喜、惡」
「假裝了解」讓你開心嗎?
「判斷」有時是劇毒
心要像「潺潺流動的小河」
不要誤認「不存在」的東西「存在」
放下痛苦的方法
●要小心名為「慢」的心病
只要想「對你是否有幫助」就好
試著擺脫「我是對的」這種想法
●從「不自覺地下判斷」中解脫
(圈1)「啊,我作了判斷。」——發現判斷的語言
(圈2)思考「自己是自己」
(圈3)立誓「成為坦率的人」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會生出怒氣的是「自己」
練習「恢復自由的心」
(圈1)到戶外一步一步走走路
(圈2)環視遼闊的世界
(圈3)「我肯定我自己。」
停止判斷之後,人生即可順利展開
●如何培養「真正的自信」
「需要自信」是完全「不合理」的
「什麼是現在能做的事?」
擺脫「現在非努力不可」的想法
只要「先累積經驗」就好
第三章 不因負面情感影響而受害
●不升高情感,也不壓抑情感
首先來「整理」人的煩惱
不作反應是「最大的勝利」
「推給對方」是人際關係的根本
這樣就能「將煩惱減半」
為何黑道也會流下男兒淚?
●如何與棘手的人相處?
不「判斷」別人的事
「忘記」過去——不要「對記憶作反應」
對方永遠是「初次見面的人」
與對方「一起來理解」
佛教所思考的「人生方向」
●大原則——只在乎內心「快」的反應就好
啊?追求欲望也沒問題嗎?!
「活用」欲望
增加內心的「快」,減少「不快」
第四章 脫離他人的視線,「恢復自由」
●不要隨他人的評價起舞
「在意他人目光」的真正原因
不要接受「頭腦的胡思亂想」——妄想
把不打算確認的事拋諸腦後
●與鬱悶的人「保持距離」
為什麼「總是焦慮不安」?
如何不讓憤怒變成「結生」
一舉消除多年煩惱的方法
●不再比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比較」是不合理的思考方法
什麼是一定能實現目的的「正確的努力」?
改善、專注、滿意——禪寺「勞務」的效用
「專注於本身事務」的禪的智慧
何為「無心地工作」和「盡心地工作」?
第五章 「正確競爭」
●競爭或許是「妄想」
了解競爭的「機制」
誤解「勝利滋味甜美」
沒有「完全勝利者」,因此⋯⋯
●競爭前先「準備」
禪僧的教導:「不如閉上眼睛來觀察」
若是佛陀,他會說:「趕快醒來!」
●準備「正確的動機」
能圓滿解決人際關係的「四無量心」
製造「值得稱讚的人生」的基礎
世界因為「大家一起努力」而改變
慈、悲、喜、捨的「強大力量」!
「希望有助於他人」
●注意「五個阻礙」
阻礙人生的「注意要點」
每天成長——「五個阻礙」的因應方法
人生=「正確的努力減去五個阻礙」
●從「失敗了」的想法中解放出來
「現在進行式的」嫉妒,「過去式」的自卑
照顧腳下——只看好自己的腳下
「自己有其他角色」的可能性
「生於世上,但不受世上汙染」
終章 抱持思考的「基準」
●「恢復」正確的心!不論多少次
如何達到「人生這樣就能滿足了」的安穩狀態
人生的可靠「依託」——正法
「首先要靠自己!」——佛陀的嚴詞提醒
踏出、回歸、持續走下去
●始終不忘記「正確的方向」
佛陀其實是超負面的思考?
以「最高的領會」為追求目標
●「信賴」自己的人生
任何煩惱都能克服
「一定能抵達終點」
前言 這樣思考,輕鬆消除所有煩惱
第一章 反應之前「先理解」
●不要試圖擺脫煩惱,而要去「理解」它
單是「理解煩惱」就能跨出第一步
「明快處方箋」讓一切應刃而解
工作上、人際間的煩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對「當前的問題」也有幫助
●著眼於問題的「原因」
佛陀用「激流」比喻真實人生
如何與「不滿足之心」相處?
「即使如此,到底有什麼意義?」
由「苦惱」變成「希望」的一天
●只要「確實觀察」內心狀態
(1)用語言確認內心的狀態
(2)體會身體的感覺
(3)在腦海裡分類
巧妙擺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