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將日本與臺灣的興亡彙整、綜觀前後歷史的有溫度寫真書。
1895年,因為一場戰爭讓日本與臺灣成為命運共同體;1945年,因為另一場戰爭讓臺灣與日本各自分道揚鑣。雙方從蕞爾小國努力隨著時代的洪流逆勢上爬,然而也因為志得意滿將百年偉業徹底崩壞。
本書蒐集360張珍貴圖片,敘述父執輩因戰敗不願再提的往事、學校不敢教的故事與之前政府不肯面對的歷史。同時載負著許多人的青春與熱情、淚水與生命。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帝國光環下的臺灣
虎頭蛇尾的「臺灣民主國」
1895年5月25日,臺灣被大清帝國割讓,反對日本統治的「臺灣民主國」政府煞有其事成立。5月29日,日軍由澳底登陸;6月2日,大清帝國「割臺特使」,李鴻章之子李經芳在基隆外海的日本軍艦上,與樺山資紀大將辦理交割事宜。
「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在6月4日,竟然丟棄部屬捲款由淡水潛逃出境廈門,距離該「民主國」成立僅11日。「臺灣民主國」副總統丘逢甲,亦於同日席捲義款攜帶家眷潛逃廣東。6月26日,被擁立為「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的劉永福,居然於10月19日同樣潛逃廈門。
上述「臺灣民主國」政府要員,拋棄職守逃亡行為,在日本看來誠屬匪夷所思,換成日軍將領早已切腹自決以謝國人。更何況上述丟盔棄甲的大清駐臺要員,丟下部屬逃回大清之後還能續任朝廷要職;甚至直至今日,臺灣尚有大學以上述逃竄懦將命名,更是令人百思不解。無怪乎曾參與「乙未征臺戰爭」的乃木希典等日本將領,於日治初期對留臺漢人的忠誠節操極不信任。
雖然出兵臺灣在軍事上極為順利,平地臺灣漢人居住區域,大日本帝國僅付出164戰死、515人戰傷的輕微代價;但是在「乙未征臺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因染上瘧疾、傷寒、登革熱等傳染病致死者,高達4,700人。1895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在登陸臺
灣不久深刻體會,在「日清戰爭」中成為日本戰利品的臺灣,必須耗費極大代價方能長治久安。這是大日本帝國在獲得臺灣割讓之前,
所未曾料及的現實問題。甚至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攜家帶眷赴任臺灣的任職期間,其母也因染患瘧疾病故臺灣。
1895年11月18日,大日本帝國順利平定臺灣漢人居住區域。在大清統治時期,其實並未「統領全臺」,充其量只統治了臺灣東
西半部的某些平地區域。臺灣東半部大部分的土地與資源,都在臺灣原住民「高砂族」(「高砂」是日本對臺灣古稱)的實質控制
之下。雖然大清帝國時期漢蕃互不侵犯,但因為從未曾統一臺灣全島,設置「楚河漢界」的「隘勇線」(如圖)根本無濟於事,衝
突時常發生。
臺灣總督府的初期「理蕃政策」
1895年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開始,到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就任初期,大日本帝國將施政重點放在臺灣北部與西部的漢民族居住區域。對於佔臺灣2/3居住區域的原住民,基本上無暇積極理會,繼續維持大清帝國的孤立政策。
而自兒玉總督時代開始,採用「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1867∼1923)的建議,將漢蕃界線的「隘勇線」收歸國家管轄,並採取以「經濟主義」角度為觀點的政策「理蕃」,開啟「理蕃政策」的新頁。而所謂「經濟主義」即為,目的在「蕃地」,而不是在「蕃人」。
持地六三郎總督府參事,在深入瞭解「高砂族」原住民各族的生活習性、對外來統治者心態之後,重新對兒玉總督提出「先威後撫」的基本理蕃方針;同時說服兒玉總督,臺灣山林的豐盛物資更是必須重視與開採,絕不能坐視不管。於是,臺灣總督府開始依據「先威後撫」擬定全新的「理蕃政策」。而兒玉卸職後,第五任總督為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伯爵,從1906年至1915
年擔任總督,是歷任總督中任期最長的一位,同時也是最雷厲風行「理蕃政策」的一位。
佐久間左馬太在任內前期沿襲「先威後撫」的「理蕃政策」,但是發現懷柔政策只能宣撫部分「高砂族」部落,無法達成臺灣全境收歸國有的終極目標。但是在1906年8月1日,由於「賀田組」商人侵入「太魯閣族」居住地採樟,引發該族人反抗並「出草」攻入「花蓮港支廳」,造成「支廳長」大山十郎在內25人遭獵首,讓臺灣總督府開始重新檢討過往理蕃政策。圖中,為1912年,佐久間總
督任內「理蕃戰鬥」時,於山地測量、架設電話線路一景。
佐久間總督的「五年理蕃計畫」
1910年佐久間總督訂定「五年理蕃計畫」,並開始強力執行。該政策決定摒棄大清帝國時期「置之不理、自生自滅」的政策,也部分摒棄「勸降歸順」政策,期待能將蕃事問題徹底解決,國土收歸國有、蕃民併入帝國子民。
「五年理蕃計畫」的處理要點分為以下幾項:「對原住民發出歸順勸告」、「對拒絕歸順者,絕禁鹽、槍砲輸入,並縮小隘勇線包圍圈,將其趕入3,000公尺以上高山,使其在死亡與歸順中做一抉擇」、「隘勇線包圍圈縮小後,開闢山間道路,並在要地設置火砲陣地及碉堡」、「原住民歸降後,沒收其槍砲武器」、「武器沒收後,撤出軍隊,由警察確保歸順條件。開闢蕃地道路或警察道路,並於沿線設置警察官吏駐在所、警戒所、分遣所」。
1911年開始費時兩年以軍警討伐「北蕃」泰雅族,逐步縮小「隘勇線」範圍,反抗者予以鎮壓、順從者給予鼓勵利益;同時對「南蕃」布農族進行安撫與研究,此外推動「以蕃制蕃」加快軍隊進程。1913年,集中力量討伐「太魯閣族」,在其後爆發的「太魯閣討伐戰」中,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甚至親自督軍出戰。1914年,鋪設臺灣東西向橫貫道路,對沿途不願臣服之東部南部原住民進行討
伐。1915年,臺灣全境原住民歸順,原先「隘勇線」改設成道路,同時 由警察管轄所有蕃人蕃地事務,「蕃政」與「警政」合一。
「理蕃政策」中的軍事行動結束,進入「同化教育」階段。圖為,1912年理蕃戰鬥中的野戰醫院。
同化教育階段的理蕃政策
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對於入侵自己居住地的「外人」,一律採取積極抵抗反擊,不論對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毫不例外,對於1895年後統治臺灣的日本人,同樣採取保衛自我家園的抗爭態度。在理蕃戰鬥過程中,臺灣總督府意外發現,原住民各族的「尚武精神」以及「忠勇善戰」。上述原住民的特質,與日本武士道精神極為相似。與原住民的戰鬥中,大日本帝國軍隊、警察益發敬重這群頑
強的敵人,而日本與原住民也從此發現兩者之間的接點。
自1915年,臺灣全境歸順,武力理蕃告一段落;1916年起至1937年是日本「理蕃同化教育」時期。藉由衛生醫療、義務教育、理蕃警察、蕃社現代化的方式,達到先前西班牙人、荷蘭人、大清帝國都無法企及的成果,讓臺灣全島完全掌控在大日本帝國的有效統治之下。
臺灣總督府認為「蕃社」之所以不願歸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瞭解帝國的強大,以及歸順之後對現代化生活的益處。因此從1897年開始,不斷招待已歸順各「蕃社」頭目、要人前往本土參觀,其參觀項目通常包括工廠、居住、市街以及軍隊演習、軍艦、軍機等等。其中「恩威並用」的立意非常明顯。如圖中1911年,招待「泰雅族」40所「蕃社」頭目前往東京參訪即是一例。可以發現數位頭目頭戴帝國陸軍軍帽、眾人手持當時新奇「紀念品」雨傘。
而「同化教育」政策的具體內涵,則包含:指導種稻、養蠶、造林等改善經濟生活教育,希望能增加除了原有狩獵生活之外的經濟活動。此外,在山地開發、伐木造林的工作上,也大量雇用「蕃人」勞力,增加就業機會。而普及蕃童日語教育,讓蕃童認識現代生活與其利益,更是縮小文化隔閡,加速現代化的具體方式。在生活方面,則設立衛生所,藉由施打疫苗、助產、提供現代化醫療以及推廣
廁所等衛生設施,保障國民身體健康。而密集設置派出所、開闢道路橋樑、提供電力、淨化水源以及電話通信項目,也是縮短山地與平地距離的具體作為。
而上述的施政,全由警察做為主幹,用強悍法律峻罰「蕃人」出草、刺青、屋內埋葬祖先、斷齒等習俗。由於警察裁量權極大,也因此造成若干紛爭。
蕃童教育政策
接受日語現代教育的學童,是蕃社現代化的重要橋樑。透過學童教育不僅能有效強化日本與原住民間的溝通,同時快速縮短彼此文化與生活差距,臺灣總督府於1898年9月,即於今日恆春鎮里德設置「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成為全臺灣第一所原住民學校。其後陸續在各「蕃社」設立「蕃人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同時在1899年依據總督府第27號訓令,對原住民學童的教育訂為強制義
務性。
事實上,在日治之前,各臺灣統治者對於原住民一向採取使其自生自滅的「漠視」態度,對於蕃童而言首度接觸教育,其結果是培養出許多類似「排灣族」南 志信(Sising,1886∼1958)醫師等等,卓越的西醫、專業護士、教師、警察以及行政人員。同時,向下紮根的基礎教育,也成為臺灣總督府可長可久的穩定統治基礎。
1944年,全臺原住民學校共有188所,學童人數達到10,383人。而「蕃人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的普遍設置,讓日治時期原住民的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86.4%,遠勝於臺灣本島人學童的71%。尤其在1923年裕仁皇太子巡視臺灣之後,田 健治郎總督視臺灣為日本本土的延長,更將蕃童教育視為自己最大的政績。然而,在由警察強制執行原住民學童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尤其在治臺初期衝突與抵抗時有所聞。
以有效治理臺灣原住民自豪的臺灣總督府,卻在1930年爆發「霧社事件」。雖然該事件形成背景複雜,但是被視為「模範蕃社」的霧社,居然發生反抗事件也是事實。因此造成第十三任臺灣總督石塚英藏(1866∼1942)以下,諸主要官員集體引咎辭職,顏面掃地負起政治責任。1931年1月16日,續任的第十四任總督太田政弘(1871∼1951)大力調整理蕃政策、大幅削減「理蕃警察」權限,並三令五申「理蕃目的在於教化並謀求其生活安定,其最終目的在於『一視同仁』(與本土國民平等)同披聖上恩澤」。在此之前,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之際,就曾直接表示對「蕃」字稱呼的反感。太田總督順勢規定嚴禁使用「蕃」字,一律改稱「高砂族」。
第二章 帝國光環下的臺灣
虎頭蛇尾的「臺灣民主國」
1895年5月25日,臺灣被大清帝國割讓,反對日本統治的「臺灣民主國」政府煞有其事成立。5月29日,日軍由澳底登陸;6月2日,大清帝國「割臺特使」,李鴻章之子李經芳在基隆外海的日本軍艦上,與樺山資紀大將辦理交割事宜。
「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在6月4日,竟然丟棄部屬捲款由淡水潛逃出境廈門,距離該「民主國」成立僅11日。「臺灣民主國」副總統丘逢甲,亦於同日席捲義款攜帶家眷潛逃廣東。6月26日,被擁立為「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的劉永福,居然於10月19日同樣潛逃廈門。...
目錄
第一章 戰前榮景與最後的黎明
第二章 帝國光環下的臺灣
第三章 皇太子行啟與臺灣博覽會
第四章 戰火下的婦女與兒童
第五章 全民動員與民眾生活
第六章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
第七章 終戰詔書與帝國的黃昏
第一章 戰前榮景與最後的黎明
第二章 帝國光環下的臺灣
第三章 皇太子行啟與臺灣博覽會
第四章 戰火下的婦女與兒童
第五章 全民動員與民眾生活
第六章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
第七章 終戰詔書與帝國的黃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