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結束台灣子公司,日本市場虧損,所以速食業前景堪憂?股票將下跌?
看法別這麼單純,麥當勞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漢堡,而是房地產!
◎投資夏普一千多億,鴻海這麼做值得嗎 ?赤字連年的夏普是好公司嗎?
這問題其實跟財務無關,你得從夏普的企業歷史沿革做判斷。
◎蘋果公司的損益表不再將筆電和桌上電腦的銷售實績分開、
推特(Twitter)不再公開時間軸的點閱率,你從這些訊息中看出什麼端倪?
本書作者加谷珪一,曾任職於野村證券集團(Nomura Securities Co., Ltd.)
旗下的基金投資運用公司,為日本中央政府御用理財顧問。
多年來的投資經驗讓他學會:
多數人所接收到的任何資訊,大多是被刻意製造過後釋放出來的。
偏偏有些人有一套「讀出錢味」的情報關鍵技術,
在第一時間就能掌握「這則訊息跟賺錢有關」。怎麼辦到?有SOP可學。
◎有錢人愛問:追問、查證、問立場、查背景。
.新聞說的不一定都是真的,有錢人看見現象必問原因,就不會斷章取義。
「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二十個月上漲」,這代表景氣真的變好嗎?錯囉,
實際上,重點不在連續上漲,你得跟前一年的同期相比。
.想當有錢人,先查證:賺多少算有錢?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早提醒過:
「沒能進行投資的人,將很難變成有錢人。」
到底怎樣算有錢?用薪資收入還是以資產投資計?
為此,你得重新查證本國所得結構統計、確認你的標準:做什麼事會讓我變有錢?
◎哪種說法能相信幾分?有錢人這樣快篩:
.先略知全貌,再從小地方進逼,就能見樹又見林。
買股票不是光看公司名氣,要比較財務報表、上網查股東名冊,
例如,同樣一筆資金,你要投資豐田汽車還是NEC?怎麼判斷?
營業額、獲利率或人均產值哪一個最值得參考?
.縱向思考、橫向比較,就能看穿真相。
應屆畢業生就業三年內一直換工作,這代表一代不如一代?這種看法是錯誤喔。
亞洲社會男女不平等,但其實歐洲國家可能更重男輕女,該看哪個標準你知道嗎?
◎資訊常是被刻意製造的——依你的願望製造
.在數位時代,目標客群其實並不存在,消費者常常是隨機(隨資訊)而產生,
谷歌率先看見了這中間有利可圖,將人們的欲望標上優先順序,
你越想看到的,搜尋結果就排得越前面,但是不是正確資訊?未必。
谷歌要的是建立口碑後,靠賣廣告大賺一筆。
.大多數人會抱怨或咒罵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有錢人不罵,他們默默賺錢。
先讓顧客對現狀不滿,再提供解決方案,再也不怕賣錯東西。
例如「傳統」和「懷舊」明明很像,但在策略商品銷售計畫時,
為何主打前者很難讓你賺到錢,後者才是暢銷關鍵?
◎如何利用手上的資訊賺錢或避免賠錢?
長期、定點的觀察:你想知道的,對方很可能不說,但一定會用行為洩底告訴你:
蘋果的決算報告書將筆電和桌上電腦的銷售合併,
並把中國市場的業績跟其他地區獨立計算,你看出其中的業績消長了嗎?
最後,作者還要告訴你間諜問話技巧,快速問出你想要的情報。
學會有錢人才懂的資訊判讀關鍵技術,你也能精準嗅出錢味、抓住商機。
作者簡介:
加谷珪一(Kaya Keiichi)
日本知名經濟評論家。東北大學工學部原子核工學科畢業後,以記者身分進入日經BP社。
後跳槽至野村證券集團(Nomura Securities Co., Ltd.)旗下的基金投資運用公司,專職企業評價及投資業務。之後獨自創業,成為理財顧問,為多家中央政府底下的金融機構提供諮詢服務。
現在的他則在金融、經濟、商業活動、IT產業等多方面的專業領域中從事寫作;同時也是以億日圓為單位,進行資產運用的個人投資家。
著有《我靠「歷史」賺錢》(朝日新聞出版)、《富豪們的教科書》(CCC media house出版)等書。
加谷珪一官方網站:http://k-kaya.com
譯者簡介:
邱惠悠
苗栗縣人,1999年畢業於日本近畿大學,返台後曾於電子業擔任業務並兼任專案管理師十餘年。目前就職於日商公司擔任國際採購業務,兼職翻譯。譯作有:《逃,是我贏的方式》、《一個人的心情整理簿》、《讓你可以結婚的婚學》(以上皆由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作者、投資理財專家 黃嘉斌
財經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 邱沁宜
名人推薦:《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作者、投資理財專家 黃嘉斌
財經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 邱沁宜
章節試閱
聽到判斷要先想:你基於誰的立場而這麼講?
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下跌,大家對這個消息應該都不陌生。
舉凡運輸、製造、塑料化工等,幾乎所有的工業活動都仰賴石油,而工業又會進一步影響商業及服務業。因此,一旦原油價格下跌,相關訊息自然也跟著傾巢而出,其錯綜複雜的程度,正好可以表現出情報最原始的樣貌,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在原油價格剛剛下跌的期間,各家新聞一定會接二連三釋出悲觀訊息。一部分投資原油的基金,也會因為原油價格下跌,而承受巨額損失。因此這類負面消息將會不斷被大肆報導。
現代的資本市場,有各式各樣的產品跨越國境、從許多不同的國家集資。當原油價格上漲,相關基金就會呈現潛在利益,可借款的額度也跟著提高。基金經理人可以把未實現的潛在利益當作擔保品,以籌措更多資金,然後拿這些資金去投資其他更多商品。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其中一項商品價值下跌(例如原油),會使得擔保價值變少,債權人就會向基金經理人催促還款。最後,基金經理人被迫必須清算其他投資的商品,以籌措資金償還借款。
像這樣,當其中一個商品價格下跌,進而連帶影響到其他的商品,短期間市場就會出現混亂。雖然最後會在某一個程度穩定下來,但在市場回穩之前,一般閱聽大眾仍會不斷接收到負面消息。
在這之後,會接著出現有關石油公司的經營困境,或是以石油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國家,其財政出現問題的消息。
當原油價格急速下跌,販賣石油的公司會被要求降價,這些公司的業績就會變差。另外像美國開採頁岩氣的業者,因為開採成本較高,部分公司會被迫暫停營業,甚至有些企業會因此破產。
由於企業破產對一般人來說是壞消息,因此新聞也會持續用「今後這樣的景象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的悲觀態度進行報導。
用不同立足點看待現狀,可發現獲利商機
然而對整體的世界經濟來說,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實際上是極大優勢。像美國這樣大量消耗石油的國家,或是日本等仰賴加工貿易的經濟體,能源成本的降低,能替商業行為增加利益。
在美國,因為原油價格下跌,順勢帶動那些必須花費高額燃料費的大型轎車大賣。因此以中長期的視野來看,原油價格下降,其實有利於全世界的消費市場。這和新聞報導說的種種經濟危機,可說是有著天壤之別。
換句話說,國際原油跌價,最終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其實任誰也無法預估。但成天漫不經心的接收悲觀的新聞報導,或有意識的評估今後的國際動向,再客觀的理解報導內容(即被動接收或有意識的思考),這兩種態度所做出的反應,將使你對同一則新聞報導產生截然不同的判斷。
想當有錢人,先查證:賺多少算有錢?
法國巴黎經濟學院(École d'économie de Paris)的教授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專門研究收入與貧富不均的社會現況。他在2013年因暢銷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成為全世界最受矚目的經濟學家。
關於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狀況,皮凱提的基本論點為,貧富不均將隨著那些位於金字塔頂端、1%所得最高的人們,所獲得的所得比例逐年上升而日益擴大;而剩下99%的人,則會越來越貧窮。簡單來說,有錢人將變得更富裕、而貧窮的人則永無機會翻身。
聽到所得最高的1%,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那些擁有私人噴射機、成天花天酒地、四處揮霍的暴發戶。若是在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這樣的判斷大抵正確。
但在日本或其他東方國家,人數雖然不多,但也的確有少數富豪擁有私人飛機。不過最令人意外的是,日本那些所得最高的1%,其實並不是什麼神祕的富商,而是你我都很熟悉的人物。
舉個例子,曾經有某位專門研究日本經濟的學者,在參加某綜藝節目的錄影時,被主持人問到:「那麼,就教授的觀察,日本那些所得最高的1%者,他們的年收入大概是多少日圓?」那位學者立刻不假思索的回答:「1,300萬日圓。」
不知怎麼的,整個錄影現場瞬間安靜。
1,300萬日圓約為新台幣400萬元,依照台灣目前受薪階級的水準(若以月薪3萬元計算),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目標;日本亦然,一般30至40幾歲的上班族,年收入大多落在300萬至500萬日圓左右。而當時正好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熱的時候,所有參加錄影的來賓(大多為線上藝人),都抱著「我一定要好好在節目上批判貧富不均的問題」、正義凜然的心態,沒想到節目主持人及所有的現場來賓,全都符合這個年收入的門檻。
會有錢的人則思考「我該如何累積資產?」
該節目播出後,立刻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各大留言板紛紛湧入「那些有錢人的年收入絕對不只這樣吧?」、「一年賺1,300萬日圓就算超級有錢人?想也知道是騙人的!」這類對此數據抱持高度懷疑的評論。
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常常潛藏著不易察覺的陷阱。若是換成其他全民均富的國家(如歐洲的盧森堡、挪威等,兩國的人均GDP皆超過9萬美元,台灣則為2萬美元左右),所得最高1%的人年收入達1,300萬日圓(甚至以上),可能還不會令人這麼難以置信,但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日本,多數人都認為這樣的數字肯定是被低估了。
想確認資訊的真實性,查詢統計數據是最可靠的方式,這也是情報判讀能力的基本技巧。
依據日本國稅局的統計,日本高所得的前1%(即超級有錢人),年收入為1,500萬日圓以上。這個數據並未包含獨資企業,雖然獨資企業中也有高所得者,但大多數都不脫中小企業的規模,因此若把獨資企業也合併計算,最後的數據大約會落在年收入2,000萬日圓左右。
再回到最初的話題。如果你總是腦袋放空、無意識的接收新聞報導,就很容易只產生「這些1%的人占有世界絕大部分財富」的印象,甚至以為那些人都是一些遙不可及的大人物,例如日本電信業者軟體銀行(SoftBank)創辦人兼執行長孫正義、優衣庫(UNIQLO)社長柳井正等。
然而,一旦了解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圓,就稱得上是所得最高的1%,你的判斷便會大不相同。
因為多數大型企業的管理階層,他們的年收入都有這樣的實力;就算沒能擔任重要職務,許多以高薪出名的大型貿易公司裡,稍有資歷、年僅三十幾歲的工作者,也領有這樣的年收入。
如果將年收入1,000萬日圓當作是否為超級有錢人的基準,許多公務員也許都能稱得上是「準富豪」。據說東京都的公務員平均年收入接近750萬日圓,這樣的高收入讓人非常意外。
那麼,這些調查報告能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結果所透露的事實是,「在貧富不均的現代社會,想單靠薪水致富非常困難」。如統計數據所顯示,在日本雖然不乏年收入超過上億日圓的高所得者,但人數實在很稀少。因此,想要大量創造財富,就必須如皮凱提所主張的:設法增加資產價值,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投資、合作不是看名氣,要讀財務報表
當你想投資一間公司,若對方是上市或上櫃公司,他們的基本財務報表都是公開訊息,只要上網搜尋關鍵字,或連線至公開資訊觀測站等平台,都能輕易取得該公司的財務報表。要注意的是,就算資訊再怎麼不足,也至少掌握該公司的營業額及員工人數。
以下就以豐田汽車與NEC(Nippon Electric Company,日本電氣)為例。
豐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廠;NEC則精通開發、生產各類通訊設備。乍看之下,這兩家公司都是日本的大型企業,但若以具體的財務數據比較,就會發現兩者實力懸殊。
豐田在2015年3月的營業額約為27兆日圓,獲利(營業利益)高達2.75兆日圓。但同年度NEC的營業額卻只有大約3兆日圓左右,不到豐田的九分之一。
豐田汽車的事業規模橫跨全球,遠遠超過其他日籍跨國公司。索尼(SONY)或松下電器(Panasonic)等知名企業,一年頂多只有大約8兆日圓左右的營業額,雖然同樣都是日本的主力企業,但用營業額一比,就可立刻看出豐田遙遙領先其他公司。
像這樣,有無事先確認某件事的整體資訊,對於你日後的理解及各項判斷,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除了財務報表,還要查股東名冊
假設你欲調查的對象是那些非上市、上櫃公司,沒有在公開平台上發布財務報表等相關資訊,你還是可以到該公司的官方網站上,查詢他們的營業額或是員工人數,或是委託企業信用調查公司協助處理。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查閱他們的股東名冊。最近從網路上就能獲得公司的股東名冊,不需要特地向過去那樣親自到經濟部商業司索取。
股東名冊上並沒有公司的營業額或是員工人數等資料,卻能用來了解公司資本額及股東姓名。雖然資本額與企業規模不一定等比例,但一般來說,資本額高的公司,比較可能進行大金額的生意。
另外,該公司的董事長或最大股東的名字也是重要線索。在網路上搜尋這些名字,並藉由此人的背景資料觀察推敲。如果該公司的董事長同時經營別家公司,你就必須把兩家公司擺在一起看;倘若最大股東同時也是別家企業的董事長,這兩家企業也許就有資本往來或是供應商關係。
當你先獲得這類基本資訊後,再去請教相關人士對該公司的評價,才不會毫無頭緒的亂下決定。
就算賈伯斯、巴菲特說的,也不能全信
已故的蘋果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外界曾替他出版了兩本身後傳記,由於兩書的評價不一,引起不小風波,這就是因崇拜名人的偏見並造成誤判的典型例子。
目前市面上唯一獲得本人正式授權的賈伯斯傳記,是他仍在世時,便委託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所撰寫的《賈伯斯傳》。賈伯斯在2011年10月初過世後,該書於10月下旬出版(按:台灣於2013年出版),甫上市便成為全球暢銷書。
然而造成騷動的並不是該傳記本身,而是另一本由兩位曾貼身採訪賈伯斯的記者合寫的《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按:台灣於2015年出版)。儘管兩位記者都曾和賈伯斯接觸,但全書還是以現任蘋果公司執行長的提姆.庫克(Tim Cook)及其他高層的採訪內容為主,因此與其說是傳記,還不如說這是一本以賈伯斯為主題的人物評論更為貼近。
賈伯斯承認負面人格,繼承者卻否認
那麼,哪一本賈伯斯傳才是正宗?外界為此爭論不休。
庫克對於艾氏的不滿,源自於書中對於賈伯斯的人品有諸多負面描述。艾氏將賈伯斯描寫成一位個性偏執古怪、只重結果的科技狂熱者,且對他人十分嚴厲、不得人心。
據說在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前後,都曾做過許多遊走於法律邊緣的事,但賈伯斯本人卻依舊我行我素。當蘋果變成大公司之後,他的言行舉止也沒有任何改變,甚至還變本加厲的逼迫他看不順眼的員工離職、或是於爭執之後當場解聘對方等。
這些傳聞的真假至今已無法驗證,但以現代的標準來看,這樣的賈伯斯無疑就是一位經營血汗企業的慣老闆。
值得注意的是,艾氏的《賈伯斯傳》從賈伯斯生前便已開始撰寫。雖然這些行為曝露了自身的黑暗面,但賈伯斯可能希望藉由自己現在的成功,進而扭轉形象、獲得外界認同,因此他完全容許書中這些負面的描述。
但對於日益茁壯的蘋果公司而言,絕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
不論賈伯斯本人的意志為何,儘管蘋果的成功已讓他成為全世界的模範企業家,但如果該公司的大長官曾是一位反社會人士,對於企業形象肯定會造成損傷。也許就是因為這層考量,才使得庫克不得不全力支持後起的《成為賈伯斯》,並不斷抨擊艾氏的《賈伯斯傳》。
股市長期疲軟,巴菲特也開始狩獵走險
外界形象和本人表現相去甚遠的大人物不只賈伯斯,被尊稱為股神的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也是其中一例。
巴菲特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向來只投資可口可樂或全球吉列(刮鬍刀品牌)這類長期穩定提升收益的企業。在他2011年投資IBM之前,他總是以「我不懂IT產業」為藉口,避免接觸IT公司。巴菲特這種謙遜、理性、有如聖人般的態度,與那些被戲稱為「禿鷹」、一味貪婪的追求短期獲利的投資客大不相同,因此獲得許多的認同及崇拜。
上網搜尋關於巴菲特的種種資料,大多將他形容為一位可靠且優秀的人。大部分媒體引用他的發言,也都著重於他告誡社會大眾投資要看長遠,不要只想炒短線等警世名句。
巴菲特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確實都很保守。但是他的投資風格卻稱不上特別穩固。他會選擇穩定、低風險的投資標的,但卻充分發揮槓桿原理、借力使力,靠著向銀行(其實是保戶)借貸金錢,再用借來的錢去進行高額投資。
(按:實際上,從波克夏.海瑟威[巴菲特經營的控股公司]的財務報表可知,巴菲特的負債其實是產險業的浮存金[即保戶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這是一種先收錢後服務的負債,不應視為向銀行借貸的欠款。這是所有價值投資者都知道的項目,而且在寫給波克夏股東的信上曾被多次陳述,並非真的如作者所言,巴菲特以向銀行舉債借錢的方式進行投資。)
更殘酷的是,我要告訴各位,如果我們盲目的相信新聞媒體對巴菲特的報導,再根據這些帶有偏見的情報進行投資,基本上都不可能賺得到錢。
巴菲特曾在2013年的一封寫給股東的信裡,提到下列訊息:「我已再次穿上了狩獵裝備,並重新開始搜尋大象。」
這是當時他為了向外界表態,自己今年將有更積極大型收購的意向所做出的發言,但是聽說也有不少人對此感到震驚。
在美國自由派知識分子當中,有不少人對收購行為很感冒。因此見縫插針的指出:「獵象是粗俗野蠻的舉動,容易被人誤解為反社會的行為。」雖然巴菲特只是比喻,但也能從中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冒險精神的投資人,而非大家所認為的那般溫文理性。
聽到判斷要先想:你基於誰的立場而這麼講?
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下跌,大家對這個消息應該都不陌生。
舉凡運輸、製造、塑料化工等,幾乎所有的工業活動都仰賴石油,而工業又會進一步影響商業及服務業。因此,一旦原油價格下跌,相關訊息自然也跟著傾巢而出,其錯綜複雜的程度,正好可以表現出情報最原始的樣貌,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在原油價格剛剛下跌的期間,各家新聞一定會接二連三釋出悲觀訊息。一部分投資原油的基金,也會因為原油價格下跌,而承受巨額損失。因此這類負面消息將會不斷被大肆報導。
現代的資本市場,有各式各...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追求模糊的正確,不要精準的錯誤
暢銷書《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作者、投資理財專家╱黃嘉斌
「我寧可追求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準的錯誤。」這句來自新經濟學之父凱因斯的名言,道盡股市投資者在資訊判讀過程中的心聲。
一直以來,資訊不對稱都是股市投資者面臨的最大問題,一些投資機構每年花費數千萬元在研究上,除了搜尋未來的趨勢所在、找出價格被低估的投資標的,更持續投入大量資源,企圖獲得能夠領先市場的關鍵資訊。
至於股市的「莊家」──主管機關,為了維持市場交易的公平性、杜絕不正當的資訊不對稱現象(即內線交易),也卯足力氣偵辦相關違法案件。2006年普訊創投柯文昌,因為綠點被美商捷普集團(Jabil Circuit)併購引發內線交易問題,被高等法院以內線交易判刑9年,併科罰金1億元。而近期肇因於浩鼎解盲失敗,所引發的中研院長翁啟惠內線交易疑雲一案,姑且不論最終判決為何,或者是否為政治鬥爭的結果,確實在在顯示資訊不對稱下隱含的龐大利益。
在《有錢人看到的,就是跟人不一樣》這本書中,提及了許多研判資訊與學習的方法,透過SOP有效將資訊轉化成投資決策,最終達到賺錢的目的。就資訊判讀這件事,以我個人二十餘年來的投資經驗,可呼應本書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其中有幾件事特別想與讀者分享。
首先是「背景與素材」,意思是說對於環境組成的變數要清楚,比如我們常說的「漲多拉回」,這就是在背景部分向上趨勢不變,短期的下跌無損於未來向上走勢,但是如何判定趨勢不變,這便是蒐集影響趨勢的素材逐一研判彙總的結果。想要提高正確性,就必須多做功課、多方學習,讓自己可以站在制高點,才能一窺全貌。所謂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唯有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在資訊解讀上做出正確的判斷。
此外,更呼籲各位不要相信內線。股市明牌多、謠言也多,面對爾虞我詐的股票市場,怎可能有白吃的午餐?試想,每人都希望從股票市場中找到飆股,除非你能提供對等的代價,否則怎可能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日本股市之神是川銀藏也曾不斷告誡自己,絕不可相信內線,結果在投資生涯中曾遭受一次重大挫敗,就是犯了這條戒律的惡果。國內近期吹起合併風潮,相關內線之說不絕於耳,我也曾一時起了貪念投機一番,結局想當然爾是認賠出場。所幸沒忘記風險管理,僅小小投機一下,否則就虧大了。
任何的資訊往往是片段的、所以是模糊的,需要我們用拼圖的精神,一片一片的將其拼湊起來,隨著資訊越來越充沛,事實的原貌才會逐漸顯現。只是現實上總會少了一些關鍵的區塊,必須旁敲側擊,才能推估出一個「模糊的正確」,這就是所謂基本面功夫要扎實,並輔之以技術分析做出的判斷來貼近事實。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切記只有經過縝密思考、消化過後的訊息,才是有用的資訊,否則只是一堆沒用的消息或謠言。
(本文作者黃嘉斌為投資理財專家,現任東方概念投資資深顧問,也是《Smart智富》月刊、《先探》雜誌專欄作者與講師。曾任東吳大學企管系兼任講師、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副總。擅長掌握台股長期循環,選擇最佳時機布局。曾精準預測台股在2008年會進入一波大修正,不僅在當年金融海嘯全身而退,更搭上景氣復甦列車,於2009年帶領公司達成全年76.3%累積報酬率,傲視同業。
著有《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基本面選股》、《操盤人教你台股大循環操作術》等書。)
推薦序二
正確判讀資訊,累積理財實力
財經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邱沁宜
選擇太少,是個問題;選擇太多,其實也是個問題……大家別想太多,我不是在說選擇對象啦!而是指每天不斷更新的海量資訊。
以前找資料,麻煩的是得上圖書館,不然要call out問老師、朋友、父母;現在是一指即問谷歌大神,馬上有幾百頁的答案,讓你看得眼花撩亂,新煩惱則成了:「我到底要參考哪一個?」
為了處理資訊爆炸的問題,有人開始想方法,最著名的莫過於懶人包,把複雜的議題或法案,簡化整理一番,放在網站或臉書,供大家快速了解。但是,既然叫做懶人包,且常常經過有心人士精心設計的,有時往往帶有特殊目的,也可能因為過於簡化,甚至變成標題誤導事實的結果。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可能要改成「盡信懶人包不如無包」了。
但這代表懶人包完全不能信嗎?其實也不盡然。我建議閱讀的方法如下:一、先檢視邏輯順不順,很多懶人包其實前後邏輯並不通;二,有些懶人包會把某些爭議焦點,或引起眾怒之處擴大解釋,而這是真相嗎?不一定,每當見到覺得奇怪的論述,我就會再用谷歌搜尋,看到原文才恍然大悟。經過幾次測試,懶人包已經很難迷惑我了。
而很多有錢人的想法、做法也是如此,當眾人有志一同時,他們常常會有出乎意外的見解。
投資上我們常講十賭九輸;專家也建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我自己也驗證過好幾次。例如,每年美林(Merrill Lynch,世界最大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都會統計明年看好的市場,媒體也常大幅報導,但這麼多年下來,預測對照結果,卻是反向投資的勝率更高。當然,要投資人持續逆勢操作也很痛苦,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判讀資訊的能力。
這本《有錢人看到的,就是跟人不一樣》是我多年來,看到少數能提供具體的建議,教導大家如何判斷市場資訊的著作。像書中舉例的訊息矩陣圖,給我很棒的啟發,這是判斷訊息的新天地。將宏觀與微觀、故事與數據分門別類,就可做好初步的判讀。投資理論上說,90%的績效好壞決定於資產配置,而我認為如何判讀正確資訊,90%的成功因素可能也來自於訊息矩陣圖。
訊息矩陣圖強調先將訊息分類,並且建議可先從宏觀到微觀,掌握數據再講故事。這是很好的提醒。因為數據通常是冰冷的,故事往往最動人,先聽故事最可能被誤導,因此反而要特別當心。
我多年來主持、製作財經節目,也出書分享,無非就是希望能推動正確的理財觀念,這本書能幫助投資散戶培養有錢人如何理財,與判斷資訊的觀念,進而變成有錢人,十分推薦大家閱讀。
(本文作者邱沁宜是財經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台灣大學財金所EMBA最年輕的畢業生,後以高分考取理財規畫師證照。曾任TVBS主播、財經節目主持人、《經濟日報》財經記者、《錢》雜誌記者等。著有《投資,越簡單越好賺:財經主播邱沁宜的私房筆記》、《理財就像談戀愛:女人如何聰明投資,快樂愛》等書。)
推薦序一
追求模糊的正確,不要精準的錯誤
暢銷書《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作者、投資理財專家╱黃嘉斌
「我寧可追求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準的錯誤。」這句來自新經濟學之父凱因斯的名言,道盡股市投資者在資訊判讀過程中的心聲。
一直以來,資訊不對稱都是股市投資者面臨的最大問題,一些投資機構每年花費數千萬元在研究上,除了搜尋未來的趨勢所在、找出價格被低估的投資標的,更持續投入大量資源,企圖獲得能夠領先市場的關鍵資訊。
至於股市的「莊家」──主管機關,為了維持市場交易的公平性、杜絕不正當的資訊不對稱...
作者序
前言 富裕或平淡,關鍵在於同樣訊息你怎麼看
不論做生意或是投資,當人們必須下決定時,一定得仰賴資訊。
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代社會要取得各類資訊並不困難,方法也各不相同。可直接請教他人,當然也可能是參考某些名人曾發表過的談話,或是參閱報章雜誌上的文章。
有人說,近來因為網路普及,人們較能有效率的獲取更多資訊。從表面上來看確實如此,但實際結果可能沒有想像中樂觀。
照理說,從網路上應該較能獲得媒體報導以外的訊息,然而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大部分都來自電視或報紙,換句話說,從網路上能獲得的資訊,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多樣;這類訊息氾濫、品質欠佳的問題,已引起各界的討論與批評。
同時,人們原本以為網路普及能讓資訊取得的難度變低,大家都握有充分資訊,事實上卻正好相反。對於擅長使用網路的人來說,他們能更容易取得高品質的資訊;而另一方面,不擅長使用網路的人,卻因此成為資訊羸弱者。
但如果從結果論來看,不論是哪一種獲取資訊的途徑,只要操縱這些資訊的還是人類,「蒐集資料」這個行為,在本質上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為了不讓自己被排山倒海的情報淹沒、在生活中能正確活用資訊,適當的取捨及選擇能力已是現代人的必備技能,也就是說,培養自己對資訊的判讀能力非常重要。
如何把資訊轉換成賺錢機會?有SOP可學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這麼大規模的資訊蒐集及分析,光靠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但別忘了現代社會裡,還有個相當強大的武器——網際網路。
現在靠著個人能力所能蒐集、分析的情報量,跟二十年前相比,應該多出至少千倍以上,以往那些必須借助專業資訊管理單位才能實現的資訊蒐集與數據分析,現在靠著一己之力也能完成。
另一方面,許多人不懂得利用網路蒐集情報、或是不懂得如何活用這些基本資訊,因而埋沒在大量的數據及資料裡。
不過,也不是盲目的使用網路,就能獲得品質良好的情報。各位應該都有類似經驗,輸入關鍵字後,儘管網頁跳出大量的搜尋結果,卻沒有任何一個可用。實際上,在有效活用各類資訊之前,必須先了解它的來源與傳遞過程。我們得充分了解該資訊如何產生、又是透過何種方式擴散、與這個資訊有關的人們,是抱著什麼樣的企圖與想法?
這本書會向各位解說,如何將各類資訊及情報,妥善應用在商業活動或投資上。筆者最初以記者身分踏入職場,之後又轉職投資公司,在調查部門負責資訊蒐集及數據分析。之後我自立門戶,創立諮詢顧問公司,開始服務中央政府的公家單位及國營企業;幸運的在商場上獲得成功,累積了一筆資產,得以進行以億萬日圓為單位的各項投資,活躍於各種業界。
賺錢的公司與虧損的企業,兩者的決定關鍵,其實出在訊息判讀的些微差異,以及能否讓資訊直接轉變成金錢的讀寫能力。為此,你得培養讀懂理財知識的相關技術。
為了不在資訊的大海中迷航,有效活用資訊、打造出能妥善整理資訊的框架結構,是你獲利的關鍵技術。我將在本書當中,解說如何建構這類框架所需要的思考技巧。
判讀能力,是你賺進大把鈔票的最佳方式
本書共分六個章節。在第一章,將以實際的案例說明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樣的情報,會產生何種相異的看法。對於此點各位應該不難理解,平常就算聽到或是看到同一則新聞報導,人們往往會做正反不同的兩種結論。
第二章將介紹與金錢相關的資訊判讀能力之基礎。學會這招,那些乍看之下雜亂無章的資訊,也能變得井然有序、自成系統。理財知識的第一步,就是學會避免漫不經心、或草率馬虎的接收資訊,而要養成經常思考「這樣的資訊屬於何種類別?」的思維。
第三章將列舉各項實例,驗證資訊有時會為了因應部分人的願望而被刻意製造、發布出來。各位若不想被人操弄,就必須確實理解這些現實面。
第四章講的是,資訊會隨著時間而出現變化。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會隨著時間或時代變遷,而產生不同的解讀。如果你對某件事的理解沒能與時俱進,而是毫無自覺的停留在某個時間點上,就有做出錯誤判斷的高度風險。
第五章要討論資訊提供者的企圖與用意。那些放出資訊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企圖。充分了解對方的用意後再接收資訊,與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情報,結果可能天差地遠。
在第六章,則說明如何利用手上的資訊替你賺錢。只要稍微下點工夫,就可以增加資訊的價值。
如果各位能將本書內容內化為自身知識,必然能夠成為一流的資訊專家。請大家務必試著挑戰、建構自己的資訊判讀及組織能力。
前言 富裕或平淡,關鍵在於同樣訊息你怎麼看
不論做生意或是投資,當人們必須下決定時,一定得仰賴資訊。
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代社會要取得各類資訊並不困難,方法也各不相同。可直接請教他人,當然也可能是參考某些名人曾發表過的談話,或是參閱報章雜誌上的文章。
有人說,近來因為網路普及,人們較能有效率的獲取更多資訊。從表面上來看確實如此,但實際結果可能沒有想像中樂觀。
照理說,從網路上應該較能獲得媒體報導以外的訊息,然而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大部分都來自電視或報紙,換句話說,從網路上能獲得的資訊,並沒有想像...
目錄
推薦序一 追求模糊的正確,不要精準的錯誤╱黃嘉斌
推薦序二 正確判讀資訊,累積理財實力╱邱沁宜
前言 富裕或平淡,關鍵在於同樣訊息你怎麼看
第1章 有錢人愛問:追問、查證、問立場、查背景
1看見現象必問原因,就不會斷章取義
․「做」新聞:忽略比較基準,不給背景或前提
․簡短訊息往往是標題殺人法
2聽到判斷要先想:你基於誰的立場而這麼講?
․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誰受害、誰受益?
․用不同立足點看待現狀,可發現獲利商機
3被譽為經營之神的人,我都格外當心
․財經新聞能把人的花招捧成神的經營
․麥當勞與摩斯漢堡根本不是同業,怎麼比?
4想當有錢人,先查證:賺多少算有錢?
․普通人羨慕有錢人,從沒想過「怎樣算是有錢人?」
․會有錢的人則思考「我該如何累積資產?」
5政府愛喊目標,有錢人問如何措施配套
․如何驗證政府喊出來的目標難易?
․政策往往替先進優勢者鳴槍起跑
〔有錢人這樣閱讀資訊〕
瀨島龍三(原舊日本陸軍中校、企業家、前伊藤忠商事會長)
第2章 哪種說法能相信幾分?有錢人這樣快篩
1 中情局每天在做什麼?整理報紙
․重組、拼湊片段訊息,能得到重要資訊
․從片段訊息追出爆炸性事實
2資訊這麼多,怎麼分類,你需要訊息矩陣圖
․除了第一手消息,所有的訊息都能被分類
․看到故事要退一步思考,避免誤判
3先略知全貌,再從小地方進逼,見樹又見林
․投資、合作不是看名氣,要讀財務報表
․你思考的前提決定你得到的結果
․除了財務報表,還要查股東名冊
4縱向思考、橫向比較
․縱向思考,追溯年輕人離職率高的真相
․切勿根據現實狀況來設定橫向比較標準
5學者不能把話說滿,媒體死也要把故事說好
․答得肯定又有自信,顯得你專業,但是……
․概括、推論、說個好故事,是新聞媒體的工作
〔有錢人這樣閱讀資訊〕
森泰吉郎(企業家、森大廈地產開發公司創辦人)
第3章 資訊常是被刻意製造的——依你的願望製造
1情報不等於事實,是根據你的願望製造的
․科技有突破經濟不就好棒棒?政府在操弄!
․這是個有能力生產噴射機仍賺不到錢的時代
․因為:理想很豐腴、現實很骨感
2就算賈伯斯巴菲特說的,也不能全信
․賈柏斯承認負面人格,繼承者卻否認
․股市長期疲軟,巴菲特也開始狩獵走險
3他們沒說出口的訊息,更重要
․巴菲特不來投資,是為了讓你自己檢討
․競爭者多代表標的物少,反而是莫大商機
4搜尋結果,第一頁出現的未必是最佳資訊
․搜尋引擎破壞閱讀邏輯,目標客群隨機產生
․光看標題便發表看法,就等著被打臉
5先別罵內容農場,它反映了你關心什麼
․替人篩選、過濾情報竟成賺錢專業
․臉書、部落格講不爽,我要爆料爆卦
․人心才不複雜,通常單純得可以預測
〔有錢人這樣閱讀資訊〕
孫正義(企業家、電信公司軟體銀行創辦人兼執行長)
第4章 欠罵的現狀、別人犯的錯,有錢人視為機會
1從前對的事,不代表現在不會錯
․貶值是好事還是壞事?
․貨幣增貶、通膨通縮,都是假議題,問題出在……
2夏普不犯錯,我哪有機會投資?
․松下和三洋本來就是一家人
․砸了一千多億的鴻夏戀,郭台銘值得嗎?
․保持核心價值,企業發展才不致走偏
3重點不是人數,是每人消費金額
․中國旅客沒水準?日本人應該不敢接話
․一個德國觀光客抵十三個中國人
4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有錢人不罵,他默默賺錢
․人都有主觀意識,但當中一定藏著客觀
․先讓顧客對現狀不滿,再提供解決方案
5世上沒有必須奉為圭臬的規矩
․什麼是傳統?你得先定義時間點
․一味強調你很「傳統」,就別想暢銷
〔有錢人這樣閱讀資訊〕
清原達郎(Tower投資顧問公司基金經理人)
第5章 訊息很少中立的,取決於提供者的意圖
1世上沒有中立報導
․媒體的收入來源不是讀者,而是裡頭的廣告主
․媒體第一段話是重點,其餘通常是廢話
2學者專家放出來的消息,背後都有企圖
․那些已成名嘴的專家,他們的話能信嗎?
․經濟學家的發言,大多是為了服務所屬單位
․諮詢顧問也是做業績的,當然被越多人認同越好
3學者名嘴是免國家考試的當官捷徑,反之亦然
․退休教書是為了隨時東山再起
․政治名嘴帶風向?這叫公職批判
4網路神人一堆,你能相信誰?
․部落客能信嗎?通常使你一知半解
․如何判斷是不是業配?找那些不想紅的就對了
5從閒聊中套話的竅門
․先聊無關話題,才能挖出情報
․「打聽」是最沒效率的訊息來源
〔有錢人這樣閱讀資訊〕
兩位日本政治家(日本第五十五任首相森喜朗、第六十三任內閣官房長官野中廣務)
第6章 如何利用手上的資訊賺錢?
1數據要有比較、有單位,籠統用詞都不能信
․「高達」、「突破」、「跌至」……所有的形容詞皆可疑
․表格的設計也會誤導你,「率」和「額」差很大
2要照片、用Google,不出門就能現場勘查
․文字密密麻麻通常有曖昧,要圖解
․谷歌地圖多好用?不出門便能現場勘察
3逐一增加蒐集變數的範圍
․國民年金不是儲蓄嗎?為何會破產?錢花去哪裡?
․你賺到股票大漲,卻賠了以後能領的國民年金
4一再被強調的現象,背後必有問題待查證
․「成功人士」常常是媒體操作出來的
․「一般認為」通常在誤導你
5大人物發表談話,你要從兩行之間讀出一行
․調查結果反映現象,不一定反映真相
․說的不會做,做的不能說──滿是官腔的演講稿
6觀察:對方不說,但會用行動告訴你
․長期、定點的觀察!推論方可避免踩雷
․大數據也是蒐集來的,養成詳實記錄習慣
〔有錢人這樣閱讀資訊〕
田口弘(企業家、三住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結語 寧可輪廓模糊但正確,不要細部精準卻錯誤
推薦序一 追求模糊的正確,不要精準的錯誤╱黃嘉斌
推薦序二 正確判讀資訊,累積理財實力╱邱沁宜
前言 富裕或平淡,關鍵在於同樣訊息你怎麼看
第1章 有錢人愛問:追問、查證、問立場、查背景
1看見現象必問原因,就不會斷章取義
․「做」新聞:忽略比較基準,不給背景或前提
․簡短訊息往往是標題殺人法
2聽到判斷要先想:你基於誰的立場而這麼講?
․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誰受害、誰受益?
․用不同立足點看待現狀,可發現獲利商機
3被譽為經營之神的人,我都格外當心
․財經新聞能把人的花招捧成神的經營
․麥當勞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