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連醫生也不知所措……
病例#1 媽媽,妳是誰?
一對夫妻出門度假一週回來後,他們的11歲女兒竟然不認得自己的父母了,甚至以為是外人假冒的要謀害她……
病例#2 害怕水的男人
一名男子突然變得無法喝水,只要看見裝水的杯子就會莫名嘔吐,最後甚至嚴重到無法淋浴……
病例#3 藍色「吃起來」很甜?
45歲的男性發現自己擁有了感知上的「超能力」:高音「聞起來」有食物餿掉的味道、撫摸小兔子「看起來」是黃色的……
疾病的面貌千奇百怪,有時還會出現「偽裝」,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誤診。但其實各種症狀都有跡可循,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極可能就是找出致病原因的關鍵,而醫生就是負責抽絲剝繭、解開謎團的「偵探」!
本書即蒐集了55個真實臨床案例,帶你直擊醫學推理現場,而在找出如何治療這些「怪病」的過程中,有時錯綜複雜,有時卻又出乎意料地簡單,作者並精心整理出相關的疾病小知識,以及看醫生前必備的12條黃金法則,幫助你檢視自己的身體是否也正在發出警告,避免成為下一個「謎樣的病人」!
作者簡介:
丹尼斯‧巴維瑟博士 Dr. Dennis Ballwieser
1980年生,醫學博士,慕尼黑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醫師及自由記者。他曾為《明鏡週刊》、《南德日報》、《藥房雙週報》、《明星》、《巴伐利亞廣播》等撰寫專欄,並曾擔任明鏡線上健康專欄主編。
海珂‧勒克博士 Dr. Heike Le Ker
1975年生,醫學博士,柏林DRK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曾為《新蘇黎世週日報》、《世界報》、《南德日報》、《焦點》撰寫報導,2007年起,她擔任明鏡線上科學專欄主編;2012年起,擔任明鏡線上健康專欄主編。
譯者簡介:
顏徽玲
德國畢勒佛大學心理神經語言學博士,喜歡玩跨語言遊戲。目前為自由譯者及版權經紀人。譯有《群》及多本非文學類書籍,合作的出版社有皇冠、野人、天下、商周等。最大的心願是讓台灣讀者可以讀到更多樣的德文翻譯書,開拓台灣讀者的視野。
專業審訂:
陳柏臣醫師
畢業於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為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專治三高、新陳代謝問題、慢性疾病……等生活文明病。曾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實習醫師、美國哥倫比亞附設醫院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急診醫師、衛福部臺中醫院家醫科醫師、衛福部臺北醫院前社區醫療部主任、PGY導師、前瑞傳公司職業醫學醫師等等。現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兼任醫師、茂源診所專任家醫科醫師、中英醫院醫務執行長、偉創力公司專任職業醫學醫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陳邦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兼任醫師陳柏臣/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禾馨醫療孕婦小兒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 不可不知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在醫療行為有完整規範與資訊爆炸的時代,知道病情不應該是個謎,然而仍然有許多病人因為各種原因受困於迷宮裡。《醫生,我到底生了什麼病?》藉由數十個小故事,講述難懂的醫療,就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衛教迷你小說,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
《醫生,我到底生了什麼病?》一書蒐集世界各地五十五個真實案例,因不尋常的臨床表現,初始如謎一般,幸經一連串的思考解析及檢查,終能真相大白。其解謎過程、故事情節,有如偵探推理破案一般,引人入勝!──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主治醫師/陳邦基
診斷疾病跟辦案很像,所以福爾摩斯會配上華生。沒喝酒卻總是醉酒,原因是體內會釀酒;肚子長腫瘤,男生卻變女生……嗯,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
醫學並非你我想的如此簡單明瞭。雖然我平時作衞教時可以很簡單地描述病情,但這本書讓你我了解醫師像偵探一樣須注意許多小細節才能真正找出其問題所在。這本書更是提醒大家絕對不能﹁手痛醫手丶腳痛醫腳﹂,還是要與醫師配合方能找到病因所在。醫療不分國界,在他國發生的疾病問題在臺灣也可能發生,這本書可以提供借鏡,提醒大家注意自身的健康狀況及生活上的小細節。──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兼任醫師‧中英醫院醫務執行長‧茂源診所專任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柏臣
55個峰迴路轉的病例,每例都讓我再次確信,每一個正確診斷都並非偶然,智慧、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禾馨醫療孕婦小兒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
這五十五個真實的故事非常精采刺激,兩位作者都是醫生,他們蒐集了醫學專業期刊上的案例,把這些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書中的病例有些以悲劇收場,但大部分的故事是虛驚一場。喜愛這類書籍的讀者會強烈質疑醫學,然後鬆一口氣。──紐倫堡日報/瑪格努斯.查沃德斯基
醫生的行動是診斷的基礎,對治療和預後來說都很重要。丹尼斯‧巴維瑟博士和
海珂‧勒克博士在這本書中用五十五個真實臨床案例,告訴讀者正確診斷並不容易。本書的故事以科普風格呈現,即使是醫學門外漢,也可輕鬆一探醫生每日偵察工作的背後秘辛。──梅克倫堡-前波莫瑞邦醫師報/威斯瑪.布特納教授
名人推薦: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陳邦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兼任醫師陳柏臣/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禾馨醫療孕婦小兒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 不可不知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在醫療行為有完整規範與資訊爆炸的時代,知道病情不應該是個謎,然而仍然有許多病人因為各種原因受困於迷宮裡。《醫生,我到底生了什麼病?》藉由數十個小故事,講述難懂的醫療,就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衛教迷你小說,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
《醫...
章節試閱
10 媽媽,妳是誰?
爸爸和媽媽突然成了另一個人:他們是騙子,還想毒死自己的小孩。這是一名十一歲小女生的想法,她把父母的生活變得動盪不安。這個個案報導告訴你,創傷可能會造成什麼形式的幻想,也告訴你如何幫助這種病患。
患者是一名十一歲的小女孩,自從父母有一回短期出遠門卻沒有帶她一起去,她的內心世界就瓦解了。父母從羅馬回來後,雖然她的外表跟以前一樣沒變,但是卻成了另一個人。對小女孩來說,他們是騙子,而且還想毒死她。
十一歲的小女孩非常篤定:她的父母想殺死她。她所信賴的人、家庭和安全感,全都成了過去式。
沒多久,小女孩到處都聽到有人跟她講話的聲音。她無法躲藏,也無處可逃。這兩個面貌跟父母一模一樣的替身,表現跟她腦子裡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同。她必須對抗父母的謀殺意圖。
她心懷恐懼、躲躲藏藏、哭泣、失眠,心情無法平靜。
後來患者進了羅馬的格蘇爾兒童醫院。小女孩入院時,呈現一副受驚害怕的樣子,醫生很難跟她溝通。她的父母敘述了小女孩躁動時期的症狀,但是這幾個月來,她越來越退縮。雖然她本性就很害羞,但是這段時間,她膽怯害怕的情形幾乎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父母不再愛她了
因為孩子完全不信賴父母,父母的罪惡感很深。另一方面,因為孩子不認得他們,還認為他們會對她有不利之舉,也讓父母感到非常沮喪與憤怒。他們幾乎無法慈愛以對了。
醫療團隊開始一連串的檢查12。生理方面,患者非常健康,血液檢查與頭部的核磁共振影像檢查都無異狀。於是,精神科醫生開始用各種不同的問題、遊戲及行為測試來建構患者的內心世界。
經過長時間的對談與資料搜尋,醫療團隊確診了:小女孩得的是凱卜葛拉斯症候群(Capgras-Syndrom)。這種病非常罕見的病徵表現是妄想症,患者會覺得親近的人被冒牌貨取代了。
這種疾病的患者,很可能無法連結熟悉的面孔和感覺。雖然凱卜葛拉斯症候群的腦部活動的研究報告時有所聞,但是對於這種疾病的確切發病原因及腦部病理發展過程,還沒有深入的研究。
小女孩的妄想症也有思覺失調症(以往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特有的症狀,如幻聽、覺得思考被外在力量引導等。此外,這名患者也有憂鬱現象。
重新引導腦部神經傳導物質
醫生開給小女孩利培酮(Risperidon,理思必妥),這種抗精神病藥物會影響腦部的新陳代謝,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感受器,而多巴胺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息息相關。案例報告中,醫療團隊並沒有提到該名患者是否以及接受何種形式的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一個月後,她的病狀改善幅度很小,雖然幻聽的情形稍微減輕了,但是她仍舊非常害怕,也仍妄想父母會對她不利,她仍然非常悲傷、退縮、憂鬱。精神科醫生除了抗精神病藥物外,還另外加了抗憂鬱藥物,調節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循環。四個月後,父母被冒牌貨取代的妄想症狀消失了,她憂鬱的情形也大幅改善。
這兩種主要藥物極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抗憂鬱藥物可能會造成活動力過度旺盛,病患會有自殺傾向;抗精神病藥物則容易使患者發胖,有時還會有無法控制的手臂、腿部、頭部和軀幹動作。
這名小女孩服藥的情形良好,雖然有副作用的風險,但是由於她的妄想症、恐懼及憂鬱情形改善很多,醫療團隊仍然繼續開重藥給她服用。
22 變色的眼睛
病程不知不覺進展:十八歲女性患者雙手顫抖、口齒不清、行動遲緩。神經科醫生發現病患腦部有所變化,但是病患外觀上的變化才是真正讓醫生找到病因的關鍵。
當身體變化緩慢時,一般人很難察覺這種改變。這位年輕的女性患者到倫敦大學醫院神經科就診時,也有同樣的問題。十八歲的年輕患者提到她的手忽冷忽熱,有時發白、有時發紅。此外,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動作已經很久了,有時候她的手臂會任意揮動,有時候會雙手顫抖、口齒不清、行動遲緩。
她的身體變化是階段性的,有時她會雙手顫抖無法控制,有時又很平靜;前一天還能專心工作,後一天又突然無法釐清思緒。根據神經內科醫生安妮特‧史拉克(Annette Schrag)的報告,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三年,患者才就醫。24
看一眼就可以診斷?
醫療團隊檢查時,發現病患手腳顫抖,有所謂的顫抖症。此外,病患的肌肉也成痙攣狀態,行動緩慢,無法順利吞嚥。
其實只要看一眼患者的眼睛,專家就能診斷出疾病:她兩隻眼睛的淺藍色眼珠周圍有一圈棕色環狀物。並不是每個醫生都認識這種症狀,醫療術語稱之為角膜色素環(Kayser-Fleischer-Kornealring)。這是一種罕見疾病威爾森氏症(Morbus Wilson)的症狀,這種疾病的患者無法正常代謝銅,過量的銅會儲存在肝臟、神經細胞及其他器官裡。
為了確定診斷無誤,醫療團隊安排驗血,果真在患者的血液裡發現某種酵素值特別高,也就是轉氨酶(Transaminasen)過高。這就表示,肝臟細胞已遭到破壞,代謝銅的運輸蛋白太低,大量的銅和運輸蛋白結合,以至於血液驗不出運輸蛋白。醫療團隊也在患者頭部的核磁共振影像中發現異狀──參與運動過程的基底核變小了,腦幹的神經細胞也發生了變化。
綜合以上結果,醫療團隊確定患者罹患了威爾森氏症,這種遺傳性疾病是負責由膽道代謝銅的基因產生突變,所以飲食中含的銅無法被代謝,會滯留體內。全世界大概每三萬人,就會有一人經由基因檢測確診罹患此症。
禁食核果、葡萄乾和內臟
這種疾病的症狀差異很大,端看病灶是出在肝臟還是中樞神經系統上。有些患者童年時期就有黃疸、肝臟腫大、疲倦等症狀,有些患者則是成人時期才有行動遲緩、憂鬱、顫抖症的問題。這種病可能會造成急性肝臟衰竭,有生命危險,也有可能造成慢性肝硬化,甚至有些患者根本不會有症狀。
如果發病了不做治療,病人可能活不過幾年,因為光是限制銅的攝取量,還不足以解決銅代謝不良的問題。儘管如此,德國神經科協會仍建議患者應該限制核果、可可、葡萄乾、內臟及有殼海鮮類的攝取。
不過目前也有有效藥物可以用於治療,如青黴胺(Penicillamin)或曲恩汀(Trientin)都能螯合過量的銅,經腎臟排出。然而,這種螯合治療,初期可能使症狀更嚴重,血液細胞數量可能下降到危險的程度。醫生有時也會使用鋅,以減低腸道中銅的吸收。
這名病患確診時,醫療團隊決定使用螯合療法。這個治療方法的效果不錯,年輕患者的神經症狀已經漸漸減少,角膜色素環也消失了。
37 肚子裡的釀酒廠
慕尼黑啤酒節大桶啤酒把遊客灌得酩酊大醉的情形,也發生在一個美國人身上。不同的是,他堅持什麼事也沒做,一滴酒也沒沾,就醉醺醺了。他的醫生不相信他的鬼話──這可犯了大錯!
有一個六十一歲的病人到賈思丁‧麥克卡瑟(Justin McCarthy)的診所求診,他表示五年來身體一直有狀況。二○○四年他因為腳傷開刀,當時有服用抗生素,之後就開始有一連串詭異的症狀出現──只要喝兩杯啤酒就會酩酊大醉。
兩杯啤酒?慕尼黑啤酒節的兩杯是整整兩公升,但是病患堅持他有時候一滴酒也沒喝,卻還是醉醺醺的。病患的太太是護士,她開始記錄先生喝醉的時刻。為了佐證她的主觀印象,他還買了酒測機,也就是美國警察臨檢時用的儀器。
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超過千分之三
酒測儀經常測到病患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為千分之三點三到四之間,而病患和他太太都無法解釋這麼高的酒測值。偶爾她先生會吃點含酒精的東西,例如包酒的巧克力,但是這也無法解釋他的酒精濃度會高出禁止駕駛的界限。從病患太太的紀錄看來,如果病患之前少吃一餐、做運動,或前晚喝了酒,酒醉的情況就會出現,測試酒精濃度也可以證實。39
患者醉生夢死的症狀一年比一年糟。二○○九年十一月,患者被送到醫院急診,那天他並沒有喝酒,但是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卻高達千分之三點七。醫生將他留院觀察二十四小時,把他當成酒精中毒的病患治療,完全不相信他說沒喝酒的事實,反而認為他跟其他酒鬼一樣,是偷偷喝酒的。
腸道搜尋
隔年一月,消化科醫生麥克卡瑟徹底檢查病患的腸胃,發現除了他的酒精問題,病患的血壓和血脂都過高。病患並不記得自己有腸胃問題,但是醫生認為他的酒精問題應該和腸胃有關,除非他真的偷偷酗酒。
測試不同醣類的消化功能並沒有發現異常,麥克卡瑟醫生還做了腸道內視鏡,利用鏡頭仔細檢查病患的腸道。最後,他果然找到了日後解謎的關鍵──病患的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這種細菌會造成胃潰瘍。更刺激的是,醫生竟然在病患的糞便檢體裡發現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糞便裡的啤酒酵母
這種酵母,正如拉丁字源所示,是用來烘焙、發酵啤酒用的。難道這酵母是酒精問題的罪魁禍首?
二○一○年四月,病患住院觀察二十四小時。住院期間,醫生檢查他是否有帶酒,並且不讓他接見訪客。他整天吃葡萄糖或含糖豐富的食物,因為糖需要酵母才能產生酒精。實驗進行期間,醫生每兩個小時測量一次病患的血液酒精濃度,每四小時量一次血糖濃度。德州官方也派員實施酒測。下午時,血液酒精濃度上升到每一百CC一百二十毫克,呼氣酒精濃度為千分之一點二。
病患的體內釀酒廠
真相終於大白!醫療團隊的診斷為:自動釀酒綜合症(Auto-Brewery Syndrome),或稱腸道發酵綜合症(Gut Fermentation Syndrome)。這個病名聽起來像個低級笑話,實際上真的可以在醫學文獻裡找到一些病例報導。這種病人的體內有過多酵母,將食物發酵成乙醇。日本醫學界在七○年代就曾報告過類似案例,病例一為十三歲的小女孩,另一個則是三歲小女孩,兩人都有腸道畸形的問題。
醫生先使用抗真菌藥劑氟康唑(Fluconazol)治療這名德州的病患,接著使用制霉菌素治療。為了使病患的腸道菌群恢復正常,醫生還開了益生菌。治療期間他必須避免攝取糖分,也不能喝酒。
酒測濃度零
醫生的療法果然有效控制了體內酒精成分──連續十週,病人的酒測濃度皆為零。接下來的糞便檢查也沒有發現酵母,醫生便針對胃部的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這種不尋常的疾病並不能被酒鬼拿來當藉口。這名德州病患受苦六年後,終於可以證明他沒有酗酒。這個病例也讓醫護人員上了一課,也就是即使覺得病人的診斷顯而易見,仍然必須傾聽病人的說詞。
10 媽媽,妳是誰?
爸爸和媽媽突然成了另一個人:他們是騙子,還想毒死自己的小孩。這是一名十一歲小女生的想法,她把父母的生活變得動盪不安。這個個案報導告訴你,創傷可能會造成什麼形式的幻想,也告訴你如何幫助這種病患。
患者是一名十一歲的小女孩,自從父母有一回短期出遠門卻沒有帶她一起去,她的內心世界就瓦解了。父母從羅馬回來後,雖然她的外表跟以前一樣沒變,但是卻成了另一個人。對小女孩來說,他們是騙子,而且還想毒死她。
十一歲的小女孩非常篤定:她的父母想殺死她。她所信賴的人、家庭和安全感,全都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