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X英美X日本X台灣
課綱改革 X 程式教育 X 適性學習 X 實驗教育
繼《翻轉教育》《翻轉教育2.0》後,另一橫跨國內外教育現場力作
統一課程、進度、教科書,用考試分發淘汰「不良品」的教育生產線,已然落伍;
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未來10年,70%的工作會消失。
面對變動的明日,
今日的教育體系,需要大膽想像,打破重建,
給每個孩子學得會,學得好,用不同方式學習的機會。
芬蘭每十年一次的課綱改革,如何著力於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7種關鍵能力?這給107課綱即將上路的台灣,帶來哪些啟示?
為什麼程式教育被形容為「新一代的讀寫能力」?美國如何讓兒童愛上寫程式、英國如何讓老師不怕教程式?程式教育能培養孩子哪7種能力?
從中輟生到進入哈佛的教育學者,為何主張打破「平均的迷思」?主張「適性而教」的老師與學校,他們是怎麼想?如何做?
107課綱不斷提到的核心素養、學習歷程檔案、校定必修選修,究竟是什麼?將會如何撼動目前高中現場?
2014年底,台灣實驗教育三法通過,隔年就有19所新設立的公辦公營學校。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實驗教育學校與自學團體,背後代表了什麼意義?
當OECD會員國,自2008年起的6年間早已進行了超過450次的教育改革,
當執全球創意牛耳的史丹佛大學,已準備打破系所高牆,擘劃以能力為中心的學習基地,
當教育大國,都在朝跨界多元、呵護異才的道路上邁進……
我們不禁急切探問:
如何鬆開僵固的學習步調與教學模式,讓適性揚才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本書特色:
勾勒近年先進國家重大教育趨勢,記錄台灣教育現場變化軌跡,
從「課綱改革」到「實驗教育」,一次掌握未來五年的教育關鍵字。
明日教育,應該是讓老師能夠適性而教,孩子得以適性而學,
讓我們陪著孩子,預見明日課程,遇見明日學校。
@了解重要學習趨勢浪潮:掌握世界所需人才的關鍵能力,了解為何OECD國家近6年共推動了450次以上的教改,以及芬蘭課綱、程式教育著眼培養孩子哪7種應對未來的能力。
@深入探訪國外教育現場:從芬蘭、美國、英國、日本等教育改革,眺望世界最新教育發展,了解先進國家如何重新思考基礎教育。
@聚焦國內教育現場變化:解析107課綱精神所欲培養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將如何改變高中教學現場;了解「台灣教育史上最大開放」的實驗教育三法,帶動了哪些改革與變化。
@匯聚重要教育領袖觀點:哈佛教育學者陶德•羅斯(Todd Rose);前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課綱主席哈梅琳(Irmeli Halinen);英國推動程式資訊教育非營利組織CAS創始成員湯姆•柯里克(Tom Crick);美國最大公辦民營學校KIPP創辦人麥克•芬柏格(Mike Feinberg);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方新舟、台灣華德福教育推手張純淑、偏鄉小校轉型先行者陳清圳、原民課程改革者伍麗華……
作者簡介:
《親子天下》編輯群
於2008年創刊,為家有0~15歲小孩的家長、中小學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與教養的重要趨勢和實戰建議。創刊來連續得到國內外大獎如金鼎獎、亞洲出版大獎(APA)、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等肯定。記者團隊致力於放眼國外趨勢,聚焦本土學校現場,持續掌握教育與學習的關鍵議題。本書主要作者群包括賓靜蓀、陳雅慧、張瀞文、張益勤、程遠茜、施逸筠、林韋萱等;攝影包括楊煥世、黃建賓、鄒保祥、劉潔萱等。
特別感謝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方新舟、花蓮縣玉里國中校長林國源、新北市龍埔國小主任施信源同意,
本書亦收錄參訪美國教育機構觀察與建言專文「讓年輕人當校長,加速推動教育創新」。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陳良基教授(教育部政務次長,2013~2016兼任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
方新舟董事長(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名人推薦:陳良基教授(教育部政務次長,2013~2016兼任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
方新舟董事長(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章節試閱
美國史丹佛大學院願景二○二五
**校友將消失,大學是終身的學習基地
面對未來,大學如何培養能因應複雜變局的人才?
美國史丹佛大學,向來以自由與創新校風聞名。
他們邀集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一起腦力激盪,試圖勾勒出未來的學習樣貌,
「史丹佛二○二五」的四個藍圖,將徹底顛覆你我對現有 大學的想像……
文|陳雅慧
或許你心裡也曾試著想像,家裡的小學生或更小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學校和學習的樣貌,是否會和自己的經歷有點不一樣?
未來的變化,其實不只「不一樣」,改變之大,可能超越我們的想像。
在台灣,一○七課綱即將上路,高中學習將有顯著的變化,現在國中八年級以下的學生都將適用新課綱;最近正沸沸揚揚討論的一一○學年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各種版本,就是為了因應新課綱,展開大學選才的變革。
清大校長賀陳弘有深刻的感受:「產業下游改變了、家長心態改變了、中小學改變了……但是穿越大學窄門的格式沒變。於是到了這裡,大家統統就範,大學成了無法貫穿改變上下游的瓶頸。」
在美國,培育人才的搖籃一流的大學,都在積極思考學習的各種可能性和應該採取哪些行動。若你家裡的孩子是小學三年級以下,那麼他們將有機會遇見你無法想像的未來大學。
美國的史丹佛大學,向來以自由和創新校風著名,今年創校一二五年,去年十月以「破格思考學習」(Think big of learning)論壇展開一二五周年慶。論壇開幕邀請史丹佛教務長、人文學院院長、教學中心副主任和教育研究所所長對談,各路的學習專家,認知發展科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的精彩演講……吸引超過五百位舊金山灣區的中小學的教師和校長,聚焦激盪學習和教學的未來。
*「史丹佛二○二五」大膽的四個想像
美國史丹佛大學校內的「d. school」(Hasso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更是全世界最具前瞻性的創意中心,全世界頂尖企業和大學都來取經,希望找到創新的方法。「d. school」在二○一四年提出了「史丹佛二○二五」的想像藍圖,打破了所有人對於大學和學習的想像,提出了讓人驚豔的大學前景。
「史丹佛二○二五」的大計畫,是由史丹佛的學生、老師和行政人員一起花了一整年時間激盪出來的藍圖。大學的樣貌、學科分界、學習制度、都是在一百年前所設計出來的,面對科技帶來的影響,大學一定要重新改造。
史丹佛大學從四個面向,提出了對未來大學的四個想像,更重新思考「未來學習」的樣貌:
一、從線性到開放環型的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打破傳統,高中畢業直接讀四年的大學學制,讓大學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是一生中隨時需要,就可以回來充電的六年學習基地。
想像搭乘時光機到二一○○年,那時的史丹佛大學已經是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夥伴,「史丹佛大學校友會」這個名詞已走入歷史。
過去,大學生涯就是人生十八到二十二歲階段,必須經歷的旅程,處於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花費所有的心力,學習未來專業上需要的所有知識。任何想要跳脫這固定軌道,走別條路的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
但是,根據統計,目前的大學畢業生只有四分之一進入了和大學所學相關的領域就業。未來史丹佛將重新設計學習的模式,讓大學的學習是人生當中任何六年。學生可以根據生涯發展的需求,或許先進入大學學習,然後申請空檔年(Gap Year)計畫,去實習或是體驗其他事情,然後再選擇重回校園。
也就是說,校園裡的大學生,將會混雜著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彼此共同學習,也會深化和擴展校園的視野。史丹佛本身也會因為隨時有著「在學生」正在不同的企業、機構任職,學校將可以連結更多的資源和平台。
因此,學生可以不斷學習、體驗、運用、修正、再學習,每一段重回校園的旅程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可以隨時結束或是開始。
未來大學:隨時學、隨時停
舊的大學樣貌 開放環形大學
18~22歲4年制的學習 人生中的6年
正式的學習侷限在教室內 知識從教室和實作中習得
畢業後的學習機會劇減 有經驗的成人重回校園充電,並和社區重新連結
18歲的學生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以進入大學 任何年齡的學生都有機會學習
校友只會在特定的活動回到學校 學生也可能是專業人士,讓校園更豐富
二、有彈性的教育歷程(Paced Education)。打破線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路徑,讓你的學習走得慢、但是能成長快。
複雜的年代來臨,二一○○年史丹佛大學已經沒有區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的制度,學校的節奏也不再是以十周為一學期的單位。
史丹佛從一八九一年創校以來,在大學部把學生分為四群分別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生」,所以學生大一結束就必須進入大二,大二結束也不管是否學會,或是早就超前進度,就是進入大三。這樣固定制式的流程就像是工廠的流程。
但是未來史丹佛大學設計的學習彈性,可以讓每一個人根據自己學習的速度和生涯的彈性,把大學的階段分為三個階段:校準階段(calibrate)六~十八個月、提升階段(elevate)、十二~十八個月、活化階段(activate)十二~十八個月。
校準階段:學生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摸索,找出自己學得最好的領域在哪裡。這個階段,有大量的短期專業入門課程,可能一天或是一週的密集課程,讓學生可以大量的接觸各種專業、學習各種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階段,有的學生很快在半年內就可以定位自己下一步要深入的領域,有的則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探索,同時建立自信,幫自己準備好往一下階段前進。
同時教授也可以接觸不同領域和背景的學生,幫助自己在教學上有不同的看法,挖掘真的有潛力的明日之星。
提升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必須專注在一項專業的領域深入的學習,必須對於追求知識有高度的熱情。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自己選擇生涯導師的輔助,同時也要和教授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完成這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準博士生的研究能力。
活化階段:完成提升階段的學習後,學生已經學會如何在特定專業領域建立起深度專業知識的方法。同時也必須能夠運用學校所學,在真實世界運用。必須透過實習、計畫合作和創業計畫印證知識和真實世界的連結。
進入活化階段,則必須嘗試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大學裡,學生可以安全的冒險和嘗試。
未來大學:從「年級」到「階段」
舊的大學樣貌 開放環形大學
學生區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生 6年3階段的學習:校準、提升和活化階段
講堂是知識傳遞的殿堂 學習基地讓各種有實務經驗的學生可以交流
一學期有10周 學院規畫各式各樣的彈性課程
三、翻轉軸心(Axis Flip)。過去學校以一棟棟的大樓分割學術專業,但未來的學習基地將根據需求,重新組合專業和技術,打造彈性的學習基地。未來的學習,不是攸關你知道甚麼,而是你如何運用所學。
過去要取得大學文憑的基礎,就是在某個領域有專業的知識,但是是否具備專業的能力則不是優先考量。史丹佛將翻轉學習的軸心,培養能力是大學最重要的使命。
過去,大學的角色是知識和資源的中心,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專業知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更新的速度飛快。傳統分割專業的規則必須被打破。
史丹佛將會改變學習的重心,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非專業知識,讓學生具備基礎能力去分析和運用專業知識,如同具備拼圖的能力可以拼組圖像和解密。
史丹佛大學將會打破科系的界線,建立數個能力中心,將不同專業領域的教授聚集,開發和整理出各種課程。這些中心以能力區分,會是科學分析、量化推論、社會批判、道德推論、美學解讀、創意、有效溝通中心,每一個中心會有一位院長,就是一個學習基地。學生在這裡,是學會分析和運用知識的方法。
未來大學:從「學知識」到「練能力」
舊的大學樣貌 開放環形大學
大學的學習以科目規畫 大學生的學習以學會能力做為目標
不同的學院組成一所大學 校園以不同的能力導向學習中心組成
畢業生以履歷和成績單應徵工作 成績單被能力表取代
四、有意義感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未來的學生不是說我大學念什麼系,主修和副修為何?而是思考我的所學,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未來史丹佛的畢業生不會告訴你,他是念什麼系?而是會跟你說他對這世界有什麼使命?史丹佛大學生都將會是改變世界的人。未來,當人家問史丹佛學生:「你主修什麼?」史丹佛學生不會說:「我主修生物」、「我主修資訊科技」而是會回答:「我在學生物學,我希望以後可以減少世界饑荒的問題。」「我在學習資訊科技和政治學,希望以後可以改善公民參與政治的機制。」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思考「為什麼?」還有「我的行動是什麼?」為什麼要修這些課?為什麼要念這門主修?為什麼要選這個工作?
為了讓學生可以發展學習的意義感,史丹佛將會在世界各地成立「影響力實驗室」,讓學校和學生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面對的挑戰。
未來大學:永遠追尋為什麼和行動
舊的大學樣貌 開放環形大學
學生很清楚的選擇自己的主修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和計畫中追尋意義
校友多半在相關的領域就業 校友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校引領發掘自己工作的意義
進入職場才逐漸發掘工作和社會的關連 學校設立的影響力實驗室,延伸學習的舞台
曾經有人問史丹佛的前校長:「史丹佛未來會是一個教學中心,還是研究中心?」這位校長回答:「史丹佛應該是個學習中心。」
一所不斷學習的大學,才會是帶動一整個世代的引擎。
美國史丹佛大學院願景二○二五
**校友將消失,大學是終身的學習基地
面對未來,大學如何培養能因應複雜變局的人才?
美國史丹佛大學,向來以自由與創新校風聞名。
他們邀集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一起腦力激盪,試圖勾勒出未來的學習樣貌,
「史丹佛二○二五」的四個藍圖,將徹底顛覆你我對現有 大學的想像……
文|陳雅慧
或許你心裡也曾試著想像,家裡的小學生或更小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學校和學習的樣貌,是否會和自己的經歷有點不一樣?
未來的變化,其實不只「不一樣」,改變之大,可能超越我們的想像。
在台灣,一○...
作者序
【企劃緣起】歸零思考,打造明日教育 文│何琦瑜(親子天下執行長)
二○一三年,在十二年國教聚焦於「升學考試方法」的改革,引發各界爭議的當下,《親子天下》集結了連續五年的報導觀察,出版《翻轉教育》一書。希望導引讀者,把眼光放遠,視野拉大,從總體環境的變化,看見未來的需要。從而發現,教育體系需要典範轉移,社會大眾關注討論的主題,應該從「考什麼」「如何考」,轉移到「怎麼教」和「如何學」。
值得欣慰的是,三年來,教育現場掀起一波由下而上的寧靜革命,許多積極熱情的老師,打開教室,勇敢嘗試教學的創新與改變;也有更多家長同意並願意實踐:教育的目的,不是訓練孩子更善於考試,而是幫助孩子更熱愛學習。透過有效的學習,與學習工具的掌握,幫助每一個孩子,得以自我實現。
二○一六年,南韓棋王與人工智慧Alphago的對戰,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預告了下個世代的來臨:機器人不只能夠記憶,還能分析,推理,深度思考和自我進化。人類創造出自己的敵人,憂心忡忡的預言:十年內,五○%的白領工作會被取代,七○%的工作會消失。
回頭看眼前,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代殘留下來的教育體系,二十年前擬定的課程課綱和教學內涵,要怎麼幫助現在的孩子,面對變化多端的,二十年後的未來?
這是《親子天下》這三年更為急切的關注和探問。也是全世界都在找尋的答案。OECD國家,六年經歷了四五〇次的教改,希望透過不同的嘗試和創新,找到裝備學生未來能力的途徑。多次拿下世界評比教育競爭力第一的芬蘭,每十年進行一次課綱改革,最近一次課綱改革,更打破傳統科別的框架,讓跨科別的教導,聚焦於七種跨界能力的養成。
「我們永遠都不滿意目前現有的狀況,永遠會一直討論: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前任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主席如是說。
已經執世界頂尖大學牛耳的美國史丹佛大學,在創校一二五周年,提出將自己打破重建的「願景二○二五」:十年後,大學不是「高中畢業生進來念四年」的直線性學習終點,而是一生中隨時需要,都可以「登入」的學習中心。沒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系主修的框架。而是建立以使命和行動為導向,打破科系,跨專業的「能力中心」。
「未來,當人家問史丹佛的學生:你主修什麼?史丹佛學生不會說:我主修政治系或資訊科技系,而是說:我正在學習政治和資訊科技,我希望以後可以改善公民參與政治的機制。」願景書中描述。(見一八一頁)
《明日教育》一書中,集結了《親子天下》近三年國內外的實地採訪,從芬蘭、美國、日本到英國,我們發現:未來的變局,單純仰賴個別家庭的投資,或是期待個別教師的熱血,都不足以因應;我們需要的是,整個教育系統,打掉重建,歸零思考。
統一課程,統一教科書,統一考試和進度,用分數分發學校的「形式公平」,必須被揚棄。用「平均值」來衡量教育成效,淘汰「不良品」的標準化教育生產線,已然落伍。
少子化的現實,讓「每個孩子都學得會,學得好,懂得如何終身學習,」不是理想,而是國家生存和永續的必須。這也是為什麼,先進國家都在努力找方法,運用網路新科技,實現個人化學習,或試圖改變缺乏彈性的教育體制,允許不同背景、能力、興趣、特質的孩子,有多元化的學校選擇權。
《明日教育》一書中,我們看到美國特許學校的蓬勃發展,民間企業積極投資於不同教育系統的創新與改變;連跟我們有類似升學包袱和壓力的鄰居日本,指標性的東京大學,也開始發動「火箭計畫」,接納過去體系教育所不容的「異才」,企圖提供寬容多元的課程和學習環境。
近三年來,台灣教育現場也有指標性的進步: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允許公立學校有更多彈性和空間導入實驗教育,也讓在家自學和日益蓬勃的自學團體,有正式的法源,讓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正式立法肯定,並接納自學、另類、多元實驗教育的國度。《親子天下》亦步亦趨的報導採訪這段歷程的變化,同時援引國內外的失敗經驗,提醒體系在轉型開放的過程中,仍應該要注意的把關。
今日的教育系統,要如何改變,才能因應不可預期的明日世界?沒有人有「標準答案」。《親子天下》採訪團隊和《明日教育》一書,企圖探索的,也不是解答,而是世界各國嘗試改變的歷程與發現。我們並非鼓吹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也不認為台灣可以貿然移植任何一國的做法;我們所努力的,僅僅只是回歸做為媒體的角色:打開一扇窗,供應多元的訊息與素材,為所有關心教育的讀者和決策領導者,提供討論,激盪,嘗試改變的知識後援。
面對明日的教育,改革不易,挑戰艱鉅,需要同村協力,互為夥伴,參與、投入、貢獻所學,永遠帶著希望前進!
【企劃緣起】歸零思考,打造明日教育 文│何琦瑜(親子天下執行長)
二○一三年,在十二年國教聚焦於「升學考試方法」的改革,引發各界爭議的當下,《親子天下》集結了連續五年的報導觀察,出版《翻轉教育》一書。希望導引讀者,把眼光放遠,視野拉大,從總體環境的變化,看見未來的需要。從而發現,教育體系需要典範轉移,社會大眾關注討論的主題,應該從「考什麼」「如何考」,轉移到「怎麼教」和「如何學」。
值得欣慰的是,三年來,教育現場掀起一波由下而上的寧靜革命,許多積極熱情的老師,打開教室,勇敢嘗試教學的創新與改變...
目錄
企劃緣起 歸零思考,打造明日教育
PartI 預見•明日課程
迎向未來的課綱改革
趨勢解讀 讓孩子具備「贏在未來的能力」
芬蘭密碼1 國家代表隊師資,撐起教育
芬蘭密碼2 客製化檔案,不用數字判定孩子
芬蘭密碼3 每十年的課程改革,儲備未來能力
台灣現場1 一○七課綱,翻轉教育的最後一哩路
台灣現場2 麗山高中科學專題,加入人文思考
未來新讀寫能力 程式設計
趨勢解讀1 讓下一代成為科技主人
趨勢解讀2 程式設計,開啟孩子未來
他山之石1 美國篇 他們讓全球孩子迷上程式設計
他山之石2 英國篇 扮演最佳後盾,幫老師克服教程式的恐懼
台灣現場1 程式設計入課綱,是台灣教育的轉機或危機?
台灣現場2 阿宅老師出擊,來一場資訊小革命
PartII 遇見•明日學校
適性學習,看見孩子潛能
趨勢解讀 五大行動,發展孩子天賦
大師專訪 哈佛教育學院陶德•羅斯:根本沒有符合平均值的學生
越洋直擊1 美國蒙特梭利學校:大人的工作,是「觀察」加「解碼」
越洋直擊2 美國瑟谷學校:沒有老師、沒有課程表的學校
越洋直擊3 美國中文雙語學校:想學好語言,先學文化
越洋直擊4 日本東京大學火箭計畫:丟開「不乖」標籤,看見異才
窺探未來 美國史丹佛大學願景二○二五:校友將消失,大學是終身的學習基地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教育創新,從容納1%異才開始
實驗教育,孕育多元土壤
台灣現場1 實驗教育,提供不一樣的選擇
相對論1 自學推手陳怡光:未來每個人都能辦教育
相對論2 法律教授廖元豪:應小心避免公校弱化
台灣現場2 實驗三法通過,教育史上最大開放
眺望未來 讓年輕人當校長,加速推動實驗教育
24歲當校長的KIPP創辦人麥克•芬柏格:讓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學
人物故事1 偏鄉小校的實驗教育先行者 陳清圳
把有熱情的老師聚起來,創造15%的量變
人物故事2 體制內公校的實踐者 伍麗華
編自己的課本,首創完整原住民教材
人物故事3 台灣華德福教育的拓荒者 張純淑
培育學生,也培育老師
企劃緣起 歸零思考,打造明日教育
PartI 預見•明日課程
迎向未來的課綱改革
趨勢解讀 讓孩子具備「贏在未來的能力」
芬蘭密碼1 國家代表隊師資,撐起教育
芬蘭密碼2 客製化檔案,不用數字判定孩子
芬蘭密碼3 每十年的課程改革,儲備未來能力
台灣現場1 一○七課綱,翻轉教育的最後一哩路
台灣現場2 麗山高中科學專題,加入人文思考
未來新讀寫能力 程式設計
趨勢解讀1 讓下一代成為科技主人
趨勢解讀2 程式設計,開啟孩子未來
他山之石1 美國篇 他們讓全球孩子迷上程式設計
他山之石2 英國篇 扮演最佳後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