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28次旅行路線、宣教內容及其所建立的35所教會,一部完整、精實的馬偕在台巡醫田野調查記錄。
◎8條跟隨馬偕巡醫的自行車旅行路線,一邊享受郊遊休憩的小確幸,一邊體驗重回歷史現場的感動。
◎囊括28次旅行路線、宣教內容及其所建立的35所教會,一部完整、精實的馬偕在台巡醫田野調查記錄。
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馬偕博士,於19世紀後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
由1873 年10 月21直到1900 年5 月26 日,馬偕到訪當時貧瘠落後的蘭陽平原行醫次數共達28 次之多,在宜蘭的停留總天數超過300 天,達十個月以上。
除了在自宅展開免費醫療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虐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俗稱臭腳粘),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更於1880年在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
馬偕常常和助手旅行佈道,深入平埔族、熟蕃、南勢蕃、生蕃居住的村落,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曾在日記上記載他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終其一生,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
本書根據《馬偕日記》、《北臺灣宣教報告》等教會史料,整理馬偕在宜蘭的28次旅行路線、宣教內容及所建立的35所教會,進行田野調查,尋訪舊社位置,並規劃緬懷馬偕的宜蘭小旅行。提供讀者重回歷史現場時的知識依據,與馬偕心靈交會時的連結線索,增添閱讀與禱告的養分,進而激發再生的力量。
作者簡介:
吳永華
著有自然生態文集:《群鳥飛躍在蘭陽》、《守著蘭陽守著鳥》、《蘭陽海岸之歌》、《守望家園》、《小彎嘴的天空》、《宜蘭地區水鳥資源調查研究》、《蘭陽溪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冬山河探鳥手冊》。臺灣自然史:《被遺忘的日籍臺灣動物學者》、《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臺灣人理農林學研究先驅》、《臺灣植物探險》、《臺灣動物探險》、《臺灣森林探險》、《臺灣特有植物發現史》、《臺灣特有動物發現史》、《發現福爾摩莎》、《臺灣鳥類學史年表》、《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東臺灣自然誌:《蘭陽三郡動物誌》、《花蓮港廳動物誌》、《臺東廳動物誌》、《宜蘭動物學史年表》、《宜蘭植物學史年表》、《宜蘭地質學史年表》、《宜蘭鳥類發現史》、《宜蘭蝴蝶發現史》、《異鄉又見故園花:田代安定宜蘭調查史料與研究》、《桃色之夢: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古道史:《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體育登山史:《臺灣登山小史》、《宜蘭體育運動史年表》。文化資產史:《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藝文發展史:《蘭陽三郡藝文展演史》。生態旅遊指南:《蘭陽地區自然旅遊指南》、《龜山島生態情報》。入侵生態學:《蘭陽平原外來歸化植物之入侵研究》、《寧靜戰役:外來植物的入侵》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宜蘭的宣教旅行
在臺灣北部和西部漢人之間有了傳播福音的根基並建立不少間的教堂之後,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噶瑪蘭平原已開化的原住民身上。
翻閱我的日記,它紀錄著我們到各地所做的許多巡行,有很多關於舉行禮拜、教堂設立,以及舉行聖禮典的簡單記載,也有關於有趣的事件及令人鼓舞的經驗。每個地方的名字都喚起我愉快的回憶,當我在寫這些名字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看到的是一幅幅的圖像。
〜馬偕 《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1896)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馬偕(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1872年3月9日從淡水上岸,在臺灣北部宣教一年九個多月之後,於1873年10月21日首度翻越草嶺古道來到蘭陽平原,開始嘗試向噶瑪蘭平埔族人宣教,直到1900年5月26日最後一次從打馬煙社離開宜蘭為止。
馬偕究竟來過宜蘭幾次?過去的許多說法一直沒有定數。本書根據馬偕日記及其他教會史料加以統計,共有28次之多。在宜蘭的停留總天數超過300天,達十個月以上。
在受洗人數方面,本書統計馬偕日記當中所記載的噶瑪蘭教區達2665人,郭和烈牧師在《偕叡理牧師傳》(1971)的統計數字為2804人。馬偕在1892年3月9日來到淡水剛好屆滿20週年的日記中寫道:「這些年來,神讓我為3082個靈魂施洗,榮耀歸給至高的上帝」,由此看來噶瑪蘭地區的教徒人數佔了北部教區的九成以上,顯見研究馬偕在宜蘭的宣教史至為重要。
馬偕有兩次長時間離開臺灣回到加拿大述職。第一次為1880年1月至1881年12月,約兩年;第二次為1893年8月至1895年11月,約兩年四個月。因此,馬偕在宜蘭的傳教可以他兩次的離臺作為切割點,劃分為三個時期:(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二)教會設立期(1882-1893)。(三)教勢衰微期(1895-1901)。
以下為馬偕在宜蘭28次宣教的時間與行程。
(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
第1次 1873年10月21-24日
21日 頂雙溪—頭城。
22日 頭城—打馬煙—許多村落—蘇澳。
23日 在村落間四處旅行。
24日 回到頂雙溪。
第2次 1875年4月27-30日
27日 石碇—頭城—入夜坐船至三結仔街。
28日 三結仔街。
29日 三結仔街—奇立簡—蘇澳—奇立簡—搭河船回頭城。
30日 頭城—大里簡—頂雙溪。
第3次 1876年6月3日
03日 雞籠—搭船到蘇澳—返回雞籠。
第4次 1876年11月2-8日
02日 頂雙溪—頭城。
03日 頭城—晚上搭船去三結仔街。
04日 三結仔街。
05日 三結仔街—辛仔罕—武暖。
06日 三結仔街—奇立簡—蘇澳—奇立簡—羅東。
07日 羅東—去幾個番社—晚上搭船去頭城。
08日 頭城—草嶺—頂雙溪。
第5次 1878年4月18-22日
18日 晚上由雞籠搭船出航。
19日 晚上在龜山島。
20日 龜山島。
21日 坐漁船去頭城。
22日 頭城—頂雙溪。
第6次 1878年10月18-22日
18日 頂雙溪—頭城。
19日 沿海岸走到蘇澳。
20日 蘇澳—南方澳。
21日 南方澳—三結仔街—頭城。
22日 頭城—頂雙溪。
(二)教會設立期(1882-1893)
第7次 1882年12月17-25日
17日 頂雙溪—頭城。
18日 番社頭。
19日 番社頭。
20日 番社頭。
21日 到許多村落與三結仔街。
22日 蘇澳—南方澳。
23日 蘇澳—番社頭。
24日 番社頭。
25日 頂雙溪。
第8次 1883年2月至3月間
先後設立番社頭、婆羅辛仔宛、淇武蘭、武暖、打馬煙等5所教會。(因馬偕日記遺失,行程細節不明)
第9次 1883年8月至9月上旬之間
先後設立掃笏、南方澳、打那美、埤頭、奇立板、董門頭、奇立丹、奇武荖、大竹圍等9所教會。(因馬偕日記遺失,行程細節不明)
第10次 1884年2月17-25日
17日 下雙溪—打馬煙。
18日 番社頭。
19日 奇立板—波羅辛仔宛。
20日 波羅辛仔宛—蘇澳—南方澳—掃笏。
21日 打那美—埤頭—董門頭。
22日 武暖。
23日 淇武蘭—奇立丹—大竹圍—打馬煙。
24日 打馬煙。
25日 打馬煙—新社。
第11次 1884年7月2-9日
02日 雞籠—坐船至打馬煙。
03日 打馬煙。
04日 番社頭—奇立板—波羅辛仔宛。
05日 南方澳—北方澳。
06日 蘇澳—奇武荖—珍珠里簡—埤頭—打那美—掃笏。
07日 董門頭—三結仔街—辛仔罕—武暖—淇武蘭—奇立丹。
08日 大竹圍—打馬煙。
09日 打馬煙—坐船至雞籠。
第12次 1885年5月31日-6月4日
31日 雙溪—打馬煙。
01日 打馬煙—大竹圍—奇立丹—淇武蘭—武暖—辛仔罕—三結仔街—董門頭。
02日 董門頭—掃笏—打那美—埤頭—珍珠里簡—奇武荖—蘇澳—南方澳。
03日 南方澳—奇立簡—波羅辛仔宛—奇立板—番社頭—打馬煙。
04日 打馬煙—頂雙溪。
第13次 1886年3月14-19日
14日 頂雙溪—打馬煙。
15日 打馬煙—番社頭—奇立板。
16日 奇立板—加禮宛—波羅辛仔宛—流流仔—南方澳。
17日 奇武荖—珍珠里簡—埤頭—打那美—掃笏。
18日 掃笏—董門頭—辛仔罕—武暖—淇武蘭—奇立丹—大竹圍—打馬煙。
19日 打馬煙—頂雙溪。
第14次 1886年10月5-8日
05日 新社—打馬煙。
06日 打馬煙—番社頭—打馬煙—埤頭—掃笏。
07日 掃笏—羅東—掃笏—三結仔街—打馬煙。
08日 打馬煙—三貂。
第15次 1887年3月3-14日
03日 新社—打馬煙。
04日 打馬煙—武暖—三結仔街—董門頭。
05日 董門頭—打那美—波羅辛仔宛—掃笏。
06日 掃笏—加禮宛—南方澳。
07日 南方澳—蘇澳—奇武荖。
08日 奇武荖—冬瓜山—羅東—阿里史—銃櫃城—叭哩沙—月眉—阿里史。
09日 阿里史—珍珠里簡。
10日 珍珠里簡—埤頭—流流仔。
11日 流流仔—奇立板—番社頭。
12日 番社頭—辛仔罕—淇武蘭—大竹圍。
13日 大竹圍—奇立丹—打馬煙。
14日 打馬煙—頂雙溪。
第16次 1887年4月21-29日
21日 頂雙溪—打馬煙。
22-28日 在打馬煙停留7天。
29日 打馬煙—頂雙溪。
第17次 1887年6月24-30日
24日 頂雙溪—打馬煙。
25日 打馬煙—大竹圍—奇立丹—礁溪—辛仔罕—三結仔街—董門頭。
26日 董門頭—三結仔街。
27日 三結仔街—羅東。
28日 羅東—掃笏。
29日 掃笏—奇立板—番社頭—打馬煙。
30日 打馬煙—頭城—大里簡—頂雙溪。
第18次 1888年1月8-17日
08日 新社—大里簡—北關—打馬煙—龜山島。
09日 龜山島—打馬煙—番社頭—三結仔街。
10日 三結仔街—大洲—大湖—阿里史—叭哩沙—阿里史。
11日 阿里史—羅東—打那美—埤頭—珍珠里簡—蘇澳—南方澳。
12日 南方澳—蘇澳—奇武荖—流流仔—加禮宛—波羅辛仔宛。
13日 波羅辛仔宛—掃笏—奇立板—掃笏。
14日 掃笏—三結仔街—辛仔罕。
15日 辛仔罕—武暖—淇武蘭—礁溪—奇立丹—大竹圍。
16日 大竹圍—頭城—北關—大里簡。
17日 大里簡—新社—頂雙溪。
第19次 1889年12月12-23日
12日 新社—大里簡—北關—頭城—打馬煙。
13日 打馬煙—番社頭—武暖—辛仔罕—三結仔街。
14日 三結仔街—蚊仔煙埔—紅柴林—銃櫃城—阿里史。
15日 阿里史—破布烏。
16日 破布烏—銃櫃城—阿里史—冬瓜山。
17日 冬瓜山—珍珠里簡—奇武荖—蘇澳—南方澳。
18日 南方澳—流流仔—加禮宛—婆羅辛仔宛。
19日 埤頭—打那美—掃笏。
20日 掃笏—奇立丹—董門頭。
21日 董門頭—淇武蘭—奇立丹—大竹圍。
22日 大竹圍—頭城—大里簡。
23日 大里簡—新社。
第20次 1890年9月1日-10月2日
1日 新社—大里簡—打馬煙。
2日 打馬煙—番社頭—流流仔。
3日 流流仔—搭船至南方澳—傍晚搭船前往花蓮。
4-11日 在花蓮。
12日 搭船回到南方澳。
13日 南方澳。
14日 南方澳—搭船至加禮宛。
15日 加禮宛—流流仔。
16日 流流仔—波羅辛仔宛。
17日 波羅辛仔宛—搭船至奇武荖。
18日 奇武荖—搭船去珍珠里簡。
19日 珍珠里簡—搭船至冬瓜山。
20日 冬瓜山—搭船至埤頭—打那美。
21日 打那美—搭船去埤頭。
22日 埤頭—搭船去掃笏。
23日 掃笏—搭船去奇立板。
24日 奇立板—搭船去董門頭。
25日 董門頭—三結仔街—武暖。
26日 武暖—辛仔罕。
27日 辛仔罕—三結仔街。
28日 三結仔街—阿里史—破布烏。
29日 破布烏—頂破布烏—天送埤—頂破布烏—銃櫃城—紅柴林。
30日 紅柴林—三結仔街—奇立丹。
01日 奇立丹—大竹圍—頭城。
02日 頭城—大里簡—頂雙溪。
第21次 1891年5月13日-6月3日
13日 新社—大里簡。
14日 大里簡—頭城—打馬煙。
15日 打馬煙—番社頭—奇立板。
16日 奇立板—奇立簡—蘇澳—南方澳。
17日 南方澳—傍晚搭船至花蓮。
18-23日 在花蓮。
24日 花蓮搭船回南方澳。
25日 南方澳—北方澳—流流仔。
26日 流流仔—加禮宛—波羅辛仔宛。
27日 波羅辛仔宛—奇武荖—珍珠里簡—冬瓜山—珍珠里簡。
28日 珍珠里簡—埤頭—打那美—掃笏。
29日 掃笏—董門頭。
30日 董門頭—三結仔街—紅柴林。
31日 紅柴林—八王城—銃櫃城—下破布烏—頂破布烏。
01日 頂破布烏—天送埤—阿里史—辛仔罕。
02日 辛仔罕—武暖—淇武蘭—奇立丹—大竹圍—打馬煙。
03日 打馬煙—頂雙溪。
第22次 1892年2月20日-3月2日
20日 新社—打馬煙。
21日 打馬煙—番社頭—奇立板—加禮宛。
22日 加禮宛—婆羅辛仔宛—流流仔—蘇澳。
23日 蘇澳—南方澳。
24日 南方澳—奇武荖—冬瓜山—珍珠里簡。
25日 珍珠里簡—埤頭—打那美—掃笏。
26日 掃笏—董門頭。
27日 紅柴林。
28日 紅柴林—銃櫃城—下破布烏—頂破布烏—天送埤。
29日 天送埤—辛仔罕。
01日 辛仔罕—武暖—奇立丹—大竹圍—頭城。
02日 頭城—頂雙溪。
第23次 1892年5月5-27日
05日 新社—打馬煙。
06日 打馬煙—番社頭—奇立板—流流社。
07日 流流社—奇立簡—蘇澳—南方澳。
08日 南方澳。
09日 南方澳。
10日 南方澳。
11日 南方澳。
12日 南方澳—傍晚搭船前往花蓮。
13-19日 在花蓮。
20日 花蓮—搭船回南方澳。
21日 南方澳。
22日 南方澳—珍珠里簡。
23日 珍珠里簡—頂破布烏。
24日 頂破布烏—天送埤—紅柴林。
25日 紅柴林—三結仔接—辛仔罕。
26日 辛仔罕—武暖—奇立丹—大竹圍—打馬煙。
27日 打馬煙—頂雙溪。
第24次 1892年12月17-27日
17日 新社—頭城。
18日 頭城—打馬煙。
19日 打馬煙—番社頭—奇立板—加禮宛—波羅辛仔宛—流流仔。
20日 流流仔—奇立簡—奇武荖—蘇澳—南方澳。
21日 南方澳—冬瓜山—打那美—埤頭—珍珠里簡。
22日 珍珠里簡—紅柴林—頂破布烏。
23日 頂破布烏—天送埤—頂破布烏—下破布烏—隘頂城。
24日 頂破布烏—掃笏—董門頭。
25日 董門頭—三結仔街—辛仔罕。
26日 辛仔罕—武暖—奇立丹—大竹圍—頭城。
27日 頭城—北關—頂雙溪。
第25次 1893年7月24-31日
24日 新社—北關—頭城。
25日 頭城—大竹圍—奇立丹—武暖—辛仔罕—三結仔街—董門頭。
26日 董門頭—三結仔街—紅柴林—八王城—下破布烏—天送埤—頂破布烏。
27日 頂破布烏—掃笏—打那美—埤頭—珍珠里簡—冬瓜山—奇武荖。
28日 奇武荖—南方澳—流流仔。
29日 流流仔—波羅辛仔宛—加禮宛—番社頭—奇立板—打馬煙。
30日 打馬煙。
31日 打馬煙—頭城—頂雙溪。
(三)教勢衰微期(1895-1901)
第26次 1895年12月7-13日
07日 新社—頭城—打馬煙。
08日 打馬煙—大竹圍—奇立丹—武暖—辛仔罕—三結仔街—董門頭。
09日 董門頭—擺厘—三結仔街—掃笏—打那美—埤頭—珍珠里簡。
10日 珍珠里簡—冬瓜山—奇武荖—蘇澳—流流仔。
11日 流流仔—加禮宛—波羅辛仔宛—奇立板—番社頭—打馬煙。
12日 打馬煙。
13日 打馬煙—頭城—新社。
第27次 1898年5月30日-6月5日
30日 雞籠—搭蒸汽船至蘇澳—南方澳。
31日 南方澳—蘇澳—奇立簡—流流仔—加禮宛。
01日 加禮宛—掃笏—董門頭—三結仔街。
02日 三結仔街—羅東—打那美—埤頭—珍珠里簡—奇武荖—蘇澳—南方澳。
03日 南方澳。
04日 南方澳。
05日 南方澳—搭船回雞籠。
第28次 1900年5月19-26日
19日 雞籠—搭愛國丸抵達蘇澳—南方澳。
20日 蘇澳—奇武荖—流流仔—加禮宛。
21日 加禮宛—珍珠里簡—埤頭—打那美—掃笏—紅柴林。
22日 紅柴林—頂破布烏—下破布烏—銃櫃城—擺厘—三結仔街—董門頭。
23日 董門頭—辛仔罕—武暖—廍後。
24日 廍後—番社頭—打馬煙。
25日 打馬煙—大竹圍—奇立丹。
26日 打馬煙—新社。
除了馬偕本人之外,還有其他牧師也曾來到噶瑪蘭教區巡視,例如黎約翰(J. Jamieson)牧師於1888年3月及1889年2月、吳威廉牧師(W. Gauld)於1894年6月。
二、同行夥伴
(一)西方友人
馬偕日記提到一同來到宜蘭的西方友人,有1875年4月的英國領事阿赫伯(J. Allen Hebert)、1878年10月從臺南北上的甘為霖牧師(W. Campbell)、1887年3月的柯爾曼牧師(C.A. Colman)、1888年1月的德國博物學家瓦伯格(O. Warburg)、1891年5月的淡水海關禮德醫生(A. Rennie)等人。
馬偕最為難忘的是1888年1月與德國博物學家瓦伯格的宜蘭之行,他如此描述道:
在噶瑪蘭平原巡行是充滿樂趣的,只是,每次的情況都差不多。不過,當有時候有西方的旅客或科學家伴行時,情況就會有所變化。1888年從德國的漢堡來的瓦伯格博士,與我們一起巡行。他對宣教工作持有很開放的胸襟,在看到有三百多個人聚在一起禮拜的情形感到很有意思。我們在往更內陸一些新近才被開墾的山谷地去時,有三十多位身上有刺青的生番,從山上下來,並讓我們拍照。在一個原住民村落,有足足五百個我們的信徒在那裡舉行盛大的聚會。
當我們要互相辭別時,瓦伯格博士說:「我在這裡看到了十六間教堂,以及人們在教堂禮禮拜的情形,也看到了本地人的傳教師在講臺上傳講基督教的真理。這些都是我前所未曾見過的。如果在漢堡的人看到了我在這裡所見到的,他們必然就會為海外宣教來奉獻。如果那些對宗教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能像我一樣和一位宣教師一起巡行,而且看到了像我在這個平原所看到的,他們對於十字架的傳道者必然會持以不同的態度」。
〜馬偕 《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1896)
(二)學生
馬偕每趟宣教必然都有學生同行,在日記中提到同行的學生有1875年4月的嚴清華、陳騰、連和、蔡生及其他傳道,1882年12月的葉順、連和、劉在、劉琛、高振及洪安,1884年7月的嚴清華及女學堂所有人,1888年1月的葉順及嚴清華,1889年12月的嚴清華及柯玖,1891年5月的嚴清華、柯玖、葉順及一些學生,1898年5月的嚴清華、柯玖、夏介辣夫婦等人。馬偕說明了讓學生一起同行的用意:
每次出門巡行我都會帶著數名學生或傳教師,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對於宣教的各方面工作有實際的認識,將來才能有效地服事及應付各種危機事件。每個人在旅途上都有其分派的職責。
〜馬偕 《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1896)
三、行走路線
(一)出入宜蘭的路線
馬偕前來宜蘭的路線絕大部分是從雞籠、暖暖、三貂嶺古道、頂雙溪、新社、草嶺古道,然後下山抵達大里簡、北關,進入頭城,至打馬煙社過夜。在28次當中除了一次是經石碇入頭城、五次坐船之外,其餘22次都是走草嶺古道入蘭。回程則除了三次搭船回到雞籠之外,其餘25次都是走草嶺古道北返。換言之,馬偕為了來宜蘭宣教,總共走了47次草嶺古道。
(二)在宜蘭宣教的路線
馬偕入蘭之後絕大多數都是以打馬煙社做為據點,然後往平原各地去傳教,尤其是在1883年開始設立教會之後方向更加明確。主要路線有:
(1)從打馬煙社逐一訪視礁溪、宜蘭方向的各個教會,如大竹圍、奇立丹、淇武蘭、武暖、辛仔罕,然後進入三結仔街,再到董門頭。然後渡過今日的蘭陽溪抵達掃笏,再以掃笏為據點,一條往南到羅東、埤頭、珍珠里簡、打那美、奇武荖,然後翻越南關嶺入蘇澳,搭船至南方澳。另一條則往東至奇立簡、流流仔、波羅辛仔宛、加禮宛,然後沿著海岸往南直行越過南關嶺入蘇澳。
(2)從打馬煙社循頭城川(舊宜蘭河)往南至番社頭、奇立板,然後渡溪至今日冬山河畔的波羅辛仔宛,入流流仔、加禮宛,再繼續溯冬山河而上至埤頭、珍珠里簡、奇武荖,或直接沿海岸線南下蘇澳。
(3)馬偕在夜間沒有宣教行程時也會利用舊頭城川的河船作為交通工具。馬偕幾度在晚上從頭城搭船,至三結仔街時正好是清晨天亮,可以展開一天的宣教行程。同樣地,他也曾在入夜後從三結仔街搭船回到打馬煙社。
(4)隨著平埔族人離鄉前往叭哩沙一帶拓墾之後,馬偕於1887年首次進入宣教,主要行經兩條路線:①從三結仔街往南經過員山的蚊仔煙埔,橫渡今日蘭陽溪,進入八王城、紅柴林,再往南到銃櫃城、阿里史或往西南至頂破布烏、天送埤。②由羅東往西進入阿里史、銃櫃城、紅柴林、八王城、頂破布烏、天送埤。
以上內容節錄自《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吳永華◎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087.pdf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宜蘭的宣教旅行
在臺灣北部和西部漢人之間有了傳播福音的根基並建立不少間的教堂之後,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噶瑪蘭平原已開化的原住民身上。
翻閱我的日記,它紀錄著我們到各地所做的許多巡行,有很多關於舉行禮拜、教堂設立,以及舉行聖禮典的簡單記載,也有關於有趣的事件及令人鼓舞的經驗。每個地方的名字都喚起我愉快的回憶,當我在寫這些名字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看到的是一幅幅的圖像。
〜馬偕 《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1896)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馬偕(偕叡理,George Lesli...
目錄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宜蘭的宣教旅行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
(二)教會設立期(1882-1893)
(三)教勢衰微期(1895-1901)
二、同行夥伴
(一)西方友人
(二)學生
三、行走路線
(一)出入宜蘭的路線
(二)在宜蘭宣教的路線
第二章 上帝降臨在祂的聖殿——馬偕在宜蘭所建立的教會
一、頭城地區
(一)大里簡教會
(二)北關教會
(三)龜山教會
(四)頭城教會
(五)打馬煙教會
二、礁溪地區
(六)大竹圍教會
(七)奇立丹教會
(八)礁溪教會
(九)淇武蘭教會
(十)武暖教會
(十一)辛仔罕教會
三、壯圍地區
(十二)番社頭教會
(十三)奇立板教會
四、宜蘭地區
(十四)董門頭教會
(十五)三結仔街教會
(十六)擺厘教會
五、羅東地區
(十七)羅東教會
六、五結地區
(十八)掃笏教會
(十九)加禮宛教會
(二十)流流仔教會
(二十一)婆羅辛仔宛教會
七、冬山地區
(二十二)埤頭教會
(二十三)打那美教會
(二十四)珍珠里簡教會
(二十五)奇武荖教會
(二十六)冬瓜山教會
八、蘇澳地區
(二十七)蘇澳教會
(二十八)南方澳教會
九、三星地區
(二十九)阿里史教會
(三十)銃櫃城教會
(三十一)紅柴林教會
(三十二)八王城教會
(三十三)破布烏教會
(三十四)頂破布烏教會
(三十五)天送埤教會
十、其他存疑教會
第三章 我們當如此來紀念他——緬懷馬偕的宜蘭小旅行
一、規劃路線
二、從教會出發
三、一路吟詩謳咾主
(一)上帝創造天與地 聖詩第62A首
(二)真主上帝造天地 聖詩第63首
(三)天下萬邦,萬國,萬民 聖詩第34首
(四)耶穌愛我我知明 聖詩第397首
(五)我認救主無驚見誚 聖詩第254A首
(六)永遠與主居起 聖詩第355首
參考書目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宜蘭的宣教旅行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一)醫療宣教期(1872-1879)
(二)教會設立期(1882-1893)
(三)教勢衰微期(1895-1901)
二、同行夥伴
(一)西方友人
(二)學生
三、行走路線
(一)出入宜蘭的路線
(二)在宜蘭宣教的路線
第二章 上帝降臨在祂的聖殿——馬偕在宜蘭所建立的教會
一、頭城地區
(一)大里簡教會
(二)北關教會
(三)龜山教會
(四)頭城教會
(五)打馬煙教會
二、礁溪地區
(六)大竹圍教會
(七)奇立丹教會
(八)礁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