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長壽成為禮物而非詛咒,扭轉下流老人的窘境? 不管你18歲、45歲、70歲,皆能有感體會、受用無窮! 全球五十大企業思想家─林達.葛瑞騰最新力作
上市迅速攻占英、美、日亞馬遜排行榜
日本首月狂賣11萬冊
百年壽命與延長工時即將成為現實,
我們對生命階段的認知,必須打破、重來。
當人人活到100歲時:
•現在70歲的你:害怕健康不佳,增加子女負擔;擔心年金不足,東省西省無法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現在45歲的你:就業市場波動大,怕被取代;怕65歲退休錢不夠花;孩子成年卻無法經濟獨立。
•現在18歲的你:錢永遠存不夠,可能一輩子無法退休;國家與企業政策、福利,你總看得卻吃不到。
百歲人生面臨的困境:
財務上,如果活到100歲,為了賺更多的退休年金,我們不能在65歲退休。
身心上,超過60年的工作生涯,我們能否維持身心平衡?
情感上,長時間的工作,我們的生活重心,如家庭和朋友,該怎麼維繫?
教育上,60年前學得知識與技術,可以支撐到60年後嗎?
政策方面,企業與政府面如何因應人力資源結構變化,以及年金問題?
全體人民的心聲,林達‧葛瑞騰聽到了!
對長壽的恐懼,不只你,全球人類都在關心。作者依據長壽的發展趨勢,設計出能治標治本,解決長壽恐懼的生活模式――「多重階段式人生」,讓長壽不再是詛咒,而是人人共享的恩賜。
本書將教你:
.提高你的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如何充分利用你的無形資產,建立一個更有生產力的長壽生活?
.如何學習與轉型期共舞,嘗試新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
實行多重階段式人生的重點課題:
【情感→尋找重要伴侶】長壽人生必經各種轉型,伴侶互相支持、奉獻成為支持下去的動力,因此理想伴侶變得更有價值,任何糟糕與錯誤的選擇,都得付出高昂代價。
【健康→能否健康老去?】人類除了活更久,健康活著的時間也會增長,「疾病壓縮」讓人們老化時間延後,因此未來探討健康重點,將放在生前生活品質與降低罹病率的發生。
【身分→我是誰?】「千禧Y世代」普遍遭受批評,說他們缺乏責任感,但從長壽觀點來看,千禧Y世代是百歲人生的實驗組,他們只是缺乏制式的角色模範,因此得花多點時間探索自我,身分認同後才能打造未來可能的路。
【工作→探索、獨立生產、組合型工作】長壽人生將歷經更多的就業轉型,有可能以打工型態探索未來;或為了培養專業能力,投入創業生產;或是為了平衡身心健康,某些階段從事不同活動,打造人生組合。
【人際關係→累積無形資產】在未來,名聲、知識得藉由打造穩固的人際關係才能壯大,我們得與他人合作,結合各方洞見,讓「知識庫存」以極具生產力的方式被利用。
【財富→累積有形資產】財富創造各種生活可能性,因此強化自我的「能力」與「主動性」,以及學習正確的財務觀念與操作實務,是長壽重要任務。
百歲人生的新觀點:
.壽命更長必須更健康。
.探索者、獨立生產者、組合式工作者的出現。
.質疑直接從教育跳到全職工作的規範。
.成為一個工作創造者而不是求職者。
.使用核心技能在各種工作中創造不同投資組合的職業。
.就業市場上,專業知識、洞察力和以高度協作的工作方式更有價值。
.技能、知識、探索、名聲、健康、友誼、人際網絡更重要。
.中端工作者的勞動市場,未來幾十年將被機器取代。
.自己的身分認同比以前更重要。
.高品質的夥伴關係必須更重視性別角色的轉變。
.每十年要調整人生與財務規畫,改變自己的角色身分。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管理實務教授,開有選修課「工作未來」(Future of Work),主持「人力資源策略」(Human Resource Strategy)高階管理課程。她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課程,其中組織轉型的課程被評為全球最佳課程規劃。 此外,葛瑞騰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傑出學者,全球五十大企業思想家(Business Thinkers 50)之一,二○一五年獲頒倫敦商學院最佳教師。二○○九年獲選英國《泰晤士報》全球二十位頂尖商業思想家,《人力資源》雜誌選為人資界最有影響力第二名。 她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 www.hotspotsmovement.com)的創辦人,致力為企業帶來創新與活力,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八十多家公司和政府。 著有《未來工作在哪裡?》(The Shift)。 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 倫敦商學院經濟教授,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 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擔任各政府與中央銀行總體經濟顧問,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UK’s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非執行董事。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範大學翻譯所畢業。譯有《少了巴菲特,波克夏行不行?》、《抉擇》(合譯)、《海盜共和國》、《告密者》等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入圍2016年《金融時報&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年度最佳商業書籍獎最後決選! 誠品10月外文選書 英國亞馬遜暢銷書 Amazon Bestsellers Rank: #7,390 Paid in Kindle Store #1 in Kindle Store > Books > Business & Finance > Industries & Professions > Insurance #1 in Books > Business, Finance & Law > Personal Finance > Pensions #1 in Kindle Store > Books > Business & Finance > Biographies & Primers 美國亞馬遜Kindle暢銷書 Amazon Best Sellers Rank: #29,606 Paid in Kindle Store #1 in Kindle Store > Kindle eBooks > Business & Money > Industries > Insurance > Life 日本亞馬遜暢銷書 Amazon 売れ筋ランキング: 本 - 48位 1位 ─ 本 > 投資・金融・会社経営 > 会社経営 1位 ─ 本 > ビジネス・経済 > 実践経営・リーダーシップ > 経営管理 > 総務・人事・労務管理 > 労働 > 総合 1位 ─ 本 > ビジネス・経済 > 実践経営・リーダーシップ > 経営管理 > 総務・人事・労務管理 > 労働 > 労働問題 媒體影片 The 100-Year Life | London Business School—有趣版
VIDEO Lynda Gratton: The 100-Year Life—教授反芻版
VIDEO 名人推薦:
朱紀中╱《Smart智富》月刊社長 艾蜜莉╱投資理財書籍作家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施昇輝╱財經暢銷作家 洪旭亮╱教育噗浪客共同創辦人 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莊秀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蕭新煌╱總統府資政 盧裕民╱台灣保德信人壽總經理 (順序依姓名筆劃排列) 在長壽時代,智力體力衰退的年齡會愈來愈往後延,如何利用以往的經驗再創事業第二春,或是努力習得第二、第三專長,都是當代人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我們不該以為「人生還長, 無須庸人自擾」,而該思考「人生太長,必須未雨綢繆」的問題,因此每個人的財務和生涯規畫都該即早準備,否則我們勢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裡的下流老人。 ──施昇輝╱財經暢銷作家 人人活到一百歲不是個無法達成的目標,但人人的一百歲可能活得都不一樣,除了健康與生活的改變之外,我個人覺得心靈上的議題恐怕是更大的挑戰,《100 歲的人生戰略》是一本重新定位人生想像的書,重設人生的碼表並且思索人生未來,值得一讀。 ──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我們的人口組成正面臨重大轉變。大部分的討論,多從單一面向出發,但本書獨具匠心,同時整合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 主張具有挑戰性、令人興奮的嶄新世界正等著我們。人類將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健康,未來遠遠不同於我們目前所認識的世界。 ──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講座教授
得獎紀錄:入圍2016年《金融時報&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年度最佳商業書籍獎最後決選! 誠品10月外文選書 英國亞馬遜暢銷書 Amazon Bestsellers Rank: #7,390 Paid in Kindle Store #1 in Kindle Store > Books > Business & Finance > Industries & Professions > Insurance #1 in Books > Business, Finance & Law > Personal Finance > Pensions #1 in Kindle Store > Books > Business & Finance > Biographies & Primers 美國亞馬遜Kindle暢銷書 Amazon Best Sellers Rank: #29,606 Paid in Kindle Store #1 in Kindle ...
章節試閱
導讀 長壽影響不是特例,每個人都得面對 今日的我們,仍未準備好面對大轉型時代。在過往,我們認為全球化與科技改變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方式,而在今日與未來,不斷增加的壽命,也將改變每個人的命運。然而,若好好準備迎接新變化,將是天賜良機;不預做任何準備,則有如詛咒臨頭。 不論你是誰、在世界哪個角落、目前幾歲,現在就得開始思考迎接長壽必須做出的改變。你所屬的公司,你身處的社會,也是一樣。 今日人類的壽命長度,將超越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長過我們奉為典範、效法用來做人生抉擇的前輩。許多事即將產生變化,轉變正全面襲來。目前的社會慣例與國家制度,都尚未準備好迎接這樣的長壽時代。因此,各位得先做好準備。我們合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協助大家迎接嶄新未來。 長壽是上天賜給現代人的一份大禮。平均而言,我們的壽命將超越上一代父母,上上一代的祖父母。我們的孩子、再下一代的孫子,會活得更長久。人類的預期壽命正逐漸延長,所有人都受到影響,而且歲數不是微幅增加,更是大躍進。今日的西方孩童,有超過五成的機率活到一○五歲以上,反觀一世紀前出生的孩子,只有不到一%的機會如此長壽。長壽是被一點一滴交到人類手中的禮物。過去兩百年間,人類的預期壽命穩定成長,每十年就增加兩歲以上。也就是說,各位如果目前二十歲,將有五成機率活超過一百歲;如果目前四十歲,有五成機率活到九十五歲;如果目前六十歲,則會活超過九十歲。 以上可不是科幻小說。我們大概不會活到一百八十歲,本書也不建議各位開始吃奇怪的保健食品,不過顯然成千上萬的人可預期自己即將迎接長壽人生。人生該怎麼活,社會與企業又該如何因應長壽時代,對我們都是沈重的壓力。社會無疑將出現新準則、新角色模範,許多證據也顯示,民眾與社會已經開始因應相關變化。放眼未來,改變一定會持續發生,因此為長壽做好準備,將是所有人都得面對與討論的議題。 我們要如何利用這份上天給的大禮?我們兩位作者在課堂上、在各地進行討論時,訪問過各年齡層的人士。許多人先是被這份禮物嚇了一跳,不過經過討論後,也明白必須改變人生計畫,並且立刻行動。少部分人士,則早已默默為長壽生活預做準備,但沒注意有多少人也有相同考量。 人類壽命增長是相當重要的議題,但為什麼報章媒體很少討論這件事?很奇怪,不是嗎?畢竟這個議題不只影響少數特定群體,而是影響每一個人。此外,平均壽命延長並非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而是現在正在發生。再說,長壽這個議題如果能好好因應,將帶來極大好處。如此說來,為什麼人們很少討論這個主題? 答案或許如同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名言:「這個世界只有兩件事是確定的:一是死亡,二是繳稅。」死亡與繳稅都被視為人生的詛咒。多數人在討論長壽議題時,也抱持同樣的態度,想到高齡,就想到老態龍鍾、阿茲海默症、醫療成本增加,以及即將來臨的各種危機。 然而,本書將告訴大家,如果能事先做好規畫,長壽將是上天賜予的禮物,而非詛咒。長壽的人生,是一種充滿可能性的生活,一種時間贈禮。如何利用與安排一生的時間,將是長壽時代的重點。 人生的安排方式是本書要探討的關鍵主題。二十世紀時, 人們把人生看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接受教育的階段,再來是工作階段,最後退休。想像一下,如果壽命增加,退休年齡卻不變,將出現很大的問題:對多數人而言,壽命一旦延長,退休後就沒有太多錢可以養老,不得不延長工作年數,或是靠小錢節儉度日,也難怪長壽感覺像是詛咒──不管是工作沒完沒了,或是勒緊褲帶度日,聽起來都不是什麼好事。 溫蒂妮的詛咒 長壽的詛咒讓人想起一則法國寓言。古老的故事說,仙女溫蒂妮(Ondine)發現鼾聲大作的丈夫帕萊蒙(Palemon),原來剛偷情完才累得呼呼大睡。溫蒂妮盛怒下,下了一個詛咒:帕萊蒙只要醒著,就會長生;一旦睡著,就會死亡。從那時起, 帕萊蒙瘋狂讓自己忙碌,永不休息,害怕一閉上眼睛,死亡就會降臨。 三階段式人生碰上壽命延長,感覺就像溫蒂妮的詛咒。我們和帕萊蒙一樣被詛咒了,不得不永遠工作下去,不管多累, 也不能停下來,否則會餓死。十七世紀的政治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有一句名言,他說人生「艱難、殘忍又短暫」。只有一種事比那種人生糟:艱難、殘忍又活很久的人生。長壽帶來的詛咒,成了永無止境的工作、無聊、 耗弱的精神、錯失機會,最後結束在老年的貧困與悔恨交加中。 但是,本書不這麼想。的確,許多人的確延長了工作年數, 然而工作不必像溫蒂妮的詛咒,不需要是一場瘋狂的精疲力竭。貨真價實的機會就在眼前,我們不必活在三階段式人生的束縛中,可以活得更有彈性、更隨機應變─我們將活在被畫分為多重階段式的人生中,從事各行各業,中間可以休息,可以轉換。我們甚至認為,這是讓長壽成為上天的禮物,避開溫蒂妮詛咒的唯一辦法。然而,重新安排長壽人生的方式,不是隨口講講就能做到。身為個體的我們,必須做出重大改變。僱用我們的公司與機構,也得做出重大改變。還有,是的,政府與社會也要改變,一起因應長壽時代。 長壽讓我們不得不重新規畫生活:百歲壽命讓我們的人生多出太多小時。各位可以這樣想,一週是一六八小時,活七十年的話,是六十一萬一千小時。活一百年,就是八十七萬三千小時。各位要如何分配多出來的時間?你會做什麼?要如何安排人生每一個階段的活動?以往不論是把時間看成平日與週末、年假與節日,或者把人生畫分為三大階段的時間安排方式, 其實都是社會的約定俗成。人類愈來愈長壽以後,社會得打破從前的安排方式,重新看待人生規畫。人生如何度過各個階段, 將出現不同的可能性。 這次不一樣了 壽命增長將徹底改變人生的安排方式。這個已經累積多年的漸進式轉變過程,未來將帶來社會與經濟的大革命。如同科技與全球化逐年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因應百年壽命所做的改變,也將使生活面貌出現變化。接下來是本書所做的預測: 人們將工作到七十幾歲,甚至八十幾歲 我們在倫敦商學院上課時向MBA 學生提到百年壽命這議題,並請大家想一想自己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很快的,大家腦中最先想到的都是錢的問題,於是我們問:「如果你活到一百歲,每月存下大約一○%的收入,而且退休後想靠退休前收入的一半金額過活,幾歲能退休?」(本書第二章會提供解答,答案是你得工作到八十幾歲)。全班安靜下來。這份上帝的長壽禮物得讓每個人工作到七老八十的事實,沒得商量。 新型態工作與技能的出現 接下來數十年間,勞動市場將掀起波瀾,部分傳統工作會消失,取而代之將出現新型態的工作模式。一百年前,農業與家事服務提供大量工作,現代則出現大量公司行號的事務工作, 農人與僕人只占勞動力很小的百分比。放眼未來,不論是後台處理工作、銷售或行銷、行政與管理,當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取代或創造各類型的工作時,勞動市場將持續改變。人類壽命短、勞動市場相對穩定時,人在二十多歲時取得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大概足以用到退休,不需要學太多新東西。然而,在今日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如果要一直工作到七十幾歲或八十幾歲,想維持生產力的話,光是淺薄地溫故知新還不夠,我們得特別挪出時間,再次打好基礎,重新學習,取得不同技能。 光做好財務規畫還不夠 我們兩位,一位是經濟學家,一位是心理學家。雖然兩人來自不同領域,觀點並不互斥。事實上,要了解活到一百歲是什麼狀況,就得整合經濟學與心理學觀點。如果要活出開心、有意義的長壽生活,一定得做出理性抉擇,擬訂具有彈性的計畫。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得了解影響未來人生的角色定位與社會因素。人生要活得好,就得小心計畫,好好平衡財務與非財務因素,平衡經濟與心理,平衡理性與感性。 要活到一百歲,財務的確不能出問題,不過幸福長壽生活的關鍵不是錢,而是家庭、友誼、心理健康與快樂。 有關於長壽的討論,大多繞著財務與退休金打轉,然而如果要替百年壽命做好準備,不只是財務方面得打好基礎。缺乏技能、健康與人際關係,不可能擁有創造財富的持久職業生涯。同樣的,財務不健全,不可能有時間投資關鍵的非財務事務。在過往,要在短暫的人生中取得平衡,並不容易;相較之下, 長壽雖然讓人生規畫變得複雜,但也帶來更多的機會。 人生將分為多重階段 少部分人士已經開始實驗不同人生,不再死守把人生分為三階段的做法。不過,多數人依舊遵守三階段式的生活。本書將替人類的未來,設想各種可能的情境,從活到七十歲,延長到活八十歲,再延伸到活一百歲的角度,檢視三階段式的人生模型。當壽命超過百歲,依舊把人生分為三階段的話,唯一能支撐的方法,就是讓第二階段變得超長,持續工作下去。這樣的做法或許能取得財務平衡,但會犧牲其他重要事物。過長的工作生涯將變得異常難熬、累人,而且坦白講,太無趣了。 未來的生活將不會單純分為三階段,而是多重階段。各位可以想像,自己將擁有兩段或三段不同的職業生涯:在其中一段,我們盡可能努力賺最多的錢,每週工作最長的天數與時數; 在其他階段,則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工作即生活,努力貢獻社會。當長壽是一種恩賜,我們將不必被迫在工作與生活中二擇一。 過渡期成為常態 人類生活從三階段變成多重階段後,將出現更多過渡期。三階段式的人生,主要有兩個過渡期:從求學轉換到就業,再從就業轉換到退休生活。多重階段則帶來更多過渡期。本書特別指出,目前人們還不善於應付多個過渡期。因此,若想好好享受多重階段式的長壽生活,我們必須學會從容應付,保持彈性,學習新知識,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從不同角度看事情,接受潮流變化,還得放開舊人脈、打造新人脈。要獲得這些適應轉型期的技能,我們得打破舊觀點,真正向前看。 新的人生階段產生 二十世紀時,人類出現兩種新型人生階段,一種是「青少年階段」,一種是「退休階段」。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還會出現更多新的人生階段。目前冒出來的新階段是「十八歲至三十歲」這個階段。因為壽命與就學時間拉長,使得十八歲至三十歲這個族群,成為青春期過後的一個特殊族群。這個族群已經開始反映長壽時代的生活方式,探索不同人生道路,不再像上個世代活得那樣循規蹈矩,認為到了幾歲就一定要做到什麼事、達到什麼目標,他們轉為尋找其他新的生活方式與選項。新型人生階段是貨真價實的上帝恩典,讓我們有實驗的機會,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各位可以看看四周─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 大概已經有人正在實驗新式的人生階段。 第四章 無形資產 人類壽命達一百年時,很難靠著三階段式的生活方式,達到有形與無形資產的平衡,那麼,轉型為多重階段式人生成為必然的結果。我們無法明確說明多重階段式人生的樣貌,不過可以做一些大方向的預測。第一階段的求學時間大概會延長,人們將有更多時間取得、累積無形資產,而那些無形資產,將成為時間拉長的第二階段的緩衝。此外,人們會有機會取得更多專業知識,對抗新科技造成知識過時的威脅。本書預測,第二階段(工作)將被切割。為了不讓知識庫存降到零、為了維持健康與人生動力、為了防止與親朋好友斷了聯繫,多數人會把事業分成數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特色與目標。技術創新與產業部門移動(sectoral shift)將帶來就業市場的變動,人們投資技能與知識的次數必定會超越傑克, 在不同時間點,不斷更新。 因此,如果說多重階段式人生是平衡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方法,人們會需要新的資產類別。由於相關資產可以反映出成功改變與過渡的能力與動機,本書稱之為「轉型資產」。 各位將面臨什麼樣的人生轉換?有的轉換是外在情況帶來的壓力,例如自己的技能已經跟不上新科技,或是碰上公司倒閉。有的轉換則是我們主動發起,例如為了成為全職學生而離職,或是從探索期轉換到全力衝刺的事業期。有的改變不容易達成,令人不安,而且愈是困難的改變,愈難做準備,此時轉型資產可以在過程中助我們一臂之力,讓我們有能力面對人生過渡期的不確定性。 靠可能自我活出各階段的人生 傳統運作的人生,一個人是誰,由地位與角色決定。壽命增長時,後天則比先天重要,我們扮演的角色愈多,單一角色就愈無法決定我們的身分。身分是後天靠自己打造出來的,不是繼承、與生俱來的,在這個打造的過程中, 自我知識扮演著重要角色。 願意、主動傾聽別人的意見與想法,然後反省自己的人,更能了解自己。反思過程很重要。所有人都能依據新資訊,調整對自己、以及對所處世界的想法。主動打造轉型資產的人, 不僅接收新資訊,還改變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他們對自己的認識變得更深入、更豐富、更能應付多元挑戰與不確定性。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Robert Kegan)表示,人們有辦法退一步反省一件事並做出決定時,就會出現轉變。此時,人們不只改變行為,不只改變感受,還改變自己認識事物的方式─ 不只改變想法,還改變看世界的方法。 身分要靠自己打造時,我們的自我認知,與未來息息相關。我們會冒出心理學家海瑟.馬庫斯(Hazel Markus)與寶拉.紐瑞斯(Paula Nurius)所說的「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可能的自我」是我們未來的目標,我們想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做那個人會做的事。「可能的自我」代表著模範, 我們想成為某種人,或是害怕成為某種人。某些「可能的自我」象徵希望,有的則令我們聯想到無望、憂愁或悲慘等。「可能的自我」加上自我知識,影響著我們未來的所作所為,我們會致力或避開做某些事,塑造自己的行事方式,一路朝目標走。後文的章節替吉米與珍設想可能的人生情境時,將從「可能的自我」概念,探討他們如何讓長壽生活更美好。 我們在度過轉型與過渡期,替自己尋找前方道路時,自我知識很重要。有自我知識,就知道自己是誰,不會迷失方向。了解自己的人,有辦法替自己選擇道路,活出有意義、不屈不撓的人生,不會一碰上外在環境變化,或是碰上週期性的轉職與搬家,人生道路就一團混亂。自我知識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階段,更可能成功,碰上改變時,不會覺得改變是威脅而迷失自我。證據顯示,轉換身分會令人心慌意亂,有事情改變時, 我們會想知道哪些事沒變。人類學家夏洛特.林德(Charlotte Linde)聽過很多人生故事,她發現人們非常努力打造有連貫性的人生故事,這樣的故事同時具備「連續性」(continuity,關於我,哪些事沒變)與「意外」(causality,我發生什麼事,因為那件事發生什麼改變)。林德發現,人們在解釋自己的人生時,深入的自我認識扮演著關鍵角色。 多元網絡 我們開始與更寬廣、更多元的網絡互動時,觀點就會產生變化。由於我們的自我認同,受人際關係與友誼影響,因此開始轉換認同時,關係連結不免也跟著轉變。我們將尋找新角色模範,以及有志一同的夥伴。由於對方也處於相同的轉型期,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找出遊戲規則。因此,轉型不會發生在孤立狀態,一般也不會發生在同一群朋友中。我們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時,不可避免得放掉某些舊關係,此時放手是關鍵,因為和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最可能妨礙我們轉型的人,而不是協助。他們通常希望我們和以前一樣就好。我們認識的新同儕團體, 則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規範、態度與期待,也可能正歷經相同的質疑。我們比較身邊的新舊網絡時,可能出現轉換的「轉捩點」。 多元的新網絡,不太可能發生在前文提到的「團體」或「情感支持關係網絡」中,因為這兩種網絡都太小(也因此多元性不足)、同質性太強(成員支持其他人和自己做一樣的事,而不是支持改變)。更大型、更多元的友誼與夥伴網絡,才能提供多元性。在大型多元網絡中的某處,人們正以我們欽佩的方式做事,我們想變成那樣的人。 這種大型多元網絡是重要無形資產,會隨時間帶來價值。以找工作為例,一般認為找到工作,是利用了自己的知識庫存這個無形資產,因為自己「知道的事」而找到工作。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重要研究則發現,重要的不只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認識「誰」。然而,和我們想像不一樣的是,我們不是透過朋友(社會學者稱為「強連結」〔strong ties〕)聽說新機會,而是透過「弱連結」(weak ties),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原因是朋友圈中有太多「冗餘資訊」(redundant information)─大家知道的事都一樣。然而,網絡延伸至不熟的人時,就有機會接觸到新鮮資訊。珍在多重階段式人生中,將多次面臨產業轉型與產業變化。她如果想換跑道與職業,大型多元網絡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帶著開放的態度迎接新體驗 「自我知識」加「多元網絡」是轉型的基礎。不過,如果想讓轉型資產發揮作用,重點是拿出實際行動。我們得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還得質疑原本的習慣做法, 挑戰刻板印象,嘗試可以取得平衡的新生活方式,我們得好奇其他人如何工作與生活,還得接受新刺激帶來的不確定性。 日常生活主要由例行公事組成。許多人都有每日重複的固定活動,這些例行性事物很重要,規範我們的人生與身分認同, 也影響我們工作的方法。不可避免的,在轉型的過程中,日常慣例通常會被破壞,也因此我們會感到焦慮。焦慮感雖然不舒服,但能讓我們動起來,準備好迎接新的生活方式。自己為人生掌舵有風險,我們將面對各種沒有一定規則的可能性,有時多多少少得完全割捨過去,完成無法靠原本習慣引導的人生航程。 自我知識或周遭事物帶來的想法會影響日常慣例,我們開始思考可以走怎樣不同的道路。道格拉斯.霍爾(Douglas Hall)與菲利浦.莫維斯(Philip Mirvis)稱這種現象為帶來新學習循環的「日常慣例破壞」(routine-busting)。破壞日常慣例的嘗試,將使我們改變行為,開始做自己認為會成功的事。我們可能因此成為新人,準備好隨時探索與適應新身分。後面的章節會再探討新型人生階段,包括成為探索者(explorer)、獨立生產者(independent producer), 或是打造人生組合(portfolio)。這些新階段將能強化轉型能力,協助我們脫離原本的舊生活。
導讀 長壽影響不是特例,每個人都得面對 今日的我們,仍未準備好面對大轉型時代。在過往,我們認為全球化與科技改變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方式,而在今日與未來,不斷增加的壽命,也將改變每個人的命運。然而,若好好準備迎接新變化,將是天賜良機;不預做任何準備,則有如詛咒臨頭。 不論你是誰、在世界哪個角落、目前幾歲,現在就得開始思考迎接長壽必須做出的改變。你所屬的公司,你身處的社會,也是一樣。 今日人類的壽命長度,將超越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長過我們奉為典範、效法用來做人生抉擇的前輩。許多事即將產生變化,轉變正全面襲...
推薦序
【推薦序】快樂兩輩子 文/朱紀中 《Smart 智富》月刊社長 人只能活一輩子嗎?當然不是!記得二○○五年、我還在《商業周刊》參與編務工作時,曾推薦同事製作一個封面故事─〈活出兩輩子〉,當時我們提出的觀點是,未來人們工作時間可能會長達五十年, 六十五歲退休的傳統觀念會被打破,人們因為醫藥進步、壽命愈來愈長,對工作、人生的規畫也得跟著改變。 十二年後,看到《100 歲的人生戰略》的內容,書中揭示的數據讓我更震驚:嬰兒潮世代的人可能平均活到九十歲,他們的兒女可能活到接近百歲,他們的孫子女則肯定會是百歲以上的人瑞。一旦百歲成為平均壽命的標準,人生就一定能夠重來,很多你在二十歲、三十歲沒有做的事、不敢想的夢,等到四十、五十歲之後都可去做、去想,讓自己不只能「活出兩輩子」,而且是快樂的兩輩子。因為既然有這麼長的生命等著你去追尋,對人生的想像就不應該跟父母、或是祖父母一樣,繼續過著所謂「求學、工作、退休」的三階段式人生,而是應該依本書作者所言:「『年齡』不再決定『人生階段』,不再限制幾歲的人一定要做什麼事。」打破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不過,誠如作者分析,面對即將到來的長壽時代,人生要過的精彩,不只腦袋要解放、觀念要改、提早準備財務等有形資產,還得累積生產、活力、轉型等三種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指的是什麼?該怎麼準備?值得讀者仔細研究,否則長壽對你而言,即使不是一場災難,也很難變成一份禮物。 【推薦序】百歲的人生探索─長壽的美麗與哀愁 文/洪旭亮 教育噗浪客共同創辦人、南投縣草屯鎮僑光國小校長 看這本書之前,各位可以嘗試問自己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你高中即將畢業的孩子告訴你:「老爸(媽),我不想繼續唸書了,想先工作。」你的答案會是什麼?以各位的人生經驗,想必大部分的人會義正詞嚴地告訴孩子:「你必須先完成學業,然後就業賺錢、成家⋯⋯。」 本書將提供另一個思考面向,書中提出一個即將成真的假設,告訴各位人生可以不必那麼匆促,因為我們將有百年的歲月可用,這比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多出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左右,人類三階段式的生命模式(從求學到就業、就業到退休)也將隨之改變。多出來的時間,對我們到底是種恩賜或是詛咒,端看你如何經營自己的生命。當壽命高達百歲時,三階段式的生命模式就不再適用,我們會經歷很多過渡期,人生的探索期也將延長,因此在教育上,不必再糾結於孩子應該在何時完成學業,而是在就業之前孩子該如何運用多出來的時間探索人生、認識自我,讓選錯系所、找錯職業的遺憾不再。基於此,長壽帶來更多接受教育與學習的機會,無論是教學方法、升學制度都面臨極大的挑戰,端看教育界如何回應。台灣目前推行的十二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雖然教育部大聲疾呼但依然效果不彰,教育單位是否因應長壽時代的來臨,拉長探索期,強調體驗式學習及終生學習,會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 其次,由於壽命變長,三階段式的人生將變成多重階段式人生,其中因階段轉換過渡期變多,而多數人的技能不足以支撐過渡期,使得充電變得更加重要,這些都深深地影響未來教育型態。除外,書中也對百歲人生的財務規畫、就業模式及各種長壽情境組合提出一些建議,如果你對百歲人生有所憧憬,或是想給自己和孩子一個不同的人生視野, 這是一本不錯的參考書籍,值得一讀。 【推薦序】人人活到一百歲,然後呢? 文/陳亮恭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根據聯合國的計算器推估人類餘命,台灣到二十二世紀初時平均餘命可以逼近九十至九十五歲,也就離人人一百歲的目標不遠。但,這樣的推估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醫藥科技的進步使平均餘命快速延長,這樣的科技創新在近十年內可能會有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平均餘命的延長是否也帶動健康餘命的增加呢? 對於未來的預測,我個人持樂觀的態度,因為近年來,部分國家的國民失能已經有效的被壓縮,也就是說我們離健康老化的目標更近了。然而,人人活到一百歲,而且是健康的活到一百歲代表什麼意義呢? 本書做了很多的預測, 採取的是「生命歷程」(life course approach)的觀點來重新定位一百年的人生。其中,工作時間的延長恐怕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但是工作時間延長所造成年輕世代進入職場的障礙是另一門課題。持續工作已經被證明是高齡者晚年健康能得以維持的重要依據,所以,各種形式的高齡工作內容也將被廣泛開發。 然而,當人人都可健康的活一百歲時,老年人的定義是否依然重要?依照過去的趨勢分析,未來世界上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活人, 一種是死人。兒童的快速生長發育使得他們快速進入成年期,而高齡者持續延長的健康狀況也使成年期與中年期隨之延長,也就是說未來社會的成年期將代表一個很長的時段,也自然會分隔成不同的階段。 人人活到一百歲不是個無法達成的目標,但人人的一百歲可能活得都不一樣,除了健康與生活的改變之外,我個人覺得心靈上的議題恐怕是更大的挑戰,《100歲的人生戰略》是一本重新定位人生想像的書,重設人生的碼表並且思索人生未來,值得一讀。 【推薦序】百歲人生的挑戰與祝福 文/溫肇東 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高齡社會(aging society)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至少三十年前, 臺灣的雜誌、媒體就開始談這個議題。當時大部分的資訊來自比我們早熟的日本,後來我們確實也陸續看到日本進入熟齡社會的許多創舉。反觀台灣社會,直到近十年來,才真正感受到高齡照護對社會的衝擊、年金改革的急迫性、及如何善用銀髮族的智慧與活力等問題。 我個人於二十五年前在美國唸博班時,就上過高齡社會的課,並參與了一個學術研討會,也實地參觀一個老人公寓、照護機構和醫院都緊鄰在一起的社區。從公寓友善設施、健康老人們的聯誼社交活動,到需要照護時醫護機構緊鄰在旁,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後來自己父母及岳父母的年齡逐漸八九不離十,實際面對他們的人生結局篇章;加上我自己也屆齡從學校退休,並近身觀察幾位前輩的退休後生活,以為我對如何「優雅地老去」(aging gracefully)多少還有些心得,就答應幫忙寫推薦序。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我之前對高齡社會的認識還是比較線性的,只看到我或我之前的世代,對未來沒有什麼想像。作者從更宏觀的社會面,以及未來「人人都可以活到一百歲」時,探討人生週期的形貌(學習、工作、退休)會有什麼變化。過去大部分的論述都是以目前型態的外插法,作者用傑克、吉米、珍三位不同年代(分別為1945、1971、1998 年出生)的人物,凸顯因長壽而帶來在工作、所得、健康的變化, 這本書來得像是及時雨,提醒各界(企業、組織、教育、保險)都要用「新的思維及想像」去面對。 千禧後出生的一代,多半將會活到一百歲,比我們這個世代多出二十年,不可能這二十年都是放在退休階段,也不可能只是將它平均分配在「學習、工作、退休」簡單的三個階段。過去一個世紀在科技急速的進展之下,不只公共衛生、醫療藥物延長了我們的生命,也改變了我們的家庭、婚姻、父母子女關係;科學及知識的爆炸和快速折舊,所形塑的工作型態、組織創新,也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樣貌。若還用我們這一代的經驗去指導或擘畫我們並不熟悉的人生及社會,許多政策及策略, 是很難對症下藥。 二位作者都是倫敦商學院的教授,他們對人生及財務的安排上, 在所得替代率、個人年金、儲蓄率、社會安全年金等都有很深入的推演; 但他們都了解財務的安排雖很重要,卻不是充分條件,他們也對生命中的「無形資產」:友誼、健康、知識花了相當的篇幅來討論,如何兼顧一個有生產力、活力和創意的人生,而不只是生命的延長。 在人人都是百歲的世紀,我們需要歸零、更前瞻地考慮人們的生計、生活、生命。將來人們是為誰工作?什麼類型的工作?企業組織也將和目前慣行的樣態不同。他們也注意到「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的崛起,因此對應的終生學習,包括技能和知識的校準、提升和活化,也會產生新的學習機構和生態。國際頂尖大學「史丹佛2025計畫」(Stanford 2025)率先自我更新,免得被體制外革命、翻轉,是一個範例。 本書為大家開了一扇窗,讓個人和整個社會較能理解、因應、規畫一個健康、活力、有創意的「長壽人生」。 【推薦序】成為長壽專家的第一堂課 文/盧裕民 台灣保德信人壽總經理 在中譯本出版之前,我有幸已先拜讀英文版,書頁間不時跳出許多令人雀躍的創新觀念,用一句話表達我內心澎湃的感受,那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長壽專家的時代來臨了! 人壽保險業是以經驗生命表為基礎,身為從業人員,我早已深知「長壽」是即將到來的社會趨勢,甚至國內已有年金產品的給付年齡上調到110 歲為規畫目標。在此趨勢之下,作者提出了一個先進的觀念: 「打破三段式人生→就學、工作、退休」,代表現代人正面臨一個關鍵的轉捩點,長壽的人生將不會單純分為三階段,而是多重階段的不斷循環。 這個創新的觀念,改變了我們對「退休」的傳統想像,尤其當我讀到本書第二章〈財務規畫:延長的工作人生〉,不自覺地將自己代換為書中人物1971 年出生的「吉米」這角色,而另一位1998 年出生的「珍」,則與我兒子的年齡相彷。當面臨全新的生活型態,我和兒子都必須開始跟著作者思考:「大部分人想到自己要活很久時,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錢。」因此,如何利用長壽給的機會,掌握「能力」與「主動性」進行財務規畫,是開啟長壽新人生最為關鍵的思考。 台灣社會面對長壽,習慣用「存錢」的角度去檢視,第一個想到的問題通常是,「我該存多少錢?」然而,很快的我們會發現,「存多少錢」是個無效的問題;如何將累積的錢好好地規畫、足以支撐下半輩子漫長時光的花費,才是重點。因為當我們注定愈活愈久,一般人想像中為退休準備的金額,就會不斷增加,同時退休金的花用也必須更加謹慎。怕的是,當人們意識到原先替退休設定的存錢目標根本不夠時,可能已經接近退休年紀,能繼續累積收入的時間有限,身邊累積的「存款」又經不起風險過大的投資。一旦面臨退休,如何運用、提領退休準備金的課題,對於制訂長壽風險策略至為關鍵。 那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當我們習慣著眼於取得短期回報率的同時,也應該檢視自己是否能規律地累積資產,並將資產轉換成「源源不絕的終身退休收入」,這樣一來,不管活多久,都不用擔心存款用完,這才是因應人人活到一百歲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成為長壽專家第一堂課所應該學習的新觀念。 投資、理財、置產,都是開始建立退休資金的好方法,但若未能進一步有適當的安排,在退休旅程中還是有四大不同的挑戰讓資產暴露在風險中,分別是日常生活費用所增加的風險、面對許多花錢誘惑的行為風險、不確定投資報酬率的市場風險,以及活得超過退休準備的長壽風險。特別是一旦進入退休前10 年至退休後5 年的「退休警戒區®」(Retirement Red Zone®)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擬定理財計畫、預做準備, 才能因應長壽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為退休打造一份源源不絕的終身收入來源,帶來更多「有形資產」的確定性。 一旦為明天先做好準備,長壽生活的財務議題,將不再是一個「詛咒」,而是年齡所給予我們的「祝福」。這本書帶來不一樣的思考與啟發,為長壽人生揭開全新的篇章,以自在輕鬆的心情,迎向跳脫年齡所界定的人生階段,自由排序人生組合的「5.0 版人生」。
【推薦序】快樂兩輩子 文/朱紀中 《Smart 智富》月刊社長 人只能活一輩子嗎?當然不是!記得二○○五年、我還在《商業周刊》參與編務工作時,曾推薦同事製作一個封面故事─〈活出兩輩子〉,當時我們提出的觀點是,未來人們工作時間可能會長達五十年, 六十五歲退休的傳統觀念會被打破,人們因為醫藥進步、壽命愈來愈長,對工作、人生的規畫也得跟著改變。 十二年後,看到《100 歲的人生戰略》的內容,書中揭示的數據讓我更震驚:嬰兒潮世代的人可能平均活到九十歲,他們的兒女可能活到接近百歲,他們的孫子女則肯定會是百歲以上的人瑞...
目錄
國際讚譽 推薦序 快樂兩輩子/朱紀中 人人皆可讀、必讀的長壽戰略/艾蜜莉(張紫凌) 人生太長,必須未雨綢繆/施昇輝 百歲的人生探索─長壽的美麗與哀愁/洪旭亮 人人活到一百歲.然後呢? /陳亮恭 當個快樂老人,就是送給生命最美好的禮物/許皓宜 百歲人生的挑戰與祝福/溫肇東 迎接長壽、打造好社會/蕭新煌 成為長壽專家的第一堂課/盧裕民 導讀 長壽影響不是特例,每個人都得面對 溫蒂妮的詛咒 這次不一樣了 我是誰? 第一章 長壽是禮物還是詛咒? 人類壽命以每十年多兩歲的速度增加 如此一來,我們會長生不老嗎? 連Google 也加入老年防治醫學 第二章 財務規畫:延長的工作人生 傑克打造的傳統三階段式人生 吉米:延長的三階段式人生 珍的無用三階段式人生 拜拜了!三階段式人生 第三章 職場就業模式的轉型 未來工作在哪裡? M型化的工作機會 未來必備的工作技能與趨勢 該給珍這世代什麼建議? 第四章 無形資產:無價的事才重要 重視資產管理,終身受用 多重階段須具備的知識庫存 團隊合作,競爭學習更有收穫 重要性萬年不變的名聲 沒得談,健康第一 尋找維持均衡生活的方法 情感支持能常保正向心態 傑克三階段式的人生資產 不平衡的三階段式人生 靠可能自我活出各階段的人生 多元網絡 第五章 活出不同的自我:各種長壽情境組合 吉米的資產檢討時間 吉米3.0 版人生 吉米3.5 版人生 吉米4.0 版人生 珍的人生版本 珍4.0版人生 珍5.0 版人生 珍為什麼不一樣 第六章 活愈久,愈要創造可能性 回春:年齡隔閡消失 成為探索者 成為獨立生產者 打造新型態的工作組合 過渡期的本質 第七章 理財能力與自我的主動性 算出合理數字 掌握財務能力 增加財務主動性 第八章 善用時間:從休閒娛樂到人生再造 工時的矛盾 「唐頓莊園」效應 工作天數的演變 規畫時間的方法 「育」與「樂」需要平衡 後工業時代來臨 第九章 人際關係與個人角色的定位 家庭結構轉變 工作與家庭分工 各世代齊聚一堂 結語 「我們」必須推動改革 自我認識 創新.科技.同理心為教育新核心 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 順應潮流的國家政策 只聞樓梯響的改革步調 作者的話 一起打造百年壽命
國際讚譽 推薦序 快樂兩輩子/朱紀中 人人皆可讀、必讀的長壽戰略/艾蜜莉(張紫凌) 人生太長,必須未雨綢繆/施昇輝 百歲的人生探索─長壽的美麗與哀愁/洪旭亮 人人活到一百歲.然後呢? /陳亮恭 當個快樂老人,就是送給生命最美好的禮物/許皓宜 百歲人生的挑戰與祝福/溫肇東 迎接長壽、打造好社會/蕭新煌 成為長壽專家的第一堂課/盧裕民 導讀 長壽影響不是特例,每個人都得面對 溫蒂妮的詛咒 這次不一樣了 我是誰? 第一章 長壽是禮物還是詛咒? 人類壽命以每十年多兩歲的速度增加 如此一來,我們會長生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