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為東漢後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論家,所著《潛夫論》,與王充的《論衡》、仲長統的《昌言》,同被譽為東漢最有影響力的三部學術著作。王符以儒家仁政愛民思想為主而兼採各家,總結上古至兩漢之歷史經驗教訓,對東漢後期之各種「衰世之務」進行廣泛而深入之批評與檢討,內容涉及當時經濟、政治、倫理道德、社會風俗、邊防軍事等各方面,具有知史、鑑史的價值與作用。本書各篇仍依王符舊次,重新分章標點,務使眉目清晰。書前「導讀」頗能反映大陸近年研究王符之成果,注釋力求簡明,譯文則務在通俗,俾使讀者一目了然。
作者簡介:
彭丙成(注譯者)
一九三六年生,湖南瀏陽人。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推薦序
導讀(節錄)
《潛夫論》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給以很高的評價,與王充的《論衡》、仲長統的《昌言》同被視為東漢最有影響的三部學術著作。《後漢書》本傳稱《潛夫論》「指訐時短,討讁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並在王符傳末全文收錄了其中的〈忠貴〉、〈浮侈〉、〈實貢〉、〈愛日〉、〈述赦〉等五篇。唐代韓愈把王符與王充、仲長統並稱為後漢三賢,作了〈後漢三賢贊〉。《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潛夫論》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更將三家之書比較而推許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本世紀的幾種重要叢書:《四部備要》、《四部叢刊》、《諸子集成》,都把《潛夫論》作為成一家之言的重要子書收入其中。當今,特別是在王符的家鄉甘肅,對《潛夫論》的研究已逐漸形成了熱潮,出現了不少研究王符和《潛夫論》的專著和論文。王符對漢末衰世的批判以及這種批判中所蘊藏的思想光輝,正在日益清晰地顯露出來。
東漢的和帝、安帝都是在小孩子時就當了皇帝,由太后臨朝,外戚輔政。這些外戚都是世家大族,他們控制朝廷大權,父子兄弟,盡封王侯,培植親信,安插爪牙,搜刮財富,搶掠婦女,生活淫靡,奢華無度。《潛夫論》中敘述:京城貴人作棺材,要遠到江南採辦名木,一套棺椁重達萬斤,砍伐累月,轉運數千里,工匠雕治,積累日月。小皇帝長大,就利用宦官殺逐外戚。宦官又乘機操縱朝政,其胡作非為,與外戚無異。這種外戚與宦官交替控制朝政的惡性循環,加劇了東漢的社會危機,造成政治黑暗、法禁廢弛、賄賂公行、賢才抑遏、吏治敗壞、民不聊生以及瀰漫於整個社會的種種本末倒置、是非顛倒、名實不副的衰世景象。
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面對如此眾多的「衰世之務」,王符已無暇如王充那樣坐而論道,從容不迫地考訂虛實,只能尖銳地指陳時弊,評論政治得失,提出救困扶危的主張。今《潛夫論》三十六篇,除最後一篇為〈敘錄〉,〈五德志〉、〈志氏姓〉兩篇述帝王世次、姓氏源流,〈夢列〉、〈相列〉等篇雜論方術之外,其餘絕大多數篇章都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王符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批判是廣泛而尖銳的,鋒芒所向,幾乎涉及當時經濟、政治、倫理道德、社會風俗、邊防軍事等各方面。他把社會禍亂的根源歸咎於統治者的昏暗不明,嚮往著賢能治國,明君尊賢任能,信忠納諫的盛世。他結合自己的身世,針對「富者乘其材力,貴者阻其勢要」(〈考績〉)的現實,提出「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論榮〉)的命題,要求統治者論士必定於志行,毀譽必參於效驗,建議採取考功、明選等措施來改革吏治;他反覆強調「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救邊〉),即使談天命,也說「天以民為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遏利〉),強調統治者要重視民心的向背;他主張崇本抑末,重視發展農桑,愛惜民力民時;他十分關心邊遠地區的防禦和建設,反對放棄邊郡、內遷邊民的作法;他還廣泛地指斥了迷信卜筮、交際勢利、浮華巧偽等不良社會風氣。王符作為無職無官的在野人士,對民眾在弊政之下的遭遇感同身受,而且以冷眼旁觀的清醒總結了自三代以至東漢的歷史經驗教訓,他「未為醇儒」(汪繼培《潛夫論箋‧自序》),其思想折衷孔子,而復吸取了申商刑名、韓子雜說等各家的精華。因此,他的這些批判,不僅作為衰敗時代的世相寫真,具有歷史的認識價值,而且其中包含的一些思想觀點,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就是到了今天,仍然能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下面再對他的主要思想觀點分別作一些介紹。
一、選賢任能。這是王符治國的綱領。賢才主義的觀點和思想不僅構成〈賢難〉、〈考績〉、〈思賢〉、〈潛歎〉等眾多篇章的主旨,而且直接或間接地貫穿於《潛夫論》的全書。王符對賢才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精闢論述,〈實貢〉開宗明義就說:「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在〈思賢〉中,他還以治病為喻說明了重用賢才的意義:「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基於這種認識,王符尖銳地指出東漢政權已經到了官無直吏、位無良臣的地步,斷言它無法長久存在下去。
那麼是什麼使賢才不能發揮作用呢?王符認為賢才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王符在《潛夫論》中以大量篇幅反覆揭露和抨擊了各種堵塞、廢錮賢才的政策和觀念。
王符反對漢代逐漸形成的為世襲貴族壟斷政權服務的「以族舉德,以位命賢」(〈論榮〉)的選人政策,針鋒相對地提出:「人之善惡,不必世族;性之賢鄙,不必世俗。」(同上)他認為以族系門第取人,或以此作為判斷一個人德能的依據,不僅荒唐,而且危險。他所說的論士必須定於志行,是指判斷一個人的根據,只能是這個人在實踐中所顯示出來的志向與行為,而不是他的命運遭際。在〈論榮〉中他還說:「寵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這等於說高官厚祿的人未必值得敬重,地位低賤的人就未必該受輕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已是相當進步的觀點了。王符認為現實政治生活中的世襲制度是非常落後和腐敗的。他稱那些自身無德無功於百姓,靠祖先的地位襲爵封侯,臥食重祿,欺壓百姓的貴族,是「素餐之甚者」,也就是典型的寄生蟲。王符的這些揭露是切中時弊的,以安帝時的輔政鄧陟為例,從其祖父開始,一家累世顯貴,據《後漢書》本傳記載,鄧家「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難道這一家子全是賢人?如此用人,政治能不黑暗嗎?
彭丙成 謹識
讚學第一
【題 解】本篇勸人努力學習。讚與「贊」同,勸勉的意思。讚學即勸學。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1之所尚2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3也。雖有至聖,不生而知;雖有至材4,不生而能。故志5曰:「黃帝6師風后7,顓頊8師老彭9,帝嚳10師祝融11,堯12師務成13,舜14師紀后15,禹16師墨如17,湯18師伊尹19,文、武20師姜尚21,周公22師庶秀23,孔子24師老聃25。」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於凡人乎?
【章 旨】此章言人不能生而知之,德義智能皆由學而成。
【注 釋】1聖人 道德智慧達於最高境界的人。孔安國曰:「於事無不通謂之聖。」2尚 同「上」。3學問 此處指學習和詢問。4材 通「才」。才華。5故志 古書。6黃帝 號軒轅氏,姬姓,傳說為華夏族祖先。7風后 黃帝的相。8顓頊 傳說中的古帝王,黃帝之孫,號高陽氏。9老彭 人名。10帝嚳 傳說為殷商祖先,號高辛氏。11祝融 帝嚳時火官。12堯 傳說中陶唐氏部落長,史稱唐堯。13務成 人名。14舜 傳說中有虞氏部落長,史稱虞舜,與堯均為上古聖明君主。15紀后 人名。16禹 夏朝開國君主。17墨如 即墨台,夏禹時的諸侯。18湯 成湯,商朝開國君主。19伊尹 湯的大臣。20文武 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21姜尚 周的開國功臣姜太公呂望。22周公 姬旦,武王之弟。武王死後輔佐成王制禮作樂。23庶秀 人名。24孔子 孔丘,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25老聃 李耳,字聃,道家學派創始人。
【語 譯】天地所重視的是人,聖人所崇尚的是義,德義的成就源自於明智,達到明智所依賴的是學習和向人請教。即令是最偉大的聖人,也不是生下來就事事都知道的;即令是最有才華的人,也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能做的。古書上說:「黃帝以風后為師,顓頊以老彭為師,帝嚳以祝融為師,唐堯以務成子為師,虞舜以紀后為師,夏禹以墨如為師,成湯以伊尹為師,文王、武王以姜尚為師,周公以庶秀為師,孔子以老聃為師。」如果這些話是可靠的,那麼人就不可以不從師學習了。上面這十一個人,都是成就最高的聖人,尚且需要學習並向人請教,知識才會廣博,道德才會偉大,何況是普通的人呢?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士2欲宣3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4是以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5也。故夏后之璜6,楚和之璧7,雖有玉璞8卞和之資9,不琢不錯,不離礫石。夫瑚簋之器1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使巧倕11加繩墨12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機杼13,則皆成宗廟之器14,黼黻之章15,可羞16於鬼神,可御於王公。而況君子敦貞17之質,察敏之才,攝18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文19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20,讚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21,其不有濟乎?
【章 旨】此章言人之需要學問,有如器物之離不開琢治加工。尤其要重視讀書。
【注 釋】1工欲善其事二句 語出《論語‧衛靈公》。器,工具。2士 通指讀書從政之人。3宣 傳播發揚。4易曰二句 語見《易經‧大畜卦》象辭。易,《周易》,亦稱《易經》。與《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同為儒家尊奉的經典。志,識。記住之意。畜,通「蓄」。積累。5治 雕琢玉石。《韓詩外傳》卷二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6夏后之璜 相傳為古代至寶。夏后,夏后氏;夏禹。璜,半璧形玉。7楚和之璧 即和氏之璧。楚和,春秋時楚國人卞和。璧,圓餅形玉,中有孔。《韓非子‧和氏》載:卞和於山中得玉璞,先後獻予楚厲王、楚武王,均以為石頭,砍去卞和雙足。楚文王令玉匠加工,果為美玉,古稱「和氏之璧」。8玉璞 未經琢治的玉石。9資 材質。10瑚簋之器 古代祭祀、宴會盛黍稷的器皿。11倕 堯時巧匠。12繩墨 工匠用來畫直線的工具。13機杼 織布機和梭子。多用作織布機的代稱。14宗廟之器 祭祖的禮器。15黼黻之章 指華貴的禮服。黼黻,古代禮服上的花紋。章,章服,有日月星辰等圖案的禮服。16羞 進獻。下句中的「御」意同。17敦貞 敦厚方正。貞,通「正」。18攝 輔佐。19文 修飾。20詩書 《詩經》和《尚書》。21春秋 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官方史書修訂而成。
【語 譯】所以工匠想要做好他的手藝,必須先使他的工具精良;士人想要傳播他的德義,一定先要熟讀聖賢之書。《易經》上說:「君子靠著多多體認前人的言論和行事來積累豐富自己的道德。」因此人需要學習,就像器物需要琢磨加工一樣。所以夏禹那寶貴的璜玉,楚國那卞和的璧,雖然有著美玉寶石的資質,如果不經雕錯琢磨,就仍與石塊沒有區別。那瑚簋一類的禮器、朝會祭祀穿的禮服,起初,不過是山野的樹木、蠶繭的生絲罷了。讓像倕那樣的匠人加上墨線用刀斧刨削過,使女工把素絲染成五色再用紡織的機杼織造,就都成了宗廟的祭器、華貴的禮服,可以進獻給鬼神,可以進奉給王公。何況君子具有篤厚純正的本質、明察聰敏的才能,加上良好的朋友去輔助他,高明的老師去教育他,用禮樂去薰陶他,用《詩經》、《尚書》去引導他,用《易經》去幫助他,用《春秋》去開通他,怎麼會沒有成就呢?
《詩》云1:「題2彼鶺鴒3,載4飛載鳴。我日斯邁5,而月斯征。夙興6夜寐,無忝7爾所生。」是以君子終日乾乾8進德修業者,非直為博己而已也,蓋乃思述9祖考之令問10,而以顯父母也。
【章 旨】此章言君子進德修業,要自強不息,日日精進。
【注 釋】1詩云 見《詩經‧小雅》的〈小宛〉。2題 通「 」。看,視的樣子。3鶺鴒 一種小鳥,飛行時起伏成波狀。4載 連接詞。5斯邁 行進。斯,語助詞。邁,與下句「征」都是行進的意思。6夙興 早起。7忝 辱。8乾乾 勤行不懈。《易經‧乾卦》文言:「君子終日乾乾。」9述 遵循。10祖考之令問 祖先的美名。祖考,泛指祖先。令問,即令聞。美名。
【語 譯】《詩經》上說:「看著美麗的鶺鴒,一面飛呀一面鳴。我天天邁進,月月遠行。早起晚睡,希望不要辱沒了自己的雙親。」所以君子整天自強不息,努力培植品德、增進學業,不僅是為了使自己博學,還要繼承祖先的聲譽,顯揚自己的父母啊。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1箕子陳六極2,〈國風〉歌〈北門〉3。故所謂不憂貧也,豈好貧而弗之憂邪?蓋志有所專,昭4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非為嘉饌5、美服、淫樂、聲色也,乃將以底6其道而邁其德也。
【章 旨】此章言君子應專重學問道德而不一味追求物質享受。
【注 釋】1孔子曰十一句 兩節引文均見《論語‧衛靈公》。道,古代思想家所謂道,或指事物之本體,或指對事物之認識與闡發、社會政治倫理思想學說及方法途徑等,不同場合內涵不同,但均指帶有根本性之道理、規律。此處指儒家所主張的人生理想、真理,即仁義。2箕子陳六極 箕子陳述六種凶事。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受封於箕地。相傳他是《尚書‧洪範》的作者。六極,箕子在〈洪範〉中所列六種凶事。即短折、疾、憂、貧、惡、弱,稱為六極。貧居其一。3國風歌北門 指《詩經》的〈邶風〉有詠貧賤的〈北門〉詩。國風,《詩經》的一部分。《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即〈國風〉,為各地民間歌謠,共十五〈國風〉。北門,〈邶風〉的一篇,為一小吏哀嘆貧窮困苦的詩。4昭 彰明。5饌 美食。6底 通「致」。致,至。實現之意。
【語 譯】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又說:「種地嗎,飢餓的可能性就在其中;作學問嗎,卻可能在其中獲得祿位。君子只要擔心不能行道,不必擔心陷入貧窮。」可是箕子曾經陳說過「六極」,《詩經》中也有哀嘆貧窮的〈北門〉之詩。因此,所謂不憂貧,哪裡是愛好貧窮而不憂它呢?那是因為意志有所專注,表明還有比貧窮更值得擔心的啊。所以君子也希望有豐厚的資財,不是為了追求可口的美味、華美的服飾、美妙的音樂和漂亮的女色,而是要用來實現他的理想和增進他的德行啊。
夫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於振而廢於窮1。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2,景君明3經年不出戶庭,得銳精其學,而顯昭其業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寬賣力於都巷4,匡衡自鬻於保徒5者,身貧也;貧阨若彼,而能進學若此者,秀士也。當世學士恆以萬計,而究塗者6無數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則以賄玷精7,貧者則以乏易計,或以喪亂期8其年歲,此其所以逮初9喪功而及10其童蒙者也。是故無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強捐家出身11、曠日師門者,必無幾12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儔13也,而及其成名立績,德音令問14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託於先聖之典經,結心15於夫子之遺訓也。
【章 旨】此章論為學必須奮力堅持,不能半途而廢。
【注 釋】1學進於振而廢於窮 指學業由奮勉而精進,由懈怠而荒廢。振,奮。勤奮自勵。窮,止。停止努力,即懈怠。2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 《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董仲舒,西漢大儒。景帝、武帝時人,曾任博士,主張獨尊儒術,抑黜百家。3景君明 即京房,字君明。景、京古通用。宣帝、元帝時人,西漢大《易》學家。4倪寬賣力於都巷 指倪寬出賣苦力當廚工。倪寬,西漢儒生,漢武帝時為御史大夫。都巷,巷,當作「養」,都養即廚工。《漢書‧倪寬傳》:「倪寬詣博士受業,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5匡衡自鬻於保徒 《漢書‧匡衡傳》:「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匡衡,西漢儒生,元帝時為丞相。鬻,賣。此指賣身。保徒,僱工,作工要請人擔保。6究塗者 指能走到終點不半途而廢的人。究,窮盡。塗,通「途」。7以賄玷精 因錢財而損害專一的求學心志。賄,錢財。玷,汙損。精,專一。8期 待。9逮初 逮,王宗炎疑原本作「違」,「違初」即違背就學的初衷。10及 彭鐸疑當作「終」,古文終作「 」,形近誤為「及」。11捐家出身 棄家獻身。捐,拋棄。出身,獻身。12無幾 即「不幾」。不能達到。幾,近。13儔 匹偶。14德音令問 美名。15結心 積聚於心;存於心中。
【語 譯】道蘊藏在書籍中,要刻苦學習才能有成就,學習要勤奮自勵才有進步,半途停頓就會荒廢。所以董仲舒一生不過問家庭事務,景君明終年不出門庭,他們能夠學問精深,業績卓著,是由於他們的家庭富裕啊。像那樣富足安適,又能如此勤奮專一的人,是才子呀。倪寬出賣苦力為太學生做廚工,匡衡受僱到酒店作幫工,是因為自己家庭貧窮的緣故。像那樣貧困,又能這樣好學上進的人,是優秀的士人呀。當今太學裡學生常常數以萬計,而能堅持到底的不過數十人,這是什麼緣故呢?那些富足的因為錢財而影響了求學的精誠專一,貧窮的又因為生計困乏而放棄學業,別尋出路,或者因遭喪亂而耽誤了學習的時間,這就是許多人違背求學初衷,前功盡棄,終生蒙昧無知的原因。所以,沒有董仲舒、景君明那樣的才力,倪寬、匡衡那樣的意志,而要勉強背親棄家、曠日持久地在老師門下學習,是一定難以成就的。這四個人,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沒有人能同他們匹敵,而他們卻能夠成名立業,美名傳揚不衰,這是有必然性的,是什麼緣故呢?只不過是他們能依託先聖的經典,牢記孔夫子的教誨啊。
是故造父疾趨1,百步而廢,自託乘輿2,坐3致千里;水師泛軸4,解維5則溺,自託舟楫,坐濟6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託於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盡照7,及學也,聰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8帝王,顧9定百世。此則道10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夫是故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中穽11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12燭,則百物彰矣。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己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不可見也。學問聖典,心思道術13,則皆來覩矣。此則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章 旨】此章論人依託經典,學習道術,就能聰明無蔽,洞察事理。
【注 釋】1造父疾趨 造父快步而走。造父,西周的高明御者,曾為穆王駕車。趨,快步走。2自託乘輿 自己以車代步。託,借助。乘輿,車。3坐 副詞。可。4水師泛軸 指船夫以車浮水。水師,此指船夫。軸,車。5維 繩索。6濟 渡。7照 明白;通曉。8紀 綜合論列。9顧 向後看。此處指預見將來。10道 此指事物之規律。11中穽 即穽中。穽,陷坑。12盛 大。13術 相對道而言為具體之方法與技藝。
【語 譯】因此,讓造父快速步行,走上百步就會勞累停頓,而讓他駕上馬車,不費力地就能遠達千里;讓船夫在水上行駛車輛,只要解開纜繩就會沉沒,而讓他駕駛船隻,就能渡越江河。所以君子並非生下來就超過世人,只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人的本性,沒有相差百倍的,而他們的聰明才智卻有萬倍的差別。這不是他們與生俱來就有特別的才能,無疑是另外有所憑藉而造成的。君子不是天生下來,就事事都能通曉,到他學習好了,就耳聰目明不受蒙蔽,心胸的智慧就能順利發揮。往前可以總結前王的功過得失,往後能夠提出安定百代的原則。這就是道在明示事理啊,而君子能憑藉道來發揮自己的聰明罷了。所以道對於人的心靈,好比火光對於人的眼睛。走進地窖和深屋,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等到點燃巨燭,就什麼都清清楚楚了。這是由於火光的照耀,並非因為眼睛的明亮所致,而眼睛憑藉了火光,就使眼睛也變得明亮了。天地運行的規律,神明的奇妙作為,不是容易看得見的。學習了聖人的經典,思考了道術的精微,就都可以看得清楚了。這是道的作用,不是人的聰明,而人憑藉了道,就成為自己的智慧了。
導讀(節錄)
《潛夫論》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給以很高的評價,與王充的《論衡》、仲長統的《昌言》同被視為東漢最有影響的三部學術著作。《後漢書》本傳稱《潛夫論》「指訐時短,討讁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並在王符傳末全文收錄了其中的〈忠貴〉、〈浮侈〉、〈實貢〉、〈愛日〉、〈述赦〉等五篇。唐代韓愈把王符與王充、仲長統並稱為後漢三賢,作了〈後漢三賢贊〉。《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潛夫論》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更將三家之書比較而推許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本世紀的幾種重...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讚學第一 一
務本第二 一四
遏利第三 二四
論榮第四 三四
賢難第五 四三
明闇第六 五八
考績第七 六七
思賢第八 七八
本政第九 八九
潛歎第十 一○一
忠貴第十一 一一三
浮侈第十二 一二六
慎微第十三 一四三
實貢第十四 一五二
班祿第十五 一六三
述赦第十六 一七四
三式第十七 一九五
愛日第十八 二○九
斷訟第十九 二二一
衰制第二十 二三四
勸將第二十一 二四一
救邊第二十二 二五二
邊議第二十三 二六五
實邊第二十四 二七六
卜列第二十五 二八七
巫列第二十六 三○一
相列第二十七 三○九
夢列第二十八 三一九
釋難第二十九 三三○
交際第三十 三四○
明忠第三十一 三六五
本訓第三十二 三七六
德化第三十三 三八四
五德志第三十四 三九五
志氏姓第三十五 四一八
敘錄第三十六 四六四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讚學第一 一
務本第二 一四
遏利第三 二四
論榮第四 三四
賢難第五 四三
明闇第六 五八
考績第七 六七
思賢第八 七八
本政第九 八九
潛歎第十 一○一
忠貴第十一 一一三
浮侈第十二 一二六
慎微第十三 一四三
實貢第十四 一五二
班祿第十五 一六三
述赦第十六 一七四
三式第十七 一九五
愛日第十八 二○九
斷訟第十九 二二一
衰制第二十 二三四
勸將第二十一 二四一
救邊第二十二 二五二
邊議第二十三 二六五
實邊第二十四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