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禪修由淺入深的方法排列,讓讀者更易於掌握禪修的過程。
◎本書分成多個章節,並運用了很多小標題,讀者只要隨意翻讀一、兩個章節,然後細細咀嚼,就能領悟到生活中處處皆為「禪」。
◎書中提供作者的禪修實踐經驗,以及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有助讀者了解和加深禪修的方法。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是緬甸德加尼亞禪師所教的心念處的禪法,恰恰是他本人修習上得益的方法,是一套適用於現代繁忙都市人的禪修方法。此書教導禪修者如何培養覺知智慧的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非常適合現代繁忙的都市人在生活中修習、在禪修中生活。
編寫《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的宗旨,一是,以禪師教禪的重心——正見、正確的心態為導向,使讀者能明白正見的重要性;二是,明白禪修的目的及利益;三是,禪法指導及怎樣對待禪修是的困難,並由淺入深,由初學的觀察單一所緣,如身體現象或感受至開放六根門、以心為所緣的觀照等;四是,怎樣在日常生活中的禪修。此書無論是對禪修沒有認識的朋友,或是資深禪修者均有所得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81364463.pdf
作者簡介:
德加尼亞禪師(Ashin U Tejaniya)
1962年出生於緬甸仰光的華僑家庭。自十三、四歲起跟師父雪烏敏禪師學法。禪師最初以在家商人身份進行禪修而取得很大的進步及利益,並克服了自身嚴重的抑鬱症。他修習和教導的禪修方法是直接觀察每個當下的身心現象,著重於培養帶智慧的覺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續修習。
36歲時,禪師正式跟隨雪烏敏長老出家、修行及學法。長老入滅後,禪師成為在仰光雪烏敏禪修中心教授心念處的禪師。禪師悲智雙運,在緬甸及世界各地盡力授法,為眾多的禪修者帶來極大的法益。
其他已出版的中英文書包括:
別輕視煩惱(Don’t look Down on the Defilements)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Awareness Alone is Not Enough)
一切都是法/處處皆佛法(Dhamma Everywhere)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Will Change You
Jhana Grove Retreat selected Q&As
When Awareness Becomes Natural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香港慧觀禪修會導師 梅斯清居士
德加尼亞禪師(Ashin U Tejaniya)教法著重於讓禪修者先建立佛法中的正見,先明白因緣法,從而理解「無我」的理念。因此,對於身心的一切現象,要無分別心,皆因一切事物都因緣法的,非「我」所有。再者,修習四念處時,禪師強調禪修者應帶著正確的心態:無貪、無瞋的心去如實觀察身心現象。禪師另一著重點是樹立正確的學法目的:培育智慧。因此,禪修是探索、瞭解身心真相,是明白身心現象的因由及結果。雖然所有禪法都強調培育持續不斷的覺知正念,但對於現代人,面對繁忙的生活和緊張的工作,正念綿延不斷地繫於簡單的身體現象或感受上,談何容易?但德加尼亞禪師所教的四念處禪法恰恰是他本人所修所得益的方法,是一套適用於一般人的生活,又能培養出善法及智慧的禪法。
本人有幸於2002年始修習南傳禪法,每年均赴緬甸長期修習四念處內觀禪;於2010年開始接觸禪師的教法,2011年雨安居期間,在雪烏敏禪修中心跟隨禪師學法;2012年開始,每年邀請禪師到內地及香港傳法。
多年來,無論是自己修習,或所見他人禪修,都深感禪師的教法彌補了現代禪修者對於佛法知見不足,以及急於求成的過患。佛法中的八正道以正見為領先,而佛法與別教所不同之處為「緣起法」及「無我」的真理。現代禪法上能融合正見及覺知為每個當下的觀照方法實是罕有。禪師來中國教禪,本人更有幸負責做翻譯,可以近距離接觸禪師,加深對禪師的瞭解,從中發現禪師性格活潑開朗,授法誨而不倦,對機施教。每遇難教的學員,則運用智慧探索問題所在。所以禪師每年的教法都稍有不同,更趨善巧,也令學生們贊歎其智慧的增長。
禪師教禪每以集體問答形式授法,不同於傳統的開示方法。多年來,其弟子將問答內容收錄編成英文書,並翻譯成中文版,包括有:《別輕視煩惱》、《僅僅覺知是不夠的》、《一切都是法》/《處處皆佛法》。
鑒於禪師已多次前來中國,他針對中國人的教法、學員所遇到的問題等與其他地域有所不同。中國的禪修學員對於禪師的教法亦頗為受益,每次禪修營結束後,均有大量法語流傳,有見及此,眾法友將歷次禪營的問答內容,加以整理,編集成《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出版,希望能讓更多禪修者受益。
禪師曾問家人,一生之中,自己有哪些東西是死時會覺得自豪而不枉此生的呢?他的兄弟姐妹(都是博士或醫生)都不置可否。唯有禪師肯定的說:「智慧,是我不枉此生的收穫。」
在此,借分享禪師的智慧,祝福各位讀者在培育福德智慧的道路上,菩提上進、早證佛果!
名人推薦:香港慧觀禪修會導師 梅斯清居士
德加尼亞禪師(Ashin U Tejaniya)教法著重於讓禪修者先建立佛法中的正見,先明白因緣法,從而理解「無我」的理念。因此,對於身心的一切現象,要無分別心,皆因一切事物都因緣法的,非「我」所有。再者,修習四念處時,禪師強調禪修者應帶著正確的心態:無貪、無瞋的心去如實觀察身心現象。禪師另一著重點是樹立正確的學法目的:培育智慧。因此,禪修是探索、瞭解身心真相,是明白身心現象的因由及結果。雖然所有禪法都強調培育持續不斷的覺知正念,但對於現代人,面對繁忙的生活和緊張的工作...
章節試閱
何謂禪修
首先,我們要知道禪修的意義是什麼?禪修就是培育心的美善品質,讓不好的習氣得以轉變。如果我們有正念、有覺知,善心就會開展;反之,如果沒有覺知,處於無明的狀態,煩惱習染就會生起。所以若要培育心的美善品質,便需要修習正念。
禪修是心的工作,不是身體的工作。那麼,要培育哪一些美善的品質呢?我們要培育的,其中包括五種心的能力(五根):信、精進、念、定、智慧,讓這些品質增長強大。
禪修是培養覺知、培養智慧,探索、瞭解身心真相,明白身心現象的因果。
禪修的目的
禪修的目的及結果,必須是智慧的增長。在觀照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心的平靜、快樂和輕安等現象的呈現,這些是禪修的副產品,不是主要目的。禪修並不是為了安住於禪悅和心的寧靜當中,禪修是為了培育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淨化內心。
為什麼要禪修?因為我們想要明白真相。禪修的目的,是要明白、瞭解,增長智慧。
有人問,禪修對於命運的改變會起到多大的作用,「禪修」與「命運」兩者是否有關係?
我的回答:是有關係的,當下就在改變命運、改變業。如果從現在開始,每個當下都是善的,從今以後的命運就自然改變了,正在向著善的方向轉變。
以智慧來認知
講個故事,我的嫂子也是一個禪修者,有一天,她在屋後的園子看到芒果樹上有三個芒果,之後當她走到花園的另外一個角落回望那芒果樹時,結果看到四個芒果,有一個小芒果被其他芒果遮住了,是之前看不到的。她是一個有智慧的禪修者,她就醒悟到:「我剛才站在前面看,只看到三個芒果,如果有一個人知道真相,對我說那裡有四個芒果的話,我一定會跟他爭執,明明只有三個,不是四個。」因為心的無明,沒有看到全相卻執取自己的見、自己的認知,認為那是對的,一定會與別人爭執,不過當她能從另一個角度看時,她就改變了。因為這事件,我的嫂子對心的認知能力有保留,覺得心是不可靠的,因為想蘊 、認知、意向都可能會出錯,會迷惑我們,不可全然相信。
一個所緣、一個經驗,或者說一個現象,我們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瞭解,重複觀察,讓見解成熟。這樣,無論是什麼現象,在任何的面向、層次、深度、廣度,心都能有全面的知見。我們就是這樣去培育智慧的。
所緣的選擇
禪修的所緣,必須是自然的現象。你可以用任何所緣來開始,聲音、呼吸或腹部起伏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該所緣對你來說是可以自然地觀察到的。而且,不需要總是只觀察同一個所緣,可以覺知當下身體任何的現象。
剛開始禪修時,以一個主要對象作為所緣是沒有問題的,但有很多禪修者總是只用單一所緣,不知道除了那所緣之外還有其他的,而且觀照時過分用力;所以逐漸地我們需要開放地覺知更多的所緣。
內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會接觸、學習到很多東西。要學習身心相互的關係,便要觀察到更多的所緣,而非只是停留在同一個所緣上。當覺察力越來越強時,心自然會覺知到更多不同的所緣,同時間覺知兩個、三個所緣也是可以的。
我們知道有出入息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出入息念來修習。很多人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不察覺到用了過多的精力來覺知,當呼吸稍為微細時,覺知的心便會用更強的專注力嘗試去把微細的呼吸看清楚,有時候會令到呼吸緊張和不暢順。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可以很容易覺知到呼吸,但有些人卻不容易。所以每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禪修所緣。
剛開始禪修時,我也曾用單一所緣, 例如呼吸。當時我的心太亂了,甚至要用哮喘式的強烈呼吸才能觀到呼吸。但我的老師告訴我,有思惟是沒有問題的,不要因為有思惟而生起抗拒。這個正確的觀念很重要,不要打壓身心的自然現象,應該一視同仁,呼吸和思惟都是一樣的,都是心能知道的所緣,要記住這個觀念。
如果以呼吸作為主要所緣,在關注呼吸的同時嘗試去知道其他的現象。行禪時雖然知道腳部的移動,但也知道其他所緣,這樣的禪修狀態是正確的。對於修觀禪來說,遮蔽、忽視其他的所緣,只知道單一的所緣,是不對的,不合適的。
當你覺知到心在分析、在思惟的時候,覺知到就可以了,然後可以回到身體現象或其他感受。在剛開始修習時因為不夠善巧,比較難去觀察思惟的心,很容易掉進思惟內容裡,失去覺知,所以我們先以明顯的所緣培養覺知的心,讓它先強大起來。就這樣,當覺知到有想法的時候,別繼續想,並回到身體的感受;再次有想法生起時,又知道了,又回來,這樣反覆地練習。
開放式覺知
我們要善巧地觀察身體的現象,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乃至聞到的、嘗到的、觸感到的、心裡想到的等等,我們須盡可能知道當下所有的現象。這個禪修方法是開放六根門式的觀察,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習。
去覺知自己在看,或者去覺知自己在講話的現象,是比較困難的。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缺乏練習,沒有練習這樣去觀照。禪修時,一般感覺最好的時候,是閉上眼睛的時候。我們很少去練習「看」,觀察自己在看,觀察自己去看、作意地去看。
有一位禪修者報告說:我不敢睜開眼睛禪修,因為睜開眼睛定力就沒有了。我說:那麼,這個定力有什麼用?如果我們只懂得閉上眼睛修習,以一個所緣培養專注力;當我們張開眼睛,眼根接觸到其他更強的所緣時,專注力就下降,心就跑到眼根上去,定力就消失了。所以睜開眼睛修習也是一個修定的練習。無論是睜開眼睛或是閉上眼睛都能保持的定,才是真正的定。因為沒有貪瞋,因為有智慧,即使張開眼睛,心也很穩定,這樣的定才是真正的定。
一般禪修的方式是閉上眼睛,單一所緣,達到心的平靜,這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是沒用不著的。
佛陀說,修習四念處,培養覺知,是不應該受時間、地域的限制的,也不應該受當下身體不適的限制,要在任何時候都有覺知。
貪愛是無明
貪愛並非某一個人的個人問題,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而貪愛是基於深深的無明。智慧和瞭解是唯一能減少貪愛及無明的方法,,也就是禪修者一步步積累的聞、思、修、慧。
試想你有兩個杯子,一個是高品質的名牌貨,另一個是廉價的山寨貨,如果這兩個杯子都打碎的話,哪一個杯子打碎的時候你感覺更痛苦?一般人都會覺得名牌貨更心疼。因為他們已經認定便宜貨是無常的,容易損壞的。價格昂貴的物品,像鑽石一樣,可以永遠使用,是恒常的,帶有很多期待。我們在購物時,對價格高的商品不知不覺中已經產生了預期,當預期沒有達到時,慎心就會生起,產生痛苦。我們要由此明白心運作的原理,明白貪愛的苦。如果我們在這些經驗中學習得不夠徹底、不夠深刻,那這些經驗會反反復覆的出現,也許今天是杯子,明天是盤子,後天可能就是車子、房子......只是形式不同,苦受相同,我們需要從中學習。
靠意志力在思惟、行為上放下執著、貪愛,是很難做到的。對於任何煩惱、任何東西,如果我們不瞭解、不明白的話,是放不下的。大家知道貪愛的性質就是黏著、執取,只有智慧才能把煩惱減弱,我們只能通過觀察這些煩惱,去瞭解它,從而培育智慧。
放下也是自然法的運作,靠自我是無法放下的,如果「我」可以放下,我們早就放下了。
我們仍然享受貪想要的東西,是因為智慧還不夠強,理解還不夠深。我們的貪強過於智慧,所以被貪愛占了上風。如果智慧強過煩惱,就不會生起貪愛。
舒服的感覺是一個所緣,不是貪。但如果我們喜歡這種舒服的感覺,希望常常都是這樣,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這就是貪愛。
對一個所緣或者一個現象,你有多少分的喜歡?當得不到的時候,就有多少分的瞋心和多少分的生氣!這是一個自然的法則。心在兩邊擺來擺去,在一邊擺到30度的喜歡、執著,得不到時擺到另一邊就有30度的不喜歡、瞋心。
一個家庭成員死了,為什麼家人都會很傷心、很悲痛?為什麼外人沒事呢?大家想一想......就是因為有很多的愛執。一起生活,每天共處、每天見面,我們的貪愛是自己覺察不到的,因為已經習以為常,每天這樣的累積,大家可想而知貪愛有多深?如果心不兩邊擺,而留在中間,儘量不讓貪、瞋生起。這樣的話,人活著的時候開心,人死了也一樣開心,沒有苦。
在茶館裡面大家聚在一起喝茶,離開了也沒有人哭,對不對?揮揮手就分開了。同樣道理,我們跟家人聚在一起,就像我們跟在茶館一起喝茶的人一樣,喝完茶了,他走他的路,我走我的路,也許是下一生再見。
為什麼人死了我們會哭?不能像茶館那樣?是因為大家一起喝茶的時間很短嗎?其實,我們一生和其他人聚在一起的時間也很短,所以聚在一起時開開心心,分手時也開開心心說:再見,明天見!也許是下一生見!應該這樣,有智慧的人會這樣。
大家看到自己心愛的人時,觀一觀自己,對這個所緣的執取、貪愛有多重?要經常去檢視一下。
光是提醒自己不要執著並沒有用,貪心的本性就是會貪愛。禪修者的責任是要去觀察貪愛,瞭解貪帶來的過患和痛苦。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可以真正與貪愛保持距離。
至於慈心和貪愛的屬性完全不同,慈心是無條件、不求回報的仁愛,而貪愛執取只是煩惱的體現。
禪修者的工作
最後要提醒大家,禪修者只需做三件事情,不需要做太多。
第一,是要有正見,當下無論發生什麼,知道它是自然法。
第二,覺知當下的這個自然現象。
第三,持續保持覺知。
第一個正見是智慧,第二個覺知是正念,第三個保持覺知是正精進。智慧、正念、正精進是三種因,我們只須做這三件事情,這是禪修者的工作。持續每時每刻地去做。
如果我們照顧好法,法就會照顧好我們,這是佛陀的教導。法是什麼意思呢?法就是心的品質。我們去照顧好心的品質,法的心,禪修的心,覺知、正定和智慧的心;當我們每時每刻很小心地照顧好心的品質,心的品質變得越來越強的時候,這心的品質就會照顧我們。生活上的任何困難、問題,這心的品質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
我們所謂的「一切都是法」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要和法相應,時時刻刻都帶著法的心、覺知和智慧的心去生活,去看待一切。當覺知、定和智慧增強了,煩惱就會減少。當煩惱真的變得很少,那時候的心的質素是大家現在無法想像的。雖然我也未完全瞭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體驗,以前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但慢慢隨著心的品質的提高,再沒有問題了。發生的一切都不是問題了,只是經驗。經驗是無法避免的,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一整天有很多的所緣,很多的經驗。以前這些經驗全是問題,現在全都不是問題了,你可以想像嗎?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了,我無法形容這感覺有多好。
我們必須明白禪修的價值、益處;就像賺錢一樣,想賺錢的人每天想着怎樣賺錢。法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想怎樣提高心的品質,怎樣持續的去覺知,培育智慧。能達到這樣的心的品質是真實的,是可能的。我希望大家都能達到這樣的心的品質,所以我再次鼓勵大家持續的修習,有一天我們都可以達到高尚品質。
以上內容節錄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德加尼亞禪師 著‧華宇文化傳訊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81364463.pdf
何謂禪修
首先,我們要知道禪修的意義是什麼?禪修就是培育心的美善品質,讓不好的習氣得以轉變。如果我們有正念、有覺知,善心就會開展;反之,如果沒有覺知,處於無明的狀態,煩惱習染就會生起。所以若要培育心的美善品質,便需要修習正念。
禪修是心的工作,不是身體的工作。那麼,要培育哪一些美善的品質呢?我們要培育的,其中包括五種心的能力(五根):信、精進、念、定、智慧,讓這些品質增長強大。
禪修是培養覺知、培養智慧,探索、瞭解身心真相,明白身心現象的因果。
禪修的目的
禪修的目的及結果,必須是智慧的增長...
目錄
禪師簡介
序
◎禪修第一課:正見及覺知的重要性
何謂禪修
禪修的目的
以正見、智慧為主導的禪修
一切都是法
正確的心態
禪修的重要性
◎禪修的心:如何開發五根及培育智慧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智慧的開發:聞慧、思慧、修慧
智慧的取向
禪修的過程
以智慧引導的禪修
苦﹙Dukkha﹚
無我
色身
止禪及觀禪
以智慧來認知
真實法和概念法
《大念處經》
◎四念處禪法簡介
正進
恆久持之地修習
正見
禪修的階段:初學
所緣的選擇
初學者的無聊感
坐姿
雜念
行禪
動作快慢
臥禪
精進力
所緣及心
覺知和識知的分別
觀察覺受
覺知的利益
禪修的階段:進階
微細的所緣
如何觀察心
雜念妄想
放鬆
退步原來是向前
開放式覺知
睜開眼睛禪修
眾多所緣
開發探索的心
觀因緣
心的造作
遇上修學上的緊張煩惱
如何對待不善法?
正確地「接受」
習性反應
如何面對恐懼?
滅瞋的方法
讓瞋心歸零的故事
杜絕牢騷話
貪愛是無明
欲望導致抑鬱
貪順境
慈心
◎禪修之應用:日常生活中的修習
日常生活中修行的重要性
如何在吵鬧中修習?
時刻運用六根修習
教育下一代
如何在日常生活應用正見
適宜正知
「家」是很好的修習場所
修持平等心
在工作中禪修
面對衰老
善心善行
面對死亡
用慈心待人接物
不要戴有色眼鏡待人
禪修者的工作
禪師簡介
序
◎禪修第一課:正見及覺知的重要性
何謂禪修
禪修的目的
以正見、智慧為主導的禪修
一切都是法
正確的心態
禪修的重要性
◎禪修的心:如何開發五根及培育智慧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智慧的開發:聞慧、思慧、修慧
智慧的取向
禪修的過程
以智慧引導的禪修
苦﹙Dukkha﹚
無我
色身
止禪及觀禪
以智慧來認知
真實法和概念法
《大念處經》
◎四念處禪法簡介
正進
恆久持之地修習
正見
禪修的階段:初學
所緣的選擇
初學者的無聊感
坐姿
雜念
行禪
動作快慢
臥禪
精進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