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貧濟苦,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的核心宗旨。慈濟醫療志業幫助了許多因貧而病、因病而貧的民眾與家庭。藉由完整的慈善體系與眾多志工協助,過往醫護人員在醫療處置外無法提供的照顧,諸如到府往診、陪伴病人度過生命低潮,甚至提供出院後的各項生活資源,都是從「我可以做更多」的心態出發,所得到的善果。這就是「全人醫療」。
愛,是人間最好的藥。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倡導「全人醫療」,以「愛」為藥引,融入獨特的「慈濟人文」,希望將慈悲心種進所有醫護人員心中;用愛啟發愛,提倡醫師與醫護人員可以為病人做更多,鼓勵慈院同仁用心發現弱勢病人不為人知的苦難,解決他們在身、心、靈各方面遭遇的問題,讓溫暖充滿人間。為所有就醫民眾提供優質與溫暖的醫療服務,不只救治身體的病痛,更要化解內心的傷悲。
證嚴法師勉勵慈濟人――做就對了。用大愛點亮心燈,以慈悲化解苦難,對醫護人員而言,只要持續走進人群,發散自身良能,就能帶動周遭惜福造福,以愛的循環,成就全人醫療理想。
延伸閱讀:
《慈悲在人間:走過尼泊爾賑災之路》
《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
《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巡禮》
《讓世界和解:全球慈青與清修士的實踐之路》
作者簡介:
趙有誠
國防醫學院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曾任三軍總醫院健康檢查室主任、胃腸科主任、內科部主任、教學副院長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主任。二○○四年任醫療副院長執行官,二○○六年一月晉升軍醫少將,二○○七年調任國防部軍醫局醫管處處長。
二○○八年三月一日接任臺北慈濟醫院院長,並皈依證嚴上人成為慈濟師兄,對「行醫」有不一樣的體悟,全心投入慈濟醫療志業,帶領台北慈濟醫院全體同仁為實踐「全人醫療」努力不懈。
邱淑宜
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聯合晚報》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台灣大崩壞》、《愛是人間最好的藥》、《張心湜醫者之心》、《我是小志工》、《清淨赤子心》、《草根的力量》、《善的循環》等書(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證嚴上人對慈濟醫療志業的期待,是達到「全人醫療」的境界,要符合這個目標,我想臺北慈院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醫療專業一定要好。病人來求診,我們一定要治好,別家醫院做得到的我們也必須做得到;只要病人把生命託付給慈院,我們絕對提供水準以上的醫療服務治好病痛。
第二,盡全力幫助弱勢病人。除了治療身體的病痛,還要設法發覺他們的困難,全力協助。
第三,不只治療病人的病痛,也安住他們的情緒及心理。醫病也醫心,這也是慈濟醫療志業的方向、目標及願景,就是「全人醫療」。
一加二等於三,達到第一跟第二個目標,離全人醫療的境界就不遠了。
醫者父母心,為病人著想
「全人醫療」,是醫學界人人能上口的四個字,但它究竟在說什麼?有人說是「身心靈照護」;有人說是「五全照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有人說是結合醫院各專業團隊,提供病人整合性醫療;有人認為是關懷病人的經濟、家庭與社會功能,依需要給予出院後的居家照護……這些定義的用字不同,但精神相同,可以說全人醫療沒有制式的標準答案。
但我進入慈濟體系後,發現另一個更好的答案――全人醫療就是愛的醫療。我常用媽媽對小孩的愛做比喻,世界上的媽媽都沒有進過「媽媽學校」學習怎麼當媽媽,因為她愛她的孩子,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協助他們在人生路上成長;媽媽對孩子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從孩子出生後無微不至的照護,到孩子長大了,依然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醫護同仁只要用這樣的心態對待病人就對了。
臺北慈院的同仁很棒,在很多地方做到了愛的醫療,「視病如親」在慈院不是口號。舉例來說,住院的身心科病人當狀況不穩定時,有些醫院會採取最省事的做法,就是對病人實施非自願性隔離,以及有如五花大綁的非自願性身體約束。但臺北慈院身心科的醫護同仁,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安撫與陪伴病人,非不得已不隔離病人,也不把病人綁起來。和其他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相比,臺北慈院的「非自願」醫療處置比例相當低。
有一位患者因疾病造成行為退化,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情緒起伏不定,連話都說不清楚,幾乎無法與人互動溝通。慈院的護理師長期耐心陪伴,與病人建立起情誼,每次看到護理師,病人嘴裡都含糊不清說著:「蘿蔔蹲、蘿蔔蹲、蘿蔔蹲完姊姊蹲。」搭配雙手叉腰、半蹲再站起的動作,要護理師跟他玩遊戲。除非護理師真的忙不過來,不然一定跟他玩幾次,讓他開心。
加護病房的病人都是無法下床的急重症患者,不少醫院會為這類病人插上尿管,照顧起來較省事方便。但插了尿管容易發生感染,因此慈院加護病房的醫護同仁不隨便為病人插尿管,能提早拔除絕不拖長插管時間,而且每日檢核留置的必要性。同仁寧願不怕麻煩幫病人換尿布,有時尿液溢出來弄髒床單還得換床單,但她們不以為苦,因此臺北慈院加護病房的患者,泌尿道感染率低。
心蓮病房(安寧病房)的護理長陳美慧,會自備精油為癌末病人按摩,紓緩他們的身心;面對癌末病人的大面積惡臭傷口,她也絲毫面不改色。有一位年長的口腔癌末期弱勢病人,他因為延誤就醫,醫療上已經無法有積極作為;他定時會搭捷運來醫院換藥,我們只能在處理傷口時為他減輕痛苦。
揭開紗布,由於傷口不忍卒睹,而且散發惡臭,他曾經在其他醫院換藥時,遭到醫護人員一臉嫌惡。但在這裡,受過傷口護理專業訓練的陳護理長,為他換藥時沒戴口罩,還有說有笑,讓他感動地流下眼淚。
曾經有跌倒的老阿嬤,面對即將來臨的骨科手術惶惶不安。手術前一晚,沒有家人在旁陪伴的阿嬤,在病床上翻來覆去,怎麼樣都睡不著;阿嬤一直按鈴找護理師,她沒有不舒服,只是焦慮不安希望有人陪她。剛好那晚在病房區值班的骨科醫師曾效祖,就是隔天要為阿嬤開刀的醫師,又碰巧阿嬤隔壁病床沒病人,他索性把值班室的棉被抱過來,躺到空床上陪阿嬤聊天說話,直至阿嬤寬心入睡。隔天,阿嬤開心又安心的進開刀房。
真心為病人設想,把愛加進醫療當中,你就會全方位為病人考慮,窮盡妙法解除因為生病帶來的所有痛苦,不管是身體的病痛、心中的悲苦或生活的困境。你會設法解決病人因病衍生的各種問題,包括經濟、家庭、社會等各層面,從外到內,完完整整、全方位照顧病人。
證嚴上人對慈濟醫療志業的期待,是達到「全人醫療」的境界,要符合這個目標,我想臺北慈院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醫療專業一定要好。病人來求診,我們一定要治好,別家醫院做得到的我們也必須做得到;只要病人把生命託付給慈院,我們絕對提供水準以上的醫療服務治好病痛。
第二,盡全力幫助弱勢病人。除了治療身體的病痛,還要設法發覺他們的困難,全力協助。
第三,不只治療病人的病痛,也安住他們的情緒及心理。醫病也醫心,這也是慈濟醫療志業的方向、目標及願景,就是「全人醫療」。
一加二等於三,達到第一跟第二個目標,離全人醫...
推薦序
【推薦序】用大愛點亮生命希望 / 釋證嚴
生命是最尊貴、也是最平等的,在生老病死的嬗遞中,病苦最是折磨人。尤其三十多年前的東臺灣,青壯人口外流,老弱貧病,處境堪憐;或者家中經濟支柱病倒了,缺錢少醫藥,以致小病拖成大病,「貧由病起,病因貧生」,循環往復,脫苦無期。於是發心立願,要在花蓮啟建一座現代化的綜合醫院,既為病苦者作依怙,也為老弱貧困者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三十一年過去,花蓮慈院啟業以來,欣喜不違初衷。相繼啟業的玉里、關山、大林慈院,地點也都在偏鄉,同樣是從「尊重生命」出發,期能弭平城鄉差距,照顧貧病老弱。臺北都會區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何以還要在新店啟建慈濟醫院?每每想到一生追隨我投入濟貧救苦、出錢出力不遺餘力的北區弟子,也陸續走入暮年,一旦病痛纏身,誰來照護他們的健康?更何況,都市的暗角、市郊寂寞的山區,仍有許多哀哀無告的病患等待救助;施醫無分貧富,這些弱勢者也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
很感恩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也是師徒的夙世因緣,發心作師父的手和眼,全力執行師父的付託。記得第一次在板橋園區見面,只是很簡單地與他談到慈濟醫療肩負的使命,在回到關渡園區的車上,我問他接任院長的意願?他回說:「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我會很努力很用心,把他們當作我的家人,照顧他們的健康。」當時他才剛剛卸下三總副院長職務,累積很豐厚的醫療專業與行政經驗;此生相遇,竟是為了奉獻專業長才給慈濟!
醫療運作如同一部環節相扣的精密大型機器,要指揮這部機器順利運作,對趙院長來說並不困難,他本來就是醫療行政管理的專家;但要融入慈濟「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就有些難度了。感恩志工菩薩愛師父所愛的人,不斷給予鼓勵和讚歎,鼓舞趙院長的信心;卸下軍服的他,很快放下嚴肅面容,融入慈濟人文,展現原本俱足的柔軟心。他也用這分柔軟心與同仁共事,從陌生到成為朋友,進一步視同家人,如臂使指,上下一條心,全院運作十分順暢。
或許是軍人服從的個性,記得二○一二年十月,臺北慈院才以高分通過教學醫院評鑑。過後,趙院長回來精舍參加志策會,師父試著詢問臺北慈院是否有機會參加醫學中心評鑑?距離評鑑的日子只有三個月時間,趙院長稍稍猶豫一下,還是勇敢承擔下來。在他的領導下,全院立時動起來,各個環節無不準備充分,展現超強企圖心。最後雖以些微之差沒有達標,但可以看出臺北慈院是一支隨時可以上場作戰的嚴整隊伍。
趙院長用心為全院同仁注入愛的基因,落實尊重生命的「人本醫療」。心蓮病房的美慧護理長,面對癌末病患發出惡臭的大面積傷口,換藥時不僅不戴口罩,還能談笑風生。有遊民吐血不止,又沒有身分證明和健保卡,被公立醫院轉送來臺北慈院。社工師在他身上只找到民國七十五年換發的舊身分證,幾經周折,協助他辦理身分證和健保卡,在病床上的他拿到身分證喜極而泣:「終於活得像一個人」。
被他院判定「終身癱瘓」的年輕病患,醫護同仁花了很多心力治好他,他也發願病癒後要作志工。在基隆志工持續陪伴關懷下,注意他的飲食,又鼓勵他繼續復健,才能恢復行走能力,同時帶他回診。他也在志工和醫師的鼓勵下,漸漸擺脫電動輪椅,能夠走路後,不僅跟著志工做環保,且在人醫會到偏鄉義診時,隨行當志工。這些人都是經濟和知識的弱勢族群,醫療和慈善相乘的效果,有龐大的志工人力作後盾,在罹病時都能得到最適切妥貼的照護。
二○一五年四月,尼泊爾發生規模七點八強震,慈濟在第一時間派出賑災醫療團,由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擔任領隊,趙院長擔任副領隊。好不容易飛抵尼泊爾,又因民情不同處處受到掣肘,必須想辦法突圍。醫療團回來精舍報告時,趙院長兩度哽咽,經歷「消慈」風波餘緒,在機場仍有民眾熱情捐款,令他大受感動;有次在山上義診不到兩小時,就因其他原因被迫中斷,望著外面長長的人龍在大太陽下苦苦等待。說到這裡,想到慈濟人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心情更是激動難復。
趙院長本身就是一位醫術精湛、處處為病患著想的好醫師,他愛才、惜才,更為慈濟舉才,常常利用回來精舍開會的機會,將表現優異的同仁帶到我面前,讓師父說幾句話勉勵他們。黃玄禮醫師揹著沉重的鉛衣,長時站立為病患打通血管,使得頸椎受到壓迫。他陪同戴著頸圈的黃醫師回來,我相當不捨,囑咐「大愛感恩科技」研發質量更輕的鉛衣。剛從聯合醫院退休的張聖原策略長,也在趙院長專程陪伴下回來精舍與師父對話,進而發心加入慈濟醫療志業。他深體師心,真是師父的好弟子。
臺北慈院啟業十二年,全院洋溢著人文芬芳的氛圍,實在有說不盡的感人故事。感恩北區慈濟人用那分誠摯的情,代替我關懷所有同仁和來院大德;更感恩趙院長和各部門主管,以身作則,帶領同仁將醫療之愛發揮到極致。也要感恩菁薇樂意作院長的後盾,讓臺北慈院成為病患的希望,也是苦難人的明燈。
【推薦序】用大愛點亮生命希望 / 釋證嚴
生命是最尊貴、也是最平等的,在生老病死的嬗遞中,病苦最是折磨人。尤其三十多年前的東臺灣,青壯人口外流,老弱貧病,處境堪憐;或者家中經濟支柱病倒了,缺錢少醫藥,以致小病拖成大病,「貧由病起,病因貧生」,循環往復,脫苦無期。於是發心立願,要在花蓮啟建一座現代化的綜合醫院,既為病苦者作依怙,也為老弱貧困者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三十一年過去,花蓮慈院啟業以來,欣喜不違初衷。相繼啟業的玉里、關山、大林慈院,地點也都在偏鄉,同樣是從「尊重生命」出發,期能弭平城鄉差距,照顧...
作者序
【序】感恩、尊重、愛的「全人醫療」 / 趙有誠
我生於戰後嬰兒潮的年代,經歷民生困頓的社會,感恩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磨練。父親幼年時,爺爺奶奶就因病相繼往生;他離開大伯投身軍旅,隻身來臺時,還未三十歲。母親十七歲生下我,父親、母親、外公、外婆、四個舅舅加上我弟弟,就是我全部的親人。在人群中我常常相對沉默,或許與這樣的家庭背景有關。幼稚園時住桃園鄉下,喝外國神父發的奶粉,住華僑募款興建的「僑愛新村」,這些經歷讓我對慈濟在世界各地,賑災發放的畫面特別有感覺。
小學搬入三重市,這是人口向都市移動的縮影,跟著母親體會租屋及張羅生活的困難,看見她幫助更貧困的人,力量很小,但印象深刻。
龐大的三光國小,努力興建教室但仍不敷所需,我們自備小板凳在樹下上課,輪流使用教室。第一學期完畢,名字被登上了學校發行的校訊,拿了第一張獎狀,還被老師指定當班長,因為這些,母親在許多鄰居面前,用力的把我擁在懷裡,讓我發現用功讀書,可能很重要。
九歲遷入中和,前後兩位導師一女一男,對我愛護有加,把所有能發的獎狀都發給我,甚至包括全勤獎。女老師現在已失智了,但聽到我的名字還能說出我是她的學生。男老師罹患小腸淋巴癌,我沒能救活他,數年前在臺北慈濟醫院往生。
感恩幾位充滿教學熱忱老師的幫助,讓我從稻田環繞的國中考進建國中學。這幾位數學、理化、國文、生物老師,現在年紀大了,也都是我在臺北慈濟醫院的病人。在這樣單純平靜又充滿師長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對我有很大的正面影響。
十三歲那年,外婆才偷偷告訴我,其實每年耶誕夜醒來看見的禮物,都是媽媽聽了我祈禱的願望之後,夜裡偷塞在枕頭下的。聖誕老人居然是假的!我這才第一次了解人間有「騙」這件事,雖然是善意的。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從不知什麼是「勾心鬥角」,因此第一次聽見證嚴法師說「心寬念純」的時候,特別感恩那種境界。
或許因為父母師長及同學朋友的愛護,讓我無憂無慮,完全沒有察覺家庭的經濟壓力。直到聯考放榜,父母勸說我讀國防醫學院,因為私立醫學系的學費和生活費,對剛剛購屋的他們負擔沉重。從自由學風的建國中學進入軍事管理的國防醫學院,讓我第一次對人生產生埋怨。
七年的軍校教育,與同學朝夕相處,彼此勉勵,讓團隊精神、紀律與忠誠、領導與服從,內化於心。這對我日後的生活與工作其實是珍貴的資產,由衷的感恩。同學們後來共有十五位擔任醫院院長。
一九八一年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三軍總醫院服務。一九九○年從美國南加大賴明詔教授的實驗室學成歸國後,一直努力於臨床及研究工作,感恩得到許多來自病人與同事的肯定與鼓勵。
自己曾因支援新竹縣橫山鄉群體醫療站的工作,車禍斷腿,臥床成了病人,我體會到當病人的感受。父親罹癌時,我是他的醫師,最後親手開出死亡證明,這兩個經驗讓我從只看見「疾病」的醫師,突然成長。後來擔任醫學系系主任,與學生討論「全人醫療」的課題,雖然也有思索與探討,但心中始終沒有得到能夠說服自己圓滿的答案。
二○○七年底第一次晉見證嚴法師,聽聞開示「人文」是「人品典範,文史留芳」,簡單八個字讓我頓時豁然開朗。上人的慈悲能感動所有人,我提早脫下軍服,二○○八年三月一日到臺北慈濟醫院擔任院長。
回首來時路,心中充滿的是滿滿的「感恩」,也感恩牽手菁薇的陪伴與支持,同師同道同修同行,讓我時時擁有幸福的感覺。
雖然五十二歲才皈依證嚴法師,但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追隨大師學習宗教的意義,知曉人生真諦,拓展視野,見證慈悲,看見苦難,學習付出。慈濟世界真是豐富多彩。如果年輕時早早進入慈濟世界,算是福報比較大的話,我的前世一定做的不夠,今生努力再修,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看見慈濟志工用「感恩、尊重與愛」的方式呈現上人助人的方法,讓我開始明瞭「人道」精神的真貌。成為上人的弟子後,做中學、學中覺,體會上人「醫人、醫病又醫心」的教導,帶領全院向「全人」醫療的方向努力。我們每個職類的同仁都能主動發掘弱勢病人背後的需要,看我們還能多做一些什麼,幫助他們度過低潮難關,重新站起來,變成一個能自助又助人的「好人」。
從新進員工訓練開始,我帶領同仁領會與學習,並實踐「全人醫療」。在臺北慈濟醫院服務,是我人生中學習最多,也最感恩的一段,我跟隨證嚴法師的腳步,終於找到了全人醫療的方向。
【序】感恩、尊重、愛的「全人醫療」 / 趙有誠
我生於戰後嬰兒潮的年代,經歷民生困頓的社會,感恩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磨練。父親幼年時,爺爺奶奶就因病相繼往生;他離開大伯投身軍旅,隻身來臺時,還未三十歲。母親十七歲生下我,父親、母親、外公、外婆、四個舅舅加上我弟弟,就是我全部的親人。在人群中我常常相對沉默,或許與這樣的家庭背景有關。幼稚園時住桃園鄉下,喝外國神父發的奶粉,住華僑募款興建的「僑愛新村」,這些經歷讓我對慈濟在世界各地,賑災發放的畫面特別有感覺。
小學搬入三重市,這是人口向都市移動的縮影,跟著母親...
目錄
推薦序 用大愛點亮生命希望 釋證嚴
序 感恩、尊重、愛的「全人醫療」 趙有誠
第一部 慈濟的「震撼教育」
第一章 初入慈濟的震撼
第二章 我能勝任嗎?
第三章 跟最好的老師學習
第四章 好醫師的境界
第五章 原來我可以做更多
第六章 醫療之愛無國界
第二部 不放棄生命的美好
第七章 弱勢病人的燈塔
第八章 為了你,我要變得更好
第九章 挑戰醫學中心評鑑
第十章 跟時間賽跑
第十一章 讓病人再站起來
第十二章 找到你、接回你、醫治你
第三部 全人醫療,愛的循環
第十三章 全人醫療,愛的醫療
第十四章 長養慈悲心
第十五章 陪伴的力量
第十六章 志工身影無所不在
第十七章 用愛啟發愛
附錄 是良師也是益友 施宇隆
附錄 我急我父母,他比我更急 范揚琳
附錄 脫胎換骨的大醫王 喬麗華
附錄 仁醫仁術,追根究柢找出病因 陳建華
附錄 衝在最前面,不只守著院長角色 徐榮源
後記 把家顧好,全力支持他 李菁薇
推薦序 用大愛點亮生命希望 釋證嚴
序 感恩、尊重、愛的「全人醫療」 趙有誠
第一部 慈濟的「震撼教育」
第一章 初入慈濟的震撼
第二章 我能勝任嗎?
第三章 跟最好的老師學習
第四章 好醫師的境界
第五章 原來我可以做更多
第六章 醫療之愛無國界
第二部 不放棄生命的美好
第七章 弱勢病人的燈塔
第八章 為了你,我要變得更好
第九章 挑戰醫學中心評鑑
第十章 跟時間賽跑
第十一章 讓病人再站起來
第十二章 找到你、接回你、醫治你
第三部 全人醫療,愛的循環
第十三章 全人醫療,愛的醫療
第十四章 長養慈悲心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