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逃亦無可名之的
政治、自由、憂傷與孤獨
有些問題拖得太久,久過了一整代年輕人變老。
還來得及嗎?
賴香吟取景台灣解嚴三十年小說集。收錄全新修訂的〈翻譯者〉,從時間回憶政治的〈虛構一九八七〉系列、從空間反思歷史的〈島〉三部曲,以及映照當前世局的最新創作〈雨豆樹〉、〈後四日〉等十二則短篇,描繪各世代不同立場,關於政治但也穿透政治,那段我們共同經歷希望、爭執而迷惘的時光。
得獎作品〈翻譯者〉一方面試圖將社會、歷史材料轉譯成文學語言,另方面又已後設指出:現實與記憶完全溝通之不可能。轉譯或追憶,知其不可為而為,尋求的是詮釋的能力,新的創造。誠如翻譯者最後頓悟:「她所留下的愛與親情只在一些暗示,但也正是那些暗示才誘引我去回憶或寫故事──倘若在這過程中因此抓住了什麼線索或意義──我彷彿聽見了沉默母親的聲音:那麼,就應該那樣相信地活下去。」
●
「我離開他,繼續沿著圍牆往前走。殖民。虐殺。戒嚴。迫害。萬年國會。就在不久之前,這些辭彙從未出現我的腦中,呵,我的世界多麼純潔,多麼無知,如今,他們如祕語般,如潮水般,對我湧來,喚動著我,考驗著我,我的世界破了一個大洞,是的,就是這樣的感受,天地忽然破了一個大洞,祕密與醜陋如泥漿般滾洩出來。 」--〈虛構一九八七〉
「從拒絕聯考開始,再到躬逢其盛於解嚴,我以為自由豐沛的階段已經來到,可結果,結果,我只是毫無準備地變成了一個沒有特色的人……」--〈野地一九八九〉
「搬離和平東路的前一晚,他難得地寫了日記--我希望,從今而後,不管是潑灑在我或是芳阿姨身上的,那個巨大的,可笑的,根本就與我們無關的台北之幻覺,能夠完完全全地散去--他感傷台北曾經那樣迷媚地拉攏他們,而今天又完全挑撥地將他們分開……」--〈台北的滋味〉
「杜先生聽完敗選感言便去睡了。那樣的平穩,他覺得很好,但也知道,這並非訴求他的世代,而是迎向台下那群穿著黃色雨衣的年輕世代。他們說,四年後,我們會回來。杜先生往後算,四年,一百四十四乘以四,這次他算清楚了,五百七十六次,杜先生看看儀器,再看看他的室友們,看電視的看電視,打毛線的打毛線,數佛珠的數佛珠,五百七十六次之後,這間洗腎室,還有多少面孔在這兒呢?」──〈後四日〉
「成大校園裡的這株雨豆樹,沒有那麼大,不過,它的枝葉非常美,夜裡更美。過去兩、三個冬季,我喜歡它葉子落盡,顯露出傘狀枝椏的時刻,美之中帶點詭異,彷彿神經耗弱的夏目漱石寫〈倫敦塔〉,有帶著不祥與冤恨的渡鴉,飛來停在樹枝上,然而,倒底是三隻還是五隻呢?」──〈雨豆樹〉
●
由這些遠端的在場者轉述串聯成的時代故事,與其說是政治小說,不如說是跌宕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生態、經濟型態、人際關係與世代文化生活的變化軌跡。大多數的台灣人,就像文本中的路人們,置身其中亦像局外之人,有介入有波及,皆難以從眾多分割畫面拼湊出歷史全景,清楚的只有喧擾躁動後漸次冷怠淡泊的情緒。——范銘如(政治大學台文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問題一直都在,舊的走了,來了新的。恐怖的不是來不及,歷來被浪費掉的,又豈止這一代年輕人?真正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在錯誤的引路與虛假的傳承裡,讓後至者忘記了問題。故事怎麼說,過去怎麼看,決定了我們要不要看見現在,看見新的問題。——陳佳琦(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簡介:
賴香吟
台南市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東京大學。曾任職誠品書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等。著有《文青之死》、《其後それから》、《史前生活》、《霧中風景》等書。
章節試閱
後四日
選後星期一,杜先生去醫院。
他猶豫要不要帶份報紙進去,選舉已經結束,該知道的都知道了,那些觀點、評論,無論正反,使他驚奇的不多,有所啟發的更少。他熟門熟路走到洗腎室—─現在多半改稱血液透析中心,感覺中性一點,精確一點,可杜先生覺得沒什麼好閃躲的,洗腎就洗腎吧—─熟門熟路躺上病床,把預計用上的雜誌、眼鏡、耳機、手機,全都妥當就位。洗腎室好幾位和他一樣是熟面孔,但每天總也會有幾個因為重症臨時送進來的患者,或是,偶爾,有幾張臉,年輕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電視機恆常開著,杜先生常常得為了抵抗電視聲響而戴上耳機聽音樂。選舉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新聞節目看起來很有精神,故作理性,主持人反覆講著什麼回歸常軌、消弭衝突之類的話,杜先生覺得廉價極了。選前耗費那麼多資源翻弄起來的不同陣營之間的尖銳對立,那些多暴力、齷齪、骯髒的事,怎麼可能簡簡單單、說清就清,人心又不是狂歡之後留下來的垃圾,掃一掃就好了?杜先生看著護理人員開始設定儀器,心裡哼哼想,就說他這身體裡的髒血吧,每週清,每次清,至少也得花上四個小時呢。一次一次選舉的操練,使他情緒難以平靜的不完全是勝敗,而是人性的扭曲,是的,人性,這種詞之所以存在,不就代表身而為人必然有些性質是自然而共通嗎?
何以一旦身處不同陣營,政治便凌駕人性,只能勢不兩立,不能有一點共感,不能有一點誠信,就算光天化日的說謊,也要說得理直氣壯。
是這樣的扭曲,一年一年地,讓杜先生說不出話來了。
他戴上耳機,今天,他要聽兒童合唱團,這幾個月,懷疑、否定、尖酸刻薄的大人的髒話,他聽多了。人們愈來愈不肯相信,站在對立面的,和自己一樣,也是個人,一個無意挑起事端、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杜先生聽膩了暴民與鄉親這類標籤。他愈來愈認為,政治與人性有關,政治根本就是人性,什麼樣的人性,決定了你同意什麼樣的政治。與其清理政治,不如清理人性吧,讓人們先回到一個乾乾淨淨的人,啊,此刻我的血何等乾淨,杜先生調侃自己,這可是經過理性醫療、精密檢測、層層析濾保證的呢。
杜先生這些年在洗腎室所感受到的是,人,來到此處,再怎麼咄咄逼人的名嘴也只能交給儀器,交給藥物。每週一、三、五,他來到這洗腎室,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乾淨的人,那些細細長長的透明軟管裡,流動的是他身體裡的血,他常常看著,不知道怎麼理解,生命的意義?他如此清楚看到自己的血,生命是有毒素的,可他的器官已經損耗到沒法自然排毒,他得清洗,否則那些累積的毒素就會將他的生命拖入深淵。
每週一、三、五, 杜先生往前算, 一個星期三天, 一個月十二天, 一年一百四十四天,三年,一百四十四乘以三?杜先生嘆口氣,不想算了,換個尺度來說,三年,他看著那個女性候選人選輸新北市,現在又看她選輸了總統,三年,能不能讓他的腎臟恢復機能,讓他的血能愈變愈乾淨,而不是愈來愈虛弱?三年,他胃口不好,膚色暗沉,體力漸減……
「今天,二○一二年總統選舉的結果,我們敗選,我要在此向大家致上最深的歉意。」杜先生腦海浮現兩天前的夜晚,下著雨,那個宛如女兒的候選人,以平穩的語氣說:「我相信有很多人原本期待勝利,但是,現實不盡如人意。但是我要跟大家說,我們要堅強,我們一定要堅強,我們一定要比誰都堅強。」
杜先生聽完敗選感言便去睡了。那樣的平穩,他覺得很好,但也知道,這並非訴求他的世代,而是迎向台下那群穿著黃色雨衣的年輕世代。他們說,四年後,我們會回來。杜先生往後算,四年,一百四十四乘以四,這次他算清楚了,五百七十六次,杜先生看看儀器,再看看他的室友們,看電視的看電視,打毛線的打毛線,數佛珠的數佛珠,五百七十六次之後,這間洗腎室,還有多少面孔在這兒呢?
選後星期二,杜先生去咖啡館。
淡水河岸的馬偕塑像,依舊卑微地蹲在那裡。他聽過不少人批評,這塑像做得太小了,活像個老人蹲在那兒行乞,不過,也正是這個原因,這塑像使杜先生感動,若有路過,經常就想來看看。
冬天,淡水又濕又冷,再有寒流經過,河邊幾乎沒有觀光客,只有馬偕孤獨淋著細雨。春天,淡水最美的季節,觀光客踩進馬偕的小舟,和他一起合照。夏天,颱風一個接著一個來,馬偕與他的小舟,總被最早抵達的風浪淹沒。
今日,天色微霧,杜先生把路上拾來的一朵花,放在馬偕的掌心裡。
然後,他走進旁邊的咖啡館,老規矩,一杯黑咖啡加三分熱牛奶,老規矩,坐上二樓,看著淡水河、觀音山,還有窗台下方,古老的淡水郵局。年輕的郵差們,總在這時間,群聚在這兒領信,派信,閒聊,抖腳抽根菸,然後,各自揹了沉甸甸的帆布袋,跨上老式的川崎機車,噗噗噗地,開始一天的差事。
制服是綠色,帆布袋是綠色,川崎機車也是綠色,天氣雨霧茫茫的白,淡水總在這種早晨才會顯露她作為一個歷史小鎮的樣貌,婉約還在,氣候也沒變,倒是人都潦草了。杜先生把出門前取的信件,從提包裡拿出來,這年頭,也沒幾封真正的信,扣掉帳單與廣告,唯一引起杜先生注意的是文化資產研究會寄來的資料,他這才想起來,楊致光前幾天給他打過電話。
「當年在老師課上,聽到高一生的音樂,那種衝擊感,到今天還記得。」這個早年的學生說:「所以,這次行程,特別想來通知老師,希望老師可以同行。」一個老師,一輩子值得聽到的,差不多是如此吧,曾在哪個時刻,碰觸了哪個心的萌芽,使他們向善或至少開啟求知的欲望。那是他最投注於學術活動的人生階段,文化資產研究會由他初創,但後來這些年,他體力不濟,解嚴也久了,歷史知識到處冒出,不是非得組織什麼研究會才能研究,因而,這個會事實上是半停擺狀態,虧得楊致光接手,把方向調成實地踏查,才讓組織有了點活絡之氣。
楊致光如今正是自己當年的年紀,杜先生回想,那時成天跟人論時議政,東奔西跑,得空了又以研究室為家,難怪妻子要不理解。學生什麼都不懂,上課他循循善誘,下課還帶讀書會,讓他們去台北中山堂看黃土水的水牛,在課堂上播放高一生的〈長春花〉,他總跟學生介紹:「這首歌既簡單又可愛,這個長春花也是平常的花,搞不好你們家或鄰居門口就擺著好幾盆,叫做日日春。」
不曉得為什麼,學生聽到這兒,常常會笑。然後,他又會問學生:「這曲調雖然是日式的,可是,歌詞裡這個山山(やまやま),你們聽起來什麼感覺呢?我呢,我眼前浮現的是一山連著一山,那是台灣才有的山脈吧。」
他兀自說得深切,但對學生到底能有多少影響,那些年是不得而知的,支撐他一路講過來、做過來無非是自己溫熱的血,一個又一個被湮滅、被抹黑的人生故事,壓得他心口難耐,倘能繼續漠視、無感於歷史骯髒的角落,哪還能期待自己做個什麼乾淨的人呢?雖然那些向他傾訴的人,並不指望公道,對他的聆聽充滿感謝,但正是那樣的馴良,使他感到愧疚,痛感自己能做的那麼有限,且還完成得那麼慢,他得快一點,再不做就來不及,再不做那些有冤的善良人就要一個一個凋零……
然而,誰知道呢,過去的知識與真相,簡直也如同台灣山脈,爬過一山還有一山,他作息混亂,頭昏目澀,全不曉得照顧身體,直到某個夜晚忽然心悸倒下……
選後星期三,杜先生換裝,關門,同樣往醫院的路途前進。
一樣的步驟要重複,一樣的血要清。洗腎室裡,看電視的看電視,打毛線的打毛線,數佛珠的數佛珠。今天他的耳機裡是高一生,他想回憶以前的歲月,他常覺得原住民不容易,歷經那麼多的苦難與剝奪,仍留著樂天心性,不要哭,苦中作樂,保持自己的志氣。「有愛,有恨,無悔。」高一生的墓碑,很多年前,他曾站在那個十字架前,思考這幾個字。帶他來的人指著樹林前方說:「那兒有個回聲谷,走,我們去那兒叫喊,把怨氣都叫出來,祖靈會回答我們的。」
這回楊致光規劃的行程,正是依著高一生的〈移民歌〉路線,從達邦,經過達那伊谷,前往高一生帶領族人墾拓的新美、茶山部落。「那是還有土地可以開墾的年代呢。」楊致光說,現在,那兒除了竹林,也種植了許多咖啡樹。杜先生愈聽愈心動,這段路程,他沒有完全走過,可恨,如今這洗腎室,一週三次,腳鐐般扣住他不能恣意出遊,國外不用說,就連國內也只能外放一宿,除非阿里山有就近可洗腎的醫療據點……
杜先生想到這兒難免喪氣,閉上眼睛繼續聽音樂,模模糊糊睡意來臨之前,手機響了,意外地,是女兒的號碼。
彷彿不知從哪兒開始說起,女兒細細碎碎問他此刻是不是在洗腎室?接而又說:「對不起,爸爸,我很久沒有陪你去了。」
這話來得很怪,他故作輕鬆回答:「習慣啦,有什麼好陪的?」
他知道女兒有心事,可是她不說出來,他能說嗎?倘若她說出來,他打算好了這樣回答:「好,好,我不擔心,有什麼好擔心的?」
可她不說,也不掛電話,搞得他這做爸爸的好尷尬。他清清嗓子:「我說,妳呀,想做什麼就去做吧。」
他希望女兒可以聽懂他的意思,然後說好,帶著哭腔也無所謂。
「嗯,可是……」女兒聲音愈垂愈低:「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杜先生無言以對,他是真的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就連安慰的話也找不到,他沒想到,女兒會這樣反應。
「爸爸,為什麼?」女兒頓了頓,才又繼續說下去:「為什麼,你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他忍不住搖搖頭,女兒的口吻,簡直像個孩子,以為父母是世上最偉大的人。「怎麼可能呢?」他說:「不總是一直,但總會知道的。」
「爸爸……」女兒又喊他爸爸,喊了之後,也不知道說什麼。
他任著她沉默,他想起,她小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無聊的時候,本來就習慣爸爸爸爸喊個沒完,他也想起,她更小的時候,幼稚園的年紀,明明還看不懂電視裡的劇情,但只要畫面裡的人哭花了臉,她就一定也跟著哭起來。
「我看,孩子的事,妳怎麼打算都行。」他故意笑著說:「阿公有十八趴,就拿去用吧,這本來就是不義之財,本來就是拿他們的。」他又說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做吧。」
「可是……」哪來那麼多可是,杜先生想打斷女兒,卻聽她繼續說下去:「可是,這樣,是不是太不顧未來了?爸,我是個做媽媽的人了……」
「唉。」杜先生忍不住低沉下來:「妳先是做完了女兒,現在,又做了媽媽─」話沒說完,杜先生有很多話想說,可是,嘆口氣,他把話吞下去了。
他把耳機戴上,專輯又唱回頭:〈春之佐保姬〉。誰在森林深處呼喚?森林深處,這不是懷念台灣的山,還能是哪裡呢?那麼素樸的情感,卻遇上了殘酷的時代。「如果,爸爸可以幫妳就好了。」方才,他想接下去對女兒這麼說,可是,這種話,是無濟於事吧,她有她的人生,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別人從何幫起?再說,作為爸爸的他,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幫呢?
「想到〈春之佐保姬〉這首歌嗎?」杜先生想起高一生的家書,音樂依然唱著,使他有了想和女兒轉述的心情:「想起來的話,請用妳的感情去唱,我想妳最適合唱這曲子。」
這些充滿感情的句子,在杜先生過去的研究室裡,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翻閱、被引述,杜先生無需費力就可以想起來,一個男人與妻子講著音樂,講著信仰,講著想要穿她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是多麼親密的思念。
田地和山野,隨時有我的魂守著,水田不要賣。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我們要遷移到很好的土地去了。我們會想念大家的。你們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此冬的苦楚將會隨著〈春之佐保姬〉的歌聲過去,我會早日歸來,我以此向神祈求,神必體念我的心……
今天是星期天,因為可以寫信很快樂……
杜先生零零散散想著,以前研究室裡的心境,想著如果可以,健健康康走在山路上,呼吸春天的空氣。
還有女兒。「不放心的話,怎麼樣?陪我一起去吧?」他想跟她這麼說。
如果有那樣一趟旅途,他會讓她聽聽這首有著愛情的歌曲,告訴她,佐保姬是女神的名字,可以給困頓與疲憊的人帶來希望與安慰。
他也要問她,那個下雨的落選夜,她難道沒有聽見嗎?「我們要堅強,我們一定要堅強,我們一定要比誰都堅強。」
後四日
選後星期一,杜先生去醫院。
他猶豫要不要帶份報紙進去,選舉已經結束,該知道的都知道了,那些觀點、評論,無論正反,使他驚奇的不多,有所啟發的更少。他熟門熟路走到洗腎室—─現在多半改稱血液透析中心,感覺中性一點,精確一點,可杜先生覺得沒什麼好閃躲的,洗腎就洗腎吧—─熟門熟路躺上病床,把預計用上的雜誌、眼鏡、耳機、手機,全都妥當就位。洗腎室好幾位和他一樣是熟面孔,但每天總也會有幾個因為重症臨時送進來的患者,或是,偶爾,有幾張臉,年輕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電視機恆常開著,杜先生常常得為了抵...
推薦序
(序)
路人的政治,隔的文學
范銘如
賴香吟算得上是個早慧的作家,十八歲就在《聯合文學》發表第一篇小說,二十七歲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爾後陸陸續續發表的作品也獲得不少注目與期待。搞不清是什麼魔障還是業障,她在創作這條路上似乎走得猶豫躊躇,磨菇著久久迸出一篇。以為她可能不寫了的時候,突然她就結集出版了,深度質感的內容顯示出其實她一直默默耕耘思索著。在她若即若離、欲走還留的磨蹭時,不僅同輩前後期的作家早就從新世代作家變成一哥一姊,後生小輩們也紛紛超車甩尾。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即使不是特別積極進取的人泰半被時間推著邁進,她卻彷彿在流光迴廊的某些關卡中梭巡,不忍逕去。或許正是猶如自我折騰般的執拗,在戒嚴時期已過去三個世代的今天,她推出了《翻譯者》這本政治小說,有系統地呈現解嚴後三十年來台灣的反對運動、社經結構以及世代差異的嬗變。
收錄在《翻譯者》的十二篇小說,五篇新作、七篇舊作,分由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串連起台灣三十年來的變化。從全書編目的安排就可以窺見小說家的史筆企圖。第一組小說包括五篇,以幾個朋友的際遇轉折涵蓋解嚴到第一次民選總統的階段。為了讓讀者有較為清楚的時代標記,題目直接帶入年代。首篇〈虛構一九八七〉拉開解嚴新紀元的序幕。第二篇寫一九八九中國天安門事件時台灣學生的聲援與衝擊,連帶刺激出第三篇側寫的一九九○年野百合學生運動。第四篇則以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預示某種新的民主作風與文化生態的轉型。第五篇則是一九九六年無視對岸導彈威脅,台灣人民高票將李登輝送上首位民選總統的寶座,展現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意志。
如果第一組小說描述的是萌發的力量與快樂希望的契機,第二組的三篇就是期待的落空與改革的挫敗。〈台北的滋味〉藉由一九九八年陳水扁落選台北市長,探索族群階級與世代間的矛盾隔閡。〈暮色將至〉則是以二○○八年綠色執政的腐敗,敲響反對運動的喪鐘。〈後四日〉則是馬英九連任成功,寫出在野力量的持續低迷。
前兩組小說以政經樞紐的台北觀點紀年,第三組加入了地理元素,將敘事空間轉移到台南。〈島〉與〈熱蘭遮〉的時間座標為民進黨第一次執政的二○○○年,〈雨豆樹〉則在民進黨再次贏回政權的二○一六年。假使說二○○○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象徵台灣本土性的確立以及國族敘事的再建構,因此將代表文化古都的台南作為尋根預言的原點,合理性說得過去,何況陳水扁出生台南。屏東出身的蔡英文寫下的傳奇固然可以設置在台南,代表南部意識與本土文化的再抬頭,此舉不無作家對自己故鄉厚愛(或抬愛)的私心。其中,〈雨豆樹〉是理解這一組、甚至全書關注的樞紐,作家對於歷史、地誌、政治、再現與翻譯的思辨在本篇中有非常精微的組合。特別是對喜愛賴香吟文學的研究者,絕不能錯過此篇夫子自道的論寫作。
第四組只有單獨一篇,照說應該排列的是更新近的文本。作家卻反倒以成書於一九九五年、也是本書中寫作年代最早的〈翻譯者〉壓軸,並作為提綱契領的書名,此間自然饒有深意。延續〈雨豆樹〉的主旨,〈翻譯者〉這篇中篇少作似乎早早預告了作家始終掛懷著關於溝通的可能與局限。有志「紀實」卻又深知所謂現實的不明確性,作家動用文學理論中關於語言和書寫的辯證,為這本政治小說作後設性反思。不過,歷史興趣大於文學趣味的讀者也不妨採取古典的史學閱讀法,將此篇視同傳統史家在文末使用的「贊曰」,為三十年來台灣民主運動的論述下一個後現代歷史觀的總結。
不忍青史盡成灰,或許是作家選擇將部分舊作與新作混合編輯出版的原因,或許也解釋了向來低調消極的她為何一反常態地推出生涯中最有主題企劃的小說集。只不過逕以史料檢索或是政治批判這類文學反映論的心態來讀這本書,恐怕得要費一番功夫才能自重重文字迷障中解碼文本的現實座標。解嚴這個歷史分水嶺,她簡短的以一句文學性修辭標示,「我的一九八七年,開始於一個傳言中的喪禮。」一九八八年的農民運動,她好歹明白寫出五二○這個關鍵字和流血衝突的段落,對照的野百合學運卻要挪到後一年杜鵑花開的時節。諷喻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後帶動一批學運青年執政,只用了在異國酒後的牢騷,「他們這批年輕幕僚搞得好便能出頭,學運、助理一路跑,如今總算等到時機了,選舉過後,他們將是解嚴後第一批搶上灘頭的人。」蔡英文落選與當選的紀年則僅摘取一小段她的敗選與勝選感言。間接隱晦若斯,莫說年紀尚輕的讀者,就連身歷大小選戰的選民們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對於指涉的究竟是何年何事都難免感到陳舊而迷糊。
迂迴、抒情、生活化與大量留白幾乎是賴香吟所有小說的特色。是類美學特徵常見於日本文學,近年來王定國也以類似的小說美學在台灣文壇聲名鵠起。然而,王定國即使在敘述布局中藏鋒留白,依舊拋出明顯的故事軸線引誘讀者揭曉情節懸念,賴香吟卻連這種比較傳統的敘事甜頭都吝於給予讀者。作為一個資深小說家、尤其是龜毛的小說家,賴香吟多年來顯得踽踽獨行,並不只是因為她的產量不多且非時下熱議的題材,最關鍵的因素或許肇因於她作品中刻意營造的隔閡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主張,寫情寫景若讓讀者霧裡看花就是「隔」,得要語語都在目前方有「不隔」的感染力,詞家以「不隔」為尚。彷彿要跟大師唱反調似的,賴香吟的文學風格偏好的就是隔,她的小說就像跟她的書名《霧中風景》一樣,沒有細心和耐性解讀的話,往往如墬五里之中。不容諱言,如此的寫作策略不免使有些作品流於晦澀。特別是描寫個人化題材時,取消故事情節和事件細節的後果輒被人物的情緒取代,欲言又止的空白反而須仰賴大量文化符碼填補表述。但是當她處理公共性議題時,隔的美學恰恰是最適當的書寫距離,使得賴香吟的政治小說獨樹一幟。
粗具對作家整體文學風格的認識,應該有助於理解為什麼她的政治小說刻意把歷史事件藏在後場。不僅如此,小說家還採用非直接關係人的敘述視角加大距離。一般的政治小說即使不是選擇用參與者或受害者,也是相關的家屬親友,敘述大時代下小老百姓的動盪悲歡。賴香吟偏愛的卻是路人型的敘述者。這些路人,可能是上街遊行、露宿街頭的反對運動分子,熱血應援卻不是核心角色;可能是路過或聽過某些聚會演講,算是見證歷史現場卻又證詞模糊;連土生土長的在地人,於她描寫中也會在隨著光陰流變的家鄉地景中迷失所向路,陌生隔閡之感猶如觀光過客。由這些遠端的在場者轉述串聯成的時代故事,與其說是政治小說,不如說是跌宕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生態、經濟型態、人際關係與世代文化生活的變化軌跡。大多數的台灣人,就像文本中的路人們,置身其中亦像局外之人,有介入有波及,皆難以從眾多分割畫面拼湊出歷史全景,清楚的只有喧擾躁動後漸次冷怠淡泊的情緒。
在長年講究的隔的美學中,自傳性質濃厚的《其後》應是唯一的特例。這本散文袒露不少幽密的心情,但最令我震驚的莫過於讀到作者談論到創作生涯上的陰影,「文學上,我失去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個關係人」。為了判斷這句話的對錯,我還認真地思索了一陣子,確認大錯特錯。就奉行文本中心而非作者中心的批評家而言,作家傳記與文友網絡並非考慮的重點。印象中我和學院同儕們在研究賴香吟的文本時,常見的關鍵詞至少有女性、政治、歷史、空間、翻譯、跨界、後設、後現代、後殖民等等。上述學術討論無一不是純就作者之書寫而論。賴香吟實在應該對自己作家的身分多些自信。否則,對為數不少的賴香吟的長期讀者們,說句重一點的話,可就失禮了。最有力的證明之一就是這本新作。《翻譯者》是賴香吟目前為止最好、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選集。慶幸台灣挺過驚滔駭浪的時代變革。慶賀賴香吟從迢遙曲徑裡踐證出自己獨到的美學路數。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序)
路人的政治,隔的文學
范銘如
賴香吟算得上是個早慧的作家,十八歲就在《聯合文學》發表第一篇小說,二十七歲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爾後陸陸續續發表的作品也獲得不少注目與期待。搞不清是什麼魔障還是業障,她在創作這條路上似乎走得猶豫躊躇,磨菇著久久迸出一篇。以為她可能不寫了的時候,突然她就結集出版了,深度質感的內容顯示出其實她一直默默耕耘思索著。在她若即若離、欲走還留的磨蹭時,不僅同輩前後期的作家早就從新世代作家變成一哥一姊,後生小輩們也紛紛超車甩尾。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即使不是特別積極進取的人泰半...
目錄
(序)
路人的政治,隔的文學/范銘如
虛構一九八七
野地一九八九
情書一九九一
喧嘩一九九四
婚禮一九九六
台北的滋味
暮色將至
後四日
島
熱蘭遮
雨豆樹
翻譯者
故事的說法,回看的方法/陳佳琦
(序)
路人的政治,隔的文學/范銘如
虛構一九八七
野地一九八九
情書一九九一
喧嘩一九九四
婚禮一九九六
台北的滋味
暮色將至
後四日
島
熱蘭遮
雨豆樹
翻譯者
故事的說法,回看的方法/陳佳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