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
是那些大人沒教的能力。一個走過霸凌幽谷的老師,
以莫大的信任與耐心,去引導孩子,
什麼是道歉、尊重、自省、負責、接納不完美……
這些大人不教,但卻是一生最重要的事。那些對身為一個人來說,無比重要,但長期以來,卻淹沒在成績與升學裡的能力:
「道歉可以怎麼學?」道歉不是示弱或屈辱,而是學習的開始,我也經常向學生道歉。
「他那麽糟,為什麼要尊重他?」當你能尊重別人時,你才能尊重自己。
「同理不等於同情?」懂他人的疼痛時,才會願意付出關心。
「擁抱自己的『不能』」從失敗、眼淚裡學到的事,沒人能從你內心偷走。
「你贏了嗎?你考幾分?」其實「你學到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不為父母,你是為自己學習」那才能讓你投入,活出生命的夢想與熱度。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
是那些大人沒教的能力。
夏惠汶博士(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PTS教學法創始人)、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專文推薦。
人渣文本(專欄作家)、祁立峰(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姚詩豪(《大人學》、ProjectUp創辦人)、凌性傑(作家)、張國洋(《大人學》聯合創辦人)、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蘇明進(作家)齊力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因為曾經歷霸凌,
所以他懂黑暗裡最無聲的痛楚;
因為曾經歷不被老師理解的煎熬,
所以他格外能傾聽每個孩子心事。
他守護孩子們的方式,
是為他們在獨自飛翔前,
培育更多能力。
對待學生……是將自己丟進那個處境,不怕把自己「弄髒」,不怕「沾鍋」。
不是永遠坐穩於辦公室裡,等待學生主動傾吐心聲,而是跑進他們生活的場域:籃球場、圍牆邊、走廊的盡頭、下課後的教室、樓梯的轉角、花台;以他們習慣姿勢蹲著、歪坐著,感受他們的感受,懂他們的懂。──吳緯中老師
本書特色:
◎作者在高中以前的求學經歷飽受挫折,「非一般的過去」使他成為「非典型的老師」,使他更有能力同理與包容各種學生。
◎綜合教學經驗以及學生互動的觀察、因應現代孩子的「晚熟」而作。
◎作者以真情溫暖的小故事來跟孩子分享那些大人與老師沒教,卻對孩子而言萬分重要的事。
◎不僅長身量,更長智慧!本書可讓成長中的孩子輕鬆習得人情世故以及了解社會的現實。
◎讓孩子由內至外,從身體到處世等都真正地「轉大人」!
◎「任何教育改革,不從學生「願意」學習出發,都會碰到困難。……
在這本書裡,緯中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在開平餐飲經驗的親師生共學經驗,及深刻的反思分享給大家,每一個字都完全的展現緯中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透過緯中的文字也將老師與學生交集的生命故事轉化成一篇篇令人感動的故事。」——夏惠汶博士(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PTS教學法創始人)
◎「他毫不避諱在書中分享了自己諸多挫折與糗事,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的、或當眾掉下眼淚的,這些經歷,一般成人寫書,都隱之唯恐不及,但緯中都坦誠撕開自己的傷口和面具,讓讀者有機會親眼見識到,一個老師若真要讓自己和學生一起健康成長,需要經過的種種心靈煎熬。
沒有心靈煎熬,怎會有心靈雞湯;我覺得,這是緯中書裡分享的一個核心重點。」——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作者簡介:
吳緯中,台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教師,畢業於淡江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
曾經擔任過編輯、行銷和業務,在不同的行業打滾過,而終於在三十三歲那年,毅然轉換人生跑道,離開辦公桌,不再和「電腦」打交道,而去與真實的「人」打交道,成為了毫無背景的菜鳥老師。
在教書前,對老師的生活總有夢幻、不現實的想像;原以為,自己是來教學生的,殊不知,自己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學習。
第一年的時候,對別人說起自己是老師時,仍會感到害臊,常常會質疑自己:「真的是一位老師嗎?」
幾年後,開始能坦然自居為人師。然而,他內心曉得,這是他這幾年所帶過孩子們的功勞;沒有他們,他無法成為老師;是他們讓他相信,他可以成為老師。
章節試閱
道歉可以怎麼學?
每個人必修的一堂「抱歉」課
——
在現代的校園中,帶著學生學習道歉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
道歉是一件美德,但前提是知道為什麼要道歉,而不是為了道歉而道歉。
不懂得道歉的人是可笑的,因為他眼中只有自己,他有個如水壩般高漲的尊嚴,認為只要說聲sorry,水就會崩堤而出,尊嚴將覆水難收。
學習向老師說抱歉
在開平餐飲學校,幾乎所有校內大小的活動皆由學生主辦,甚至包含一年一度盛大活動——校慶。孩子們在承擔的過程中,需要自組成團隊、分配工作、撰寫企劃,在有限時間內挑戰心理與生理的極限,他們會犯錯、會停滯,合作上常阻礙重重,對話時也常雞同鴨講。
舉辦校慶的時程上有一個重要時刻,就是核心團隊需要踏入教師辦公室,向老師們提出此次校慶的草案。然而,我身為此次校慶的負責老師,前一晚才剛目睹了他們經歷過一場尖銳、充滿情緒字眼的會議。
隔日一早,老師們在辦公室準備好了,熱切期待著孩子們的簡報。我一失神,下一刻孩子們已入門開始介紹,我忐忑難安。他們穿著正式服裝,努力發表他們兩個星期以來的準備,他們的簡報明顯不夠扎實,也不具說服力,但令我驚愕的,是簡報完後,學生活動執行長帶著全體九十度向老師鞠躬道歉,承認自己準備不足,小組內還未達成共識,希望老師們再給他們一次機會。
這令人動容的一幕讓我感到安慰與放心,雖然活動告急,他們身上虛心、肯學的特質卻也日益顯露。我知道他們鬥志仍在加溫,即使好強也懂得節制;只要肯低頭,下次抬起頭來,必定能看見更多。
滑稽的校園道歉模式
我一直覺得,道歉是人格養成很關鍵的一環;一個人若是少了它,那會平添多少的愚妄和驕狂。
道歉本身是一件慎重、有分量的舉動。每次說「對不起」的時候,這三個字都應該鏗鏘有聲,而不是如史萊姆般疲軟乏力。
然而,在現代的校園中,帶著學生學習道歉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因為新聞、電影、書籍中充斥著太多拙劣、浮濫的示範,讓人以為:
• 做錯了、得罪人了只要矢口否認,將黑的狡辯成白的就好。
• 說對不起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可以掛在嘴邊輕浮的出口,內心卻毫無誠意。
• 真正下不了台、逃不過必須道歉時,只要面對鏡頭演一齣灑狗血、淚眼汪汪的橋段就可以了。
最後道歉變成了套公式:做錯了→說不過人→只好說:「好,我道歉。」→繼續做錯。
所以在學校最常上演的老哏「道歉劇」,就是吵架或打架的雙方被老師不情不願地拎進辦公室,經過不情不願地釐清事發經過,再不情不願地彼此說抱歉,最後附加上不情不願地握手和解。
受害的持續受害,害人的繼續害人,什麼也沒有改變。
關於道歉的九個思考與建議
願意道歉值得喝采,然而我們都曉得,某些道歉只會讓事情更糟,還不如不要道歉比較好。
道歉不是獨角戲,自己演、自己開心;道歉是雙人舞,必須一來一往。若你的道歉沒有傳達給對方,那又何須道歉呢?
如何說對不起,才能讓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我認為真實的道歉至少包含了九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1 永遠不要做出虛假的道歉
道歉不是只在嘴巴裡,動動嘴皮子就好,它必須心口如一;別把對方當傻子耍,倘若他在乎,他一定分辨得出你道歉的真偽。
如果你不是真心的,就不要道歉;因為虛偽的道歉對受傷的人是更深的羞辱,是加倍的傷害。
2 道歉是同理心的展現
說抱歉讓人能走出個人對事物的詮釋,並聽見別人口裡不同故事的版本,去尊重人的受傷、感受人的情緒,並去理解你所傷害之人的世界觀,即便那是個讓你感到陌生、需要花時間咀嚼的世界觀。
3 道歉不代表從此之後,不須負起責任
不要讓說抱歉變成一種耍賴的表現。做錯事之後,只要攤開雙手、聳聳肩,卻絲毫不想做出進一步修復的動作,好像事不關己。如同在說:「對,我就是對不起你,啊然後呢?」那是幼稚至極,如同流氓般的行為。
4 伴隨著道歉而來的,是一種承諾
承諾你會改變,改變心態、改變口氣、改變行為;如果你沒有意圖改變,那就不要道歉。
那樣的道歉令人心寒,且是空洞的言語,註定消散在空氣中,毫無重量。
5 道歉了之後,不要說:「但是」
道歉沒有「但是」,不是彎腰道歉了之後,你就可以立即把腰挺直,指著別人鼻子說:「但若不是你……我就不會……」
道歉不是一種談條件的手段,好像你道歉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道歉完了就可以理直氣壯去談判,去把之前道歉所失去的討奪回來。
6 道歉不是作秀,不須大擺陣仗
跟誰有關的事,就跟誰道歉。
你對不起一個人,不用在一百人面前對他說,因為那是作秀,僅僅顯示你有多麼偽善,搭起台子來炫耀你是多麼的做作。
7 道歉不只是言語、不只是文字
當你道歉時,對方聽見的不僅是道歉本身的內容。對方聽見、看見、感受到的更是你的態度、氣息、聲調、臉部表情、與你所有察覺與沒有察覺到的細微動作。
是的,你口裡在說抱歉,但你身體所述說的語言呢?別讓身體背叛了語言。
8 道歉無須低聲下氣、矮化自己、任人宰割
道歉也可以保有尊嚴,所以無須乞討、哀求別人的原諒,讓自己的人格像車道上的寶特瓶不斷被車子撻伐輾過。
你無法強迫人接受你的道歉,因此不必過度卑屈自己,只須以最大的努力展現真誠,好好地說抱歉,然後接受並尊重對方的反應。也許他還需要時間,甚至也許他終究就是無法原諒。
9 道歉不是屈辱,而是學習的開始
道歉代表你有反思的能力,能謙卑下來、能負起責任、能面對壓力、能健康地抒發情緒、能意識到自己在群體間的角色,而這些,都是領導者必須學習的關鍵能力。
學習向學生說抱歉
我是個經常向學生道歉的老師,我覺得犯錯很正常,因為我是個人,存在著太多的不完美。不犯錯的人是可疑的,而犯錯不認錯是可悲的。
一次期末,我迷糊地在成績上犯了錯,後來雖然解決了,和孩子們的心結卻沒有鬆綁。
最後一堂課我懷著沉重的心,刻意字字分明、緩緩地對孩子們說:
「在這件事上,老師想得不夠清楚,粗率地做出決定,因此帶給你們一些心理與實質的影響,我真的感到很抱歉,請你們能原諒我。」
聽我說完後,我注視著孩子們的眼,空氣凝結了三十秒。
那一刻,我覺得我與孩子們心中有真實的交流,我感到被赦免,他們感到被尊重,而我們之間的距離,更親近了一點。
面對自我、跨越心裡的高山
我自己是個視臉皮如命,自視甚高的人,但長久以來在人際上挫敗的經驗告訴我:做錯了,就道歉;犯罪了,就悔改。
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不用找迂迴的方式解決,也不須搞手腕、耍心機。直接面對源頭,面對深沉、有重量的恐懼,才是最有效的路。
想像中的高山總比實際的山來得猙獰高峻。
比起折磨人的道德困境、壓得喘不過氣的愧疚,道歉後的救贖顯得無比的寬心。
真實的道歉,不是攤手將主導權交出去,而是收回主導權、解開內在的糾結、重新洗滌自己,讓你能繼續穩妥地生活下去。
道歉可以怎麼學?
每個人必修的一堂「抱歉」課
——
在現代的校園中,帶著學生學習道歉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
道歉是一件美德,但前提是知道為什麼要道歉,而不是為了道歉而道歉。
不懂得道歉的人是可笑的,因為他眼中只有自己,他有個如水壩般高漲的尊嚴,認為只要說聲sorry,水就會崩堤而出,尊嚴將覆水難收。
學習向老師說抱歉
在開平餐飲學校,幾乎所有校內大小的活動皆由學生主辦,甚至包含一年一度盛大活動——校慶。孩子們在承擔的過程中,需要自組成團隊、分配工作、撰寫企劃,在有限時間內挑戰心理與生理的極限,他們...
推薦序
夏惠汶院士(開平餐飲創辦人、 PTS教學法創始人)
翻轉教育的核心在於人
全世界都在關切——教育的翻轉與創新
世界各國都在探究,如何教育下一代,學習面對未來的知識。有些國家從制度上改,改變組織結構,改變上課時間、拉近城鄉差距。有些從課程教材上改,鬆動傳統課綱、引進科技新知、有些從教學法上改,趣味教學,視屏教學等等。這些努力全都值得讚賞與肯定,但從更深一層探討,任何教育改革,不從學生「願意」學習出發,都會碰到困難。
教育現場裡的每一位老師,如何與學生相處,是改革的關鍵
如果每個老師都能用心去理解孩子的心,懂得處理親師生之間三角牽連的關係,學會有品質的對話,能與學生們共同創造學習的氛圍,就能引發孩子全心投入、這是幫助孩子順性發展的過程,啟動自發性地學習。
那要營造什麼樣的氛圍和條件,才能讓這些發生?
開平餐飲在營造一個氛圍,讓學生可以全心投入,不斷地想要在一個多元主題任務中闖關與破關。在這裡,師生共同學習處理關係,學習對話,在衝突中合作,創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環境。所以,我們只有三條校規,也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制式的考試,校園裡也沒有上下課鈴聲。這樣的教學法看似散亂,然而,卻又有自己的次序-「亂中有序」,團體開始產生生命力!團體的每一個人開始經驗到快樂學習有成就。
相同的教育理念,通往未來的教育大道
去年我贊助政大一個創新教育發展計畫,邀請政大教授和一些國中小學校長,參訪奧地利創新教育的發展,緯中也一起參與。在參訪的過程中,看到當地的教學與開平多年來所堅持與實踐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我猜他也因此受到了肯定與鼓舞,更清楚與堅信這是一條正確的路,也是未來世界一定會走的路之一。
讓我回想到四年前緯中剛到開平,面談時知道他有基督徒的信仰背景,也奉獻自己在教會工作一段時間,協助過一些青少年走過困境,這樣的經驗,也讓緯中想到學校,從教育著手,幫助更多學生,這樣的起心動念讓我很感動,我猜那是他秉持著神愛世人的出發點吧!
兩年前開平餐飲的畢業典禮上,緯中上台致詞分享的一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如果沒有學生,我就無法成為一位老師,是學生讓我成為老師,也讓我相信我真的是一位老師。」
陽光空氣水,醞釀出教育的果實
開平餐飲經過了幾十年的翻土耕耘,從教育整體的結構翻轉改變,我們搭建了一個平台,提供了土壤、陽光、空氣、水,讓每顆種子在開平餐飲這個場域中發展自己的生命潛能,不僅是學生、老師,也包含家長,在這個場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在這本書裡,緯中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在開平餐飲經驗的親師生共學經驗,及深刻的反思分享給大家,每一個字都完全的展現緯中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透過緯中的文字也將老師與學生交集的生命故事轉化成一篇篇令人感動的故事。
有家長好奇,開平餐飲的老師面對學生各種創意挑戰,都累得精疲力竭,怎麼還有時間寫書?分享一個祕訣:開平餐飲全校師生被要求每天寫反思筆記——「六步模式」,寫出在校園中印象深刻且讓自己開心滿意的事。我常跟老師們鼓勵,幾年下來,回顧整理自己曾經寫過的六步,一不小心就可以出一本書,看到緯中真的做到了,很高興為他寫序,也期待讀者們從緯中的分享中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祝福!
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沒有心靈煎熬,怎會有心靈雞湯
去年春天,我和幾所台灣小校的校長得到開平夏惠汶創辦人慷慨贊助,到奧地利參訪一週,學習人家如何進行混齡教育。那次緯中被夏創辦人指定,代表開平老師,一方面自己去學習,一方面隨隊幫參訪團聯絡事情。
在奧地利期間,參訪團隊善用時間,每天的拜訪行程都很密集,不停拜訪請益,簡直是鐵人行程。緯中不但白天幫忙大家張羅、聯絡參觀學校,自己也很投入在做觀察、筆記與提問。到了夜裡,還連夜趕工寫稿,不論多晚,一定把當天的參訪見聞加照片整理出來,隔天和大家分享。那趟旅程,我發現,他堪稱鐵人隊中的鐵人,而且是很可靠的伙伴。
緯中的參訪觀察很敏銳,寫出來的參訪見聞不但可讀性高,也頗有見地。後來回國,他那些筆記還成了網路上很受歡迎認識奧地利混齡教育的精彩散文。
在奧地利期間,偶爾在趕路的車上,我們坐得近,有機會聽他談到在開平教學的經驗。他常說,成為高職老師,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且學到很多,成長很多。
很多人當老師或當父母,都會因為實際面對種種挑戰,在過程中經歷動心忍性,被迫反觀自己,因而得到某種程度的成長。那時候,我對緯中話語的理解,大致如此,但沒有機會深入瞭解更多他所經歷的細節。
一直到今年夏天,終於有機會仔細看了這本書,我才瞭解,緯中所謂學到很多、成長很多的經歷,其實不但是他自己個人珍貴的成長史,更可以是很多人可以參考的心靈雞湯。
不論在家中,或在學校裡,我們的文化普遍缺乏平等對話的習慣與能力;而這本書在我看來,恰恰是一本很好的對話錄。在文中,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年輕敏銳的老師,不斷和學生對話,不斷和家長對話,不斷和同儕對話,也時時刻刻和自己對話。透過這些對話,他摸索前進,得到一次又一次脫胎換骨的成長。這樣的對話錄,正是我們社會需要的經驗。
風雨過後,當事人都會有一種洗鍊後的沉穩,他們回首來時路,路上的挑戰總看起來雲淡風輕,好像天下本來就不會有太多困難;但緯中的書,表現不一樣的風貌。他毫不避諱在書中分享了自己諸多挫折與糗事,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的、或當眾掉下眼淚的,這些經歷,一般成人寫書,都隱之唯恐不及,但緯中都坦誠撕開自己的傷口和面具,讓讀者有機會親眼見識到,一個老師若真要讓自己和學生一起健康成長,需要經過的種種心靈煎熬。
沒有心靈煎熬,怎會有心靈雞湯;我覺得,這是緯中書裡分享的一個核心重點。所有人都需要成長,所有成長都得付出代價。緯中的經驗很篤定告訴我們,所有誠心付出的代價,不管成功或失敗,最後都會有令人歡喜的自我成長。
這是一本很深刻自我反省的書,也是可以照著做的指南。讀這本書可以學到做事,也可以學到做人。這是一本可靠老師所寫可靠的書,是一本值得年輕父母、中學老師和青少年仔細閱讀的好書。
夏惠汶院士(開平餐飲創辦人、 PTS教學法創始人)
翻轉教育的核心在於人
全世界都在關切——教育的翻轉與創新
世界各國都在探究,如何教育下一代,學習面對未來的知識。有些國家從制度上改,改變組織結構,改變上課時間、拉近城鄉差距。有些從課程教材上改,鬆動傳統課綱、引進科技新知、有些從教學法上改,趣味教學,視屏教學等等。這些努力全都值得讚賞與肯定,但從更深一層探討,任何教育改革,不從學生「願意」學習出發,都會碰到困難。
教育現場裡的每一位老師,如何與學生相處,是改革的關鍵
如果每個老師都能用心去理解孩子的...
作者序
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去年期末,我當掉了一位學生。事後,他氣洶洶地找我理論,說為什麼已補交了作業仍舊被當,我雖回應補交的作業沒有達到標準,他始終無法接受。
那不是一場愉快的談話,最後他一口咬定老師每個學期都有必須當掉學生「業績壓力」,所以非要拿一定比例的學生開刀不可;而他自覺,就是那倒楣的「業績」。
我極力否認並解釋,但怎麼也無法改變他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心懷不平地離開,我也只能莞爾無奈。
然而,不知為什麼,我似乎懂得他對老師的這種極端不信任的心理;或許是在高中時期,我也曾是如此,對權威充滿敵意、對體制忿忿不平。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通常,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條微妙的線牽引著天平的兩端;線的一頭是相互敵視,由制定不完的規矩、成績的陰影,與威嚇的語言打造而成;另一頭是彼此信任,由同理的尊重、合作的誠意,與守約的承諾釀造而出。
在過去的求學經驗裡,我總是倚在天平前端,與老師們明爭暗鬥地來回較勁。
許多年過後,自己當了老師,才發現學生和老師的關係,不應該像記憶枕頭與後腦杓的關係一樣:枕頭被腦袋拼命打壓後變得扁縮,但頭一離開,不消一會隨即恢復原樣。
所以,我痛恨拿成績「威脅」學生。成績應該是激勵的工具,不是懲罰的手段。對我來說,成績是最後一道防線,非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拿出來使用。而且,越用成績威脅,越會越造成師生對立。對立若造成,老師更不容易達到原初希望學生向上的目的。
然而,在天平的另一端,我想身為老師的人也會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為濫情者,一個總是在當好人的老師:對學生太信任、太有同理心,甚至被利用也渾然不覺。
我的想法是,當你選擇相信學生的時候,他們會開始相信自己。
信任的珍貴與脆弱
我曾有一度對學生們的情況感到灰心,掙扎是否要繼續相信時,當下決定跟學生們分享一段話,告訴他們我的心情: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一件脆弱而珍貴的東西;就像感情一樣,失去容易取得難,破壞容易修補難。
要贏取人的信任很難,需要花費時間經營、鞏固,但要破壞它卻很容易,只要一句惡意的重傷、一個表裡不一的行為,或背後的謠言就足以毀壞它。
所以,當你爭取到別人的信任時,要珍惜、要呵護,要滋養,否則你連怎麼盡失人心都不曉得。」
真實的信任,不是一種盲目輕率的動作,而是一種深思熟慮之後的抉擇。
最難的部份在於:你明明心中早已知道,對方將來仍會失敗,仍會跌倒,卻仍舊不放棄相信。因為你知道到最後,「相信」這件事本身會成為一股源源不絕的力量,讓獲得信任的人感受到支持與愛,而能放膽向前。
學生每次的承諾,在當下總是一心一意的,你該相信他的許諾裡沒有虛假。但是,能否遵守約定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們大人不也是一樣:常常立誓、常常破戒;常常發奮,常常怠惰。
因此,別相信孩子真能守住承諾,但要相信他願意守住承諾的心,孩子們那份願意守諾的心總是在的。所以引導孩子完成自己的承諾,或協助他修正成可行性高的承諾,就成了老師的職責所在。
當你開始相信學生時,也許一開始他們會令你失望,但只要撐得夠久,你也選擇持續相信時,他們的表現往往會令你嚇一跳。因為你所相信的,是人們內裡美好良善的本質,孩子們最好的一面終究會展現出來。
這是我從始至終的教學信念:「要求」帶來「距離」,「束縛」帶來「關閉」,而「信任」,將會帶出更多輪轉不休的「自由」。
這個信念,至今從未讓我失望過!
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當與學生們的信任關係建立了,所有的老師將面對一個更為核心、無法逃躲的問題:「那我得教學生什麼?」
我是要教學生面對一次一次的考試,還是要陪伴孩子迎接擺在他們前頭,渾然未知的人生?
在這個注重個人實現的時代裡,每一個孩子的自我都被極致地膨脹。當這樣的一個以自我為始、自我為終的人,進到了社會中,遇到了另一個同樣的人,會撞擊出什麼樣災難性的結果?
我開始思考自己受教育的歷程,是的,學校老師們教會了我國、英、數⋯⋯等基礎科目的知識,我也因此感謝他們。然而,關於尊重、愛、勇氣、道歉、原諒、反思、道別、做自己、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等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又是誰教會我的呢?
為了培養一位能展現關懷、發揮同理、成熟足意、寬容自信,既不傷害人,又不卑屈自我,最後能自在合宜地順著步伐成為他自己的人,台灣教育——或者更具體一點,台灣教學現場—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我期待所有在我班級裡的孩子們,當他們從學校畢業後,能學習到這些比考試更重要的能力,並如同輕便的一肩行囊,背起帶到他們人生的下一階段,無論他們在哪裡、做哪些事、遇到哪些人。
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去年期末,我當掉了一位學生。事後,他氣洶洶地找我理論,說為什麼已補交了作業仍舊被當,我雖回應補交的作業沒有達到標準,他始終無法接受。
那不是一場愉快的談話,最後他一口咬定老師每個學期都有必須當掉學生「業績壓力」,所以非要拿一定比例的學生開刀不可;而他自覺,就是那倒楣的「業績」。
我極力否認並解釋,但怎麼也無法改變他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心懷不平地離開,我也只能莞爾無奈。
然而,不知為什麼,我似乎懂得他對老師的這種極端不信任的心理;或許是在高中時期,我也曾是如此,對權威充滿敵意、...
目錄
推薦序一:翻轉教育的核心在於人/夏惠汶院士(開平餐飲創辦人、PTS教學法創始人)
推薦序二:沒有心靈煎熬,怎會有心靈雞湯/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自序: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前言:我來到了這所學校
輯1別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大人
道歉可以怎麼學?每個人都必修的一堂「抱歉」課
如何「學做自己」?
為什麼要尊重別人?──十個你該尊重每一個人的理由
認識自己的「不能」
找到熱度,對抗冷漠
一個人真正的「長大」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找到為自己學習的理由(上)
找到自己熱愛的學習方式(下)
懂得反思──不再認為都是別人的錯
學做決定,並負責
學習原諒他人
「我懂你的懂」──如何同理他人
最後一堂課,我們練習說再見
輯2總是奮力抓住每個懸崖邊孩子的老師
我要成為這樣的老師
我想認識你
為孩子注入力量的陪伴
我為什麼責備?(上)
這些時候,我必須責備(下)
從優秀教師們身上學到的八個堅持
你們與我的生命故事
凝聚團隊的故事力
聆聽沉默的聲音
令學生聞之色變的老師
後記:學生教會我的十五件事
致謝
推薦序一:翻轉教育的核心在於人/夏惠汶院士(開平餐飲創辦人、PTS教學法創始人)
推薦序二:沒有心靈煎熬,怎會有心靈雞湯/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自序: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前言:我來到了這所學校
輯1別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大人
道歉可以怎麼學?每個人都必修的一堂「抱歉」課
如何「學做自己」?
為什麼要尊重別人?──十個你該尊重每一個人的理由
認識自己的「不能」
找到熱度,對抗冷漠
一個人真正的「長大」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