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一個顛覆全球產業,也顛覆主流文化與社會體制的創新創業之都。
矽谷現在流行什麼?創業家的生活都是怎麼過的?如何在矽谷存活?
跟著《華爾街日報》記者的深入報導,
一窺這個日夜不輟孵化出全球尖端科技的眾神之谷。
一項挑戰傳統的獎學金計畫
PayPal共同創辦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在2011年成立了「20 Under 20」獎學金計畫,提供10萬美元,鼓勵大學生輟學到矽谷創業。
這項獎學金計畫的錄取率比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名校還低,有些人認為即使沒上哈佛,錄取了也等於超越哈佛。學員們從大學休學、離開原本的生活環境,來到矽谷,夢想成為下一個賈伯斯、祖克柏、馬斯克、比爾.蓋茲。
科技眾神居住的國度
本書作者、《華爾街日報》記者雅麗珊卓.吳爾夫,在提爾的引領下,帶我們見識矽谷的狂熱世界,了解這群年輕創業菁英的成功與失敗,以及矽谷的各種面貌:
◎如何在矽谷立有一席之地?
一反傳統就業軌跡,第一步就從新創公司執行長做起,就算轟轟烈烈地失敗,也是履歷表上可大肆吹噓的重要經歷。
◎什麼樣的風格才受歡迎?
厚眼鏡、牛仔褲、T恤是超級富豪的指標裝扮,女性穿高跟鞋、可愛洋裝會被另眼看待。公司標誌是地位象徵,一般人愛用的名牌標誌則是大忌,穿一件2007年的Facebook T恤,強過開一輛20萬美元的法拉利!此外,有點社交障礙可能會更吃香。
◎創新發生在各種領域
創新的範圍不只在事業,擺脫限制的追求也影響了性觀念和飲食。許多人極注重養生,遵循特定飲食習慣如原始人飲食法,並且規律運動。
◎改變規則,重寫定義
Uber威脅計程車業、Airbnb影響飯店業,各種創新選項不斷出現,顛覆傳統體制的運作。
吳爾夫以敏銳的筆鋒,捕捉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矽谷文化。治療老化、開採小行星、改寫貨幣規則……,諸如各種奮鬥故事,這群想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成功少、失敗多,但這項獎學金計畫改變了眾人對於大學教育、工作,以及人生路徑選擇的看法。
-------------
關於矽谷的小常識
.為什麼叫矽谷?
1971年,因為許多矽晶片製造商搬來這裡,因此加州創業家拉爾夫.瓦爾斯特(Ralph Vaerst)替此地取了「矽谷」這個名稱。
.矽谷的範圍有多大?
矽谷指的是一個1萬5千平方英里(約3萬9千平方公里)、沒有明確邊界的地帶,北起舊金山市南方25英里(約40公里)處,沿著半島往南延伸,經過帕羅奧圖(Palo Alto),一路到聖荷西附近的山景市(Mountain View)。
.最早在車庫創業成功的是哪家企業?
惠普(HP)是矽谷第一個重要的學生成功故事,也是在車庫創業成功的祖師爺企業;此後,有許多公司經常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從小車庫起家。
.「20 Under 20」獎學金計畫,只給未滿20歲的學生申請嗎?
這項獎學金計畫成立於2011年,當時申請的年齡上限是20歲,現在申請的年齡上限是23歲。
thielfellowship.org
延伸閱讀:
《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
《Uber與Airbnb憑什麼翻轉世界》
《區塊鏈革命》
《膽大無畏》
《鋼鐵人馬斯克》
《第二次機器時代》
作者簡介:
雅麗珊卓.吳爾夫(Alexandra Wolfe)
《華爾街日報》記者,寫作每週專欄「週末機密檔案」(“Weekend Confidential”)。從杜克大學畢業後,曾在《紐約觀察家》(The New York Observer)、《華爾街日報》和康泰納仕(Condé Nast)媒體集團旗下雜誌《組合》(Portfolio)任職記者。
身為自由工作者,吳爾夫經常撰寫《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專欄、《旅行休閒》(Travel + Leisure)和《離境》(Departures)的專題,以及《浮華世界》(Vanity Fair)和《鄉鎮》(Town & Country)的封面報導。
這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周宜芳
讀過幾年書,識得一些字,現為自由譯者、全職媽媽,分身於書房與廚房,在創造裡領受無窮樂趣。
推薦序
【序言】
矽谷名人群像
我們現在知道的矽谷,一直到1971年才有這個名號:加州創業家拉爾夫.瓦爾斯特(Ralph Vaerst)因為搬來這裡的矽晶片製造商,而替此地取了「矽谷」這樣的名稱。現今,在矽谷星羅棋布著許多傳奇地標,不只是大公司誕生的車庫,還有許多孕育構想的搖籃。今天,網路公司以外的各行各業,在這裡都有龐大的基地,例如:航空航太大廠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1972年,凱鵬(Kleiner Perkins)是沙丘路上的第一家創投公司〔即現在的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今日,幾乎各大創投都在此設有據點。
在這個傳奇國度裡的億萬富翁,密度不但在全球名列前茅,也是最奇特的一群—像是一幫超齡頑童,完全不像大人。
矽谷風尚的玫瑰木旅館自開張以來,就開始舉辦活動,會場眾星雲集的程度,向來只有在洛杉磯和紐約才看得到。2011年,露西爾.帕卡德兒童醫院(Lucile Packard Children’s Hospital)的五百人募款餐會,就在玫瑰木旅館內的瑪德拉餐廳(Madera)舉行。餐會主持人是名演員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和達納.卡維(Dana Carvey)。在享用花生醬果凍壽司卷、通心粉、起司的同時,兩位喜劇演員也與全美最重要的慈善家打成一片,包括安.勞樂(Anne Lawler)和伊麗莎白.鄧勒維(Elizabeth Dunlevie)兩位女董事長,這兩位都是知名創投家的太座。幾週後,其他名人也先後抵達,從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到凱蒂.佩芮(Katy Perry)、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都刻意經過帕羅奧圖,向矽谷的頑童執行長致意。
即使是多年前,權貴雲集的景象在矽谷也有一種反差的違和感。在這裡,隨性是王道,工程設計是帝王。今日,錢潮湧進,難以阻擋。這裡有科技大亨,如33歲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1984年生),他在Facebook上市後身價達350億美元;又如Yelp的傑瑞米.斯托普爾曼(Jeremy Stoppelman);Asana 的達斯汀.莫斯科維茲(Dustin Moskovitz);Quora的查理.切沃(Charlie Cheever);至於50歲的領英(LinkedIn)共同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1967年生),在創業家界已經算是老人;俄國出生的創業家塞吉.布林(Sergey Brin,1973年生),在1998年成為Google共同創辦人時,只有25歲;還有彼得.提爾(1967年生),在31歲時與人共同創辦後來的PayPal。他們大部分都是瑪德拉餐廳的常客。
PayPal是網際網路上的第一家銀行,賦予電子商務迫切需要的活力和規則。eBay在2002年買下PayPal時,提爾用他分得的錢成立一支避險基金。接著,他投資祖克柏的Facebook,把它從區區一個趣味小玩意兒,扶植成真正的企業。十年後,Facebook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售得超過1千億美元,提爾得到將近20億美元。那時,他已經投資超過12家新創事業,並成立自己的避險基金, 也就是克萊瑞姆資本管理公司(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提爾開始思考,這個新產業和新的資訊科技,能對社會有何貢獻。他是新產業裡的第一位哲學家,現在被封為「PayPal幫」(PayPal Mafia)的教父(霍夫曼和斯托普爾曼都是黨員),繼續發現矽谷許多引人注目的科技公司。
工業革命時代的強盜大亨,用鋼鐵和汽車產能改變了所有產業;今日的超級書呆子也相仿,只是他們沒有規模龐大的工廠或磨坊,而是靠著小小的按鍵造就一切。其實,說「按鍵」還太誇張,他們靠的是指尖。只要輕點一下Uber圖示,數百萬使用者就能顛覆美國的交通運輸業。現在,在美國當街招手攔計程車已經不合時宜;你喜歡的話,要搭乘有篷馬車也不是問題。至於用餐,世界上有愈來愈多城市,由於有OpenTable和Yelp等app和網站,隨機試吃新餐廳(或從廣告裡找餐廳)已經變成過去式。
科技巨人成為大眾名人,他們的生活變成眾人目光追逐的焦點,這還是有史以來頭一遭。科技榮景不但啟動了新媒體,也創造出新的社會秩序,那是一種風格非凡的反「社會」美學。這裡有超過5%的居民是富豪,屬於全美國1%的富人俱樂部。自從2010年,科技的復興為這個區域帶來20萬個新工作。就在去年,包括祖克柏、布林等8名新科億萬富翁住的帕羅奧圖在內,單一家庭住宅的平均價格漲到250萬美元,而這些住宅有許多都是用第一波熱潮的獲利買進的,例如:Google和甲骨文(Oracle)早期員工的獲利。
此外,還有二十多名億萬富翁住在周圍的城鎮,而他們屢屢刷新紀錄的成功,為這個集各種極端於此的地區定下基調,這裡的極端,包括極端健康、極端舒適,當然還有極端富裕。
不過,最後一個極端富裕,並不容易從外表看出來,這正是矽谷風格的關鍵。創業家大衛.洛倫斯(David Llorens)說:「最有錢的人,通常穿夾腳拖和連帽衫。」連帽衫成為新人種首富祖克柏的正字標記,他實際年齡33歲,但看起來像20歲。青春是新人種的必要條件;他們大費周章,只為了看起來年輕。尊貴的紐約、波士頓、費城所標榜的舊社會,甚至是六十幾公里外的舊金山社會,他們都不感興趣,舊金山彷若不存在。網際網路的電晶體和微晶片,都是由中西部人和西部人創造的。在開拓者、發明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勞勃.諾伊斯(Robert Noyce)眼中,東岸之道似乎淪落頹廢。
踏入應許之地,如何才能出人頭地?
從醒來的那一刻起,矽谷人的一天,很像附近史丹佛校園裡學生的一天。這些身家雄厚的科技創辦人,大部分不會在天花板挑高6米的房間內醒來,也不會踏進有著大片海灣景觀窗的大理石浴室刷牙。這裡不像格林威治、康乃迪克和長島的豪宅,矽谷大亨住的房子,通常與他們的年收入成反比。儘管年長的億萬富翁,如甲古文創辦人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之輩,住的是像伍德賽山家路(Mountain Home Road, Woodside)或阿瑟頓公園巷(Park Lane, Atherton)的獨立莊園,但年輕一輩的創業家,儘管許多人已經以數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他們的公司,卻愈來愈常住在他們的第一間公寓,或是他們離開史丹佛之後就搬進去、充滿感情的車庫創業基地。這些人都曾親眼目睹過房地產泡沫,又多半單身,因此偏好投資事業,而不是不動產。
或許他們看起來就像住在宿舍,但這些在10年前是3萬5千美元的房子,現在的售價是200萬美元。1850年代,在庫柏提諾(Cupertino)和聖荷西市中心之間的養牛場,如今不再落花滿地、果實纍纍,到處林立的是優格冰淇淋店和穀麥吧。數英畝的土地,發展得有如大學的宿舍區。諷刺的是,有許多居民似乎認為上大學並不重要。
Google是第一家為員工創造社群認同感的公司。工程師在Google和Facebook工作,有如在讀研究所,他們也在此變成永遠的學生。他們仍穿著典型的學生服飾,通常和大學時期的朋友一起創業。從沿著帕羅奧圖大學大道(University Avenue)擺設的野餐桌椅,到創業家在陽光谷(Sunnyvale)連棟平房後院的烤肉架,這些都在在顯示,矽谷是永遠新鮮人的聚集地。
隨著這一區的財富增加,創業家也費盡心思保持低調。帕羅奧圖前市長悉德.依斯皮諾薩(Sid Espinosa)說:「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很好,但不適合我們。我們不是光鮮亮麗的人,也不打算變成那樣。事實上,這與我們的文化相冲。」拚勁十足的43歲科技公司前執行長卡崔娜.賈奈特(Katrina Garnett)說,她看到建照申請案件增加了,不過不是申請往上加蓋,而是往下挖。繁複的地下室擴建工程案,申請件數在近年快速攀升。當某個像霍夫曼一樣有成就的人,在單週進帳30億美元後,卻決定繼續住在目前的一房公寓,這無異是以行動為反炫富定調。
早晨,創業家走在帕羅奧圖橡樹夾道的街上,走進在零售店和餐廳樓上的辦公室,或是開著他們的豐田Prius(Toyota Prius)汽車到新鮮小鋪(Fraîche)等咖啡店買幾杯藍瓶子(Blue Bottle)手沖咖啡、家常燕麥粥和在地品牌三葉草(Clover)優酪乳加焦糖核桃和莓果。大學大道上到處都是單車,有的騎士是通勤者,有的是穿著螢光炫彩外套的企業車隊車手。
離帕羅奧圖再遠一點,在沙丘路轉進波托拉路(Portola Road),清晨的單車騎士競速穿越波托拉谷,他們的妻子則在波托拉農場騎馬。CrossFit是一流的體適能公司,教練會帶領科技工作者騎上蜿蜒的拉宏達舊徑(Old La Honda Road),這條路線有個景點是美國已故作家和嬉皮、迷幻藝術運動領袖肯.克西(Ken Kesey)生前的住家,但現在就只是個景點。1964年,克西在自家開了歡樂搞怪族(Merry Pranksters)公社。後來,他帶著這群人,開著一部1939年美國萬國聯合收割機廠(International Harvester)出品的校車,展開全美巡迴之旅,宣揚他們的迷幻崇拜,同時宣傳他即將出版的新書《永不讓步》(Sometimes a Great Nation)。
科技工作者熱愛工作;歡樂搞怪者卻嚮往不工作(克西稱為「遠離死點」),迷幻藥嗑到(如他形容的)「茫到另一個世界」的極致──有哪兩種識字的人,能夠呈現比這更強烈的反差?一時之間還真難想得出來。
今日,科技工作者開著特斯拉(Tesla)電動跑車,走王者大道(El Comino Real)去上班;這條公路串連起阿瑟頓、伍德賽、山景市和帕羅奧圖等矽谷城市。女性工作者會利用遠距會議的空檔,到高檔專櫃林立的史丹佛購物中心逛逛。
西岸女士的午餐以能量棒果腹,經常到史丹佛校園的無線天碟(Dish)健行,這是相當受歡迎的健行路線;這裡的「女士」,指的是超過29歲的女性。在一個流行時尚講究實用功能、為追求效率不惜打腫臉充胖子的地方,矽谷的新生活方式不適合疲憊的人。
矽谷沒有社交名人,但有科技名人。力爭上流的矽谷女性,主持慈善舞會不是她們做事的風格;她們把興趣和PayPal結合在一起,先在網路上賣珠寶、刺繡狗狗床墊或粉彩皮帶,接著在網路上架站,自封為執行長。她們和在公司內呼風喚雨的女性主管一樣,身上都是清一色的低調衣著:浪凡(Lavin)平底鞋、舊金山巨人隊球迷衣、詹姆士牌(James)牛仔褲,和舒適的喀什米爾毛衣。史丹佛購物中心讓人想起佛羅里達州的西棕櫚灘市中心,棕櫚樹茂密的人行道,洋溢著閒適、彷若森林的氣息,轉進路旁的小徑,走著走著就能找到鄉村風美食餐飲店。
伍德賽的村莊小館(Village Pub)裡,科技主管狼吞虎嚥吃著大大的漢堡、薯條、鴨肉扁豆沙拉,一掃而空;他們吃得很快,才能趕在一小時內結束午餐,跑回停在外面的豐田Prius車裡。這是一個社交(socializing)與拓展人脈(networking)互為同義詞的地方,而爬得愈高的人,就愈沒有時間。奢華旅遊網路平臺「我的小天鵝」(My Little Swan)創辦人賈奈特說:「我們不靠交朋友打天下。有錢沒閒是這裡的特點。」賈奈特是個嬌小的金髮女郎,也是投資人,之前做過軟體工程師。「如果有人聊到他們的高爾夫球差點,你可以看著他們說:『我絕對不會投資你,因為你花太多時間在高爾夫球場上。』」不占時間的嗜好才能持久,例如:蒐集藝術品和名酒。賈奈特說她和丈夫蒐集藝術品,就是因為蒐集藝術品不像其他嗜好那麼耗時間(如整天打高爾夫球)。至於車子,賈奈特說:「我們有法拉利嗎?有。但我們會開法拉利,把它停在新創公司的停車場嗎?不會。」她笑著說:「我們會開豐田Prius,然後把法拉利留在車庫裡。」
在舊金山,大部分菁英家庭的孩子上學,不出某幾所私立學校;但在矽谷,大部分從事科技工作的父母,包括創投家維諾德.柯斯拉(Vinod Khosla)、已故的賈伯斯,都把孩子送到另類的紐葉樺學校(The Nueva School)。這間學校的學程不是依照傳統的分科,而是讓學生一學期學習一個專題,如古希臘或美國史。
職業婦女也有自己的權力中心,如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女性沙龍、創投家李愛琳(Aileen Lee)舉辦的地下酒吧派對等。
若說Google、Facebook 等早期的億萬企業帶來了什麼新的社會認同,那就是這些億萬富翁開創了一項運動:從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到提爾等,在新與大企業掌權的科技巨頭,創造了一種文化──樂觀的年輕畢業生滿懷抱負,志在改變世界,不只是賺錢。
那些在華爾街裡渴望功成名就的忙碌工作者,在紐約走跳江湖的行頭是英國名品Thomas Pink 或Charles Tyrwhitt的襯衫、唐龍錶(Tourneau)和第凡內花押字皮帶頭;但在矽谷,成功科技人士的表徵只有筆電和構想。億萬富翁身上穿的,和史丹佛學生沒有兩樣。他們穿著牛仔褲和圓領運動上衣,開著車到處跑,只不過車子可能跑得比較快。科技創業家追求奇想的過程,也挑動了「自由」這項突出的特質,更勝於追求成為好萊塢製作人或導演等典型的西岸白日夢。科技創業家沒有主管,沒有投資銀行董事會,也沒有股東(除非公司IPO,但新創公司的IPO基本上代表創業家的退休,至少是從這家公司退休)。
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氣息,瀰漫在帕羅奧圖的每條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像是帕羅奧圖的庫巴小館(Coupa Café)和陽光谷的荷比小館(Hobee’s),上門的客人通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而店家不但提供餐點給顧客,也供應電力給顧客的筆電。這些人都在努力創造下一家Facebook,而且真心相信自己辦得到。矽谷不知「風險趨避」為何物;矽谷貧乏的夜生活,就用白天工作上的刺激來補償,那多半是每天都在賭哪個是下一個重大創意的押注。
新科技永遠無所不在,例如:從帕羅奧圖到舊金山國際機場的路上,有愈來愈多餐廳用iPad取代服務生。寫程式、吃東西、做運動的漫長白天結束後,夜晚活動卻收得很早。帕羅奧圖的商家在10點後全部打烊,只剩下一排排亮著燈的窗戶,燈下是要徹夜工作的工程師,但他們大都會為即將來臨的週末保留精力。Google、Airbnb和Twitter都有體適能和瑜伽課,帕羅奧圖的零售空間散布著幾家健身中心,經營者通常是成功金融家的太太,例如:戴安.吉安卡羅(Dianne Giancarlo)的私人訓練俱樂部「第三道門」(The 3rd Door),讓客戶可以上一堂30分鐘的健身課程,這是專門為創業家日程表量身設計的。
休閒時間這麼緊湊,還擠得進日程表的休閒活動,通常屬於體驗性質。例如:Mint的創辦人艾隆.帕澤(Aaron Patzer)不花錢買豪宅,而是參加「史詩」之旅。帕澤說,他和另外30名創業家,包括他的朋友AdBrite創辦人菲力普.卡普蘭(Philip Kaplan)和特斯拉的馬斯克,透過邀約應用程式Pingg.com組織一項活動,到某個往北走約兩小時路程的地方,全部的人都自己攜帶裝備,包括沿繩下降用的飛索。
帕澤在離開財捷(Intuit)前,花了一番時間取得機師執照。前一個週末,他和語意搜尋引擎Powerset創辦人巴尼.培爾(Barney Pell),駕著培爾的新飛船出遊,測試登月小艇雷達。他們可不是在開玩笑,如果矽谷的新科億萬富翁繼續保持這樣的創新速度,就這樣繼續在幾週、幾個月、幾年後,登陸月球指日可待。帕羅奧圖已經成為應許之地,甚至超越克西的巔峰時期。在這裡,瘋狂是一種讚美。來到矽谷的人,不必因為沒有良好的出身而自慚形穢。
2014年,每天都有數百人從東岸、歐州、亞洲來到這裡,想要開創最頂尖的新事業,或者至少藉此賺一筆。他們會往適合自己專長或基本技能的區塊聚攏,實力派的工程師和企業軟體公司大部分落腳在矽谷南端,如庫柏提諾和山景市;生物科技的大本營則是山景市,並逐漸蔓延到門羅公園;消費者網路公司現在占據舊金山的某些區域,如Twitter就在蓬勃的教會區盤踞大片街廓。這裡是舊金山,不是地狹人稠的曼哈頓──美國企業菁英過去的根據地。
矽谷的一群小鬼頭,懷著滿腔熱血,一手策動全新的產業,顛覆了舊產業,而加入矽谷近來成為不容錯過的誘人機會。然而唯一的問題是:一旦踏入應許之地,如何才能出人頭地?
【序言】
矽谷名人群像
我們現在知道的矽谷,一直到1971年才有這個名號:加州創業家拉爾夫.瓦爾斯特(Ralph Vaerst)因為搬來這裡的矽晶片製造商,而替此地取了「矽谷」這樣的名稱。現今,在矽谷星羅棋布著許多傳奇地標,不只是大公司誕生的車庫,還有許多孕育構想的搖籃。今天,網路公司以外的各行各業,在這裡都有龐大的基地,例如:航空航太大廠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1972年,凱鵬(Kleiner Perkins)是沙丘路上的第一家創投公司〔即現在的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
作者序
【作者的話】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矽谷
2006年, 我和PayPal 共同創辦人、創辦人基金(Founders Fund)管理合夥人、Facebook 第一位投資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第一次見面,地點就在他紐約宅邸的會客沙龍裡。當時,他邀請了一些朋友演說,討論宗教、科技和不動產等主題。接下來的歲月裡,這位科技投資人和我成為朋友,引領我見識矽谷狂熱的世界。那段期間,他腦袋裡裝著多數人斥為古怪的各種構想,例如:在海洋建造島嶼,奉行自由意志主義;資助延長壽命的研究;最近則是籌資進行一項鼓勵學生從大學休學到矽谷創業的計畫。
提爾的構想個個都有違政治正確。他一身反骨,也吸引了同樣獨特的朋友。透過他,我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那裡常有荒誕不經的人物和構想,似乎不遵從任何一套原則或社會意識。
他的那些奇想裡,最後深植大眾腦海的是反大學計畫。或許正好擊中一個反曲點,也就是這時的美國社會,人們已經受夠了償還學生貸款,或是在2007年到2009年的經濟衰退之後,即使擁有學位也找不到工作的境況,而提爾的「20Under 20」獎學金計畫就在此時殺出,提供10萬美元給20名20歲以下的學生,鼓勵他們「離校出走」,展開一場教育的新對話。
第一年的獎學金學員成為我的一扇窗,一窺矽谷的菁英和弱者。透過他們,我看到一種迥異於東岸階層化社會的生活方式。透過提爾的觀點,我看到一種充滿好奇心、聰明才智和反直覺的理想主義,這些都牽引著我,愈來愈常重返灣區。本書意在捕捉矽谷文化的部分面向,我和提爾獎學金的學員都在這個文化的吸引下,來到一個不但顛覆了美國的商業模式,也顛覆了人生怎麼過的地方。矽谷沒有東岸菁英步步為營的拘謹,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自由發揮題,例如:下一個會被顛覆是哪些產業、哪種文化組態會取代舊社會?在我眼中,矽谷不只是新創事業的測試場,也是更寬敞的文化實驗室;在這裡,除了無可預測,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作者的話】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矽谷
2006年, 我和PayPal 共同創辦人、創辦人基金(Founders Fund)管理合夥人、Facebook 第一位投資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第一次見面,地點就在他紐約宅邸的會客沙龍裡。當時,他邀請了一些朋友演說,討論宗教、科技和不動產等主題。接下來的歲月裡,這位科技投資人和我成為朋友,引領我見識矽谷狂熱的世界。那段期間,他腦袋裡裝著多數人斥為古怪的各種構想,例如:在海洋建造島嶼,奉行自由意志主義;資助延長壽命的研究;最近則是籌資進行一項鼓勵學生從大學休學到矽谷創業的計畫。
提爾的構想個個...
目錄
作者的話 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矽谷
序言 極端健康、極端舒適,也極端富裕的傳奇國度
第1章 亞斯伯格風潮,矽谷人的特質?
第2章 吃無麩質,也接受開放式關係
第3章 結合工作與生活的創業共生住宅
第4章 沒有終點的學校
第5章 上大學,或是吃肉吃到飽?
第6章 霸氣女與草食男的現象
第7章 追求長生不老之夢
第8章 曝光靠話題,成名五分鐘
第9章 新新貨幣,改變借貸規則
第10章 何時先做再說?何時合法才做?
第11章 這一切都是對的嗎?
第12章 AI時代,智人變神人?
結語 旅鼠、幸運兒與真正的天才
謝辭
作者的話 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矽谷
序言 極端健康、極端舒適,也極端富裕的傳奇國度
第1章 亞斯伯格風潮,矽谷人的特質?
第2章 吃無麩質,也接受開放式關係
第3章 結合工作與生活的創業共生住宅
第4章 沒有終點的學校
第5章 上大學,或是吃肉吃到飽?
第6章 霸氣女與草食男的現象
第7章 追求長生不老之夢
第8章 曝光靠話題,成名五分鐘
第9章 新新貨幣,改變借貸規則
第10章 何時先做再說?何時合法才做?
第11章 這一切都是對的嗎?
第12章 AI時代,智人變神人?
結語 旅鼠、幸運兒與真正的天才
謝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