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人先賢修身、處事的理論與方法,來面對今天的現實生活,我們的人生則會奮進而從容。提升生活品質,讓我們浮躁的心得到寧靜,使空虛的日子變得更充實。
本書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依據,闡述了儒家關於什麼是人?如何做人?人應該怎樣生活?以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相信對每個人都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作者簡介:
瑞 雅
時間管理培訓師,自由職業者,八年培訓行業經驗,七年時間管理實踐與研究經驗,研究的問題包括:時間管理、拖延問題、效率提升、習慣培養等。某知名網路課堂好評最多的講師。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以德修身,忠愛仁和
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以德修身,忠愛仁和
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章節試閱
求 知 篇
以所有人為師,會變得更加強大
古人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的人是可恥的。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僅憑從某個名師名校學到的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方求教,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中,才會造就成功。以所有人為師,我們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
【釋義】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回答他,孔文子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諡為“文”。
孔文子是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諡號“文”。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後都要依據其生平事蹟給一個稱號,這就叫“諡”,所給稱號也就叫諡號。關於“文”的諡號,《逸周書.諡法解》列了道德博厚、勤學好問、慈惠愛民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諡為“文”。那麼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諡為“文”的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於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對一般人來說,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而不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在內的問題。
俄國學者、詩人羅蒙諾索夫徒步兩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學,因為不是貴族子弟而被拒之學校門外。後來他裝成外城貴族的兒子混進學院學習。因為不懂拉丁文,老師讓他坐在最後一排。班上的孩子大都是十三、四歲。他們笑他:“二十來歲的大傻瓜來學拉丁文!”但羅蒙諾索夫對老師的冷淡、同學的譏笑佯作不知,只是專心聽講,虛心求教,學習拉丁文造句。後來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優良的拉丁文水準被派往德國學習。他最終由一個打魚的青年,成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所能知道的也很有限,總有比自己在某些方面強的人,總會有自己不懂的事,那就必須得問。請不要讓虛榮心堵住了自己的嘴。堵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堵住了開啟知識的大門。若你將別人說過的話當做是廢話,那它就到此為止;而你當它是道理,它便會因你的虛心而開啟生機。在生活中有虛懷若谷的精神,是會受益終生的。
【感悟】
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如果自己能力弱,孤陋寡聞,求教於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沒有什麼;一旦反過來,以能力強求教於能力弱,以博求教於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於開口了。成功者之所以有所成就,與他們有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儒家經典】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的。到漢代時,有《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版本,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練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循序漸進是學習之道
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孟子》
【釋義】河水如果沒有源頭的水源源不斷,不填滿一路上的溝溝坎坎,是沒有辦法奔流入海的。學問也是如此,只有紮紮實實地學習,才能達到求真的目標。科,是指凹陷之處,以此來比喻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求學、治學的態度。
孟子重視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他繼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思想,所謂“循循然”,意味著孔子善於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進行引導。孟子認為學習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鬆懈或間斷,一方面也不應流於急躁。他說:“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他還把進學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時,必須等水盈滿後才能繼續往前進行,“盈科而後進”,日夜不停地流到海裡去。“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於道,沒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達。不能取巧,不能急躁冒進,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累進,不可能發展達到偉大的成就。
孟子認為學習要不間斷地努力,不能揠苗助長。他講了一個“揠苗助長”的故事,來說明“事情不能違背其自然規律,人為地幫助它生長”這個道理。有個宋國人擔心禾苗不長,而一一拔高,然後疲倦地回到家裡。他對家裡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生長了。”他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這種助長行為,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孟子以禾苗的自然生長來譬喻人在受教育過程中的發展。他一方面主張盡力耕耘,反對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對揠苗助長,反對急躁冒進、急於求成。他要求在做事的過程中遵循客觀規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有這樣一個關於循序漸進的故事。
一位電腦博士在美國找工作,他奔波多日卻一無所獲。萬般無奈,他來到一家職業介紹所,沒出示任何學位證件,以最低的學歷做了登記。很快的他被一家公司錄用了,職位是程式輸入員。不久,老闆發現這個小夥子的能力非一般程式輸入員可比。此時,他亮出了學士證書。老闆給他換了相應的職位。又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發覺這位小夥子能提出許多有獨特見解的建議,其本領遠比一般大學生高明。此時,他亮出了碩士證書。老闆立刻提拔了他。又過去了半年,老闆發覺他能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技術難題。在老闆再三盤問下,他才承認自己是電腦博士,因為工作難找,就把博士學位瞞了下來。第二天剛上班,他還沒來得及出示博士證書,老闆已宣佈他就任公司副總裁。
學習或做事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笨鳥先飛,但是絕對沒有不勞而獲。
【感悟】
一個人在沒有機遇時,要善於儲蓄實力和智慧,一步步地來展現自己。人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生命的價值也要慢慢來體現。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要一步一步來,不可急於求成。
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
【釋義】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
有人算過這麼一筆帳:假如人能活70歲,而每天睡覺8小時,那麼70年就會睡掉204400小時,合8517天,合23年零4個月。這樣,人還剩下46年零8個月的時間。如果每天吃早飯用20分鐘,吃午飯用40分鐘,吃晚飯用1小時,那麼一天吃飯吃掉了2個小時,70年要吃掉51100小時,合2129天,合5年零10個月。這樣,人還剩下40年零10個月的時間。如果每天做個人衛生的時間為2小時,那麼70年就又會用掉5年零10個月的時間。這樣,人還剩下35年的時間。如果每天用在走路、買東西上的時間為4小時,那麼70年就會用掉102200小時,合4258天,合11年零8個月。這樣,人還剩下23年零4個月的時間。如果每天用來和別人閒聊的時間為3小時,那麼70年又聊掉76650小時,合3194天,合8年零9個月。這樣,人還剩下14年零7個月的時間。如果每年用在看病吃藥、特別護理等事項上的時間為12天,那麼70年要用掉840天,合2年零3個月。這樣,人還剩下12年零4個月的時間。而一般的人每年都會有與別人發生口角、爭端的事情,還有因不順心而煩惱,以至於不能做正經事的時間。如果平均每年用在這種事情上的時間為10天,那麼70年就要用掉700天,合1年零10個月。這樣,人還剩下10年零6個月的時間。
如此算來,一個人活到70歲,自己只有10年半時間可以用來為社會做些事。而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珍惜自己那10年半的時間,一生就那麼晃過去了。另外,人們並不是都能活到70歲的。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最廣大?最不受重視又最值得惋惜?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時間。伏爾泰是這樣解釋的:“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畫都來不及完成。對等待的人來說,時間是最慢的;對作樂的人來說,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到無窮小。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都令人忘卻;偉大的,它都使它們永垂不朽。”
莎士比亞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歌德則說:“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找得到充實的時間。”事實確實如此。良好的時間觀念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許多偉人諸如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最成功之處就是運用時間的成功,他們都是運用時間的高手。
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歌德一生勤奮寫作,作品極為豐富,有劇本、詩歌、小說等。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共有一百四十多部,其中世界文學瑰寶—詩劇《浮士德》,長達12111行。歌德為什麼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原因之一就在於他一生非常珍惜時間,把時間看作是自己的最大財產。他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我的產業多麼美、多麼廣、多麼寬!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是時間。”歌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中把一個鐘頭當六十分鐘用,視時間為生命,從不浪費一分一秒。
【感悟】
有人說,人生最寶貴的兩項資產,一項是頭腦,一項是時間。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即使不用腦子,也要花費時間。因此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核心因素。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在我們每個人出生時,世界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間。不論對窮人還是富人,這份禮物都是公平的。怎樣利用時間,我們就會有怎樣的生命。
勤勞刻苦,謹慎謙虛,會有好的結果
勞謙,君子有終。吉。
——《易經》
【釋義】君子勤勞刻苦,謹慎謙虛,會有好的結果。吉利。
成功,說來容易,做到卻很難。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事實也一再證明,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離不開勤奮,勤奮是成功之舟。佛蘭克林說過:“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認認真真努力做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總有取得成績的一天。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也是傳統的美德。文學家說勤奮是打開文學殿堂之門的一把鑰匙,科學家說勤奮能使人聰明,政治家說勤奮是實現理想的基石。
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從“笨瓜”到科學巨人的典型。愛因斯坦三歲還不會說話,讀書時是個令人討厭的學生。六歲時,被老師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雞,引來一陣輕蔑的笑聲:“差勁的笨瓜。”當時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智力遲鈍,話說不清楚,成不了才。”讀中學時,教導主任給他下了個結論:“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一事無成。”考大學時,他語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補習一年。愛因斯坦日後成為科學奇才,絕不是靠早慧,而是靠著一顆勤奮好學、勇於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心。
傳說在古代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每次只讀五十個字,讀一篇小文章也要五、六遍才能讀熟。為了克服缺點,他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識便與日俱增。後來他不但克服了自己反應遲鈍的缺點,而且成了博學之士。
戲劇大師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資的欠缺沒有使他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餵鴿子,每天仰望天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捨;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跟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覓影。後來梅蘭芳的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熠熠生輝,脈脈含情,他終於成了一代京劇大師。
【感悟】
一個人笨沒有關係,所謂“勤能補拙”,只要他勤奮就行。勤奮是成功的階梯,成功是勤奮的結果。天道酬勤,有多少付出才會有多少收穫。只要我們勤奮地學習和實踐,成功就是遲早的事。
【儒家經典】
《易經》
《易經》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讚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而相反的論調認為它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無可否認,《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華人文文化的基礎。
勤勤懇懇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事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論語》
【釋義】孝敬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做人講求“本”,心中有了“本”,道才能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吧!“犯上”是指在宗法制度統治的社會下,冒犯社會或家庭中的長官或長輩。“作亂”是指滋事生非,使社會中原來嚴格的等級制度發生上下錯位,以下淩上。“本”是指個人方面道德本質的確立。“道”即個人在社會層面以“本”為基礎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的一種榜樣或標準。
君子者,現指人格高尚的人。人格高尚當然有許多不凡之處,最突出的特徵是什麼呢?是務本,是真正能夠抓住什麼是根本,肯在根本上下功夫。無論在哪一個崗位上,我們做人處事都要清楚明白我們的“本”在哪裡。本是“基本”也是“本分”。君子做事應該從根本出發。根本確立了,事物的基本道理也就形成了,或者說根本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自然出現了。
君子要想成其為君子必須修德,修德必先好學。比如說新人行,找一個好老師非常關鍵。要向老師學習,做到勤學好問,謙虛謹慎,同時還要做到欽佩但不崇拜,學習是為了超越。君子好學,如饑似渴,以博學廣聞積聚知識,啟發心源增長才幹。君子好問,問而思,思而辨,以“思”“辨”功夫斷是非,決疑難。君子志向高遠,待人以寬,待己以嚴,以仁愛之心接物行事,持守中正,不事偏頗。
一個人的素養、知識、水準,是在長期不斷的學習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不論是在校求學階段,還是走向社會獨立工作階段,都要保持認真、踏實的學習態度。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得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要能沉下心來,踏踏實實讀點書,做點學問,在不斷學習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內容,提高認知力,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從而具備更強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體現自身的價值。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十分注重學識與修身、做事做人的有機統一,認為人的一生中,為官為事都是有限的,而學識與修身、為人處世是無止境的。修身就是要長志氣、長才氣、長靈氣,同時除傲氣、滅霸氣、去嬌氣。要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要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問題、解決矛盾,反映著一個人的追求,也決定著事物的不同結果。我們要踏踏實實做事—辦實事,求實效,遠離浮躁。踏實做事不僅是一種嚴謹的態度,也是科學的方法。以這樣的態度和方法作保障,思想就可以找到現實的土壤,結出豐碩的果實;行為上才能防止出現做而不深,做而不細,做而不實的問題。
【感悟】
務本、務實是君子的美德。君子立身行事,應當以提高自己的涵養,取得巨大成就,功德澤被天下為終極目的。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其超凡之處就在於始終能勤勤懇懇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事、誠誠實實地待人、堂堂正正地做人。
三心二意的人難有收穫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釋義】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
“一曝十寒”就是如俗語所說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努力少,荒廢多,很難奏效。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還有個故事說,作家和漁民出海打魚卻一無所獲。第二天漁民又要出海,作家認為風大,出海也白搭。漁民說:“真正的捕魚人不會因為一次沒捕到魚就不再捕魚,或者有點風就不出海。我雖然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捕到魚,但知道不下海肯定捕不到魚。”儘管農夫不能保證年年豐收,作家也不能保證每部作品都是精品,但還是有很多人耕耘不輟,因而他們總能擁有豐收的喜悅。所以學習和工作都不能讓惰性找到藉口,務必持之以恆。
雖然人們常說做事要專心致志,但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的情況很普遍。人們運動的時候會聽音樂,打電話的時候也能敲電腦鍵盤,出門遛狗的時候看報紙,聊天的時候也可以抽空發幾條手機訊息。這種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能力似乎節約了時間,但是科學家研究表明,這種做法實際上降低了大腦的工作效率。“專心”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只是控制注意力而已。一個人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能調整自己的思想。這樣整個世界都將成為一本公開的書籍,供你隨意閱讀。
【感悟】
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的人往往一無所獲。學習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貴在堅持,貴在有恒心。在做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失敗,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不怕失敗,那麼我們一定會成功。
求 知 篇
以所有人為師,會變得更加強大
古人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的人是可恥的。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僅憑從某個名師名校學到的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方求教,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中,才會造就成功。以所有人為師,我們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
【釋義】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
作者序
儒學是一種關於人的學問,是講做人的學問,或者說是關於人生的學問。《大學》上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的道德修養提高了,社會也就安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根本的是修身。儒學關注的中心是提高人的素質和境界,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講如何做人的道理。
儒家思想主要是由歷代儒士傳承、研究、改進和推廣的。那些儒學大師往往代表了當時儒學所達到的最高水準。不管他是熟讀儒家經典的人,還是不知《論語》為何物的人,都熟諳儒家思想。我們每做一件事,每想一個問題,往往都帶著儒家文化的色彩。儒家思想早已融入華人的靈魂中,融入華人的血液中,融入華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經成了華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儒學提出,要認識人和禽獸的區別。當然,人與禽獸也有相同之處。人也有物質生活方面的追求,所謂“食色,性也”,這一點是與禽獸相同的。只解決了吃飯、穿衣、住房等物質生活的問題,還沒有真正擺脫禽獸的境界。人能夠高於禽獸,在於人能組成社會。有社會,就有人倫關係;有人倫關係,就要有道德和政治種種規範。有道德,懂得怎樣處理人倫關係,才能夠擺脫禽獸的境界,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人。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有“情”和“義”。正是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所以儒學強調要學會做人。而所謂做人,就是要提升自身修養,懂得正確對待人際關係。這是儒學思想一個基本的出發點。
中庸思想作為儒家的辯證思想方法和道德行為準則,在孔子的大力推崇下延續至今。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衷、調和”,這是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中庸的確有“平庸、折衷、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為《中庸》題解時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中庸思想所主張的是“中道”,反對的是“過”與“不及”這類極端狀態。
儒學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處於獨尊地位,儒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儒文化影響到每一個中國人的人生。儒家是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恆因素需要每一時代的人去重新發掘,重新詮釋。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契合的。孔子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今日我們工作和學習的目標。怎樣做人的問題,是儒家人生哲學的根本問題。
儒學不僅是對中華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生哲學,其中也有頗多生活中的實用內容。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整個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對當代人的人生觀具有啟迪作用。儘管儒家講人性善,但並不認為人天生都是君子。它強調要進行教化,要自覺提升修養。所以傳統文化裡關於修養的內容非常豐富。儒學是關於人生的學問,是一種講人的學問。帶著目標生活,是儒家奉獻給世界的最好忠告。儒家的目標極具彈性,可大可小。大則濟天下,提升人類生活品質;小則善其身,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隨才具時運,進退俯仰,人生也因此具有獨特的價值。
本書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依據,闡述了儒家關於什麼是人?如何做人?人應該怎樣生活?以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其睿智的人生哲理,相信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儒學是一種關於人的學問,是講做人的學問,或者說是關於人生的學問。《大學》上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的道德修養提高了,社會也就安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根本的是修身。儒學關注的中心是提高人的素質和境界,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講如何做人的道理。
儒家思想主要是由歷代儒士傳承、研究、改進和推廣的。那些儒學大師往往代表了當時儒學所達到的最高水準。不管他是熟讀儒家經典的人,還是不知《論語》為何物的人,都熟諳儒家思想。我們每做一件事,每想一個問題,往往都帶著儒家文化的色彩。儒家思想早已融入華人的靈魂中,融...
目錄
求 知 篇
以所有人為師,會變得更加強大
古人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的人是可恥的。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僅憑從某個名師名校學到的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方求教,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中,才會造就成功。以所有人為師,我們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循序漸進是學習之道
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
勤勞刻苦,謹慎謙虛,會有好的結果
勤勤懇懇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事
三心二意的人難有收穫
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會有所收穫
讀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謙虛是成功之本,驕傲是失敗之源
教和學都會使人有所長進
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以所有人為師,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知識的獲取離不開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
真理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
品 德 篇
品德是一個人的標籤,彰顯著人性的優劣
君子與小人之分,好人與壞人之分,都在於品德。品德是一個人的標籤,彰顯著人性的優劣。做人要做個有品德的人,這樣才不失為真正的人。一個人的好品德猶如金燦燦的光環,會終生圍繞著他。
品德如果不注意滋養,最後也會蕩然無存
一個人要有好的才能,更需要有好的品德
做人要有尊嚴,也要有骨氣
要想當好伯樂,自己必須是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
與人方便就是於己方便
不去記恨曾經作惡於我們的人
看到別人的優點並加以讚揚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人生立世誠為本,巧言令色多有詐
貪是人生的大忌,不懂節制會惹出禍患來
修 身 篇
寵辱面前需不驚,去留之間需無意
人生到處都充滿著誘惑,引誘著人去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時刻保持清醒,不去貪圖虛榮,不貪圖短暫的快樂,才是一個對人、對己負責的人。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榮與辱、喜與悲。在寵辱去留間,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活得灑脫自在。
一個人可以沒有榮譽和鮮花,但不能沒有自尊
淡泊名利,內心才會得到安寧
保持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人需要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通過自省進行自我完善
文采和質樸兼備,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有美有善不足恃,有醜有惡不足懼
多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
不要賣弄才學,要知其可為而為
寵辱面前需不驚,去留之間需無意
坦蕩讓人活得瀟灑
誠 信 篇
誠實是金,守信是銀
常言道:“誠實是金,守信是銀。”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之道、齊家之要。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不講誠信的人可以欺人一時,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識破,他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其結果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誠信是做人立德的根基
敏於事而慎於言
一諾千金才是君子的作為
人前人後,做到表裡如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對於饋贈當受則受,當辭則辭
把“義”看重一點,把“利”看淡一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明智之舉
保持誠信,做堂堂正正的人
為 人 篇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為人之道,貴在善始善終。人生善始已不易,善終更難。古今豪傑,善始者眾,善終者鮮。究其因,則是很多人脫不了身外物的誘惑。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與人為善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所以說“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知恥是做人的必要條件
正人必先正己
為人要公正,不要以偏概全
丟掉規矩就等於放縱自己
付出愛與得到愛都是一種幸福
專心於路,路就不會太難走
經歷的任何苦難,都可能是成功的因素
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後才有所收穫
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
逞匹夫之勇是一種愚蠢
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
處 世 篇
中庸之道,事時和諧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倫理思想。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並能使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人與自然的矛盾。
立身處世離不開一個“禮”字
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做什麼事都要有分寸,說什麼話也要有分寸
做事要恰到好處
君子不失言
少說一句閒話,多做一件實事
鋒芒畢露的小聰明會招來災難
“忍”是一種人生的謀略
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借用他人的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謹慎地做事,才能讓自己少一些後悔
工 作 篇
做對的事,並把它做對
一個人如果能認真地對待工作,自然會有回報。對待工作的態度是道德問題,敬業精神最為可貴。工作要講究方法和效率,要想把工作掌控於指掌之間,就要做對的事,並把它做對。
工作沒有貴賤之分
並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意做
小心謹慎不吃虧
任何事情本末倒置,都將得不償失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不要越俎代庖
批評他人應該點到為止
寬容是領導者必備的品質之一
作為上司應該以身作則
領導者應該近君子遠小人
在工作中要做到知人善任
處理事情時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團結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
交 友 篇
朋友易得,好朋友難得,而知己難求
權勢不足恃,金錢不足恃,浮名不足恃,唯有真摯的友情才靠得住,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人生在世,朋友易得,好朋友難得,而知己更難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要刻意地要求朋友為你做什麼。對待朋友,要知道他們的優點,也要理解他們的不足。“友直、友諒、友多聞”是交友之道。
交友貴在交心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品行
道德高尚的人朋友會很多
結交朋友不可圖名圖利
真正的朋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與朋友交往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贈送禮物講究的是心意
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朋友
與不是君子的人打交道要適時變通
朋友間更應該明算帳
只會耍嘴皮子的人站不住腳
情 感 篇
人有感情才會活得充盈
一個人若沒有感情,活著就如同是行屍走肉。在生活中,無論多忙,都不要忽視了愛情和親情。珍惜情感,體會情感,人才會活得有滋有味,才會活得充盈。
在家居住不要有壞情緒
佳偶並非天成,婚姻需要包容
不要因為誘惑而放棄夫妻間的真情
不要為一次愛情失敗而苦惱
坦然地面對失戀的痛苦
忘掉過去才能重新開始
情緒低落時,要學會自我調節
教 子 篇
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付出了難以計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孩子不幸成了“廢品”,則是全家人的痛苦;如果孩子平平庸庸,將是全家人的遺憾;如果孩子能夠成才,那是全家人的幸福。其實教育孩子全在於父母的方式方法。要知道,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孝”是人的天性
對父母盡孝是一種修養
贍養父母要滿懷愛心
“孝”就是愛父母一輩子
珍惜自己,別讓親人為我們擔心
親人之間和睦相處,才能體會家庭的溫暖
積極進取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做人要有知難而進的精神
學會用簡易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驕傲自滿會埋下禍患
育 人 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千里馬需要伯樂去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許多人的求知慾是盲目的,育人者要引導這盲目求知的人,教給他們求知的方法。
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重點在於後天培養
捨奢就儉是一大美德
踏踏實實地去做,才能踏上成功之道
在安分守己的基礎上有所追求
人人都可以成為棟樑之材
知錯能改才不致犯更大的錯誤
考察一個人應該從大處著眼
做人做事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瞭解別人比別人瞭解自己重要
選擇適合自己的師長
想收穫就必須先耕耘
切莫因貪小而失大
相互合作才能創造美好生活
少指責、多鼓勵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生活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成 敗 篇
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不是認命,而是要認認真真地盡最大努力去做事。如果失敗了,也不要耿耿於懷。因為你盡最大的努力了。這時要有“聽天命”的心態。莫以成敗論英雄。不是贏的人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能戰勝自己、做自己主人的人。
成功不僅是創業,還有守業
認準目標,不要半途而廢
不怨天尤人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要懂得察言觀色,把握好說話的時機
以冷靜的心態面對利益
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欲求保身,當先明哲
顧全大局,不逞一時英雄
遇到困難時,要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
急功近利會阻礙我們成功
充滿私慾的人最容易患得患失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
專注於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
勵 志 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對那些有自信心而不介意於暫時成敗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失敗;對那些懷著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失敗;對那別人放手而他仍然堅持,別人後退而他仍然往前衝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失敗;對那些每次跌倒而立刻站起來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失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堅定信念、積極進取是君子所為。
君子自強不息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人生目標
堅持真理的勇氣源於對事實的堅定信念
永遠不要看輕自己
自以為是的人是不會有所成就的
為人處世要有像水一樣的精神
人格是信用的基礎,逆境能使人有所建樹
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走向成功
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盡力彌補
習 性 篇
習性決定行為,關乎命運
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複,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人的知識積累、才能增長、極限突破等等,都是習慣性動作、行為不斷重複的結果。如果學會運作潛意識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種自動運作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心態決定人的健康,養生需要好心態
學會調整負面情緒,注意生活的細節
苦惱是一種執著,自己才是心靈的上帝
對所做之事產生興趣,才能做得更好
做事不要魯莽,也不要過於瞻前顧後
常常自我反省之人,是有賢德之人
求 知 篇
以所有人為師,會變得更加強大
古人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的人是可恥的。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僅憑從某個名師名校學到的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方求教,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中,才會造就成功。以所有人為師,我們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循序漸進是學習之道
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
勤勞刻苦,謹慎謙虛,會有好的結果
勤勤懇懇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事
三心二意的人難有收穫
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會有所收穫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