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莉亞.托慕夏(Julia Tomuschat) 心理學碩士、神經語言程序訓練師、心理治療主管和治療師。目前在企業健康管理、團隊發展、自我管理及個性發展等領域擔任訓練師。曾任心理社會學習講師,並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出任「職場健康」研究計畫的專任講師和研究人員。 2008年,她在德國拜昂邦的勞夫/佩格尼茲河畔(Lauf an der Pegnitz)成立「促進健康診所」。 托慕夏已婚,有兩個孩子。 其他訊息請參考www.sonnenkindprinzip.de
(本文作者史黛芬妮.史塔[Stefanie Stahl],是德國特里爾市[Trier]獨立開業的心理治療師,在德語地區主持諸多親密關係焦慮和自我價值感的研討講座。她同時也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其中包括德國《鏡報周刊》[Der Spiegel]出版的暢銷書《心中的孩子必須找到家》[Das Kind in dir muss Heimat finden]。)
在你的記憶裡,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是什麼時候?很多人會回答「小時候」,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人隨著年紀來越大,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快樂了呢?如果你經常翻閱心靈成長的書籍,或許會發現許多是在談論人的陰暗面,包含內在受傷的(陰鬱)小孩、兒時的創傷、父母如何缺乏關愛,讓你長成今天這種厭世的樣子等等。但看過這些書之後,你真的有比較快樂嗎?或許你流了許多眼淚、更加了解自己、學會洞察,但有時還是困在那個情緒中走不出來。 奇怪了,不是只要蹲下來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就可以好好跟自己和解嗎?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還是徒勞無功呢?我的想法是,有時候是因為過往的創傷太過巨大,需要更多的時間、社會支持,甚至其他專業才能協助我們;也有些時候是因為你太過專注在這些負面的地方,而忘記自己在這背後,還有一些正面、積極的力量。 這幾年來,正向心理學強調的,正是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生命中那些正面的部分,包含正向的人際關係、自我的正向特質、生活的正向經驗,生活滿意度也會比較高。你可能會說,這樣不是很迂腐嗎?只選擇看那些正面的東西不是自我欺騙嗎?但對我來說,這本《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最有趣的地方,並不是否認那些負面陰影的存在,而是在接納的同時,選擇把內在的那個陽光小孩也召喚回來,這個選擇也將改變你對於人生的看法。 注意力會決定你是誰,當你選擇看人生的不同面向,或許就能創造改變。書裡提到幾個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臉部回饋:刻意擺出微笑,比起皺起眉頭感覺更好。姿勢決定你是誰:面試前擺出「神力女超人」的姿勢,感覺比較自在,表現也會更好。體驗變老:閱讀一些老化相關的字,例如拐杖、灰髮、禿頭之後,走路到另一個房間的速度整個緩慢了起來。體驗變年輕:將老人的生活環境布置成二十年前的樣子,他們的活力、身體機能反應也會變年輕! 上面這些研究看起來很神吧?當你關注的焦點有所不同,就有可能產生改變——然而,這些實驗在後續的驗證分析中,其實遭到許多反駁、甚至不一定能夠達到這麼神奇的效果。什麼嘛!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到底要關注正向有效,還是關注負向有效?其實,如果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不論正面或者負面,光明或是黑暗,都是你身上的一部分。過度正向的人,總有一天會被自己的陰影吞噬;太過負面的人,看起來雖然辛苦,但在那些陰影裡面,自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我很喜歡一句話:「注意什麼,你就成為什麼」(you are what you focus)。如果你過去已讀過太多有關創傷、受傷的孩子、受傷的父母、黑暗的成長經驗;以及分析憂鬱、焦慮、不知所措、悲傷等情緒的書籍,卻仍困於這些情境中,那麼這本書將是另一種可以嘗試的路徑,裡面提供諸多具體做法,可以成為你嘗試的開端。畢竟,重要的並不是正面或負面、陽光小孩或受傷的內在小孩,而是當你同時擁抱他們,就能慢慢找回那遺忘已久的純真。
優莉亞.托慕夏(Julia Tomuschat) 心理學碩士、神經語言程序訓練師、心理治療主管和治療師。目前在企業健康管理、團隊發展、自我管理及個性發展等領域擔任訓練師。曾任心理社會學習講師,並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出任「職場健康」研究計畫的專任講師和研究人員。 2008年,她在德國拜昂邦的勞夫/佩格尼茲河畔(Lauf an der Pegnitz)成立「促進健康診所」。 托慕夏已婚,有兩個孩子。 其他訊息請參考www.sonnenkindprinzip.de
(本文作者史黛芬妮.史塔[Stefanie Stahl],是德國特里爾市[Trier]獨立開業的心理治療師,在德語地區主持諸多親密關係焦慮和自我價值感的研討講座。她同時也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其中包括德國《鏡報周刊》[Der Spiegel]出版的暢銷書《心中的孩子必須找到家》[Das Kind in dir muss Heimat finden]。)
在你的記憶裡,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是什麼時候?很多人會回答「小時候」,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人隨著年紀來越大,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快樂了呢?如果你經常翻閱心靈成長的書籍,或許會發現許多是在談論人的陰暗面,包含內在受傷的(陰鬱)小孩、兒時的創傷、父母如何缺乏關愛,讓你長成今天這種厭世的樣子等等。但看過這些書之後,你真的有比較快樂嗎?或許你流了許多眼淚、更加了解自己、學會洞察,但有時還是困在那個情緒中走不出來。 奇怪了,不是只要蹲下來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就可以好好跟自己和解嗎?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還是徒勞無功呢?我的想法是,有時候是因為過往的創傷太過巨大,需要更多的時間、社會支持,甚至其他專業才能協助我們;也有些時候是因為你太過專注在這些負面的地方,而忘記自己在這背後,還有一些正面、積極的力量。 這幾年來,正向心理學強調的,正是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生命中那些正面的部分,包含正向的人際關係、自我的正向特質、生活的正向經驗,生活滿意度也會比較高。你可能會說,這樣不是很迂腐嗎?只選擇看那些正面的東西不是自我欺騙嗎?但對我來說,這本《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最有趣的地方,並不是否認那些負面陰影的存在,而是在接納的同時,選擇把內在的那個陽光小孩也召喚回來,這個選擇也將改變你對於人生的看法。 注意力會決定你是誰,當你選擇看人生的不同面向,或許就能創造改變。書裡提到幾個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臉部回饋:刻意擺出微笑,比起皺起眉頭感覺更好。姿勢決定你是誰:面試前擺出「神力女超人」的姿勢,感覺比較自在,表現也會更好。體驗變老:閱讀一些老化相關的字,例如拐杖、灰髮、禿頭之後,走路到另一個房間的速度整個緩慢了起來。體驗變年輕:將老人的生活環境布置成二十年前的樣子,他們的活力、身體機能反應也會變年輕! 上面這些研究看起來很神吧?當你關注的焦點有所不同,就有可能產生改變——然而,這些實驗在後續的驗證分析中,其實遭到許多反駁、甚至不一定能夠達到這麼神奇的效果。什麼嘛!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到底要關注正向有效,還是關注負向有效?其實,如果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不論正面或者負面,光明或是黑暗,都是你身上的一部分。過度正向的人,總有一天會被自己的陰影吞噬;太過負面的人,看起來雖然辛苦,但在那些陰影裡面,自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我很喜歡一句話:「注意什麼,你就成為什麼」(you are what you focus)。如果你過去已讀過太多有關創傷、受傷的孩子、受傷的父母、黑暗的成長經驗;以及分析憂鬱、焦慮、不知所措、悲傷等情緒的書籍,卻仍困於這些情境中,那麼這本書將是另一種可以嘗試的路徑,裡面提供諸多具體做法,可以成為你嘗試的開端。畢竟,重要的並不是正面或負面、陽光小孩或受傷的內在小孩,而是當你同時擁抱他們,就能慢慢找回那遺忘已久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