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簡明、跨學科的絕佳歷史綜覽!
大事年表x名人摘文x精要圖表x延伸解析如同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大歷史計畫」,本書不僅含括史料紀錄,也融合宇宙學、生物學,到考古學及人類學等跨類別學科資料,來檢視更宏觀的歷史、綜覽人類的過往。
作者經由一篇篇精簡短文,勾勒出宇宙誕生至今日世界的每個關鍵時刻。過程中,我們彷彿搭上時光機,從「大霹靂」展開旅程,見證星球與生命的誕生,遇見最早的工具使用者,再一路穿梭至互聯網時代,看盡所有文明、技術、理念、信仰的起落。
作者簡介:
伊恩.克羅夫頓(Ian Crofton)
前金氏世界紀錄百科總編輯,曾撰寫多種總論型參考書,包括:Science without the Boring Bits、Brewer’s Britain and Ireland、Brewer’s Dictionary of Modern Phrase and Fable (both with John Ayto)、Quercus bestseller World History: 50 Episodes You Really Need to Know。博學,擅長將複雜論述濃縮為有趣易讀的文字。
傑瑞米.布雷克(Jeremy Black)
Exeter大學歷史系教授,也是費城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 and the West at th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資深研究人員。著有多本歷史書籍,是當今最多產的歷史學者之一。
譯者簡介:
丁超
麻州州立大學資訊碩士。旅居美加地區十餘年,曾擔任顧問。現從事翻譯。譯有《酒的科學》、《辣椒獵人的辛香探險》、《裸眼看星空》(以上均為商周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本書將大歷史概念擴大到138億年地球史,本書就有那麼「大」,讓我們看得更遠、更闊。而本書最棒的部分,是它的條理清晰,而且能以精簡易懂的文字,清楚說明一個重要的階段。
——歷史評論家 公孫策
本書是這一波「大歷史」研究風潮的力作,他們就是以上述的用心,試圖引導人類重新在廣袤的宇宙中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並在人類自己的歷史中記取教訓,為生態環境與文明找尋世代良善永續的機會。
——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黃春木
《簡明大歷史》宛如一支能轉換時空的萬花筒,讓我們從感興趣的事件尋找進入線索,而後在書裡享受開展的萬物世界。這本突破學科觀點、串連事物意義的指路書,為所有的大人和孩子建構自己與世界的互動,進而重新體會歷史的著迷之處。
——親子作家 羅怡君
媒體推薦:
值得激賞!正因為宇宙會無限擴張最後再回歸虛無,克羅夫頓與布雷克讓我們體會到「人的存在何其偶然且短暫,並因此學會謙卑」。
——《出版人週刊》
作者以濃縮卻全面的文字來說明巨大的主題——從大霹靂到宇宙可能的終點——可謂極為大膽且令人驚喜。每部開頭的大事年表條列了關鍵事件,充分呼應本書架構。這本迷人且詳細的歷史書,很適合想看文字篇幅較短的入門讀者。
——《科克斯書評》
本書內容涵蓋甚廣,將形成人類文明與宇宙的重大事件、動物、理念與發明鎔鑄於一爐。
——《圖書館期刊》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本書將大歷史概念擴大到138億年地球史,本書就有那麼「大」,讓我們看得更遠、更闊。而本書最棒的部分,是它的條理清晰,而且能以精簡易懂的文字,清楚說明一個重要的階段。
——歷史評論家 公孫策
本書是這一波「大歷史」研究風潮的力作,他們就是以上述的用心,試圖引導人類重新在廣袤的宇宙中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並在人類自己的歷史中記取教訓,為生態環境與文明找尋世代良善永續的機會。
——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黃春木
《簡明大歷史》宛如一支能轉換時空的萬花筒,讓我們從感興趣的事件尋找進入線索,而...
章節試閱
第4部 文明發展
公元前5500年~4000年:蘇美文明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幼發拉底河谷(今日的伊拉克)。
公元前3650年~1400年:米諾斯及其他早期愛琴海文明。
公元前3100年:首位法老統一了上下埃及。
公元前2600年~1900年:印度河谷文明的成熟時期。
公元前2580年~2560年:吉薩大金字塔(Pyramid of Giza)興建。
公元前2070年:中國夏朝開朝。
公元前2000年:中部美洲(注:Mesoamerica,西班牙人到來之前的美洲中部地區)的馬雅文明前古典期。
公元前1754年:巴比倫帝國創造了最早的律法《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 )。
公元前1650年:土耳其出現了西臺帝國。
公元前1600年:中國商朝發源於黃河流域中游谷地。
公元前1600年~1500年:奧爾梅克文明(Olmec Civilization)現蹤於今日的墨西哥。
公元前1550年~1077年:埃及的新王國興起後,帝國幅員從黎凡特(Levant)延伸至努比亞(Nubia)。
公元前1500年~800年:吠陀時代(Vedic Age):古印度教經文在印度寫成。
公元前1070年:庫施王國(Kingdom of Kush)創立於今日的蘇丹。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諸城的黃金時期,其中包括提爾(Tyre) 和西頓(Sidon)兩城。
公元前911年~612年:底格里斯河谷的新亞述帝國。
公元前900年~200年:查文文明(Chavin Civilization)出現於今日的秘魯。
公元前800年~400年:衣索比亞的第亨王國(D’mt kingdom)。
公元前約550年:波斯的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創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
公元前510年~323年:古希臘古典時期。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成立。
公元前331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戰勝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後,統治範圍從亞得里亞海一路延伸至印度河,因而拓展並遠傳希臘文化的影響力。
公元前321年~185年:印度孔雀王朝(Mauryan Empire)。
公元前300年:古代世界最大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創立。
公元前221年:秦朝開朝(接著是存續較久的漢朝),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
公元前212年:羅馬帝國境內所有自由住民都獲得了公民權。
公元前100年:羅馬成為世上最大城市。
公元150年~650年: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成為哥倫布前時期美洲的最大城市,鼎盛時住民數達12萬5,000人。
公元300年~1200年:迦納帝國(Ghana Empire)在現今的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和馬利(Mali)創建。
公元410年:西哥德人(Visigoths)洗劫羅馬;西羅馬帝國隨後在476年滅亡。
公元661年~750年:就領地面積而言,伍麥亞哈里發王朝(Umayyad Caliphate)是迄今所見最大帝國,疆域涵蓋今日的喬治亞、烏茲別克、巴基斯坦,橫亙整個阿拉伯半島與北非,直抵西班牙與葡萄牙。
公元1055年:塞爾柱土耳其人攻陷巴格達。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落腳於今日秘魯的安地斯山谷。
公元1200年~1400年:北美洲密西西比文化(Mississippian Culture)到達鼎盛,沿密西西比河建立許多人口高達2萬人的城鎮。
公元1206年:德里的蘇丹國(Delhi Sultanate)成立。
公元1211年:蒙古人開始征服中國北方並橫掃歐亞大陸。
公元1368年:中國明朝開朝。
公元1393年:帖木兒(別名「跛子鐵木兒」〔Tamerlane〕)掠劫了巴格達。
公元1405年:中國明朝鄭和展開遠航至印度洋。
公元1438年:印加帝國展開征服行動。
01 早期貿易路線
中國瓷器⋯⋯外銷至印度及其他國家,甚至遠及我們在西方的家園。
─巴圖塔(Ibn Battuta,1304∼1368),穆斯林旅行家及觀察家
人類早在安定下來開始務農以前,便已進行著各種諸如工具、裝飾品的貨物交易。透過交易,人們可把手上持有的多餘物資,換成自己想要的物資,同時促進了文化與思想的傳播。
農業剛開始時,生產者與消費者會在當地市場上買賣多餘的農作物。但是遠距貿易就比較複雜:需依靠中間人─也就是商人,他們得承擔風險,且願意接受利潤延遲到手的可能。
據了解,黑曜石是最早的遠距貿易商品之一。這種堅硬的黑色火山玻璃,是冶金術發明前最珍貴的物品之一,因為它可被用來加工成鋒利的刀刃。早在公元前14000年,源於安那托利亞(Anatolia,土耳其位於亞洲的領土)的黑曜石便銷售至黎凡特(注:Levant,指鄰近地中海東部的國家)與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之後過了幾千年,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古埃及人進口的商品包括了來自努比亞南部的象牙、西奈半島的銅和綠松石, 以及波羅的海的琥珀。到了公元1世紀,整個貿易網已連接中國、日本、東南亞、印度次大陸、中亞、阿拉伯、東非,與羅馬帝國。而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城本身的人口可能已破百萬人之譜。供應這整座城市所需物資,像是從西西里島、突尼西亞和埃及進口大宗穀物,不論在經濟、政治及物流上,都是極其驚人的創舉。
在古代世界,一直到近代早期,遠距貿易的主要動力都來自亞洲。東南亞的辛香調味料走海路交流,而珍貴的乳香及沒藥等薰香料則沿著「香料之路」(Incense Route,始於阿拉伯半島南部,經陸路及海路),流通至地中海甚至更遠地區。同時,阿拉伯南部的商人也透過香料之路,將各碼頭上購自非洲、印度及遠東地區的黃金、象牙、珍珠、寶石、調味料及紡織品等商品轉手賣出。此外,自公元8世紀起,將黃金與象牙從西非運往地中海的跨撒哈拉商隊路線,同樣名聲響亮。許多非洲王國都靠著這條通商管道而致富、壯大起來。另一方面,伊斯蘭教的擴張與商貿的興旺,也順勢在西非薩赫勒帶(Sahel belt)以及沿著東非海岸,一路帶動了許多城市的發展,例如尼日河上的廷巴克圖(Timbuktu)、奈及利亞北方的卡諾(Kano),及面向印度洋的摩加迪休(Mogadishu)與蒙巴薩(Mombasa)。
絲路曾經是公元前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遠距貿易路線,它其實是指數條始於中國、途經中亞及中東,最後抵達地中海及更遠方的不同陸路通道。絲綢曾是中國的主要輸出商品之一,對富裕的羅馬婦女來說,絲綢總是供不應求。不久後,瓷器也加入了主要輸出品行列。而相對地,中國人則從西方進口黃金、白銀、寶石、象牙及其他天然稀有物品。
當時的中國在科技上大幅領先歐洲。中國的紙張、印刷術、火藥及磁羅盤等發明,便是經由絲路傳到西方。然而,各種疾病也跟著向西流竄,其中包括公元542年蔓延至東羅馬帝國(即後來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鼠疫。鄂圖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絲路的西端便封閉了,這麼一來,葡萄牙等大西洋沿岸國家就不得不開發新的海上通商路線,途中得繞過非洲最南端才能抵達亞洲。
02 城市誕生
貿易發展以及栽植農作的潮流促成城市興起。城市發展有利於推動複雜的交易網路,而固定產出的多餘糧食使得部分工作者能夠專心發展其他專業。城市發展的基礎,仰賴足以養活大量人口的農業制度。當時最豐饒的農地通常集中於肥沃的河谷,例如美索不達米亞(今日的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埃及尼羅河、現今位於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以及中國黃河。於是, 最早的鄉鎮與城市便出現在上述地點。
最早期的一些城市,是在精神信仰的推波助瀾下形成,之後才納入知識、文化,及律法。比方說,美索不達米亞的尼普爾(Nippur,最初建立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及烏魯克(Uruk, 約於公元前3500年建城),它們的最重要特徵,便是高聳於城中、以泥磚堆砌而成的複雜廟塔結構。城中的神職人員不但代表至高無上的神權,同時也掌控城中大部分土地、記錄並掌管農作收成。這些城市的統治菁英通常也占據著城中神聖區域的建物。後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許多城市,都是圍繞一座中央寺院而建,正如同在中部美洲的馬雅城市(如契琴伊薩〔Chichen Itza〕),至今城內的金字塔神廟依舊高高矗立俯視整個遺址。
古代的中國以小米及稻米生產配合嚴密的朝廷體制,建構出強大的經濟,使得國家足以養活龐大的城市居民。中國在商朝時(大約公元前1800年∼1027年),已存在許多具首都規模的城市。商朝之後的周朝(公元前1027年∼403年)同樣擁有眾多都城,我們所知最早的城市規畫紀錄也來自周朝。周朝的建城設計法則乃依據神聖的「天圓地方」規律,此規律融合天象、占星、風水、命理等思想,影響中國往後所採用的棋盤式建築至今。
中國唐朝(公元618年∼970年)時的首都長安城(今日的西安),人口大約200萬。長安城採用對稱布局,將朝廷眾臣與黎民百姓分區安置,此種劃分方式乃源自中國人內心對於空間安排及格局的神靈效力深信不疑。唐朝供給了10座以上、人口超過30 萬人的城市之所需。到了後來的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做為貿易樞紐及都城的杭州(注:南宋時稱臨安)有100萬居民,而同一時期倫敦的人口數僅1萬5,000。
為了安全及管控,早期城市通常都設有城牆。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宣稱巴比倫的城牆高達100公尺,城牆的寬度足以讓2輛四馬戰車擦身而過。工匠坊區(artisan quarter)是許多城市的共同特點,是將城裡特定行業的箇中翹楚集中起來的區域。對於像是鐵匠、吹玻璃匠或陶器師傅等匠人來說,群聚能夠帶來好處:方便取得他們仰賴的通用原料與工具,同時也為客戶營造一個慣常往來的場所。百姓的居住區有時會延伸至城牆以外,發生戰亂時,則到城牆內避難。
荒廢的城市
城市不見得只會擴展:它們有時會縮小,或甚至遭到棄置。位於今日柬埔寨的吳哥古蹟,是前工業化時期世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壯觀的吳哥窟廟宇則是當時世上數千座莊嚴的宗教建築之一。整座城市在15世紀間已大致荒廢, 儘管歷史學家提出了種種揣測,比如遭到侵略、瘟疫肆虐等,但真正原因無從得知。換個角度來想,也可能因為當時城市中的基礎設施,比如灌溉系統等重要功能已經毀損,造成糧食短缺所致。特奧蒂瓦坎(位於今日墨西哥) 在哥倫布之前時期的公元後的前500年,是美洲大陸的最大城市,但是城裡的主要建築與祭壇在公元550年時已遭到破壞並毀於祝融,這或許出自入侵者之手,但也可能是經歷了一場推翻領導階層的內部動亂所致。
03 運輸
數千年中,日形重要的商貿推動了新型運輸方式的發展,剛開始是為了將遙遠地域相互連接,隨後則是加以整合。
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各種交通方式應運而生。在陸上,主要是靠徒步、乘車騎馬,利用馱獸運載貨物及拖曳貨車。然而水路─不論是河川、湖泊或海洋─常常提供了比陸路(陸地上常有沼澤、樹林及崎嶇坎坷的地面)更快捷的路線,一般也方便運送大量物資。就陸路而言,沿途遇到河流時該在哪兒渡河或建橋梁,以及穿越山脈時該選哪條路徑,都是關鍵問題。若是循水路,則須有適合航行的河流與天然港灣,而這些地理特徵往往也決定了人類的定居地點。時至今日,世上許多最重要城市都是在可航行的河道或天然港灣旁發展成形。儘管運輸技術在數個世紀間有所進步,然而在19世紀的蒸汽動力讓陸路與海路交通脫胎換骨之前,整體來說運輸技術大至相同─取決於人力與獸力、風力,或水流。
驅趕牲口至通常位於遠方的市集販賣,有助於發展陸路通道。這些長途旅程動輒橫跨數百公里,一趟下來讓動物的體重及身價都降低不少,因此牠們必須啃食市集附近的牧草才能再次養胖。如此一來又推升了肉價,於是通常只有富人才消費得起。這點從世界各地的民俗故事裡鋪陳的奢華盛宴情節中、經常強調肉類是多麼昂貴又令人垂涎,便可見一斑。
蒸汽引擎出現之前,在水上航行得看氣象及天候的臉色。冬天航道結冰、春天融雪造成洪災,還有夏天的大旱,都給水路帶來問題。此外,自然形成的淤塞,也會讓河道變得太淺而無法航行。在許多水流湍急的河川,想從河邊靠馬兒拉著船逆流而上同樣難如登天。結果人們只能加以順應,比方在法國的隆河(River Rhône),船在上游處建成後便載著貨物順流而下,任務完成後便在下游處拆解。
海上的風暴總會帶來危險,而逆風與逆洋流也會阻礙航行。不論是盛行風(prevailing wind)或洋流所產生的環向或逆環向運動,都會影響船隻在海上的移動或貿易航道的發展。譬如,在南太平洋上由東向西航行非常不易,因為那兒的洋流會將船隻向北方推移。17世紀歐洲航海家在大西洋便是靠著盛行風及洋流才開闢出航道,從歐洲朝西南航向美洲,回程則是航行在出發航道以北數百英里遠的一條東北向航道。遠距航行中所經歷的千驚萬險也影響了海上交通。早期的水手多少都得依靠太陽與星星的位置來輔助航行,到了中世紀晚期,則有了從中國引進歐洲的磁羅盤之助,但要能確切掌握所在的經度位置,則還要再等上好幾個世紀。
在陸上,借助獸力是人工搬運(譬如,常見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南美洲連綿的安地斯山脈間)以外的主要替代作法。世界各地分別使用不同的哺乳動物做為馱獸─去勢公牛、馬、驢、大象,還有駱駝(見第95頁)。起初,馱獸不是身上載著貨物,就是背後拖著貨物(通常放在某種簡陋的橇板上)。輪子的發明雖帶來重大發展(見第98頁),但因為世上大部分地區缺乏完好的道路(當時的道路在冬天常是泥濘不堪,夏天則滿是車轍凹痕),使得在陸地上行進仍備受限制,更別提還能有條整合的道路系統。許多地方優先建起了運河網(能提供更大的物流量), 其次才考慮發展維護完善的道路系統。
04從以物易物到使用貨幣
以物易物是買賣物資最簡單的方法。以物易物的過程中不涉及金錢。交換的物資也許是像穀物這樣的原料,或陶器之類的製成品,抑或是提供勞力或講個故事這般的服務。
然而,以物易物卻是極度缺乏彈性的系統,因為它的基礎在於兩個交易者手上持有的,剛好都是對方想要的物品。很少有證據顯示,不使用貨幣或信用的社會曾有系統地應用以物易物制度。比較可能的情形是,人類一旦開始固定地交易物資後,交易雙方很快便同意保留交換物品的紀錄,那麼賣方便能持有這項「信用」以備日後之需。
信用與貨幣同樣由此衍生。所謂信用,說得白話一點,就是交易中的某方「欠」對方多少的一項紀錄。貨幣可以是任何形式,只要它具有公眾認同的價值,並且能讓信用在交易者之間流通。重點在於賣方可藉由到市場上以特定金額販賣持有的物資,並且知道他能用取得的款項來購買其他物資。貨幣也讓財富的累積或借貸變得簡單。
而當交易圈中大家相互信任,那麼就算出遠門時也不必帶錢,只要透過簡單的交易紀錄系統或本身不具價值的憑證便可行走四方。但如果所到之處的信任基礎較為薄弱,或是要進行遠距貿易,便得有其他解決辦法。符木(tally stick)是一種早期的信用紀錄,是將一片帶有刻痕的符木折成兩半,由借貸雙方各執一半(由於任何兩片符木折斷的位置都不同,因此很容易看出真偽)。有些社會不使用貨幣,而是選擇具有某種價值或稀有性的物品來做交易,因為稀有物品也不易仿造。它們或許是用金、銀等貴重金屬製成的代幣,不過更早期的形式還更為多樣,其中包括罕見貝殼(可從它們用作珠寶材料看出價值) 、實用工具、小麥及牛隻。
全世界幾乎各大洲都曾在不同時期以貝殼作為貨幣。印度洋周邊地區早在公元前1200年便使用貨貝(cowrie shell)做為代幣,西非部分地區直到19世紀中期仍使用貝殼做為法定貨幣。貨貝在中國做為交易貨幣的重要性也不亞於此,代表「錢」或「貨幣」的漢字便是衍生自貨貝的象形文字。隨著時序推移,住得離海岸較遠的人們無法取得足夠的貨貝,便開始用身邊像是獸角、獸骨、石頭、陶土、青銅、白銀和黃金等材料製作貨幣。
公元前1100年左右,中國人採行另一套貨幣系統。那是以工具及武器(都是先前具有價值的以物易物商品)為樣版,以青銅鑄造的迷你複製品。然而,這些迷你鋤頭、鏟子、匕首和箭矢都帶有利尖,處理起來相當棘手,因此久而久之,人們改以金屬圓盤來取代。
不過,第一批「正式」的硬幣,是亞洲另一頭、位於現今土耳其的里底亞王國(Lydia)在大約公元前560年鑄造出來。這些硬幣使用一種稱為號珀金(electrum)的金銀混合材質,上面刻有國王的印記,以擔保硬幣的價值。金屬技工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之後,還為硬幣添加了更多細節,展示每一枚硬幣都具有相同的金屬成分及重量。他們了解,必須獲得民眾信任,貨幣才有價值。
埃及人的麥元
每種金融貨幣本身的實際價值,很少能與其兌換價值一樣高。貨貝、黃金和白銀,視其可能的裝飾用途,本身具有一定價值,但當它們成為交易媒介時,價值又進一步得到提升。使用日常生活物資做為交易媒介的情形相當罕見。古埃及人使用的麥元(wheat currency)就是有名的特例。他們在數千年間發展出的複雜銀行及金融體制便繫於小麥,而小麥是全體人民的主食,具有直接且重要的實物價值。這種金融體系在世上許多地區純屬天方夜譚,因為農作收成不定,但是尼羅河谷每年定期的洪潮及牢靠的土壤,讓埃及人得以將小麥當成穩固(笨重)的貨幣。
第4部 文明發展
公元前5500年~4000年:蘇美文明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幼發拉底河谷(今日的伊拉克)。
公元前3650年~1400年:米諾斯及其他早期愛琴海文明。
公元前3100年:首位法老統一了上下埃及。
公元前2600年~1900年:印度河谷文明的成熟時期。
公元前2580年~2560年:吉薩大金字塔(Pyramid of Giza)興建。
公元前2070年:中國夏朝開朝。
公元前2000年:中部美洲(注:Mesoamerica,西班牙人到來之前的美洲中部地區)的馬雅文明前古典期。
公元前1754年:巴比倫帝國創造了最早的律法《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
推薦序
推薦序 你看見了嗎?
公孫策
「地球為何受到生命垂青」,這句話重擊了我的腦袋,突然發現自己過去是如何的「短視」,於此同時,又有了更多領悟。
在此之前,我為一群創業青年開了一個課程,講如何從歷史中尋求借鑑,以因應新的巨變時代。最初我從春秋戰國講起;一年後再講,從新石器時代講起;兩年後為新學員講之前課程的精華,從人類如何在地球上勝出講起——我以為自己已經夠「遠視」了,卻在一讀到本書時,如受當頭棒喝。
最前面那句話就在出版社給我的內容介紹第一段,所謂「棒喝」,是我頓悟「不是地球孕育了生命,而是生命垂青地球」。關於這一點,我會另做生物學方面的引申,不在此處生枝節。而本書予我最大心得有兩點:
一是模因(meme)概念,這個概念說明了,人類之所以能主宰這個地球,不單是生物學的因素,還有相對於基因的理由,而能對抗「天擇」(書中對模因的定義與作用有詳細陳述)。
另一是「看見」的強大力量。地球史上的「寒武紀大爆發」,出現了長眼睛的動物,從此開創了全新的生存法則,大大增強了生存競爭力。而人類能夠在所有長眼睛的「現代化動物」中勝出,「直立」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直立大大擴張了「視野」,增強了人類的競爭力,而視野其實正是後來各個文明或國家能夠在人類社會勝出的重要因素。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動力,一是「我要擁有」,也就是私有財產,一是「我要知道」,也就是求知慾。由此發展出的人類活動,前者是交易,後者是傳播,而影響二者最關鍵的因素是:距離。
距離的定義,在幾何學與物理學上是二度空間;在現實世界中,得加上地形因素,所以是三度空間;而在人類社會活動中,要再加上時間因素,乃成為四度空間。於是每次有交通方面的新發明,都重新定義了距離。如獸力的運用,輪子、舟船、羅盤的進步,測量術與地圖的改進,乃至動力機械、能源科技的發明等皆是。而距離的重新定義,即意味著「交易」更便利迅速。另一方面,文字、書寫工具、印刷術,乃至進代電子科技與無線通訊的日新月異,都造成「傳播」的無遠弗屆。
於是我們能夠「看見」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造成人類社會顛覆性的巨變的必然性,因為它們同時對「交易與傳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力:與全世界任何地點交易,按一個ENTER就可以完成,且「貨幣」是以光速到達,這就是距離被重新定義了;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共享文化,已經使得全人類都在參與一次知識創造工程,維基百科就是一個例子,它曾經被嗤之以鼻,但現在已經是人們非常重要的資訊來源,而這種知識共享,也是以光速到達(距離被重新定義)。
本書名「大歷史」,有多大?回答這個問題,先提一個「小」問題:我們學歷史有什麼用?以前,老師告訴我們,學歷史可以鑒往知來。從前的史書,主要功能正如《資治通鑑》的書名,是提供國家治理者使用;後來,歷史與人文、社會、管理等學門結合,我們可以擷取前人經驗,迴避前人失敗覆轍。大歷史概念提出以後,歷史的縱深與視野從5,000年信史(有文字或文字畫紀錄),一直拉長到50,000年人類文明史,提供我們知道「從哪裡來」,然後思考「往哪裡去」。而本書更將之擴大到138億年地球史,本書就有那麼「大」,能讓我們看得更遠、更闊。而本書最棒的部分,是它的條理清晰,而且能以精簡易懂的文字,清楚說明一個重要的階段。
那麼,我們讀完以後,能「看到」什麼呢?
前文提到「生物第一隻眼」,那些寒武紀的有眼生物,在今天看來原始至極,在當時卻是超級先進,牠們因為能夠「看見」,而具有超強競爭力。《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以此觀念提出,資訊透明(特別是大數據分析技術)讓人們更能「看見」,而最快、最先反應、最靈活運用的人,就能「適者生存」——進化論於是從基因層次跳升至模因層次。
數位革命造成的巨變時代才剛開始,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的發展仍有無限可能,但最基本的部分不會改變:交易與傳播。機會將不斷的出現,也不停的消逝,重點是,你看見了嗎?
(本文作者為專欄作家,著有「公孫策說歷史故事系列」:《英雄劫》、《大對決》、《黎民恨》、《夕陽紅》、《大唐風》、《勝之道》。另著有《去梯言》、《冰鑑識人學》、《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以上皆為商周出版〕)
推薦序 探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黃春木
「大歷史」(Big History),138億年!
初看書名,有些摸不著頭緒,即使是地球的歷史,不也就46億年左右,何來138億年呢?原來,這是從「大霹靂」(Big Bang)算起;但這未免扯得太遠了呀,不要說「地球」的歷史,光是「人類」的歷史就已經十分浩瀚,甚至還紛擾不休,我們能抽得出空來探索「宇宙」,或者說有必要從「宇宙」來重探、反思歷史嗎?
自古以來,當人類仰望星空時,「渺小」、「好奇」、「敬畏」等感覺經常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許多文明都將人類自己與浩瀚星空緊密關聯,一方面將星空神格化,另一方面視為自己生命源起,或良善靈魂可以飛升的所在。
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眼前某一個與地球相距10萬光年的星體,映入眼簾的其實是10萬年前的景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看到它現在的樣子,得再等10萬年!這樣的覺知,甚至會令人「不寒而慄」。不過,我們也知道,單單自己所在的銀河系(直徑大約10萬光年)就可能有3,000億顆恆星,以及至少1,000億顆行星,而在宇宙中,大大小小的銀河系可能多達10萬個,如此說來,地球怎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呢?人類怎可能是唯一存在的「高等生命」?
1968年,在人類成功登陸月球的前一年,美國大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完成《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這部在影史上具有「文化、歷史和審美上重要價值」,已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所典藏的作品,即是在探索「擁有科技、高度進化的人類從宇宙何處而來」的大問題。影片的結局沒有提供確切的答案,留下無限想像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用了「奧德賽」(Odyssey)作為片名,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向來具有「旅行」(Journey)、「家」(Home)的意象,這樣的「用典」或許顯示了航向星空的起心動念。
2001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射火星探測衛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命名直接引用《2001太空漫遊》典故;「奧德賽號」目的是尋找火星上水與相關地質活動的跡象,一般咸認火星可能存在、或曾經存在生命的活動,而其大氣與地質的適宜條件,應該是目前人類移居的首選。可能不久之後,這會是攸關人類未來如何影響太陽系的課題,簡單的說,我們將會開拓太陽系,甚至更為遙遠的太空。
人類想要探索大霹靂以來的萬物起源,追查自己的身世,發現宇宙的真相,尋求太空旅行與移民/殖民的可能,充分顯示作為「高等生命」足以求證推論、回顧、前瞻、系統謀劃、集體動員、持續探究的特質;然而,在「大歷史」關照中,晚近數千年來的人類同時也是極其殘忍、愚昧的存在,國家爭戰、殖民屠殺、階級壓迫、物種滅絕、環境破壞、全球暖化等,最終極可能吞噬人類自身。
說實在的,當今人類似乎已經淡忘從前仰望星空那份原初的好奇、困惑與敬畏,癥結應該是人類「自大」了,在忙碌向外鑽營掠奪中,逐漸失去齊觀物我、四海一家的襟懷,因此也就難以謙卑地洞察人類的存在是多麼地脆弱與無常!
伊恩.克羅夫頓(Ian Crofton)、傑瑞米.布雷克(Jeremy Black)的論著,是這一波「大歷史」研究風潮的力作,他們就是以上述的用心,試圖引導人類重新在廣袤的宇宙中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並在人類自己的歷史中記取教訓,為生態環境與文明找尋世代良善永續的機會。
或許如此,我們才不會毀家,而是真正地回家——無論在地球上,或者未來有一天可能航向的星空。
(本文作者為建國高級中學歷史教師,著有《我這樣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原來歷史可以這樣讀》〔以上皆為商周出版〕)
推薦序 你看見了嗎?
公孫策
「地球為何受到生命垂青」,這句話重擊了我的腦袋,突然發現自己過去是如何的「短視」,於此同時,又有了更多領悟。
在此之前,我為一群創業青年開了一個課程,講如何從歷史中尋求借鑑,以因應新的巨變時代。最初我從春秋戰國講起;一年後再講,從新石器時代講起;兩年後為新學員講之前課程的精華,從人類如何在地球上勝出講起——我以為自己已經夠「遠視」了,卻在一讀到本書時,如受當頭棒喝。
最前面那句話就在出版社給我的內容介紹第一段,所謂「棒喝」,是我頓悟「不是地球孕育了生命,而是生命垂青...
目錄
推薦序 你看見了嗎?⋯⋯⋯⋯⋯III
推薦序 探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VII
第 1 部 設定場景⋯⋯⋯⋯⋯1
大事年表⋯⋯⋯⋯⋯2
01 開端⋯⋯⋯⋯⋯3
02 恆星的生與死⋯⋯⋯⋯⋯6
03 適居帶⋯⋯⋯⋯⋯8
04 靜不下來的地球⋯⋯⋯⋯⋯10
05 塑造大地⋯⋯⋯⋯⋯13
06 什麼是生命?⋯⋯⋯⋯⋯15
07 能量從哪來?⋯⋯⋯⋯⋯17
08 生命變得複雜⋯⋯⋯⋯⋯19
09 生命如何延續⋯⋯⋯⋯⋯22
10 物種起源⋯⋯⋯⋯⋯24
11 生命藍圖⋯⋯⋯⋯⋯27
第 2 部 動物星球⋯⋯⋯⋯⋯29
大事年表⋯⋯⋯⋯⋯30
01 最初的動物⋯⋯⋯⋯⋯33
02 生命上岸⋯⋯⋯⋯⋯36
03 恐龍時代⋯⋯⋯⋯⋯38
04 大滅絕⋯⋯⋯⋯⋯41
05 哺乳動物到來⋯⋯⋯⋯⋯44
06 我們是從哪兒來的?⋯⋯⋯⋯⋯47
第 3 部 人類當家⋯⋯⋯⋯⋯49
大事年表⋯⋯⋯⋯⋯50
01 人類的昔與今⋯⋯⋯⋯⋯52
02 人類何以為人?⋯⋯⋯⋯⋯55
03 文化⋯⋯⋯⋯⋯58
04 人類如何繁衍至世界各地⋯⋯⋯⋯⋯61
05 冰的衝擊⋯⋯⋯⋯⋯64
06 從清除者變成獵人⋯⋯⋯⋯⋯67
07 火⋯⋯⋯⋯⋯69
08 狩獵採集者的技術⋯⋯⋯⋯⋯71
09 語言⋯⋯⋯⋯⋯73
10 親屬關係⋯⋯⋯⋯⋯75
11 早期宗教信仰⋯⋯⋯⋯⋯78
12 藝術的起源⋯⋯⋯⋯⋯81
13 遮蔽所⋯⋯⋯⋯⋯84
14 衣物⋯⋯⋯⋯⋯86
15 陶器⋯⋯⋯⋯⋯88
16 最初的農人⋯⋯⋯⋯⋯90
17 馴養動物⋯⋯⋯⋯⋯93
18 勞役動物⋯⋯⋯⋯⋯95
19 輪子⋯⋯⋯⋯⋯98
20 游牧民族⋯⋯⋯⋯⋯101
21 從石器到銅器⋯⋯⋯⋯⋯103
22 從銅器到鐵器⋯⋯⋯⋯⋯107
第 4 部 文明發展⋯⋯⋯⋯⋯109
大事年表⋯⋯⋯⋯⋯110
01 早期貿易路線⋯⋯⋯⋯⋯113
02 城市誕生⋯⋯⋯⋯⋯117
03 運輸⋯⋯⋯⋯⋯121
04 從以物易物到使用貨幣⋯⋯⋯⋯⋯124
05 紙幣⋯⋯⋯⋯⋯128
06 信用、債務及投資⋯⋯⋯⋯⋯130
07 文字⋯⋯⋯⋯⋯133
08 法律⋯⋯⋯⋯⋯135
09 古代帝國⋯⋯⋯⋯⋯138
10 帝國為何滅亡⋯⋯⋯⋯⋯141
11 多神教與一神教⋯⋯⋯⋯⋯143
12 史詩⋯⋯⋯⋯⋯145
13 撰寫歷史⋯⋯⋯⋯⋯148
14 實在的本質⋯⋯⋯⋯⋯150
15 何謂幸福人生?⋯⋯⋯⋯⋯153
16 科學的起步⋯⋯⋯⋯⋯155
17 疾病大肆蔓延⋯⋯⋯⋯⋯158
18 變化中的歐洲⋯⋯⋯⋯⋯161
19 土地、勞動力與權力⋯⋯⋯⋯⋯163
20 文明之間的衝突⋯⋯⋯⋯⋯166
第 5 部 西方崛起⋯⋯⋯⋯⋯171
大事年表⋯⋯⋯⋯⋯172
0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175
02 信仰自由之路迢遙⋯⋯⋯⋯⋯178
03 印刷術⋯⋯⋯⋯⋯181
04 科學革命⋯⋯⋯⋯⋯183
05 歐洲擴張⋯⋯⋯⋯⋯186
06 啟蒙運動⋯⋯⋯⋯⋯190
07 工業革命⋯⋯⋯⋯⋯192
08 農業革命⋯⋯⋯⋯⋯194
09 社會契約⋯⋯⋯⋯⋯197
10 從重商主義到自由市場⋯⋯⋯⋯⋯200
11 民族主義與國家⋯⋯⋯⋯⋯203
12 城市化⋯⋯⋯⋯⋯208
13 開展新局⋯⋯⋯⋯⋯210
14 帝國主義到達頂峰⋯⋯⋯⋯⋯212
15 工會、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215
第 6 部 現代世界⋯⋯⋯⋯⋯219
大事年表⋯⋯⋯⋯⋯220
01 現代主義藝術⋯⋯⋯⋯⋯222
02 邁向性別平等⋯⋯⋯⋯⋯226
03 科學的重大變革⋯⋯⋯⋯⋯229
04 對抗疾病⋯⋯⋯⋯⋯231
05 邁向世界大戰⋯⋯⋯⋯⋯234
06 工業化大屠殺⋯⋯⋯⋯⋯236
07 凡爾賽條約及其後果⋯⋯⋯⋯⋯240
08 革命⋯⋯⋯⋯⋯242
09 世界經濟崩潰⋯⋯⋯⋯⋯245
10 極權主義⋯⋯⋯⋯⋯248
11 全面戰爭⋯⋯⋯⋯⋯251
12 種族滅絕⋯⋯⋯⋯⋯254
13 核子時代⋯⋯⋯⋯⋯256
14 冷戰⋯⋯⋯⋯⋯260
15 冷戰後⋯⋯⋯⋯⋯264
16 資訊革命⋯⋯⋯⋯⋯266
17 生物科學所給的承諾⋯⋯⋯⋯⋯269
18 國際主義、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未來⋯⋯⋯⋯⋯272
19 人口⋯⋯⋯⋯⋯276
20 遷徙⋯⋯⋯⋯⋯278
21 經濟發展⋯⋯⋯⋯⋯280
22 環境問題⋯⋯⋯⋯⋯283
23 人類的未來⋯⋯⋯⋯⋯287
24 宇宙的未來⋯⋯⋯⋯⋯291
圖片來源⋯⋯⋯⋯⋯293
索引⋯⋯⋯⋯⋯295
推薦序 你看見了嗎?⋯⋯⋯⋯⋯III
推薦序 探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VII
第 1 部 設定場景⋯⋯⋯⋯⋯1
大事年表⋯⋯⋯⋯⋯2
01 開端⋯⋯⋯⋯⋯3
02 恆星的生與死⋯⋯⋯⋯⋯6
03 適居帶⋯⋯⋯⋯⋯8
04 靜不下來的地球⋯⋯⋯⋯⋯10
05 塑造大地⋯⋯⋯⋯⋯13
06 什麼是生命?⋯⋯⋯⋯⋯15
07 能量從哪來?⋯⋯⋯⋯⋯17
08 生命變得複雜⋯⋯⋯⋯⋯19
09 生命如何延續⋯⋯⋯⋯⋯22
10 物種起源⋯⋯⋯⋯⋯24
11 生命藍圖⋯⋯⋯⋯⋯27
第 2 部 動物星球⋯⋯⋯⋯⋯29
大事年表⋯⋯⋯⋯⋯30
01 最初的動物⋯⋯⋯⋯⋯33
02 生命上岸⋯⋯⋯⋯⋯36
03 恐龍時代⋯⋯⋯⋯⋯38
04 大滅絕⋯⋯⋯⋯⋯41
05 哺乳動物到來⋯⋯⋯⋯⋯44
06 我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