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分析問題,企業家從歷史中找出解決未來問題的方法
日本知名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
從企業經營、職場人士的角度,帶領你認識十位世界史上傑出的領袖人物!
讀歷史,就是要鍛鍊你的決策能力!
◎職場工作者必備的歷史素養和常識,一次告訴你!
創立印度大一統王朝的巴布爾、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帶領英國走向盛世的伊莉莎白二世,以及忽必烈、拿破崙三世等,看這十個歷史人物,如何思考,如何綜觀全局,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
◎商業人士讀歷史的重點,跟教科書裡的完全不一樣!
朝代的更迭,戰爭的勝敗,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背誦這些都沒有意義,重點是為什麼王朝會衰敗?戰爭怎麼打贏的?背後的決策人物內心想的是什麼?
人生處處面臨抉擇,你的決策力決定你的未來!
◎開創新天地的典範──巴布爾
出身帖木兒帝國輝煌家世的巴布爾,一生顛沛流離,幾度瀕臨傾滅,最後毅然決然放棄祖先故地,前往未知的新天地,開創了統一印度的蒙兀兒王朝。他是如何評估局勢,完成超越常人想像的冒險行動?
◎「無作為」的成功楷模──伊莉莎白二世
在備受生命威脅下成長的伊莉莎白二世,對內終結了長年的內戰紛爭,對外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啟了英國稱霸世界的序章。看似「無作為」的她,是如何周旋於教宗和西班牙之間,讓英國走向富強?
◎聲名狼藉依然成就偉業──拿破崙三世
浪蕩敗家子拿破崙三世,從囚徒一躍成為皇帝,以專制民主的政治體制,振興產業,擴展殖民地,讓法國國民擁有最多的自由。大半輩子與失敗為伍的他,是如何帶領法國,擠身近代強國之林?
本書特色
●從草原遊牧民族的觀點,讓你認識全新的世界史
●從各個歷史人物,帶你認識英國、俄國、法國等國家的歷史發展
●從商業人士的角度,告訴你歷史該怎麼讀最有用
●十個歷史領袖典範,幫助你鍛鍊職場中的決策力
從大歷史的視野、商業人士的角度,讓你認識不一樣的世界史!
作者簡介:
出口治明
LIFENET生命創辦者。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校長。
一九四八年生於日本三重縣,京都大學法學系畢業。一九七二年進入日本生命保險相五會社,在企劃部和財務企劃部擔任經營企劃外,也就任生命保險協會第一任財務企劃專門委員會委員長,從事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險業法。後成為倫敦分公司法人社長,調任國際業務部長後,離開該公司。歷任東京大學校長室顧問、早稻田大學研究所講師、慶應義塾大學講師等。二〇〇六年設立LIFENET企劃公司(兩年後更名為LIFENET人壽保險公司),就任董事長社長。二○一三年轉為現職。二○〇九年在京都大學「國際人的全球化素養」講座中開闢特別課程,這個「五千年史」的歷史講座目前仍在日本東京、京都、名古屋各地講授中。
著作有《人壽保險入門 新版》(生命保険入門 新版)、《直球決勝的公司》(直球勝負の会社)、《有助工作的「世界史」素養》(仕事に効く 教養としての「世界史」)、《「工作方式」的教科書》(「働き方」の教科書)等。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從事編輯、翻譯多年,現為專業譯者。
譯著有《喜樂京都》、《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一隻貓的巴黎研究》等。
章節試閱
第四部 歐洲是何時誕生的?
導論 防堵歐亞大草原入侵者的壁壘
我們平時都會很自然地使用「歐洲」這個字眼,但「歐洲」是什麼?現在因為歐盟的組成,讓人有「歐洲一體」的印象,但到底歐洲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關於這一點,現今仍有許多說法,很難說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例如,二○一四年過世的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是法國年鑑學派代表性的中世紀史權威,他在《歐洲誕生於中世紀嗎?》(L'Europe est-elle née au Moyen Âge ?)的著作中,將查理曼(查理大帝)的帝國,妙喻為「流產的歐洲」。當時,羅馬帝國西方的廣大版圖,因為多部族的入侵而逐漸解體,查理曼以羅馬教宗為後盾,終能收復失土,再次將其納入統治之下。但這個帝國因為沒有扎實的核心,在他死後便結束了。勒高夫認為,查理曼時代的八至十世紀,是「歐洲」的胚胎期,但是「流產了」。而一般來說,勒高夫派的想法,是將黑暗時代的中世紀,與輝煌的文藝復興連在一起解讀,將這段中世紀視為現今歐洲的準備期。姑且不論這一點,現今歐洲一般的見解,都是把查理曼當作歐盟的濫觴。想必人們的心中,還是對偉大帝國留著憧憬吧。
不過,「歐洲」這個概念,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
相對於勒高夫,另一個有力的說法認為,十五世紀鄂圖曼帝國的興起,是讓當時歐洲民眾意識到「歐洲」概念的重大契機。
在〈7腓特烈二世〉裡解說過,成功防禦遊牧民族入侵的人物,就能掌握歐洲的王權。如查理曼打敗阿瓦爾族、奧托大帝戰勝馬扎爾人、法王于格.卡佩(Hugues Capet)的祖先巴黎伯爵厄德(Eudes de Paris)趕走維京人等。還有開啟卡洛林王朝的查理.馬特,雖然捏造了圖爾戰役,但那也是他戰勝自西南部入侵的伊斯蘭勢力後,誇張大肆宣傳的結果。
我們可以說,各國的王權,都以抵禦外敵、防守國內的形式,鞏固了「歐洲」的霸權。不過,決定性的因素會不會是:波蘭和立陶宛為了對抗不斷壯大的鄂圖曼帝國,變得更加強大,因而在歐亞大草原與歐洲之間築起屏障,從而產生了現今的歐洲意識呢?
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佐藤彰一,是歐洲中世紀的專家,據他的看法,一四五三年因君士坦丁堡失陷,遭到鄂圖曼帝國占領的巴爾幹半島各國,以及十三世紀拔都遠征,消滅了基輔羅斯國之後,在南俄羅斯的草原地帶擴張領土的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都在與強大的鄂圖曼帝國對峙下,逐漸成熟,強化了軍事力量,因而在歐洲與中亞大草原之間,建立起了大壁壘。
「如此一來『歐亞大道』結束了自古以來的功能。」(引自《中世世界是什麼》,岩波書店。)
一三八六年,波蘭與立陶宛藉由婚姻結為同盟,兩者最初與德意志(條頓)騎士團對峙,經過了大約一個世紀,為了對付來自南方的威脅—鄂圖曼帝國的侵略,他們以步兵加火槍,強化了軍事力。結果,在歐洲與中亞大草原之間,築起了大大的屏障。在第一章的導論中曾經提到,自稱無敵的遊牧騎兵團,敗給了鄂圖曼帝國的步兵火槍隊,在此一屏障形成之後,歐洲才真正解除了對東方遊牧族壓境而來的恐懼。
然後,在圍牆的內側,他們第一次萌生「那我們是什麼人?」的意識。這也就是歐洲的誕生。
請各位把這些疑問放在心底的角落,讓我先來介紹英格蘭、德意志和法蘭西幾位性格豐富的領袖吧。
八、伊莉莎白一世:「優柔寡斷」正是女王的武器(節錄)
從伊莉莎白一世的經歷可以想像得出,她從小便養成極端謹慎的性格。母親被控謀反,處以斬首之刑。自己也差點被同父異母的姊姊殺害,所以行事作風都很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觀察世情,垂聽各種意見,但自己絕對不能表態──這句話充分展現出她的慎重和聰明。
那麼,我們來看看她的治世吧。
當時的英格蘭是小國,另一方面,有大量的銀從新大陸流入西班牙。事實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在宗教戰爭上投入所有的錢,經常處在虧空狀態,但至少現金都有在流動。因此,英國的「私掠船」十分活躍。他們其實就是海盜船,襲擊從新大陸攜帶銀子的西班牙船,將搶來的戰利品獻給伊莉莎白一世。
一五七七年,著名的海盜船長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得到伊莉莎白一世的允准,出海航行世界一週。他率領五艘船出海,從西班牙殖民地──南美洲越過麥哲倫海峽,橫越太平洋,經過摩鹿加群島,進入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一五八○年回國(雖然只有一艘船平安歸來)。這次航海投資人分到的紅利,據說高達百分之四七○。
伊莉莎白一世暗中給海盜許可證,決定了即使海盜攻擊西班牙船隻也不問罪的方針。已亡故的瑪麗一世之丈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得知此事,大發雷霆,他寫了好幾封信給小姨:「貴國人民充當海盜,擊沉西班牙船隻,陛下怎麼可以縱容此事?」伊莉莎白一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信道:「親愛的姊夫,我不可能做那種可惡的事。」由此看來她對擔任女王一職已十分熟練了。
一五六八年,亨利八世的姊姊瑪格麗特的孫子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 ,蘇格蘭女王)在政爭中落敗,亡命到英格蘭。她是法蘭索瓦二世的王妃,不僅在法國長大,也長年生活在法國。
複雜的是,法國與蘇格蘭是同盟國,也都是羅馬教會的國家。另一方面,伊莉莎白一世讓英國國教會復辟,而從血緣來說,瑪麗.斯圖亞特的家世並不輸給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安妮.博林不但不是王族,而且還是反叛犯。
自然而然的,許多支持瑪麗.斯圖亞特的勢力漸漸聚集起來。正當其時,羅馬教宗庇護五世(Sanctus Pius PP. V)發布飭令,主張「僭稱英格蘭女王的伊莉莎白是異端」。此舉等於是助了瑪麗.斯圖亞特派一臂之力。
伊莉莎白一世察覺到這個危機,在考慮之後採取了行動。她將瑪麗.斯圖亞特軟禁了近二十年,最後將她斬首。人們對其理由有不少臆測,像是「嫉妒瑪麗的個子比較高」或是「不喜歡瑪麗的美貌」,但囚禁了二十年未處刑,可以看出伊莉莎白一世謹慎的性格。
伊莉莎白一世在背地裡支持海盜,因為她知道國家需靠海盜們的支持,唯有他們才能有效率地為英格蘭帶來財富。因而海盜們保護女王也是理所當然的。
新教徒也是女王的支持者。當時,尼德蘭是西班牙的領地,受羅馬教會統治。所以,尼德蘭和法國的新教徒大量流入倫敦等英格蘭的城市,以追求宗教自由。伊莉莎白一世肯定也明白,這些流亡者會為國家帶來活力吧。因此,即使教宗要求她進行管制,她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擱著,什麼也沒做。
伊莉莎白一世也是個無與倫比的現實主義者,擅長以被動的政治感,無所作為地達成使命。
【不善轉彎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眼見伊莉莎白一世縱容及支持海盜,費利佩二世終於到達忍耐的極限,派遣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要征討英格蘭。
英格蘭艦隊也立刻前往迎擊,司令官不是別人,正是前文提到的海盜船長法蘭西斯.德瑞克。一五八八年七月到八月間,兩軍在英吉利海峽展開海戰。擁有大約一百三十艘船艦的「無敵艦隊」,由於不善轉彎,遭到英格蘭艦隊的擺布及攻擊,不巧又遇上暴風雨。回到西班牙時,大約只剩下六十七艘船,少了將近一半。相反的,英格蘭艦隊在德瑞克帶領下凱旋而歸,舉國歡騰,可以想見當時全英格蘭洋溢著伊莉莎白女王萬歲的歡樂氣氛吧。
相信不少人都理解,英格蘭在這場海戰的勝利之後,奪得了制海權,隨後便朝著稱霸全球海洋的「大英帝國」跨進一大步。但是,依史實所載,西班牙的財力豐厚,他們在修復船隻之後,暫時還握有制海權。
伊莉莎白一世雖然在這場海戰中大勝,但在其他政策上又是如何呢?
她派兵支援尼德蘭的新教徒作亂、鎮壓愛爾蘭羅馬教會派的暴動,或是支援法國宗教戰爭中的新教派(後來法王亨利四世時),都在出師不久後便撤軍,似乎不是真心要援助。這種作法可以說她謹慎,也可以說她膽小,總之,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成果。
此外,支持伊莉莎白一世的議會,一再希望她能早日結婚,但她一直不願意點頭。但連外國都知道她與青梅竹馬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是長年的情侶關係,但她還是拖延著不結婚。
在伊莉莎白一世四十五歲之後,法國的安茹公爵來向她求婚。他是法王亨利二世與王后凱薩琳.德.麥地奇之子,血統無可挑剔。伊莉莎白一世對這位年輕的王子十分喜愛,叫他「小青蛙」,因為王子送她一對青蛙造型的耳環,而伊莉莎白一世總是戴著它。即使如此,這段緣分依舊沒有美滿收場。
一般來說,女王的丈夫很不好當。考慮到門當戶對,都會從外國的皇族中選擇。但是,從瑪麗一世的例子就知道,這有可能會導致外國的干涉。
現今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便曾經歷十分煎熬的日子,他雖然是希臘的王族,但小時候遭遇兵變,全家經由法國輾轉逃到聯合王國,所以在結婚之初,他只是一介軍人。而且他不像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婿阿爾伯特公爵(出身薩克森公爵家)被授予「王夫」(Prince Consort)的稱號,以顯示他是女王的共同統治者。
事實上,讓丈夫成為王夫,也會讓女王的立場變得艱難,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伊莉莎白一世才會一生未婚。她的性格本來就謹慎,再加上看過種種不同的例子,於是對婚姻大事一再遲疑。
幸運的是,伊莉莎白一世在私生活上沒有得到的伴侶,卻在官場上得到了。她的祕書官兼國務大臣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輔助伊莉莎白一世長達五十年之久,後來他的次子羅伯特.塞西爾(RobertCecil)也在伊莉莎白王朝晚期接任女王祕書,繼續輔佐。
與伊莉莎白一世生於同時代的莎士比亞,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英格蘭民眾之所以對當時深深留下黃金年代的印象,應該歸功於莎士比亞將伊莉莎白時代描寫得浪漫美麗。
【對繼任者問題下達封口令】
伊莉莎白一世既然未婚,若是她死了,都鐸王朝的王統便會斷絕。實際上,後來是由詹姆斯一世接任,然而他的母親瑪麗.斯圖亞特,卻是被伊莉莎白一世以反叛罪判處斬首的罪人。
伊莉莎白一世生前禁止朝臣們談論自己繼任者的問題。曾有人問她:「您對身後之事有什麼考慮?」她語帶威脅地回答:「大人,您希望我死嗎?您應該處以死刑。」以此下達了封口令。
但是,她的心腹羅伯特.塞西爾卻在背地裡與詹姆斯一世(這時他還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祕密取得聯絡,告訴他:「若有突發狀況,請立刻來倫敦登基。」
後來,人們發現了多封伊莉莎白一世寫給詹姆斯六世的書信,她寫道:「我一直把你放在考量中,所以請不要輕舉妄動。」
事實可能是這樣的吧,伊莉莎白一世早就考慮要讓詹姆斯繼承,也透過信賴的塞西爾向詹姆斯傳達。只是這件事一旦曝光了,朝臣們又會結黨組派,支持各式各樣的人,擾亂國家。所以,她才以死刑要脅,不准大家對自己的繼任問題發表意見。
女王為什麼會封鎖消息到這種地步呢? 無非是她自己也因為「反叛者之女」的身分而發生正統性的問題吧。她是在凱薩琳.帕爾盡力遊說之下,才沒有法統上的問題。然而,自己是遭到斬首的反叛者之女,這種擔憂並沒有隨風消逝。而同為反叛者之子的詹姆斯,一定也有同樣的想法吧。伊莉莎白一世選擇詹姆斯為繼任者,卻祕密運作此事,我想是因為上述的理由。
最後,詹姆斯一世在沒有任何混亂的情況中接過權杖,順利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瑪麗一世即位時,有珍.葛雷勢力的對抗,甚至引發政變,所以伊莉莎白一世一定從中學到了教訓。從這件事,也看得出她處事周到的性格。
以前羅馬五賢帝時代的第四位皇帝──安敦寧.畢尤(Antoninus Pius),在位期間自西元一三八至一六一年,長達二十三年。這段期間,他從來沒有踏出羅馬一步。而前任的哈德良(Hadrianus )統治期間,大約有半數時間花在旅行上,廣泛地在帝國四處觀察民情。
安敦寧.畢尤並沒有留下什麼政績,很難抹去他只是哈德良挑選的平庸皇帝的評價。但他的養子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卻非常聰明。所以,後世略帶挖苦地解釋,莫非哈德良是看中了馬可.奧理略,才挑選安敦寧.畢尤為繼承人嗎?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他在位二十三年間,從未離開過首都羅馬,帝國還是運作得有條有理,全民歌頌著太平盛世,這便足以證明他是個了不起的明君。如果垂拱而治,民眾都能吃到美味的飯食,那麼領袖就不必再多做什麼。伊莉莎白一世有著戲劇性的身世,一生波瀾萬丈,如同孤注一擲的英吉利海峽海戰所象徵的,她其實就是安敦寧.畢尤這種類型的領袖。在評價領袖的時候,對於訂立大方針、強硬帶領國家的冒險經營者型領袖,人們或許會因為他的理想色彩而給予較高的評價。但是,無為而治,卻能讓勞工或百姓生活快樂的話,也就足夠了。
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由於從羅馬教會回歸到英國國教會的體制,所以幾乎沒有發生過宗教鎮壓的事件,不論海盜或新教徒,都能自由自在地做生意(海盜的生意就是掠奪),促進國家繁榮。而在與西班牙的海戰中獲勝,更增強了國民自信,全民在伊莉莎白一世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可以說自英吉利海峽海戰之後,英格蘭在各國眼中已成為一流國家。因為以前它只是歐洲的一個中小型國家而已。
儘管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只是都鐸王朝的一部分,但人們特別稱之為「伊莉莎白王朝」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第四部 歐洲是何時誕生的?
導論 防堵歐亞大草原入侵者的壁壘
我們平時都會很自然地使用「歐洲」這個字眼,但「歐洲」是什麼?現在因為歐盟的組成,讓人有「歐洲一體」的印象,但到底歐洲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關於這一點,現今仍有許多說法,很難說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例如,二○一四年過世的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是法國年鑑學派代表性的中世紀史權威,他在《歐洲誕生於中世紀嗎?》(L'Europe est-elle née au Moyen Âge ?)的著作中,將查理曼(查理大帝)的帝國,妙喻為「流產的歐洲」。當時,羅馬帝國西方的廣大版圖,...
作者序
【前言】
如果要從世界史中的人物選出十個人的話—─
以我來說,恐怕選擇的人物都會視當時的心情而有所變動。因為,歷史上讓人感興趣的領袖,多如繁星。
實際上,要在眾多星星中選擇領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領袖,倒是有個清楚的準則。一個人有什麼成就、給予後世什麼樣的影響,決定了他是否為真正的領袖。尤其是歷史上的領袖,後世都會給予評價,所以最重要的是視其結果而定。
不論他的人格如何偉大、志向如何崇高、執行力多麼強大,只要他半途倒下,沒有任何成就的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領袖。終歸一句話,責任就是領袖的一切。從現代企業的角度來考量也完全相同。即使做人誠懇、腦袋聰明,但若是業績惡化、將員工減薪的話,他就是一個無能的老闆。另外,一旦發生什麼醜聞時,身為領袖的人絕不能用一句「不知道、沒聽過」而簡單地帶過。
相反的,就算性格不太好,像凱撒那樣對女人放蕩不檢,但只要有了什麼成就,對後世帶來影響,他就是一個偉大的領袖。
有趣的是,在歷史上留下偉大功績的領袖們,大都曾仔細研究過去領袖的事蹟。從前在哪裡的某個國家,由於保障了商人貿易路線的安全,因而國力強盛、長治久安,抑或是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不對,正是因為當時資訊不流通、通訊技術不發達,這些領袖們才會努力研讀那些能超越時代和地域、不斷被傳頌及書寫的英雄事蹟。當然,有些領袖運用獨創的思維,開闢出嶄新的道路,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大多參考過前人的事例。
此外,當女性站上歷史舞台發揮領導力的時候,若是有典範可以依循,就更穩當了。
我懷著未來有更多女性發光發熱的祈願,在本書選了四位歷史上的女性領袖,看著她們的足跡,可以知道在她們之前,都有過強而有力的楷模。
但是,歷史並非只隨著領袖而前進,即使某一位人物在瞬間推動了歷史,他所率領的集團若要保有長久的生命力,除了要讓民眾豐衣足食之外,還需要其他元素。那就是軍隊與官員,也就是軍事組織與官僚組織。要是沒有具備這種體系,一旦領袖消失,集團也就垮了。
這裡,我們先來談一下官僚體制。
當某位君主掌握權力時,他有兩種方法可用來招攬足以信賴的優秀屬下,一是貴族制,另一種則是官僚制。
貴族制的特徵是忠誠度高,因為貴族原則上都是世襲,考慮到自己後代子孫的福祉,自然最好是得到君主的寵信。但是,對君主來說,這種制度的缺點是,最初拔擢的人物雖然優秀,但其子弟卻未必如此。所以,貴族政治隨著時間的長久而劣化的可能性很高。
官僚制則是在全國施行公正的選拔考試,優缺點與貴族制完全相反。它選出來的人才雖然有能力,但僅限於一代,所以忠誠度沒有那麼高,也有可能因為太聰明而看不起君主,別說是忠於君主了,甚至還有可能推翻君主,自立為王。
總之,這兩種制度皆有優缺點,然而隨著時代前進,各個國家(地區)都朝著官僚制度發展,若想要永世繁榮的話,還是由有能力的人才來治理比較好,因為只靠忠誠度來應付時代的變化、維持集團的存在,是有困難的。
官僚制的建立,必須在大範圍地區同時進行選拔考試,因而造紙與印刷技術的發達便成為必要的條件。筆者會在〈5王安石〉那一章中進一步解說,在此先暫時略過。中國很早便具備這兩種技術,因而中國早在十世紀的宋朝便完成了官僚制度,反之,歐洲直到十九世紀前,都尚未完備。官僚制度不完備,大帝國就維持不久。只要比較十世紀之後的東西歷史,便立見分明。只靠領袖的號召力,是無法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同樣的,企業中沒有某種形態的官僚組織,公司也很難長久生存下去。
當然,官僚制也受到批判,其中之一,便是官員動不動就想保護既得權益。尤其是日本,似乎有這種傾向,因此只要大眾媒體攻擊官僚,大家便拍手叫好。但是,以我的經驗來看,引導國家進入高度成長期的民間大企業,更有捨不得放棄既得權益的傾向。就從日本國家公務員的考試來看,恐怕很少有這麼難取得既得權益的體系。我們幾乎很少聽過有哪一家祖孫三代連續通過升等考試,或是父子同在中央機關擔任次官的新聞。即使是中國的科舉,一家之中也甚少能出現三、四個及第者。
由公平選拔考試建構的官僚制系統,與民主主義一樣,是人類目前想出來的、最好的體制。邱吉爾說過一句名言:「除了那些已經嘗試失敗的其他政治體制之外,民主主義是最糟的政治形態。」他用反話來表現民主政治雖然具有容易陷入眾愚政治的缺點,但姑且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這句話之所以成立,有個前提,那就是:「謊言無法長期地欺騙大多數人」。根據人類的智慧(經驗法則),謊言可以長期欺騙少數人(如日本的奧姆真理教),也可以短期欺騙大多數人(如納粹),但是謊言無法欺騙大多數人幾十年、幾百年。許多先進國家儘管覺得勉強,但還是持續著官僚體制,也是基於同樣的經驗法則吧。
終歸一句,我認為民主主義和官僚體制的組合,在現下的時間點依然是最佳的體系。
這本書就在上述的思索過程中,挑選了十位領袖。若是各位讀者在閱讀時,不時想起「啊,作者在前言裡說過這樣的話」,則筆者幸甚之至。
此外,本書的內容不僅僅限於十位領袖活躍的時代和地區,亦將回溯數世紀,從廣大範圍來解讀歷史的流向。以時間為縱軸、地區為橫軸來回顧歷史,如此將有助於讀者理解該人物的思考與行為。
好了,就讓我們走入十位領袖編織的十個故事吧。
【結語】
世界的歷史,在這幾十年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並不起眼的人物,現在卻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受到高度的評價,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像武則天便是這種典型。昔日她的政治遭到否定的看待,史稱「武韋之禍」,但最近卻有了高度評價。而拜巴爾等人,別說是評價了,在國內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最大的原因是歷史研究不再用意識形態去解讀了。對武則天的評價,因為脫離了朱子學的影響,所以有了改變。尤其最大的不同是,隨著蘇聯垮台,冷戰結束,大量的歷史資料終於重見天日。
近年來,學者們突然開始研究起中亞的歷史。這個地區絕大多數都屬於舊蘇聯領域,以前只有俄羅斯學者能接觸史料。但因為他們都是知識分子,不能自由離開國內。若真要出國,只能採取亡命的手段。以前他們不太能參加國際的學會,直到冷戰結束,學者們開始交流,也揭露出許多歷史。
現今即使在日本,中亞的研究都成了一門顯學。例如,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森安孝夫於二○一五年一月出版的《東西維吾爾與中亞》等,便是稍早之前難以想像的、極其寶貴的研究成果。
如此一來,歷史研究變得開放了。人們可以透過網路交換資訊,或是當面交流,而這些交流中最具衝擊性的,是那些未見過的文獻,它們的數量真是太龐大了。
以前,關於中亞地區的歷史研究,大部分都仰賴漢籍,也就是以漢文撰寫的文獻。日本也有研究及教授這些文獻,名之為「東洋史」。但是,冷戰結束後,開展了一個契機,讓大家知道舊蘇聯的中亞地區埋藏著龐大的文獻,這些文獻用波斯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等撰寫,數量足以與漢籍匹敵。
用最粗略的算法來說,如果將關於中亞的文獻總量訂為十,那麼大致上漢文文獻占了三、四成,而波斯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等文獻,也同樣占有三、四成,剩餘的是拉丁文或其他。他們寫的文章散置在清真寺等地。在這一點上,與日本許多歷史資料收藏在佛寺、神社十分相近。
在冷戰結束之前,閱讀這些文獻的人,以蘇聯學者為主。畢章,在欽察汗國之後誕生的中亞諸國,後來都被俄羅斯所掌控了。
特別是對蒙古的評價,現在我們能了解得更多了。以漢文書寫的蒙古,與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書寫的蒙古相當不同。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的許多著作告訴我們:現在,蒙古史研究者,正試圖比對東方漢語資料與西方阿拉伯文、波斯文等資料,以勾勒出蒙古帝國的真實樣貌。
牽動中亞歷史的人,是中亞草原上堪稱最強軍事力的遊牧民族。他們因氣候的變動而開始移動時,歷史也跟著動了。若以西元二世紀末的寒冷期為例,南下的遊牧民族被喜馬拉雅山脈阻擋,於是分成兩路,一路往東,一路往西,歷史的變動宛如岩漿一般。如本書所述,往中國的遊牧民族,和往歐洲的遊牧民族,都走出相同的歷史,不過,東西方的不同之處,在於迎接者與自然條件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土地肥沃豐饒,他們將北方來的遊牧民族收入懷裡,宛如吞進胃中,耗費時間慢慢消化。從異族來說,在漸漸習慣中國的富庶生活時,不知不覺也同化成漢人了。由此可知,漢族懷抱之深遂,擁有極大的空間。
但歐洲不同,說得極端點,那是一個貧寒的土地。所以,不得不拚上性命,與異族血戰,將他們驅趕回去。若不如此,自己就會被敵人吞噬。歐洲實在沒有供養異族的餘力。
也正因為如此,將蠻族趕回東方的領袖便會成為「拯救歐洲的英雄」,不僅建立了萬民服膺的權威,也鞏固了王權。
*
據說人類的大腦從一萬三千年前開始,就沒有什麼進化了。一萬三千年前,正是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開始馴養(domesticatio)的時期。什麼是馴養呢?就是人類結束了為追尋獵物而在地球上擴散的大旅行時代,開始定居,思考如何操縱周圍的時期或現象。操縱植物便是農耕,操縱動物便是畜牧,操縱金屬便是冶金,而當人類也想操縱大自然的定律時,便產生了神的概念。
二十五年前,我為當時任職的公司前往倫敦擔任派駐人員時,看過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表演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布幕升起,舞台上的演員全都穿著西裝在打字。驀地,我錯愕了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我走錯戲院了嗎? 可是他們穿著西裝演出喜怒哀樂、商場攻防、男女調情等的台詞,確實是莎士比亞的故事,西裝打扮很自然地融入其中,絲毫沒有違和感。那時,我想到的是:「啊,因為人類的大腦沒有進化,所以不論什麼時代,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判斷是非,人類的作為都一如既往。」
有時,年輕的商業人士會問我:「獲得世界史的知識有什麼用處?」我通常會反問他們:「你認為雷曼危機還會再發生嗎?」大部分都會回答:「我想會發生。」接著我又問:「當那種事情再發生時,你覺得從雷曼危機中學到教訓的企業和沒有學到教訓的企業,誰能夠從容應對?」答道:「學到教訓的企業。」
是的,只要人的大腦沒有改變,就會一再發生同樣的事。也就是說,歷史有助於解決未來的問題。更何況,現代的日本與世界緊密相連,因此絕不能說「那是發生在外國的事」。
世界上發生的事,對日本也有影響,雖然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世界史一定有用,因為教材只有過去才有。
但是,如果世界史被扭曲了呢?「歷史學」的歷史再再告訴我們,書寫歷史的人或民族,都會配合自己的利益去創造歷史。可以說,以前的歷史都受到意識形態的左右。如今,歷史終於漸漸脫離了這個束縛,所以歷史不再是中國代代王朝自己書寫的王朝史,也並非英國或德國主筆的歐洲史,在各國研究者的開放心態之下,世界的歷史將漸漸更新為沒有意識形態的自由世界。像我這種歷史迷極幸福、極珍貴的時代,就快來臨了。
請各位千萬別嫌麻煩,別說:「沒有飛機和網路時代的人在想些什麼,並不能當成參考。」不論哪個時代,人類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只要各位從本書中發現—原來過去也有這麼有趣的人物,或與自己想法相同的人物,筆者於願足矣。
另外,本書的內容,都是我從讀過的書、聽過的故事,以及旅行所獲得的知識,自己長時間思索、整理出來的成果。若有任何意見、問題和感想,請不吝賜教:hal.deguchi.d@gmail.com
最後,我要誠心地感謝幫忙我把十位領袖的故事,整理成出色文章的浦谷隆平先生、協助出版的文藝春秋文藝振興事業局的續大介先生、文春新書編輯部的松下理香小姐,再次獻上感謝。
出口治明
二○一五年十月
【前言】
如果要從世界史中的人物選出十個人的話—─
以我來說,恐怕選擇的人物都會視當時的心情而有所變動。因為,歷史上讓人感興趣的領袖,多如繁星。
實際上,要在眾多星星中選擇領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領袖,倒是有個清楚的準則。一個人有什麼成就、給予後世什麼樣的影響,決定了他是否為真正的領袖。尤其是歷史上的領袖,後世都會給予評價,所以最重要的是視其結果而定。
不論他的人格如何偉大、志向如何崇高、執行力多麼強大,只要他半途倒下,沒有任何成就的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領袖。終歸一句話,...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世界史的關鍵在歐亞大草原
導論 在大草原上建立帝國的人們
01. 拜巴爾 從奴隸一路晉升為蘇丹的革命之子
02. 忽必烈 成為全球化生意人的第五代蒙古大汗
03. 巴布爾 以印度新天地為目標的冒險精神
第二部 東西方都有五胡十六國
導論 東方世界的「南北朝」
04. 武則天 被正史掩埋的女皇實力
05. 王安石 生得太早的改革天才
第三部 「日耳曼民族」不存在嗎?
導論 歐洲是領土與家系的迷宮
06. 阿基坦的埃莉諾 「歐洲的祖母」聽過的搖籃曲
07. 腓特烈二世 沒把羅馬教宗放在眼裡的近代人
第四部 歐洲是何時誕生的?
導論 防堵歐亞大草原入侵者的壁壘
08. 伊莉莎白一世 「優柔寡斷」正是女王的武器
09. 凱薩琳二世 俄羅斯最強女王展現的膽識
10. 拿破崙三世 侄子能夠超越伯父嗎?
結語
前言
第一部 世界史的關鍵在歐亞大草原
導論 在大草原上建立帝國的人們
01. 拜巴爾 從奴隸一路晉升為蘇丹的革命之子
02. 忽必烈 成為全球化生意人的第五代蒙古大汗
03. 巴布爾 以印度新天地為目標的冒險精神
第二部 東西方都有五胡十六國
導論 東方世界的「南北朝」
04. 武則天 被正史掩埋的女皇實力
05. 王安石 生得太早的改革天才
第三部 「日耳曼民族」不存在嗎?
導論 歐洲是領土與家系的迷宮
06. 阿基坦的埃莉諾 「歐洲的祖母」聽過的搖籃曲
07. 腓特烈二世 沒把羅馬教宗放在眼裡的近代人
第四部 歐洲是何時誕生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