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果然不行」,
「被動、玻璃心、非常自我、沒有競爭力」,
年輕世代一問世(進入職場)就帶著原罪!
該怎麼反擊、證明「我可以」?
寬鬆環境下成長的教改一代,
背負上一輩對「快樂學習」的期許,
又面臨「經濟不景氣」、「企業體制崩潰」的壓力,
無疑成為最矛盾的受害者。
但都還找不到出口,就被各式水果(草莓、柿子等)標籤打得體無完膚,
這怎麼不會是年輕世代的淡淡憂傷呢。
環境差錯不在你,自己的未來自己救!無論哪個世代,年輕人面臨的都是同樣問題。
只有誠實面對不足,培養好自己的「環境適應力」,才能到哪兒都是搶手貨!
【本書特色】
.三管齊下,跨越世代斷層、培育未來人才有解:
年輕人請檢測→是否具備3傾向,害自己遲遲無法融入職場。
大學教了嗎?→讓學生學會5件事,才算真正值回票價。
企業也要檢討→認識11個特質,了解7、8年級想什麼。
.集結各行業各職階員工訪問調查,深入探討現今職場問題。
【專業推薦】
許書揚/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虛心態度是基本,專業技能是加分,行走職場更看重是否擁有「環境適應力」!
有那些好處?
1.只有安頓好心性,才有資格談競爭力。
2.不管身處哪個時代,都能跨越世代鴻溝,讓工作發揮最大成效。
3.衝突、磨合過程很辛苦,但培養出與失敗共處的能力,就是人生最珍貴禮物。
#世上沒有完美職場.自己的未來自己救#
.培養「當事者意識」
你以為工作就是擁有專業技能、熟悉作業流程;但上司要的是,不管面臨的課題是否擅長,都有想「自主解決」的態度。職場上獨當一面的人,都具備這種當事者意識。
.成功經驗放一旁
就算大學四年沒有積極選幹部,也沒有瘋狂玩社團,面試時拿不出了不起的豐功偉業,那也無妨。比起成功經驗,歷經挫敗洗禮更容易找到志向、適性,這才是轉型為成熟大人的養分。
.透過讀書會「內省」
在職訓練被漠視的年代,就要積極參加讀書會。它不能帶你實際體驗工作,也無法傳承業務經驗,但卻能因為不同價值觀交流,察覺真正的自我,把人生選項變多。啟動內省機制,心態就會跟著改變。
#緩和職場劣化危機.大環境也要幫幫忙#
.重視實習研修
實習研修就是實務作業的縮影,當沒有一份工作能保障終生雇用時,最好在校就培育出企業搶著要的人才。產學合作不能只是說說,學分取得也不能輕易不費力,累積經驗,才能在工作現場應對真正的課題。
.打破「縱向」關係
沒有帶不動的下屬,只有不夠優秀的上司。所謂的優秀上司不是業績超強,也不是什麼都自己做,而是能打破僵化、高高在上的「上下」關係,讓員工主動報、聯、商,並找到成長目標。
.世代傳承不能中斷
工作型態改變,在管理職成員經理人化(既是成員又是管理者)的趨勢下,成員經理人把完成自己的業務看得比培育下屬更重要。組織內的知識多半無法紙本形式化,必須不斷對話、交流,透過經驗傳承下去。
虛心態度是基本,專業技能是加分,行走職場更看重是否擁有「環境適應力」!
有那些好處?
1.只有安頓好心性,才有資格談競爭力。
2.不管身處哪個時代,都能跨越世代鴻溝,讓工作發揮最大成效。
3.衝突、磨合過程很辛苦,但培養出與失敗共處的能力,就是人生最珍貴禮物。
#世上沒有完美職場.自己的未來自己救#
.培養「當事者意識」
你以為工作就是擁有專業技能、熟悉作業流程;但上司要的是,不管面臨的課題是否擅長,都有想「自主解決」的態度。職場上獨當一面的人,都具備這種當事者意識。
.成功經驗放一旁
就算大學四年沒有積極選幹部,也沒有瘋狂玩社團,面試時拿不出了不起的豐功偉業,那也無妨。比起成功經驗,歷經挫敗洗禮更容易找到志向、適性,這才是轉型為成熟大人的養分。
.透過讀書會「內省」
在職訓練被漠視的年代,就要積極參加讀書會。它不能帶你實際體驗工作,也無法傳承業務經驗,但卻能因為不同價值觀交流,察覺真正的自我,把人生選項變多。啟動內省機制,心態就會跟著改變。
#緩和職場劣化危機.大環境也要幫幫忙#
.重視實習研修
實習研修就是實務作業的縮影,當沒有一份工作能保障終生雇用時,最好在校就培育出企業搶著要的人才。產學合作不能只是說說,學分取得也不能輕易不費力,累積經驗,才能在工作現場應對真正的課題。
.打破「縱向」關係
沒有帶不動的下屬,只有不夠優秀的上司。所謂的優秀上司不是業績超強,也不是什麼都自己做,而是能打破僵化、高高在上的「上下」關係,讓員工主動報、聯、商,並找到成長目標。
.世代傳承不能中斷
工作型態改變,在管理職成員經理人化(既是成員又是管理者)的趨勢下,成員經理人把完成自己的業務看得比培育下屬更重要。組織內的知識多半無法紙本形式化,必須不斷對話、交流,透過經驗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
豊田義博
1983年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後,進入瑞可利(Recruit)公司工作。曾任就業誌《Recruit Book》的總編輯,現在是《Recruit Works》的主要幹部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求職菁英的迷惘》(筑摩新書)、《「上司」不要論》(東洋經濟新報社)、《一畢業就失業》(合著、東洋經濟新報社)等。
譯者簡介:
黃瓊仙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文字工作的專職譯者,希望讓讀者感受輕鬆、愉悅的閱讀經驗。
章節試閱
◎做不到報、聯、商,原因是出在上司?
. 冷漠主管帶不出積極下屬
職場學習環境的真貌究竟是如何?能讓年輕員工積極進取、提升能力、促進成長的潛在因素多嗎?讓我們來看看實況如何。
職場的學習關鍵在於來自上司、上位者、同事.同期同事的各種支援。因此,與這些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不用說,與上司的關係更為重要。上司身兼指導與培育下屬的任務,要推動這項任務,當然要用心掌握下屬的心。
可是這個理所當然的道理在眾多職場已經崩盤。譬如,第一章提到的關於年輕員工讓人詬病的部分──問候、報告、聯絡、商量,如果問年輕員工為何做不到這些事,他們都會說錯不在自己,而是上司。
「上新人研修課時提到,在職場要主動跟人打招呼,可是實際上對上司或上位者打招呼時,他們都沒有回應。雖然不能一味地等待指示,可是真的跑去找上司商量事情,他又說很忙待會再說,如果每次都這樣,最後就不想問了。我也問過其他同期的同事,大家都是一樣的情況。」(資訊業)
「上司總是看起來很忙的樣子或心情不佳的樣子,害我們不敢請教他,這也是問題所在吧?有多難啟齒嗎?嗯,就是不好開口。如果上司一直打電腦,很難找到空檔請教他。雖然也有少許的上司認為培育下屬很重要,但多數管理職階的人都抱著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的心態。」(大城市銀行)
「基本上就是自生自滅。如果請教上司,只會回一句話:『這種事你自己想就好了。』可是如果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又會被念這個時候要報告或逼問為什麼工作只進展到這個程度。我到現在還抓不到該向上級報告的時機,壓力真的很大,我認為上司幾乎看心情辦事。」(教育業)
事實上像這樣對於上司的態度或言行感到困惑、不信任的年輕員工相當多。雖然年輕員工自己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最後卻是上司的緣故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惡化。許多做了以上發言的年輕人都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工作,對於自己的職場成長也抱持熱衷的態度,所以才會覺得上司或上位者的態度讓人無法諒解。
. 工作型態改變,讓彼此漠不關心
不會打招呼的上司或上位者似乎蠻多的。他們大概覺得沒有打招呼的必要,而且完全沒有意識到,是因為自己讓年輕員工士氣大幅低落。不過,我認為這些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打招呼,好像不知從何時開始不打招呼了。
會演變成這樣的情況有兩個側面因素,第一個是彼此的關心度降低。
打招呼的目的是要讓對方知道你認識他,也可以說是一種向對方傳達我有在關心你或我想跟你維持良好關係等訊息的手段。
一九九○年代以前的日本職場,認為打招呼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那時候的職場成員都會彼此關心,也可以說有關心的心態是成為職場成員的條件之一。因為上司要指導、培育下屬,幫助下屬做出成績,當然就會彼此關心。在當時,日本企業是個機能組織,同時也是個共同體,最大的理由就是因為大家一起共事。雖然每人有其各自的任務,但是整個職場的成員都擁有一個共同目標,大家都有個基本意識,那就是每個人都是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前進的同伴。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這樣的觀念淡薄了。有人指出是因為成果主義的導入,讓每個人只為自己著想,不懂得關心別人。或許這真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工作內容改變的關係。從大家一起處理一件工作、一起做同一件事的型態,變成每個人分層負責,每個人負責的部分就算是一件工作,只要把自己負責的部分完成就好的型態(關於這部分,會於本章節後半部分再詳述)。結果,互相關心的意識就變淡了。
除了因為工作內容型態的改變,管理職的成員經理人化(Playing Manager/既是成員又是管理者)也是導致上司對下屬關心度變淡的重大原因。成員經理人的上司在監督下屬的同時,自己也是團隊的成員,要做跟下屬一樣的工作。現在有八成課長職階、六成部長職階的人屬於成員經理人。半數以上的成員經理人把完成自己的業務看得比指導、培育下屬更重要,而且他們會以成員身分主動要求負責處理高難度的工作,如果做出成果就能擁有高度評價,就算沒有培育下屬,也不會得到低評價。
於是,當然多數人會想提升自己的業績,照顧下屬的事就甩在腦後了。不少管理職階的人認為新人或年輕員工是棘手對象,所以與之疏遠。
. 不打招呼非小事,可是會阻礙企業發展
對組織而言,這樣的變化極度危險,因為組織所累積的知識就無法傳承給下一個世代了。組織內的知識大多是無法做成手冊的形式化知識,也不是能夠語言化的默許知識,而是負擔某業務的部門或其成員,透過經驗才能夠傳承的知識。在前輩與後輩一起工作的過程中,透過不斷地對話溝通,在前輩的看顧下後輩不斷錯誤試驗、學習,偶爾前輩也會給予後輩指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傳承下來。
可是現在這樣的連鎖關係被切斷了,組織的世代傳承性正被消耗殆盡。
世代傳承性(Generativity)是心理學家艾利克.艾瑞克森(Eric Ericsson)所創造的概念,屬於人格發展八階段中的第七個階段(譯註: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又稱為心理社會發展論﹞,共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等八個階段),他認為「與創造次世代價值的行為關係密切」,乃是歷經強調同一性(一邊與社會感覺磨合,一邊體認自我是否是完整的個體,Identity)、親密性(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的青年期、成年期的發展,而達到的階段(圖表11)。
對於世代傳承性,艾瑞克森這樣解釋:「到了成年期,一個人就必須實現(來自他人要求)該做的事。」換言之,如果套用於職場人際關係,就是指「當一個人在組織內累積一定程度的經驗,並且成長後,就要實踐來自後輩、下屬所要求的事=希望培育後輩」。
一個人在青年期確立自我,到了成年早期與他人(主要是異性)建立親密無間的關係,經過這些過程後就到了生兒育子階段,這些過程與創造跟下一個世代傳承聯繫的價值觀有著深切的關係。
以職業人生角度來解釋的話,首先確立自我的職業身分(想做什麼的自我身分與該做什麼的社會身分之統合),多數情況把自己歸屬於企業之類的組織,在與該組織成員、關係人建立親密關係,精神安定的狀況下,接受指導,獲得內省機會,同時提升自我能力,進而具備熟練的能力。到了某個時間點,開始有要將自己累積的能力與價值傳承給下一代的價值觀,於是致力於提升所屬團隊的水平,以及指導後輩的事務上。然後,組織不斷地在這樣的個人職業人生堆疊下,一直成長、發展。
我不認為現在多數管理職階的人不願意熱衷於指導後輩,換言之,就是無法確立世代傳承性。工作分工化與成員經理人化阻礙了組織內部的人格發展,結果導致組織的生存與成長面臨危機。
中堅員工、中高年員工變得不會打招呼,可說是組織永續發展出現紅燈的警訊。
◎接受挫敗洗禮,更容易「轉大人」
. 輸在起跑點也沒關係
C同學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而是進入與第一志願分數差距甚多的學校就讀。選課時只選些考試容易過關的科目,他說並沒有特別想學習的科目。
「可能因為是帶著覺悟的心就讀的關係,完全沒有想跟同學打成一片的想法,我完全交不到朋友。課業太專門了,毫無樂趣可言。」
「高中時期我非常熱衷劍道社活動,可是我的實力不夠格參加大學的體育社,就沒有加入了。也試過其他的運動類型社團或文化類社團,但跟高中時期的社團相比覺得很普通,所以完全沒有參與的意願。」
就這樣,C同學與大學校園的接觸愈來愈少。等他察覺時,已經變成輕度繭居族,幾乎沒去學校上課。
大一結束時,C同學察覺再這樣下去會很慘,認為自己該開始做些什麼事。結果發現住家附近的一間小型補習班貼出徵人廣告單,在應徵兼職人員。詢問情況後,原來班主任是一名退休教員,補習班只有他一個人負責教導小學生,所以想應徵助理。雖然這不是C同學喜歡的工作,但他認為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就去應徵,也開始在補習班打工。
班主任雖然已年屆七十,卻還熱衷於教育工作,一直在摸索優秀的指導方法,教材都是自己親手製作。
「當我知道有人都已經七十歲了還那麼努力,真的大吃一驚。而且,我從未有過跟年紀這麼大的人交流的機會。」
班主任說話幽默,一直在思考有益於孩子們的教學方法與優秀教材。C同學的工作就是使用電腦上網搜尋資料,並將資料整理成淺顯易懂的講義,輔佐班主任。
「剛開始我們經常在討論。當我有什麼想法告訴他時,他不是告訴我可行或不可行,而是問我為何這麼想。可是時間久了他就完全放手,不再過問,甚至還會誇獎我:『工作愈來愈順手喔!』」
我想試著簡單整理C同學的故事。
C同學的大學生活是從突如其來的「挫折、失敗、洗禮」開始。大學入學時的觀點與心態的轉換不順利,導致人際關係建立失敗,變成繭居族。直到遇見打工補習班的班主任(可以說是人生導師),才得以重生。在C同學主動與班主任深入接觸的過程中,他也接受了年紀差距超過五十歲的班主任「不一樣的價值觀」。而且也投入帶有「試煉、修習」性質的工作,親自編寫完全不感興趣的教材,在不斷的試驗錯誤中精進,也就是一直挑戰「PDS週期」(計畫、實行、檢證)。
後來,C同學每天都到大學上課。過了三年,他也開始求職活動,雖然仍舊不與人接觸,但遇到事情還是要自己做決定。第一道考題就是選課。他想了很久,最後選了知名但是非常嚴格的課程。就這樣,C同學第一次在大學裡找到了自己的容身之處。
「我發現有許多想法跟我一樣的同伴,相處起來很舒適。」
換言之,他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志願與適性」。
C同學大學時期可能應該要加入劍道社。跟積極自我成長的人相處,是培養個人特質的重要條件,但是C同學卻失去了這個機會。他一直認為自己的劍道技能差,就算想加入劍道社也是比登天還難,他的這份執念剝奪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不過,透過繭居期間的打工經驗,獲得頗具價值的學習經驗,讓他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改變意願,以及好奇心、承辦人意識,自我信任度也提升。總之,就是環境適應力提高了。
不過,C同學的求職過程並不順利。他對於第一關或面試時會被問到的基本問題「大學時代曾經投注心力做的事」深感困擾,不曉得該如何回答。在求職之前,他就已經想到這個問題會讓他陷入苦戰中。
「那時候我終於覺悟到,再不認真一點,以後會很慘。」
於是,C同學沒有特別選定要找哪一行或哪間公司,而是提早參加企業說明會。同時也去就業中心,委託中心介紹畢業生給他,訪問畢業的校友,C同學因此訪問了將近十位校友。最後他決定將焦點鎖定在製造業。
「參加製造業的企業說明會時,感觸很強烈,而且覺得自己跟製造業的前輩們很合得來。」
可是後續的面試並不順利,一直落選。而且在面試時一直說些美化自己的表面話,讓他覺得身心俱疲。就在他心力交瘁之際,獲得了原料製造商的面試機會。
「面試時問了我大學前期生活狀況,我把我曾是繭居族的事說了。在這之前,不論到哪家公司面試,我都絕口不提曾是繭居族的事。這次之所以照實說了,因為心想這次也一定落選,結果竟然叫我準備第二次面試。」
而且,C同學還第一次被內定。
「我第一次在外人面前自我坦誠,而得到內定的機會,讓我確定就是這間公司,成為這間公司的員工就對了。」
進了公司後,工作內容、出勤地點等,也有跟自己當初所想、所聽不一樣的地方。關於職務方面,C同學表示,剛開始的兩年,認為自己並非工作能力強的員工。可是後來跟公司上司及同事相處融洽,也成功適應環境了。
. 環境適應不良,多半有3個傾向
C同學的案例很難歸類為一般的例子。可是他經歷了「試煉、修習」、「接受不同的價值觀」、「PDS週期」、「挫折、失敗、洗禮」、「找到自我志向、自我適性」等五個「大學生活的學習」歷程,因而提升了自己的環境適應力,加上求職時重視環境因素,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公司。能夠適應職場環境的人所共有的經歷,完全發生在C同學身上。
那麼,無法適應職場環境的人又是什麼樣的狀況呢?這種人在大學時期敷衍度日,從不接受挑戰,只跟少數朋友中交情較好的朋友往來,沒有試驗錯誤的經驗,也未嘗過挫折或失敗的滋味,大家理所當然認為這樣的人無法適應職場環境。可是為何認真度過大學生活,也有多方面經驗的年輕人還是會迷失呢?其中有三種傾向。
傾向①:自認體驗過有意義的經驗
在面試這類人時,阻止他們說些表面話,深入詢問覺得學習最多、獲益最多的是什麼時,多數人的答案不過是自以為是而已。
本人認為「曾與不同價值觀的人交流的經驗」,其實對方根本是與他同性質的人而已;自以為都有「經過自我思考,再採取行動」,其實不過是跟旁人處理相同一項事務,自己只負責其中一部分而已,並沒有自己下過決策。
還有,明明是只要依循過去的程序,就一定能夠成功的包套式或手冊化的企畫案,卻打算自己承攬所有業務。因為是大規模的活動,所以更有成就感,終日陶醉在成功的氛圍中,就自以為能力很強。換言之,就是從未有過任何的學習機會,卻一直以為自己學習經驗豐富。
熱衷課業的人就很容易有這樣的傾向。入學後卯足全力學習,以優異成績接受表揚,可是畢業後卻迷失方向的人也不少。這種人多半不懂如何切換學習的開關,認為只要跟準備就學考試時一樣努力就可以,並以考高分、快速找到答案為目的,以這樣的心態投入大學學業中,結果就是畢業後變成迷走族。
大學的原始學習目的並不是找尋正確答案,而是為了培養良好人格與專業技能,並將所學運用於現實社會中,成績或分數只不過是代表你有成功的可能性罷了。可是許多人上了大學仍是以找出正確答案,考得好成績為學習目的,因為這樣的努力結果透過分數或排名就能輕易看出,於是更想要讀出好成績,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大學時期如果真的好好學習,學習過程可能會成為有用的「大學生活學習經驗」(將於第五章詳述)。可是如果不會轉換學習開關,將會出現嚴重的按鍵失誤。
年輕世代「消極被動」的心態明顯,又被指責「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會主動找事做,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升學主義至上模式,學生都是在學習範圍或範疇清楚明示的情況下,照著宣稱能提高錄取率的指導手冊學習,這樣的教育模式養成了現代年輕人消極被動的心態。
傾向②:只參與一個社團,而且深受影響
進入大學時,大家都會抱著想嘗試新事物、體驗前所未有經歷的心態,也打算成為這個未知世界的某個社團的成員。因為強烈認同參與社團的宗旨,把自己大學生活中的多數時間都奉獻給社團,然而最後結果往往是,社團成員其實是與自己同性質的人。雖然想多方涉獵、培養豐富經驗,也參與其他類型的活動,可是兼職的工作也是所屬社團所引薦,你的世界與視野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寬闊。
熱衷於國際志工活動的A同學就是第一個與第二個傾向的代表案例。雖然如其所願投入新的環境,也認識了新朋友,但其實這些人都是與自己相似的人,所參與的社團不過是個同性質的人聚集的團體。
因為從事具有高度貢獻社會意義的活動,因而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安排活動的過程讓人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可是這些不過是將前人創造的功績予以模式化的結果,你只是沿襲前人的作法而做,並非自己動腦創造。況且因為這是具有高度社會意義的社團,更可以說是一個與挫折或失敗無緣的世界,這樣的社團就像是個人工打造的主題樂園,身處這般空間的經驗會阻礙對於現實的適應能力。
傾向③:避開「挫折、失敗、洗禮」的考驗
這是追求全面平衡型的人最容易出現的特徵。這種人想藉著擁有多方經驗來提升自我,但是時間有限,因此就會選擇成功效率高的體驗,期望順利成長,這樣的想法當然就會讓他想避開「挫折、失敗、洗禮」。
如果想自我提升,必須接受自我「試練、修習」的挑戰。可是因為時間有限而不選擇這樣的挑戰,為了提高成功率,只選擇自我能力可及的挑戰。想逃避風險的強烈意念,導致最後只好更換目的及手段,只要成功就好。
B同學參加廣告研究社,熱衷於學業,還到咖啡店打工,但他就是陷入這種狀況的人之一。B同學本來能力就強,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對他而言在大學時代體驗各種經驗並非難事,他認為這是讓他邁向成功之路的必經過程。
在求職時,他會把這些經驗轉換為推銷自己的最佳資料來源。B同學這樣的功利想法也會阻礙成長,雖然有許多看似讓自我成長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都無法變成讓自我視野更加廣闊的學習經驗。
B同學經驗豐富,憑著這些在大學期間累積的經驗順利求職,進入公司後的工作也很平順,可是他的工作內容毫無深度可言,自己也覺得無趣。B同學想過是否要換工作,找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或是留學。因為他一直逃避「挫折、失敗、洗禮」的挑戰,始終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志向、適性」。
此外,B同學也無法接受「挫折、失敗、洗禮」的考驗。仔細詢問後得知,其實他也有過挫折與失敗的經驗,但卻不認為問題在於自己,而是怪罪於他人,或是因為跟自己的屬性不合,就這樣輕忽問題的存在。
明明有學習機會卻逃避學習,這樣的傾向頗讓人憂心。加上強烈的逃避風險心理,「不會傷害到自己」的思考模式便因此成型,於是便缺乏「自我信任」、「願意改變、保持好奇心」的環境適應因素。
況且,必須有接受「不同價值觀」的寬容心,才能擁有體驗「挫折、失敗、洗禮」的學習機會。與不同類型的人深入交流,在一直以來自以為是的價值觀受到動搖的過程中,才能漸漸確立自我,也能被其他人(其他人通常是指年長者)所接受,進而能夠「自我信任」。
還有,當你能夠接受的不同價值觀時,就等於能接受自我的改變,「願意改變、好奇心」的心態也會因而誕生。做好這些準備後就能夠真正坦然面對「挫折、失敗、洗禮」的考驗,「自我信任」與「願意改變、好奇心」的意願也會更強烈。最後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就能培養出環境適應力。
. 大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轉型為成熟大人
無法適應職場環境的人,不是只限於前述類型。參加音樂社、戲劇社等需要密集練習的社團,而且深受社團影響,逃避學生職責,不願盡學生本分的逃避現實型,迄今依舊存在。儘管現在的年輕人「認真過日子」的意念比以前強化,還是有想逃避現實的人。也有人不參加任何社團,過著宛如一匹郎的自由大學生活。
這種類型的人在求職時不會盡心盡力,容易選擇錯誤,很快就離職,或者一直無法融入組織。
不過多數這類型的年輕人在初期不適應,但最後會漸漸改變,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這種人在「轉型為成熟大人準備期間」的大學生活裡,一直躲避不想成為真正的大人,而是在成為社會人士以後,從遭遇的經驗中慢慢轉型為成熟的大人。這種情況跟久遠以前的大學生一樣,他們的逃避風險的心理並不是那麼強烈(所以無法抗拒誘惑,最後就選擇逃避),如果能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提點,他們一定會想接受挑戰,在試驗錯誤中成長。
換言之,打算認真上課,專心學業、在閒暇之餘參加社團、打工或參與志工活動,想擁有各方面經驗並且這麼做的人,根本就是陷於「學習錯覺」中,這樣的人正面臨著成長危機的大陷阱。
大學生要如何運用一生中最自由的期間來學習或吸收經驗,端看自己怎麼想,他得學會對自己負責。可是,有許多大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樣的經驗或學習,會成為自己未來人生的資產,而且有許多人都誤解了。
因為現代是「年輕人不受教的時代」、「大學生活學習經驗」重要性大增的時代,大學生更應該清楚,自己在人生中最自由的時期該學習什麼?該培養什麼樣的經驗?大學教育就是責無旁貸要讓學生知道這些事,並且提供學生學習與培養經驗的機會。
◎察覺自我,讓人生選項變更多
. 對工作的「不安全感」是主要動機
如果問年輕世代參加讀書會的動機,確實常會聽到為了追求新知識、認識新朋友等,很像優等生答案的藉口。不是想突破一成不變的現況,讓自己參加讀書會,而是為了追求新知的那份欲求而有所行動。可是年輕世代說出這個理由後,其實常常還會再透露出以下的理由─「不想整天無所事事」、「就是要安排行程,才不會閒得慌。」
現代年輕人很怕空閒的感覺,閒得慌就是無所事事的意思,這樣絕對無法讓自己有所成長。很明顯地,年輕世代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為了追求新知或認識新朋友而參加讀書會,其實是想擺脫閒得發慌的感覺,不要無所事事,浪費光陰。雖然現況不糟,但是無法感到滿足、充實,就成為他們參加讀書會的原動力。
也有人直接回答「因為很閒」。年輕人當中確實有人生活忙碌,但因為現在職場業務標準化、工時短、企業政策迷失之故,因工作太閒而無法發揮實力的人也不少。
也有人說並不是因為任何動機才參加讀書會,這種人從學生時代開始,他們生活周遭就有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就算沒有刻意想認識,卻自然而然就有機會與其交流。他們經常在大學課業結束後,晚上就參加交流會,所以就算出了社會,下班後也會主動想參加感興趣的讀書會。又因為社群媒體普及,每個人都能輕易接觸到個人舉辦的讀書會或交流會等情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年輕世代,平常就很理所當然地會獲悉這些資訊。
可是最常聽到的是如下的心聲。
「每天都在窮忙,終日往返於公司和住家之間,這樣的生活真的好嗎?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公司同事思想保守又封閉,我最討厭這樣的人,卻要整天跟他們相處。」
「總覺得工作不是件快樂的事。」
因為工作繁忙而有了視野變狹窄的危機感,因為職場氛圍及同事的工作態度而產生封閉感,認為自己不適合目前負責的職務,覺得如果再這樣下去,自己會變成廢物,無法有所成長,因而對工作產生不安全感。這份不安全感就是促使年輕世代投入讀書會的主要動機。
多數對工作抱持不安全感的人,在參加讀書會之前就已經無法適應公司和職場環境了。他們被迫接受這樣的環境,雖然覺得不對盤,自己卻沒有為了改變而有所行動。
D先生也是相同的情況。進公司前,他一直覺得自己會被分配到處理國際事務的相關部門,結果實際職務跟他的理想差了十萬八千里,因此對工作便抱持著消極被動的心態。他雖然對於工作抱持強烈的不安全感,卻沒有任何行動,但是在偶然的機會聽到朋友說起讀書會,讓他動心了。
. 接觸新觀點,更能「自我察覺」
讀書會現場是什麼情況呢?看到「讀書」兩個字,自然就會聯想到知識或技術等用語。如果是專業.語言類型讀書會,或工作技巧.工具活用技巧類型讀書會,情況當然就如字面所示。可是,閱讀.媒體類型讀書會、職務類型讀書會則跟你所想的不同,這些類型的讀書會現場是交談的會場,你可以聽到各行各業的人發言,同時你也可以發言。
如果是閱讀會型態的讀書會,就是閱讀書籍,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感想。或許你會認為發表自己的意見、感想是容易的事,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自我啟發的行為。透過這樣的發言,將一個人的個性特質完全展露無遺,而且與會者會對發言內容提出許多問題或意見。有時候對於突然其來的觀感或評論會不知如何因應,有時候自己意想不到的特質表現竟然能得到讚美、認同,甚至引起他人興趣。
參與這類型讀書會的人常會推薦商業類書籍,自然而然就會談論每個人的工作情況。每位參與者都會公開自己的工作態度,在公開的同時也自我開示,雖然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也對彼此的認識不深,卻能把不會對公司同事說的話全部說出來,而且彼此都會仔細聆聽,並且給予回應。
第一次參加讀書會的人,如果能遇見願意與自己熱絡交談的人,通常會成為常客,因為在讀書會才能得到職場所欠缺的互相關懷之情。透過以互相關心為出發點的交談,能讓人獲得許多東西而感覺充實。
「朋友」是參加讀書會所獲得的最大資產。在讀書會認識了可以掏心掏肺、無話不談,而且同樣都具有上進心,會彼此鼓勵的朋友,從這些人身上為自己注入許多強大的活力。讀書會所建立的並不是追求功利的人際關係,而是一種情緒關係,雖然公司裡有許多同事,但是他們並不是你的朋友。
與這樣的朋友交談後,收穫就是「拓展視野」。當然你認識的知識領域會變寬廣,會得到許多與工作有關的專業資訊,但是更大的收穫是因為接觸新觀點、新想法,讓你終於察覺到自己以前的思想是多麼的僵硬、一成不變,從此你的人生選項也變多了。
透過與讀書會朋友的交談,讓自己的視野變寬廣,你會看到他們企圖「改變工作心態」的野心。一直以來都抱持著被動心態,只想迴避風險,對於工作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但是現在卻會主動找事做,並且明白一件事:工作本身並不無聊,是自己的想法讓工作變得無趣。
跟朋友對話能有不同的收穫,這個收穫就是「自我察覺」。在接受朋友們各種意見洗禮時,朋友也會對自己的意見提出指正或評價,透過這樣的過程,讓你瞭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也有不少人透過讀書會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換言之就是自己被認同,找到一個可以用真實面貌示人,展現真正自我的空間。就算覺得在公司沒有屬於自己的容身之處,但是在讀書會,卻能夠真真切切覺得自己已找到容身之處。
. 多元交流也有助創業、跳槽
參加讀書會後,不僅工作心態改變,對於個人職場生涯也會造成不小的影響。有人因此做出換工作、獨立創業的重大決定。
常聽到跟D先生案例類似的消息,因為參加讀書會自我開示後,自己提出申請,並成功調到志願的部門。對於工作表現出主動積極的態度,當提出想異動至志願的部門或職務時,真的就實現夢想了。
也有不少人想跳槽,他們認為現在的職場不適合自己,不能再繼續留任,必須換至別的地方;也有人在讀書會中找到自己的興趣,便決定將船舵轉向自己感興趣的事務上;也有人是透過讀書會認識的朋友介紹,找到新工作。
也常聽到有人說,因為參加讀書會而打消換工作的念頭。這種人在讀書會中自我察覺,於是重新看待公司及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決定以積極進取的心態面對現在的公司與職務。
也有人決定創業。參加讀書會的人當中,許多人是自己創業或是在週末從事自己的事業,也就是擁有副業。因為參加讀書會結識這樣的朋友,更堅定自己原本就想創業的意願,也積極朝這方面努力。
擔心被裁員的中堅員工、中高年齡員工是第一次讀書會風潮的主角。第二次讀書會風潮時,也有企業扮演主辦人角色,目的是為了與日趨成熟飽和的市場競爭,想學習新知,這段時期的舊式讀書會和異業交流會延續至今。第一次讀書會風潮時期相關報導所刊登的讀書會內容,亦有不少保留至今。
因第三次讀書會風潮新崛起,而且已經定型的年輕人讀書會實況,與前兩次風潮的讀書會情況截然不同。因為對於工作感到不安全感,年輕人讀書會才會興起。舊型讀書會的參與者是已經在職場上鍛練過一段時間,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術及能力,而且也因應年資,奠定了自我的工作態度,他們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被迫要換工作,為了與這樣的環境抗衡,才有讀書會的形成。
然而,第三次元讀書會主角的年輕世代,是因為預感自己無法從社會或職場中讓成長,為了找到消失許久的工作真諦,才走向外面的世界。
從採訪時大家的發言中發現一項特徵,那就是大家都有想迴避同性質人的心理。「大家從事的職業類型都一樣,我想跟異種行業的人交流。」「老是跟旁門左道的人交往,覺得連自己也變得四不像了。」「公司的人想法都很保守,我想認識不同類型的人。」本書第二章提到,職場學習環境的變化是觸動這些心聲浮現的原因。
因為整個產業的商務流程重整,讓業務更細分化、專門特有化,導致無法看清整體相關性及定位,想從顧客身上獲得回饋變得難上加難,這些現象讓年輕世代有了自己恐怕會被邊緣化、漠視化的危機意識。可是就算有了危機意識,自己也沒有能力改變,結果許多人就只是終日埋首於工作中。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與心態下,怎麼可能培養出自主性。每個人只要在賦予的職務範圍內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這樣的情況讓成長危機更加劇。
有人不想繼續在這樣的環境中浮浮沉沉,於是採取行動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年輕人為主的新型讀書會,就是這些人的聚會場所。參加讀書會的人雖然所屬公司、所負責的工作性質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問題,而且是他們主動參加這樣的聚會,同好意識當然會油然而生。
職場的封閉感成為讓年輕世代有所行動的觸因,可以獲得新觀點的「閱讀、媒體類型」讀書會、「職務類型」讀書會深受年輕人青睞,透過與同好完全敞開心房的交談,拓展自己的視野。也能因此察覺到自己的想法因本身成見、所屬公司的不文明文化及秩序變得僵化古板。
. 擴大視野,就能發現真正自我
透過這樣的交談讓視野擴大後,也開始敢面對自己,因而察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採訪中常聽到這樣的回答:「求職時,寫履歷表是最痛苦的一環,不過如果是現在,馬上就能振筆直書。」不論大學生活或職場生活,因為一直持續待在同性質的社會環境下,而無法培養出環境適應力的人,在遇見了擁有不同價值觀的朋友並與他們交談後,讓視野變得寬廣,才終於發現真正的自我。一旦發現自我後,「自我信任」心理也同時形成。清楚自我特質,再加上有了認同自己的朋友,於是就能建立自信心。
同時,面對工作的心態也有了轉變。以前之所以自我封閉,是因為自己被封閉世界的常理所束縛,面對封閉的環境,當然會變得消極被動。參加讀書會後才察覺,如果自己主動改變,或許狀況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出現「想改變的意願、有好奇心」、「承辦人意識」的原動力。
然後,在已經轉換工作心態,本身狀況也好轉的朋友影響下,這群人中就出現了世代傳承感。積極籌辦讀書會的人的發言:「我有了收穫,想要回饋給其他人」,就明顯表示傳承的意願。這些人因為對目前的工作感到不安,而敲了讀書會之門,透過讀書會培養了環境適應力,也想與首次參加讀書會的年輕人分享這份成果,並回饋給他們。
因為對目前職務感到不安,而參加社外讀書會,因而結交了朋友,視野也放寬,工作心態也有了轉換,進而發現真正的自我。結果,這些人變得主動且自律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務。覺得現在的公司或工作無法讓自己成長,一直在尋找工作出口的人,一旦走到外面的世界,有部分的人就產生了想換工作或創業的念頭,藉此擺脫自我無法成長的危機。也有人改變自己與所屬公司的相處方式,擺脫成長危機。
雖然現況讓人覺得「再這樣下去,我是否會成為廢人一個?永遠無法成長呢?」但是他決定改變自己,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終於找到了「成長空間」,並且能以主動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
參加讀書會的人對於公司及工作的滿意度,遠比參與其他自我學習課程的人來得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在於參加讀書會的人會改變想法,進而有了想換工作的行動,或者對工作態度產生變化。至於其他的自我學習管道或企業研修課程,都無法讓人有這般改變。
◎做不到報、聯、商,原因是出在上司?
. 冷漠主管帶不出積極下屬
職場學習環境的真貌究竟是如何?能讓年輕員工積極進取、提升能力、促進成長的潛在因素多嗎?讓我們來看看實況如何。
職場的學習關鍵在於來自上司、上位者、同事.同期同事的各種支援。因此,與這些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不用說,與上司的關係更為重要。上司身兼指導與培育下屬的任務,要推動這項任務,當然要用心掌握下屬的心。
可是這個理所當然的道理在眾多職場已經崩盤。譬如,第一章提到的關於年輕員工讓人詬病的部分──問候、報告、聯絡、商量,如果問...
目錄
目次
序 別對我貼「水果」標籤,我也能獨當一面
第一章 不是我很難帶,是你不懂我的心
別急著搖頭、也別感嘆「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年輕世代跟你想的不一樣,
並不是集所有缺點於一身,
先來了解一下吧。
誰說年輕人不受教?先認清3個特徵
重視「自我價值」的時代來臨了
工作世代大斷層,是教改下的隱憂
行走社會,最重要的是具備「環境適應力」
第二章 職場環境驟變,年輕世代也是受害者
年輕世代總被詬病被動、不敢衝,
但這絕不是單方面的問題,
工作環境惡化、型態改變才是主因。
究竟現今的職場發生了什麼事?
只有「優秀」上司,才能引導出員工優點
做不到報、聯、商,原因是出在上司?
打破「縱向」上下文化,才能有效磨合
職場環境惡化,最大問題就是……
「細分化」走向專業,卻也讓視野變狹隘
第三章 成功經驗擺一旁,職涯更重如何與失敗共處
沒有積極當幹部、好好玩社團,
應徵、面試就注定吃虧?當然不是!
能順利進入職場,不代表就能適應環境,
大學時體驗5件事,才算真的值回票價。
社團經驗豐富≠最能適應職場環境
投遞履歷前,先評估4重點
接受挫敗洗禮,更容易「轉大人」
第四章 治療適應不良症,讀書會最有效
學生時代沒能培養好環境適應力,沒關係~
出社會後可別再錯過「讀書會」。
接觸新觀點、察覺不足,
自己也能看到自己的改變。
為什麼參加讀書會比在職訓練更重要?
愈不景氣,讀書會愈風行
察覺自我,讓人生選項變更多
學會「內省」,才有成長空間
第五章 在學就要累積實戰經驗,研習課不能隨便
如果企業不再落實在職訓練,
大學就要幫助學生成熟轉型。
實習課是實務現場縮影,產學得互相配合,
培養一畢業就能銜接社會的人才。
就業前必須有的適應力,大學教了沒?
企業漠視的在職訓練,大學應該要教
教師新定義:輔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
「產學合作」不能淪為口號
第六章 翻轉吧!就業市場─改善新人錄用模式
當滿街都是高學歷的新鮮人,
代表舊有就業市場結構早已不符現況。
別把管理職當作唯一目標,
依志向和適性選擇工作才更重要。
2項重點,創造「跨境學習」空間
管理職沒有比較「了不起」
主管一味瞎忙,世代如何傳承?
後 記 時代變了,就算是「過去的」年輕人也會改變
目次
序 別對我貼「水果」標籤,我也能獨當一面
第一章 不是我很難帶,是你不懂我的心
別急著搖頭、也別感嘆「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年輕世代跟你想的不一樣,
並不是集所有缺點於一身,
先來了解一下吧。
誰說年輕人不受教?先認清3個特徵
重視「自我價值」的時代來臨了
工作世代大斷層,是教改下的隱憂
行走社會,最重要的是具備「環境適應力」
第二章 職場環境驟變,年輕世代也是受害者
年輕世代總被詬病被動、不敢衝,
但這絕不是單方面的問題,
工作環境惡化、型態改變才是主因。
究竟現今的職場發生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