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專業,是醫病入心
吸收再多醫學常識,不如認識一位好醫師
良醫健康網,全台唯一網友直選
超過600萬人氣響應的24專科TOP1良醫,
分享他們溫暖動人的診間故事與私房養生術。
藉由各科良醫與病患間的醫病故事,告訴病患、家屬
和每一個面對生命課題的人:
即使在疾病裡,也可以不惶恐,更可以正面回應。
因為找到一位好醫師,就找回身心安定的力量。
「當年長子罹癌,周醫師不論小的注射、大的化療,一定親力親為……他教我『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他不僅救活了孩子,也撐住了我的家庭。」
──網友回饋 小兒科周獻堂醫師
「以往,小孩功課不好,用盡各種方法就是毫無起色,老師也建議去看醫生,說可能有自閉症。直到我們去看林醫師,沒想到意外治好小孩,他是視力問題,配了矯正眼鏡後,小孩一下子判若兩人,那表情讓我至今難忘,讓我們欣喜若狂!」
──網友回饋 眼科林逸民醫師
「先母罹癌晚期,苦於病情與治療引起的不適,連睡覺都只能趴在桌上,但各醫院都沒有好方法。直到遇到林醫生,他不疾不緩的態度和和善的表情,讓先母露出久違的笑容。先母過世前這段日子,林醫師真的讓她減輕心理和生理的痛苦。真的感激林醫師。」
──網友回饋 代謝分泌科林款帶醫師
◎本書特色
1.涵蓋24專科TOP 1良醫:
無論是自己或親朋好友,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多多少少有些狀況,本書一次介紹各科良醫,幫助讀者遇到健康難題不再徬徨無措。
2.感動人心的診間溫情:
在各個攸關生命的診療故事中,看見的不僅是醫生的用心、更有著病患的苦衷,透過一個個觸動心弦的真實案例,重新認識人性的溫暖與醫病關係的珍貴價值。
3.專科醫師的專業養生:
各科名醫傳授該科別最重要的預防與保健觀念,幫助讀者不僅認識好醫師,更不忘愛惜、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
作者簡介:
商業周刊
創立於1987年,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以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事蹟與全球產業趨勢,傳遞給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任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王金平(前立法院長)
林書煒(POP Radio 台長、主持人)
洪素卿(資深醫藥記者、每日健康總監)
陳月卿(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陳威達(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
陳益祥(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黑立言(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執行長、黑筠瀚教育基金會董事)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鄭凱云(TVBS主播、《健康2.0》主持人)
在民眾海選之下脫穎而出的良醫,必須在醫療職業生涯中同時關心到第一、第二與第三醫學的範疇,真正由醫人的格局提升至醫國的境界。值得後續醫者與國人細心品味參考。
─王任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商業周刊》難能可貴地也關注醫療領域的問題,將二十四位好醫師介紹給國人,是很大的功德,好書出版,必然爭相搶購,洛陽為之紙貴,謹此特向國人推薦。
─王金平/前立法院長
這本書,讓你重新看見台灣好醫師!台灣的全民健保,人人稱羨,卻也讓部分國人把醫療服務便利、快速視為理所當然,將醫病關係變成買賣關係,對醫師少了信賴;部分醫師則在這樣的制度下汲汲營營,也將醫療變成買賣,忘了行醫初心,失去了民眾的尊重。透過本書,我們看到了更多堅持信念、懷抱仁心的醫者,也看到了他們不藏私的養生秘方!
─洪素卿/資深醫藥記者、每日健康總監
良醫真的很重要……很高興看到這本書出版,不僅讓焦急的病人家屬知道可以向誰求助,也讓良醫付出的心血得到應有的肯定和讚揚。這些良醫也將成為後輩的典範,稍稍平衡醫療越來越向商業傾斜的現象。
─陳月卿/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欣聞《商業周刊》要將良醫健康網中的專欄集結成冊,分享給更多讀者。我想除了我的小小醫病生命故事外,還有更多醫者溫馨感人故事,值得推薦給大家知道。
─陳威達/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
這不但是一本簡易之醫療健康書籍,更是一本有「溫度」的書。它揭示了醫療界除了冰冷的知識外,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交流及對病人出自內心的關懷,才是真正醫療的本質。
─陳益祥/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我的兒子黑筠瀚出生後就很愛笑,四歲就會自己讀書,是個人見人愛的天才兒童,但他在二○○九年聖誕夜被診斷得了急性白血病,當晚值班的就是本書中小兒科的周獻堂醫師。在我與太太驚慌恐懼時,他很沉穩地跟我們說明病情,以及他以前處理過的個案,讓我們的心立刻安定下來。
─黑立言/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執行長、黑筠瀚教育基金會董事
遇過自己最親的家人、朋友生病,就知道遇到好醫生有多麼重要。這本書介紹了網友選出來的各科TOP1良醫,幫助我們認識各科的好醫生,也更了解如何判斷好醫生,或是透過自我保健預防疾病。我樂意推薦這本好書!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每個人都需要好朋友,更需要有好醫師,才能在心靈或身體出現緊急危難時渡過難關。很開心我曾接觸過書中很多位好醫師……他們讓冰冷的診間變成充滿溫暖和關愛的療癒場域,就像我每次和他們互動一樣,都深深感動著!
─鄭凱云/TVBS主播、《健康2.0》主持人
名人推薦: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任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王金平(前立法院長)
林書煒(POP Radio 台長、主持人)
洪素卿(資深醫藥記者、每日健康總監)
陳月卿(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陳威達(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
陳益祥(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黑立言(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執行長、黑筠瀚教育基金會董事)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鄭凱云(TVBS主播、《健康2.0》主持人)
在民眾海選之下脫穎而出的良醫,必須在醫療職業生涯中同時關心到第一、第二與第三醫學的範疇,真正由醫人的格局提...
章節試閱
死亡這堂課,我還在學……
(文/陳稚華)
「周醫師是我們全家一輩子的恩人。當年長子罹癌,周醫師不論小的注射、大的化療,一定親力親為……他教我『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他不僅救活了孩子,也撐住了我的家庭。對每個不幸罹癌的孩子,我要推薦周醫師……」
他是周獻堂,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曾赴美國賓州大學醫學中心進行血液腫瘤科研究,周大觀、黑筠瀚(黑幼龍之孫)都曾是他的病人。
面對重症病房裡一個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生死」對周獻堂來說,比一般人都來得更加深刻。儘管如此,他仍「偏往虎山行」,一待就是將二十多年的時光投入在重症孩子身上。
六歲的他,勇敢到令人難忘
談到最難忘的病人,周獻堂回憶,「在兒科二十多年,有的小朋友天生就很勇敢,有的小朋友並不勇敢……黑筠瀚在治療的過程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他是聖誕節進來的,直接住加護病房,當時他有四十幾萬的白血球(正常人白血球是五千到一萬)。」
「一個只有六歲的孩子,離開爸爸媽媽,還要打針,還有醫生等不熟的人來跟你講要做什麼、要抽血啦……要是我,我都不知道怎麼辦,而他卻能臨危不亂、神閒意定,跟他講話他還可以聽得清楚你在說什麼。」因此,黑筠瀚是最令周獻堂難忘的病人。
周獻堂提到,整個治療過程大概要兩年多的時間,黑筠瀚那時候才六歲,還很小,治療後有緩解,但後來又在治療中復發。復發當然是第二次衝擊,而且後來因為癌細胞侵犯到中樞神經,本來只有視力模糊,但到後來完全看不到,只能聽和說。 但黑筠瀚一點也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哭鬧,還反過來安慰媽媽說:「我只需要導盲犬就可以啦,妳不需要擔心!」
最讓周獻堂佩服的是,黑立言和太太朱媛(黑筠瀚的父母)把「卡內基」的精神很快實踐、流露出來,相當配合,不會像有的病患家屬會指使醫護團隊,讓人感覺不尊重專業,也讓周獻堂覺得十分難得,他說:「這部分也可能是因為黑筠瀚的叔叔黑立國,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所以我跟他爸媽所解釋的病情、醫學狀況,其實有透過美國醫師去考核,他的爸媽也可以知道我們醫護人員已經盡力,到最後是真的沒辦法。」
「每一次送走一個病童,都很讓人心痛。我們當醫生當然是要醫『生』、不是醫『死』,我們腫瘤科醫生一定都是希望治到好,要說服自己放手,真是很不容易!」周獻堂有感而發。
「我是不是在等死?」直到最後都開不了口
問到最難向病患開口的經驗,周獻堂沈默許久,終於說:「青少年吧。一般來說,長到十歲以上就會有生死的概念。以前遇到十歲以內的病童,我們就會說是『睡著了』,但是像國、高中的年紀,要如何跟病童談,其實是腫瘤科醫師的夢魘。」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病童其實到最後往生了,他都沒有勇氣對他開口談「死亡」這件事,就連他的爸爸、媽媽也沒辦法對他講。「那是一個大男生、十七歲左右,他非常聰明,就是聰明才更困難,他會問你:『我是不是在等死?』」
那位病人就跟黑筠瀚一樣,是血癌。「急性血癌裡面有百分之十五我們目前還無法治癒,可以努力拖一陣子,但還是會復發,復發後少部分病童可以透過骨髓移植等積極治療,但是有的還會一直再復發,最後就往生。」
當時,那位少年就是移植完後又復發,周獻堂說:「他才十七歲,對未來還有很多夢想,一直在講出院後要做什麼、回家要做什麼。所以移植完後,他一直很期待要出院,心想總算健康了,但不幸的卻是,我們發現又復發了。」
那樣前前後後大概兩、三個月,有次換班,一位住院醫師說溜嘴:「我們沒有要再積極幫你治療。」少年很聰明,就抓著這句話一直問爸爸媽媽、問周獻堂:「什麼叫做不再積極治療?」醫療團隊為了這句話,和少年繞了好久。
「不過那個住院醫生沒有錯,他是告訴病童目前的治療對策,只是就變得比較麻煩。我們醫學倫理教育是注重病童『知』的權利,一定要跟病童本身,尤其是他懂事之後,就是青少年,一定要告訴他病情。難的是要如何讓病童捨下這些東西。」到最後,周獻堂和少年的爸爸、媽媽都沒有告訴他,因為他有太多計畫要做,但又不願接受事實……
「現在碰到重大傷病有兩極的狀況,一部分是存活下來的,另一部分是無法存活的病童,我們就有一個緩和醫療照護團隊,專門照顧治不好的病童。靠緩和醫療團隊跟病童、家屬溝通,告訴他們句點之後還有另一個起點,學習如何接受完美落幕。」
病房生死學
這麼多年歷練下來,問周獻堂怎麼面對「生死」的課題?他說:「生的話當然是happy ending(美好的結局),但我們希望讓百分之八十五生存下來的病童能『完璧歸趙』,現在醫療不斷進步,我們的重點是要順水推舟讓病童回歸學校、社會,讓其他人接手,這是『生學』。
「至於『死學』……像是有突然死亡的病例,因為癌症病童最大的天敵就是感染,就是本來我們一直以為很樂觀的,突然感染就走了,所有腫瘤科醫師都會碰到這種案例。
「每個醫師一定都希望把病患治到好,要醫『生』不是醫『死』。對我們第一線醫生來講,說要放棄其實很不容易,是需要有人來督促跟提醒的,而且現在絕大部分的醫學,都能讓醫生和病人至少相處半年到一年,所以會不捨。我們醫生要先接受,再來才是讓家屬去接受。」
碰到這麼多事,有些人可能會變得冷感,像鋼鐵人一樣要武裝自己,或心理麻痹,周獻堂則表示,「可能都需要一段時間啦,我所經歷過往生的病童,他們的父母其實很多都還有陰影。」
他提到,只有少部分像周大觀、周天觀的父母,覺得天觀是大觀轉世,心情恢復得比較好;有的父母會選擇再生一個,但並非所有父母都能這麼做,「這就是為什麼當時那個十七歲的少年我說不出口,因為他們就只有這一個小孩,失去就nothing(什麼都沒有)了。」
周獻堂還談到一個案例,前不久遇到一名突然走掉的病童,非常聰明,是家中的寶貝女兒,也是那個家庭唯一的小孩。在移植過程中,醫療團隊不斷努力、轉加護病房、急救……結果在兩、三個月內就走了。
「關於『死學』這件事,對不起,我還在學。」
良醫私房養生術
提高兒童免疫力該知道的事
季節轉換是流感的好發期,嚴重可能引發肺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等併發症,小孩子又屬流感高危險群,讓許多家長不免擔心;除了施打疫苗,家長往往希望讓小孩在平常生活中也遠離病毒、不怕生病。
然而,究竟何謂免疫力?無菌生活是否會讓孩子在免疫力發育時缺乏適當刺激?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周獻堂醫師將一一解答。
什麼是「免疫力」?
許多家長常說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可以使身體不易被病菌侵入,但究竟什麼是「免疫力」?周獻堂解釋,免疫力是醫界術語,用一般口語來說就是指「抵抗力」。免疫力就像是國家的國防軍隊,要抵抗外來敵人(病原體)的入侵。人體的抵抗力是由骨髓所製造,人體的骨頭中有很多空洞,可以塞進造血幹細胞。
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及免疫器官,血液的所有細胞成分都源於造血幹細胞。周獻堂比喻,骨髓就像稻田,造血幹細胞則是稻田中的種子;造血幹細胞又會長出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白血球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能幫助身體抵抗傳染病及外來物種,健康成人白血球總數為五千到一萬/立方毫米。除了在血液外,白血球還存在於淋巴系統、脾、扁桃腺及身體其他組織。
周獻堂笑說,上帝創造人體很有趣,骨髓就像總指揮官,淋巴結是優秀的駐點阿兵哥,胸腔則是總統府,阿兵哥要保護總統府不被敵人直接侵犯。嗜中性球就像是神風特攻隊,帶領軍隊把外來族群(細菌、黴菌)吞食;而淋巴球包含T細胞與B細胞,打疫苗的目的就是請T細胞邀請B細胞一起產生抗體備戰,等到大軍(流感、腸病毒)來時,就能應戰。而骨髓移植,任務就是要堅壁清野,一方面清除掉壞細胞,一方面同時建立新的健康免疫系統。
小孩發燒,要立刻送急診嗎?
了解免疫系統後,許多家長也相當關心,遇到小孩發燒,應該要立刻送急診嗎?燒到什麼程度一定要就醫?有哪些指標?
對此,周獻堂認為,一般來說,若二至三天「高燒」(三十九度以上)不退,就一定要送醫院。而一歲以內的嬰幼兒,若一天內高燒到三十九度就該馬上送醫,不然恐引起腦膜炎、肺炎或是流感、腸病毒。不管兒童、成人,若發燒超過兩週,稱作延遲性發燒(prolong)就算嚴重了,需要感染科、風濕免疫科、腫瘤科醫師一同會診。
是否該打造「無菌」居家空間?
許多父母為了避免孩子生病,用心打造「無菌」居家空間,但有另一派認為,不乾不淨反而是小孩訓練免疫力的好機會,到底該怎麼做,對小孩提高免疫力才有幫助?
對於居家環境,周獻堂認為可視家中狀況而定,他自己也有一名過敏性鼻炎的兒子,是對塵蟎過敏、換季時易打噴嚏、不停流鼻水的典型過敏兒。周獻堂和同樣是小兒科醫師的太太建議,若家中有過敏兒,首先要避免家中有「布跟毛」的材質,像是絨毛玩具、地毯或是窗簾,把可能造成塵蟎的過敏原移除,「因為蟎很小,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事實上牠是存在的,所以要常去清洗更換、晒太陽,因為塵蟎怕熱。」
也可定期用酒精、漂白水殺菌,空氣清淨機則是看每家需求。周獻堂認為,保持乾淨整潔的環境,基本上就能避免腸病毒、登革熱等病毒入侵,不需刻意打造無菌居家空間。
三招提高免疫力
最後,周獻堂也強調,若想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還是要從最基本的這三點著手:
1.規律的生活習慣。
2.均衡飲食、低糖份食物: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才能讓免疫系統中的細胞快速汰舊換新。
3.定期施打疫苗:就像買保險,預防醫學比治療更省錢。
網友Channing(化名)回饋:
周醫師很有愛心與耐心,每當病患臨時進急診,他不論幾點都會趕到!
網友Ron(化名)回饋:
無論看病時間多久,周醫師永遠有問必答,對病童的狀況十分了解,對小孩溫柔又有耐心,讓家長十分放心。
死亡這堂課,我還在學……
(文/陳稚華)
「周醫師是我們全家一輩子的恩人。當年長子罹癌,周醫師不論小的注射、大的化療,一定親力親為……他教我『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他不僅救活了孩子,也撐住了我的家庭。對每個不幸罹癌的孩子,我要推薦周醫師……」
他是周獻堂,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曾赴美國賓州大學醫學中心進行血液腫瘤科研究,周大觀、黑筠瀚(黑幼龍之孫)都曾是他的病人。
面對重症病房裡一個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生死」對周獻堂來說,比一般人都來得更加深刻。儘...
推薦序
醫療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
(文/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陳益祥)
首先感謝《商業周刊》及廣大網友的謬愛,票選我為其中一位醫師,自認為自己未能達到其名稱,但也讓自己更警惕、更要兢兢業業丶如履薄冰,方能精益求精。
接到邀請寫序,初步看了前幾章節後,就自然而然地很快先睹為快。以一位醫療專業者,且為其中被諸位網友過譽之醫療工作者,之所以引我有極大動力去一口氣念完,不是在其專業的知識,而是在其中內含之人文及各位醫師處世及對病人的態度,同時也了解到他們在成名過程中的努力及堅持,這不但是一本簡易之醫療健康書籍,更是一本有「溫度」的書。它揭示了醫療界除了冰冷的知識外,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交流及對病人出自內心的關懷,才是真正醫療的本質。再者也同時看到,在此刻台灣醫療環境惡化之下,事事要求績效,要低危險之醫療,仍有一大群不計盈虧丶毀譽之醫師,本著良心,依舊對高危險之病患提供適當的治療,値得加以鼓勵及讚賞。
台灣的醫療環境因政治及制度因素,正在極大的不穩定及動盪中,人員之短缺、工時之過長、資源之分配不均、給付之缺陷,讓五大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已有極大危機,國內從事這些高危險醫療人員日漸稀少,以後只有在大的醫學中心可以維持,這個議題的確要社會及政府全力介入,維持台灣以往高醫療品質之美譽。書中之醫師大都是五大科,他們在此環境下都可堅持立場,成為病人心中的第一家。
同時,書中各位醫師更闡述各人成功努力的過程,過程中的挫敗是必然的,但每個人都能堅持終能成功。這些心路歷程都是二、三十年的經歷,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人生的經歷,讓下一代願意從事醫療工作者可以有學習遵從的典範。
醫療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
(文/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陳益祥)
首先感謝《商業周刊》及廣大網友的謬愛,票選我為其中一位醫師,自認為自己未能達到其名稱,但也讓自己更警惕、更要兢兢業業丶如履薄冰,方能精益求精。
接到邀請寫序,初步看了前幾章節後,就自然而然地很快先睹為快。以一位醫療專業者,且為其中被諸位網友過譽之醫療工作者,之所以引我有極大動力去一口氣念完,不是在其專業的知識,而是在其中內含之人文及各位醫師處世及對病人的態度,同時也了解到他們在成名過程中的努力及堅持,這不但是一本簡易之醫療健康書籍...
作者序
【前言】
原來,這是網友心中良醫的真實面貌
(文/《商業周刊》總主筆 王之杰)
自從四年前,「良醫健康網」上線以來,25科良醫排行榜就一直是相當受歡迎的服務,因為這是全台唯一一個,由網友看診經驗累積出來的排行。至二○一八年初,已經產生超過四萬筆網友回饋及評論。
細看其中的留言及回饋,不少對醫生的感謝,已經超脫單純的醫病關係,而是經歷生命挑戰之後的革命情感。像是:
「謝謝你陪伴我妹妹這十年,我媽媽曾經很恨你,但她知道你也將我妹妹當作自己孩子一般,真的非常謝謝你。」
「當年長子罹癌,周醫師不論小的注射、大的化療,一定親力親為……他教我『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他不僅救活了孩子,也撐住了我的家庭。」
「我終於能正常走路了!謝謝你解決我六十年來的問題。」
「當其他醫院醫師都建議我拿掉子宮內膜異位瘤時,只有張醫師建議小心保留……這個決定改變我這十年的命運,他是我此生遇過最好的醫生!」
於是,自二○一六年中起,在主編洪慧如的帶領下,良醫健康網的編輯陳稚華,開始走遍全台、逐一敲門,深入各科網友選出的TOP1良醫的診間,希望透過醫藥記者客觀的眼光,為讀者發掘留言後的真實生命故事。近百篇的深刻文章,因此陸續在良醫健康網逐次呈現。
大家的反應,老實說,出乎我們的預料,除了比一般文章高出甚多的點閱數外,良醫的面貌也因採訪而更立體、更真切。
透過故事,我們看到因為厭倦大醫院「每三分鐘看一個病人」的效率,而自行開業的林款帶醫師,即使用小診所的資源,也能站上國際舞台;我們也看到「不孕專家」陳威達醫師,在門診排到半夜兩點的情況下,還保持「每次有病人告訴我受孕成功的時候,我幾乎都會哭……」的赤子之心;更看到,台灣小兒部血液腫瘤科權威周獻堂,「從醫二十多年,死亡這堂課,我還在學」的謙沖自牧。
他們的無私分享,讓我們這才知道,表面上無所不能的神醫,碰上病痛的無常,原來也有這麼多掙扎及不安;對於有缺陷的醫療體系,也充滿無奈及辛酸。面對既堅韌、又脆弱的生命,所謂的好醫師,就是多了多一份尊敬及謙卑,才能如此自在以對。良醫們,謝謝你!
【小兒科 周獻堂 醫師】
現職: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專長:血液學、腫瘤學、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及細胞醫學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前言】
原來,這是網友心中良醫的真實面貌
(文/《商業周刊》總主筆 王之杰)
自從四年前,「良醫健康網」上線以來,25科良醫排行榜就一直是相當受歡迎的服務,因為這是全台唯一一個,由網友看診經驗累積出來的排行。至二○一八年初,已經產生超過四萬筆網友回饋及評論。
細看其中的留言及回饋,不少對醫生的感謝,已經超脫單純的醫病關係,而是經歷生命挑戰之後的革命情感。像是:
「謝謝你陪伴我妹妹這十年,我媽媽曾經很恨你,但她知道你也將我妹妹當作自己孩子一般,真的非常謝謝你。」
「當年長子罹癌,周醫師不論...
目錄
【推薦序】真良醫,是跳脫醫匠、醫人而醫國/王任賢
【推薦序】淚水歡笑交織,中醫診間溫馨傳好孕/陳威達
【推薦序】醫療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陳益祥
【推薦序】感謝神讓好醫師照顧生病受苦的人/黑立言
【前言】原來,這是網友心中良醫的真實面貌/王之杰
【內科篇】
▶一般 內 科/林瑞祥◀ 一位病人看一小時
▶ 心臟血管內科 /方志元◀ 每個病人都是「VIP」
▶ 代謝內分泌科 /林款帶◀ 把「賺錢的生意」往外推!
▶風 濕 免 疫 科/蔡世滋◀ 「辛苦的不是我,是病人」
▶神 經 內 科/陳右緯◀ 專為老人創造幸福
▶胃 腸 肝 膽 科/陳炳諴◀ 最開心的是幫病人發現早期癌
▶腎 臟 科 /董淳武◀ 保住腎功能,不養洗腎病人
▶感 染 科 /王任賢◀ 大砲性格,罵到病人回來找你!
【外科篇】
▶心臟血管外科/陳益祥◀ 最幸福的是再次聽到病人心跳
▶泌 尿 科/張延驊◀ 腎癌患者的最後救星
▶ 神 經 外 科/許秉權◀ 「冷血」是為救更多人命
▶ 胸 腔 外 科/夏君毅◀ 病患臨終前還向他微笑說謝謝
【其他專科篇】
▶ 小 兒 科 /周獻堂◀ 死亡這堂課,我還在學……
▶牙 科 /楊一木◀ 抽神經、打麻藥、補牙都不痛
▶ 中 醫 科 /陳威達◀ 從生理到心理都醫治
▶ 皮 膚 科 /王銘燦◀ 不做醫美也能門庭若市
▶ 耳鼻喉科 /康仲然◀ 為癌症病人放棄在外開業賺大錢
▶骨 科 /釋高上◀ 耐心引導病患治癒陳年舊疾
▶家庭醫學科/劉政宗◀ 不用吃藥也能把病治好
▶眼 科 /林逸民◀ 從病人眼睛發現其他疾病
▶ 婦 產 科 /張廷彰◀ 讓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降低一半
▶ 復 健 科 /謝明福◀ 夢想讓偏鄉享有高品質的醫療
▶ 腫 瘤 科 /賴易成◀ 不僅治病更濟貧
▶ 精 神 科 /范樂群◀ 找到不同的生命之價值
【推薦序】真良醫,是跳脫醫匠、醫人而醫國/王任賢
【推薦序】淚水歡笑交織,中醫診間溫馨傳好孕/陳威達
【推薦序】醫療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陳益祥
【推薦序】感謝神讓好醫師照顧生病受苦的人/黑立言
【前言】原來,這是網友心中良醫的真實面貌/王之杰
【內科篇】
▶一般 內 科/林瑞祥◀ 一位病人看一小時
▶ 心臟血管內科 /方志元◀ 每個病人都是「VIP」
▶ 代謝內分泌科 /林款帶◀ 把「賺錢的生意」往外推!
▶風 濕 免 疫 科/蔡世滋◀ 「辛苦的不是我,是病人」
▶神 經 內 科/陳右緯◀ 專為老人創造幸福
▶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