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澎湖在地情懷,重現天人菊光榮風釆的人文勵志故事書。
【本書簡介】
作者以散文與小說的寫法,交疊出一篇篇感人的成長故事。
歷史的場景、生命的故事,描寫生動細膩,讓人輕鬆身歷其境。
紀錄前人生活的軌跡,在困難貧脊的環境中起步,卻能逆風而行堅毅高飛的行誼。
彩色印刷,圖文並茂,真實呈現鄉土人物與情懷。
此書尚未出版便引起廣大矚目,獲得澎湖縣長、議長一致推薦,並飄洋過海感動了許多東南亞跟歐洲各國僑胞,出版一個星期,一、二刷就銷售一空,第二場發表會便追加到三刷,它的溫暖與勵志性,更讓澎湖監獄大量採購給受刑人閱讀。好書不孤單,請看讀者的回饋。
作者簡介:
蔡惠苓/沇淩
經歷/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文教基金會南區副主任、文教機構南區負責人、中華民國作文教育學會副總會長、大型活動主持人、廣播電台主播、節目製作人、主持人、受聘各單位擔任講師、澎湖社區大學、澎湖空中大學指導老師、工務單位文案秘書、新聞秘書、現任世界柯蔡宗親總會秘書長。
著作/傾聽風的聲音、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
文學創作隨興而為,新詩、散文、人文故事等作品多有累積,許多尚未印行成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澎湖縣議會 議長劉陳昭玲----見證在地情懷重現天人菊光榮風釆
有海上明珠之稱的澎湖縣,孤懸台灣海峽之中,不僅景緻美麗豐富,尤富人文之盛,文化的多元更是全國之冠。即使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居民維生不易,但是堅強的生存韌性與大自然搏鬥的勇氣,都能延續常民文化的智慧點滴,進而蘊育出澎湖人文的諸多特殊內涵,彌足珍貴。
而就文化角度而言,文學向來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藉由不同的題材、多樣的筆觸,不但可以表達心境情緒、抒發情感,亦可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場域的生活風貌,樸實舖陳下來,讓我們感受到愛與溫暖、純真與善念。
惠苓小姐是本縣非常優秀的散文作家,近年來積極致力於文學創作,本次出版之「親吻土地逆風飛翔」乙書,透過她豐富的文筆與人生閱歷,用最精鍊的文辭與最細膩觀察,搭配深厚的歷史、風土、人情、生態及物產,淋漓盡致地表達躍然紙上,這種用熱情的妙筆活靈活現譜出書內林萬發、曾伯福、王明前、洪條根、葉萬教、蔡長壽等六位澎湖鄉親人生奮鬥歷程,實在令人讚歎歡喜,也讓人感受文學迷人與可貴之處,拜讀之後,不嚼出另一番滋味也難。
時值惠苓小姐繼「傾聽風的聲音」之後再次的集結出版本書,特以短短數語,作成此序,以對惠苓小姐不斷延續燃燒菊島文學熱度,聊表衷心的敬佩與感謝。
前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處長陳阿賓----激發愛鄉愛土情懷引發奮力向善正磁
不久前拜讀了惠苓於2015年4月中旬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傾聽風的聲音》,筆觸細膩、書寫生動,該書出爐後,即造成搶購熱潮,甚至有許多澎湖旅外鄉親大量購買,相贈團體及親友,短短兩個月竟能再版二刷,一時洛陽紙貴。這在目前電子資訊發達,良質文體閱讀習慣降低,購書意願普遍不強的年代,實屬難能可貴。
惠苓《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這本新作,書中人物,據知是她切入社會層面,於電台或親自訪問的故事集結。她以小說和散文方式交替敘寫,故事描述依然細膩,讀來輕鬆,讓人彷彿身歷其境,回味無窮。復,又描寫了包含日據、民國至現代的澎湖生活場景、發生的事故,文辭運用也以國語及澎湖腔音交相結合,讓情節更為寫實;至於對一草一木,一石一牆的描述,更能激發旅外鄉親的思鄉之情,對家鄉產生更強大的向心力。
如此撰述,欲將故鄉人生活歷練與奮力起飛的歷史軌跡,傳送至讀者心中的企圖心,躍然文字。細讀大作,很難不被她那股強烈的愛鄉情結所感動。因為,若非對故里的深愛,誠難一次又一次地書寫這蕞爾小島,小眾關心的點滴故事。
至於書中的六位主角都有不凡的經歷,在困苦艱難的環境裡、在淒涼的寒風中,仍能迎風力行、屹立不搖,終至逆風高飛,卓然有成,卻不論是長居澎湖或旅外發展,飛黃騰達後仍深愛故里,不忘回饋。她將書中人物的成長、親情及對土地之愛、奮鬥歷程等鉅細靡遺描繪,不禁讓人回想過去生活雖然苦澀,卻也充滿溫馨與希望。
如此選材,在當今媒體嗜喜挖掘人私,細寫犯案手法的八卦文化社會新聞中,無非是一種讓人學習奮發、引人向善的正磁,看完本書自會產生一股積極向上的正面力量,樂活出更精彩燦爛的人生。
本人曾服務於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擔任處長,深知文字的傳播魅力無遠弗屆,惠苓書中對澎湖自然景觀及風土民情的文化內涵的點滴敘說,亦也同時正向的行銷澎湖觀光,起了很大的效應,故樂於為序推薦。
大漢技術學院前主任秘書蔣有川--
2017年農曆年假結束後的第一天,我接到惠苓打來的一通電話,她希望我能夠幫她即將出版的新書寫一篇序,當時我在電話裏跟她說:「我已經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沒再動過筆了,不知道還能不能夠為你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但事實上能夠為自己的學生跨刀,替她的新書寫序,這就是一件頗為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我就答應了下來。
大約一個禮拜之後,惠苓將她新書部份文稿的內容寄給了我,讓我能夠有所參考,以便寫出一篇更為貼近新書內容的序,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仔細地看完了一遍,第一個感覺是惠苓畢業後的這些年,由於受到工作上的歷練,使得她在寫作上的功力提昇了不少,尤其是在她回到自己的家鄉澎湖主持廣播電台的節目之後,更是如魚得水般的能夠接觸訪問到許多澎湖地方上優秀子弟,深刻的了解到他們是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堅毅不拔的奮發向上,而這些努力的過程也讓惠苓有機會將之呈現出來,給社會大眾帶來了非常積極而正面的能量,所以我認為這的確是一本相當具有勵志性的好書。
惠苓是我在花蓮擔任教職時曾經兩度教過的學生,在校期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純樸豪爽、勤奮熱誠、勇於擔當,她曾擔任過「漢青新聞社」的社長,也曾經主編過「大漢青年」的校刊,這份校刊曾經兩度獲得全國大專院校(五專組)校刊比賽的優等獎,為校爭光不少,所以在我的腦海中始終認為她就是一位深具潛力、頗具才華的小作家。
惠苓寫的這本「親吻土地、逆風飛翔」和她寫的前一本「傾聽風的聲音」是屬於同一個系列的作品,她在描寫的過程中包含了日據、民國以至於現今的生活場景,在文辭的運用上也是國語及台語腔音的交互運用,呈現出各個年代歲月的常民生活,尤其是在澎湖當地的各個地名以及道路發展的更迭,更是將以前和現在以對照的方式來敘述呈現。
我舉這本新書中的一個實例來作說明。譬如這本新書裏面在寫到洪條根先生的父親,從烏崁出發途經雙頭掛(興仁)再轉入通往澎湖難得的高地拱北山的唯一道路(現為22號縣道),以上這些內容都必須要惠苓以很認真及負責任的態度去收集相關的資料,不斷地向在地的宿老請益,甚至於有時候還必須要親歷其境的去查證和體驗,才能夠正確無誤的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所以當我在讀到這些地方時,我除了感受到惠苓的用功和用心之外,同時還會點燃起我想去親身走一趟的渴望,所以我認為這本新書對一個想要暸解澎湖的人來說,是一本頗為值得閱讀的作品。
我在閱讀這本新書的文稿時,也會發現到許多非常活潑而生動的描述,不僅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讓我情不自禁的來回讀了好幾遍,譬如在介紹到王明前先生成長的歷程中的第二章有一小段是描述澎湖冬季季風的強勁力道時是這樣寫的「、、、冬風却仍忙碌穿梭。自北方的海面飛越林木密布的拱北山丘,繞道碩大無朋的雷達白球,再頑皮地溜下丘底,強掠過枯枝蒼涼的銀合歡林,將身形單薄底莖枝晃動搖搖,復又飛奔過杳無作物的黃土旱田,揚起一堆塵沙灑向空中,月光下頓時塵煙飛揚。」
這一小段描述的文字也將我的記憶帶回到我住在新竹市的那段日子裏,每年強勁的冬季季風從頭前溪出海口呼呼的灌了進來,籠罩肆虐著整個新竹城,讀完了惠苓寫的這一小段文字之後,充份的感受到遠在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其冬季季風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覻,和台灣本島以風城聞名的新竹市,真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不分軒輊。
澎湖是一座四面環海的群島,凡是生活在大海環抱著土地上的人們來說,對著大海總是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懷,所以在介紹到澎湖地方的人文景觀時,也總是少不了要對大海有所著墨,因為在澎湖人成長的記憶裏,大海的影響一定也是非常深遠的。
在惠苓寫的「乞丐囝仔林萬發的生命故事」一文中,在一開始的開場白就寫到「從島的最高處遠眺,在夏日季末的黃昏裡,海與天交界成一線瑰麗,微波輕盪與彤雲祥寧,動靜間洩漏了居所。歸舟走過亮晃滿地的菊彩,劃出一線線激烈底波紋,噗噗噗地入港聲,為這大氣帶來夕陽西下前天邊唯一底聲息、、、」對一個熱愛大海的我來說,這是一段再熟悉也不過的畫面,我的腦海中自然就立刻會迴盪起新竹市南寮漁港夕陽西沉的景象,以及我的老家花蓮南濱海堤上,遠眺著浩瀚無際海天一色的太平洋,似乎曾經生活在大海環抱過地方的人們,都會擁有著這種難以抵擋的思念情懷。
最後我非常感謝惠苓不僅讓我對這本新書「親吻土地、逆風飛翔」有機會先睹為快,又讓我有機會為她的這本新書寫序,這的確是讓我與有榮焉。
名人推薦:澎湖縣議會 議長劉陳昭玲----見證在地情懷重現天人菊光榮風釆
有海上明珠之稱的澎湖縣,孤懸台灣海峽之中,不僅景緻美麗豐富,尤富人文之盛,文化的多元更是全國之冠。即使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居民維生不易,但是堅強的生存韌性與大自然搏鬥的勇氣,都能延續常民文化的智慧點滴,進而蘊育出澎湖人文的諸多特殊內涵,彌足珍貴。
而就文化角度而言,文學向來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藉由不同的題材、多樣的筆觸,不但可以表達心境情緒、抒發情感,亦可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場域的生活風貌,樸實舖陳下來,讓我們感受到愛與溫暖、...
章節試閱
東吉偏島遺腹子 終成破繭彩蝶飛
南島風華小上海
夜幕將臨,夕日拋下最後一抹殘喘,道別鎮日的璀璨。港邊村落,彷彿依循著節奏,逐著音階燃起一盞盞煤油燈火。柔光從窗內漫延透黃,在漆黑的夜裡一方方明著溫暖、明著討海人平安歸航底幸福。
島嶼西北角崖頂高處,更長民國一個歲次,以其十九海浬照明度,護衛黑水溝海域船隻超過一世紀,黑白間落的燈塔,盡職地在暮垂之後,每十二秒一睜光明地引領航向。
這裡,是澎湖南端的三級離島--東吉嶼,島嶼位居望安鄉最東方,海拔最高47公尺,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
方才3歲的林萬發在小島上與奶奶相依為命,生活恍如微弱顫抖的煤油燈,是富裕南島中芝麻大的ㄧ小點貧瘠。
相較著阿發與奶奶的貧困,東吉在地理位置上,是早年國際貿易東洋航線上的重要據點。這個當時仍不知名的無人島,曾為無數航者短暫卻安命地庇護狂颱暴雨,多少過客在此暫離險惡的海象,得以繼續前航。在明、清時期,它更是航民或因遷徙、或因商賈,往來台灣南部必經的中途站,也是進出黑水溝的重要指標。
東吉嶼東邊海域,就是台灣海峽中最險惡,人稱「黑水溝」的澎湖水道。
黑水溝的得名,來自於它岩石海床與高深度的海水,讓位居澎湖東吉島與台灣本島間的澎湖航道,水色深暗如墨,是《澎湖廳誌》中記載,先人唐山過台灣經過的海域中比「大洋」更為凶險的「小洋」。
深不可測無法下椗,海底地形多變,海流湍急、暗流漩渦來回的澎湖水道,以及海峽強勁的東北季風等多種因素匯集,讓此處尤其在秋冬之際,常是風鼓浪濤驚駭行舟,遂成為航海人極大挑戰的詭異海域。
雖側處險惡的黑水溝,島嶼的周邊海域地形寬廣多變,也為它帶來不少優勢,堪稱富饒漁鄉。
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著先民欲到此開墾定居,卻因地處偏遠,清朝初期廳方礙於管理困難「不准報墾亦不准牧羊」。
19世紀初日本國接收台灣及澎湖,東吉扼守台灣的軍事地位開始受到重視,1911年在島上建立了燈塔及兵厝,明治26年(1893)林豪的《澎湖廳志》一書,始記載著隸屬網垵澳的「東吉嶼社」行政名稱。
日人並對當時總戶數148戶,人口844人的「東吉嶼社」展開住民源頭調查。
根據該項調查顯示,清中葉之前,東吉嶼並無長住居民,兩百多年前,才有名為鄭誥者從花宅鄉移住於此,之後網垵鄉的呂邦鄉遷居跟進,才逐漸有從金門等地住民遷進形成聚落,直至昭和十年(1935年),總戶數有189戶,人口1,110人。
東吉港灣內凹,兩側土地沿著灣口橫行延伸入海,形如"畚箕島",以地理風水論容易聚財。船隻欲往台灣時,東北季風一起,大浪在黑水溝翻滾不利前進,所有漁船都必須在此停止航行,人員到東吉島渡過一晚,等待風浪平靜再前往台灣。
島嶼的港口不大,大船、商船與大艦就停在港外的海洋。村民見大船停航,駕著小船出港迎接,水手們來到東吉,純樸的村落開始人聲鼎沸,這風浪帶來的一夕繁華,不斷地在小小的土地上演,為東吉帶來不同於漁獲的財富。
東吉島的人口數逐年增加,雖無史料數據,但據早一輩的東吉人評估,最盛時期約有三千餘人居住於此,小小的島嶼人口密集,豐富的漁獲資源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為偏鄉營出「小上海」的繁華盛期。
富裕繁盛的景況,呈現於島上融合了澎湖傳統古厝,與日治時期臺南仿巴洛克影響的西式洋樓建築,還有島上婦女洋裝、珠串粉黛上身的時髦裝扮上。因此,澎湖有一句古早的諺語--「東吉查某、西吉菜脯」;早一輩的居民也表示:「聽說有很多酒店、飯店、旅館,各行各業都在那裡,名流士紳,想要到台灣做生意的人,都會在這裡先做休息。」凡此種種,莫不讓今人遙想當年的繁盛。
直至民國四、五十年間,因著航海技術與氣候預測準確度的提升,船隻可選擇海象較佳的氣候行往台灣,「小上海」的風華已然褪去,但豐富的漁獲仍讓東吉島民生活富裕,烏尾冬、土魠、嘉納等魚類甚至常常自動進入海灣,漁民只需來個甕中捉鱉便有大把鈔票收入。
自謀生計遺腹子
然,與濤搏鬥討生活,生命仰賴大海施捨的戲碼不斷的在漁人之鄉上演,ㄧ齣齣華麗外衣下,每隔ㄧ段時間便要再次重映的悲喜,編織成島嶼的宿命。
出海捕魚的男人,有多少人一去不回,沒入狂濤歸葬大海,將生命回饋給賴以為生的地方,即便它在這浩瀚大洋中是如此渺如粟榖。
1957年8月,20歲的林青隆即將出海,甫滿18歲的妻子港邊送行,微微隆起的腹中,長子已孕成胚胎。他初嚐期待新生命的喜悅,這次遠捕充滿希望,更覺該加倍努力,即便天際微陰,他與幾位船手,仍談笑風生地跟隨船主出航。
這最後的笑容,還在母親腹中的阿發始終未曾見過。
他的爺爺也早離人世,這一房,僅剩奶奶、年紀尚輕的小姑和一位18歲帶孕的新寡。
年輕的孕婦頭胎生育並不順利,陣痛很久孩子仍無法順利生出,醫師最後用三角鉗夾出了男嬰但因使力過猛傷及腹部,小小的腸子外露,驚險程度直比暴風雨中的驚滔駭浪。
一出生便受大傷的嬰孩氣息始終微弱,生存力並不被看好,因此拖了半年才報了戶口,「林萬發」三個字始有正名。
孩子三歲時,年輕的寡婦改嫁到同島另處廟口旁的一戶人家。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唯一的姑姑遠赴台灣工作謀生,從此孤子與祖母在東吉相依為命。
航海技術與機械並不發達的年代,出海捕魚發生意外的機率不低,讓許多並無謀生能力的女人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
寡婦再嫁並不被排斥,林萬發爺爺迎娶的四房就都是寡婦。然,即便再嫁也不能保你終身有所依靠,他的爺爺也一樣早早離開人間,屬於第四房的奶奶就只留下一子一女為後,獨力扶養孩子成人,唯一的男丁卻也不幸年紀輕輕便遭大海吞噬。
高曾祖父那一代擁有十數艘帆船,應是兩、三歲的記憶裡,有一次祭祖活動,大院子擠滿了約莫四、五十位親人,因此林家在東吉應是個大家族,為何到這一代、這一房卻兩手空空,他納悶良久仍不得解。
母親改嫁後,阿發尚未完全斷奶,思念加上對母奶的依賴需求,常常繞過崎嶇土徑,赤腳越過村落去找媽媽,已經失怙的孩子在母親懷裡,心中格外穩定與安然。
回到家,奶奶的木棍卻從不輕饒,在小腿上留下一條又一條幾乎帶血的紅印,每一條血線都警惕著「母親已成別家人,勿再干擾」的訓示。
多次的皮肉疼痛,孩子斷了親近媽媽的念頭,徹底成為無嚴無慈的孤兒。經濟需要,姑姑小小年紀便到台灣本島謀生,阿發唯一的依靠是年邁的老祖母。
小島生活以漁業為主要生存方式,缺了男主人家庭的生計便就此停駐,老奶奶在東吉國小當工友,每天得挑水到東吉國小,一個月賺十幾塊錢。微薄的收入維持祖孫的生活相當辛苦,為了要養育孫子,她常要去撿地瓜,甘蔗尾跟花生回來吃,阿發常有一餐沒一餐地餓著肚子,沒辦法和島上其他孩子一樣過著漁業資源豐碩的富裕生活。
以漁業為主的海島,種植不多,也只有花生和地瓜兩種作物,並無蔬菜。採收期,小阿發便幫忙採收,賺取一點點收成的作物酬勞。收成季節過後,循著綠意盡失的土地,也能有所收穫。
採收過的花生田,主人也善良地樂意分享。已被鬆軟的土裡,耙子翻一翻,久久也能有大把土豆夾的收穫;下過雨的地瓜田,幾天後黃土竄出綠苗,向下挖掘,一條「漏收」的地瓜有時還有臭孔,但刨成絲曬乾儲存,在寒冬時亦能勉強維持基本的生命機能。
這些收成時的「遺珠」,都成了祖孫倆的主要食物。
另外,雜貨行賣出甘蔗後的殘屑,食遍海島鮮魚臟腑及污物的蒼蠅嗡飛進駐,隻隻碩大圓肥,身形勝過肢骨乾癟的阿發。棄置在殘屑內,沾滿蠅蟲的甘蔗尾其實甜味盡失,阿發常不顧他人取笑撿拾回家,對他及奶奶而言這是唯一可食的水果。
有時候,村內有家庭辦理喪事,在村後平坡丘陵的塚地立起新墳,「塞公」與八音的音樂乍歇,身形瘦小的阿發,穿著麵粉袋製成的「中美合作」短褲,走過村內小徑,爬上黃土坡的丘上平頂,到達後山的墳地撿拾祭拜死人的半碗「腳尾飯」。儘管身上那件早已污漬密佈的寬褲,又多沾黃泥和「恰查某」的草籽,他仍興奮地坐在一旁靜候米飯上的那炷香燒盡,那米飯可以煮稀粥成珍貴的一餐,可以曬乾便於收藏。捧起那碗亮白如雪的米飯,污穢與潔淨在掌間對比強烈,家庭經濟困窘的阿發要吃白米,這是唯一的機會。
「我們家沒有像島上其他居民一樣富裕,我在島上沒辦法生活,有時候餓得要出去撿東西吃,因為亂吃且飲食不固定,身形非常「烏乾瘦」,人家看到我們都會怕!」
乞丐囝仔睏廟庭
阿發念小學時奶奶是學校的工友,儘管奶奶施以棍棒教育,他仍捨不得年長的奶奶多做事,奶奶該做的活阿發都主動拿來做,進教室上課,往往已經第一節下課了。
那時班上還有40個學生,同齡的孩子常有家人賣完魚貨後,從台南順道買回來的文具用品和新衣,有時還有令人羨慕的新穎玩具,而阿發的衣服都是撿別人淘汰不要的,沒有制服穿、沒有書包背,他更不知道穿上鞋子的滋味。
他的書包是一塊破舊的四方布,把書本放在中間,對角和對角相互綁起來,僅讓書本不會散落而已。
同學戲謔地常把它丟來丟去。男生故意丟到女生那裡,女生再嫌惡地往男生的方向丟去。就這樣,只要下課時間,他的布包永遠在空中飛來飛去。
後來校長把兒子的舊書包和舊制服送給阿發,他也捨不得穿,常在進到教室才把它換上。還有那雙雖然已經舊了,卻被阿發視如珍寶的皮鞋,經年地總是在掛他的脖子上當展示品。
阿發終於有書包背了,但乞丐囝仔全身發臭,連書包也不能倖免,因此還是免不了「飛天」的命運,一旦掛在同學的書包旁,馬上就被「咻!」地丟出教室外,他得用百米的速度在衝出教室將他的寶貝書包撿回,但,單純的阿發一點都不生氣反而覺得好玩。
他說:「常被說是乞丐孩子、髒小孩我很習慣了!小時候去伯父母家,他們都嫌我的屁股髒,不想讓我坐椅子,書包被丟也沒什麼啦!」
小學一年級的年齡,阿發偶而跟著村人開始「普魚仔」(討海)。
船上的漁工看不起這無父無母,全身髒兮兮的孩子,除了逗弄,也常把他當玩具似地拋入海中。
從高處被拋下大海,即便成長於海島,他仍然心中畏懼,每次被高高舉起時,心常糾結成一團,恐懼感自心中昇向大腦,所有的神經與肌肉緊繃,這墬落海裡幾公尺的距離,感覺卻如萬丈深淵。
但也因為如此,墜海剎那的求生本能,讓阿發成了游泳高手,對海的恐懼一點一滴消磨,隨船出海"普魚仔",幫忙潛入水中用石頭固定漁網的「定水」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船隻歸航後,漁獲被帶上岸邊,開始依參與工作的人數分份。出船漁夫中,有漁網的人兩份,沒漁網的大人一份,小孩半份,船主份量最多。分好魚貨後大家猜拳決定順序,依序排隊領取。
年紀稍長,只要可以有收入的工作阿發絕對不會放過。有時去撿牛糞或柴草賣給其他島民當燃料,或幫忙牧羊,多多少少掙些錢給奶奶貼補。
但阿發是家裡唯一留下的男丁、是唯一的希望,一出事,這一房獨子的血脈斷絕,希望的泡沫便隨之形散。加上奶奶年紀漸長視力不好,找不到孫子的心急,讓他回到家裡總免不了討來一陣毒打。
奶奶在家族裡經濟最弱勢,又獨力扶養孫子,造就了她強悍的個性,鄰人都覺得她很兇悍,尤其打起孩子非常「粗殘」(澎湖腔語,意指兇惡),阿發常被用捆柴的粗繩綁住雙手,鞭打到屁股紅腫流血。
林萬發深深記得,國小時有一次因幫忙牧羊又遲到,同學故意追趕他去上課,他因此跌倒受傷,腳上破了個大洞,鮮血泌泌直流,他到井邊用清水洗淨傷口,血水順著井緣流入,井水瞬時被染成鮮紅。他隨手找來青草隨便糊一糊便準備繼續往學校路上走去,卻被聞訊趕來,以為是跟人打架受傷的奶奶用大木棍痛打一頓。
當年,東吉嶼周邊海域漁場豐富,可從滿潮時烏尾冬、土魠、嘉納等魚種洄游進入港灣可觀一二,有時不必遠航就有收穫,很多人因此賺了大錢,經濟非常優渥。
在尚未建築碼頭時,啟明宮前的沙灘便是船隻進出的泊地,海水漲潮,就是船隻準備進、出海的時間。
當潮水淹漲沙地,人們將船隻推入海中,讓它順著潮水啟動入海,或者趁著潮水高漲時返航,再由幾個人涉過淺水區,拉動船隻上灘並以纜繩固定於岸上。
晚餐時間各家廚房傳來飯菜香,奶奶用簡單的鍋具在土碳爐上燒起晚餐,剛撿回來的地瓜煮成的簽粥是桌上唯一的食物,幾十條黃艷的地瓜簽,在半鍋湯水中載浮載沉,餐餐幾乎是喝「水」飽腹了!
餐後沒多久,阿發趁著奶奶不注意時又溜出家門。
為了趕赴凌晨潮汐,幫忙推船下海,阿發長期睡在村內啟明宮廟埕。廟前窄窄的長椅白天一群老人坐著聊天,夜晚人潮散去,自然成為他的眠床。
離島的夜特別早眠,一戶戶捻熄的油燈讓暗夜快速降臨。夜暮深垂的宮廟內,剛開始還有一小柱紅色蠟燭的微光,隨著夜漸深沉燭火燃盡,除了星光與月色,小島渺無聲息。
阿發已習慣了這張窄硬的長椅,瘦小的身體恰恰可以側躺著入睡,而除了他這個全身髒兮兮的乞丐囝仔,沒有人會跟他搶睡這張小床,夏天海風涼爽吹來,倒也能舒服夜寐。只是有時睡得太熟,一翻身就從長椅上掉了下來。
白天的疲累總讓人容易入睡,驚醒後再爬上去他也能快速熟睡,但若蚊蟲肆虐便難得一夜安眠,長椅上的夜晚其實充滿辛酸。
冬季,黑夜如墨。
位於小島凹處的村落,仍躲不過軟無形體的東北季風呼呼竄過。尤其在冷氣團南下的夜晚,8級強風加上低溫,原本早寐的村落除了冷風與浪濤狂吼,四周了無聲息,村人早早躲在屋裡生起媒球火爐,包裹著溫被入眠。
廣大的廟埕在寒風中無所遁形,瑟縮在廟口一角的阿發,棉布袋又墊又蓋地過冬,寒意自織袋密佈的隙縫襲來,似乎能穿肌入骨,小島的冬夜特別難度。忍著寒,清晨四、五點漲潮時的機會,他提醒自己「絕對不能錯過」。
鄉下地方還算有人情味,即便阿發每天衣衫襤褸,是村民口中的乞丐囝仔,被人戲謔、瞧不起,但只要肯做仍能分得漁貨,他忍耐寒霜,等待可以分擔工作的機會。
蜷縮著的阿發看似熟睡,一有人聲噪動,便要強迫自己清醒過來,主動跑到船邊幫忙推船出海,小孩能分得的半份,是他可以多得漁獲讓奶奶果腹的機會,再冷峻的氣候也得咬牙熬過。
撿屍潛蝦骨力活
澎湖群島四周的海域,北方與南方各有急流及海溝分別經過,海床多礁石,海洋深度變化大,海水常成漩渦式流動。傳說中還有令人聞之色變的「八卦水域」,中心部位止水平靜,外圍波動翻浪如滾水正沸。
尤其,在大洋水流與潮汐漲退,相互交會推擠通過黑水溝時,流速便到達最高點,墨色波濤在船舟下洶湧動盪,難以預料的亂流莫名牽引,相當險惡,早有惡水之名。
若遇上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無日不颳」十級以上陣風,以平均每秒十七公尺、每秒三十四點三公尺的極端最大風速掃過;3至5公尺,甚或颱風來襲時7公尺嗜人巨浪撼搖,海上行舟風險大增。
因此,從稍有記載的明朝時期起,就有不少客貨船過境澎湖海域時不幸沉沒,在航海技術尚未發達前,海上意外時有所聞。明、清時期便有「唐山過台灣,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澎湖的褒歌也有「討海犯風老命休,浮令搓鰻結規球……」的唏噓!
阿發童年時期也常見船難發生,尤其在冬季時,東北季風與湍流交織出一幅險惡的海象,只要聽聞有船隻翻船的訊息,他便冒著強風爬上後山坡頂,睜眼遠望是否有人待援或者隨潮流漂近的屍體,雖然大部份看到的都是浮屍,但他心裡並不畏懼,還三步併兩步地跑到派出所報案,當時警察單位會給發現浮屍的報案者獎金,一具兩毛錢的獎金也是不無小補的收入,雖然年紀仍小,但他是家裡唯一的男人,任何賺錢貼補家用的機會他都不容錯過。
與海洋生活緊密接觸的環境,造就了林萬發優秀的水性,尤其到了國中時期,他的泳技簡直爐火純青。
琳瑯滿目的海底生物,瑰麗多彩,阿發很喜歡在海底的感覺,像是世外桃源,在那裡他不曾被輕蔑欺侮,優游自在地像一條魚。
他最喜歡潛到海裡抓龍蝦,魚產豐富,常常幾小時就可以抓到近十隻龍蝦大王。這在他眼裡「龍蝦又大又多,都可以挑大的抓的童年情景,卻因為炸魚、毒魚或一網打盡的漁魚方式,嚴重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後來幾近枯竭。
在望安國中東吉分部求學時,學校只有三間教室供各年級上課。
到離島工作的老師和公務人員通常不諳水性卻喜好海鮮,阿發抓來的龍蝦,通常是以一隻50元的代價賣給他的導師翁文杏,他記得當時一斗米的價錢是一百六十元。「翁老師應該是39年次,大我八歲而已,大學剛畢業就來東吉教書了,他清楚我的家境,我很感謝他。」原來翁老師買貨意在幫助學生經濟。
從小就要為生存掙扎,常得忙到11點以後才能進教室,阿發幾乎沒有上學,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發給他國小和國中的畢業證書,沒辦法好好讀書,他別無選擇,命運如此安排,阿發只能認命盡力地活著……
東吉偏島遺腹子 終成破繭彩蝶飛
南島風華小上海
夜幕將臨,夕日拋下最後一抹殘喘,道別鎮日的璀璨。港邊村落,彷彿依循著節奏,逐著音階燃起一盞盞煤油燈火。柔光從窗內漫延透黃,在漆黑的夜裡一方方明著溫暖、明著討海人平安歸航底幸福。
島嶼西北角崖頂高處,更長民國一個歲次,以其十九海浬照明度,護衛黑水溝海域船隻超過一世紀,黑白間落的燈塔,盡職地在暮垂之後,每十二秒一睜光明地引領航向。
這裡,是澎湖南端的三級離島--東吉嶼,島嶼位居望安鄉最東方,海拔最高47公尺,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
方才3歲的林萬發在小島上...
作者序
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
淬練而後昇華 更知珍惜與回饋
作者 蔡惠苓
風一直是我心中對澎湖深刻的印象,猶記得少女時期赴台求學的寒暑假期,每返澎湖便在父親經營的小牧場做個快樂得的牧羊女,驅趕羊群尋覓綠草,體會了「領頭羊」的深意,也更能與風接近。
夏暑,在舉目無林的曠野,烈日像火一般將要收乾身上的水份,但只要一陣海風拂來,卻恍如沙漠突降甘霖,澆灌了汗濕的暑熱。
冬寒,在毫無遮掩的旱地,東北風倍增海島冷冽寒意,待群羊穩定嚼食,我與父親總瑟縮在旱田高低的避風處,以求得一絲溫暖,在低地處,我們不時探頭關注羊群,然後相視而笑,繼續避風聊天,自此方與警職退休的父親,點點滴滴建立了濃入心扉的父女之情。
許多人愁於澎湖冬季勁風的威力,讓海島的寒季幾乎寸草不生,一片沉寂,我卻感恩在我的成長過程對我施以軍事訓練,讓我挺直腰桿逆風前行,為我人生帶來寶貴裡物的澎湖「憨」風。
因為風,澎湖有了其他地區暖季少有的清涼 。因為風,讓海洋魚類得有一季的歇息不致快速枯竭,因為風,讓冬寒的環境惡劣,土地貧瘠,卻練就了澎湖人無所不能的環境適應力及經歷。任何考驗與錘鍊,更能努力突破而後逆風高飛的堅強,心志。
延續澎湖風的故事系列,惠苓再度以親吻土地,逆風高飛一書,傳遞對這片孕育我成長的土地的深愛。
書中六位主角:
乞丐囝仔林萬發童年的辛苦令人心酸,成長過程卻奮發向上,卓然有成,值得,環境辛苦的孩子引為標竿。
經歷日、中時期,在地知名營造業老蕫曾博福,為富不傲,樂於善行,如家人般照顧所屬,更令許多員工終身難忘,異於其他受訪者的成長背景,他的故事記載了兩個時代的不同生活,令人感傷時代的悲劇卻也讓人充滿希望。
不顧家人反對,偷偷註冊求學,翻轉自己人生的知名律師洪條根,以工作助人,為正義發聲,在擔任軍法官期間,判生判死徹夜斗室徘徊,強烈的律師性格下卻有一顆柔軟與偏好藝術的心。
國中階段因家貧,帶著弟弟住進救濟院的葉萬教,在事業有成後並不羞於曾被救濟的背景,反而回歸故里,回饋當初幫助他的地方,更延伸到參加慈善會,出錢出力幫助島內需要幫助的人,是為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好典範。
年輕時放蕩不拘的行船浪子許廣祥,經歷工作轉換無師自通地努力自研,成為澎湖地區,居民、旅客皆知的名廚。獨子捐肝救父的過程,更凝結出一家人深厚的情感,他的新生亦是家庭的重生。
從小看盡家庭暴力的細姨囝仔蔡長壽,長達二十年的造船工作練就一身功力,經營五金行後,更以「不以量少而不為」的服務態度,在競爭激烈的五金業中站穩腳步,尤其擔任澎湖柯蔡宗親會理事長期間,勤與其他縣市互動,讓全台宗親融合一家,獲得世界柯蔡宗親總會頒發特殊貢獻獎殊榮。
六個故事,充滿勵志,辛苦成長,最終皆得高飛有成,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深愛這塊孕育錘鍊自己的土地,《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書名於焉產生。
勵志,聽來不免生硬。
然惠苓每寫故事,皆藉書中人物的人生履跡,來述寫常民生活文化,記錄當代軼事。推動故鄉的風土民情,文字便不能疏遠人心,因此對故事場景的鋪陳也力求生動貼切,親吻土地逆風高飛便成了軟性的勵志,讓讀者讀來輕鬆溫馨。
記得曾有傾聽風的聲音讀者有感而發,閱讀了這本書再遊澎湖,似乎進入了地方的生命,而非第一次臨島旅遊時的走馬看花......
生於澎湖,長於澎湖,喜歡澎湖,或想進一步更了解澎湖的朋友們,您除了喜愛傾聽風的聲音這本書,更不能錯過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這本書確能讓讀者更深入認識澎湖,看見澎湖人愛鄉愛土的不凡情懷。
親吻土地 逆風高飛
淬練而後昇華 更知珍惜與回饋
作者 蔡惠苓
風一直是我心中對澎湖深刻的印象,猶記得少女時期赴台求學的寒暑假期,每返澎湖便在父親經營的小牧場做個快樂得的牧羊女,驅趕羊群尋覓綠草,體會了「領頭羊」的深意,也更能與風接近。
夏暑,在舉目無林的曠野,烈日像火一般將要收乾身上的水份,但只要一陣海風拂來,卻恍如沙漠突降甘霖,澆灌了汗濕的暑熱。
冬寒,在毫無遮掩的旱地,東北風倍增海島冷冽寒意,待群羊穩定嚼食,我與父親總瑟縮在旱田高低的避風處,以求得一絲溫暖,在低地處,我們不時探頭關注羊群,然...
目錄
東吉偏島遺腹子 終成破繭彩蝶飛
協福老董勤耕路 跨越兩個時代的奮鬥人生
不畏強權好律師 偷偷註冊軍校翻轉人生
家貧流落救濟院 奮發努力躍前端
行船浪子歸故里 獨子捐肝得續命
細姨囝仔真捌想 骨力打拼毋驚苦
東吉偏島遺腹子 終成破繭彩蝶飛
協福老董勤耕路 跨越兩個時代的奮鬥人生
不畏強權好律師 偷偷註冊軍校翻轉人生
家貧流落救濟院 奮發努力躍前端
行船浪子歸故里 獨子捐肝得續命
細姨囝仔真捌想 骨力打拼毋驚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