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日記》作者徐玫怡和兒子小福在六年級下學期的自學嘗試。新手自學媽媽第一手分享!●徐玫怡最新圖文生活札記,有關於教育、親子教養和女性自我成長的省思,也有許多玫怡-小福互動的生活趣事。
●擔心孩子在學習上被定型、把上課當成交差、生活習慣一團亂的家長,到底該怎麼辦?玫怡不以專家自詡,但誠摯分享自身的經驗和思考,不管是不是爸媽,都會心有戚戚焉。沒有學校可以嗎?
可以啊!我們來實驗看看。
會很難嗎?會辛苦嗎?會亂七八糟嗎?會如計畫嗎?會好玩嗎?
不知道耶,到底會怎樣?我跟兒子說,不然我們來自學一次。
人生嘛!各種方式都試試看,才會有意思。
「這本書是孩子的學習紀錄,也是母親的生活側寫。
我和兒子以一個學期的時間,交換一場教育脫軌的實驗。
所有很慘的狀況我都想過了喔,小六男孩怎麼會乖乖地照課程表自己上課,可想而知一定整天沉迷網路遊戲,而我就必須變成整天罵小孩的媽媽,還得身兼老師負起學習成果的責任!
像這樣不可收拾的場面,我都想過了。但我竟不覺得太糟,還是覺得在兒子身高還比不上我的階段(趁我還罩得住他的時候),讓我們母子一起嘗試一次有趣的實驗、度過這段寶貴的時期,怎麼想都不覺得太壞。
我並不是一個在教育上很大膽的家長,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課的兒子、每天遲到的小學生如果不被學校規則限制,他會變成什麼樣的男孩?」
《交換日記》作者徐玫怡和兒子小福決定在六年級下學期嘗試在家自學,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媽媽和兒子都想要睡飽?申請自學,第一個挑戰居然是填表格?國語課用相聲教學、上網找可汗用英文學數學、去大學旁聽法文課、翻譯約翰.藍儂的歌詞學英文,還要練習摺被子、做早餐、去車廠見習、參加淨灘,以及全台獨門的健康課——跟阿公學「穴道經絡」!而且每節下課長達一小時!
自學四個月,有新鮮、有混亂、有緊張、有歡笑,還有種種意外,暑假後小福選擇回到學校、進入國中,而小六這一學期的非典型實驗教育到底帶給玫怡和小福什麼樣的心得與收穫?
除此之外,成為媽媽的女性難道就只能把家人放第一,把自己放在最後?玫怡在書中自問:
「我該放下工作來帶孩子嗎?」「我的才華只能用來『騙囝仔』嗎?」「小孩教得不優秀,是我蠢嗎?」「有沒有一種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一口氣擊破母親的所有困境?」「這一切是困境嗎?還是只源於一個根本原因——睡眠不足?」
玫怡告訴所有苦惱的媽媽們:社會上並沒有任何一所媽媽學校讓我們學習。每個媽媽都是自學而來,自己找書、自己上網搜尋、自己詢問經驗者建議——自學就是這個樣子。
這本書並不批判教育,也不對抗體制,完全放在玫怡個人體驗的描述。雖不是太標準的自學範例,但是玫怡母子以自學做為背景,發展了更深入的親子關係——互相支援、彼此信任。無論選擇自學與否,本書都說出許多媽媽的心聲,也將刺激、引發每位讀者思考。
作者簡介:
徐玫怡
1966年生,金牛座A型。擔任過唱片公司企畫、寫歌詞,後來畫漫畫、寫散文,成為專職創作者。1998年和張妙如兩人合作《交換日記》手寫體圖文書,書中描述兩人眼中的日常生活,幽默逗趣、真摯感人,甫出版便引起廣大回響、大受歡迎,開啟兩人聯手創作,歷經多年不衰,系列達二十本,陪伴許多讀者一起成長。
此外,玫怡將生子育兒的趣事寫繪成書,極度人本又具巧思的教養方式,讓為人父母者拍案叫絕,《沒有學校可以嗎?》即為最新作品。
2017年底和友人一起在台南開了一家販賣友善生活用品的「日記商號」,展開新的生活冒險。
徐玫怡FB www.facebook.com/meiyi.hsu.1
章節試閱
【自序】
這是一本書一個網路寫作的專案,也是一段生活實驗的紀錄
一個小孩如果沒有學校,他到底會怎樣? 能怎樣?要怎樣呢?
我並不是一個在教育上很大膽的家長,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課的兒子、每天遲到的小學生如果不被學校規則限制,他會變成什麼樣的男孩?
不夠大膽的好奇心讓我保守地選擇小六下學期來做實驗,時間雖然不很長,但至少我們嘗試過了,兒子跟我以一種自我觀察的角度,利用六年級下學期認真地做了脫離體制的計畫,雖說認真,但也有一半的感受是逃離社會規則的輕鬆。
當時我在網路寫作平台SOSreader 上展開了一個新的寫作計畫,第一個專案就是以「自學」做為主題,每週記錄兒子不必上學的生活,也寫下當時各種學習心得。這些即時的文章、隨興的塗鴉、手機拍下的生活照片隨著寫作計畫的進度,在網路上立即與讀者分享。
非常感謝當時訂閱贊助我的網路讀者,讓我在實驗兒子自學的同時,也嘗試被付費的網路寫作生活,這讓我度過沒有明確經濟目標的每一個月。在讀者即時的支持下,寫作不顯孤單,猶如時時被加油聲鼓勵的路跑者,保持著熱情往新型態的寫作計畫前進。
自學寫作專案結束之後,大塊出版社希望能將網路發表的文章結集成書,將散在網路上的圖與文重新編輯成冊。能再度以紙本的面貌呈現是最好不過的了,我彷彿路跑抵達目標,大會呼叫我上台,再贈我一只獎盃!
非典型實驗教育是體制外的一個選項,我很高興兒子能成長在擁有不同教育選項的時代,我們母子雖僅僅短暫地參與一學期,但隨後得到的收穫頗多。這本書並不批判教育,也不對抗體制,完全放在個人體驗的描述,並不是太標準的自學範例。倒是我們母子以自學做為背景,發展了更深入的親子關係——互相支援、彼此信任。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我衷心希望自己的作法讓孩子看見慣常的規律下藉由獨立自主創造的可能性。自學的體驗不僅止於自學,而是讓孩子知道凡事都有可能性, 要懂得跳脫框架創造自己的世界不被規則所約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遭遇障礙時,抱怨、批評先放在一邊,我希望兒子在他的生命中總是保持輕鬆的態度,不自我設限,願意自主負責的嘗試新的事物。
「沒有學校可以嗎?」我以問號做為結尾。這個疑問我無法做確定的回答,面對不同的孩子與家庭,這永遠是一個開放性的答案。
【至少打一仗】
好幾年前,就有朋友在我臉書留言板上提過:「你為何不讓小福去上華德福學校,或是其他體制外的學校?」也有人舉好多自學生的例子告訴我,要不要就讓你兒子自學?
記得我回覆:「不要,我就是要在體制內待著,至少打一仗再說。」
打仗?其實我對人一直都是非常和藹客氣的,私底下與朋友聊天或是寫作時雖然意見非常鮮明,但在衝突點上,我通常是退讓和溫弱的人。
所謂的「至少在體制內打一仗」也不是預設了自己想對抗什麼,只是想讓兒子完整地經歷一場台灣的教育體制,大多數人都在學校學習,為何我們要跟別人不同。除了三年級那一年回到法國讀了一年書,其他時間我們都待在台灣。我觀察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學習狀況,也調整自己身為家長的角色。
我不能說學校的教育不好,尤其兒子就讀的小學是一所校風自由的學校,比起其他學校的嚴格和大量課業,學校的老師都相當有彈性。但是孩子一升上六年級,我隱隱意識到一種急迫感。
我感覺孩子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上課只是敷衍,作業是負擔,他只是在完成大人的事業體(教育體制),上學只為了下課那短短的幾分鐘跟同學鬼混和打球。真的只是為了下課而去上學。而下課時間又經常被老師要求完成作業,所以他上學的動機被無法下課削弱了一半。我感知到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習」並不是樂趣,是為了配合規定。
比如國語課有作文作業,聯絡簿上標示了週末過後的週一要交出來,但兒子一直唉唉叫著說不知道怎麼寫。我只好在旁邊引導他、盯著他。
「你把真正的感覺寫出來,不要管規定。」我說。「老師說第一段要寫三行。」兒子意興闌珊地趴在桌上。「不要管三行,先想看看這個主題你有什麼想法。」 「可是我的想法一定會超過三行。」
兒子已經先被規定限死了,而事實上,這種規定也不是硬性的,是老師希望孩子至少做到一個標準,可是孩子自己並不這麼想。
我苦口婆心地引導他說出他想的內容,並跟他說:「超過三行就寫四行!」但兒子卻回我:「可是我就是不要超過三行,超過了我不就倒楣,多寫了作業!」斤斤計較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只求少寫功課。
當字數不多的時候,他就把字寫很大,撐到三行。有時候多寫了一些,又覺得自己虧大了,明明三行就好,竟被自己寫了五行,真是倒楣。一篇作文寫完了,沒有體會到樂趣,卻老是想辦法達到最低標準來敷衍規定,這讓我覺得很頭大。
國語以外,其他科目也差不多都是這種情形。缺乏主動性,只求交差就好。
小福在學校跟同儕相處和諧,不與人衝突、不製造班上的問題、成績也不會太差, 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但每個大人對自己孩子的覺察力都不同,而我這個媽媽又常常跟社會主流觀點不同。別人覺得沒問題的事情,我卻覺得問題很大。
我擔心孩子在學習上快要被定型了,以為學習是一種交差。
對自己這種擔憂,或許在別人眼中是不必要的。但我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是交差度日,要一直到離開學校才知道這樣的學習模式浪費了許多年少時光,甚至因認識知識的方式不正確(考試啊考試),錯失了對知識的興趣。
而明明我是看得出孩子特質的家長,卻眼看他知識的觸角逐漸遲鈍。這該怎麼辦呢? 雖然小學最後一年,孩子讀書的心都渙散了,但畢竟再撐一下就要畢業,那就撐一下吧!
自學在剛上六年級時並沒有真正進入我的腦海中,直到有一天兒子突然問我:「媽媽,以前的人需要去上學嗎?如果沒有上學,那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一定有很多時間幫忙家裡。」被孩子一問,自學的想法突然跳進我心裡。
「嗯,對啊,如果沒有學校的話,小孩們會做什麼呢?你會幫我嗎?」我問。「我就會有時間來幫你,而且我自己看社會老師放在網路上的PPT就會了,上課反而都沒在聽。」 「嗯嗯,」我又問:「那你要自學嗎?」 兒子說:「我可以嗎?」 「那你可以自己學嗎?媽媽要工作,沒時間教你,而且也沒錢請家教喔。」 「我可以啊。」兒子清楚地回答。上面這一段對話我又再重複一遍。
我一直相信孩子本身擁有的生命力,有一天他們會突破自己能突破的。就讓他這樣繼續在學校讀下去有何妨?可是,相對的,如果孩子有他自己原生的力量,沒有去學校又有何妨呢?於是我當晚立即上網查自學怎麼申請。
我記得那一天已經十月中旬了,而下學期自學申請的截止日期是十月三十一日,眼看只剩下兩週,我得趕快把申請書送出去。這沒有對抗打仗的意味,只是一種形容。我們參與了幾年體制內教育,大概了解戰場的狀況,現在該重回大本營,整理一下戰術。往後的日子,不能再打「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戰役了。
【自序】
這是一本書一個網路寫作的專案,也是一段生活實驗的紀錄
一個小孩如果沒有學校,他到底會怎樣? 能怎樣?要怎樣呢?
我並不是一個在教育上很大膽的家長,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課的兒子、每天遲到的小學生如果不被學校規則限制,他會變成什麼樣的男孩?
不夠大膽的好奇心讓我保守地選擇小六下學期來做實驗,時間雖然不很長,但至少我們嘗試過了,兒子跟我以一種自我觀察的角度,利用六年級下學期認真地做了脫離體制的計畫,雖說認真,但也有一半的感受是逃離社會規則的輕鬆。
當時我在網路寫作平台SOSre...
目錄
【序】這是一本書一個網路寫作的專案,也是一段生活實驗的紀錄005
【前言】沒有學校可以嗎?
• 自學生活第一天
• 真正的自學第一天,開始!
• 至少打一仗
【小事記抽屜】數學是討論出來的,不是用背的029
• 寫申請書以及課程內容討論
• 兒子,過來幫我一下
• 兩個月自學狀況是有多亂
• 我要站著上國語課
• 相聲國語課與孔融
【小事記抽屜】文言文很差的人
• 空白的學習(關於下課)
• 生活的規律
【小事記抽屜】誰的缺點?
• 自我訓練
• 教數學
• 上社會課
• 阿公的穴道課
• 英語自學最強方法
• 家務練習
【小事記抽屜】 脫衣服
• 情緒海綿
• 態度問題
• 條列式教養的閒聊
• 自學視察的這一天
【小事記抽屜】口水
• 用什麼筆?
• 課本筆記簿要多美?
• 寫功課還是不寫功課?
• 孩子的競爭力
• 叮嚀
【小事記抽屜】理想的公寓
• 表格
• 媽寶的養成
• 我最難忘的一件事
• 擋門童
• 國小畢業,自學告一段落
• 快樂的察覺
• 銜接
• 返回學校
• 各有不一樣的好玩
【小事記抽屜】 做為母親的我們
【後記】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序】這是一本書一個網路寫作的專案,也是一段生活實驗的紀錄005
【前言】沒有學校可以嗎?
• 自學生活第一天
• 真正的自學第一天,開始!
• 至少打一仗
【小事記抽屜】數學是討論出來的,不是用背的029
• 寫申請書以及課程內容討論
• 兒子,過來幫我一下
• 兩個月自學狀況是有多亂
• 我要站著上國語課
• 相聲國語課與孔融
【小事記抽屜】文言文很差的人
• 空白的學習(關於下課)
• 生活的規律
【小事記抽屜】誰的缺點?
• 自我訓練
• 教數學
• 上社會課
• 阿公的穴道課
• 英語自學...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