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系列講座為科技部長年補助台灣各地的科普講座之一,從2003 年迄今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嘉惠不少年輕學子,更是培養了許多粉絲。科學的研究有賴於開創性的想法以及未受束縛的心靈,科學普及的發展從早期自上而下地灌輸科學,轉變至公眾理解科學、以及現在的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或是科學溝通,民眾的知識水準一直在提升中,大量的資訊也讓人淹沒其中;如何吸引民眾對科學的興趣,重視科學的議題,以科學的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等等。
本書規劃打破屆次限制,以日本動漫「哆啦A 夢」相關道具為本書串聯主題,精選十一篇文章,內容含括多個不同領域,且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意圖讓讀者從不同面向去認識科學、探索科學。
作者簡介:
主編
李旺龍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
作者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民國第14任副總統
連金發: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講座教授
林守德: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王道還: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賴惠玲: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簡聖芬: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楊玲玲:臺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名譽教授、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講座教授
蔡麗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陳錦生:長榮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客座教授
鄭順林: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副教授
劉紹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講座
章節試閱
病毒與癌症
主講人:陳建仁院士(中央研究院)、副總統(中華民國第14任)
在〈用預知夢救地球〉中,為了解救地球,哆啦A 夢拿出「超強力疫苗」擊退想要征服地球的外星細菌。但是沒有超強力疫苗的我們,該如何與癌症共處?癌症,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常見疾病,有些癌症的形成原因至今依舊不明。不過根據研究指出,有些癌症是由病毒引起,了解這些病毒的感染途徑與致癌機制,已證實能為癌症的預防或治療帶來一線生機。本篇將說明病毒與癌症的關係,告訴您如何降低罹癌風險、防治癌症!
「癌症」是絕症嗎?自1982年開始,癌症就成為臺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超過了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事故傷害等,而得到癌症就是「被判了死刑,毫無希望」嗎?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癌症已不是絕症」,更重要的是,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過去,我們不知道如何避免癌症,也不知道如何早期發現癌症,以避免癌細胞因太晚被發現而轉移到其他器官;但是現在不僅能預防、早期發現癌症,還有許多能夠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而不會影響正常細胞,或者可以利用放射線治療、手術切除、免疫療法來處理,所以得到癌症並不需要過於擔心。癌症是很常見的疾病,當一個人能夠活到平均壽命 ―― 臺灣女性約82歲,男性約76歲,平均每3~4人就會有一人得到癌症,但是只要能夠早期發現,癌症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臺灣男性與女性的癌症發生率,如表1、表2所示。
一般而言,器官愈大細胞就愈多,得到癌症的機會就愈大,像肝、肺、結直腸(大腸)都是比較大的器官,所以占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前幾名。男性好發的癌症當中比較奇怪的部位是口腔,它並不是大的器官,更奇怪的是鼻咽,因為它是較小的部位。
子宮頸癌也是很小的部位,過去曾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首位,2012年臺灣一年大約有四千八百位婦女得到子宮頸原位癌或侵襲癌。過去大部分得到子宮頸癌的病患,通常在發現時已達到晚期侵襲癌的階段,也就是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的器官,因此死亡率很高。
近幾年來,臺灣子宮頸癌原位癌大量增加,這是子宮頸癌篩檢的成果,因原位癌切除後即告痊癒。最近的研究發現,子宮頸癌和人類疣瘤病毒有關。由病毒引起的癌症,我們可以利用疫苗或抗病毒藥物來預防或抑制病毒的感染,以減少得到這類癌症的機率。
由感染病毒引起的癌症,有以下幾種 ―― 肝細胞癌,係感染B型與C 型肝炎病毒(HBV, HCV)引起;鼻咽癌,係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所引起;子宮頸癌,係由人類疣瘤病毒(HPV)所引起。幽門螺旋桿菌(HP)的感染則會引起胃癌。
肝癌
圖1 是肝癌發生率的國際比較,肝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及東南亞國家有很高的發生率。臺灣的發生率也很高。如果以年齡層來看,肝癌發生率從二十幾歲就快速地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生肝癌年齡的中位數為六十二歲(如圖2 左)。其他癌症,如大腸癌、肺癌、前列腺癌,罹癌年齡的中位數都是在六十五歲之後。換句話說,肝癌所造成社會勞動力的損失,以及對社會經濟的衝擊,遠比其他癌症來得大。以肝癌死亡率來看(如圖2右),肝癌的病人得了肝癌後,不會馬上死亡,意即早期發現能增加存活率,延遲死亡時間。
臺灣肝癌流行病學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它是臺灣男性好發癌症的第二位,也是癌症死因第一位;二、它是臺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四位,是癌症死因第二位;三、原發性肝癌有九成為肝細胞癌;四、B型及C型肝炎病毒是臺灣肝細胞癌的主要病因。
從電子顯微鏡觀察B型肝炎病毒,它的外層是蛋白質,稱作表面抗原。我們可以透過檢測表面抗原,來判定一個人體內有沒有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則是被表面抗原包裏住。一個完整的病毒顆粒,還包含病毒的基因體,有時候尚未製造完全的病毒也會從細胞釋出,這類病毒顆粒只有表面抗原,沒有核心抗原,也沒有基因體,缺乏複製繁殖的能力。
B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很簡單的病毒,基因不多,包含表面抗原、反錄複製酸、核心抗原,以及X抗原等基因,但是卻讓病患深陷其苦。B型肝炎病毒具有組織特異性,只會侵襲肝細胞。當它進入人體肝細胞以後,病毒的基因體DNA會嵌入宿主的基因體內,造成宿主的基因體不穩定,染色體會產生缺失、重組、複製等現象,基因就會因此產生突變。更重要的是,B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質當中,有兩種致癌蛋白――X蛋白及pre-S蛋白,他們會活化調控細胞的成長基因、調控轉錄作用,讓細胞進行不正常的增生。
B 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標誌有:一、HBsAg,表面抗原(表示有慢性感染);二、HBeAg,e抗原(表示病毒在大量複製);三、HBxAg,x抗原;四、Anti-HBs,表面抗體(表示具有免疫力);五、Anti-HBe,e抗體;六、Anti-HBc核心抗體(表示曾感染過,並無免疫力);七、HBV DNA,病毒DNA。一般來說,如果檢驗結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表示已受到慢性病毒感染;如有表面抗原陽性又測出e抗原陽性,表示病毒在體內大量複製,容易傳染給他人。如果懷孕中的母親是e抗原陽性的話,新生兒在經過產道時,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垂直感染,這些新生兒在預防接種時,便必須施打疫曲和免疫球蛋白。
新生兒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開始的一段時間稱為免疫耐受期,人體對病毒沒有任何的抵抗力,但它也不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此時B型肝炎病毒的數量多,e抗原呈陽性,肝功能正常。進人到下一時期,人體的免疫系統開始消除病毒,同時造成肝細胞破壞,血清中的ALT就會增加,表示人體在清除B型肝炎病毒,在清除過程中,病毒量會愈來愈少,e抗原會由陽性轉為陰性,進而產生e抗體。
全世界約有三億五千萬人慢性感染B型肝炎,在亞太地區就有兩億五千萬人,撒哈拉沙漠以南有七千五百萬人,北美則有一百五十萬人。早期的學者會認為B型肝炎病毒跟肝癌有關,就是依據流行病學研究而發現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之盛行率,以及肝癌之發生率的分布圖(如圖3)幾乎是一致的,表面抗原帶原率高的地方,就是慢性感染愈多的地方,當地人也愈容易得到肝癌。
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垂直感染(或稱作週產期感染),如果孕婦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以及e抗原都呈現陽性,容易在分娩的時候經由產道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臺灣大多數傳染屬於這類型,而非洲地區垂直感染的機會不多,這是因為B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不同,其感染途徑也會有所不同。臺北榮總的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小孩比較不容易成為帶原者,而自然產的小孩比較容易成為帶原者,因為剖腹生產的小孩不會經過產道,得到感染的機會自然減少,但是我們並不因此鼓勵大家做剖腹生產。另一個重要的傳染途徑是水平傳染,主要是醫源感染,像是輸血、洗腎、針灸、用不清潔的針具注射等。另外,B型肝炎也會經由性行為傳染,但在臺灣比較少見。臺灣地區的B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經由垂直感染,或是因輸血、不乾淨的針具注射與針灸等水平感染,故在發生第一次性行為之前,便已達到感染的最高峰。
1984年,臺灣全面針對高危險群母親所生產的小孩,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在此之前,臺灣的慢性B型肝炎盛行率在40歲之前達到20%,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這並不意謂年紀大就不會受到B型肝炎的危害,而是年齡愈大,許多帶原者的血清中表面抗原自然廓清,或因肝癌、肝硬化而死亡,導致盛行率下降。在表面抗原陽性的人當中,在一歲的時候,有100%的人e抗原呈陽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陽性率逐漸降低,顯示很多人e抗原消失而出現e抗體。
在臺灣,我們針對27,962位表面抗原陰性的人,以及5,384位表面抗原陽性的人,進行為期十年的追蹤研究(如圖4),結果發現,表面抗原陰性的人,在十年間不到1% 的人得到肝癌,每年平均不到千分之一發生肝癌;表面抗原陽性、e抗原陰性的大約有2%,一年平均有千分之二發生肝癌;表面抗原、e抗原均是陽性的人,在這10年當中,有將近12%的人得到肝癌。這項研究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後,e抗原陽性狀況便成為B 型肝炎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以前僅知表面抗原陽性的人容易得到肝癌,如果他的e 抗原也呈陽性,罹患肝癌風險將大幅提高。
表面抗原陽性且e抗原陽性的人,從30歲到70歲,約有90%會得到肝癌;而表面抗原陽性且e抗原陰性的人,從30歲到70歲,大概只有10%會得到肝癌。如果進一步排除干擾因素的影響,把表面抗原和e抗原都是陰性的人發生肝癌的風險定為1的話,只有表面抗原陽性的人,有10倍的罹患肝癌風險,而表面抗原和e 抗原都是陽性的人,則有60倍的風險。
檢測血清中的B型肝炎病毒DNA濃度也能預測肝細胞癌的風險。經由13年的追蹤發現,血清病毒DNA濃度愈高的人,罹患肝癌的風險愈高。以前臨床上認為濃度達105 copies∕mL(每毫升血液含105個病毒)罹患肝癌的風險才會增高,我們卻發現濃度達104 copies/mL便有明顯增加的罹患肝癌風險,因此檢測B型肝炎病毒的DNA濃度,也成為重要的肝癌預測標誌。
經由分子生物學的研究,B型肝炎病毒可分為A、B、C、D……等不同的基因型,我們進一步發現,感染C基因型病毒的患者,比感染B 基因型病毒的患者,產生肝癌的風險明顯偏高。慢性B型肝炎患者,平均有5~10%會直接得到肝癌,有30~40% 的人會得到肝硬化(如圖5),肝硬化病人當中,約有50% 會演變成肝癌,另外有些則會因肝衰竭死亡。不過肝癌跟肝衰竭的患者,可以藉由肝臟移植得到重生,只是臺灣捐贈器官的風氣不盛,所以捐肝的人較少。
「慢性肝炎可以防治嗎?」答案是肯定的。臺灣從1984年開始實施B型肝炎預防接種,B型肝炎慢性帶原率因而下降。從圖6來看,在臺灣,1989年六歲的兒童在出生時沒有打過預防針,有10.5%的人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即成為慢性帶原者;1991年六歲兒童(1985年出生)的帶原率,已從10.5%下降到6.3%;1993年,六歲兒童(1987年出生)的帶原率更下降到1.7%;2000年繼續下降到0.7%,2010年更達到0.1%。預防接種已經使得B型肝炎不再是臺灣新出生世代的夢魘。世界衛生組織也將臺灣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廣到世界各國,鼓勵全世界學習臺灣此項衛生計畫,並把B型肝炎預防接種納入全球預防接種計畫當中。臺灣能成為世界衛生的典範,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臺灣B型肝炎預防接種實施之成功,有三位關鍵的人物――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科技顧問組召集人李國鼎先生和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先生。1980年代,孫運璿先生任行政院院長任內,在李國鼎先生主導下,肝炎防治成為臺灣的八大重點科技之一,由許子秋先生加強推動B肝防治計畫。許子秋署長在擔任臺灣省衛生處處長時,曾為了引進日本腦炎疫苗到臺灣進行臨床試驗而去職;但是他堅持理想,不怕丟了烏紗帽,仍舊極力爭取,讓臺灣順利推動國際上第一個大規模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實為施行衛生政策的典範。
臺灣在進行大規模B型肝炎預防接種以後,兒童的肝癌發生率從1975年後逐步下降。在1974~1984年出生的小孩,每十萬人有0.52人產生肝癌;1984~1986年出生的小孩,每十萬人只有0.13人產生肝癌,下降了約75%,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證明疫苗可以預防癌症的傑出成果。
拜科技進步所賜,B型肝炎慢性帶原者,現在已經可以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而且健保可以給付。第一代的抗病毒藥物使用以後,會產生具有抗藥性的變種――YMDD突變株,但是第二代、第三代的抗病毒藥物,不容易產生抗藥性病毒株。服用第一代抗病毒藥物的臨床試驗顯示,在追蹤三年以後,約有8% 的人會罹患肝硬化或肝癌;沒有吃藥的人,大約有21% 的人會得到肝硬化或肝癌。在服藥而產生YMDD突變株的病人當中,有13%會罹患肝硬化或肝癌;未產生YMDD突變株者,只有5%會罹患肝硬化或肝癌。
C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另一個病原,它和B 型肝炎病毒不一樣,屬於RNA病毒。C型肝炎病毒跟愛滋病病毒一樣,經常會突變,因此很難製作疫苗。當一個人得到C型肝炎病毒感染,會在體內產生Anti-HCV抗體,這種抗體呈現陽性並不表示具有免疫力,只是表示曾經受到感染。我們必須進一步檢測C型肝炎病毒RNA的量才能判斷病情。
1984年以前,約有80~90%的臺灣人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但是得到C型肝炎病毒的僅占2~3%。經由性行為傳染C型肝炎的機會甚低,主要傳染途徑是在注射、輸血、洗腎、針灸、刺青、穿耳洞時感染,在臺灣甚至有一些「C型肝炎村」。高雄長庚醫院的盧勝男醫師在南部進行很多C 型肝炎村的調查,發現很多小地區的聚集,大部分都是因為使用不乾淨的針筒注射所造成。這是公共衛生上的一大挑戰,所以我們應該避免使用不潔針具注射或針灸。C型肝炎病毒還有一種傳染方式,就是靜脈注射毒品,毒癮者共用針具是愛滋病增加的一大原因,也是臺灣C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增加的隱憂。
Anti-HCV陽性的人得到肝癌的風險,是Anti-HCV 陰性者的10~20倍,是值得重視的肝癌病因。臺灣在B型肝炎預防接種以後,預計B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會逐漸減少,特別在C型肝炎村,1990年80~90%肝癌的病人都是B型肝炎引起的,現在50% 是B型肝炎,50% 是C型肝炎所引起,C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但是不像B型肝炎,C型肝炎的疫苗還在研發中,所以應該從阻斷傳染途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等來避免感染。儘管尚未研發出疫苗,但目前已有干擾素、抗病毒藥物可治療C型肝炎,其治療效果比B型肝炎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更好。臺灣自從2003年開始展開慢性B型及C型肝炎治療計畫,已經很有效地降低了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雖然B型肝炎、C型肝炎都可以治療,但是感染者還是有產生肝癌的風險,我們可以經由肝癌篩檢方法,像是α胎兒蛋白、超音波篩檢等,來發現早期肝癌。只要早期發現,存活率還是很高的。
現場交流(節錄)
Q1:公衛體系與科技產業,如何互補?就整體科技產業與民生經濟應如何互補或互動?
A1:臺灣的公共衛生跟科技發展是不可分的,沒有好的科技研發,就不可能做好公共衛生。舉例而言,過去有許多人死於肝癌,但是當時的醫療人員均束手無策。直到布倫伯格(Baruch S. Blumberg)教授發現B 型肝炎病毒以後,才發展出一系列預防肝癌的方法,科技研發可以發現癌症的病因,可以發展診斷工具、疫苗、藥物、治療方法,如手術、電療等。科技跟衛生醫療確實要攜手共進,所以除了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亦設有科技發展組,目的就是希望公衛行政都有科學的實證基礎。臺灣的生物科技產業是很有潛力的,因為臺灣的IC、光電、數位、奈米、精密儀器等產業都蓬勃發展,所以在診斷試劑的研發上也相當成功。金車公司研發出來的人類疣瘤病毒試劑,讓世界上製造此類試劑的公司感到驚訝,可惜我們沒有國際行銷的能力,這是需要大力加強的。中草藥可以進行科學化研究,以找到治療癌症的有效成分,像是治療乳癌的紫杉醇。基因診斷科技也很重要,我們可以藉由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發生鼻咽癌的風險,或是服藥的效果和副作用,未來的醫學也會因為基因體的發展而進入「個人化醫學」的階段。生物科技是臺灣知識經濟領域的重要一環,也有很好的發展契機。臺灣生技產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臨床研究與臨床試驗的堅強實力,新藥研發與管理法規很接近歐盟與美國,也有助於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
Q2:內容強調肝癌篩檢與預防的重要,然而篩檢的頻率要多高才是好的?
A2:所謂篩檢,就是從一群沒有病的人當中,以一個簡單方便、可被接受,而且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法,找出尚未有臨床徵兆的疾病。篩檢工具的效果會受到敏感度、特異度的影響,當敏感度、特異度不高的時候,就需要增加篩檢頻率。像B 型肝炎表面抗原帶原者或是感染C 型肝炎病毒的人,如果有肝硬化,建議每三個月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的肝癌篩檢,如果沒有肝硬化,大約六個月至一年做一次肝癌篩檢即可。子宮頸癌的篩檢,一般是每年做一次,連續三年陰性,可以改為每三年做一次,不過國民健康署為了鼓勵大家,還是每年給付一次。鼻咽癌篩檢,因為生物標記還沒完整組合,建議高危險群每年做一次檢查。敏感度與特異度需要靠科技來改進,研究出更有效益的篩檢方法,不過目前許多方法已經是相當有效的。
Q3:內容敘述癌症的發生與病毒感染的關係,請問是否有用病毒來治療癌症的案例?
A3:首先要澄清一點,傳染性的病毒會引起癌症,但是癌症本身是不會傳染的。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可以利用對人體沒有害的病毒,攜帶一段基因進入到癌細胞裡,以控制癌細胞的分裂並誘發癌細胞凋亡。但是當未完成的臨床試驗,以證明在臨床上的有效性。
病毒與癌症
主講人:陳建仁院士(中央研究院)、副總統(中華民國第14任)
在〈用預知夢救地球〉中,為了解救地球,哆啦A 夢拿出「超強力疫苗」擊退想要征服地球的外星細菌。但是沒有超強力疫苗的我們,該如何與癌症共處?癌症,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常見疾病,有些癌症的形成原因至今依舊不明。不過根據研究指出,有些癌症是由病毒引起,了解這些病毒的感染途徑與致癌機制,已證實能為癌症的預防或治療帶來一線生機。本篇將說明病毒與癌症的關係,告訴您如何降低罹癌風險、防治癌症!
「癌症」是絕症嗎?自1982年開始,癌症就成為...
作者序
序
2015 年登革熱疫情「肆虐」,蚊蟲面面觀中對蚊子的生性及喜好有相當詳盡的介紹,提供大家對抗蚊子的有利資訊;而十大死因排行榜上的常客——癌症,在病毒與癌症中也特別以肝癌、鼻咽癌與子宮頸癌說明病毒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如果想維持身體健康、苗條,那麼健康減重與快樂塑身中的小撇步可不能錯過。要維持身體健康也不能忘了要保持頭腦清晰!腦子是人類非常重要且複雜的器官,正因如此,關於腦子,人類有許多想像,究竟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呢?除了感覺、記憶、運動控制等,腦更是一個語言器官,使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本能。然而,語言本能的魅力為何?語言模式是如何發展而來?其實語言發展有其規則,每種語言都有其珍貴處,但是或許太過於習慣被某些語言所「綁架」,有許多語言變成弱勢族群,甚至滅絕,當我們面對瀕臨死亡的語言,我們能做些什麼?其中一個方式是建立語料庫,將瀕危的語言記錄並保存下來。此時,電腦是相當重要的工具,科技的進步使電腦的功能日益擴大,除了能請電腦幫我們猜猜看,作一些統計分析,甚至可以透過學習,讓電腦也可以是發明家。
除了上述篇章,全球暖化與臺灣的水旱災、性別歧視以及建築的創造與發想等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在本書中皆有相當生活化且實用的說明,相信能為大家帶來許多珍貴的資訊。擁有週日閱讀科學大師書系就像擁有哆啦A夢的口袋,有無限的可能,並且能為大家帶來有用、有趣的科學寶藏!
序
2015 年登革熱疫情「肆虐」,蚊蟲面面觀中對蚊子的生性及喜好有相當詳盡的介紹,提供大家對抗蚊子的有利資訊;而十大死因排行榜上的常客——癌症,在病毒與癌症中也特別以肝癌、鼻咽癌與子宮頸癌說明病毒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如果想維持身體健康、苗條,那麼健康減重與快樂塑身中的小撇步可不能錯過。要維持身體健康也不能忘了要保持頭腦清晰!腦子是人類非常重要且複雜的器官,正因如此,關於腦子,人類有許多想像,究竟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呢?除了感覺、記憶、運動控制等,腦更是一個語言器官,使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本能。然而...
目錄
1 病毒與癌症/陳建仁
哆啦A 夢有「超強力疫苗」可以打擊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以治好疾病,那麼癌症是否也有解藥呢?
2 語言本能的魅力:知難言易——從「不錯吃」談起/連金發
如果有「翻譯蒟蒻」,不管是臺灣國語還是火星文、木星文,要對話或了解文字意思是不是就能沒問題呢?
3 電腦也可以是發明家/林守德
大雄為了和哆啦A 夢和好製做了「和哆啦A 夢和好的機器」,電腦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哪天也能製造出類似的機器也說不定呢!
4 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王道還
人腦究竟和其他動物有何不同?如果人類擁有哆啦A夢的「進化退化放射線槍」,人的腦力是否可能無限發展呢?
5 面對瀕臨死亡的語言我們能做些什麼?——以臺灣客語為例/賴惠玲
如果可以用「時光電話」打電話給其他時代的人,我們是否可以不用擔心語言消失的問題?
6 建築的理性創意與感性創造/簡聖芬
哆啦A 夢有個神奇的「萬能自動建築機」,只要將建築物的設計圖放進去,它就會自動製作所需要的建材並進行工程,如果有這樣的機器,我們是否更應該知道如何設計,並了解如何培養建築思維呢?
7 健康減重與快樂塑身/楊玲玲
哆啦美用「變胖鏡片」讓大雄媽媽看到別人都是胖的,而不再擔心自己會胖,但是到底怎麼樣維持身材才是治本之道呢?
8 科學裡有性別歧視嗎?/蔡麗玲
哆啦美用「變胖鏡片」讓大雄媽媽看到別人都是胖的,而不再擔心自己會胖,但是到底怎麼樣維持身材才是治本之道呢?
9 蚊蟲面面觀/陳錦生
哆啦A 夢的法寶——「音波發信式害蟲去除機」能透過音波讓害蟲死亡或逃走,不過在那之前,我們要「知彼」才能更加百戰百勝呢?
10 猜測的藝術——先請電腦幫忙猜猜看/鄭順林
有自信和「猜拳練習機」進行猜拳比賽並贏得勝利嗎?電腦究竟是怎麼猜測出每個動作出現的機率呢?
11 全球暖化——臺灣的水旱災/劉紹臣
「預知過去未來望遠鏡」是否可以讓我們提前防範,以避免全球暖化的困境呢?
1 病毒與癌症/陳建仁
哆啦A 夢有「超強力疫苗」可以打擊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以治好疾病,那麼癌症是否也有解藥呢?
2 語言本能的魅力:知難言易——從「不錯吃」談起/連金發
如果有「翻譯蒟蒻」,不管是臺灣國語還是火星文、木星文,要對話或了解文字意思是不是就能沒問題呢?
3 電腦也可以是發明家/林守德
大雄為了和哆啦A 夢和好製做了「和哆啦A 夢和好的機器」,電腦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哪天也能製造出類似的機器也說不定呢!
4 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王道還
人腦究竟和其他動物有何不同?如果人類擁有哆啦A夢的「進化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