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能令人開悟佛法的書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以如來真實義導讀的書,可以讓吾人很容易的看懂心經,
同時啟發自己原本就俱足的般若智慧(清淨智慧),不受世間有為法的影響,
能當下出世間見法界,當下得法眼清淨。
◎不管你是久學者,還是初學者,不管是出家修行者或在家居士,
乃至只是一般路人,都可能在當下開悟,或許有人不懂甚麼是佛法,
但是他日常生活常行於佛法中,或許有人修行十年、數十年,只知道佛教,
而不知佛法,故不能行於佛法中。
◎本書的篇章大都是顛倒見與正知見的轉捩點,
能讓大家轉成正知見,了知正知見的當下,即刻明白了[正知見]是自己本來就有的,
並不是從外面得到的,正知見是真理,因為真理是遍存的,只是被欲望、妄想掩蓋了。
作者簡介:
吳耀宗,觀六祖壇經,以「識本心」為主,不求玄法、不求多聞、不求知見、不求餘事,唯悟「本心」。明心性後,再觀其他經典,皆能一一貫通,乃將修學心得,一一寫下,經由釋如瑩法師幫忙彙編成書。
著有《徹見本心》、《徹見本心問答集》、《本地風光》、《般若之光》、《般若心經導讀》、《心經如來真實義》等《平常人佛法文集》。講經十五年,於台北、南投、台
南、高雄、花蓮等地。講述圓覺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達摩論、
大乘楞伽經、解深密經、諸法無行經、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心經、信心銘、大乘起信論等二十餘部,並著其導讀。
章節試閱
佛教徒口中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何義?
南無是皈依之義。阿彌陀佛是梵語,譯為無量壽、無量光。
祂是一切眾生的本心(佛性)之別名,佛教徒都知道四大之身,是世間的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非我有,所謂[人無我],因此身體的生死,非我的生死,佛性實無生死,常聽師父說,我們都是無始劫的造業,方生娑婆,
若再造惡業,將墮地獄受無窮劫的苦,那麼我們本心的壽命是多長呢?當然是無量壽。
改個方向來問:不問我身,但問我心,今年幾歲?
其實也只能回答無量歲,我們的心都是無量壽的,只要不誤認身體為我有,我們的佛性就是無量壽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自性佛,表示是自皈依,不是他皈依,所以我們三皈依時,都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表示自皈依覺、自皈依正、自皈依淨。
如果一切眾生都是無量壽,自然也沒必要強調[無量壽],更沒有壽命見(壽命相),但是眾生常執著於百年身,誤認為自己只有百年的壽命,因此佛本來無名無相,為了表示眾生佛性有無量壽的功德,是故佛以其功德而命名,謂之名無量壽佛。
又,眾生畏懼自己常夜無明,實佛性本無無名,是故佛以其功德而命名,謂之名無量光佛。
這些都是一切眾生本具足一切之功德,非從外得。
佛教徒見面時,都要互稱[阿彌陀佛],代表互相見到彼此的佛性,非見到外表之男女老幼相,故互稱阿彌陀佛,不管三歲或八十歲,不管在家、出家都稱為阿彌陀佛,此時不可加[南無],否則又成[我皈依你佛性],[你皈依我佛性],變成他皈依,不合自皈依的法義。
其他不管千佛名或萬佛名,都依自性本具功德而命名,自性本具恆河沙功德,故有恆河沙佛名。
因此,若見自性佛,即見恆河沙諸佛,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謂:唯心淨土,心外無淨土;自性彌陀,離性無彌陀。
若外來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是五十陰魔也,由五陰交互繫纏所生。學人不能不慎也!
六塵緣影的道理
[心]只是透過六根,接觸六塵,六根是四大身之物,乃是世間物體,非心所屬。
從我們的[心]所看到、所聽到、所聞到、所觸摸到、所嚐到、所感覺到的物體,不是真的物體的本身,只是物體的緣影,沒有任何人能覺受到物體的實體,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實體能容納物體的實體,只能顯現(覺受)物體的緣影,物體的實體也不會進入我們的心內,就算你把物體裝進你的口袋或吃進肚子,對現象界來說,祇是把物體放入另一個容器而已,譬如草木之澆水及營養,而所覺受到的甘甜苦辣,也是緣影而已,甘甜苦辣僅止於口裡,入於心者祇是覺受緣影而已。
因為,我們的身體不屬本心,身體仍然是屬於四大之境,我們的習性常把身體據為己有,所以看不見這個道理,我們只是覺受到吃進一個物體,其實你本心並沒有真的吃進一個物體,祇是覺受到「物體進入身體內」的緣影而已。
所以不管如何,我們[心]所看到、所聽到、所聞到、所觸摸到、所嚐到、所感覺到的物體,不是真的物體的本身,而是物體的緣影,實在沒有人能真正的覺受到物體的本身,覺悟者亦復如是。
因此,若完完全全站在「佛教教內」依【唯心】、【唯識】、【唯心識】的立場來看,確實一切外境皆是唯心識所生,確實是幻、無實,也都是色蘊,所以於心所見之一切物質祇是緣影而已,乃至大法界亦是緣影,也都是色蘊。
但是若以真禪宗【教外別傳】(教外客觀)的角度來看,心譬如明鏡照物體,任何物體置於前皆能絲毫不差的顯現在鏡子裡,所以從心所生之境相,唯有緣影,是故萬法空相、自性能生萬法。
從[教外別傳]來看,萬法只是萬境的緣影,這個情形看來,其實是心不礙境、境不礙心的。
譬如:颶風吹不動緣影,緣影亦不阻礙颶風的吹襲。
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因為五蘊唯緣影故空,能度一切苦厄。
緣影不能撼動或污染本心,一切的污染只是幻染,若不知此義,一切的清淨修行只是幻淨,不識本心者,只是幻染又幻淨,仍是在[染淨]的染缸裡,永不得真清淨。
本心真的不染不淨猶若虛空,無實可染、無實可淨、無實可執、又無實可見。真是不可思議!
從真禪宗【教外別傳】(教外客觀)的角度來看,比較能顯現出萬物、萬法、萬教所共通的真理,佛法其實就是真理,佛法須脫離佛教藩籬!
能讓眾人能看到真禪宗【教外別傳】的真理,不讓外教人士看不懂,
真理不是佛教獨有的,真理應該是共通的!
但教法可依人事物環境的變遷而改變,而佛法(真理)是不二的。
正知見乃得法眼清淨得見法界
得正知見與得法眼清淨,皆在聞法的當下得,絕非修行而得。
佛法的本質,就是真理,就是道。
[真理]或曰[道],都是本然的,不是修行而來的。
只是不違背[道]不違[真理],讓心回歸本然之道,讓本心契道而行,假名[修道]。[真理]或曰[道],並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而是本然存在的,覺悟者只是覺悟或曰發現此[真理]
或[此道],假名證道。
以[道]本然存在,故曰[證道]或[契道],然道貫古今而不動,不管眾生知與不知,其道依然如故。
讓心回歸本然之道,致本心契道而行,自然無修而自修,修行不間斷。
這是很重要的境地,也唯契道者能知。
回歸本然之道,其實它正是我們的[故鄉],或曰[本來面目]。但無始以來,我們遊歷於六塵(十八界),早就迷失於六塵(十八界)之中,忘記了我們的故鄉,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個[故鄉],或有眾多人知道有個[故鄉],很想回歸故鄉,但卻於六塵(十八界)之中尋找故鄉。
自始至終依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佛教有一句名言:[回頭是岸],
正是回頭就是彼岸(家鄉)。
如何回頭呢?就是不執著六塵(十八界),或曰脫落四大之身與攀緣心(意識心),自然超三界(三有為)。
本來[脫落四大之身與攀緣心(意識心)]並不困難,而且本應如是,惟一切眾生皆以四大之身為我相,以緣心(意識心)為我心,所以欲其脫落身、心,譬如欲自取性命一樣的困難,始終不知脫落身、心,方能顯性[本性],方能見自本性如來。
脫落身心自然能見相非相,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脫落身心,方能顯現本性。
眾生因為誤認四大之身為我相,誤認緣心(意識心)為我心,所謂脫落身心,是指心境上明白此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非我相(人無我),緣心是六根攀緣於六塵產生六識的分別心,是故緣心非我(法無我)。
自證身心非本有,自然不執著,即此因明白而不執著,稱名為[脫落身心]。
如圓覺經所說: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所以發心修行時,必先確實明白此[身、心]是誤認,只要不再誤認,自然能不執著此[身、心]相,是名[脫落身心]。
此時,[脫落身心]尚有[身、心]可脫落,是故仍有[能所]在。經薰習成熟後,悟知身心非我有,當即發現實無[身心]可脫落,此時,即無[能所],無能脫落者與所脫落之[身心],能所既無,即恢復本來面目,自由自在。
並得法眼清淨,而見一切法界,這是聞法即能得,非修行可得。
世尊說此法時,與會法眾,聽後,當下即得法眼清淨,並非經修行後,而得法眼清淨。是正知見乃得法眼清淨。
釋放心性
但秉性而為,性本自無為。放任無為,不動用聰明,則萬物無貴無賤,
無愛無憎,無高無低,無取無捨。自然心智明朗,無欲無求;雖使萬物各有其用,但非貴非賤,非愛非憎,非高非低,非取非捨。
萬物雖各司其職,而不究其名,不謀其利,雖得其名而不言名,雖獲其利而不執利,故能無所計較。
不究其名不謀其利,並不代表名利一定不會來,只是不以名利為目的,故雖得其名而不言名,雖獲其利而不執利,自然能無所計較。
如此,雖日理萬機,而能休息萬緣,能休息萬緣,就是釋放心性。
雖言釋放,實無釋放之有為心,乃是一任自然,一抹平懷,契乎平常。
故雖有所為,而其心性恆處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是名真無為。
不用聰明,心性自然無染,無染之智,是名般若,雖名般若,但般若無名,不可名之,若強名,即屬污染。
若以般若智觀之:
六塵始終清淨,故自性從來未曾有污染,一切染淨,如翳幻見幻花,根本不存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若能得般若,自然於五濁中得無染,於萬法中得自在,恆坐白蓮台!
佛教徒口中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何義?
南無是皈依之義。阿彌陀佛是梵語,譯為無量壽、無量光。
祂是一切眾生的本心(佛性)之別名,佛教徒都知道四大之身,是世間的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非我有,所謂[人無我],因此身體的生死,非我的生死,佛性實無生死,常聽師父說,我們都是無始劫的造業,方生娑婆,
若再造惡業,將墮地獄受無窮劫的苦,那麼我們本心的壽命是多長呢?當然是無量壽。
改個方向來問:不問我身,但問我心,今年幾歲?
其實也只能回答無量歲,我們的心都是無量壽的,只要不誤認身體為我有,我們的佛性就是無量壽佛,南無阿...
作者序
很多學佛法的修學者,雖然修行了三、五年、十年,乃至二、三十年,雖也奉獻了金錢、時間、精力,甚至拋棄了家庭,出家去追求佛法,但卻無法真正得看懂任何一本佛經,乃至看不懂只有260字的心經,或以為自己看懂了,然而卻與其他佛經產生矛盾,不能貫通,這表示還不是真懂。
為什麼一字字都識得,但就是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其實就是基本的觀念錯誤,佛經稱為[顛倒見],因為[顛倒見],所以才有了[正知見]這個名稱,以顛倒見當然就無法看懂正知見的語句,諸佛如來總是苦口婆心的重宣、復述正知見,深恐我們看不懂,絕不會故意作謎語讓我們猜或打迷糊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地,放下自己的顛倒見解,將顛倒見轉成正知見,當有了正知見,我們會發現佛經,沒有想像的困難,很容易懂。
很多學佛法的修學者,雖然修行了三、五年、十年,乃至二、三十年,雖也奉獻了金錢、時間、精力,甚至拋棄了家庭,出家去追求佛法,但卻無法真正得看懂任何一本佛經,乃至看不懂只有260字的心經,或以為自己看懂了,然而卻與其他佛經產生矛盾,不能貫通,這表示還不是真懂。
為什麼一字字都識得,但就是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其實就是基本的觀念錯誤,佛經稱為[顛倒見],因為[顛倒見],所以才有了[正知見]這個名稱,以顛倒見當然就無法看懂正知見的語句,諸佛如來總是苦口婆心的重宣、復述正知見,深恐我們看不懂,絕不會故意作謎語讓我們猜...
目錄
心經導讀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壹)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貳)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叁)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肆)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伍)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陸)
心經導讀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壹)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貳)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叁)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肆)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伍)
如來真實義 體悟篇(陸)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