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為我們帶來多少成長空間呢?作者的答案是無限。因為只要願意學習,就能讓學習帶領我們走得更遠,一個自己都預想不到的境地。
作者認為哲學是一種深思和探究事物本質的行為。本書中將哲學視為「思考的探險」,並把它當作一種開拓未知世界的方法,來介紹給讀者,希望大家都能夠相信人類的潛能,迎向新的挑戰和探險。
本書的體系:第一章 哲學(思考的探險)、第二章 向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所實行的學習法和知識的生產技術、第三章 學習法、第四章 知識的生產技術、第五章 創造新世界
本書特色
從哲學思考中找出翻轉人生的思考方法
日本暢銷哲學書作家小川仁志,讓你從今以後充滿人生智慧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西元1970年生於日本京都府。為一名哲學家和山口大學國際綜合科學部準教授。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律系,在名古屋市立大學完成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取得博士(人類文化)學位。曾任德山工業高等學校准教授和美國普林斯敦大學客座研究員。在大學中帶動新式國際教育的同時,也在商店街裡主持「哲學咖啡」等活動,將哲學的實踐帶進一般市民之間。除了透過電視節目,還利用不同的媒體,為哲學的普及盡心盡力。著有《7日間で突然頭がよくなる本》、《世界のエリートが学んでいる教養としての哲学》、《世界のエリートが学んでいる教養としての日本哲学》、《世界のエリートが学んでいる教養としての中国哲学》(以上由PHP研究所出版)、《超訳「哲学用語」事典》(PHP文庫出版)、《小川仁志の〈哲学思考〉実験室》(教育評論社出版)等書。
章節試閱
思考的探險
人類討厭無聊,因此總是會去找些事情來做,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刺激,甚至冒點風險也在所不惜。探險是讓自己興奮起來最好的一種方式。話雖然這麼說,但每個人都必須去上班上課,哪有時間去探險呢?
然而,思考的探險卻可以輕裝簡潔的說走就走,途中還能隨時打道回府,一天之內不受次數的限制,想和誰一起探險,就和誰一起探險。那麼到底什麼是思考的探險呢?
答案就是「哲學」。為什麼說哲學是思考的探險呢?我們不妨從定義上來談談。一般來說,哲學是探究事物本質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思考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像是在腦中從事探險或尋寶的行為。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不能將哲學稱作「思考的旅行」嗎?我認為「旅行」和「探險」有著不同的意含,只有探險能夠表達我的想法。請你在腦中想像走入森林或進入洞窟的畫面,哲學的思考並非搭乘交通工具,悠哉悠哉的旅行,而是去尋找前方不可預見的險阻。有些人或許看到險阻兩個字就想打退堂鼓了,然而真正的樂趣其實就在這裡。
從事真正的探險活動需要耗費相當的體力,讓人望而卻步。但若只是一場「虛擬的」探險,則能夠吸引眾人的目光。主題樂園裡那些模擬探險的海盜船和雲霄飛車,以及「印第安納瓊斯」冒險系列影集為什麼受到歡迎,原因就在此。最近流行的VR(虛擬實境)也不脫這個範疇。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探險帶來的刺激,透過思考的探險,能產生幸福感,也為我們帶來「恰到好處的刺激」。
如果能將哲學視為思考的探險,這個觀念轉換的過程本身就能為我們帶來好處。探險需要在無路之處開路,開路的行為對自己是有益的。走在自力打造出來的路上,不但能豐富自己的閱歷、磨練個人的技藝,還能讓我們在探險中更加優遊自適。途中學到的知識,亦能應用在不同的領域裡。
就算探險的過程中沒能發現寶物,我們還是有所收穫。雖然沒有找到期待的黃金面具,也不至於空手而回。我們還是能從危險和失敗中汲取教訓。探險或多或少增進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為人生帶來正向的影響。在看似一無所獲時,還能繼續從事探險並從中發現意義就是相當正面的心態。探險,有益無害。
不僅如此,一但你能將哲學當作思考的探險,就能享受這個過程中所帶來的樂趣。例如我們可以將學習哲學的目的設定為尋寶,閱讀古典的哲學著作就如同分析一張古代的藏寶地圖,歷代哲學家們的名言錦句則是探險家們留下來的線索。閱讀古典哲學作品似乎頗有難度,但是只要將它想成是標示著金銀珠寶的藏寶圖,不就能讓人讀起來興奮不已嗎。
然而如果我們只是亦步亦趨的跟在探險家們留下的文字後面,接受他們的提示,走在已被標誌出來的路線上,就不會有任何的新發現,因為那些都是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寶物很可能已經被別人拿走了,或先行的探險家們也可能誤入五里迷霧,踏上不歸路。因此這張地圖需要我們去更新。
將探險換做哲學思考,如果我們只是一個勁兒的閱讀古典作品,那僅是從書本裡找出哲學家們已經寫下來的答案而已。若想要有新的發現,就必須進行更深入的理解,思考前人未到之處。什麼才是新的發現呢?
哲學思維的好處
我在前面提到,哲學的目的在找出寶藏,可是這個寶藏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這裡所指的寶藏就是世界。能夠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意義,難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哲學的目的就在找出「世界的意義」這個寶藏。世界的意義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其實我想說的,是認知事物的意義這件事。究竟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什麼是進食、什麼是國家呢?
當你被問到什麼是自由或什麼是進食這類問題的時候,能夠馬上說出一個答案嗎?如果可以,你將從中得到許多好處。首先,你的人生會過得十分有趣,人類只有在了解了事物的意義之後,才能真正地去享受這個世界的有趣之處。對於還不識字的孩子而言,小說不過是一堆沒有意義符號的集合體而已,然而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卻是讓人歡愉的讀物。
此外,了解事物的意義對於知識的生產來說也有好處。能夠好好理解事物意義的人和不能理解的人,其輸出的知識在質量上並不相同。一篇關於食物的文章,若是能由知道進食的本質為何的人來執筆,它的內容將和不知道的人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深度。
當我們要進行食物的書寫時,如果能對「進食」─也就是對「吃」這個行為意味著什麼做一番追本溯源的探索,就能在文章裡發展出具有深度的議論。若是只看見事物的表面,內容只會讓人覺得膚淺。
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事物,而且天天還在不斷地增生。上網逛逛你會發現,無時無刻都在產生新鮮事和新詞彙。在這樣的世界裡,為了要活得更快樂,能夠有更好的知識生產,我們必須好好地去理解事物的意義。這就和哲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了。
然而,問題來了,事物的意義有那麼容易被人所洞悉嗎?上面提過的何謂自由和進食等問題,雖然乍看之下並不難回答,然而實際上我們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真的被人問到時很容易陷入詞窮的窘境。不信你可以找身邊的東西來試試看,試著將它的意義整理出來,我想許多人做不到一半就會舉白旗投降了吧。
特別是愛或自由等抽象的觀念就更是如此了。平常那些越是被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往往越不知道該如何為它下定義。正因為如此,進行哲學思維才有意義,因為哲學是一種認真地去理解事物意義的方法。哲學並不是表面的去為事物下定義,而是去理解事物原本的樣子。若能如此使用哲學,我們就能認識或者說理解事物的意義了。
僅靠翻閱字典或使用谷歌搜尋「自由」的解釋,能夠增進我們對於「自由」的認知嗎?如果只是做到這個程度,恐怕連大學一年級的短篇課堂報告都寫不出來。若透過從書本中收集大量的資料或許可以為報告增加不少字數,但是如果沒有經過自己實際去動腦思考,寫下屬於自己的想法,這還是一篇拿不上檯面的報告,也不是一個好的知識產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從事哲學思維的理由。
世界的意義化
如我在本章開頭時所介紹過的,一般來說哲學是探究事物本質的行為。事物的本質,亦即事物真正的意義,或者可以理解為事物的全貌。了解本質就是去了解全體。然而事物的本質蘊含著無限的元素,只有哲學能將事物的全貌以一句話,精準的表現出來。
實際上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盡可能的回想和該事物相關聯的事項,然後找出事項之間共同的元素,這一連串的動作稱作「抽象化」。「抽象」的相反是「具體」,要將事物抽象化,我們需要逐步剔除具體的資訊。
經過抽象化的事物會被整合成一個具體的資訊,這個資訊能夠運用在廣泛的情境之中。舉例來說「符號」是抽象的事物,因此符號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箭頭符號對所有人來說,都意味著朝箭頭指示的方向前進,因此大家才能順利的行動。如果箭頭沒有這樣的功能,路上的行人和車子豈不是寸步難行了。
數字也是典型的抽象事物,100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由一百個1所集結而成的。說的極端點,哲學的內容也可以用數字來作表現,然而如果真的走到了這一步,還真是矯枉過正了。只是無意義的使用數字來傳遞資訊,我們會遺漏重要的事情。電腦的世界由0和1所組成,對於此我總覺得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雖然很難用自己的話來說明到底哪裡感到不對勁,直到遇見了數學家岡潔的說明之後,我才感到豁然開朗。
日本數學史上最頂尖的數學家岡潔,曾經和評論家小林秀雄以「人類的建設」為主題進行過對話。對話的內容非常有趣,之後還集結成書(新潮文庫出版)。對談中,小林秀雄針對「數學已經變得過於抽象」這句岡潔說過的話,請他做個說明。這個問題也曾縈繞在我的心頭,數學原來不就是抽象的嗎?
岡潔這樣回答:「數學不可能只存在於理性的世界裡,如果說還需要加入什麼的話,我會說如果少了情感,數學將無法成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數學還需要個性和感情,如果抽掉了這些東西數學將變成空洞之物。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哲學或許也不應該過於抽象化。為了不讓內容過於空洞,普遍化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普遍化的意思是指,可以適用於任何情境。它的語感中帶有「涵蓋一切」的意思,這可以化解抽象化帶來的空洞印象。普遍化屬於人類的行為,裡頭當然包含了個性和情感。
舉例來說,「地球是圓形的」為一個普遍的真理,至少在地球誕生之後它的形狀就一直維持這樣。因此「地球是圓形的」不論放到任何情境之下都是正確的。地球的形狀不會對日本人來說是圓形,對美國人來說則成了四方形。現在的地球是圓形的,一百年前它也不可能是三角形的。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從「圓形」這個語詞裡感受到某種個性和情感的氣息。因為球形(ball)這個詞雖然也可以用來形容地球的形狀,但我們選用的卻是「圓形」。
哲學的知識具有普遍性的理由就如同上述說明的一樣,這套知識能應用在任何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唯獨它必須使用「通用的語言」來傳達(任何一種通用的語言都可以)。如果使用的是只有自己才懂的「私人語言」則無法傳遞任何訊息,普遍性也就不存在了。
從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世界的意義化」所指的就是,將事物的本質賦予意義。哲學是思考的探險,哲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將這個世界意義化。仔細想想,人生不就是朝向將世界意義化的過程嗎。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什麼都不懂,隨著經驗的累積和思考事物的道理,我們開始理解意義。人類從DNA裡繼承了許多知識,然而要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有意義的事物還需要經過思考才行。透過哲學,我們能在賦予意義的實踐過程中到達一個深層的境界。
思考的探險
人類討厭無聊,因此總是會去找些事情來做,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刺激,甚至冒點風險也在所不惜。探險是讓自己興奮起來最好的一種方式。話雖然這麼說,但每個人都必須去上班上課,哪有時間去探險呢?
然而,思考的探險卻可以輕裝簡潔的說走就走,途中還能隨時打道回府,一天之內不受次數的限制,想和誰一起探險,就和誰一起探險。那麼到底什麼是思考的探險呢?
答案就是「哲學」。為什麼說哲學是思考的探險呢?我們不妨從定義上來談談。一般來說,哲學是探究事物本質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思考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像是在...
作者序
【前言】
AI時代的知識生產技術
最近幾年,世界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正如從IoT(物聯網)所看到的,網際網路不僅將人和人連結在一起,也成功的串接起物與物。AI(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的能力,已經進入實際應用的階段。技術奇點(或稱為科技奇點,Singularity)的到來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上面這些變化都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心智活動(原文漢字為知性,這個詞需要從上下文的脈絡來選擇譯詞,無法一譯到底)不再屬於個人,也非人類專利的時代。過去當心智活動屬於個人時,知識的產出源自於對周遭事物資訊的收集、整理和輸出。然而,這個時代所追求的,是如何收集地球上所有的資訊,然後將它們整理、輸出,並進一步在質量上要求這些輸出的產物能達到超越人類的AI層級。
面對這股浪潮,我們必須對現行的知識生產技術有所突破。然而,該怎麼突破呢?這正是本書的主題。當今是一個人和物緊密相連,與AI對抗的時代。但是一個人究竟能做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將每個人的潛力(potential)最大化」。帕斯卡爾曾提出「人是會思考的蘆葦」這個概念。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能夠進行思考,思考中藏有無限的可能性。不論網路的功能有多麼強大、AI有多麼聰明,我們都不該忘記,這兩樣東西都是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
我認為在提升知識的生產技術,讓「造物主」人類的力量「再次偉大」這件事上,哲學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哲學是一種深思和探究事物本質的行為。本書中我將哲學視為「思考的探險」,並把它當作一種開拓未知世界的方法,來介紹給讀者。
如果將哲學這種「思考的探險」作為基礎,加上閱讀、寫作與學習,我們一定能成為更聰明的人。進而創造出超越既有的知識生產型態。希望大家都能夠相信人類的潛能,迎向新的挑戰和探險。本書正是為了這場滿懷希望、充滿勇氣的探險而寫的指南。
最後簡單說明一下篇章結構,本書一共有五章。第一章裡我將說明該如何使用哲學(相當於本書的引擎)這種強大的知識生產技術,以及它的原理結構。
第二章裡我將揭開哲學家思考的神秘面紗,公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們所實踐過的學習法和知識生產技術。在此之上,第三章裡我提出「<哲學式>的學習法」,以此法為基礎,在第四章裡帶出「〈哲學式〉的知識生產技術」。
第五章裡,我會整理出一個know-how,和讀者分享這個新型態的知識生產技術在改變世界上做出貢獻。
【前言】
AI時代的知識生產技術
最近幾年,世界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正如從IoT(物聯網)所看到的,網際網路不僅將人和人連結在一起,也成功的串接起物與物。AI(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的能力,已經進入實際應用的階段。技術奇點(或稱為科技奇點,Singularity)的到來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上面這些變化都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心智活動(原文漢字為知性,這個詞需要從上下文的脈絡來選擇譯詞,無法一譯到底)不再屬於個人,也非人類專利的時代。過去當心智活動屬於個人時,知識的產出源自於對周遭事物資訊的收集、整理和輸出...
目錄
前言 2
第1章 哲學是最究竟的「知識生產技術」
思考的探險 14
哲學思維的好處 17
世界的意義化 20
概念的創造 24
就是要問怪問題 26
來做思考實驗的訓練 32
找出普遍性,用一句話來說明本質 34
沒沒無聞的哲學理念有什麼作用 37
第1章內容整理 40
第2章 哲學家們思考的秘密
哲學家們的學習法和知識生產技術 42
笛卡兒─向自己提問學習法/康德─例行公事學習法/黑格爾─彙整筆記學習法/尼采─陶醉型學習法/沙特─獨創卡片學習法/德希達─非典型的電影學習法
第二章內容整理 72
第3章 〈哲學式〉學習法
學習的三個原則 74
哲學式讀書法 84
① 輸出(output)讀書術/②精讀與速讀/③讀書也是思考的探險─故意不讀/④選書的方法
哲學式資訊收集法 92
① 成為一名獵奇者/②不是向前而是向後看─經典作為資訊源頭的意義/③24×3法
哲學式資訊整理術 98
① 用範疇來整理/②故意不整理/③簡單整理術
哲學式記憶術 106
① SUCCESS+S/②思考記憶術
哲學式思考術 110
① 透視思考術/②相對概念思考術/③媒介思考術/④辯證法思考術/⑤實用主義思考術/⑥逆推思考術/⑦比喻思考術/⑧非人類中心思考術/⑨關注落選思考術/⑩輔助線思考術
第3章內容整理 131
第4章 〈哲學式〉知識生產術
培養哲學式寫作能力 136
何謂文字/兩種技巧
哲學式演說能力 142
① 演說時可以吹牛皮,讓語調充滿雀躍感/②你的熱情,讓人拍手叫好/③共鳴無法強加在他人身上
哲學式對話能力 149
哲學式提問能力 154
哲學式企劃能力 159
第四章內容整理 164
第5章 利用知識生產創造世界
創造的三個步驟─思考的探險家們創造世界 168
鍛鍊想像力的方法─讓IT和TI共存 172
建立框架 (framework) 176
五種吸引眾人目光的普遍元素 184
第五章內容整理 188
結語 202
主要的引用和參考文獻
前言 2
第1章 哲學是最究竟的「知識生產技術」
思考的探險 14
哲學思維的好處 17
世界的意義化 20
概念的創造 24
就是要問怪問題 26
來做思考實驗的訓練 32
找出普遍性,用一句話來說明本質 34
沒沒無聞的哲學理念有什麼作用 37
第1章內容整理 40
第2章 哲學家們思考的秘密
哲學家們的學習法和知識生產技術 42
笛卡兒─向自己提問學習法/康德─例行公事學習法/黑格爾─彙整筆記學習法/尼采─陶醉型學習法/沙特─獨創卡片學習法/德希達─非典型的電影學習法
第二章內容整理 72
第3章 〈哲學式〉學...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