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書嘗試從眾多角度回答那些持續不斷出現的疑問,以便讓人更加理解自閉症現象。本書內容涉及到輕度與較嚴重類型的自閉症,也涉及到醫學與人智醫學研究的觀點,以及當事人本人、家長、護理師與治療師的陳述。本書的關鍵在於認識這些片面性現象,以及辨別哪些事物是真正有幫助並會促進發展的。本書一開始將介紹,天才其實同時也是一種阻礙而阻礙也是天才,另外也會介紹十二感官的概念。預計推出的短篇著作將有關於:
觸覺感知 - 角色混淆 - 邊界感知,身、心與性暴力
與自我運動覺、平衡覺、聽覺與語言覺相關的運動、語言與認知發展
學習障礙
協助發展自我認知、學習體諒他人以及解決日常事務將是本書的重點。
本書並不要求完美,它其實是下列事物的成果:與天才殘疾人或是與其父母之間的多次談話;越來越能感知到細微的現象;反覆的同理心練習;多次小組以及與其他學員的共同反省;書籍以及科學與期刊研究,特別是做好學會與疑問共存的心理準備。
每個想明確支持自己或他人、並樂於去考慮、感受新思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經歷新經驗的人都可以閱讀本書。請您在日常生活中檢視:
您是否發現有上述的自閉症現象?
您新的內心態度對您自身以及被託付給您的人有何影響?
請您嘗試日常協助所帶來的效果,接著請您對其評價!
請蒐集您的觀察與經驗,並請來信:info@bli-hamburg.de
我感謝眾多參與本書工程的人。米凱耶拉‧格勒克勒爾 (Michaela Gl?ckler) 告訴我應該要寫下這點。我要感謝不畏辛勞、對本書做到極小極細改善的同事們,以及檢查並確保本書易於理解的娜汀‧澤曼 (Nadine Seemann) 。
英格麗德‧魯爾曼 (Ingrid Ruhrmann)
漢堡,2013年5月
導論
「天才殘疾」
您是否一直好奇,為何有天賦的人在某些生活場合中會如此地笨拙,而殘障的人又是如此天才?
魯道夫‧施泰納 (Rudolf Steiner) 對於如何形成健康的描述對此疑問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答案。他說,健康並非長久恆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擺盪式的追尋狀態,它會在相反的二個極端之間移動。當我能在對立的二極性中不斷地成功找到平衡點,就能保持健康。而當我甚至能在二個極端之間往返,並成功地透過在中心點上取得平衡的方式來運用一切可能性,我會特別地健康,並且具有抗壓性與彈性。
本書將透過自閉症譜系 (Spektrum Autismus) 的例子來說明天分與殘障這種二極化傾向的後果。
請您想像這二個對立面,並感受它們就出現在您身上!您會規律地在二極之間
作者簡介:
英格麗德‧魯爾曼 (Ingrid Ruhrmann)
生於1951年,特殊教育教師,治療教育家,長年參與早期療育 (Fr?hf?rderung) 工作,開設私人診所,範圍涵括語言治療與感覺統合、家長課程、生命史工作、詩歌療法 (Poesietherapie)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BS) 的診斷與治療,以及殘障領域內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等工作
羅斯薇塔‧韋爾曼 (Roswitha Willmann)
生於1965年,高中教師,律動按摩師,調解人。長年參與治療教育工作,專攻自閉症。進修感覺統合、關係學習與關係治療
安涅特‧韋爾蘭德 (Annette Willand)
生於1965年,心理學碩士,心理治療自然療法師 (Heilpraktikerin) ,德國心理學家聯盟 (BDP) 成員,心理治療培訓,家長培訓課程領導,參與心理學研究工作,擁有長年面對自閉兒童的經驗。進修聲音與歌唱療法、心理學診斷學、發育診斷學、特殊教育學
娜汀‧澤曼 (Nadine Seemann)
生於1975年,不同Camphill社群的合作者,接受治療教育學訓練,療育科學 (Heilungswissenschaft) 師承芭芭拉•布倫南 (Barbara Brennen) ,在BLI接受綜合診斷學與具身化 (Embodiment) 培訓,身體療法與關係勞動
(Beziehungsarbeit) 師承伊蕾納‧托普勒爾 (Irene Tobler)
安娜‧布蘭特 (Anne Brandt)
生於1969年,經濟Demeter培訓,1996年申請到冰島馬 (Islandpferd) 訓練師執照,2000年成為結合治療途徑的馬術教練,2006年於BLI進修綜合診斷學與特殊教育附加資格,2013年受訓成為馬術治療師 (Reittherapeutin)
蕾娜塔‧威斯普勒爾 (Renata Wispler)
生於1946年,在其位於Schloss Hamborn的私人診所擔任人智醫學醫師,校醫
中文版翻譯 何品
2002 - 2006東海大學 法律系 學士
2009 - 2013德國弗萊堡大學
(Albert-Ludwigs-Universit?t Freiburg)
德國文學與語言學 學士
(Deutsche Literatur- und Sprachwissenschaft)
輔修 斯堪地那維亞學系(Skandinavistik)
2013 - 2016德國弗萊堡大學
(Albert-Ludwigs-Universit?t Freiburg)
德國語言學 碩士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現任 華德福大地實驗學校德文教師
人智出版社專職德文翻譯
中文版審訂 許姿妙 醫師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畢業
許姿妙中醫診所負責人
台中文山社區大學中醫課程講師
台中大墩社區大學中醫課程講師
國際人智醫學醫生訓練課程(IPMT)
治療教育課程訓練
國際華德福幼教課程訓練
豐樂華德福幼兒園駐校醫師
華德福大地實驗學校創辦人
華德福大地幼兒園創辦人
人智學相關著作
著有
病是教養出來的 第一集 孩子的四種氣質 (人智出版社)
病是教養出來的 第二集 愛與礙 (人智出版社)
病是教養出來的 第三集 12感官之初階感官 (人智出版社)
審訂
這樣吃,人生大混亂!(人智出版社)
糖-嗜甜成癮
命中註定的疾病 我的病和我有什麼關係?(人智出版社)
人智學及其療癒方法 (人智出版社)
自閉症譜系障礙 (人智出版社)
中文版翻譯審訂
找回自己內在的醫生 (人智出版社)
章節試閱
內文
人類學觀點對自閉症現象的理解。1
蕾娜塔‧威斯普勒爾醫師著
自閉症是在過去10到15年之間才被大眾意識到的一種現象。人們起初認為被確診患有自閉症的人數上升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大家只將這些人當作異類而忽視,直到現在才給他們一個診斷。這確實可以解釋一部分的自閉現象增長的原因。但除此之外,也有證據證明此現象在過去幾年之中確實大幅提升,而且全世界皆是如此,特別是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中,兒童受影響的程度相當驚人。因此我們必須將自閉症問題視為一種時代現象來探討,包括父母、老師、駐校心理師與醫師都需要學習辨認與瞭解自閉症的典型行為模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地找到與這類兒童及青少年的相處方式。
伴隨自閉症出現的症狀相當多元因而令人感到困惑,但依然可以找出一致性的原則來讓我們做出合理的診斷,並可以進一步討論自閉症譜系。每個患有自閉症的人都是獨一無二且無可替代的,就跟一般人也都有個別性是一樣的情況。那麼人們又可以從多樣化的症狀中整理出什麼一致性呢?而其原因又是什麼呢?
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家雷歐‧康納爾 (1894-1981) 與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漢斯‧亞斯柏格 (1906-1980) 二位個別進行研究的醫師,在上一個世紀的40年代首度描述了該現象,此後對於自閉症原因的疑問一再重新被提起,但至今都找不到一個真正令人滿意的答案。已知的一點是自閉傾向會在遺傳潮流中被傳遞下去,此外,現代科學對大腦的研究也在自閉症者的大腦中發現了一些特性,這會導致相對應的解釋模型 (Erklärungsmodell) 。這些腦部變化被視為其症狀的誘發因素,但腦部為何會產生這些變化則依舊未解。自閉症因此被看作是一種成因不明的人格失調,然而,自閉症傾向的人們反對這種失調的概念,他們要求他人將自己視為有特定管道來接觸世界的人,而且他們也擁有日益受人認同與重視的各種能力。
現在我們要嘗試藉助魯道夫‧施泰納的人類學來找到認識自閉症譜系現象的可能性。
一則來自診所的例子
首先我想敘述一個來自我的診所的例子:
一位16歲女孩跟她的父母一起來找我。她走路顯得笨拙、身高很高、很瘦、四肢瘦長。她在診療室的一張椅子上坐下,愣愣地看著她的父母而不跟我建立聯繫。她的頭髮強健得令人驚訝,檢測顯示她的腹壁非常堅實緊繃而按壓時會疼痛。她的父母告訴我,她十個月大時直接略過爬行開始走路,語言發展也很早開始而且很快就能完美地講出整個句子,但卻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講清楚。她長期苦於顯著的便秘現象,當問及其飲食行為時,父母起初回答很好沒問題;但更仔細詢問才發現這個「好」其實是要相對地來理解。在她還是幼兒時,有幾個月的時間除了某種特定的糖漬水果之外啥也不吃,後來好一段時間只吃特殊裁切造型的香腸片。這種極端的片面性從她6歲開始有所改善,但她的飲食行為仍舊是偏食。她長期咳嗽,一天之中她會多次表示感覺自己吸不到空氣,人們常試圖去解釋,但卻找不到造成咳嗽的原因。她從童年初期就睡得很少,也不認識疲憊的感覺。僅管她年齡已增長,怒氣卻總還是會猛烈發作,不過這從未發生在住家以外的地方,只會在她熟悉的環境中發作,特別是在她的父母身上。起初她就讀一所華德福幼兒園,但後來因為她完美的語言天分,所以被安排到一間外語學校就讀,她很快就學會流利地講那裡的語言。但談到成績,那個外語學校對她卻是負擔過重的,特別是算數讓她相當辛苦。接下來她轉學到一間華德福學校,父母希望這個學校形態會更適合她。父母體驗到自己女兒的特殊性,卻無法分辨這到底是什麼問題,而且他們只有這一個孩子,所以更希望這所新的學校能讓她較輕鬆地建立社交聯繫。她在這所學校真的也過得比較好,但她依然無法融入群體,像是個局外人。一位發現她的問題的老師促使她接受了適當的診斷,父母首先看到的是他們的女兒在社交上的孤立,女孩自己也證實她交不到朋友很難過,但人們搞不清楚這是否真的困擾著她,因為說話時她總讓人感覺到她對自己所說的事似乎毫不在乎。
我們在這段論述的尾聲還會簡短地報告一下對她的治療,但在此案例中除了治療之外,向女孩還有父母說明她是自閉症的「症狀帶原者」 (Symptomträger) 也很重要。如此一來上述的「古怪現象」才能受人理解,而隨著時間也能更易於被她自己以及她的環境所包容。這些症狀有哪些呢:
自閉症譜系 (AS) 的症狀
無法成功與他人接觸。難以或根本無法瞭解表情、手勢與其他非言語的訊息,且自身心魂也無法透過他人通用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這會造成社交怯弱甚至於完全的孤立。
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儀式化行為模式。其特定的行動流程會像強迫症地進行,還可能會增強成為自殘行為。可能會出現同樣具備強迫特徵的恐懼現象。而固化趨勢更會滲透到內在與外在生命的所有範圍,這尤其呈現在執著於特殊興趣領域這一點上。對食物的選擇可能也相當片面化。
對感官印象有不同且更加強烈地體驗。他們不是逃避感官印象,就是會有目的性地去追求感官印象。
部分的人會在前面提到的片面興趣領域中贏得淵博的知識。此時人們稱之為學者症候群 (Inselbegabung) 。
學習講話會以相當獨特的方式出現變化。語言若非毫不費力就是要大費苦工才學得會。看待語言意義的方式不一樣,語言會按照字面意義受到理解。說話的旋律可能極為單調。
假如完全無法言語,或者語言學習出現嚴重障礙,這種自閉症類型會被歸類為所謂的嬰兒自閉症 (Frühkindlicher Autismus) 。但也有些孩子會以驚人的速度,而且完美地學會語言,人們稱後者為亞斯柏格症候群 (據此,上述的青年女患者應該要被歸類為這類型的自閉症) 。然而這種區別並非真正合理,因為有些自閉症的人,他們既無法完全歸納為前者,也無法歸類為後者。因此這個區別法已逐漸被遺棄。
上面列出了對自閉症症狀範圍的概述。接著我們要更仔細地檢視這些現象,同時對它們進行補充。
對自閉症譜系的解釋途徑
我會研究此主題是因為受到了英格麗德‧魯爾曼的啟發,她是漢堡Bernard Lievegoed研究所的研究員,並基於與自閉兒的相處經驗點出自閉症症狀與生命覺失調有關。後來我發現,卡爾‧柯尼希早已討論過此關聯性。2他還額外提出了所有感官的過度敏感性來作為此失調現象的突出症狀。他利用魯道夫‧施泰納「治療教育課程」 (Heilpädagogischer Kurs) 中所謂的過度膨脹的歇斯底里 (übersteigerte Hysterie) 來說明此過度敏感性。我認為這種對感官過度敏感性的解釋是不夠令人滿意的,但針對感官的提示卻是很重要的,因為各項感官及其功能在此背景中具有一種特別的意義。所以假如我們想瞭解自閉症現象,就必須研究感官。
身體感官對兒童健全發展的意義
為了能夠判斷一個器官的失調現象以及其在人體內的過程,首先必須瞭解其健康的進程。因此我們在此首先要觀察健康的感官及其功能。
我們已經相當瞭解感官對兒童發展的作用與意義,所以在此只會簡短點出這些進程。
為了在地球上開啟一段生命,人的心魂與吾會離開誕生前的靈性世界,並與物質身以及生命組織結合,後二者源自遺傳之流,即來自於父母與祖先,並會在這次的入世過程為孩子的肉體所用。人的二個部分 — 即天堂與塵世的部分 — 在誕生的那一刻尚未真正地結合在一起,此結合必須透過感官的活動來建立。首先尤其是那些針對人類自身肉體的感官,包括觸覺、生命覺、自我運動覺與平衡覺,因此我們也將其稱為身體感官,藉助身體感官,孩子仍屬於天堂的部分會認識他自己的身體,進而使二個差異極大的本質領域之間能夠彼此結合。
觸覺使孩子的靈性層面能與自己物質身體的物質之間建構一種關係。它是唯一能讓我們感知到地球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之堅牢度的感官,此堅牢度會傳遞給孩子一種深刻的存有感,這能在整個後續生命過程中傳達出一種安全的感受,此外,孩子還會經由觸碰體驗而意識到他的身體界線,如此一來便能夠發展出一種擁有自己的內在世界的感受,此內在世界與外在的世界相對應,而接著在這個內在世界中便能夠形成最初的吾感受 (Ichgefühl) ,這種感受會成為孩子將來能辨識另一個人的吾本質的先決條件。
孩子透過生命覺獲得與其生命力量之間的關係,這些力量會在乙太身的組織中發揮作用。這點在之後還會再討論到。
經由自我運動覺的活動,孩子能將他的肌肉系統形塑成適合他在這個世界活動的工具。肌肉逐步成熟以及連帶的神經成熟替孩子的心魂創造了可用的工具,使其能存在於身體之中:心魂能藉助此運動組織自由活動,透過表情與手勢來表達自己,但也會去學習瞭解語言,最終藉由語言肌肉組織的幫助,它能夠自己學會說話,並透過因運動而成熟的神經系統來為自己創造想像性的思考基礎。作為心魂載體的星辰身會藉由活動覺而沉潛至肌肉系統中,並以此方式與它的身體結合。
最後多虧有平衡覺,孩子才能夠保持直立,而透過直立,頭部與安居其中的大腦所需要的身體條件被創造出來,這是孩子為了能發展出思考所需的要件。我們的大腦「漂浮」於腦脊髓液中,它因而變得很輕且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地球重力。此外透過直立還形成我們人類特有的能力,能在所有一般的運動之下維持頭部最大程度的平靜,孩子藉此獲得了安靜注意的能力,將來所有有意識的學習過程都需要此項能力。人們也可以說:吾組織利用平衡覺為自己在孩子體內創建了一處居所。
上面簡短地描敘了初階感官在兒童發展中的活動。但我們必須要問,在感知的進程中究竟發生了何事,感知才得以完成?孩子為何能透過初階感官的感知活動來掌握其身體呢?
孩子當然不僅只利用身體感官來掌握身體,他也會透過其他感官來習得各種能力,例如透過體驗母親的微笑並回應的方式來學習微笑。人們如何能透過模仿的方式來學習呢?
感知過程中的乙太身活動
我會有這個疑問是因為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無法回應母親的微笑、進而本身也學不會微笑時,這是種相當嚴重的自閉症症狀。
每次模仿首先都會透過一段感官過程而啟動,但被感知物在純粹的感官過程中起初仍是異物而已,我們尚未與其結合。孩子所感知到的事物如何能夠在其心中轉換成為內在體驗,甚至喚醒孩子體內的能力,讓他親自去模仿被感知物?
魯道夫‧施泰納描述道,例如當以眼睛或耳朵感知到東西時,我們會將一部分的乙太身連同我們的注意力一起送到我們想要感知的那個事物之上,當我們的注意力熄滅時,此部分將會再度回來與自己結合,他談到乙太性的觸手,就是我們在無意識中將注意力伸到物體上,接著再度收回來的力量。3
如此一來便產生了下一個疑問:在感知過程中我們為何會有乙太物質可供使用,這是什麼樣的乙太物質?
我們必須再退一步依據此觀點來觀察乙太身。
魯道夫‧施泰納給予生命組織不同的名字:乙太身、生命身或建構力量身 (Bildekräfteleib) ,它會建構、塑造並維持我們一切的生命過程。不過魯道夫‧施泰納也稱它叫時間身 (Zeitenleib) ,因為它總是在過程之中發揮作用,所以處在不斷持續的時間之流中。我們也要瞭解到液體乃是此組織在地球上的媒介。
七大生命過程
在此關聯性下,魯道夫‧施泰納還不斷談到在這些乙太過程的背後有某種特定的規律性作為基礎,他說明了一切生命過程固有的七大步驟,這些步驟彼此之間可加以區別。我們藉由食物處理過程 — 這是此生命組織的一項重大任務 — 來理解這七大步驟的典型:
第一個過程步驟是食物的吸收,而食物來自礦物、植物與動物界中,那些對我們的身體而言是相當陌生的物質。魯道夫‧施泰納稱這第一步為呼吸 (Atmung) ,因為此處首要的重點在於食物的攝入,就像我們呼吸時將空氣吸入體內一樣。我們藉此將外界的一小部分吸收進我們之中。
第二步為對食物的首度調整,使其適合我們的身體。經吸收但仍陌生的食物會被混入唾液、搗碎,一開始機械性地透過咀嚼、接著化學性地透過胃酸,同時它會受到加溫來符合體溫。魯道夫‧施泰納稱此過程步驟為升溫 (Wärmung) 。
當胃中對食糜的研磨告一段落後,它會作為供應我們的營養而離開胃部。這便是
第三個過程步驟,魯道夫‧施泰納稱之為滋養 (Ernährung) 。
業經研磨的食物流會在十二指腸中受來自肝臟與胰臟的消化液處理,使其一部分能夠被吸收進血液中。這些消化液會除去食物中對我們的最後一點異質性,使其成為一種能夠被腸道絨毛組織吸收並直接進入到血液中的物質。在這個跨越門檻的過程中,個別物質都必須穿越一個「零點」 (Nullpunkt) 、必須像在血液中重新形成,而現在這些物質將能夠為我們建構身體物質。食糜中那些生命體所不需要的部分會被排泄掉。魯道夫‧施泰納稱此第四個雙重的過程步驟為 (內在與外在的) 排泄 (Absonderung) 。
已經成為了身體物質的食物現在可以維持身體,並藉此使個人能夠繼續存活。魯道夫‧施泰納稱這第五個過程步驟為保持 (Erhaltung) 。
而如此一來也形成了第六個過程步驟的先決條件,亦即發育 (Wachstum) 。
最後,一切有生命的物質必須能夠繁殖,能夠再創造新的生命,因為死亡本也屬於生命的一部分。此過程最強烈的形態出現在胚胎形成過程中,因此這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過程步驟乃是繁殖 (Reproduktion) 。
我們透過食物處理的例子來檢視這七大生命過程。魯道夫‧施泰納在一次描繪中對此論述加以補充,他說食物在前三個過程步驟仍屬於存在我們體內的外部世界,唯有加上來自肝臟與胰臟的消化液,食物才能個體化、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身體物質。4 為了達成這點,上端的層次必須在此處支持生命組織,而生命組織無法獨自完成這樣一種轉換步驟。吾和星辰身的力量會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無意識地作用著,這些力量會凝聚到消化液中,並對物質進行個體化。因此第四步乃是關鍵,它使物質能夠融入、並從外界物質形成自己個人的「受吾滲透的」 (durch-icht) 身體物質。不過這並非乙太身的唯一活動。我們之前已談到在感知過程中會有作為「觸手」形式的自身乙太物質可供使用,為了能更加瞭解此過程,我們現在必須試著更仔細地理解生命覺的任務以及它在孩子體內的發展過程。
生命覺與其健康發展
讓我們想像一個嬰兒,一開始他 (像魯道夫‧施泰納所描述的) 還完全是個感覺器官,這意味著他只體驗到那些透過感官湧入的印象,因此他會體驗到純粹的感知。我們很難想像何謂純粹感知,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大人在面對每次感知時都會馬上獲得概念,但嬰兒沒有這些概念。各種感知會在未經任何概念緩衝的情況下進入到他體內,所以與嬰兒有關以及發生在他周遭的一切都會對他的整個生命產生重大影響。
現在透過生命覺,嬰兒能夠感知自己體內正在發生什麼事。
此感覺器官乃自律神經系統,它透過最細微的神經脈絡滲透所有內部器官,直達個別細胞之中,並以經由感知的方式將體內一切的生命過程連貫起來。嬰兒首先能透過此生命覺來感知其一切的生命過程,他是否吃飽或缺乏食物,肚子內是否有東西不對勁,他會首先透過此感官來體驗所有的一切。生命覺會在此最初階段讓所有新陳代謝過程直接進入嬰兒的夢幻意識之中,透過此方式,孩子的上端本質就能夠與在身體中發揮作用的生命組織結合。
誕生短短幾週後生命覺會開始慢慢改變,它會逐步將對新陳代謝過程的感知與孩子的意識隔離,如此一來嬰兒就不必再感覺到腸道中每個不尋常之處。接下來生命覺只會傳遞一種像是新陳代謝過程的概要訊息,這是一種只會微微滲入到意識中的心理感受。其結果是一個孩子在1歲的尾聲不必再因為想要食物而哭叫;相反地他現在會體驗到飢餓感,而且不用透過哭叫也能將其表達出來。現在每當飢餓、口渴與疲憊時,生命覺會靜靜地在我們的情感生命中通知我們,好讓我們不致於忘記身體的需求。所以一種健康的飢餓感乃是生命覺發育成熟的跡象。
隨著生命覺的成熟,同時還會發生另一個過程。原本乙太組織完全被新陳代謝綑綁的部分會因而日益自由,而現在 — 如魯道夫‧施泰納所說 — 能夠供學習與教養過程所用,他說首波換牙即為此自由過程的表現。5 我們都認識乙太力量在頭部的自由過程,它會隨著第二波換牙從身體過程中釋放出思考力量,這讓孩子能上學學習。但在1歲時的重點不是這個,而應該是在另一個類似的過程上:此處獲得釋放的力量仍被綁在身體上,但卻會供幼童的感官感知過程以及與之相關的模仿過程所使用。
經由感官過程的身體建構程序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上述的乙太觸手會協同哪些乙太力量工作。但究竟如何產生模仿、孩子如何能像魯道夫‧施泰納描述的那樣,根據感官印象建構出其內在器官?一段感知如何能轉變成能力或甚至成為身體的建構過程?我們描述了乙太組織的身體建構過程與其在食物處理程序中的七大過程步驟。難道在感官感知過程中不會有類似的過程發生嗎?
針對這個疑問,魯道夫‧施泰納於1916年8月12日在多爾納赫 (Dornach) 所作的演說6 提供瞭解答,對我而言,該演說內容就是理解自閉現象的鑰匙。
內文
人類學觀點對自閉症現象的理解。1
蕾娜塔‧威斯普勒爾醫師著
自閉症是在過去10到15年之間才被大眾意識到的一種現象。人們起初認為被確診患有自閉症的人數上升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大家只將這些人當作異類而忽視,直到現在才給他們一個診斷。這確實可以解釋一部分的自閉現象增長的原因。但除此之外,也有證據證明此現象在過去幾年之中確實大幅提升,而且全世界皆是如此,特別是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中,兒童受影響的程度相當驚人。因此我們必須將自閉症問題視為一種時代現象來探討,包括父母、老師、駐校心理師與醫師都需要學習辨認與瞭解...
作者序
審定者序
自閉症現象在過去10到15年之間大幅增加,而且全世界皆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將自閉症問題視為一種影響深刻的時代現象來探討,每個人都必須認真來面對,而不是將其歸屬於特教老師或自閉症者的工作。
本書所探討的內容不只是對協助自閉症者及亞斯柏格症者達到極大的功效。也幫助我們瞭解所謂「正常」的孩子卻有著「特殊行為」的情況時其背後真正的原因。這些都與身體感官的發展不成熟有關(觸覺、生命覺、自我運動覺與平衡覺),特別是生命覺失調與生命組織孱弱時可造成多樣性的行為問題。例如孩子感覺不到寒冷與疼痛;撞到別人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別人跟老師抱怨時,都說自己沒有撞到別人);一點不如意或稍被刺激就狂怒打人咬人;或是常常肚子痛;沒胃口特別是早餐,或很偏食;入睡困難;課堂上難以專注;過動坐不住,或劄眼晃腦身體抽動,或頻頻發出清痰聲、咳嗽聲;發聲有困難,無法學會說話,或講話太大聲;無法領會他人的界限;喜歡某個人就黏著他甚至不准他跟別人互動;對某些事情特別固著而無法隨機應變...等等。為這些孩子檢查大腦,並沒有思考的問題,但可能到了青春期時,因心智年齡發展較緩慢而聽不懂別人說的話也感知不到同年齡的同學,卻被同學誤以為在裝傻而無法建立真正的友誼,或被同學排擠或諷刺取笑甚至霸凌,無法社交,沒有朋友,甚至拒絕上學;或者被認定為學習障礙,或發展為情緒障礙。
書中透過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患者親身詳細地描述其內在不舒適的症狀及其神經感官反應方式,也能清楚地瞭解為何「正常」的孩子在課堂上或在家中會呈現上述的問題行為,其實是生命覺及其他感官覺知失調時所呈現的極端表現或各種身心能力無法協調統整所導致的後果。而這些看似嚴重或困難的情況除了專業治療之外,更重要的是家裡如何提供治療性的環境,很多簡單的活動就可以小兵立大功,例如父母陪伴孩子持續去同一個大自然景點遊戲或旅行,可賦予生命節律並帶來安心可靠與穩定的感覺;每天與孩子一起在重複的路徑自然散步,或每週的週末與孩子一起爬同一座小山丘;與孩子一起下廚一起做家事等,都可能比專業的職能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
這本書不僅為特教老師指引了邁向成功的工作道路,更是每一位身為教育者及醫療者必須仔細研讀的一本非常實用的小書。
許姿妙
2018年7月
審定者序
自閉症現象在過去10到15年之間大幅增加,而且全世界皆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將自閉症問題視為一種影響深刻的時代現象來探討,每個人都必須認真來面對,而不是將其歸屬於特教老師或自閉症者的工作。
本書所探討的內容不只是對協助自閉症者及亞斯柏格症者達到極大的功效。也幫助我們瞭解所謂「正常」的孩子卻有著「特殊行為」的情況時其背後真正的原因。這些都與身體感官的發展不成熟有關(觸覺、生命覺、自我運動覺與平衡覺),特別是生命覺失調與生命組織孱弱時可造成多樣性的行為問題。例如孩子感覺不到寒冷與疼痛;撞到別...
目錄
Bernard Lievegoed研究所(BLI)的感官概念
十二感官
人類學觀點
BLI研究所內對於可能原因的經驗知識
顯示出患有自閉症傾向者之生命進程異常發展的研究成果
給治療教育學程專家的備忘錄
問題 — 問題 — 問題 — 問題
我們該做什麼?
我如何與自己以及其他人建立聯繫?
「同步到引導」
有意義的促進溝通與語言治療是什麼樣子呢?
我如何面對情緒發洩?
為了孩子,我該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往歷史所引發的感受
工作與練習
改變 — 我如何規劃新局面?
親愛的媽媽,這並非妳們的錯!
自閉症乃「深度發展失調」 — 一種源自心理動機的秩序追求 (安涅特‧韋爾蘭德)
有幫助的事物 — 娜汀‧澤曼的報告書
人類學觀點對自閉症現象的理解。蕾娜塔‧威斯普勒爾醫師著
小海兔
作者
參考文獻
文末註解
Bernard Lievegoed研究所(BLI)的感官概念
十二感官
人類學觀點
BLI研究所內對於可能原因的經驗知識
顯示出患有自閉症傾向者之生命進程異常發展的研究成果
給治療教育學程專家的備忘錄
問題 — 問題 — 問題 — 問題
我們該做什麼?
我如何與自己以及其他人建立聯繫?
「同步到引導」
有意義的促進溝通與語言治療是什麼樣子呢?
我如何面對情緒發洩?
為了孩子,我該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往歷史所引發的感受
工作與練習
改變 — 我如何規劃新局面?
親愛的媽媽,這並非妳們的錯!
自閉症乃「深度發展失調」 — 一種源自心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