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雖是一本非常難讀的書,卻是讀皮亞傑的入門書。
●結構主義的流行雖已過去,但它代表著人們對理解周遭現象的一個切入點,仍有其價值。
本書出版於一九六八年,是皮亞傑在學術生涯熟成之年,應法國PUF出版社「Que-sais-je ?」系列邀請,針對結構主義所撰寫的概論書籍。如果說皮亞傑一直以來都對「部分與整體關係」問題感興趣,結構主義便是他窮一生之力、站在淵博學識基礎上對這個問題所提出的回答。衡諸結構主義各方面發展並參照自己精闢見解,他先提出結構定義,即「具封閉性的自主調節轉換系統」,再依次說明並檢討了數學、邏輯、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人類學及哲學等領域裡結構主義發展現況及問題。他不但找到了貫串人類知識各領域之鑰,他還根據智力方面的心理學研究,回答了結構的來源、主客體關係及邏輯-數學何以放諸四海皆準的奧祕。這本經典絕對值得一讀再讀。
作者簡介:
皮亞傑(1896-1980)
瑞士心理學家。在自述中,他說道由於母親精神上的不穩定,年幼的他即習於在嚴肅的事情中尋求隱蔽。他很快展露出對於自然的興趣,後來更以軟體動物方面研究獲得紐沙特大學博士學位。不過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危機、宗教信仰上的困擾也推促著他思考著其他問題,廣泛涉獵各學科。他很早便對行為的邏輯、知識從何而來的奧祕、各領域中整體性等問題感到興趣。他決心投入心理學,尋求解答之鑰。一九一八年他先到蘇黎世的心理實驗室工作,一九一九年再赴巴黎進行心理學方面學習。往後五、六十年間,他將研究聚焦在兒童智力發展、認識論及心理學等方面,出版了六十餘本著作、上千篇文章,成為國際知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奠基者、結構主義者,並長期主持聯合國國際教育局事務。
譯者簡介:
王紹中
人生走了一圈,想簡單活,做簡單事,於是回到思想,開始翻譯。《結構主義》是第一本譯作,從勿留一句不解之言的高度,一躍而下,但被皮先生信手捻來的功力一掌擊飛,只能說翻譯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與問題現狀
第一節 定義
人們常說,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e)難以被說明清楚,因為人們用了太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共同的對象,並且「結構」一詞的涵義也愈來愈不同。在當代科學及各種時興討論當中蔚為風潮的結構主義所具有的各種意義尚待比較,然而嘗試做出一個綜合,應該還是可能的。不過,這得要先清楚區分兩個在實然上關聯但應然上獨立的問題。一個是在結構主義各派別在向外開疆闢土的過程中或立定的目標上所呈現出結構這個概念所具有的正面理想性;一個是從這些派別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在與不同學科思潮相抗衡時所產生的批判意向。
要做這樣的區分,人們該承認確實存在著一個這些「結構主義者」所努力要達到或追尋中的共同理想,這就是可理解性。然而,他們批判意向上的差異卻很大:對某些人而言,如在數學領域中,結構主義藉由同構(isomorphismes)而找到數學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劃分為異質章節的做法;對另一些人而言,例如好幾代的語言學家,結構主義特別反對針對孤立現象所進行的歷時性研究:其目的是依據共時性而找到整個系統(systèmes d’ensemble);在心理學上,結構主義在打擊「原子論式的」趨勢方面頗有進展,這種趨勢尋求將整體性化約為先決元素(éléments préalables)之間的聯合(association);在目前常見的討論中,人們看到結構主義攻擊歷史主義、功能主義,有時甚至以任何訴諸人類主體的形式為反對目標。
假如人們想藉由結構主義所反對的、所抗衡對象的這個方面來界定它,那麼很明顯的,人們所能找到的只會是歧異與矛盾。它們來自科學史或觀念史上各種曲折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將焦點放在結構這個觀念的正面性上,則可以發現各類結構主義之間至少存在著兩項共通點:一是一個關於內在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é intrinsèque)的理想或期盼,其依據在於認為結構是自足的,要理解結構,無須訴諸其本性之外的任何外在元素這樣的共識之上;另一方面,在各種結構主義的具體發展中,它們的確觸及某些結構,並且在差異中顯現出結構的某些普遍且看來是必然的特點。
首先,結構是轉換系統(système de transformations),做為系統,結構具有規律(lois)(有別於其組成元素的性質),並且藉由轉換,結構得以自主保存或自主增長,而無須越出其邊界(frontières)或仰賴外部元素。簡言之,任何結構均包含了整體性(totalité)、轉換性(transformations)及自主調節性(autoréglage)等三個特性。
其次是對這個發現的結構加以形式化(formalisation),不過形式化工作可能是緊接著結構的發現而進行,也可能是在更為後來的階段才產生。我們應該要清楚的是,形式化過程是理論家的產物,而結構是獨立於理論家的。這種形式化可以表現為邏輯-數學的公式,或者是運用控制論模型(modèle cybernétique)來進行。因此根據理論家的決定,結構的形式化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層面(paliers)上,同時,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理論家應該要清楚指明他所發現的結構之存在狀態(mode d’existence)。
轉換性的概念有助於我們將結構主義的範圍界定清楚。因為假如要在結構的概念下納入各種形式主義,那麼結構主義實際上就會把不是嚴格地經驗主義的、訴諸形式或本質的、從柏拉圖經康德再到胡賽爾的、甚至某些經驗主義的派別如邏輯實證論的(其為了說明邏輯,運用了一些句法學及語意學的形式)等所有這些哲學理論都涵蓋在內。而且,從前面所清楚界定的涵義上來看,邏輯並不一定是包含著「結構」的,我們所說的結構是從整體結構和轉換(structures d’ensemble et de transformations)這個的意義上來說的:邏輯在許多面向上仍保有相當頑強的原子論色彩,邏輯結構主義可說是才剛起步。
在本書中,我們將討論的範圍限定在不同科學中的結構主義。光是這麼做,我們已經冒著不小的風險。此外,討論也將涵蓋一些受到人類科學結構主義所影響的哲學思潮之上。但在這之前,我們首先應當花點時間將上述所提出的結構主義定義闡述清楚,並且弄明白為何一個像封閉性轉換系統這樣看來如此抽象的概念能夠在各領域中激起這麼大的期待。
第二節 整體性
結構所特有的整體性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所有的結構主義者唯一共同的反對意見(參見我們在第一節中關於批評意向的討論),就是主張結構不同於聚集(agrégat),後者是由獨立於總體(tout)的元素所組合而成。結構確實是由元素所建構而成的,但這些元素均依循著系統本身特性的規律表現著;這些規律稱為組成規律(lois de composition),它們無法化約為累加性的聯合,而是賦予整體有別於元素屬性的整個的屬性(propriétés d’ensemble)。例如,整數無法單獨存在,它們必須存在於特定的順序中,我們才能將之合起來成為一個總體:若不是憑恃著數字序列本身,否則整數無法表現出來,而數字序列表現出如「群」(groupe)、「體」(corps)、「環」(anneau)等結構的特性 。這些均與個別數字的特性有別,個別數字可以是偶數或奇數,可以是質數或可被nɭ的數除盡等。
但此一整體性特性實際上引發了許多問題。我們將先關注其中兩個主要問題,其一與整體性的本質有關,另一則涉及形構模式(mode de formation)或先構模式(mode de préformation)的問題。
第一章 導論與問題現狀
第一節 定義
人們常說,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e)難以被說明清楚,因為人們用了太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共同的對象,並且「結構」一詞的涵義也愈來愈不同。在當代科學及各種時興討論當中蔚為風潮的結構主義所具有的各種意義尚待比較,然而嘗試做出一個綜合,應該還是可能的。不過,這得要先清楚區分兩個在實然上關聯但應然上獨立的問題。一個是在結構主義各派別在向外開疆闢土的過程中或立定的目標上所呈現出結構這個概念所具有的正面理想性;一個是從這些派別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在與不同學科思潮相抗衡時所產生的...
目錄
第一章 導論與問題現狀
第二章 數學結構與邏輯結構
第三章 物理結構與生物結構
第四章 心理結構
第五章 語言結構主義
第六章 社會研究中的結構運用
第七章 結構主義與哲學
結語
參考文獻
皮亞傑年表
名詞索引
第一章 導論與問題現狀
第二章 數學結構與邏輯結構
第三章 物理結構與生物結構
第四章 心理結構
第五章 語言結構主義
第六章 社會研究中的結構運用
第七章 結構主義與哲學
結語
參考文獻
皮亞傑年表
名詞索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