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堂錡
定價:NT$ 380
優惠價: 95 折, NT$ 361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回到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對話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這一期的專題是「開明書店與民國文化」。1949年以前,開明書店曾經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等出版社並列為民國五大書局,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出版宗旨、經營策略與歷史命運,但都共同為民國時期的出版事業發展盡了一份心力,特別是對民國教育事業有著巨大的貢獻,同時,也都為民國文學與文化的繁榮發揮了重要的推手作用。1949年以後,開明書店和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等在台灣持續經營,跨越了1949,至今仍在台灣延續其文化事業。
為紀念這間曾經在教育、文化、文學上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書店,本刊特別商請重慶西南大學邱雪松教授主持組稿,經過審查之後,共發表6篇論文,分別為:李斌〈提供更多真實的中國現代文學圖景─北京大學商金林教授訪談(特稿)〉、姜建〈開明派教育讀物「小品化」追求與「科學小品」運動〉、陳思廣、楊偉聯〈「切實」路與「平實」風─開明書店與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接受〉、李雅〈「開明人」、「開明風」溯源及當代影響研究〉、陳瑞祥〈青年往何處去?─《中學生》雜誌對現代青年主體性的構想〉、邱雪松〈大勢與人事:1949年後的開明書店〉。開明書店的存在是民國出版史上重要且精彩的一頁,它涉及了革命史、出版史、知識分子精神史的多重面向,亟待更多元、深入的探討,本專題的製作,相信對相關的研究可以帶來更豐富的啟示。值得一提的是,北大中文系商金林教授是研究葉聖陶、朱光潛的權威學者,對開明書店也有長期的關注,他的成長經歷、學術生涯、治學心得都值得後學者認識與學習,本次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沫若紀念館副研究員李斌進行深入的訪談,內容豐富而精彩,具有相當的學術啟發性。
「觀念交鋒」有4篇文章,分別是河南理工大學孫擁軍教授針對民國文學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如時間斷代、文學史的寫作等,提出他個人的思考;東海大學林香伶教授探討南社研究的歷史脈絡與當前概況,提供了許多新的訊息;台灣大學黃美娥教授則是觀察了白話新文學、傳統漢文學和通俗小說三者的戰後書寫和場域生態,從中歸納出其與戰前日治文學相互之間或有承繼軌跡,或有斷裂情形,且同時還會有著與中國文學進行嫁接的狀況,遂以「延續、斷裂、嫁接」為題探討其中的複雜關係;四川大學的謝君蘭則是介紹了四川大學成立「中國詩歌研究院」的宗旨和願景,其中的諸多作為與規劃值得其他學術機構參考。
一般論文有4篇。中研院近史所潘光哲的〈胡適的《鏡花緣》研究與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建構〉,指出胡適自少年時期即對婦女問題多所關心,他對《鏡花緣》和李汝珍的研究詮釋,正可凸顯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脈絡與建構;政大台文所崔末順的〈195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對「五四」的詮釋〉一文,回顧台灣知識界在日據時期接受五四文學運動的樣貌,以及戰後初期有關五四論述的性格,並在此基礎上探討1950年代台灣的文藝雜誌如何看待「五四」;肇慶學院張仁香的〈梁宗岱對「象徵」中國化的新見與貢獻〉則是重新梳理了梁宗岱的審美觀,指出梁氏認為「象徵」不是興味索然的抽象觀念,而是豐富、複雜、深邃、真實的靈境,追求象徵的靈境是梁宗岱一生的詩學理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主體必須具備一種非功利、忘我、無我地與客觀物融為一體的審美態度。此文對象徵、意象、興等概念有清晰條理的剖析;重慶師大楊華麗的〈茅盾與《吶喊》《烽火》關係考─以《茅盾全集》為中心〉從史料辨析的角度,詳細討論《呐喊》與《烽火》的創刊時間、開本、出版週期、出版地、銷售處、編輯人、發行人,以及茅盾此期發表的文章等問題,將有助於對茅盾與《呐喊》《烽火》雜誌的關係有更準確的認知。
本期「圓桌座談」以「政大學人與民國」為主題,邀請政大中文系車行健、陳逢源、陳碩文、高振宏等人暢談政大中文系渡海來台的前輩學者,包括高明、王夢鷗、盧元駿、尉天驄等,不同背景的人在1949年前後被時代潮流席捲來到台灣,最終都在校園中治學育才,奉獻心智與才學,他們的一生本來就是精彩的民國歷史縮影,對他們進行研究正是本刊提倡「民國學」的初衷。
作者簡介: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大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目前執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等十餘種。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張堂錡
優惠價: 95 折, NT$ 361 NT$ 3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回到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對話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這一期的專題是「開明書店與民國文化」。1949年以前,開明書店曾經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等出版社並列為民國五大書局,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出版宗旨、經營策略與歷史命運,但都共同為民國時期的出版事業發展盡了一份心力,特別是對民國教育事業有著巨大的貢獻,同時,也都為民國文學與文化的繁榮發揮了重要的推手作用。1949年以後,開明書店和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等在台灣持續經營,跨越了1949,至今仍在台灣延續其文化事業。
為紀念這間曾經在教育、文化、文學上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書店,本刊特別商請重慶西南大學邱雪松教授主持組稿,經過審查之後,共發表6篇論文,分別為:李斌〈提供更多真實的中國現代文學圖景─北京大學商金林教授訪談(特稿)〉、姜建〈開明派教育讀物「小品化」追求與「科學小品」運動〉、陳思廣、楊偉聯〈「切實」路與「平實」風─開明書店與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接受〉、李雅〈「開明人」、「開明風」溯源及當代影響研究〉、陳瑞祥〈青年往何處去?─《中學生》雜誌對現代青年主體性的構想〉、邱雪松〈大勢與人事:1949年後的開明書店〉。開明書店的存在是民國出版史上重要且精彩的一頁,它涉及了革命史、出版史、知識分子精神史的多重面向,亟待更多元、深入的探討,本專題的製作,相信對相關的研究可以帶來更豐富的啟示。值得一提的是,北大中文系商金林教授是研究葉聖陶、朱光潛的權威學者,對開明書店也有長期的關注,他的成長經歷、學術生涯、治學心得都值得後學者認識與學習,本次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沫若紀念館副研究員李斌進行深入的訪談,內容豐富而精彩,具有相當的學術啟發性。
「觀念交鋒」有4篇文章,分別是河南理工大學孫擁軍教授針對民國文學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如時間斷代、文學史的寫作等,提出他個人的思考;東海大學林香伶教授探討南社研究的歷史脈絡與當前概況,提供了許多新的訊息;台灣大學黃美娥教授則是觀察了白話新文學、傳統漢文學和通俗小說三者的戰後書寫和場域生態,從中歸納出其與戰前日治文學相互之間或有承繼軌跡,或有斷裂情形,且同時還會有著與中國文學進行嫁接的狀況,遂以「延續、斷裂、嫁接」為題探討其中的複雜關係;四川大學的謝君蘭則是介紹了四川大學成立「中國詩歌研究院」的宗旨和願景,其中的諸多作為與規劃值得其他學術機構參考。
一般論文有4篇。中研院近史所潘光哲的〈胡適的《鏡花緣》研究與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建構〉,指出胡適自少年時期即對婦女問題多所關心,他對《鏡花緣》和李汝珍的研究詮釋,正可凸顯現代中國女權思想的脈絡與建構;政大台文所崔末順的〈195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對「五四」的詮釋〉一文,回顧台灣知識界在日據時期接受五四文學運動的樣貌,以及戰後初期有關五四論述的性格,並在此基礎上探討1950年代台灣的文藝雜誌如何看待「五四」;肇慶學院張仁香的〈梁宗岱對「象徵」中國化的新見與貢獻〉則是重新梳理了梁宗岱的審美觀,指出梁氏認為「象徵」不是興味索然的抽象觀念,而是豐富、複雜、深邃、真實的靈境,追求象徵的靈境是梁宗岱一生的詩學理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主體必須具備一種非功利、忘我、無我地與客觀物融為一體的審美態度。此文對象徵、意象、興等概念有清晰條理的剖析;重慶師大楊華麗的〈茅盾與《吶喊》《烽火》關係考─以《茅盾全集》為中心〉從史料辨析的角度,詳細討論《呐喊》與《烽火》的創刊時間、開本、出版週期、出版地、銷售處、編輯人、發行人,以及茅盾此期發表的文章等問題,將有助於對茅盾與《呐喊》《烽火》雜誌的關係有更準確的認知。
本期「圓桌座談」以「政大學人與民國」為主題,邀請政大中文系車行健、陳逢源、陳碩文、高振宏等人暢談政大中文系渡海來台的前輩學者,包括高明、王夢鷗、盧元駿、尉天驄等,不同背景的人在1949年前後被時代潮流席捲來到台灣,最終都在校園中治學育才,奉獻心智與才學,他們的一生本來就是精彩的民國歷史縮影,對他們進行研究正是本刊提倡「民國學」的初衷。
作者簡介: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大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目前執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等十餘種。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