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重新定義東亞各國勢力角逐的新史書!
為何韓半島成為大陸與海洋勢力短兵相接的地緣政治要衝?
「大東亞共榮圈」的起始點在韓半島上?
幾百年來,各國勢力消長,然而海洋、大陸的勢力交鋒仍影響世界局勢,
身處在東亞,該如何鑑往知來,在國際舞台占據一席地位? 韓半島,北與中國、俄羅斯相連,南隔一道海峽與日本相望。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讓許多韓國人認為韓半島因位處地理要衝,才屢屢遭外部強權侵略。如此看待歷史,雖然情有可原,卻欠缺宏觀角度理解幾百年來風起雲湧的列強競逐。
十六世紀前,韓半島政權一直跟中國皇朝保持緊密的關係,從史前的箕子朝鮮起,接著到朝鮮三國等後續政權,都跟中國的「大陸勢力」密不可分,半島上的人們,因此重視大陸遠過於海洋。事實上,對日本來說也是如此。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渡海攻打韓半島,還想一舉攻入中國,長達六年的「壬辰倭亂」揭開了海洋勢力的抬頭。「海洋」與「大陸」,終於在韓半島交會,一觸即發的衝突持續威脅著住在半島土地上的人們。
十七世紀以來,西方遠洋貿易的船隻遍布東亞,台灣、中國、日本,無一不進入世界交流體系裡,特別是日本,雖然江戶幕府採取鎖國政策,但特地開放荷蘭駐在港口長崎。透過荷蘭這扇窗,日本逐漸形成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蘭學」,隨著日本開國、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等過程,日本蛻變成近代強權,甚至重燃占領中國、建立「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於此同時,突破重重障礙終於抵達太平洋沿岸的俄羅斯帝國,也想跟日本一較高低。而傳統上代表「大陸」的中國則苦苦追趕,試圖跟各方強權競爭。
韓半島的人民與政權,卻還沒體會到這個現實,幾乎阻斷與西方各國的來往,只能仰賴浪跡東亞海域的漂流民看到截然不同的海洋世界。海洋勢力正展現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從巴達維亞、新加坡、澳門、香港乃至臺灣,這些港口城市都欣欣向榮,而韓半島卻在列強巨大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主控權。面對自信滿滿的「海洋帝國」及與之抵抗的「大陸帝國」,韓半島只能在這當中受人擺佈,最終被迫併入日本。
二戰結束後,韓半島仍無法脫離海洋與大陸的競爭,代表新興海洋勢力的美國與再起的大陸勢力蘇聯,相互攻防,導致一九五〇年的韓戰及南北韓的分裂。面對歷史,韓半島人民抱持悲觀的心態,認為夾在海陸之間的這個半島,生來是衝突的交會點。而面對這種史觀,作者透過十六至十九世紀的歷史,重新爬梳韓半島與各國強權互動的過程,警醒我們應該利用海洋與大陸要衝的地理優勢,摸索出自立與繁榮的生存策略。
作者簡介:
金時德
一九七五年出生自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日文學系,在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獲得博士學位,現為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以朝鮮、明朝、日本間發生的壬辰倭亂為中心,十六至二十世紀的東亞地區戰爭史。以古文獻和各式各樣的資料為根據,探究戰爭為東亞所帶來的變化及其歷史脈絡。作者在日本以博士論文《異國征伐戰記的世界:韓半島・琉球・鄂霍次克海沿岸》,於2011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日本古典文學學術賞的外國人,目前著書有《豐臣秀吉的對外戰爭》(共著)、《異國和日本的戰爭語文學》(共著)、《校勘解析懲毖錄》(共著)、《圖畫裡的壬辰倭亂》等。
譯者簡介:
林珮緒
二〇一六年年榮獲韓國政府邀請外國人研究所獎學金(Korean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rogram),就讀韓國首爾大學國史學系碩士學位。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韓國語文學系雙學士學位畢業。曾任韓國旅遊相關網路平台文案翻譯師,並數次接任現場口譯案。目前為內容力特約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七章
臺灣,另一個東亞海洋中心地
「美麗的島」:臺灣的政治苦難
一九一二年孫文等人發動的辛亥革命成功後,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核心政治勢力中國國民黨,在與日本帝國及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相互對抗中,於一九四九年撤退至臺灣島,將此島視為「回復國土」之不沉的航空母艦,並鎮壓島上居民,維持了世界上最長時間的戒嚴令。三百年前的一六六一年,也曾發生過與此相似的事件。
當時,有許多由不同民族構成的海盜集團在東海地區活動,與清朝對抗的南明政權,便看中這些海盜集團的軍事能力與情蒐能力。南明勢力之一的弘光帝,憑藉鄭芝龍的軍事力量在南京成立政府,但不到一年就滅亡了,鄭芝龍勢力再次擁立的隆武帝,也在一六四六年被清軍活捕。鄭芝龍與妻子田川氏不顧兒子鄭成功抗戰到底的主張,轉向清朝投降,然而,兩人的下場卻與清朝當初說好會保護兩人安危的承諾不同,雙雙慘遭殺害。為了替祖國與父母報仇,鄭成功做好奉獻一生的心理準備,陪同南明最後的皇帝永曆帝,繼續抵抗清朝。
儘管他在一六五八年率領大軍襲擊南京,但隨著這次攻擊的失敗,事實上要復興明朝已是不可能。縱然如此,鄭成功並未因這次的失敗而受到挫折,反而將據點撤退到自父親鄭芝龍時代以來便做為後方基地而「開墾」的臺灣島,延續復興戰爭。
在此之前,臺灣島上都未有獨立國家的存在。一五九二年豐田秀吉發動壬辰倭亂前,就曾經寄送書信到臺灣島,要求臺灣投降於己。不過,因為臺灣當時並無統一的政權,書信便因收件者不明被退回日本。最早居住於島上之人,大多是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在「大航海時代」裡相當活躍的歐洲列強,只關注著自己位於東南亞的據點如何與中國、日本等新興市場進行交易,對於最適合做為中途停留地的臺灣島,則企圖建立據點。另一方面,尚未發現臺灣島有何價值的明朝,並沒有想要支配這座島嶼,此事也激發了歐洲列強對臺灣的行動。
決定臺灣命運的鄭成功
然而十七世紀中葉出現了扭轉臺灣命運的事件。在毗鄰中國「大陸」的廈門、金門進行最後抵抗的鄭成功,將視線轉向臺灣,並驅逐了島上的荷蘭人勢力。他先將廈門、金門交給長子鄭經,自己則前往臺灣島,鎮壓島上的各方勢力。鄭成功始終認為是明朝子,自任「藩主」。即使南明政權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逃亡緬甸,且於一六五九年被捕處刑,他還是繼續使用「永曆」的年號。鄭成功征服臺灣不到一年便去世了,與中華民國的蔣介石一樣,鄭成功其實也只是將臺灣當作反攻中國「大陸」陣地戰的一個據點。
鄭成功死後,駐屯廈門的長子鄭經急忙趕至臺灣,並於繼承人爭奪戰中獲勝。鄭經回到廈門後,敗給清朝與荷蘭的聯合軍,鄭成功勢力最終還是得從中國大陸撤出。另一方面,荷蘭在一六三七年日本九州的天主教民眾叛亂事件島原之亂發生時,幫助幕府軍平定叛亂。由此可知,在東亞秩序重新編整的過程中,荷蘭選擇與清朝、日本等新興勢力站在同一陣線,以確保經濟上的實際利益。
鄭經和父親鄭成功一樣,一心專注於復興明朝。剛好一六七三至一六七六年這段期間,中國南方發生大規模的反清戰爭,即「三藩之亂」。打開山海關迎清兵的吳三桂等漢人將軍,由於在清朝征服戰爭中建立的功績受到認可,便在中國南方治理所謂的準獨立國。隨著時間流逝,漢人將軍們的準獨立國逐漸威脅到滿人的統治階層。為了解決此問題,選擇站出來的是即位為清朝第四代皇帝的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帝。
由於康熙帝施予的壓力越來越大,迫使吳三桂於一六七三年十一月發動叛亂,其他漢人將軍與臺灣島的鄭經也一同參與起義。雖然這些勢力曾一度擴張至長江以南的地區,占據相當大的版圖,不過,一六七六年後,除了吳三桂以外的其他勢力全都投降於清朝,吳三桂則死於一六七八年,由孫子吳世璠繼位。一六八一年,吳世璠與鄭成功之子鄭經,分別死於雲南和臺灣島,三藩之亂隨之告終。鄭成功的孫子,也就是鄭經之子鄭克塽,雖然成為臺灣鄭氏政權的第三代掌權者,但不到兩年便渡海投降清朝,臺灣島上最初的國家就這樣維持了二十多年後滅亡。
順帶一提,鎮壓三藩之亂的滿人將軍曾壽,其從軍日記《隨軍紀行》裡關於一六八○至一六八二年的紀錄流傳至今。這份資料鮮活地記錄了明清交替的最終場面。韓文版翻譯,以《滿洲八旗曾壽的日記》(만주팔기증수의일기〔Bakmunsa,二○一二〕)書名出版發行。
再者,中國人鄭芝龍與日本人田川氏的兒子鄭成功,曾在臺灣島上建立政權,引起日本官民歷代以來最大的關注。戲劇〈國性爺合戰〉的成功,即是日本對臺灣感興趣的象徵。此外,一七二三年日本刊行的小說《通俗臺灣軍談》也是個有趣的例子。這本小說以一七二一年臺灣的朱一貴反清叛亂事件為題材而寫成。不僅在叛亂事件發生不到幾年後便出刊,甚至還有插畫;出版人之所以會以朱一貴事件做為小說題材,是因為出版人認為以該題材寫成的書會受到讀者大眾的歡迎。而這本小說受歡迎的背後因素,則來自當時日本人對臺灣有著非比尋常的關注。
仔細審視鄭氏政權的歷史後會發現,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人全都自認是明朝臣子,也自認是中國人,並沒有要在臺灣島上建立獨立國家的想法。因此,現今不承認中華民國為獨立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視鄭成功為「偉人」,因他首次將明朝時還屬於漢人關注範圍外的臺灣島編入中國版圖。
不管冠上什麼名義,總之鄭成功「解放」了受到歐洲勢力殖民支配的臺灣島,並建立首個與中國大陸做出區別的獨立政權。因此,臺灣方面認為鄭成功是首位在臺灣島上開創國家的「開山王」;主張臺灣與中國大陸毫無關聯且政治獨立的人,也將鄭成功列為值得紀念的人物。正因如此,從清朝手中搶過臺灣並將之當作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也為了頌揚鄭成功,而將位於臺南的「開山廟」改為「開山神社」,把鄭成功神格化。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或臺灣海軍的成功級巡防艦,也都象徵著鄭成功在當今臺灣社會裡占據的地位。
《鄭鑑錄》的鄭道令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嗎?
爬梳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歷史脈絡,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如前述,倘若臺灣的「成功級」巡防艦是鄭成功地位的象徵,那麼與之相應的就是曾為中國的航空母艦「遼寧號」。航空母艦遼寧號是改造自俄羅斯、烏克蘭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當時關於這架航空母艦的命名問題,「施琅號」這個名稱做為候補之一,呼聲極高。
施琅是一六八三年率領擊潰臺灣鄭氏政權的清朝軍隊將軍。原是鄭芝龍部下的他,與鄭成功產生意見衝突後投降清朝,最後由他本人擊潰了鄭氏政權。當時,清朝廷主張沿用明朝方針,放棄臺灣島。不過,與朝廷意見相反的施琅卻認為,支配臺灣將會在政治、經濟上對清朝有所助益,並促使康熙帝接受該意見。所以,現今將中華民國臺灣視作本國領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視施琅為先知,並讓「施琅號」之名做為中國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命名的有力候補,格外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這艘航空母艦在移轉給中國前叫「瓦良格」,在《往年紀事》等古代斯拉夫紀錄中,是用來稱呼曾在該地建立國家的北歐維京人。在挪威、瑞典及丹麥等地,因為不是長子而無法繼承土地的人,便越過大海尋找自己的運氣。往西邊的人建立了諾曼地、西西里、英國、愛爾蘭、冰島等國家;當然,也有人定居在格陵蘭與現今的加拿大東部。另一方面,留里克(Rurik)一族所領導的部分維京人,在古代北歐語中被稱作「Væringjar」,在希臘語裡被稱作「Βάραγγοι」,他們往東邊移動,將現今的大諾夫哥羅德與基輔等地合併,建立了基輔羅斯。現今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全都認為瓦良格人建立的基輔羅斯,是自己國家的重要根源。
航空母艦瓦良格號也與韓半島有很深的淵源。日俄戰爭開戰初期,在遼東半島旅順港受到日軍襲擊的俄羅斯艦隊當中,好不容易逃出來的瓦良格號和高麗人號(Кореец)等部分船隻,又於一九○五年二月九日在仁川月尾島前海受到日軍攻擊。雖然俄羅斯水兵們為了阻止本國船艦成為敵國日本的戰利品,啟動自爆程序,不過日本最後還是拿到瓦良格號的旗幟,並保管至朝鮮光復後,才轉交給仁川市立博物館。得知該旗幟存在的俄羅斯要求返還,仁川市便以該旗幟做為與俄羅斯的友誼象徵,長期租借給俄羅斯。類似的事件還包括一八七一年朝鮮軍與美軍於江華島發生衝突的辛未洋擾(신미양요)。當時,戰死沙場的魚在淵(어재연)將軍的將軍旗,被美國海兵部隊掠奪。之後,美國於二○○七年以長期租借的方式返還給韓國,目前館藏於海軍士官學校博物館。過去發生國際戰爭所造成的傷痛,可透過這種方式逐漸治癒。
直到一六八三年清朝征服臺灣後,始於十六世紀日本戰國時代的壬辰倭亂、努爾哈齊的女真統一、皇太極建立大清、丁卯與丙子胡亂、清軍突破山海關與北京淪陷等延續兩百多年的連鎖反應,才終於結束。歐亞大陸東海岸的這種長期變動,肇因於韓半島勢力無力抵擋日本好戰的軍事力量,而該變動在臺灣保持獨立期間也從未停止。如此看來,韓半島與臺灣島這兩個存在於歐亞大陸東海岸的中樞(pivot),同時也是「弱不禁風的柳條」。
第七章
臺灣,另一個東亞海洋中心地
「美麗的島」:臺灣的政治苦難
一九一二年孫文等人發動的辛亥革命成功後,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核心政治勢力中國國民黨,在與日本帝國及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相互對抗中,於一九四九年撤退至臺灣島,將此島視為「回復國土」之不沉的航空母艦,並鎮壓島上居民,維持了世界上最長時間的戒嚴令。三百年前的一六六一年,也曾發生過與此相似的事件。
當時,有許多由不同民族構成的海盜集團在東海地區活動,與清朝對抗的南明政權,便看中這些海盜集團的軍事能力與情蒐能...
推薦序
五百年的戰事,關今何事?
陳慶德(弘光科技大學文化科目講師、旅韓作家)
「本書從十六世紀日本的戰國時代開始,止於精確地將二十世紀分為兩半的韓國戰爭、韓日外交正常化及越南戰爭。雖無法對歷史做下明確結論,但是將在歐亞大陸東海岸這個廣闊地區、五百年來所發生的事情,快速地進行檢視,所以就算不夠細緻,也還是有整理之必要。」 —金時德《不平靜的半島:海洋與大陸勢力的五百年競逐》〈結語〉。
近年來,臺灣書市上有關韓半島的議題書,如雨後春筍般問世,過往被人稱為「隱士國度」的韓國,二十一世紀也漸漸轉變成新的形象,成為席捲全球的韓流文化。《不平靜的半島:海洋與大陸勢力的五百年競逐《(底下簡稱為《不平靜的半島》)是我極力推薦一本理解韓國歷史、文化的好書,為何呢?
這先從作者金時德(김시덕)深厚的學術素養言起,他本身畢業於南韓S.K.Y. 三大名校(S.K.Y. 為「國立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縮寫)之一的高麗大學日文學系,爾後前往日本深造,於日本國語文研究資料館獲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同是我母校的國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金時德主要以「壬辰倭亂」(임진왜란,1592-1598,明朝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日方則稱為「文祿.慶長の役」)為主軸,研究十六到二十世紀的朝鮮、明朝與日本三國間東亞地區戰爭史,這從他的博士論文《異國征伐戰記的世界:韓半島﹒琉球﹒蝦夷地》,與陸續發表的許多著作—《豐臣秀吉的對外戰爭》、《異國和日本的戰爭語文學》、《校勘解說懲毖錄》、《圖畫裡的壬辰倭亂》等,都可以看到金時德專精於此領域,而今日馬可孛羅文化引進這本議題專著,以饗國內讀者,著實令人欣賞與欣慰。
但讀者看到此,也不用害怕這是一本硬梆梆的學術著作,我倒認為這是一本打開臺灣人更加認識朝鮮半島、韓國歷史之名作,因為有著深厚學術涵養的金時德,透過明瞭易懂的概念,一步一步帶著讀者,細觀覽發生在韓半島與歐亞大陸東海岸上的五百年戰事,這從目錄處即可看出他的創作企圖—第一部〈十六—十七世紀:海洋勢力的崛起,韓半島躍身成為地緣政治學要地〉、第二部〈十七—十九世紀初:暴風過後,從舊秩序發展到新秩序〉,與第三部〈十九—二十世紀中葉:帝國主義世界與東亞衝突,開啟劇動的現代〉。
同時,金時德引用連我都感到驚艷的第一手、少見於國內的資料,諸如言及「丁卯胡亂」(정묘호란,1627)與「丙子胡亂」(병자호란,1636)時,採用《滿文老檔》、《滿文實錄》、《忠經》與《校經》等書(請參照第五章);言及清朝與殘留南明勢力戰爭時,引用《櫟翁稗書》(역옹패설)、《往五天竺國傳》(왕오천축국전)等書(請參照第六章),可說大大地擴充人們觀看角度與眼界。
然而,金時德於書內使用大量史料的手法,也並非是吊書袋賣弄學術權威之表現,反倒他要證明「壬辰倭亂改變了韓半島在地緣政治學」的意義,而此地緣政治學並非現今二十一世紀韓國人所想像的。具體而言,十六世紀長達七年的壬辰倭亂,是歐亞大陸東海岸的海洋勢力(日本)首次威脅韓半島的國家存續戰事,主因為豐臣秀吉在接觸當時「大航海時代」諸多歐洲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接觸,獲得「(新)世界觀」,其結果是日本打算征服當時他們所理解的中世紀「全世界」,即天竺(今「印度」,但當時日本將整個東南亞地區也視為天竺)、震旦(中國)與韓半島、本朝(日本)等處。儘管當年豐臣秀吉試圖向朝鮮王朝「借道入唐」失敗,但此世界觀,卻開啟往後日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依序侵略朝鮮、中國、印度等處,構想出「大東亞共榮圈」。其中朝鮮半島,抑或現今韓半島位處的重要地位,雖然讓諸國在此處進行了殘酷的軍事掠奪與外交牽制,卻從未認為韓半島是需要徹底征服的對象,它只不過是一個跳板罷了。
就在此命題下,金時德在《不平靜的半島》內,帶領讀者展開長達五百年戰爭史之旅,我們常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金時德透過歷史,於書內也提出對當下社會許多議題之針貶,如言及一八六○年十月英法聯軍搶掠清朝圓明園,而圓明園是清朝皇室請耶穌會修道士幫忙建蓋而成的西式庭園,但歐洲軍人的掠奪行為,卻波及到西洋樓,「象徵了清朝在近代化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同時,眾所皆知,引起圓明園事件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亞羅號戰爭)——英國為了彌補從清朝進口茶葉所產生的貿易赤字,企圖於清朝境內販賣鴉片「截長補短」,而金時德卻突然在此補入一段「社論」:「現今韓國社會裡也因為提高香菸價格的議題而產生立場衝突,有人主張為了國民健康應該大幅提高香菸價格,但有人認為若香菸售量因此下調,將會造成稅收困難。不過,若是正常的國家,就不會為了獲取國家利益,容忍危害國民健康的藥物自由流通。」(請參照第十七章),可說「以古觀今」有所發;當然,除了韓國外,他也對臺灣有所見,諸如在清朝放棄臺灣後,臺灣人便以駐臺清朝官員為核心勢力,發起建立獨立國家的運動,如推舉了唐景崧為總統,且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完成「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但當時臺灣依舊公開向清朝表達忠誠,統治階層完全沒有守護臺灣的意志,如當時臺灣首富林維源拒絕就任國會議長請求後,捐贈一百兩後便逃回廈門,且五月二十九日日軍登陸臺灣後,總統唐景崧侵吞國家公款,逃回廈門,讓金時德大感不可思議,「從廣東省來的傭兵,不與日軍交戰,反而掠奪臺灣,另有辜顯榮等人打開台北城門迎接日本軍」,讓「獨立百餘日的臺灣民主國,隨即滅亡」,但歷史還真是奇妙,正當清朝官員們紛紛拋棄臺灣、日軍占領臺北後,臺灣人才正式展開抗日運動,讓日軍多花了比預期多上四個月時間,才占領全島,而這「正是臺灣人出現認同感的時刻」,此外臺灣人的認同感,也在「經過國民黨占領臺灣以及二二八事件之後,變得更加鞏固」(請參照第十八章)。當然更多內容,還是有待請讀者親自翻閱此書。
最後,作為一位歷史學家的金時德於此書,最讓我欣賞之事,為深切思痛反省自身國家,如從「壬辰倭亂改變了韓半島在地緣政治學」命題出發,引伸出「韓半島有史以來受到了九百多次的侵略」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句話,但韓半島國家也有不少侵略他國之例,如高句麗人在擴張領土時,消滅周邊許多民族;朝鮮前期壓制女真人,又有與滿人、蒙古人一起越過萬里長城,進入北京的昭顯世子及朝鮮軍,同時也有近代作為「日本人」參與的太平洋戰爭,與美軍、聯合國軍隊一同參戰的「越戰」等,韓國人並非僅僅單方面是被害者,他們也在歷史洪流中,傷害過他人、他國,以距離最近的越戰而言,金時德認為,當今韓國人正在遺忘「枯葉劑的受害者與飽受戰爭陰影之苦的參戰軍人,還有最重要的是,那些遭到韓美聯軍殺害的越南居民。」(請參照此書結語)。
就我而言,《不平靜的半島》並非僅是過往論及朝鮮半島歷史之書,同時也是審視當今韓半島現況之著作,而就此書出版之際,慶德創作此導讀推薦短文、多言幾句,沾光地推薦此書給各位讀者。
陳慶德 二○一九年一月己亥年冬
於首爾冠岳山
五百年的戰事,關今何事?
陳慶德(弘光科技大學文化科目講師、旅韓作家)
「本書從十六世紀日本的戰國時代開始,止於精確地將二十世紀分為兩半的韓國戰爭、韓日外交正常化及越南戰爭。雖無法對歷史做下明確結論,但是將在歐亞大陸東海岸這個廣闊地區、五百年來所發生的事情,快速地進行檢視,所以就算不夠細緻,也還是有整理之必要。」 —金時德《不平靜的半島:海洋與大陸勢力的五百年競逐》〈結語〉。
近年來,臺灣書市上有關韓半島的議題書,如雨後春筍般問世,過往被人稱為「隱士國度」的韓國,二十一世紀也漸漸轉變成新的形象...
目錄
推薦序 五百年的戰事,關今何事?
序言 韓半島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地緣政治學要地」?
第一部 16-17世紀 海洋勢力的崛起,韓半島躍身成為地緣政治學要地
第一章 日本崛起,成為強大的海洋勢力
第二章 海洋勢力,在邊陲夢想中心
第三章 壬辰倭亂,朝向大陸的第三次嘗試與挫折
第四章 滿人,壬辰倭亂助長努爾哈赤
第五章 劇變的大陸,變成出氣筒的韓半島
第六章 明清交替,非漢人支配著大陸
第七章 台灣,另一個東亞海洋中心地
第八章 大航海時代,以奴隸貿易作為連接
第二部 17-19世紀初 暴風過後,從舊秩序發展到新秩序
第九章 漂流民,看見新世界的人們
第十章 蘭學,從荷蘭這扇窗看世界
第十一章 俄羅斯,從三國志轉變成列國志的東亞
第十二章 領土探險與佔領,鄂霍次克海列國志
第十三章 軍談小說,述說報仇與衝突
第十四章 通信使,同床異夢的朝日外交
第十五章 天主教的衝擊,舊世界的滅亡與「新秩序」的建立
第十六章 宗教與國家,壓迫之下花開的奇蹟
第三部 19-20世紀中葉 帝國主義世界與東亞衝突,開啟劇動的現代
第十七章 與西洋的衝突,中國和日本的矛盾
第十八章 北海道、沖繩、台灣,滅亡的小國們
第十九章 壬午軍亂與甲申政變,被日本利用的朝鮮大戰爭
第二十章 清日戰爭,確立日本對中國的優勢地位
第二十一章 朝鮮與俄羅斯的短暫蜜月
第二十二章 朝鮮的滅亡,以及朝鮮人的可能性
第二十三章 獨立戰爭,滿洲獨立的夢
結語
參考文獻
推薦序 五百年的戰事,關今何事?
序言 韓半島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地緣政治學要地」?
第一部 16-17世紀 海洋勢力的崛起,韓半島躍身成為地緣政治學要地
第一章 日本崛起,成為強大的海洋勢力
第二章 海洋勢力,在邊陲夢想中心
第三章 壬辰倭亂,朝向大陸的第三次嘗試與挫折
第四章 滿人,壬辰倭亂助長努爾哈赤
第五章 劇變的大陸,變成出氣筒的韓半島
第六章 明清交替,非漢人支配著大陸
第七章 台灣,另一個東亞海洋中心地
第八章 大航海時代,以奴隸貿易作為連接
第二部 17-19世紀初 暴風過後,從舊秩序發展到新秩序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